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养男宠?
男宠多是宦官,言行举止间带有女子的媚态,伺候皇帝起居,时间长了,日久生情。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免不了女的之间勾心斗角,看那些后宫剧就清楚了,皇帝处理了一天的政务,早就乏了,回去还要处理后宫的事情,免不得心烦意乱。这时候有个男宠对于皇帝来说是很好的,既可以抒发心中郁闷,又可以寄托情感。
古代皇帝有男宠的朝代,汉朝居首位,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至几个美男作为玩弄对象,并且记入正史,史家殊不为羞。如高祖的籍孺,惠帝的闳孺,文帝的邓通、赵谈、北宫伯子,景帝的周仁,昭帝的金赏,武帝的韩嫣、韩说、李延年,宣帝的张彭祖,元帝的弘慕、石显,成帝的张放、淳于长,哀帝的董贤等,真是数不胜数。
张景中,董雷,李新民,李敬斋,关爱和。
自古汝南有“负山面淮,控扼颍蔡”之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450年,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刘宋、北魏悬瓠之战。
公元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结束唐末藩镇叛乱;
公元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之战和1601年,闯王李自成威震中原的汝宁府之战都发生在这里。
汝南因汝水而得名,汝水上游被截之后,蔡州改为汝宁府,而过汝南的汝水又因汝宁府而被称为汝宁河。名城多杰,汝南自古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这一方灵土早就了众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
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东汉名扬天下的“鸡黍之会”的张邵,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斩杀关羽的吕蒙,中唐著名才女,毒死叛臣李希烈的巾帼英雄窦桂娘都是汝南人士。明代更是人才辈出,仅万历年间汝南就出了五十一名进士,时有“汝半朝”之称。
汝南还是英杰荟萃之地。蜀主刘备奔汝南领豫州牧,北魏孝文帝率军南征,在汝南会宴群臣。唐朝重臣、大政治家、书法家、爱国老人颜真卿为招降李希烈,被扣于城北龙兴寺,最后壮烈殉国,建国时汝南尚存鲁公庙。宋代欧阳修在蔡州任知州,度过了他最后一个任期,秦观来此写下了《汝水漫记》。苏轼下黄州途经汝南,留下了“淮西功绩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的诗篇。《水经注》称“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经襄城、郾县、西平、上蔡、汝南郡郡治、平舆、新蔡入淮。
从上到下主要支流为滍水、澧水、潕水、瀙水、溱水、澺水。由《水经注》可知,古代汝水是淮河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
今日的南汝河发源于泌阳县,经遂平,上蔡 ,汝南,平舆,正阳,新蔡 ,在班台纳洪河,于洪河口入淮。汝南县城西北以上河段即为古代的瀙水。
溱头河为南汝另一源,本为汝水下游支流,在汝南县城东南注入古汝水 ,因汝水以上源水断,与遂平瀙水成为汝水源头。溱头河古称溱水,《水经注》称“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两县,全长135千米,流域面积185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竹沟河、渠南十里河、吕岗河、小沙河等。
在上游建有薄山水库,总库容62亿立方米。溱头河在夏屯并入宿鸭湖水库。夏屯以下河段成为宿鸭湖水库泄洪道,于沙口注入古汝河,随汝河入淮。溱头河由于“溱”字生僻,在当今地图及书籍中多称“臻头河”。溱头河在当地俗称沙河,上游称石滚河,下游又称余子河。在清代史料中多称“吴寨河”。
汝南文化灿烂,文物繁多,有文化遗址280多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碧波万顷,风景如画;有亚洲最大的的寺院——南海禅寺,宝刹雄伟,琳宫璀璨;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山不在高,却是天下之最中的标志物,也是中国古代地理中心和校核时间的地方;还是世界著名的爱情传奇梁祝故事的发祥地——梁祝故里,缠绵凄婉,源远流长;更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刻。说汝南不能不说天中山。当年,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时,广建圭表测日影以找寻“天下之最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汝河之滨建起古天文观测台——天中山,开创了“中正和谐”文化之先河。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天中山”三个大字,使得“天中山”声名远播,并成为天中文化的传承标志。据旧志记载,有名人墓冢五十八处,寺庙楼阁八十八处,亭阁楼堂九十一处,远近坊表一百一十五座。虽历经沧桑,许多名胜多已不存,但存至今者,依旧见证着历史的荣辱辉煌。耸立在南关的悟颖塔,造型优美,巍峨挺拔;城北三里,有古时“测日影,考分数,标为天下之中”的天中山。山之阴,有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石碑。山之阳,有李溯“竹击鹅鸭,以乱军声”的鹅鸭池。
城东区,有唐朝修建的开元寺,城北区有明朝修建的雄伟壮观的大成殿。城近郊,汝水旁,上有相传为西汉名士费长房遇仙处——壶仙观,下有牛皋大战金兵,打金朝名将兀术于马下的遗址——兀术落。城之南隅,有经明,清营建数百年的寺庙群,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真是不胜枚举。西汉高帝二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
