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的清代学址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
尊敬的领导:
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与宗程家产一并用于兴办“义学”。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
据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发现该文存在八大“硬伤”。
1、该文指出:“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此处叙述不恰当。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该义学碑,从广义上说,碑文不止六行,从狭义上来讲,碑文共一百六十五个字。该文所述:“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并不恰当。
2、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 此处叙述不恰当。该碑碑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清初康熙年间的秦宗程乏子无后。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如果结合秦氏家谱以及秦万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测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谱记载,郝坡秦氏辈分依次为富、廷、汝、宗……,秦氏家谱又载,秦宗程配王、郭氏,(无人)。秦万里墓碑载:“……至富公移居下河西,茔卜于村南。厥后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孙伦公即葬于兹”。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孙伦公为三世,秦宗程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应为清初,断定“清初康熙年间,……”,尚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印证
3、该文指出:“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并没有指出秦宗程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只是说:“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前年欲将此产每年余资兴立义学,未曾成立。后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诚、伯纲、学宽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据秦氏家谱载,伯字辈为十二世,学字辈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于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 “宗程堂”与秦宗程定有着密切关系。但秦宗程并没有兴办‘义学’教育,郝坡义学始于民国初年,发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诚、秦伯纲、秦学宽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
4、该文指出:“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写道:恐其余资不足,秦公伯珣显善乐施。将万元号借贴一纸,计钱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学费之不绘。碑文并没有讲到“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5、该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该义学碑落款处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上旬 毂旦”。由此可见该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并非该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
6、该文指出:“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 此处叙述不恰当。其实碑文说的非常明白,郝坡创办‘义学’是在民国初年,而非清代。更没有300余年的‘义学’历史。
7、该文指出:“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此处叙述极不恰当。碑文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的记载。此句话纯属该文作者捏造!
8、该文指出:“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此处叙述极不恰当。根据文献等考证,这句话应改为“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
尊敬的领导,我的以上观点,极不成熟,还望市文物局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谢谢!
2013105
附报道全文:
