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家族从古至今最出名的人物有哪些?
万胜、万户、万章、万脩、万表等。
1、万胜
万胜,(?—1366年),元末义军领袖,明夏政权右丞相。元代德安府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初从明玉珍起义,后任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权之司马,因功升右丞相。
夏主宠爱之妻以弟妇故称为明三。玉珍去世后,万胜与知枢密院事张文炳之间存有隔阂,万胜暗中派人杀死张文炳。张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养子明昭,所以明昭又假托太后彭氏旨意,吊死万胜。
2、万户
万户(?—1390年),本名陶成道,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
元末,吴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相投,献火神器技艺。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从此陶成道被人称为“万户”。明初,陶成道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晚年,陶成道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3、万章
万章,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万章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史记》载,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
4、万脩
万脩(?—26年),字君游,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二十六。现一般写作万修(亦写作万休)。
万脩在更始政权时期被任命为信都令,刘秀宣慰河北之时,王郎起兵追捕刘秀,当时河北的郡国大多投降王郎,只有万脩与信都太守任光、信都都尉李忠等人据守信都郡迎接刘秀,使刘秀有了反攻的基地。
此后随刘秀击破邯郸、平定河北。历任偏将军、右将军,先后被封为造义侯、槐里侯。公元26年(建武二年),万脩奉命与扬化将军坚镡共攻南阳郡,因病在军中去世。
5、万表
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籍定远(今属安徽)。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年五十九岁。曾任明朝的都督同知。
表通经术,著书亦富,有《海寇前后议》、《济世良方》、《灼艾集》、《经济文录》、《玩鹿亭稿》八卷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万胜
——万户
——万章
——万脩
——万表
携太子的灵柩一路南下----太子,就是唐永王李璘,第一祖先是文江令--奭公,奭公的儿子是永王的随官,南昌板湖附近姓氏搓骂万家,是抬棺的,我们万家人说万是做官的,所以谱没有敢记载第二世(看永王东巡),唐永王李璘灵柩运回京城,奭公的儿子是护卫,抬棺材的木头断了,迷信不吉利,就将永王李璘葬板湖一里外的吴家山丘,这个时候我们万家人就安家在这里(曹岗,也许这里有姓万的,有待研究),三世祖,乔。七世祖少,而后暹公居铜城,曹岗。---------到了宋朝,迪公护孟后逃难,将家眷留此,认暹公八世祖,同宗。曹岗(楼下)万家就分---板湖世祖;迪。修水万家也是楼下万家分支。
江西抚州万坊万氏始祖志远公的父亲是万兴。
万坊万氏是江西抚州的一个著名家族,历史悠久。其始祖为万氏志远公,他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曾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至于万氏志远公的父亲,历史上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根据万氏家谱和族人口传,万氏志远公的父亲名叫万兴,是一位普通的士族。
万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家族史的传承和家族文化的发展。为此,他们编纂了详细的家族史谱,对家族历史和家族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在家族史谱中,可以找到关于万氏始祖及其后代的诸多记录,这对于了解江西抚州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想要了解江西抚州万坊万氏始祖志远公的父亲是谁的读者,可以通过查阅万氏家族史谱或者向当地的万氏族人进行询问获得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