景帝二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武帝元朔五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氵隐)强、富波、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寝、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属豫州刺史部。 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寝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氵隐)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
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北魏延兴二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改为舒州。隋开皇初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
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元至元三十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据《汝南县志》记载,鸡黍台位于金铺镇金铺村北,旁有二贤祠,供奉范式、张劭。金铺原名张庄村,东汉时,汝南张庄人张邵为太学生,与山东金乡范式同学,二人友谊甚笃。卒业临别时,范式约明年某年某日去汝登堂拜见张劭母亲。第二年,约定的日子到来时,张劭让母亲做好饭菜等范式,张母以为金乡太远,范式未必能到,张劭认为范式很守信义,一定能到。张母就杀鸡做黍,等待范式到来。到中午,范式果然到了,二人在门外土台上尽欢而别。张母及乡人无不称范式为信士。以后,每次范式来汝,张劭即于土台上置鸡黍来招待他。几年后,张劭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以不得见范式而憾。出殡时,棺重移不动。已做功曹的范式,梦见好友病故,素马单车前来吊唁,由他执绋,棺柩才埋入土中。后人筑鸡黍台,在张宅建二贤祠,改张庄为金乡铺,以示纪念。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
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
据考证,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今河南准阳),建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公,字伯媛。伯媛的孙子涛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时,媛氏世袭陈国上卿。当时媛、辕通用,故媛涛涂又写作“辕涛涂”。至西汉初,辕氏后裔政将“辕”字的“车”旁去掉,邕以袁为氏。唐宋时期的姓氏书名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对此均有详细记载。
据《汝宁府县志》载,汝南古为沈蔡诸国之地,战国时在楚魏二境之交,秦属颖川郡。到汉朝时设置汝南郡,隶属豫州,领县三十七,包括了今天的平舆、项城、西华、漯河、潢川以及安徽的阜阳、山东的蒙城在内的大片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战乱、官职调任等原因,虽然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向海内外广为发展,但发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终是最为兴旺的一支。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袁氏名人辈出。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会仆一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等书记载,袁政后裔袁干封贵乡侯,袁干的八世孙袁良(东汉汝南人),其孙袁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官至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兄弟的专横,为时人称颂。袁氏自袁安以后,兴旺发达,其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节五公,与东汉一代相终始(风《重修汝南县志》),历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据清嘉庆元年编纂的《汝宁府志》及民国二十七年编印的《重修汝南县志》载,历代汝南袁氏封爵位的有六人,为各种史志收编的汝南袁氏名人有二十多位,如袁良、袁安、袁汤、袁逢、袁绍、袁术等,不少人在《东汉书》中列有志传。
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袁可立、袁枢、袁赋诚),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此外,有关史志资料对袁氏及其名子墓冢亦多有记载,如《汝宁府志》、《重修汝宁府志》均轼明司徒袁安墓址方位,并附有墓址遗照。南朝梁置太清二年,析柴桑立汝南县。为寻阳郡治。故治在今江西瑞昌市境内。开皇九年,罢寻阳郡置江州,废柴桑、汝南县置寻阳县。
南朝梁侨置治蒙笼城(今湖北麻城市北、疑即今之鹅笼司),为定州和弋阳郡治所。武定末入东魏,定州改南定州,汝南县仍为治所。北齐天保七年废入信安县。北魏置 北魏时设置,北齐天保七年废,隋朝又复置,不久又省去。故城址在今河南宝丰县商酒务镇。
高祖的籍孺,汉惠帝的闳孺,汉文帝的邓通、赵谈、北宫伯子,汉景帝的周仁,汉昭帝的金赏,汉武帝的韩嫣、韩说、李延年,汉宣帝的张彭祖,汉元帝的弘慕、石显,汉成帝的张放、淳于长,汉哀帝的董贤。其中董贤最为有名,断袖就是董贤和汉哀帝之间发生的故事。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页)。“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洛阳)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