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作者:文/图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 来源:王屋晨风 字数:613
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镇郝坡村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和一通民国四年的“义学碑”。据考证,这是我市截至2014年发现的唯一一所清代义学及唯一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清代“义学”校址位于东阳河西岸的邵原镇郝坡村正中。该校舍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房和东西厢房3座。据村民介绍和文献记载,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义学”校舍。该校舍从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
民国“义学碑”现存放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大院东侧,碑高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质,圆首。从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义学”楷体的碑额,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碑体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对研究古邵州乃至济源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秦氏主源出自赢姓,相传系秦三世子婴后人,以国为氏;又一支出于姬姓,居秦邑,以邑为氏;另一支出于楚,古代称之三秦。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秦姓,大多源自高邮秦观家族,宋靖康之乱时,南居扬州和苏南;咸淳年间,秦知柔兄弟由扬州南渡,分居沪读、浦东九团、青浦赵屯。秦知柔孙就是秦裕伯。在此前后,同族秦约从盐城迁崇明,秦君瑞迁紫堤、幡龙,秦辅之从无锡迁嘉定。
秦氏宗谱深藏86年后于滨湖区胡埭西溪现身。西溪位于胡埭西南角,是锡西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地。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着数百户秦姓村民,他们都是秦观的后裔。在惠山二茅峰下,至今还留有一个“秦龙图墓”,并竖有“秦观墓”的牌坊,两侧写有“东南准海、国士无双”的楹联,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朝两京五部尚史秦金也是秦观后代,秦金墓现位于该镇林场,也是省级文保单位。
宗谱收藏者秦瑞云说,这册完好的秦氏宗谱是经几代人精心呵护才得以留存至今。据介绍,这册首次亮相的西溪秦氏宗谱,曾于民国11年续修过。昨天新续编的秦氏宗谱,是在一批热心地方文化人士的倡议下,在该谱基础上收集整理而成。新续编的秦氏宗谱共600页,分装成厚厚的6卷,定名为《无锡西溪秦氏宗谱》,由正规古籍出版社出版。记者看到,该谱图文并茂、装帧考究,还有祠堂记、家规、家训等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内容。该宗谱为欧式编排,女子也上了谱。负责印刷的扬州古籍印刷厂厂长韦女士说,这套家谱是他们厂近几年来印刷得最为完整和讲究的家谱,完全可以参加评奖。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 名人 ]
姓氏: 秦 [ 分布地: 湖南沅江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开派祖:秦道建,官名炽炽,号阳谷,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八月十五巳时生,南直常州府江阴县二十一里大胥王土地下人氏,明任福建延平府三府,寿八十二岁,明正统三年茂午二月十八子时没,葬基南招穴上屋嘴爹公山丑未向兼癸丁有碑墓表载本傅。元配:苏氏,江南人,元至正二十二的壬寅正月初一寅时生,,寿七十六,明正统二年丁巳四月十一巳时没,葬同夫山向。子一:映霞。
[ 字辈 ] 建映金文朝,木光楚永辉,秉玉以锡士,钟和本世希。续派语:孝友家声大,明良国运长,为人宜立志,修道
[ 名人 ]
姓氏: 秦 [ 分布地: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秦氏通谱 [ 堂号 ] 丰公堂
[ 始祖 ] 始祖:秦惠,字凤廷生大元延佑二年乙卯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时没于明建文元年 己卯八月十三日戌时葬未详,原籍江丁瑞州府上高县人氏地名洪江白绡井坊。妣赵氏,闺讳祖巨生于大元皇庆二年癸丑五月初七日辰时没于明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十月二十四日申时葬未详,生子六,长兴辅,次兴贤 三兴春,四兴宗,五兴景,六兴饴。 秦兴辅,行一印景文癸伯郎字跺元号洛亭元翰林院生于大元至正四年甲申正 月初三日子时江西瑞州府上高县红江白绡锦坊人氏官湖南永州府剌史因 家于零陵孝弟乡下保里秦家洞忠心屋白竹园没于永
[ 字辈 ] 派语:大房 石熬头:兴仲子均以志显国兴大一四六有成天星顺官清 二房 田洞屋:兴仲子均以志宗世绍
[ 名人 ]
姓氏: 秦 [ 分布地: 合川市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四川秦氏联宗大谱 [ 堂号 ]
