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作为民族英雄,去世后他的后代结局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施琅作为民族英雄,去世后他的后代结局是怎样的?,第1张

施琅两度降清,为了报仇立志收复台湾,在康熙年间终于得到重用,最后成功地为清朝立下大功,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对于施琅这个人的评价历来争议颇多,其在收复台湾后,对于有杀父杀弟之仇的郑成功没有清算,还主动去祭拜郑成功庙,表现出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襟,不过他在攻占台湾后,夺占大量田产归入自己名下,其家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豪绅,可谓“劣迹斑斑”!

施琅和郑成功的恩怨

施琅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明朝时期因为海禁的原因,造就了东南沿海一带海盗势力的强大,郑芝龙是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郑芝龙最早是海商,来往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做生意,当时海上没有官家管理,全靠自己的势力保护,郑芝龙逐渐发展出海上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集海商和海盗于一身,不仅作生意,也收商船的保护费。

郑芝龙受到明廷的招抚后,成了明王朝的官,明王朝覆灭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郑芝龙还是南明政权的中坚力量,只不过郑芝龙毕竟是海商、海盗出身,面对一路南下的清军,郑芝龙为保全身家,决定降清,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是坚决反对,在劝说无效后,郑成功带着一些部将跑去金门继续抗清,郑芝龙则带着其余儿子和一些部将北上降清,其中就有施琅。

清廷并不讲信用,郑芝龙本以为凭自己的实力降清可以加官进爵并委以重用,没想到到北京后就被软禁起来,而清廷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对于海军并不重视,一同降清的施琅也没有得到重用,过着被人排挤的日子,郁郁寡欢的施琅在过了一段不如意的日子后,反水又跑回了南方,加入了南明政权。

只不过南明政权也是内斗不断,大军阀李成栋不喜欢施琅,上表永历皇帝勒令施琅回原籍跟随郑成功,李成栋在施琅回福建路上还派人伏击施琅等人,施琅费尽周折才跑回福建,李成栋想要除掉施琅,是因为施琅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自己不想用也不希望郑成功能得用施琅。

施琅跑回福建归入郑成功部属后,也没有得到重用,或许郑成功也忌惮施琅的才能,害怕施琅做大做强,也或许是郑成功不相信降清又反水的施琅,施琅在郑成功那里确实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也造成了施琅心理上的极度失衡,导致两人正式决裂的是“曾德事件”。

曾德曾经也是郑芝龙的部下,在郑芝龙降清后,曾德混的不如意,还被下放到施琅的军中,受施琅的节制,曾德为求出头之日,四处找关系,利用自己是郑氏旧将的身份,成为郑成功的亲随。

谁知道这却惹怒了施琅,把曾德抓回来要处以极刑,郑成功下令不得杀害曾德,施琅不听,执意将曾德处斩,郑成功看到施琅无视自己,也是怒火中烧,下令把施琅和他父亲施大宣及弟弟施显逮捕下狱。没想到施琅在一些亲信部将的帮助下逃走了,郑成功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下令把施大宣、施显处斩,自此两家结下了血海深仇,施琅再次降清,并一意与郑氏为敌,寄希望于清廷为自己报仇。

施琅再度投降满清后还是没得到重用,只不过这次他却是死心塌地投靠清朝,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耐心等待朝廷起用,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终于等来机会,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把目光瞄准了海峡对岸南明残存的明郑政权。

于是施琅走马上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61岁的施琅上任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1683年六月,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彭湖,对郑氏集团进行劝降。

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面对败局以定,在冯锡范的劝说下降清,然而清廷对台湾弃留还起了一场争执,在施琅据理力争下,清廷在台湾设府 ,使台湾得以保留在中国版图上,可以说这是施琅一生最大的功绩。

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病逝,清朝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享年75岁,施琅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十二年在福建的时候被郑军抓获,郑经下令授予其宿镇之职,想以此反间清廷和施琅的关系,施世泽害怕连累的施琅和在京的家人,坚决不从,郑经也没杀他,施世泽后来趁清军剿郑之机逃离,并回乡召集施氏族人千余名夜袭同安城,杀郑将郭左镇,郑军围困同安,施世泽率部坚守数月,清军来救援方才脱困。