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家族专用楹联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样的楹联,主人定姓周。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周敦颐)。
风高细柳(周亚夫),将军声断蓝田(周鲂)。
旌赐素丝(周举),谏议名高琐闼(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1927年参加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长期驻在国民党所在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为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脊梁骨最硬的中国人是鲁迅。鲁迅本姓周,原名樟寿,后取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写了大量战斗的论文,揭露时局的黑暗,毛泽东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是周处。周处是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轻时横行乡里,是有名的浪子,当地父老把他和水中蛟龙、山中老虎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发愤改过,他入水斩蛟龙,进山射杀老虎,为民除害,官至御史中丞,弹劾不避权贵,成为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
周姓名人中寿命最长的是周建人。他生于1888年,卒于1984年,享年96岁。周建人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三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高教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
成名最早的周姓名人是周信芳。周信芳是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县人,出身于艺人家庭。他7岁学戏,并以七龄童的艺名登台演出。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麒派”
最杰出的周姓将领是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为好友,后跟随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208年,曹操率兵数十万南下,试图灭吴,周瑜与鲁肃联合刘备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最为人不耻的周姓汉奸是周佛海。周佛海是湖南沅陵人,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历任汪伪政府的警察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上海市长等职。依仗日本帝国主义,横征暴敛,并积极扩建特务武装,进行“清乡”,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被捕,1948年死于狱中。
我国近代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女子是周福贞。她是湖南自立会会长伍德润之妻,长沙人。1900年,伍德润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周福贞积极做联络工作。起义失败后,与丈夫匿居上海。后被叛徒出卖入狱,1904年她在狱中饮 鸩殉国。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
周姓初源,历史多记载,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将汝坟划归汝南郡。食采邑于汝坟的周平王后裔姬邕改姓周以纪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后代,亡国后人称“周家”,也改了周姓。周于是成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避“基”讳,诏令全国姬姓改周,这是周姓的一大来源。
此外,少数民族及汉族外姓改姓为周,也是周姓的来历。如李隆基时为避讳改姓的还有暨姓,亦是改为周姓;北魏时鲜卑贺鲁氏、普氏,元时蒙古喜同、术忽等,亦改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当然不比寻常。由于历代分封、迁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为首。周氏播迁,概言之是由西而东、自北向南,正是“孔雀东南飞”。后来又从福建、广东迁入台湾。
一、周门多雅士
或许是因为出自周室,历史悠久而门庭高贵,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为其楷模,周姓一门,历多雅士。连以军功名垂史册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将,羽扇纶巾数风流。所以就更不用说北宋时词章雅致的周邦彦、理学宗师周敦颐了。汉初有汾阴侯周昌,耿直敢谏,曾当面说高祖是桀纣之君;东汉时有精熟圣贤书经、恪守礼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内放一本《尧典》的周磐,还有名臣周举,曾巧废禁火寒食一个月的规定,让百姓得以饱暖;三国蜀汉周群精于天文历法,周循精于《易经》;唐有名画家周,五代有画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诗文俱佳;明有画家周之冕、周臣,工艺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词人周之琦,围棋国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现当代有“马路天使”、著名演员周璇,经史学家周予同,著名小说家周立波和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二、周姓名人
