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智慧国学易云老师怎么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河洛智慧国学易云老师怎么样,第1张

好。根据相关资料查询,从事国学研究与命理学工作11年的河洛国学院长易云老师师从叶曼先生,属国学大师南怀瑾学派传人。其不仅是周易讲师、民俗学讲师、命理学讲师,更是精通四柱八字、梅花易数、奇门造甲、风水堪舆、民俗文化、吉真文学、传统曲艺墓赏等。

在对中华古玉文化研究的同时,刘立军接触到了博大精深的佛家文化。凭借着对古玉的钻研精神,他开始深入对佛学修行参悟。修行中,刘立军得到了妙真法师、法闻法师、以及密宗索南活佛的点拨与指导,逐皈依佛门,号法空居士,禅净双修打坐念佛。皈依后,刘立军先生有缘结识了佛教著名居士叶曼先生,叶曼先生第一次见面就称赞:“刘先生是有功夫的人”。在叶曼大师的指点下,刘立军修行精进,成就飞快。他参悟出的心息“何”一,“安那般那”对指导参禅打坐者帮助极大。

2008年5月,刘立军先生与法闻大师共同发起向汶川地震受灾群众捐助活动。

工作原因。

叶曼先生是当今少数将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尽管因为工作原因常年旅美,但国学大师叶曼却对自己的祖国是中国怀有最真挚的情感。

宣传中国古代推崇的儒家思想。传播这三大文化而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

dàwáng

(1)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

(2)指垄断某种经济事业的财阀:石油~ 钢铁~。

(3)擅长于某种事情的人:爆破~。

dàiwang

中国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如:山大王

1918年,一代奇才南怀瑾先生诞生於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这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季羡林先生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 季先生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从那时起,就开始在私塾里念《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等经典。叔父对季先生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亲自给季先生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是些关于理学的文章。叔父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先生身上。他严而慈,对季先生影响极大。根据叔父的要求,季先生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初中毕业以后,在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就读。山东大学的校长提倡读经。在高中教读经的有两位老师,教《书经》和《易经》。教国文的老师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他对季先生的影响极大。第一篇题目为《读〈徐文长传〉书后》作文受到王昆玉先生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季先生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认真钻研《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95岁的女国学大师、大德居士叶曼,仿佛被时光遗忘了,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精神矍铄、明眸善睐,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让人倍感亲切。为孩子和年轻人推荐书目,她说:“《三字经》和《千字文》,这是开门书。涵盖了中国历史。我六岁就开始读书,读的头一本书就是《左传》。国文扎实让我终生受益”。叶曼先生在北大就读期间,选修了胡适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陶希圣的“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的“中国通史”、闻一多的“楚辞”。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课程,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大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丈夫辗转世界各地。曾于辅仁大学任副教授,主编过《妇女杂志》,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又研学佛教、道家、儒教,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

  序:人命无常,国土危脆。马航失踪飞机又有几百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这些天所有整理经典的功德的回向给这些人们,也回向给所有处于苦难之中的众生,祝愿早日脱离苦海。

(正文)不是不知道,多少事情,我们说的这些粗浅的东西,你们能来学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问题是我们要找人来confirm,把这个再说一遍,是想得到确认。等到我们知道佛也这么说,大家也这么说,哦,原来这叫不住为客,可是我们没有想到那个动摇为尘啊。这个动摇什么动摇?心啊,念念不住。

能够把这些都知道了以后,为什么会这些东西,大家也不会这么难过,这从哪里来的?跟其他宗教完全不同,有上帝就有魔鬼,老是有相对的,佛教不是的。所有一切一切都是从本性出来的,爱要哪个要哪个。假设要荣华富贵,我一个朋友就说,学佛我是要考虑考虑啦,不过我下辈子还要投胎,就要在这个世间,因为这个世间很好玩,因为她这一辈子很幸福,她不知道这个是无常的。