淮安万氏《百汉碑研拓本》经折装,折后纵445厘米,横27厘米,纸板骨装裱。现存42页,内有十五幅碑砚拓本和万立钰《百汉碑研斋石刻始末原由》一文,现收藏于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经折中十五幅碑砚拓本,有缩摹秦刻石1幅(图1),即著名的秦绎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缩摹汉碑11幅,即西狭颂1幅(图2),汉故小黄门谯君之碑1幅(图3),曹全碑碑文和碑阴各一幅,宋拓樊敏碑1幅(图4),校官之碑1幅,东海庙碑2幅,娄寿碑1幅,白石神庙碑1幅,孔文礼碑1幅;缩摹曹魏碑3幅,即魏受禅碑1幅(图5),范式碑碑文和碑阴各1幅(图6)。这些碑砚拓本每块都注明出处,有的还附有考证及流传经历,都是由万承纪缩摹,王应绶肖刻。万承纪和王应绶都是清代篆刻大家,对汉魏碑版有深厚的造诣和研究。故勾勒点画,剥落阙失,夫毫发不爽,神韵之超,刀法之工,均与原碑(拓)无二。百汉碑砚,集碑与砚合为一体,深具文化底蕴,是清代砚石珍品。但由于历史原因,此百汉碑砚早已不存。唯有百汉碑砚拓本,由淮安万氏所收藏,虽历经战乱多有损伤,但仍流存于世。
《百汉碑研斋石刻始末》(图7、8),共3页,每页纵21厘米,横17厘米,是清末民国人士万立钰的手笔,出自其所收藏的《百汉碑研拓本》。万立钰(1851-1944年),字远之,号筱庵、小安、小庵,祖籍江西南昌。清嘉道年间,因伯祖父万承纪和祖父万承紫来淮为官,遂迁居淮安清江浦。自此以后,万氏世代在淮为官,如万青选曾三任清河知县,在淮为官三十多年,是淮安清江浦之望族,其子弟有的任知县,有的做幕僚,也有的任职河淮漕盐等机关。咸丰元年(1851年),万立钰出生于江苏淮安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河区),为中河通判万承紫之孙,淮安府同知万青选(1818-1898年)之子,开国总理周恩来之舅父。成年后万立钰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曾任江北运河总办,因排行第八,世称“万八太爷”。他精于水利,据说能根据河水的颜色,来断定泥沙含量和上游来水的多少,对乡邦水利颇有建树,是民国年间淮扬一带的水利专家。在业余生活中,他善书法,工铁笔,治印具浙派风格,同时擅长梅兰竹菊等花鸟画,有《求是斋印草》存世。
《百汉碑研斋石刻始末》,约690字,是万立钰用行楷写成,其书以赵体为骨,兼魏碑意。书法娟秀疏朗,秀逸生动,是一件颇具历史意义的作品。文中记载了百汉碑研斋石刻的曲折历程,感情真挚,蕴含丰富,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表达了对先祖的恭敬及敬畏。读之无不令人感慨,深知此石刻之艰辛,拓本之珍贵。其文曰:
逊清(乾)隆、嘉(庆)朝,海内工篆隶精刻画者,已浩如渊海。而其中胎息高古,直追秦汉,固不乏人。如百汉研碑之独树一帜,诚不数数觏也。太仓王子若先生应绶,世其家学,邃古精深,於书画篆刻,靡不冠绝一世。先伯祖廉山公,官南河时延入幕中。出所藏旧拓、秦汉碑版,与之讨论研究。选择百种,按碑式琢研。公暇缩摹研背,属子若肖刻。至字迹之相似,固已神乎技矣。其剥落残损,无不与原碑毫发无爽,真可谓巧夺天工也。刻未竞,廉山公弃养於南河官署。张芥航河督延子若携石研下榻于河署荷芳书院。又数年,始续刻成。先祖荔云公时同官南河,遂以研石送归荔云公。荔云公请谒芥航河督,叙其续刻原委,署名研碑之末。芥航河督辞曰:“余与廉山,虽曰同僚,针芥契合,不啻昆弟。所以延子若续刻成者,成其志也,非希借此留名於后世耳!”荔云公感泣受之,备精拓者拓百部,选送芥航河督二十部,家存十部,余均分赠京外年世戚好诸公,研石为廉山公嗣午庵先伯携去。午庵公移寓浙杭时已失其二,由杭来浦又失其四,共少六石。后为午庵公质千金以济家资,潘芸阁副河督以二千金赎归芜湖,遭粤逆之乱悉毁於火。钰归试南昌,遇芸阁副河督第六嗣梅樵世丈,始知灰烬之余仅存五十余块。噫斯,诚招造物忌耳。按百汉研碑,计正碑及碑阴连跋石二块,共百二石。世间流传全部拓本百二石者,只荔云公初拓之百部,午庵公二次在苏拓者即少二石。再拓者又少四石,归芸阁副河督所拓者亦仅九十四块,毁於兵火后则存残石五十余块,其中间有具全碑形式者,而字迹中复多残损。是初次完全拓本,家藏之十部毁於兵火,一无所存。其余之数,经数十年刀兵水火,又不知消没几何?得之固属不易。即不完全拓本,得之亦属不易。细审此十六碑,拓工精美,精神完足,似系初次拓本所残零者,虽云吉光片羽,尤当宝贵,而什袭焉。并因海上石印拓本,跋语皆失真实,故将百汉研斋石刻,始末原由特志之。以告后之子孙。毋贻数典忘祖之憾云尔!
