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结婚(张树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赵孟頫结婚(张树森),第1张

赵孟頫35岁才结婚。

赵孟頫找不到对象吗?不。他一表人才,才华横溢、性格宽厚,不要说找一个,就是找三五个也不成问题。

是赵家穷,给儿子娶不起媳妇吗?也不是。宋亡后赵家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娶几门媳妇应该不是问题。

那么,是赵孟頫眼高手低、挑花眼了吧。

嗯。差不离。18岁那年,即他在真州当小官的时候,母亲给他找了位官宦**,是南宋政府副总理的女儿,门当户对。但孟頫不同意。此后又说过多个,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不知不觉倒成了“剩男”。气的母亲直流泪:小祖宗,你什么时候才给我抱孙子呀?

其实,都是为孟頫瞎操心。有一个女孩儿在等着他,也在静静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她是管伸的二**。家在离孟頫外公家不远的德清千山镇茅山村。

管伸是村里的小地主。他家有良田,善经商,生活富裕。管伸通文识字,喜欢古玩字画,孟頫父亲赵与訔去丈人家,和他有交往。管伸性格豪爽侠义,孟頫和母亲为躲避元军侵扰去德清外公家避难时,管伸接他们到家中住过一段日子。

管伸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千金,二**更是掌上明珠。

管二**不但人材好,聪明伶俐,最令人称奇的是她不喜欢女工针黹,偏爱读书写字画画。而且她天赋极高,稍加点拨,便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时日不多,诗书画已出手不凡。小小年纪便“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了。

赵孟頫随母亲到她家的时候是23岁。管二**14岁,孟頫比她大9岁。“男女大防”、“授受不亲”,孟頫和二**偶然见面,但不便多交谈。管二**知道孟頫是高手,也只能把所写书画让奴仆送去求他指点。孟頫当然乐意。两人于是有了神交。

按说才子佳人是绝配。赵孟頫和管二不正是天生的一对吗?把他们撮合成不就得了?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原来管伸对女儿有底线:招赘——即招门纳婿:我的宝贝女儿不能走,男方要到我家当“儿子”。这在“男尊女卑”时代,是男人没出息的表现,是大忌。但管伸女儿优秀,不愁嫁,媒人把门槛踢破了。

赵孟頫不同。他是堂堂赵氏皇族嫡系子孙,岂能去人家“入赘”?不让人笑掉大牙吗?所以,在赵孟頫的提亲选项中,管二**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偏偏管二**也是死心眼。正如俺山西民歌唱的:马里头挑马不一般般高,人里头挑人就属哥哥好。她看上了赵孟頫,而且爱的很专一决绝,“除孟頫兄不嫁”。一个不嫁,一个不来,而且谁也不另找,这可给管伸出了大难题。

双方拖拖拉拉打持久战,一晃就到了“抗战”结束的日子——八年。赵孟頫过了三十岁,管二**也是二十多的大姑娘了。管伸拗不过女儿,只好突破底线,同意赵孟頫娶管二。两家定了亲,第二年举行婚礼。

第二年,即至元二十三年,赵孟頫32岁的时候,元朝皇帝下令,让赵孟頫等一群“江南遗贤”立刻到北京,听候任用。赵孟頫等不敢怠慢,马上启程。到京后,又是忽必烈接见,又是封官许愿,又是外地出差,忙得不亦乐乎。匆匆忙忙过了一年多,老皇帝才下诏,恩准孟頫回故乡娶妻。这时候,赵孟頫已经35岁了。他和管二**的“马拉松”式的恋爱才算画上了句号。

说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你说的不就是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吗?对。赵孟頫就一个老婆,好记。

管道升在书画艺术界可谓鼎鼎大名——“书法两夫人”之一。另一位是卫夫人,王羲之的老师。你说她多酷哦。

夫妻感情当然极好。管道升诗书画俱佳,持家更是一把好手。她为赵孟頫生了7个孩子。两个夭折,育有3男2女。儿子赵雍、外孙王蒙都是元代书画大家,“书画三代秀,诗文一大家”。赵、管婚姻是历代传颂的珠联璧合的楷模。

文章到此该结束了。但总要弄出点响动来才有波澜。传说,赵孟頫要劈腿。

那年,赵孟頫50多岁了,官作的很大,一品,想赶时髦搞搞腐败找个小三小四玩——纳妾。但不好明说,也不会发微信,只好写个小纸条试试。管道升当然不乐意。但她不是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主,她静静地写了一首小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管道升这词写的实在好啊 。吴侬软语,情深似火。据说孟頫读了半截就泪流满面,取消了纳妾的心思。又说,赵孟頫是元代著名诗人,流传下来400多首诗,但一首管诗就把他压倒了。这首名词几百年流传下来,还化成了两个成语:你侬我侬、生同衾,死同穴。