[ 始祖 ] 始祖:秦兴辅 字景文,公号癸伯郎,又名贵元,号洛亭,妣钟氏、何氏、谭氏,生六子,雪楼、星园、月浦、廪贡生、雨轩、霞
[ 字辈 ] 字派:湖南六十四字续字派 岐丰肇瑞贻泽延长绍承先绪宗祚炽昌克杨武烈功树家邦光复汉业民权盛张英杰蔚升名
[ 名人 ]
姓氏: 秦 [ 分布地: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秦氏族谱 [ 堂号 ] 天水君邑
[ 始祖 ] 秦非子,公事周孝王有功封为附庸邑之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使积赢祀曰秦岁。
[ 字辈 ] 派语:大三房前代班次:兴经永显得文应尚九时一昌天世茂朝廷科必先乾字辈与时同 元字辈与一同伯用字
[ 名人 ]
树有根枝繁叶茂,水有源川流不息,万水千流归一源,枝繁叶茂源一木,国有史,则典章有据,方有志,可晓寸土知情,家有谱可明族渊源世系传承,慎终可追远,继往可开来,上承先祖之德意,下振继世之雄风,吾族秦氏之先故老相传出自肖县凤凰林,因秦家桑树上有凤凰来栖故名,抑不知何代何祖徙于单县葭堆店,世代耕读,诗礼传家,嗣后人丁兴旺,辈出先贤,皇帝御赐吾族秦氏:『紫授金章累世功臣明第,麟服玉带当朝少保人家。」之匾额,秦氏族谱至汉唐宋元以来世系完整,元世祖立国至明初,汉人反元,连年战火,民不聊生,秦氏族谱累兵燹,族谱既亡,上世祖无谱牒可考,七世祖绒,崇二祖倡议重修秦氏族谱,载自所知缺其所不知的随府君以下世系完整故立为始祖,以事实题名曰《黄堆秦氏族谱》。
贵州秦氏始迁祖秦迪字宗奇及兖州府单县黄堆秦氏七世祖考迁应天府金陵县住居,后至江南直隶州为官,配朱氏子三名:秀(字现龙)、猛(字现璋)、虎(字现陛)。
继朱氏,生三子:绍先、绍礼、绍云。
父讳英(字守育,儒士行四)子三名:长兄讳能迁山东蒙阴县西乡(今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仲兄讳旺迁山东日照定居,祖讳惠(字淑民,以医药济世)配邵氏,子四名:伯父,恒(字守贤)、忱(字守孚)、博(字守约),曾祖讳时中(字景庸)常德改雷州知府时中府君发身儒业,致位郡侯,为官清廉,兴修水利,积劳成疾,卒于官,民沾其利郡人建祠春秋祭祀,配翟氏,子二:名、伯祖讳懋(字懿德),举任本县儒学训导赠尚书治书经,曾任山西和顺县教谕,宣德元年任广平府肥乡县教谕,成化二十二年以孙崇贵赠中大天南京光禄寺卿,弘治八年十二月加赠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子五名:堂伯父、怡(字彦和)从戎开平卫以军功升总旗亦通医道、悦(字彦礼),赠尚书治书经、成化十八年以绒贵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弘治九年仍以绒贵赠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子四名:纲(字世常)、纪(字世修)迁东海复徙居照邑、绒(字世缨)有传、绶(字世华)、堂叔父福(字彦享)、祥(字彦侦)、祐(字彦吉)赠光禄寺卿,以子贵天顺八年封从仕郎兵科给事中,成化十年封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成化二十二年赠中宪大夫南京光禄寺卿,崇(字智崇有传)、山(字寿卿)祖讳惠(字淑民)洪武年间迁居单县城北秦古路沟,古老相传,单父城北几里许,有条贯穿南北的千年古路,古路经历若千年的风雨洗礼,两侧自然形成了道道沟堑世人称为古路沟,惠公于原籍单县黄堆店(今单县张集镇黄堆集村)行医至此定居,秦古路沟故而得名,
高祖讳太天祖用,叔天祖讳肆(迁居金东南四十五里秦家庄丁烈祖讳随黄堆秦氏始祖也……
黄堆秦氏族谱倡修于成化十三年丁酉岁(公元1 4 7 7年),七世祖考秦统《( 1 4 2 6—— 1 5 0 5年),字世缨,景泰二年进士,曾任巡抚总督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陕西并延绥宁夏甘肃等处军务,弘治十七年闰四月,赠少保,十二月初五加封宫保并御赐功得碑林弘治十八年九月寿终鱼台谷亭》与七世祖考秦崇《(0437—1491),字智崇,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升本科经事中,都给事中》。
成化七年( 1 4 7 1 ) 升太仆寺少卿,成化十七年升尚京光禄寺卿转南京太仆寺卿,弘治三年( 1 4 9 0 )等一月七日升应天府尹,弘治四年八月初四日卒。居官三十余年,且皆为财贷出纳之地,能廉介自守不为所污》主修,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学士奉议大夫兼经筵讲官纂修玉牒兼修国史预章谢一夔谨序,赐进士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前翰林国史官国子祭酒兼经筵讲官莆阳郑纪校正,翰林院鉴修而成,尔后正德二年( 1 5 0 7 ),嘉靖十七年( 1 5 3 8 ),隆庆三年( 1 5 6 9年),天启元年( 1 6 2 1 ) 等等若干次后裔世系添补,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黄堆秦氏人丁兴旺,家族日益壮大,明朝一修族谱已无空白谱页,容纳族众,重修族谱势在必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堆秦氏家族倡议重修至2006年已谱成五修。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黄堆秦氏后裔,星罗棋布,遍布全国,明修族谱仍存于当世,彰显先祖之功德裕泽后世之昌炽,今逢国之昌盛,家道兴旺,创和谐社会,扬我秦氏敦睦族,孝友传家之风,有志之士为弘扬传承家族文化,不辞辛劳,令人肃然起敬,吾族七世祖考迪公后裔亦然于2016年,不远千里访亲,齐聚祖籍单县,共叙血脉相连之情,吾族积纂修族谱的重大意义在于寻根留本,清源备查,增知育人,血脉联情,承前裕后,全族形成一种凝聚力,民族兴、家族旺,则要凝聚力,因此团结全族,使大家同一观念,携手并进,再创秦氏灿烂辉煌!
