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安徽杨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谁知道安徽杨氏族谱,第1张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现今的大吴寺约于公元1300年开创,700余年曾用名“灵隐寺“、“大吴寺”。也曾有人说是“大吾寺”、“大悟寺”,更有甚者唤为“大屋寺”。下面试从《杨氏宗谱》《天柱山志》《潜山县志》《莲花石篆刻》《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纪元表>》等史料中探本求源。

1杨氏迁潜历史(源自《杨氏宗谱》)

一世祖太大公,自号七十居士,宋绍熙壬子(1192年)八月十五子时生;妣朱安人庆元丁已(1197年)正月二十九亥时生。公因元金乱中原,自鄱阳迁潜山西堡(今槎水镇)桥里。

二世祖小大公,讳宣仪住桥里。

三世祖省四公,讳瑚住桥里。

四世祖忠山公,忠山公生于德佑(1285年)十年正月二十七子时。

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

真一公:字德崖,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西堡迁皖涧(今龙潭万涧)葬茶庄。杨氏五世祖真一公后裔居住的杨家老屋约于明中期所建。

真二公:字右崖,迁桐城。

真三公:字古崖,世居西堡桥里。

真四公:禅号了空。

真五公:禅号日空。

真四、真五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

2元金乱中原始末

为什么要添加元金乱中原呢?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口第二次大迁移的背景。

北宋赵匡胤至赵桓(960--1127)167年。

南宋自赵构至帝昺(1127--1279)152年。

辽[耶律氏]阿保机主延禧(907--1125)218年。

西夏自嵬名元昊至睍(1038--1227)189年。

金[完颜氏]太祖至哀宗(1115--1234)119年。

元[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至顺帝(1206--1368)162年。

明朱元璋洪武至朱由检崇祯(1368--1644)276年。

由以上纪年分析,自南宋建炎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即1127--1368年,二百四十一年间,先后由南宋、辽、西夏、金、元、明六个朝代或并列或先后出现。同一个时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立国时间互相重叠。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帝更换更是特别多,有许多在位只有一年二年。

复述一下:南宋9位皇帝,更换22次年号;西夏(自1127年往后)7位皇帝,更换12次年号;金8位皇帝,更换20次年号;元17位皇帝,更换25次年号。合计41位君主,更换80次年号。平均一位君主只统治六年,一个年号只管三年。当然这样说法有失偏颇。

汉民族用于纪年的习惯多以南宋祥兴年号1279年下接元忽必烈至元年号。这中间往往不用金之年号和元之忽必烈以前的年号。这是汉民族沿习的纪年方式。

由此也可看出这241年间,华夏版图纷争尤其激烈,人民生活处于动荡不安,赣饶瓦屑坝大迁徙也自南宋建国50年至明初30年,二百多年间,陆续向全国各地大迁移。

这其中依鄱阳湖水路经九江、安庆转移至战火不断,人口锐减的安庆府居多。杨氏先祖太大公生于1192年,若40岁来潜山那么即是1232年,此时南宋已亡,金也是倒数最后一个朝代,而元建国26年,时值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统治,也正是“侠之大者”郭靖襄阳保卫战前后。

3真四、真五出家

《杨氏宗谱》载:真四、真五二公志好禅林,俱于大吴寺出家,禅号了空、日空。真一、真二、真三元至正三年(1343)用宝钞一百五十定,买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与二公为供佛之资。

这段史料我是这么理解:战争频繁,时局动荡不安,其时也为元末最后一代皇帝,真四、真五生于潜山西堡桥里,自幼热爱大自然,与之相邻的高山或此之前也有小规模的寺庙,所以称“俱于大吴寺出家”。真四真五又得三位长兄相助,用一百五十定宝钞,买下吴元辅住基一所,田十八丘。

真四真五出家禅号了空、日空,自此扩疆开土,收纳僧众,一边倡导佛法,一边不忘根本兴田种地。十八丘粮食肯定不止几个人食用,也可能会变出银两,用于扩建寺庙。

4莲花石刻

在大吴寺南北通道上,有一处三色石壁名莲花石,中间一块褐色石面上有篆刻:

石面上39个字,或为1343年以后所镌刻。其中了空即真四禅号,天历二年即元朝1329年,由此证实,真四真五于其三位兄长购置吴元辅住基、田地山场14年之前就已出家了,并立志禅林,做下功德。