此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书法名帖,是送给当时隆教寺的祖瑛主持的,此帖是历代行书爱好者最佳的临摹范本之一,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此贴是赵孟頫于至治元年12月所写,时年68岁,写完后第二年6月就与世长辞了。此作品是赵孟頫难得一见的大字行书精品。字形遒丽妍润,既有圆融如意的成熟技法,又具美妙多姿的书卷意趣。极富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可见晚年赵孟頫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此疏更像是赵孟頫即兴之作,无拘无束,信笔书来,行中夹草,方圆并用,别有一番意趣在其中。在赵孟頫所有的书作中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这幅作品是赵孟頫书法生涯的完美谢幕!《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纸本,纵477、横333.5厘米。

释文:兹审石室书记瑛公住持昌国州隆教禅寺,凡我与交,因词劝□ 处西湖之上,居多志同道合之朋;歌白石之章,遂有室迩人远之叹。第恐大瀛之小刹,难淹名世之俊流。石室长老禅师,学识古今,心忘物我.江湖风雨,饱饮诸方五味禅;捧喝雷霆,显扬圣谛第一义。扫石门文字之业,传潜子书记之灯。鈯斧既已承当,办香须要着落。望洋向若,不难浮尊者之杯;推波助澜,所当鼓熏徒之帜。即腾阔步,少慰交情,开法筵演海潮音,龙神拱听,向帝阙祝华封寿,象教常隆。

生亦何难,死亦何易。 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难。

他要过得了舆论这一关。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大宋王孙赵孟頫成为蒙元之臣,在 耻食周粟的遗民成为道德象征的语境中 ,未免让人侧目。天下的读书人,都在戳他的脊梁骨。

他自辩说:“ 我非天上士,人谓地上仙 。”意思是,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生活极其难堪,你们不要对我进行道德绑架,行不行?

当然不行。据说因为他的出仕,一些近亲对他的品格产生怀疑,断绝关系。一个叫姚桐寿的文人讲了个事,说赵孟頫做官后回到江南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不愿见他,见了面也是各种讽刺,走后还让人擦拭赵孟頫坐过的椅子。

但终究, 人最难过的是自己这一关。

元朝皇帝越是对他礼遇,他越要保持卑微、疏离的状态。出仕30余年,他历经五任皇帝,人称“ 荣际五朝 ”。尤其是雅好文艺的元仁宗,对他抱着追星般的膜拜心理。

元仁宗评价他,出身高贵、长相帅气、博学多闻、操行纯正、书画一绝等等,一连给了七个好评,最后还总结说, 唐有李白,宋有苏轼,今朕有赵子昂(孟頫,字子昂),与古人何异?

正是在元仁宗任上,赵孟頫一路飙红,到延祐三年(1316),官拜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与程钜夫一样,成为元代前期仅有的两个能升到这一高职的“南人”。

所有人只看到他表面的荣华,看不到他内心的煎熬。

他的苦痛,只能寄寓诗中。在他官运达到顶点的那一年,他写了首诗,名为《自警》: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这是他的自白书。看到了吗,他还没死,就给自己写悼词,总结一生。他不觉得自己官居高位牛气哄哄,相反,他有点讨厌自己,事事惭愧。在后两句中,他还是在做解释,绕不开那个死结——我为什么要出仕蒙元。

他没有直说,但意思足够明了:我是为了文化(笔砚)传承。我不忍见我所挚爱的文化衰落,是这股信念,给了我毕生的勇气。

赵孟頫以后半生的隐忍,换来了元朝文化的高峰。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艺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 用四个字就能道尽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

他是一个时空旅行者。他的思想超越时代300多年。 直到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赵孟頫的伟大。 效忠一家一姓的君君臣臣思想,比起保护文化脉络,渺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赵孟頫书《蜀山图歌》(清末拓本),纸本,原藏于清代那彦成家,并被刻石于保定莲池书院墙壁,广传于世。此卷后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等名家题跋。其书迹原件已轶,但就拓本全篇看,笔圆墨韵美,字里行间展露飒爽之风。

此册《蜀山图歌》书迹是赵孟頫晚年之作。拓本墨色清醇浓润、结体严密,用笔圆转秀劲,极显潇洒古逸,其运笔的轻重、疾涩、转折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工书法,兼善五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上期回顾·董其昌楷书《杜甫诗立轴》——书为心画,禅说苦闷

下期预告·《唐王素墓志铭》。敬请关注!