1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得曹操仓皇南顾,周瑜的战功已是尽人皆知。而在苏轼的盛赞中,这位风流俊雅的儒将得娶小乔,竟也是可与赤壁战绩相提并论的美谈。确实,周瑜与孙策少时为挚友,长时帮助孙策立足江东,二人又分别娶得吴地双姝小乔、大乔。诸葛亮曾骗周瑜说曹操兴建铜雀宫是为了破东吴收二乔之用,以激起周瑜的斗志。唐人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见二乔艳名之盛。
赤壁战时,曹操兵船横结,势大难敌。黄盖献策用火攻,正合周瑜之意,于是黄盖甘行苦肉计,诈降曹操。次日,周瑜升帐点兵,黄盖故意出言顶撞,说道若抵不过一月,便该顺应天意投降。
瑜故作狂怒,欲杀之,在诸将苦劝之下改打五十脊杖,瑜犹自骂不绝口,说:“先留下五十杖不打,今后若有再犯,定斩不饶!”经过一番巧妙安排,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曹营。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并非只通武略,他还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只恨天妒英才,周瑜寿仅36岁。
2风流词人周邦彦
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谨严、典丽精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极得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课缴税收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一二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知她去送别周监税,归来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2、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
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3、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儿子。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开始,周亚夫做河内郡守,当时有个老妇人许负,以善于看面相著名。
有次,周亚夫请她到自己的官府中,为自己看相。许负对他说:“您的命相比较尊贵,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地位显贵了。但您再过九年,就会因饥饿而死的。”
周亚夫听了根本不信,他说:“我肯定不会被封侯的,因为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即使他死了也会让侄子继承,排不到我。
说我饿死也不可能,因为既然我尊贵了,又怎么会饿死呢?”许负说她只是根据面相得出的结论,她还指着周亚夫的嘴角说:“您的嘴边缘有条竖直的纹到了嘴角,这是种饿死的面相。”
周亚夫听了,惊讶不已。事情也有凑巧的时候,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文帝念周勃对汉朝建国立下战功。
所以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所以周亚夫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4、周处
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新平太守、广汉太守、御史中丞。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
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变,遇害于沙场。代表作有《默语》、《风土记》、《吴书》。
5、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汉朝皇帝大多是双性恋,其中有不少,对男票的感情之深,甚至留有典故流传后世,其中著名的“断袖之癖”的来历就是一桩。
但仔细算算,西汉东汉两朝加起来,25个皇帝,至少有10个是双性恋,这就有意思了。特别是西汉,除了短命的和很快被赶下台的,几乎全军覆没。
不拘野史正史,不妨一起来看看汉朝这些有趣又任性的皇帝们吧:
刘邦的男宠 籍孺 ,被司马迁大大写进了小本本,列入了《史记·佞幸列传》,直道此人并无才能,只因佞幸而得宠于刘邦,“以婉媚贵幸,与上同卧起”。野史也有记载指出籍孺与刘邦非常亲密,加上外貌俊美、举止柔婉,很是得宠。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另有一篇记载,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对外说自己得病,没出战,但战况紧急时,樊哙等大臣直闯皇宫,却看到刘邦睡在一美男身上。
虽然吧,记载没有指出此人是籍孺,但籍孺当时负责刘邦起居,又经常与刘邦同床而卧,八卦群众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此人除了籍孺还能有谁啊?
刘邦死后,籍孺的下场如何并不可考,不过,考虑到吕后当政,籍孺小美男恐怕只能自求多福了。
后人常说,是刘邦开了个坏头,这才导致汉朝历代皇帝养男宠成风,但其实先秦就有不少这样的事情,时人认为这是“雅癖”。焉知不是刘邦带坏了风气,而有可能是风气带“坏”了刘邦呢?
西汉的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在位时间不长,但这并不妨碍他谈个男票。