大吴寺南北通道,南边连通杨泗坊陈家大山和白寨吴大屋;北通槎水皂河。这条古路地势险峻,是南北香客朝拜大吴寺必经之道;南北线又成为军事运输要道;同时又是南北互通有无的商业链条。

莲花石之石刻与杨氏宗谱所列内容相吻合,二者同样有不可置疑的史料价值。石刻把真四、真五出家时间定为1329年以前了。

4《天柱山志》载大吴寺

旧志载即灵隐寺,在天柱山东六十里,元成宗大德时创,明末兵毁。清顺治间,僧智亮募化重建。康熙七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均住此,兴创颇多。

旧志即民国九年编县志或更早,大吴寺曾称为灵隐寺,元成宗大德即1297--1308年之间开创。

明末兵毁,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据天堂,破潜山各寨,大吴寺处于滚子寨北面。同年九月,黄德功大破张献忠于潜山。十月刘良佐再破张献忠于安庆。由此可见拉锯式战争在潜阳大地此起彼伏总不间断,人民生活倍尝艰辛,大吴寺又是军事要塞,其经受的煎熬尤甚其它地方。

康熙七年即1669年,山谷寺僧东源、行珍住此。山谷寺即三祖寺又名乾元寺。东源老和尚也曾驻锡山谷寺,建宝公殿,重修大殿,康乾盛世,禅宗祖庭再兴,香火更为空前。接着他与行珍又长住大吴寺,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重修大吴寺,使之法轮常转,佛号长颂。

5《潜山县志》考

这里提示:左为槎水、白涯山,右为乌石、越大吴山,而至小路口……乌石而上自白寨往滚子寨方向一起伏不断的长岗为大吴岗。而这个长岗的中段现今称吴大屋,上百口烟囱皆姓吴。

综上所述,并回应开篇寺名来历,1300年至1343年,寺名或为灵隐寺。1329年以前真四、真五在灵隐寺出家。1343年,真一、真二、真三三公,用一百五十定银两,从当地吴元辅名下购置寺之前后左右山、田、旱地,因有固定财产十八丘等等的无私奉献,寺中香火日渐鼎盛,寺之规模也日渐扩大,僧人增多。又因原宅基的住户姓吴,白寨至滚子寨及钟山一脉又名大吴岗,寺中老住持静川辞世极乐,后来遂沿用吴姓住基、大吴岗而更名为“大吴寺”。潜山市槎水镇皂河村所辖春风、中心、东风三个村民组居民,外界统称为大吴寺人。

今大吴寺虽没有一户姓吴,但其南面通道有吴大屋,或许这吴大屋就是当初的吴元辅的一支后裔。

至于“大屋寺”一名或是某朝某代以讹传讹造成的。“大吾寺”“大悟寺”或为想象,皆找不出文字依据。

如上所述,是4年多来搜集整理的结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知情者多予赐教。

 在今存的代县杨忠武祠中寄存的《杨氏族谱》,是从杨六郎这一支算起的,在这一系的族谱中并没有杨志的记载。而其他五位兄弟的后人并没有编写入杨忠武祠中寄存的《杨氏族谱》。再加受骗年“金沙滩”一战,死伤多半,除杨六郎的后人继续从政参军,大局部的后人都选择了隐居求生,不再从政习武。

 当时杨志23——25岁,杨文广曾经逝世,杨志应该是杨家将从杨业开端的第七代人。而且经过查证,杨志属于杨三郎的后人,是杨正心的叔伯哥。

  《水浒传》中的杨志,有赞诗为:

  曾向京师为制使,花石纲累受困难。

  虹霓气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尘寰。

  虎体狼腰猿臂健,跨龙驹稳坐雕鞍。

  英雄声价满梁山。人称青面兽,杨志是军班。

两人争斗难分胜负,于是便有心将他留在梁山。不过当时杨志曾经遭到恩释,一心想的是回到京城中官府原职。就算他后来由于生辰纲被劫,最后入了梁山,落草为寇,但是却还是想着日后能到边疆上杀敌,为本人的妻儿博一个锦绣前程。

  固然由你智勇足备,亦不能跳出这七个人圈套了。徒自作恶耳,蠢人,蠢人!”