落款为“丙辰仲秋八月晦日,筱庵立钰谨志於袁江求是斋,时年六十有六”。下钤“立钰私印”白文印、“小庵” 、“生于辛亥”赤文印。此“丙辰”为1916年,“袁江”是江苏淮阴。“生于辛亥”是万立钰之闲章,辛亥年(1851年)是他的出生年份。
百汉碑研斋石刻是砚之珍品,但在琢制过程中却充满坎坷和艰辛。文中的“廉山公”,即万立钰的伯祖父万承纪。万承纪(1766-1826年),字畴五,号廉山,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自嘉庆十九年(1814年)来淮任山阳(今楚州区)知县起,以后就一直在淮为官,历任淮安知府、海防同知、外河同知。清代,淮安是河工和漕运重地,黄、淮、运交汇于此,运河畅通是头等大事。他曾将宋人灌塘法用于运口,一度解决了漕运雍塞的难题,颇受时人称誉。在业余文化生活中,他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法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此外还雅尚文物书画、金石收藏。清乾嘉以降,碑学大兴。是时书法家以碑学为宗,成为时尚。作为书法家、金石家的万承纪顺时代之流,秉时尚之风,礼聘篆刻名家王应绶,将家藏汉魏碑拓缩刻于端砚之上,实现古碑和名砚的有机结合,成为一代收藏佳话。此百汉碑研斋石刻是由万承纪缩摹,王应绶肖刻,万承纪就是百汉碑研斋主人。王应绶(1788-1841年),字子若,江苏太仓人。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裔孙。他世承家学,工篆隶,精铁笔,善画山水。文中的“张芥航”(1776-1835年),名井,号畏堂,陕西肤施(今延安)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江南河道总督。能诗会画,曾与金石名家钱泳勒石《澄鉴堂法帖》,亦是位书法碑版的爱好者,时在淮安任河道总督,和万承纪是同僚至友,二人“针芥契合,不啻昆弟”。当万承纪去世后,为成其志,故“延子若携石研下榻于荷芳书院”,续刻砚石。(“荷芳书院”,为河道总督府之建筑,现在河署之旧址,淮安清宴园内,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此百汉碑研斋石刻起于淮安外河同知署,终于淮安荷芳书院,至始至终都在淮安南河官署内,所缩摹的汉魏碑拓也都是淮安所收藏,故和淮安有密切关系。它历时六载,是万承纪、王应绶、张井三人完成的。如果没有河督张井之续刻,此百汉碑研必定夭折。因此,河督张井厥功至伟,文中记录了其不计名利、坚持作序的话语,令人十分敬佩。
百汉碑研斋石刻的琢制备尝艰辛,但刻成后不久即遭遇劫难,至今已片石无存。文中的“荔云公”,即万承紫。万承紫(1775-1837年),字荔云,又字渊北,号碧香居主人。是万承纪之胞弟,万青选之父,万立钰之祖父。他精鉴赏,好书画,喜文物书画收藏。于道光初年来淮上,历任外河同知、中河通判、桃北同知。时任南河总督属下的中河通判,故河督张井“遂以研石送归”。文中的“午庵公”,既万承纪之子万启封,是万立钰之族伯,曾在浙江缙云县任职。任职期间,曾将百汉碑研斋刻石携往浙江,在旅途中散失六石,后又将石刻“质千金以济家资”。文中的“潘芸阁”,即潘锡恩。潘锡恩(1785-1866年),字芸阁,安徽泾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道光五年(1825年)署文渊阁直学士,奉旨稽察觉罗官学。不久任南河副总河。因在副总河任上,和万承纪相友善,故“以二千金赎归”刻石,以全故友之志。文中的“梅樵世丈”,即潘锡恩之六子。文中记载了百汉碑研斋石刻流传之状况,特别在安徽泾县潘氏约园中,因太平天国战乱而毁灭大半,余者也陆续流失。多少人的辛苦毁于一旦,令人十分惋惜。
百汉碑研斋石刻已损失殆尽,其拓本在晚清时就非常难得,据载“都肆中偶有数纸,价辄数十金”。其盛誉之隆,由此可见一斑。由文中得知,百汉碑研斋拓本最早由万承紫捶拓,全本102幅,成书100部。以后,万启封、潘锡恩又先后捶拓,但因砚石的失落而缺失。在这些拓本中,以万承紫所拓的初拓本最精最好。装裱后送河督20部,家藏10部,余者分赠亲友至好。但这些拓本大多在动乱中散失,如万氏家藏的10部就在庚子之乱中化为灰烬。庚子后,万青选又将其父万承紫初拓残零者整理装裱,成此《百汉碑研拓本》。此拓本虽仅存拓片15幅,但“拓工精美,精神完足”,“虽云吉光片羽,尤当宝贵”。故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百汉碑研斋石刻的历史见证,代表了清代砚刻的艺术水平,凝聚了淮安万氏三代人的心血,非常难得。
1、万户
15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火箭是人类能够把人送上太空的伟大发明,最早尝试飞天的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2、万章
齐国人,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万脩
茂陵人,东汉名将。光武帝时历任信都令、偏将军等职,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4、万回
唐代高僧,曾预言安乐公主将被诛,玄宗可作五十年太平天子等事,其神异类此。传其一日忽求阌乡(今属河南省)河水,饮毕圆寂。
5、万表
定远(今属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间武进士,通经术,熟知先朝典故,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著述甚丰,有《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灼艾集》等。
-万户
-万章
-万脩
-万回
-万表
万氏家族从古至今最出名的人物有哪些?
本文2023-09-22 02:45: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