释文:《蜀山图歌》次王公泉坡,周公双崖韵。

我昔西川曾泛舟,赤岸水接银河流。蜀山嵯峨江路永,飘飘豪气凌沧洲。参棋井钺跨疆域,剑阁去天才五尺。岷山之源初导江,头乱石森矛戟长。鱼贯舟山九渊飞,涛喷雪随奔川东。双蹲滟滪大如象,万仞瞿唐高插天。蚕丛鱼凫去我久,石古路细愁板援。空中飞鸟不敢度,马上行人遥指鞭。团沙鱼腹沉云黑,阵图蛇鸟定陈迹。寂寞巫山十二重,楚台云雨无消息。棘道遥连雪岭西,天梯逈归绕关北。丹丘曾与羽人逢,为我鼓棹呼长风。举杯云阳麴米晓,挂剑东海扶桑红。登高作赋纪名胜,追逐李杜攀扬雄。洒丽笔下飞晴虹,名齐岷峨配岳宗。气势尽压东南峰,杜鹃夜啼苦竹丛。火井斩木哀猿穷,旧游如梦方惊寤。指点苍茫引归路,画图谁为写羞颜。凤阁舍人推独步,瀛洲仙客才超古。拖玉腰金逢圣主,听履方知地位高。用心颇觉良工苦,金銮退直有馀闲。缟素秋风生昼寒,中流砥柱障狂澜,一笑春回天地宽,泰山北斗不可攀。玉堂天上非人间,蓬莱方壶别有山。阳春白雪和皆难。松雪道人。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元代由于阶级民族矛盾激烈,经济文化受损, 书法 崇尚宋习,帖学盛行,注重结字体态,主张书画同法,馆阁体制约了 书法 的发展。因而虽有发展,但缺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能称得上一代宗工的要算赵孟\。他^学唐,而后宗晋,从造诣上说,虽比不上颜柳二主,但由于他的出现,使整个元代近百年间在 书法 艺术的发展上,不致默默无闻。

明代帝王都崇尚法帖,因而仍是法帖盛行。文人多善长行草书,他们精心研究 书法 ,为的是能被诏而谋得官职,以至形成了文人注重书画铺芒,附庸风雅的风气,尤其对古帖、古墨、古砚、古画异常珍爱,以把玩欣赏古字画为乐事,同时书家大多精诗工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形之美,简直超过了唐宋。也正是这种倾向,使整个明代 书法 趋于俗而伤于雅,妍媚有余,而古朴不足。

元代著名 书法 家应首推赵孟颃,其书妍美古今绝唱,楷书与颜柳欧并肩,世称颜柳欧赵四体。其代表作有大楷《胆巴碑》、《三门记》等,小措有《洛神赋》、《汲黯传》等,行书有《千字文》、《玄都坛歌》等。元代大 书法 家还有康里罐狻⑾视谑嗟取

明代著名 书法 家可分初、中、晚三期。明初有三宋二沈:宋克、宋j、宋广、沈度、沈粲,三宋中以宋克水平较高,二沈为馆阁体书家。明中叶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他们提出由赵孟颃上窥晋唐并身体力行,使 书法 创作中出现中兴气象,可惜终究没有力挽狂澜。明晚期有称雄的四大家,即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张瑞图,他们中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代表作有《行草书卷》、《李白月下独酌诗》、《苏轼诗赤壁怀古》等。

元朝的 书法 理论著述有陈绎曾的《翰林要诀》、盛熙明的《 书法 考》、苏霖的《 书法 钩亥》等,其中多精辟见解。明代的 书法 理论著述主要有项穆的《 书法 雅言》、丰坊的《书诀》、杨慎《墨池琐录》、陶宗仪的《书史会要》等。

一、姓氏源流

印(Yìn)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姬睔(Gǔn 音滚),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得姓始祖:印段。从文献上追宗索源,可知头一个以印为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郑国大夫印段。这位我国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贤人。郑国当代的位置,是在现在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见,当他们于战国时被新崛起的韩国所灭之后,属于郑国公族的印氏,却在陕西的冯翊一带繁衍滋长。然后以冯翊为中心,陆续向全国各地播迁,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处可见。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故印氏后人奉印段为印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印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有个郑国。郑国有位国君叫郑穆公,郑穆公的儿子叫子印,子印的后代就以印字为姓,世代相传。如在郑国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孙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族。原来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这一氏族中的一位贵族,分封到郑,建立了郑国,并又封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所以印姓也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