我们今天能变成人啊,人身难得啊,所以大家好好珍惜。无论我们阔,阔到天下第一富,穷,穷到无立锥之地,只要有这个人身很难很难的,只有当人身的时候,我们才能修行,才能见性,见性怎么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还是得大小便,一切都跟一般人一样。事情来了只是解决事情,并不烦恼,因为你知道一切无常,我们的欢乐无常,痛苦也无常。我们的欢乐无常不想承认,不肯接受这个。然后说痛苦无常更不接受,我这辈子就这么苦,太可怜了,自怜自艾,怨天尤人都来了。

从这个东西你能够见到自性本空,你就知道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于是呢,所以在这个胡思乱想中间,你能够悟得了这个真理。根本你不必空它,空它又多一道手续,本来就是空的,也不用我来空它,我来空它还是人为的。真正知道客尘是虚妄的,它是虚妄的,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我们把不住的客当作主人,把这个动摇的,我们以为它永远不变。假设你能知道这个主是空的,而且是从来不动的,它是寂然常净的,这个就是涅槃清净体,我们要见的就是见这个。可是呢,阿难说我的见性还没有安静呢,那么谁无住啊,所以佛说开合就是客尘。阿难见性了,便是住空。世尊手开开了,又合上了。阿难的见性是不是开开了又关上了?没有啊,他的见性永远在那儿。知道这个见性永远在那儿,这个不随客尘烦恼变化,他能够看到这个手开合,后边有声音,都可以知道,为什么?因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从来没有变过。他能够见到、听到,只是随缘而已,那个使他见闻觉知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从来没动。我们学佛就是看这个东西。从哪儿找?从见闻觉知里找,从见闻觉知里修。所以这样子的话,于是你就可以了解,空的、主人的、动静的,显然非常清楚。我们这个心念时时刻刻都在那儿变,原来我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识精啊,从来没有变过。

所以佛跟阿难说对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才知道一切万相,乱吧,变吧,我慢慢老了,头发少了,脸皮也皱了,身体也弱了,爱怎么变怎么变,但是我的见性从来没变。我戴花镜也是个增上缘、助缘,并不是近视镜让我们看啊,是我们原来能看的东西的工具差了,那个工具用得久了需要帮助。

我这个机器用了八十四年了,还在动,我每天都感谢这个身体和脑筋,因为还能工作还能用,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真正能够知道的话,一切万相爱怎么变怎么变,爱怎么乱怎么乱,看到一切生死,爱怎么生,爱怎么死,跟见性完全无关,完全无关。能够以世间万相之中忽然看到这个不动的本性,我们才能真正能常恒不昧的,再也不会被外境把我们抢走,也不会被外境使我们动心,于是我们怎么样呢?我们就不为物转。我们之所以出麻烦是因为心被万物在转,心随物转就是物的奴隶,不为物转,你就可以自己作自己的主人。

所以了解这个的话,外境无论如何动,而你的见性都不动。释迦牟尼放光,于是阿难往左看或右看,阿难的头转动,见性转动没有?没有转动。见性没有转动,没有开合。我们了解的话,很难分辩,对于这件事情,不是释迦牟尼举例子的话,我们很难分辩。所以我们常常不只阿难啊,都认为是眼睛看到的。头摇眼睛转,以为见性随着转。所以阿难答复,头动而见性不动,佛说,如是如是,夸奖他。

头动见不动,还是主客,还是客尘,无论怎么转,无论怎么动,我们所谓的识精元明从来没有变过。我们旅行出去,走一万里路,天南地北走,这个见性从来没有动过,既然身体移动,见性没有变动。那么生跟死,跟我们离开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什么分别。能够知道这个的话,我们连生死离别都看穿了,要死便死,能生则生,死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真正了解这个的话,这个见性到底怎么样?所以我们讲易经,讲过神无方而易无体,永远变动不拘,可是自性恒常。我们老了,自性没有老,我们死了,自性没有死。所以庄子根本就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他还不能像佛家说的“真如理地不立一尘,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在理上一尘不立,在事上没有一个东西不是佛法。

