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标的人物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李标的人物履历,第1张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任太子府属官,右春坊右赞善;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八月改为泰昌元年;1621年(天启元年)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从二品);1625年(天启三年)因师同高邑赵南星,列“东林同志录”中,避党派斗争,引病归里;1627年(天启七年)庄烈帝朱由检(崇祯)即位,十一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30年(崇祯三年)韩旷退,李标复为首辅,累加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1638年(崇祯十一年)五次上疏归里得请,告老还乡;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十二月五日戍时病逝,享年62岁。

1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2 钱龙锡的人物简介

钱龙锡(1579年-1645年),字稚文,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次辅。

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得罪魏忠贤,被革职。

崇祯即位后以抽签方式选任阁员,龙锡第一个被抽中,依次为李标、来宗道、杨景辰。

庄烈帝时,历官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李标为首辅,龙锡与刘鸿训协心辅理,朝政稍清。审理魏忠贤逆案多半由他主持,奸党分子对他恨之入骨。

钱龙锡极力举荐袁崇焕为东北关宁(今山海关,宁远)军统帅,巩固边防。等到袁崇焕杀毛文龙,他被弹劾为与袁崇焕同谋越权擅杀大臣等多罪。遂托病辞官归乡。当时的魏忠贤余党聚谋污蔑袁崇焕为逆首,钱龙锡等为逆党,1630年袁崇焕被杀害后,钱龙锡因袁案受到牵连被判为死罪,经一些大臣极力向明思宗崇祯帝陈述求情,才免其死罪,但也被关押。结果钱龙锡被长期关押在狱。后发配戌守定海卫。福王时复官归里。不久病逝。

3 明史 钱士升传 译文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启初年,以抚养母亲为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晋升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赵南星、同乡魏大中受宦官之祸,以及江西同年进士万燝因追赃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为之营救保护,破散家产帮助他们,以此被东林党人所推许。

崇祯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职权。祭祀凤阳皇陵后,上疏陈述户口流亡的情况非常详细。六年九月召授钱士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入朝。钱士升请求停止冶炼,严厉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听从他。

皇帝办事过于急切。温体仁以刻薄辅佐皇上,上下纷嚷不安。钱士升因此撰写《四箴》进献,大意是宽厚以管理众人,简节以临臣下,虚怀内心,公平行政,他的话深深切中当时的弊病。皇帝虽然以优厚的诏命回复,心意却特别不高兴。

没有多久,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钱士升厌恶他,拟旨下交刑部审问,皇帝不许,同官温体仁就改为从轻拟罪。钱士升说:“这是扰乱根本,应以甘愿离职相争。”就上疏说: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是人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奏疏上达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审问。皇帝回报说:“即使想谋求功名,前面的奏疏已足以达到,心情不用很急切。”前面的奏疏说的是《四箴》。钱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许了他。

4 黄道周传 翻译

黄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

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

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他。黄道周上书说:“治理天下要讲方法,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

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

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兵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

5 清陈善 文言文翻译

清 陈善文言文翻译

善的"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读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的译文

读书(的重点)是牢牢记住,那么一天天得就会有长进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日子久了就没有他没读过的书了(这就是)所说的按天计算不足,按年计算有余现在的人有谁不读书呢?一天读数千句,刚开始好像很值得高兴,然而边读边忘,一年还不曾记住一百二十个字,一天又记住了多少呢?我年轻时候实在有(读书)贪多的毛病,至今每每想到自己学问的浅薄,才知道陈晋之是得到了读书之法的人

《明史列传》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越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宣府巡抚李养冲疏言旗尉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且虑费无所出。帝以示标等曰:「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标对曰:「事固宜慎。养冲以为不赂恐毁言日至,赂之则物力难胜耳。」帝默然。同官刘鸿训以增敕事为御史吴玉所纠,帝欲置鸿训于法,标力辩其纳贿之诬。温体仁讦钱谦益引己结浙闱事为词,给事中章允儒廷驳之。帝怒,并谦益将重谴,又欲罪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标言:「陛下处分谦益、允儒,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是,与标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鸿训以增敕戍,周道登、钱龙锡被攻去,独标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请。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历史评价

编辑

《明史》赞曰:庄烈帝在位仅十七年,辅相至五十余人。其克保令名者,数人而已,若标等是也。基命能推毂旧辅以定危难,震孟以风节显,德璟谙悉旧章。以陆喜之论薛莹者观之,所谓侃然体国,执正不惧,斟酌时宜,时献微益者乎。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呜呼,国步方艰,人材亦与俱尽,其所由来者渐矣。

