哪里能查到自己族谱?
查族谱方法:祖籍地搜集信息、通过互联网查找、图书馆。
一、祖籍地搜集信息
在现居住的家族地搜集一定资料后,在觉得不够详实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去祖籍地去走访和询问关于家族家谱信息,一些经过多次迁徙导致谱牒不全的家族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会取得新的进展。
二、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都收藏了很多家谱,像上海图书馆收1949年前的家谱计11700种,近10万册,收藏的家谱履盖全国20个省,以浙江、安徽为最多,需要找族谱的可以去试试。
三、通过互联网查找
向家里老人多打听一些相关自己家族的事,字辈、祖籍什么的,知道这些后再找人打听或者网络查找。可以建一个博客贴吧,写上自己家族的一些简明信息,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说不定会有热心网友帮你查找。
族谱的作用
族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当代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一个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命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影响一生。所以,从小我们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下面是关于家风手抄报素材的内容,欢迎阅读!
家风手抄报1
家风手抄报2
家风手抄报3
家规:
家规指的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家训:
家训是指对于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谱:
家谱就是记述家族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这个定义包含了“记”与“述”两个方面的家谱。“记”的家谱主要指文字家谱;“述”的家谱主要指口传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主要分为书本家谱与非书本家谱;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装订成册的家谱;非书本家谱主要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塔谱、布谱、神轴图谱、光盘家谱、互联网家谱。
家风作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百善孝为先”,我家亦如此。“孝”字,即为我家的家风,而我家最孝顺的,非我的母亲莫属了。
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女人,更是一位既是发自肺腑又能付诸行动来孝顺父母与公婆的女儿与儿媳。她自小受家庭熏陶,练就了一身做家务的本领。母亲做的饭菜经常会盘碗见底,母亲打扫的房间一定是一尘不染,我与父亲每天都能穿着散发着阳光味道的衣服出门,总之,提到家务事,母亲无所不能,而且样样精通。更为可贵的是,在孝顺长辈上面,她一直是“身先士卒”,“率领”我们全家做“孝子”,将我家的家风——“孝”,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日在奶奶家,午饭后,我以最舒服的姿势倚在沙发上看了好一会儿的电视,起身去餐厅开冰箱拿雪糕吃,眸子却无意间瞥见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母亲!
此时,她正哈腰站在水池旁刷着碗,白色的泡沫飞溅,裹住了她白皙修长的双手,沾满油渍的白瓷碗盘一经她握在手中洗碗布的“洗礼”,瞬时间恢复了莹白的面容。真是好功夫啊!
耀眼的午后阳光照在母亲身上,将她那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得愈发臃肿的身躯映射出修长的似少女般的剪影,乌发间垂下的几缕银丝遮挡住了眉梢,我第一次意识到,母亲已经不再年轻……
“红啊,别刷了,歇歇吧!你都忙了一头午了,等会儿你们走了,我来收拾。”奶奶心疼地在一旁不停地念叨着。“不用,妈,马上就好了,您进屋吧!”我恍然,母亲这是为了不让奶奶累着啊!