康熙十七年施世泽又被郑军抓获,这次不得已而降郑,在暗中却写信给闽浙总督姚启圣,并和施氏族人施明良等人密谋擒郑经报效清廷,郑经得到告发后,在康熙十九年派兵将施世泽及施明良全家斩首,沉入海中。

次子施世纶,是施琅几个儿子最出名的一个,有名的清官,施世纶因父荫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因政绩卓著累迁江宁知府、漕运总督,为官清正廉明,不畏权贵,在民间有“施青天”的美名,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写的他,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病逝,享年64岁。

三子施世骝,荫授员外郎,两岁时随父母离开同安,22岁时随施琅返闽征彭台,“候授部郎”,23岁病死。

四子施世骥,20岁时随父亲施琅征战,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为施琅打前哨,准备器械粮食,22岁随施琅东征,立有战功,施琅收复台湾后,施世骥被任命为廉州知府,为官公明正直,颇有政声,1719年病逝,享年58岁。

五子施世騋,颇有文名,著有《东园诗集》,一直随侍施琅身边,是几位兄弟最尽孝道的一个,在17岁就跟随施琅征战彭台,平台后施琅坐镇厦门,施世騋一直陪着施琅,直至施琅逝世。

六子施世骠,得施琅亲自教习拳术武功和军事知识,又得闽籍名师教导,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康熙二十三年随父兄征战彭台,以战功加封左都督衔,施世骠深得施琅治军之法,在康熙朝屡建奇功,以军功累迁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六十年在剿平朱一贵叛乱后,因病死于军中,享年54岁,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勇果。

七子施世骅,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也跟随在身边,后来曾任江南镇江府清军盐捕,海防理事,镇江府同知加三级。

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袭施琅靖海侯,靖海侯共十三任,最后一任靖海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袭封,叫施普泽!

清朝对施琅一家也算是给予了优渥的待遇,施琅收复台湾之功为他和他的子孙带来了荣耀和争议,也让施琅得以恩泽子孙,不过施琅能够让清朝保留台湾,也算是一件功德!

郑成功下令杀自己亲生儿子郑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郑成功在率领大军收复台湾的时候,让自己的长子郑经镇守思明州(本来叫“厦门”,郑成功改的,取“思念明朝”的意思,表达了抗清复明的决心)。郑经已经娶了兵部尚书(南明小朝廷唐王朱聿键的尚书)唐显悦的女儿为妻。但是,郑经不喜欢唐显悦的女儿,反而喜欢他的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氏,并与这个乳母有了一个孩子,取名郑克臧。

有了孩子,就得向他爹郑成功报告。但又不敢说是和四弟乳母的孩子,于是就报告说是和自己一个侍妾的儿子。郑成功不了解情况,得到孙子,当然很高兴,还专门派人赏赐郑经。这件事让唐显悦很不高兴,给郑成功说了这件事。郑成功身边的朝臣们也都觉得是**。郑成功于是下令让郑经处死陈氏。可是郑经却舍不得,偷偷地把陈氏藏了起来。本来这事也就算了,但是唐显悦见郑经没有处死陈氏,又给郑成功去信,批评他教子无方。

郑成功大为生气,于是郑成功让他哥哥郑泰到思明州斩杀郑经,同时连郑经的母亲董氏和儿子郑克臧一并斩杀。郑泰去后,大家商量,觉得不能这样做。于是只把陈氏和陈氏的儿子杀了了事。那么,郑成功为什么要下这么严厉的命令,杀自己的老婆、儿子和孙子呢?