关于这个两个人,他们都是在明朝晚期的官场上极为重要的官员。

赵南星,生于今河北省高邑县。他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以后,被任为汝宁府推官,直至万历八年(1578年),前后五个年头。推官,是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兼审计局局长。

二十来岁的赵南星到汝宁府上任以后,首先将府、州、县大狱巡查了一遍。巡查过程中,他发现汝宁府各地牢狱囚房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若是不立即整修,就会有发生囚犯逃狱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件小事。回去后,赵南星立即上书朝廷,详细介绍了汝宁府的刑案狱状,建议尽快修缮牢狱囚房,以免发生囚犯越狱事件。万历皇帝批阅了他的上书内容后,深以为然,当即下旨拨来专款,让其用来修缮牢狱。

文节公李标(当地俗称李阁老),字汝立,号建霞,明代高邑人。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扎,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死后赠少傅,谥文节。

李标,字汝立,号建霞,河北高邑县李家庄人。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任太子府属官,右春坊右赞善;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八月改为泰昌元年;1621年(天启元年)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从二品);1625年(天启三年)因师同高邑赵南星,列“东林同志录”中,避党派斗争,引病归里;1627年(天启七年)庄烈帝朱由检(崇祯)即位,十一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30年(崇祯三年)韩旷退,李标复为首辅,累加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同年三月辞官回乡。 六年后,李标去世,明廷赠少傅,谥文节。

《明史列传》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越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他两人的关系是同乡又同学。

就因为这个原因,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打击东林党之时,李标也被阉党猜忌。

李标因此找了个理由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上有病,就辞归故里,避免被打击。

后来阉党被崇祯皇帝打倒,李标又再次入朝为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三年李标再次为首辅,累加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始祖 李福,明永乐年间由山西长子县迁至高邑,前三世力农为业,从四世开始读书科名;

四世 李举,以府庠生起家,官历晋府引礼官,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五世 李瑜,庠生,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六世 李五伦,岁贡,东昌府通判,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七世 李标,万历丁未进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

李核,赠奉政大夫。

李栩,拔贡,山西徐沟县知县。

八世 李士邵,历官奉议大夫、四川松潘道佥事、江南按察司佥事、淮海兵备道。

九世 李僎,顺治顺治戊子举人,拣选知县;

李伸,顺治已亥进士,韶州府推官,改补永宁县知县,赠通奉大夫;

十世 李兆龄,拔贡,闽清县知县,赠通奉大夫,著有《舒啸阁诗集》十二卷;

李云丽,康熙乙丑拔贡,成安县教谕。

十一世 李源,乾隆戊午举人,拣选知县,赠修职佐郎;

李湛,雍正甲辰举人。

李渭,康熙辛丑进士,历官岳州知府、嘉定知府、彰德知府、安徽布政使、山东布政使。

李淮,康熙葵卯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李浤,雍正甲辰举人,历城县知县;

李冲,双流县知县;

十二世 李经芳,乾隆庚午举人,历官永春同知、陇州知州、华州知州、湖北施南府知府兼汉黄德巡道;

李纯芳,岁贡,乡饮大宾;

李绵芳,乾隆癸丑拔贡,乡饮大宾;

李绩芳,乾隆乙酉拔贡,望都县教谕;

李缙芳,禀贡,奉天府学教授;

十三世 李晖,庠生,广西向武州州判,赠奉直大夫;

十四世 李凌霄,从官军阵亡,奉旨从祀毕公祠;

李廷瓒,道光乙酉科拔贡,赠奉直大夫;

李琮,千秋书院提名董事、乡饮耆宾;

十五世 李镃,禀贡,安徽凤阳阜阳县丞、青阳县知县,封奉直大夫;

李衔,从官军阵亡,奉旨附祀毕公祠;

李锷,咸丰辛酉科拔贡,八旗官学教习、宁河县教谕;

十六世 李国治,拔贡,河南陕州直隶州州判,著有《求放心斋随笔》、《空碧草堂诗抄》等;

高邑李标家族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明清时期,高邑共得进士十三名,李标家族独占四名。此时期李标家族一至十六世累计族众不足七百人,而其中进士四名,举人五名,庠生、贡生、监生、廪生等多达一百四十多人,当时有“六代五举四进士,一门十世百秀才”之称,书香之风、科名之盛,可见一斑。明清时期,李标家族在朝为官者众多,并且为官廉洁、正直,有治绩。官职上至内阁相宰、布政使、兵备道,下至知府、知州、州判、知县、教谕、训导等;治域分布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地;《明史》、《清史稿》、治域各地及本地府州县志等均有其族人的治绩传文。至于崇祀乡贤、名宦、忠孝者,著书文艺者,选为乡饮宾、士绅者,更是代不乏人。

李标的人物履历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举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任太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