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姜姓的由来.,第1张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扩展资料: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姜姓

东方村内有姜氏宗祠、钟氏木屋、胡公祠、宋家石桥等历史建筑,一眼看去,大都是上百年的老屋。这些以香榧树为主要木材建造的木屋,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雍容华贵的。

据上姜老辈们回忆和姜氏家谱印证,原来古代金华府(包括义乌、兰溪、浦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灾荒频繁,常常民不聊生。比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攻占婺州(金华)。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胡大海攻打金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指挥李文忠等攻打金华城才一举攻克。太平天国起义(乱长毛)侍王李世贤攻打金华等。这些战乱都造成难民潮一波又一波往周边深山涌。

早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7),姜容逵、姜容贵兄弟带领一群难民就由义乌三板桥迁来此地,发现这里基本处于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开垦荒地无人干涉,无人争夺,而且天然香榧成林。榧树是常绿乔木,属红豆杉科榧属,一般生长在云雾缭绕、温湿凉爽,海拔300~800米的山岭河谷。榧树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实形态成熟,需经历三个年头,每年的5至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同树”。香榧树寿命长达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有“寿星树”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榧果是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发家致富的珍果,它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含量高达517%,甚至超过了花生和芝麻。当年姜氏兄弟带领大家就白捡了几百担野香榧果,这可是他们度过饥荒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他们就毫不犹豫在这里搭起草棚茅屋,驻扎下来。弟居井硎岭上,称上姜;兄居井硎岭下,称下姜。

同时期迁来的洪氏家族由于不愿与姜氏争斗,他们中的一支转迁到了羊峨,在那里渐渐发展壮大。其他林姓、于姓等后来从兰溪、浦江等地迁来的人只好住到不远处的山顶王皮坞。

由于义乌、兰溪、浦江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在这一带很快开垦出许多山地,种上了粮食作物。年复一年,他们渐渐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就将多余的粮食、香榧、木材等运出大山卖,换来大山里人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有不少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求购这里的物产,并源源不断将其他商品运进山来,于是这深山老林很快成了商品集散地,这里不少人也因此成了富商。古人有钱就先买地、后造房,渐渐地附近一带,甚至连马宅、梓里一带都有上姜、下姜地主的田产、地产和房产。

仓廪实而知礼节。上姜下姜地主开始建宗祠、修宗谱、拟家规、定家训,请来名师在宗祠里教子弟断文识字、读书识义,希望他们能知书达理,过上层人的生活。据传民国时期上姜下姜一度有九个秀才,其中有一个做了县长秘书,一个做了营长秘书,一个精通中医治好了县长的怪病,县长送给他一匹白马。姜氏家族从此建立了与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余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于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余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余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于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余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余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于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于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余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姜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颂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我族自闯关东迁民以前,无可追稽。今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太祖姜启盛 邵氏 原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姜家坡村,后迁于大连市甘井子区上沟村(华南)。太祖抚育四子 ,文义 文新 文成 文全。随国之昌盛,家族兴旺,太祖后人血肉亲族达百人。今因亲族联系蒂落瓜离,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此单立文义族谱,后辈饮水思源,念先祖之德!

  祖上  姜文义 于兰花(1919年一一1990年冬月三十晚18点)共抚育四儿三女 。

  长子:姜洪来(1944年正月十六出生)

  次子: 姜洪宝(1946年9月13日一一1984年12月14日)

  三子: 姜洪柱(1950年冬月初五)

  四子:姜洪富(1956年2月26日正月十五一一2017年8月15日晚18点)

长女:姜露珍(1942年5月27日)

次女:姜玉香(1948年11月12日出生)

三女:姜玉荣(1954年5月15日农历4月13日出生)

姜洪来  隋莲凤 :抚育两女    姜玲 姜丽

姜洪宝  于翠娥: 抚育两子    姜龙 姜魁

姜洪柱 窦秀云 (离异):抚育一女 姜超

            孙淑芳    : 抚育一子      姜明

姜洪富  金淑荣 : 抚育一子        姜猛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 

1有国时期 

姜子牙封于齐后,姜氏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亻及立,号丁公。丁公死,其子姜得立,号乙公。