随公二十一世孙 念收(字乙翔)顿首谨撰
贵州秦氏族谱序言
余阅期谱,不禁耀然,历斗久而未免残缺时,序遥而分失简篇,缺者不能补残者,故识叙以旧辙字,遵矩难不敢于序之中,有所加又曷敢于族之内有所损也。
茫茫宇宙,浩瀚乾坤,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源远而流长,树之有根,根深则叶茂,凡天下巨族都有各自的根深源长,而使子孙繁衍于神州大地,为振兴中华而作出卓越的贡献。
2009年,毕节秦氏倡率地区修谱,征集来至地区各系各支资料汇总,自在方坡脚秦德元、秦天寿收集,小浩整理我支第六房部分资料参与,因族多人广,毕节秦氏修委也无法等待,时间拖长也不好向大族交待,终于2017年10月份将《毕节秦氏族谱》出版,毕节秦氏族委为地区秦氏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后各支系追溯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秦氏族谱》序,水流万物,必有其源,树发千枝,必有其根,族翻百代,必有其祖,寻根溯源,可避数典忘祖,修谱列传方有圭泉楷模,盖国无史,则典章无载,而不知兴替,族无谱则祀祖无据,而伦次不分,故谓:溯其源寻其根,一明伦理而循纲常,此修谱大旨也!
吾支众族痛念,本宗六百有余,从未聚众共修,根据家史保存无缺。修时明细,嘉庆十七贵州各系,内存精锐、跑遍贵州、四川湖南、追年十几、山东单县、黄堆念收,寻亲迫切,苦写涵寻,网上登录,贵平和己,反复论证,兴奋合力,七人组团,自费前行认祖黄堆、数辈梦想,终成眷属。
老谱所载,先祖秦英,娶配张氏,育三子:长兄秦能、仲兄秦旺、吾祖秦迪,字号宗奇,黄堆分居,谱贵实录,明修为记,尊重历史,秦绒亲笔,存旧辉煌,宝典家书,传存至今。
宗奇公原配朱氏,于山东迁江南应天府直隶州正堂为官,二老携带三子于江南应天府金陵县住居,长子秀,字现龙,于天顺二年戊寅岁(公元1458)年2月19日午月生长。
次子猛,字现璋,于天顺四年庚辰岁(公元1460)年4月30日午时生长。
三子虎,字现陛,于天顺六年壬午岁(公元1462)年8月15日午时生长。
继朱氏,生三子:绍先、绍礼、绍云。现龙、现璋迁贵州普安州松官屯海子定居,现陛上湖南,后迁贵州南笼府(兴义)定居。
绍先生三子:迁贵阳府,贵筑县谷上里麦报寨。
绍礼生三子:长子秦刚、次子秦达。
绍云,钦赐进士,任湖南靖州通道县升直隶州正堂为官,其后于贵州省贵阳府贵筑县里笋祠住居,后迁安顺四旗堡。
本支繁衍于贵州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盛称名门旺族,子孙辉映后代,遍布华夏,更有奇才海外落业。古今中外,我秦姓族人奉行忠孝仁义礼智信此乃望族之基,立家之体,做人之纲,一处事之道,是道德观念之准则,文明和谐之要领,万万不可不铭记。
谱牒载古今,宗功立后昆。
贫穷与富贵,为官还当民。
同德共奋进,共荣共振兴。
豪杰堪为范,来者更精英。
垂诞遗千古,续修为叁零。
宗奇公第十五世孙道贤顿首拜撰
秦姓渊源 得姓始祖:伯益。
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给他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深得孝王欢心,就封他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秦姓。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史记》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燕子蛋,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即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即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干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
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周武王灭商后,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襄公的儿子文公再度击退了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妁广大地方。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今河南范县旧城)。后以邑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他们的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相对侯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这样往往别子开创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或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四个渊源: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
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
第五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我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义学的清代学址
本文2023-10-06 02:33: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