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为何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第1张

什么是祠堂。

简单言之,祠堂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的面进行处罚。而祠堂文化诞生于汉朝,我们知道,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就开始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宗族和祠堂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强调家族观念。

《汉书》里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由此可见,早在汉朝时期,祠堂就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

那么,祠堂发展到现在,为什么南方会更加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人不太重视呢?

第一,北方多战乱,天灾人祸频繁。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向来是战乱不止,而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就不得不迁徙,因此,历史上北方经历了许多次人口流动,比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等,频繁的迁徙,将原来固定的族群不断拆散,这也造成北方人的宗族观念没有那么强烈。和北方相比,南方地区则比较稳定,战乱也比较少,在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很少有打过长江的(主要就是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加上南方地区水流众多,物产丰富,南方人经历了几代还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这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宗族实力,世代相传的族谱也得以延续。

第二,南方的汉人比较多。

北方因为胡汉杂居,通婚混血,对于汉人的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而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中,中原地区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跑到了南方地区,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礼仪。而在南方地区中,广东和福建等地方的宗族观念比其他地方更甚。

这是因为,他们是秦汉时期第一批南迁的汉人,保留着最正宗的祭拜祖先的观念,甚至在一部分地区,族规比法律还要管用。

第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北方更靠近政治中心,所受波及比南方更严重,北方的许多古建筑、宗庙、宗祠乃至族谱都遭到巨大破坏,这是北方宗祠少的重要原因。

第四,南方地区的华人华侨更多。

改革开放之后,南方地区风气渐开,特别是闽粤地区,许多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纷纷回乡探亲祭祖,捐钱修复宗祠家庙。而赶赴北方地区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相对比较少,北方人也就没有多少钱修复宗祠了。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现在,南方人更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人则不太重视宗族祠堂

祠堂是祭祖的地方。它承载着一个宗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是儒家文化在民间的延伸。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仁”。宗祠正是儒家文化精神在宗族间灌输和传承的圣地。

作为北方(陕西关中)70年代的后人,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祠堂,也没有听到父母或祖父母的消息,甚至没有我们家族的家谱。

即使环顾四周,也从未见过其他姓氏有自己的祠堂。至多,少数宗族有自己的家谱。

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确实鄙视寻根寻祖。北方人真的对氏族漠不关心吗?这个问题使我困惑了一段时间。

要对北方人的祠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就要归功于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白鹿原》正是以陕西关中农村近百年(从清末到80年代)的历史演变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呈现出壮丽史诗般的格调。

同时,“寻根观念”的作者色彩浓厚。当我们沿着寻根观念向上游走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根”无疑是儒家伦理文化。基于一种外在的形式,它就是祠堂。

宗祠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制定宗族规章制度、举行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奖惩一些宗族成员、讨论宗族内部的重大事件、在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宗族聚会等。

在白鹿原多次出现的白鹿祠,是白鹿原上白族与鲁氏家族共有的祠堂。它在弘扬儒家伦理的同时,也为整个宗族积累了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作用不言而喻。

事实上,宗祠文化和宗族文化早在汉代就已形成,这与“唯尊儒学”的文化理念基本同步。据《汉书·文翁传》记载,文翁(汉景帝后期蜀郡郡长)终于来到蜀中,官民建立了祠堂。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从未停止过。这句话说明,在汉代,祠堂和宗族文化已经形成规模,广泛存在于民间。

以后,各有一定实力的宗族都会建自己的祠堂。豪门宗祠犹如深宅大院,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普通家庭的祠堂与民居的祠堂相似。无论大小,人们在祠堂的正殿里,都会按照家谱的顺序,摆放祖先的牌匾供后人祭拜,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根。

迁徙之后,现在北方的祠堂已经不多了,但在南方到处可见。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历史原因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从历史进程来看,南方人大部分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徙过来的。南方许多家庭离开家乡后,在北方建立了祠堂,以纪念祖先。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到周边地区。当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成为富裕地区时,江南地区仍然人烟稀少,甚至荒芜。

随着北方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时,北方人为了争夺资源,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为了避免战争,人们向南方迁徙。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为何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什么是祠堂。简单言之,祠堂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的面进行处罚。而祠堂文化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