刘盈有个强势的母亲——吕后,可谓鸭梨山大。但他却是一个心肠柔软的boy。他对弟弟如意和戚夫人很是怜悯,他对男票 宏孺 也是情深意重。
吕后有个著名的男宠审食其,刘盈对这厮也很不爽。但审食其仗着吕后的势力为非作歹,刘盈也拿他没有办法。终于有一次,这厮犯事被刘盈抓到了把柄,关进了大牢。
随后,平原君朱建就找到了宏孺,让他帮忙求情。
朱某人求人的方式很特别,直接恐吓宏孺:“你如果不救审食其,你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这位的逻辑还特别有说服力:如果审食其死了,吕后盛怒之下想要报复,自然拿皇帝的爱宠宏孺下手。
为了自身安全,宏孺只好去劝说惠帝,于是刘盈改变主意,赦免了审食其。
刘盈也是real不容易,他在吕后的安排下,娶了自己姐姐的女儿,也就是他年纪还很小的外甥女张嫣做皇后。
对于这一点,刘盈本就很心塞,而吕后还杀了与他相好的宫女,把宫女的儿子,记做了张嫣的儿子。(实际上,张嫣一直到去世,都仍然是处子。)
刘盈受制于母亲,经常借酒浇愁,最后郁郁而终。而宏孺最后下场如何,后世也没有多少记载。
“文景之治”一直被认为是帮汉武帝打好经济基础的关键阶段,能得到“治世”这样的评价,足见文帝、景帝在政绩上,还是很有建树的。
但这同样不妨碍人家交男票,文帝有名的男朋友还不止一个。
文帝的男票中最出名的自然是 邓通 ,这位不仅被列进了《史记·佞幸列传》,还被司马迁大大和后世的诗人列进黑名单里裱了又裱,“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邓通最出名的故事有两个,这两个故事也都改变了他的命运。
文帝做梦,梦到自己想羽化登仙而不能,一个貌美少年帮了他。后来他总算寻找到了梦中男子,此人正是邓通。
文帝是个以简朴出名的皇帝,连带着后宫都十分节俭。但是,他追求邓通的方式简直是壕无人性。不仅为邓通修豪华府邸,封官,还赐了大量钱财。算命的说,邓通将来会贫饿而死。这个预言让文帝十分不放心。因此,文帝直接赐了邓通铜山,让他铸钱。
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尽管文帝为爱郎倾尽所有,但邓通还是没逃过宿命,他的结局,正史说是死在寄居的人家,野史也有说是饿死街头。不管哪种,都是穷死的。
这就因为与他相关的另一个典故有关了。一次文帝背后长疮,邓通帮他把脓汁吸了出来。文帝问邓通,世上谁最爱自己。邓通回答,必然是太子啊。这本是帮太子说好话,但却起了反作用。因为文帝问太子愿不愿意帮自己吸脓,太子却做不到。这么明晃晃的打脸,太子怎么能忍,就恨上了邓通。
于是,汉景帝即位后,邓通家产就被没收了。除了最为出名的邓通之外,传说中,文帝的男票还有 赵谈 和 北宫伯子 ,这俩人就不细说了。
景帝的男票叫 周仁 ,不仅貌美,还以医术见长。传说是东周王室的后裔。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周仁就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等到文帝末期,他就已经当到了太中大夫。他是因功劳而升迁,本身来说,这位美貌的医生个人能力是不错的。
等到景帝即位后,周仁被任命为郎中令,天子近臣,九卿之一。这位据说比景帝活得还久,而且是善终。由此可见,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和技能傍身,不完全依附于君王,做人低调一点,不碍新天子的眼,最终才能活得长久。
武帝老婆小老婆一堆,从“金屋藏娇”的陈阿娇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的卫子夫,到“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的李夫人,再到“手握玉钩待君王”的钩弋夫人。武帝的女人们都没什么好下场,但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芳名。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帝的男票也有很多。而且质量之高,知名度之广,简直是他的祖辈、孙辈完全无法匹敌的。
第一位 韩嫣 大大又是一个被司马迁记到小本本上,拉进黑名单里的美男。韩嫣出身显赫,是弓高侯韩颓当的庶孙,再往上他是韩王韩信的曾孙。(这里的韩信并非淮阴侯韩信,而是同名的西汉初年异姓诸侯,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的庶孙。)
在刘彻还是胶东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形影不离了,是“竹马竹马”的感情。两人感情如胶似漆,韩嫣能够自由进出后宫,经常与武帝同榻而眠。
“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赏赐拟于邓通。”
韩嫣不仅貌美,而且祖上有匈奴血统,长得很高大。但韩嫣大大出了名的“有钱任性”,“逐金丸”的传说就被后人用来形容生活奢侈。
《西京杂记》卷四:“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长安为之语日:‘苦饥寒,逐金丸。'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辄随之,望丸之所落,辄拾焉。”
而且韩嫣比较傲娇,他自己官做到上大夫,却对同朝为官的大臣态度不好,还得罪了江都王,被告状告到了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那里。这还不打紧,更有一种说法是,他揭破了王太后生女后再嫁的丑闻,找到了王太后和金王孙的女儿修成君金俗,因此被王太后记恨。最后韩嫣被王太后以秽乱后宫的理由处死,汉武帝求情也没有能救回男票。对年轻的汉武帝来说,这是一大打击。
为了怀念韩嫣,武帝后来将韩嫣的弟弟 韩说 召进宫,长得相似的弟弟成了替身。由此可见,小说里那些用不腻的各种“替身梗”,也不是完全随意杜撰的,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武帝的第三位男票也非常出名,就是大名鼎鼎的 李延年 。他出身倡家,又被施以宫刑,但却“性知音,善歌舞”。他借着《佳人曲》向武帝推荐了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