第一,郑成功一心要树立一面抗清复明的大旗,决不允许这面旗帜被玷污。当时,南方的形势异常复杂,虽然有多个抗清复明的政权,虽然有多股抗清复明的力量。但是这些力量都各自为政,自行一套。有时候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攻击。有时候还穷极搜刮,扰乱百姓。这样的状态让郑成功十分焦虑,这样发展下去,不但不容易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战斗团体,还会因为形象的恶劣,让抗清复明的大业得不到更大的支持。

郑成功一心要树立一面鲜明的高洁的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他郑家。因此,他决不允许玷污郑家形象的事情发生。

第二,郑成功父亲郑芝龙被杀,再加上郑经**,让郑成功觉得非常伤心又丢尽脸面。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来是海盗,后来归顺明朝。清军南下的时候,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却不积极抵抗,而是和清朝眉来眼去,最后干脆投降了清朝。当时,郑成功坚决离开他父亲,收拾他父亲的旧部,积极抗清复明。

后来,他爹投降后,却又被流放宁古塔,最后又被斩杀。他父亲这种投降卖国自食其果的行为,让郑成功伤心又丢脸。而现在他儿子又做出**的事。前面我们已说过,郑成功是要把郑家树成一面旗帜的,他父亲与儿子干的,都是与他目标背道而驰的,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荒凉。

第三,郑成功刚拿下台湾,开辟了一块新的根据地,他需要稳住这块根据地。郑成功一直在福建沿海一带从事抗清复明的活动。一次次失败,最后连沿海的根据地也渐渐丢失。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进军台湾,把台湾是荷兰殖民者的手中夺回来。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巩固这块根据地。而郑经做出与四弟乳母生孩子这件事后,据历史记载,当时台湾的士大夫都认为这是**行为。如果郑成功对这种行为不严厉处罚,必然失去民心。因此他必须这样做。

第四,郑成功在儿子问题上是以退为进。因为大家都指责郑经这是**,而唐显悦等朝中力量也在指责。因此,郑成功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命令。让连老婆、儿子、孙子都一并杀。郑成功这样做,可以说是以退为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果然,部下们都拒绝执行他的命令,最后只是杀了陈氏,以及陈氏的儿子了事。不管怎么说,郑成功通过这个办法,保住了儿子的命。老婆、儿子、孙子的命虽然保住了,但是郑成功气得够呛,一病不起,最终一代英烈壮志未酬,不幸去世。(

参考资料:

《南明史》)

施琅的历史形象非常复杂,一般来讲他是平定台湾,促成国家统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场,说他是背主求荣,投靠满清的“大汉奸”,和吴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少年弃文学武,17岁就跟随郑芝龙。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施琅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几乎所有的军政事务郑成功都会找他商议,其在郑成功军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过施琅的得宠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们纷纷在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个人也确实有点狂傲,于是郑成功借机夺取了他的兵权,把他晾在了一边。

这时,施琅手下一个叫曾德的将领见施琅被冷落,于是逃到了郑成功那里寻求出头之日。施琅得知大为震怒,派人将曾德抓回。郑成功没有阻拦,只是让施琅不要杀他。不过正在气头上的施琅还是不顾郑成功的命令,杀掉了曾德。

这件事标志着两人的彻底决裂,郑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却在亲信的帮助下出逃内地。郑成功认为施琅铁心投靠清朝,于是杀了施琅全家。

事态发展到这里施琅已经走投无路,他只能投靠清朝,并决意为全家报仇,与郑成功为敌。1683年6月,施琅趁郑氏集团内乱时率领清军攻占澎湖,击毙郑军12万余人,基本摧毁了郑氏集团的有生力量。

不过施琅并没有趁势进攻台湾岛,而是陈兵澎湖,招降郑克塽。此时郑氏集团内外交困,面对巨大的压力,郑克塽在两个月后投降清朝。

施琅这种“先武力、后和平”的方式,为统一台湾提供了先例,现在台湾著名的评论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这种方式。

收复台湾后,康熙在施琅的建议下在台湾设立府县,并屯兵驻守。而施琅则成为台湾的土皇帝,其家族贪得无厌,豪取巧夺。1696年施琅去世,赠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因施琅的功绩混的都不错。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亡兄为后。三藩之乱时被郑经俘虏,全家被郑经所杀。

次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运总督,是从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骝,有一定政绩,但事迹不详。

四子施世骥,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授广东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授内阁中书候补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骠,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七子施世骅,在福建水师任职。

八子施世范,继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没有被授予官职。

陈胜、陈平、陈琳、陈宫、陈寿等。

1、陈胜

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平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 