以下癸公慈母、哀公不辰、胡公静、献公山、武公寿、厉公无忌、文公赤、成公脱、庄公购、僖公禄父、襄公诸儿、桓公小白。

桓公时期,姜氏达到其鼎盛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之后,齐室内乱不已,国势日趋衰弱。而后田氏势力兴起。至18世简公时,田常杀君、专国权。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个国君, 19年被田常曾孙田和逼迁于海上,食一邑,姜氏遂失其国。

26年姜贷死,奉邑皆归田氏。在这600多年内,姜氏经过了由兴到衰的变化。族谱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族谱更为简略,且个别文字有别,如“僖公”,《史记》为“厘公”,但其世系却十分清楚,当为有史可据。 

2在淮时期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之后,移康公贷于海上,七年后,姜贷死,无后而绝祀。然而据 姜氏后人所藏的旧谱记载,姜氏并无绝后。姜贷尚有姜诚、姜雍二弟。

为避田氏祸乱,诚、雍二人隐迹讳名,南逃于淮郡,即现在江苏淮安,开始了姜氏家族在淮的繁衍阶段。据谱所记: 姜诚生三子,但 名字都不能记载,后代都生活于淮。其中有一支迁居单县(山东省)。姜雍生一子,名思聪,列21代。 

思聪生姜刚、姜毅、姜木、姜讷四子,为22代。23代有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四子。……这样一直延续到74代,时间跨战国到明初的最长时期,约1700余年。

其间历经多次兴衰荣辱,姜氏子孙多 有磨难。如: 29代姜洞、姜瀚、姜汩、姜湘四支,汉初人。姜洞举贤良。汩生九子,其六子性刚烈,杀 令长,招至整个家族累及被杀,有少数子弟逃匿,后代不能记载。只有姜湘之子名承嗣因出家为僧 得以免祸。后承嗣反俗,乃以继世。

因避难,姜氏曾有一支迁居丰县(江苏) ,至今该县仍有季庄、范庄姜姓村民存有太公家谱。汉代以后,姜氏多有为官者,如汉时有虎贲中郎将、仆射,晋时有国子祭 酒、浚仪令,五代时有山阴县令、车骑将军,唐时有定远将军,杭州太守、长沙令、道州刺使等。谱皆有记。其后代多在淮居住。 

3寿张时期

 明初洪武年间,姜氏75代人茂周(行七)因“军户苦累”逃出淮郡,同原配许氏“北至兖州府张秋镇西南三里许”居住,后世称此地为姜家营。张秋镇系运河边的一个古镇,现属山东阳谷县,清代时属寿张县治。寿张在春秋时,为寿良,东汉时改寿张。

乾隆十年,姜氏族人续谱,因名《寿良姜氏族谱》。《谱》尊茂周为始迁祖。茂周子孙在姜家营共传五世,并有坟茔、墓碑可考。这些坟茔、墓碑一直至1958年时还有保存,姜氏迁居和传世情况尽书于碑上。明朝末年,国势惭乱,姜氏各辈相继迁离姜家营,散居在周围各县40多个村庄。其中以姜庄命名的就有8个,如“北姜庄”、“南姜庄”、“姜家庄”、“东姜庄”、“西姜庄”、“后姜庄”之类。这些村庄多系明末姜姓人口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传到22世,中经明清、民国,时间计600多年。

由于行政区划变动,目前这些姜姓所在村庄分别属于河南省台前县(原山东省寿张县)、山东省梁山县、东平县、阳谷县,总人口约计12000多人。如台前县姜庄,是姜姓人口最集中的村子,全村180多户,人口900多。其中除2户异姓外,全部是姜姓。全村从村干部到部分村民,都保存有姜氏族谱,以姜太公后裔子孙自重。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

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参考资料:

-姜姓

姜姓的由来.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