司马迁大大对武帝可没什么好感,原因大家都懂的。武帝的这三位蓝颜知己,无一例外地被他放进了黑名单里。还有一位被司马迁放进小本本里的同学,不仅一直是腐女们YY的对象,也有很多历史粉为他叫屈。这里,我们姑且不把他算作武帝的男票,但还是做下介绍。
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从骑奴一路当到大司马大将军,军功显赫,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这场战役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他曾经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卫青病逝后,被葬在茂陵东北方位。很多人,特别是腐女根据汉代历代皇后的墓葬位置判断,卫青墓处在的位置是皇后位,且实际上的皇后墓是空着的。额,这一点给他和汉武帝之间本就暧昧不清的关系,添上了神秘感。
但也有说法称,因为卫子夫是蒙冤自尽而死,而且有文字记录称她已被废后,所以,除了后来被霍光移入茂陵的李夫人外,汉武帝实际上没有妃嫔随葬。所以,所谓的“皇后位”恐怕也只是个巧合。
关于汉昭帝的故事不算确凿,流传的也不广。毕竟这位皇帝21岁就驾鹤西归了,所以很难说有什么风流韵事。不谈那些言情小说怎么杜撰他的情史,只说史官的黑名单里有位 金赏 ,被指和昭帝关系不一般。这次的小本本不是司马迁大大的,是班固大大的。
《汉书·佞幸传》:昭帝时,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日磾爵为侯,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
金赏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大将军霍光的女婿,娶的是霍光的六女儿。到了汉宣帝的时候,霍光谋反,金赏交出妻子,得以保全,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连坐的女婿。
对,你没有看错,汉宣帝刘询居然也有男票。就是那位“故剑情深”的汉宣帝,N多言情小说中的不二男主。
这次记小本本开黑的不是司马迁大大,依然是 班固大大 ,《汉书》的《佞幸传》中写道,
“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号为爱幸。其人谨敕,无所亏损,为其小妻所毒薨,国除。”
这位 张彭祖 何许人也?说起他的爷爷你一定认识,那就是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当刘询还是刘病已的时候,就受到过张彭祖的叔叔掖庭令张贺的各种关照,于是他有机会和张彭祖一起同席读书。巫蛊之祸后,刘病已辗转被收养于系郡邸狱、祖母史家和掖庭,也算历经人情冷短。所以,对于张彭祖这位少年同伴,感情自是非同一般。
张彭祖不出名的一大原因可能就在于,他和其他佞幸不一样,一直谨小慎微,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
汉元帝因为“昭君出塞”和毛延寿而狠狠出了一把恶名。实际上,给他抹黑的又岂止是这些人,还有他的男票们—— 弘恭 和 石显 。
这俩哥们也是宦官,同样被班固大大放在了小本本里,并且大加挞伐。毕竟,这俩哥们得宠后,专权弄权,乘着皇帝生病把持朝政,排除异己、迫害忠良的事情太多了。
汉成帝的出名在于他与飞燕、合徳姐妹不可不说的二三事,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位“生死挚爱”,那就是他的男票 张放 。
这位张放同样出身显赫,是祖上传下来的富平侯。额,他的爷爷张延寿和上面提到的张彭祖是亲兄弟,所以,他也是张汤的后代。张放和另一位 淳于长 也都被班固大大记进了小本本。张放和成帝的传说,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张放是个美少年,和成帝的关系非常之要好,“少年殊丽,性开敏,得幸上。”两人不仅看颜值,而且还兴趣相投,经常一起微服出游。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阳五,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
后来,成帝对张放的宠爱让皇帝的几个舅舅看得很不顺眼,去找太后王政君告状。太后考虑到皇帝的感受,没有自己动手,而是让大臣们瞅准时机,逮到有灾祸,把锅甩到了张放身上,最后逼着皇帝把张放流放到了边远地区。
下面看点来了:
汉成帝迫不得已把男票送走,离别时,两人抱头痛哭。但离别只是暂时的,过了没多久,汉成帝又想办法把他给弄回了都城。然后又继续被逼把人送走,再次抱头痛哭。然后过没多久又把人给想办法弄回都都城……
两人对于相守的执着真是十分可敬可佩。就连汉成帝把飞燕、合徳纳入后宫之后,也没有忘记张放,还是时常鸿雁传书,一封封情书过去,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让人唏嘘的是,汉成帝驾崩,张放在远方得知消息后,竟然哭泣而死。
班固大大的《汉书》里写得明白:“放思慕哭泣而死。”
这份感情,可以说就是誓言里的那句:“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这位厉害了,汉哀帝和他的男票董贤的故事,正是“断袖之癖”这个典故的来源。这两人的故事也是非常传奇。
董贤,字圣卿,御史董恭之子。一开始担任的是太子舍人,由于长得好看,很受皇帝喜欢,升任黄门郎。汉哀帝自己也是个非常简朴的人,但却对董贤赏赐非常多,而且在官职任命上也是很舍得。董贤不过22岁,就当上了大司马,位列三公。大臣的很多事情都要通过董贤才能向皇帝禀奏。
不仅如此,汉哀帝甚至曾经提出过要“效法尧舜”,把皇位让给董贤,把大臣们吓得够呛。当然,这个想法最后没有实现。汉哀帝能有这种想法,也是封建帝制里的一朵奇葩了。由此,可见他对董贤的感情之深。
而断袖的典故是酱紫的:两人经常同卧同睡,有一次白天睡觉,汉哀帝要起床,却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压住了。为了不吵醒董贤,他就用刀把袖子割断了。于是才有了“断袖”的典故。这么体贴的情人实在是不多见呀。
后人用“断袖之癖”形容同性之爱,与“龙阳之好”意思相同。
不过,哀帝对董贤这样的宠爱,自然给他树敌不少,哀帝一死,太皇太后王政君重新把持朝政,在王莽的操作下,尚书弹劾董贤,董贤被罢官当日自杀而死。
数完了这些汉朝皇帝和他们的男票们,
我们不妨回到最初的问题,
究竟为什么汉朝会有这么多双性恋的皇帝呢?