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战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8]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

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

3、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4、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

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

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姓

施琅这个人作战勇敢、胆识过人、他收复台湾,实现了祖国的统一。现在影视剧中施琅的形象都是高大全的爱国将领形象。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施琅的人生经历。客观上来讲,历史上的施琅名声并不好,因为他原本是郑成功的器重的大将,加上一生多次改换门庭,如同三姓家奴吕布一样。很多人都把施琅称为“叛将”,“汉奸”。

施琅从小的时候就在家里学文习武,17岁的时候就加入了郑芝龙的军队,担任了千夫长。郑芝龙就是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他当时垄断了海上的贸易,商队遍布日本和南洋,富可敌国。据说郑芝龙拥有上万艘船只,相当于当时的“海贼王”。

作为郑芝龙手底下的小头目,施琅自然也参加了很多和海盗的作战。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施琅只干了三年,便回到家乡去了。在家里呆了三年以后,施琅又加入了郑芝龙的部队,因为战功被提拔为游击,后来更是一步步提拔为左先锋。之后,施琅跟随着黄道周北上抗清。

不过郑芝龙投降以后,施琅也跟着投降的清军。施琅在潮州的时候被李成栋的部将陷害,他突围而出,带着800多人,驻扎在黄岗。虽然父亲郑芝龙投降了,当时他的儿子郑成功还是坚持抗清,以金门和厦门为基地,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在郑成功的邀请下,施琅又加入到郑成功的部队中。由于郑成功对施琅非常器重,很多军机大事都是和施琅商量的,此时的施琅也非常卖力的干活,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过好景不长,施琅有个亲兵跑到了郑成功那里,郑成功收留了那个人。施琅则派人强行抓回亲兵。郑成功让他别杀这个人,可是施琅还是杀了。双方矛盾彻底激化,闹到最后,施琅又一次投靠了清军,而郑成功则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

在郑成功、郑经去世以后,施琅统率大家20000多人,战舰300多艘,一举收复台湾。从此,台湾正是纳入清朝的版图,实现了康熙皇帝和施琅“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愿望。这件事情,施琅的确干得非常漂亮。

晚年的时候施琅治理台湾是非常贪婪的,也是不近人情的。比如他收复台湾以后,南台湾开垦土地的一半都被他给占领了,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清末。同时他规定去台湾的人不许带家眷,这让老百姓无法在台湾扎根。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他禁止内地与台湾的往来,首先是禁止广东人去台湾,后来对其他地区的人也严加限制。由于他禁止家眷来台湾,一度使得当时台湾的妇女奇缺。

在康熙继位时,支持明朝的两大军事集团是由郑经和陈永华两个人指挥。当时他们两人认为明朝才识正统,所以一起对抗清朝,在永历皇帝去世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在台湾居住的郑成功也因重病离世,所以台湾方面的政权就由郑经接手,虽然实权在郑经手中,但是遇到大事情的时候他还是会与明室的亲王们一起商议。

他们这个组织与其他军事集团不太一样,郑氏当时抬出南明的大旗,让很多人来支持他们,当时很多反对清朝的人都跟随在郑经身后,抱着可以反清复明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让明朝重获山河,在郑经决定放弃收兵回台湾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跟随着他。

那个时候台湾执掌人是陈永华,也就是天地会的创始人,这个人非常有能力,当时他定下名表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来光复明朝,不过这段时间他也没有闲着,在台湾振兴农业促进台湾内部的商业发展,让台湾与外面有非常多的业务往来,使台湾变得非常富有。

所以当时康熙所要面对的其实不止是军事集团更是一个体制健全的群体,在康熙的领导下郑经和陈永华两个人所率领的将士还是战败了,后来两个人相继离世,反清复明的组织也就都转到了地下,他们开始靠劳动来养活自己,没过几年康熙就把其余的土地收复回来,远在台湾的明室宗亲看到复国无望也都选择了自杀。

施琅作为民族英雄,去世后他的后代结局是怎样的?

施琅两度降清,为了报仇立志收复台湾,在康熙年间终于得到重用,最后成功地为清朝立下大功,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对于施琅这个人的评价历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