志公和尚,梁武帝那时候的和尚,非常有名,曾经有句话说“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丝毫修学的心都不要起,我们好像在学,好像在修,实际大家听听其实是把自己东西解开。无相光中常自在,在这个无相光中永远自在,假设起一点点的修学心,你就知道这个原来是从外得的。心经为什么那么了不起,最了不起的观自在菩萨之所以修成,就是因为无智亦无得。前头的全都没有了,四圣谛十二因缘,六根六尘六识全都没有了。

了解了这个以后,美国的禅宗大师到台湾的时候,他去见南老师,请他住在南老师那儿。南老师不会说英语。一天晚上,他们两个闲聊,请教南老师,能不能开示一下?南老师就露了一手。

“切忌从它觅,条条与我疏”。他是说你千万不要从别人那儿找这个东西,只要从别的地方找,越走越远。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所以最要紧、最要紧的我们修行是要靠自己。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假设不想悟道的话,不想要把理明白的话。佛现身在我们眼前,我们除了磕头什么用也没有。我自己找它的时候,到处都是它。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每天都碰到它,它就是我啊,因为身内真如还遍外。但是我不是它,我为什么不是它?因为我还有个我在。

“若能这么会,方始契如如”。就这么样体会这个东西,这才能跟如如契合。这个在古音念芋芋。

当时南老师提出这个来,于是有人翻译成英语,结果这位禅师说这个公案没听过,铃木大师也没有把禅宗的公案翻译成英语,很好很好,有时候原文看不懂,但是他翻的看懂了。于是他请南老师解释解释,不能从我这儿找东西啊。

所以我们这了解了,我们内守幽闲,把眼睛闭着,我们自己想空了、空了,自己堕在法尘分别影事。为什么开头就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还有幽闲啊,幽闲是我的意识有的,我的意识对着什么呢?对着法啊,六根对着六尘,所有的意对着法啊,法是什么?法尘啊。还有个分别啊?我要幽闲啊,过去的事情、影子回到现在来了,因为我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只要我空了就幽闲了。

所以真正了解了。阿难虽然是不拿识作为见性,但是不动的见性,动也是这样,静也是这样。见的时候看不见它,不见的时候也不为无,见识不为有,不见不为无。我们傻傻的,什么都没看,愣愣的什么都没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不是见性没有了?不是的。见时不为有,不见不为无,这个就是识精元明。那么根本它就没有停止过,动摇什么呀?能够把这个体会到,它从来没有变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才是离尘的空寂体,既空且寂,我们要见的就是见这个。

所以佛呢,对于阿难说几句话如是如是,然后再引一层,再引一层,最后整个驳倒了。所以佛真是很了不起,他为什么要这么样?逼着阿难自己说出来,让他自己认识自己藏着的宝珠。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般若、一切东西跟佛一点儿都不差,我们变这么笨,这么愚蠢,这么烦恼。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认识自家的珍宝。

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的珍宝了,你必须从理上推啊,所以现在有些人就认为我理上已经明白了,佛法无多子啊,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得好好修行啊,实在的,天底下的事情,当你理上明白了,生理立刻起变化了,这是我个人的经验。你理上不明白,你盲修瞎练啊,不是真的。能够真正证悟以后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佛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孔子四书里说,升堂也而未入室也。佛告诉我们从这个门进去的,我只是走进去的,什么都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看到的。

所以真正了解,佛引了这么多,所以这么做,主要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所有的人好好了解。了解这一个,佛开示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个自性,非常幽秘,非常微妙,非常秘密,连愚夫愚妇日用都不知道,我们的学问很好,书也念得很好,连大圣先贤都不知道究竟。

能够了解以后,我们就知道,所谓清净眼啊是什么眼啊?它只是一个工具,而称它为清净眼,必须把这个工具擦得好好的,真正使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这个东西。现在说是心非眼,还要驳,越驳越难懂,所以头一层一定要懂得。第一层是说能够见的眼睛只是工具,我这么讲讲,大概第一层显见可以明白了。

