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简介 朱元璋信任的谋事大臣刘伯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刘基简介 朱元璋信任的谋事大臣刘伯温,第1张

刘基简介

刘基是明朝建立的重要谋臣,也是朱元璋手下最为出色的谋士,人称刘伯温,是明朝青田县南乡人,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刘青田。刘伯温在我国民间的知名度极广,传说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简直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刘基画像

在真正的历史中刘基也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人,在元朝末年考取进士,但是他虽然很有才能却并没有被当时的元朝所用。后来授予县丞这样的小官,但是他却能惩治豪强,将整个县的治安做的很好,说明了他是很有才能的人。

后刘基被元朝官员陷害,辞官归乡,朱元璋听说了刘基的才能后请他到自己手下做谋士,但是刘基开始并没有显现自己的才能。但是在于朱元璋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朱元璋的才能,并逐渐对他产生了信心,于是内心开始转变。

在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战役中刘基终于爆发了,在所有人都认为要投降或者要暂避锋芒的时候,刘伯温据理力争,在朱元璋面前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采用它的计策后大破陈友谅,也让朱元璋认识了刘基的真正才能。

而后在朱元璋的征战中,刘基为朱元璋屡出奇谋,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刘基的作用极为重要。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为明朝开国后的复苏也立下了大功,最终刘伯温得病去世。

刘基作品

刘基又称为刘伯温,他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很多文学作品流传至今,广受传颂。刘基从小就是一名神童他12岁就考中了当地秀才,在短短数年内他就受教于当时元朝的几大著名学府,所以刘基从小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史书上刘基作品

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基的文学天分和造诣是很深高的,他享年74岁,在这74年里,他为中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作品,其中包括诗集,散文集等。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

每个人都有一部让他成名的作品,刘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卖橘者言》,他通过这部作品以一种委婉和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这个道理。有人说刘基在这部作品中为读者设了一个陷阱,他表面批判卖橘者,实则暗讽那些和坏橘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人。这部作品也凭借他独特的构思和想法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有着他自己的独特色彩,由于他的经历和学识与常人不同所以他的作品中所含的深意并不能被所有人领悟。刘基确实是个奇才,不单单是军事政治等方面,他的文学成就更是让人佩服。

刘基诗词

刘基是明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此之外刘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这足以说明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

刘基画像

刘基是一位非常关心百姓疾苦的人,这在他的诗词中也经常体现,每次看到战争后的场景,或者百姓遭受疾苦的场景,他都非常有感触。而在他的词作中也经常会发现对于当前战乱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不同的是他从不会因此而流于感物伤怀,而是会打起精神,积极的投身到解放百姓中去。

对于刘基的这种情怀,《感怀》这首诗表现的比较详细: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回风卷落叶,翊翊带沙尘。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槿。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展现的就是战争带来的萧瑟景象,出门都见不到人,整个世界仿佛都萧瑟了。说明人们遭受战乱的蹂躏,太多人死于战争,社会已经相当落后了。

而《古戍》也是这样的描写: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表明使人对于战争的不满和对于百姓的充分同情。但是这些没有打消作者的积极性,他会投入到其中为了解决百姓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建设一个稳定的社会。

刘基名言

刘基作为元末明初最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和睿智,他对人世的理解思考,现实的认知批判,以及思想的感悟等方面都有着极具智慧的想法,所以刘基的名言也是极具智慧、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刘基画像

刘基十二岁就考中秀才,是当时乡里间著名的神童,考中秀才后他又进入当时元朝著名的学府,跟随很有名的师傅学习,在刘基看似极尽平坦的一生中也饱受过疾苦。所以他的很多人生感悟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刘基的名言对世人很有说服力。比如他曾说过“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持心如衡,以理为平。”“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落日下前峰,轻烟生远林。”“ 家有悍妇良友不至,国有妒臣贤士不留。”“江海不与坂井争其。”等全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名句。在他的众多为人熟知的名言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名人名言往往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利用前人的智慧来感悟后世的道理,这是名言最大的用途之一。名言的力量不仅仅和名言本身的深刻意义和道理有关,而且和名言的主人也有很大关系,刘基作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具有很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他的名言也足够让人信服。

刘基书法

刘基的名气到现在也非常大,实际上刘基之所以能留名到现在,一面是因为他确实是一位能人,帮助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基一直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百姓的爱戴。

刘基画像

刘伯温是明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实际上除了这三点以外刘基的书法造诣也非常了得,现在还有很多刘基的书法作品流传于世。