 再者说,在押送生辰纲的途中,杨志并不赞同到林里休息。

 只不过由于当时他过于压制兵士,所以到了最后大家都不听他的劝说,如此才给了晁盖等人以可乘之机。

  他明白昼下形势:“往常须不比安定时节”,也明白一路的形势,他晓得黄泥岗“正是强者出没的去处”,“闲常安定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绣道是这般光景”。

而到了后来,才让众人不服管束,不听他的劝说,最终中了晁盖等人的蒙汗药的计谋。

隋炀帝的后代在新昌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

清道光年间的《彩烟杨氏宗谱》成孤本81岁的杨含良把它交给新昌图书馆收藏

  清道光年间的《彩烟杨氏宗谱》成孤本

  81岁的杨含良把它交给新昌图书馆收藏

  □记者 潘丽萍

  “这套清道光乙巳年的《彩烟杨氏宗谱》一共有12册,估计是目前仅存的一套。”杨含良说,因为新昌图书馆将搬迁到新馆,有人提议他把这套宗谱送到图书馆收藏。虽然有点难以割舍,但他还是把这套书献了出去。

  杨含良是新昌回山镇回山村人,今年81岁,是一位退休教师。这位土生土长的杨氏后代,自然有一份杨氏情结。1994年退休后回到了老家,想发挥余热干点实事,张罗着成立老年协会,也在宗谱方面作过一些调查。有一次,他在一村民家发现,一套老旧的宗谱被主人随意丢在箩筐里,他用手一碰,都成了碎纸。

  “我当时很心疼,觉得宗谱应该好好保管,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啊。”杨老师说。虽然他不知道那本宗谱是什么年代的,但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1995年,他得知同村的一个朋友收藏着一套宗谱,他去翻阅。一看,才知道是清道光时做的宗谱,页面已破损。于是,他向朋友要来,给了200元钱答谢。

  杨含良把这套宗谱进行了“修理”,用厚厚的纸重新装裱封面,内页一张张平整,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农历六月六,当地人有把衣物、书籍搬到室外晒太阳的习俗,他每年都把这书拿出来曝晒,以免受潮发霉或被虫蛀。

  “新昌图书馆收藏着,我也放心了。”杨含良说。

  新昌县南部回山镇、双彩乡一带,繁衍生息着一支杨氏宗族,此地在彩烟山中,旧属彩烟乡,因号“彩烟杨氏”。

  据史料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曾孙荣王杨白携韩妃逃难到彩烟沥江三渡(今新昌双彩乡白王庙附近)。韩妃见这里一片大山没有人烟,绝望地跳江自尽,自此这条江改名为韩妃江。随后,杨白率子孙在新昌彩烟一带定居,至今已传承1400多年。

  据介绍,彩烟杨氏分上宅、下宅两系,上宅系杨氏以上宅村为聚居地,又播迁出一些子村落;下宅系杨氏以下宅为聚居地,也播迁出一些子村落,下宅杨氏因大宗祠为“思存祠”,又称为“思存祠杨氏”。

  而杨含良留存的道光年间《彩烟杨氏宗谱》属上宅系,后宣统元年(1909年)进行了续修;《思存祠杨氏宗谱》属下宅系,1949年进行了重修。

  2012年9月,新昌《彩烟杨氏宗谱》续编开局,并成立了编委会。据编委会有关人员介绍,目前重修的《彩烟杨氏宗谱》把上宅系和下宅系合并一起,上宅系从宣统元年的宗谱续编,下宅系从1949年《思存祠杨氏宗谱》起续编。

  “那套道光年间的《彩烟杨氏宗谱》确实没有流传,我只看到杨含良家中的一套。”一位姓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杨家将颂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

令公不屈触碑,化为青山铸脊梁。

儿孙踊跃战场,前仆后继月光。

为保社稷替君亡,坠落马鞍尘飞扬。

看破红尘遁空门,五郎一生伴佛旁。

四郎八郎落番帮,隐姓埋名难还乡。

可恨臣泄私愤,箭穿心陨七郎。

膝下七子皆捐躯,惟留六郎独凄凉。

佘老太君女豪强,葬罢夫儿整戎装。

旌旗招展贯长虹,刀云集耀眼亮。

且教虏休猖狂,扰我黎民犯我疆。

暂已敌寄英烈,待到凯旋万民唱。

杨门辈辈俱忠良,丹心一片永朝!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并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哨子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贴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开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白长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婚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行来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易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错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苏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长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拔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罗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驻防。自第八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哈达啤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谁知道安徽杨氏族谱

安徽杨氏族谱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