严格来说,
西汉皇帝基本上除了短命的或者当了没多久就下台的,一个皇帝也没落下。
而东汉就少有这种情况,还有几个著名的直男,比如那个“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光武帝刘秀”。
有很多人说,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老刘家的基因出现了问题。到了东汉,经过王莽篡政和一系列的动乱,还有这基因的刘家人没上得了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目前科学对于同性恋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因素的测定上,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
目前科学家都没有太多确切的证据显示性向是(或不是)遗传决定。
《美国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作者约翰贺根(John Horgan),曾经因为当前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据,所以不认为“同性恋是遗传”,此一看法却被反同人士扭曲为“同性恋不是遗传”。只能说,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这段摘自陆子钧( PanSci 泛科学主编、台湾大学昆虫学硕士)的学术文章
那再看老刘家,这家虽说一直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里面也出过几次从堂兄弟或者更远的旁系来选择继承人的情况。尽管如此,皇帝们大多还是双性恋。反而其他宗室子弟,异性恋还是占多数。都是高祖刘邦的子孙,其他子孙,比如后来的东汉皇帝们,也完全没有受“双性恋基因”影响,这又怎么解释呢?
再算一算概率,抽中十个并非一脉相承的皇帝都是双性恋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但这个事实却形成了,难道是买**中奖了?
所以,无法用科学考证的原因,我们就不深究了。下面,来谈一谈我自己的总结观点。
外部环境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是 社会氛围 ,正如之前提到的,好男风、养男宠在当时并不算是件坏事,甚至是贵族的“雅癖”。
第二部分则是皇帝们所面临的 环境压力。 西汉阴盛阳衰,从吕后开始,中间经历了薄太后、窦太后、王太后,一直到后来的王政君、傅太后、丁太后。太后、外戚的影子在这段历史里萦绕不去。同时,皇帝的后宫里也并不太平,各家势力盘根错节。
每个太后也都在后宫中安插了自己人,从最初惠帝的张皇后,到后来景帝的薄皇后,再到著名的陈阿娇,后面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而各个公主也趁机培植自己的势力,鲁元公主、馆陶公主、平阳公主到后来的阳阿公主,哪个没有给皇帝送过女人。卫子夫、赵飞燕姐妹都来自于各个公主府,前者的家族最后在朝堂上占据了重要势力,卫青还娶了平阳公主,加强了势力联合,而后者则直接把持了后宫,决定了后宫生孩子这件大事。
皇帝面对女性长辈和外戚势力,有的能够抗争,有的却败下阵来。
汉武帝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太后干政”的隐患,甚至直接赐死了钩弋夫人。
这也并没有什么卵用,作为上官皇后的外公,外戚霍光同样把持着朝政。
换了个皇帝,到了宣帝这里,霍光又把小女儿霍成君嫁给了宣帝。
再往后看,王政君给儿子安排的许皇后,象征的是两股外戚势力的联合,这位许皇后正是“故剑情深”的主角宣帝的发妻哀恭皇后许平君的哥哥大司马、平恩侯许嘉的女儿。
一些皇帝不想屈服于太后的安排,所以引入了公主势力去让双方外戚做斗争。陈阿娇斗卫子夫,背后实际上是馆陶公主、窦太后和平阳公主、王太后的斗争。势力自然是此消彼长,但看皇帝能不能坐收渔利。
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自然把这一套玩得游刃有余,最后自己掌握朝堂和后宫。
但到了汉成帝这里就玩脱了,野史中传言赵飞燕姐妹背后有中山太后傅太后的势力渗透,而且两人来自阳阿公主府。虽然赵家姐妹确实帮成帝打败了王政君扶植的许皇后和班婕妤,但成帝却也没有得利,他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对赵飞燕姐妹予取予求,让自己下场凄惨。