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周文王(姬昌)也是印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武王(姬发)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成王(姬诵)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钊)也是印姓的先祖。

印段的大名,在《左传》中曾数次出现。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战国时被韩所灭。出自郑国公族的印姓,则在今陕西的冯翊一带继续繁衍生息,并向各地播迁。就全国而言,印是一个小姓,在上海,印姓人口也为数有限,据1994年底统计,有119万人,排列在第128位。印姓在上海的历史上却有一定知名度。明末以前,留芳于上海史册的印氏子孙,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他们先迁湖北公安,不久就迁居当时属于嘉定的浦东高桥,从高桥散居嘉定娄塘,宝山吴淤等地,后来又分迁到市区。“搜罗录入四库书,海内词人反复诵”。这支印氏子孙中首先扬名于世的是清代印光任(余略)。

三、历史名人

印 宝: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断干练。地方上许多事情难以公断,而印宝去了以后,办事有原则,又精通世故,一一办妥,故以干练勤事著称。

印应雷:抗元名将,是位堪称楷模的清官。宋朝时在温州当地方官,当时地里有人作乱乱,印应雷假借宴请,将兵乱平息了,没让百姓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

印光任: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乾隆年间,印光任正任广东肇庆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荐他担任了首任澳门同知。在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随后,又与继任的澳门同知张汝霖合作,写成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澳门纪略》。这是一本地方志体例的著作,详记了澳门的形势险要,岛屿水道、社会风情,特别是与葡萄牙及其它欧洲国家交流的始未。书一刊刻,不胫而走,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久便被乾隆帝选入钦定《四库全书》。

印宪曾:清·印光任之子,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姓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印星台:近代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15万银元,筑路10多里,修建桥梁60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平康会”,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不从日寇威胁,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长吟陆放翁《示儿》诗。娄塘印有模,于国外考察电报业后,广招人材,耗资数万,编成《汉语电报编码》,一度为国内电讯界广泛使用,并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1913年就任该馆总经理,对《辞源》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尤为关注,还创办了发行所,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2、堂号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

印姓宗祠通用对联

〖印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冯翊;

源自郑国。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印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保家贤士;

明察良才。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字子石,子印的子孙。郑伯宴请晋国赵孟,印段为他赋《蟋蟀》,赵孟很高兴,称他为“保家之士”。下联典指宋代通州人印应雷,官温州知州,明察秋毫,目光如电,手下人对他不敢仰视。

冯翊世泽;

郑姬家声。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印姓的郡望为冯翊郡。下联典指印氏源于姬姓,郑穆公子姬睔,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祖字为氏。

-----------------------------------------------------------------

〖印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下车设宴巧捕贼;

子石赋诗善保家。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温州知州印应雷,通州人。用计设宴,巧除温州乱卒,人咸叹服。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字子石,赋蟋蟀,时人称善,谓为“保家之士”。

胸无成驴名画手;

将有雄师好总兵。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印廷宝,字华甫,上海人。善画山水人物,绘蜀道尤工。蜀道多策蹇,故益善画驴,虽数十头无相同者,尝谓“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画驴亦然。”下联典指宋代淮东总领印应飞,知镇江府时,元兵围鄂,他率师住救,围得以解。

-----------------------------------------------------------------

〖印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端章甫于宾阶,敬孚百辟;

赋箨龙于祖席,理辨六卿。

——佚名撰印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印段,善于接待外宾,得到诸侯的敬重。“章甫”,指古代的一种帽子;“百辟”,谓诸侯。下联典指宋代人印应飞,字德远,历官永嘉尉、户部侍郎、淮东总领、镇江知府。曾作《箨(Tuó 音拓)龙赋》。

黄庭坚、米芾、蔡襄。

一、黄庭坚

1、人物介绍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代表作介绍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3、书法艺术特点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特点:长枪大戟、绵劲迟涩。

二、米芾

1、人物介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2、代表作介绍

《研山铭》是北宋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书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第二段为绘制的《研山图》;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

《研山铭》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

《研山铭》 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3、书法艺术特点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三、蔡襄

1、人物介绍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

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2、代表作介绍

《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

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

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 《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3、书法艺术特点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导语: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汉字五千年》观后感,供您参阅。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1