钱穆写了本《先秦诸子考》,一举成为国学大师。

从此,先秦诸子,几乎每个人的生平年表都变得清晰起来。

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宋国贵族后裔,当过仓官会计,做过大法官,周游列国

说起墨子,我们知道他是宋国人,出身贫苦,早年丧失,先学儒,后创墨门,成为与儒家平分秋色的显学。

说起韩非子,我们知道他是韩国贵族后裔,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后去秦国干禄,遭李斯嫉妒陷害,被秦王下狱服毒自杀。

但是说起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经过两千多年的研究考证,依旧没有人能弄清楚老子究竟是何许人,老子的身上披着的面纱始终没能揭开。

南怀瑾说过,中国的历史人物里,最难考证就是道家一派。

他们学问道德很好,但就是不求闻达于世,甚至越厉害的人越不愿意抛头露面,改名换姓。

要研究道家人物,简直是逼死国学家,历史家们。

韩非子写过《解老》,可以说在战国晚期,《老子》(《道德经》)就已经成书。

对老子第一次有详尽记载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他的《老子韩非列传》介绍了老子的故里、姓、名、字、仕宦。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再介绍孔子问礼于老子,还有老子骑牛出函谷关,遇关尹著灵文五千字。

两件事是老子最形象的记载。

其实,经过三百多年到了西汉,老子是什么人已经含混不清,司马迁也拿不定主意。

因此司马迁还采撷两个说法,作为参考。

第一个,司马迁认为老子推测就是楚国的老莱子。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

严事就是恭喜对待,孔子在东周拜见了老子,在楚国又拜见了老莱子,那么很明显老子和老莱子就是两个人,司马迁前后矛盾。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老莱子》一书如今已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道家典籍,找到一些章句。

《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说点题外话,叶曼先生曾向南怀瑾,问出了她一直都想知道的问题: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南怀瑾抛砖引玉回答:人生天地之间,寄也。

这句话就是源自《老莱子》。

关于老莱子的语录还是不少的,但可能是后人的托名之作。

《孔丛子》记载,老莱子跟孔子讲“齿坚易蔽,舌柔常存”。跟《老子》的“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一个道理。

《庄子·外物篇》又记载老莱子的弟子出门砍柴遇孔子,就请孔子入室,讲道理:“与其誉尧而非桀,不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可见老莱子是一位道家高人,思想跟老子、后来的庄子非常接近。使得老莱子与老子,混为一人。

现在多数人是从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认识到老莱子。

鲁迅对“戏彩娱亲”的故事,非常反感,肉麻矫情到让人厌恶,简直是侮辱了小孩!

司马迁推测老子的身份还可能 是太史儋 ,他在孔子死后129年,会见了秦献公。

太史儋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这句谶语被认为预言秦国将统一天下。

司马迁还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如果情况如此,老子就是一个得道之人。

在20世纪初盛行疑古风气的时候,不少学者(钱穆、冯友兰)认为老子《道德经》是孔子之后,道家后学的托名之作。

但是随着马王堆墓的帛书、郭店楚简本《道德经》的出土,证实了《道德经》是在《论语》之前就成书。

《道德经》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老聃所写,虽然老聃是何人一直是个谜团。

在东晋葛洪所撰写的《神仙传》里,老子的身份更是捧得更高。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感星而有孕,怀孕72年而生,从左腋而出,生而白首一出生就是活神仙了!

还有在春秋战国是没有李氏的,有专家指出,可能“老”与“李”在春秋是同音,所以老子姓李。

无论如何,不管老子是否真实存在,《道德经》的思想光芒不减半缕。

老子究竟是何人,就随着无可考的历史,成为野史逸闻,饭后谈资

河洛智慧国学易云老师怎么样

好。根据相关资料查询,从事国学研究与命理学工作11年的河洛国学院长易云老师师从叶曼先生,属国学大师南怀瑾学派传人。其不仅是周易讲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