在这样阴盛阳衰之下,有一个汉武帝已经不容易,文帝、景帝、宣帝这些也算勉强撑住,其他几个就明显战五渣了。于是,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作用之下,皇帝的 内在心理 ,也会产生极大的变化。个人观点,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非是一些人认为的“征服欲”的增长,反而是心理认同的需求,变得更强烈。
总结一下不难发现,皇帝的“男朋友们”大多不是宦官,就是近臣,很多更是年少相识、竹马竹马培养起来的感情。
他们更能接近皇帝的生活,也就更能接近皇帝的内心。在面对着各种“大女人”和各种“大女人”操控下的“温柔如水的后宫美人”,心灵契合的soulmate变得越发难求。
男朋友中,内臣、宦官大部分也都能当官掌权,更不用说那些本就出身良好的世家子弟。皇帝和男票之间的相处,除了爱情、友情甚至亲情,有时候也有并肩作战对抗“阴盛阳衰”这个现状的同袍之情。
至于男票们最后的下场,这个说来久复杂了,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外部环境的变化、跟皇帝感情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性格决定命运等等。种种的因素,让各位男票的下场大相径庭。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了,至此搁笔……
多数观点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周瑜(175年-210年)是东汉末年名将;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两人相差800年。
周敦颐、周勃、周瑜这些历史人物,虽同为岐山周氏一族,在宗族不断繁洐的历史长河中,却分支各异,互不能成为脉承世系的先祖。
根据宋代版《元公周先生义濂溪集》、《濂溪志》、及《濂溪周氏宗谱》等文献记载,周敦颐为"汝南郡"周氏,其先祖有上溯有息国公周归仁、永城侯周才卿、蓬陵侯周表(参见唐周墀《家谱原序》、欧阳修《新唐书•宰相系世表》)知其源于居于汝南安城的"汝南郡"周氏。
汝南郡周氏源起东周首王周平王少子姬烈,封汝坟侯,聚族而居汝南(古上蔡郡安城,今驻马店平舆)形成周氏的第一个郡望"汝南郡"。汉初周仁袭祖藉继封"汝坟侯"。周仁十子分居东南地形成了除汝南郡外的新郡望(参见周墀《谱序》中语:十子分支东南济美。)。而继续居住汝南的周仁长子周球及幼弟仍以"汝南郡"为周氏郡望分居于安城与汝阳。
南北朝时居于安城的汝南周氏,分迁出永安(黄冈)、临汝两支,这两支周姓到隋代时分别产生了黄岗派的谯郡公周法尚家族和临汝派蓬陵侯周表家族,分别产生了唐朝的两个周氏宰相,周墀和周允元。后来周墀和蓬陵侯后裔、濂溪公七世祖周惟简联修《周氏家谱》,周墀为谱写序,说明了两支周姓的共同渊源。
而周勃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卷"为古代邑名,地在河南西部的原阳县西北。
秦亡周后先迁赧王于惮孤,后迁其裔于卷,周勃家族之先人自卷徒沛,可见周勃是在沛地出生的,是周赧王的后裔。周赧王距东周平王515年,去平王27王,历家族世系近三十世,与平王幼子姬烈建立的"汝南郡"亳无关联,把周勃列为汝南周氏,显然不合历史史实。
周瑜是三国时人。据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也。"庐江郡"周氏,本是西汉汝坟侯周仁"十子分支时,在西汉形成新的大族郡望' ,但周瑜的庐江舒城周氏,与庐江郡周氏是有区别的,他们并不是一支。尽管这样,庐江舒城周氏也在两汉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周氏大家族。
周瑜的高祖父周荣在东汉时就是舒城赫赫有名的人物,其子周瑜的曾祖父周兴亦是当地名人。从祖父周景、祖父周忠,父亲周异。当他们的家族在舒城形成新的郡望时,就脱离了原迁出的汝南郡,与仍居汝南安城的汝南郡周氏分支繁洐,不再用"汝南郡"称自己的家族,用庐江郡以示区别。周瑜死后,长子也亡故了,次子周胤迁到了庐陵郡,其后裔又迁到了吉安再迁吉水乌东。因此,周瑜一支虽出自西汉周仁十子分时的汝南郡周氏,却与后来仍居汝南安城的周敦颐先世蓬陵侯周表一支,再没有了世系承续关系。
汉朝皇帝为什么喜欢养男宠?
本文2023-10-06 02:36: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