 汉字是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的。汉字和西方文字是不同的,汉字就是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很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汉字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象形的特征,一个是有价值固定化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导致了杰出、特殊的书法。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书写的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即书品直接代表人品。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字五千年》还通过毛笔,纸张,印章的汉字书写用具引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国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两项与汉字有关的发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书同文”,之后,“隶书”便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出现。一字一图诠释汉字的形与意生动解说讲述汉字的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作者是唐汉,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先后出版了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使沉默多年的古文字,学风波再起各种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古文学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这是一本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汉字的有趣的通俗读物,全书选取了2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用图画故事的形式形象的讲解每个汉字。每个字一幅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每个是一个演变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每个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述了汉字中深藏的文化历史文学知识。当然,汉字文化有它的大功,当然也有它的黑暗一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各朝各代的文字狱,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狱并不是清朝的“特色”,历朝历代皆有,只是清朝的文字狱更加彻底更加血腥。当然,这不是文字自身的错,黑暗的是“人”自身。每一次文字狱,都是一些小人为求上位的血腥结果,皇帝有时只是一件听信一面之词、被愚弄的工具而已,文字狱最大的得益者还是那些小人,而归根到底,还是封建制度让这些小人得以使用了过分的权力。书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汉字的我从未想过的知识——汉字与十二生肖、汉字的避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字游戏······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当然不能避免的要不断革新,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人类历史是向前进的,知古是好事,但是迷古就是坏事了,这应该是我们对待汉字文化的态度,不应该害怕汉字的改革,这种改革的不管有多少是非长短的评说,其积极意义是应当肯定的。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汉字走向信息化是大趋势,作为炎黄子孙,我要做的,是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2

 最近,我观看完了《汉字五千年》。本来,我对汉字是孤陋寡闻,看了《汉字五千年》之后,我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触。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纪录片。看篇是以英国马格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文化的缺乏了解。《汉字五千年》虽说是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叙说着中国崎岖坎坷的历史。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这也提高了我对汉字历史的兴趣。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有些我虽然听说过,但并不真正的了解。《汉字五千年》中却把这些知识全都讲到了。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绘它的形象,创造了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汉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过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汉字还代表着艺术,是用来审美的。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等等。这些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入木三分。所以,人们常说:“写字写得好与坏,和他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也正是“书品及人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3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分为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华夏心灵、翰墨情怀、天下至宝、芳华永驻等。其借助了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探索汉字的起源,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语言文化发展史。

 全片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其他文字命运的对比,凸显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古老的语言若没有演化,没跟上时代,没有传承,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中。在同类文字被埋没后,汉字仍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汉字有着3000多年的生命史,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当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错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汉字的字库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库,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伦理价值的结晶。怎么把字写得美,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从敦煌出土的汉代木简中可以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文官已经开始反复练习汉字书写的技巧。在此后不同时期,汉字书写艺术化的过程经过了相当大的变迁,形成了它的规则和价值判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字写得好坏不仅直接会对科举成绩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读书人把书法看作是完善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书品直接代表着人品,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在评价南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时,直截了当地说:“鄙其人则恶其书。”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无数优秀的读书人将精力倾注于字块的形状,并把这种艺术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汉字有关,它们的诞生与汉字在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在空间能力上非常弱的时候,就建立了庞大、复杂的政治统治结构,这样的统治需要在空间上传递文字这种权威符号,那么,此后汉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变,几乎都与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有关。汉字面临的变革危机展示了中华文明在近代的命运。当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发生全面碰撞之后,汉字面临与世界交往和现代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压力。在压力之下,汉字开始了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现在因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国显现出来。

 正如外交家呼吁:汉字是世界上最最美丽的,也是最最有妙处的文字。我们的汉字被国际公认为最美的语言,对学习汉语的国外人士来说“汉字像一张张图画”,难认、难记、难写,且数量多。我们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开始学习写汉字,学习查所学汉字的意思,学习由汉字组词、造句,学习写作文,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汉字。看完《汉字五千年》后,我第一次开始思考汉字的意义,当看到外国留学生用汉语和我们交谈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有一种自豪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皆融入在汉字中,汉字不断演化、记载、传承,经过历代的改良、发展,终于流传至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缺的语言符号,也是顺应时代呼唤的产物。《汉字五千年》拍摄组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走了四大洲,十几个国家,在国内访问了上百名学者,到了宝鸡的周缘,到了安阳文字博物馆,到了湖北、湖南等等地方,我想他们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让汉字被更多的人所知,也是为了让中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母语。当了解了几千年前老祖宗们创造字的初衷时,让我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也从心底更加热爱汉字。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中文(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这足以说明汉字的重要性。

赵孟頫结婚(张树森)

赵孟頫35岁才结婚。 赵孟頫找不到对象吗?不。他一表人才,才华横溢、性格宽厚,不要说找一个,就是找三五个也不成问题。 是赵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