“妈妈,你与奶奶都去休息吧!我来干!”说着,我把雪糕放回冰箱,换鞋进了厨房,挽起袖子,夺下母亲手里的碗,开始认真地刷起来。见母亲诧异的瞧着我,就笑着说:“‘百善孝为先’不是我们家的家风嘛!”母亲也笑了,她满意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嗯,我的女儿长大了!”随后就拉着奶奶进了客厅。我知道这“离开”就是对我的信任。
家风,并不是一种摆设,而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百善孝为先,家与万事兴,家家与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在闲暇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去看**来打发时间,有些人和朋友逛街喝酒唱歌,也能完美的度过一天;还有一些人喜欢运动,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或者踢球,大汗淋漓最是痛快的。可能这几年来也有不少人发现,喜欢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去听京剧的时候也有很多年轻的票友。
要说现在全国最红火的相声团队,可能还是德云社了,他们新颖的运作模式如今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并且德云社这几年来也涌现了非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早些年的时候,很多人提起相声,认为都是一些老的段子,拿不出手、落伍的表演了,喜欢相声的都是老年人。但是随着德云社这几年对于相声的不断发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相声并且也愿意来学习这一门传统的艺术了。
作为传统艺术,相声也保留很多传统的地方,比如说讲究师承辈分。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在拜师学艺之后也会根据自己的拜师和进门先后取一个艺名。不过德云社内部的竞争压力也很大,徒弟进进出出非常的频繁,因此德云社内部的“家谱”也时常拿出来修订。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郭德纲这些年给徒弟取的名字,“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是当年张文顺给郭德纲赐的名字,这些年郭德纲也用这些字给徒弟们取艺名。
如今,德云社的“家谱”再一次被公布了出来,卷轴的包装看起来就非常的精致,并且家谱内页也非常的精美,德云社内部的成员这一次也全部被公布了出来。郭德纲昔日几个鹤字辈的弟子相继退出,很多粉丝也非常期待今年的“家谱”,尤其是大师兄究竟花落谁家,云鹤九霄各科的门长究竟有谁?
在闫云达离开德云社之后,同为云字辈的张云雷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门长这一位置。这几年来,张云雷也时常出席一些比较重大的晚会,受到粉丝的一致好评。而且张云雷也算是年轻一辈相声演员中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一曲《探水清河》更是打出来自己的名声。如今张云雷成为云字辈大师兄,也是前途光明。
而鹤字科的大师兄杜鹤来离开之后,现在就是曹鹤阳顺利地成为大师兄。相比起来张云雷,曹鹤阳在如今的娱乐圈中的名声不是很大,但是在相声圈中,提到德云社的曹鹤阳,还是有很多人非常的喜欢的。尤其是在《欢乐喜剧人》这一档综艺节目中,曹鹤阳就有非常突出的表演,他和烧饼的搭档如今也备受粉丝的喜欢。
要说德云社中如今最出名的人,除了郭德纲、于谦老师可能就是郭麒麟了,但是早些年的时候,岳云鹏以自己独有的特色杀出重围,如今在影视圈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深受观众的喜欢。别看如今岳云鹏在娱乐圈中这么的红,但是在德云社中按辈分来算的话,他仅仅只在云字科排名第六,这就非常的让人惊讶的。
这一次最让人意外的可能还是云字科一位师弟的回归,宁云翔是相声演员张文顺的外孙,能够继续在相声圈里面发展,也算是没有辜负外公的苦心。当年郭德纲在外界风评不好的时候,张文顺每次都为郭德纲发声,可以说是郭德纲的半个父亲了。而在张文顺离开人世前夕,他也将外孙宁云翔托付给郭德纲学习相声。但是因为学习过程非常的艰难,宁云翔在2014年选择了退出,这一次他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德云社的家谱上面,疑似这位师弟也有回归了。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一般人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扩展资料:
家谱的作用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参考资料:
你是做公司资料,还是投标资料,封面有很多种,内页也有很多种。如果你是做公司资料或是投标资料的精装本我可以提供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一种是:书的封面可用PP合成背胶纸、PP合成不背胶纸,写真相纸。这封面需要请设计员设计出来,然后再用写真机喷打出来,这样的封面如果做一本的话,成本会很高,但是这样的优点是封面亮度高、清晰、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封面来。
二是:到文具店去买装订图书的封面,这样的封面已经有了颜色成形的缺点。但是也可以做书的封面,这样的成本较便宜。你说的内页可以用普通一点的打印纸或复印纸了。如果再漂亮的话,可以插一些彩色复印纸(注意这个不是随便插入的,有某程某节分类是可以插入,只是起到一个副封面的效果否则会出现整体混乱的效果。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绍文件
冯姓迁徒史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
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
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
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
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
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
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
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
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
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
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
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 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
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
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
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
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
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的家族有多伟大!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六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时期钞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抄本一册。
记事至宣统止。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七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今仅存第一~四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九卷。
哪里能查到自己族谱?
本文2023-10-06 05:47: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