研究刘基的书法你会发现,他对真、行、草都有涉及,而刘基最为擅长的就是行草,他的行草具有劲挺流美、遒媚高雅、清丽秀美的特点,同时在他的书法中你还能看到楷书中严谨庄重的意味,所以研究者认为,他受到的赵孟\和王羲之与王献之三人的影响很大。

观看刘基的书法你会发现,他的书法严谨中带有飘逸,内部具有清心俊逸的特点,展现出他受到到家和儒家文化影响,反映出他内心中的洒脱和坦荡,从中也能看出刘基的为人是非常坦荡的。

刘基以行草书法为最佳,能够留名青史也是必然的,他写的“手持斑竹”草书,入选《古今书法大观》。他的行书《春兴八首》成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作,现在很多人对于刘基的书法还是非常推崇的。刘基是书法大家,但是相对于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他的书法还是很少被人提及,或许是因他在其他方面太过耀眼,但是其书法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刘基墓

刘基又称作刘伯温,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他是也我国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本是青田县南田乡的一名布衣,由于他天资聪颖少有所成,而且他曾为吴国公出谋划策,在朱元璋攻打元朝的时候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他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元末明初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死后葬在他的家乡,他的墓地被称为刘基墓或诚意伯墓,从明朝一直保存至今,2001年被国家国务院列为文物遗产之一。

刘基墓的照片

刘基墓位于浙江省文成县蓝田乡西陵村夏山上,由于刘基墓是我国少有的保存至今的墓地之一,所以他具有很深远的历史和人文意义,同时这方墓地的主人更是千年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所以刘基墓具有考古研究、了解元末明初时期的历史的深远意义,因为如此国家国务院已经将刘基墓列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名录。

刘基享年74岁,他可以算得上是戎马一生,他从朱元璋起义就辅佐朱元璋直到建立明朝,所以刘基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深受明帝朱元璋的信赖和赏识,一直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务,直到刘基暮年的时候。因为体弱多病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中数日就逝去,被他的儿子葬在西陵村夏山。

刘基为国为民一生最后虽然不免化为一方黄土归于青山,但是他的墓地能保存到现在供后人敬仰膜拜,刘基也不枉此生了。

1、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2、刘吉(1427-1493年),字祐之, 保定府博野县人。宪宗成化年间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

正统十三年进士。先任庶吉士,授编修。《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曾为宪宗的老师)刘吉工于心计,左右逢源,锐于结党营私,时常被言官所批评攻击。居内阁十八年,人称之为“刘绵花”,就是说其“耐弹”(不惧被弹劾)。宪宗即位。官位由侍读、侍读学士、到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与刘珝一同被任命入阁,兼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纸糊三阁老形成)孝宗出阁,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孝宗即位,万安、尹直先后致仕后,刘吉便为首辅。

孝宗初登位期间,刘吉结合道士,颇受宠信,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及《宪宗实录》成。又进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3、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赠太保,谥忠宣。

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授兵部职职方司主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刘大夏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回归故里。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主要作品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

4、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人。

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同为顾命大臣。光宗驾崩后,李选侍、魏进忠等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企图藏匿皇长子以自重,一燝与英国公张惟贤、周嘉谟、杨涟等当机立断,带领群臣入乾清宫哄骗出皇长子,力主皇长子移驾慈庆宫(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极继承皇位。

熹宗登基后,方从哲被弹劾,一燝接任内阁首辅,主理朝政。天启二年(1622年),辞官。

5、刘宇亮,四川省绵竹人。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进士,授庶吉士,改翰林院检讨。天启二年(1622年),参与修撰《明熹宗实录》,后授南京光禄寺卿、左春坊赞善、右春坊右谕德。崇祯年间,兼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嘉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后升任吏部左侍郎。崇祯十年(1637年),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改文渊阁大学士,督察各镇援兵。后兼任兵部尚书。

在京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受徐光启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科学文化和天主教信仰。1641年邀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天官府”传道,并率先领洗入教,成为绵竹奉教的第一人。

刘基人称“山中宰相”,他是著名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也是元末明初战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多方面发展的大才子。与张良,诸葛亮相同的是都为谋臣,并极其有才,但相比之下刘基属于低调的一类人,淡泊名利,保持自己的节操与节气。

刘基对于明朝开国的作用,我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先说显性:

1、最重要的还是给了朱元璋一个乱世超快速战略构图。这个构图并不是从草莽开始的,相反,制定这个战略的时候,是朱元璋渡江之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这个战略呢,说白了,也就是先汉后周,先陈友谅后张士诚。那有的人说,朱元璋一共就两个敌人,掷骰子也有一半几率能制定这个战略,有何高明之处——高明不在于先汉后周这个词,而在于对这个战略的解释。朱元璋也曾无数次地思索如何应对这两个敌人。当时的三方博弈中,朱元璋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兵力要弱于陈友谅,经济实力可能也比不上地处富庶苏州的张士诚,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有失败的风险,而搞他那一行,似乎也没有gg重来的道理,所以不可不慎。而刘基给出的解释——先攻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因为攻击陈的时候,守财奴张士诚绝不会插手——相当于在博弈中,使得朱元璋拥有了高一阶的知识阶次,知道了对手的行为以及将来的行为,排除了两线作战的重大风险(历史上两线作战而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朱元璋就已经占据了上风。这个解释没什么科学性,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观察与猜测,但事实证明,有效可靠。

2、撺掇了朱元璋的野心。史书上说,刘基不拜小明王,还拉着朱元璋说天命所在balabala,这些行话再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踢掉小明王这个包袱,自己坐上位。朱元璋很早就以刘邦为自己的榜样,他对小明王的态度基本就是cos刘邦对待义帝的态度,但是考虑到他也是第一次演戏,难免有演过火的倾向,实际上他自己也不知道演到什么时候为止。如果说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谈话告诉他要演戏,那么刘基的种种表现则适时地告诉朱元璋,小明王和义帝比,根本没那么重要,演演差不多就行了。简短一点说,时移世易,小明王在号召人心上没有义帝好使,实际上也没人听他的。但朱元璋同学估计演的比较投入,居然还跑到安丰去了一趟,刘基拉都拉不住,幸好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朱文正表示呵呵,安丰一战之后,朱元璋正式意识到可以收手,而此时他的野心也早就不止于此了。

另外,这是一层意义上的野心,另一层上的野心则在于,刘基和宋濂等浙东儒生正式向朱元璋集团带来了古代屡试不爽的定国神器——儒家思想。不评论好坏,只是说用这套东西可以快速搭建王朝的基本架构,完成草莽英雄——地方军阀——封建帝王的封建化过程。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而李自成们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是否用上了这套神器。而刘基的儒家化作用在史书里的行话,大约是“敷陈王道,以导帝听”之类的。

3、律令、礼仪、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个就不多说了,明史里都可以看

至于和淮西集团的斗争嘛,各位当个笑话看看就行,刘未必是想斗谁,只是想摆出一个斗争的姿态来,因为他觉得如此朱元璋大约能给他多一点机会吧,然而老朱内心毫无波动。

隐性:刘基不是一个人来南京的(他和基友一起来的),他的臣服,正式代表了浙东地区地主集团的臣服。参见我的另外一个答案,如果刘基先朱一步起义 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从乡兵到财赋,再到源源不断的地方官员、中央儒生(直到方孝孺之后浙东地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浙东地区是大明某种意义上的第二故乡,荣耀开始的地方。浙东地区拥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控御着浙江、江西、福建三省,朱元璋从控制浙东地区开始,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刘基等一批浙东地主对于朱元璋集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几乎是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思想全方位的臣服与投纳。

写到这里,我都有点感动了手动滑稽,但是明帝国哪个功臣没有贡献呢。我相信洪武初年的朱元璋是有着非常高超的政治敏锐度和公平性的,他能开出伯爵的工资单,还是经过深刻考虑过的。当然我能猜到题主的某些想法,也许你会说,朱元璋有重武轻文的倾向,刘基贰臣呵呵的身份,淮西集团的枕头风什么鬼之类影响了功臣排名,我认为这些都有道理,但没有特别影响品级,顶多是排名可能不至于倒数第一这么尴尬,但是转念一想,明代文臣封爵的,也真没几个,也就平衡了。

刘基在明朝开国作用比较特殊,很难比拟或者量度,对于他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并不需要勉强一致。在中国,谋士是非常加分的,大家自然会认为张良和韩信有着相同的地位,甚至更高,这都无可厚非,至于排名嘛,刘基个人都不是很在乎他一心只想做丞相233,我们也不必太纠结了。另外,他失去的大明最终也都补偿了。按照老朱的行话是“君臣两尽”,话虽凉薄,但也还不错了,真正能够凑合两尽的君臣又有几何呢?

转自知乎网友 云卉

刘基简介 朱元璋信任的谋事大臣刘伯温

刘基简介 刘基是明朝建立的重要谋臣,也是朱元璋手下最为出色的谋士,人称刘伯温,是明朝青田县南乡人,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刘青田。刘伯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