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程氏家族)?
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程氏家谱》记载: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因敬献三异之瑞(泰山之车、井底之璞、双穗之禾)及所立战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遂以姓程。故重黎乃程氏之祖先也。 关于重黎的记载还有许多史本,如:《书·吕刑》:“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孔传:“ 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 孔颖达疏:“ 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国语·楚语下》:“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 。”《史记·楚世家》:“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司马贞索引:“今以重黎为一人,仍是颛顼之子孙者,刘氏云:“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隶释·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继高阳、重蔾、五举、子文之统。”《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晋书·宣帝纪》:“其(司马氏)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章炳麟《答铁铮》:“中国重黎司火,於火教本有因缘,郊之为祭,大报天而主日,此明以火为最上之神。”参阅清·严杰《经义丛钞·重黎解》引陶定山说。等等,那么,重、黎、重黎、吴回、祝融到底是神还是人?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是部落名称还是部落首领?要弄懂这些问题,我觉得《扬子法言》值得一读。
1、 连云港李:爱国家宜,世 德 怀 忠 ,作 善 兴 宗。
2、 某地李氏:安帮定国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 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 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 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 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7、 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 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
8、 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9、 四川绵阳:定、国、安、邦、遵、文、武。
10、 重庆李氏:安吉星,广华永,远出达。
11、 某地李氏:安、居、端、详、传。
12、 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13、 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14、 嵩浦李氏:安然定立,发达明尚;世从卿良,士民文崇;帮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庆,万国时雍。
15、 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16、 某地李氏:保长朝承存,定东福公冠;广国翰弘华,嘉建锦康钟;明兴强青全,江瑞润尚韶;首天维文祥,贺学周彦应。
17、 某地李氏:保、公、同、维。
18、 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 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20、 缙云李氏:保义廉千万少迁,仁次连洪入云边;英芳茂盛荣华显,广大安康福寿昌;道德崇高元敬让,慈祥敦厚本温良;贤 明忠肃宽和裕,信义贞诚俊哲光。
21、 吉林长春:保兆长子景玉。
22、 某地李氏:宝、玉、凤、振。
23、 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 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25、 某地李氏:帮国振香树,东风雨润芳。
26、 湖北李氏:帮、国、之、贞。
27、 某地李氏:邦、国、永、宗、传。
28、 重庆万州:邦家必达,龙诚飞将。
29、 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0、 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31、 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 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33、 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34、 某地李氏:邦治仕登朝,文儒从先世。
35、 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36、 河北玉田:百、连、瑞、荣、自。
37、 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38、 红安李氏:伯、全、廷、应、国、如。
39、 某地李氏:伯尚梦朝廷,国大应时芳;祖必加增起,永世定隆祥;宗远思仁孝,文明万代昌;善良敦道义,圣治正纲常。
40、 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41、 某地李氏:白延之品,如必世德,克用应昌。
42、 小板桥李:伯允朝先洪,兴绍显耀宗;枝世德作承,光华益庆隆;景行惟继祖,忠孝与友恭;培植毓贤俊,文章经济崇;克 振家声远,贵仕翌时雍。
43、 重庆李氏:白永嘉应 龙如仁义 承先继述 世代兴荣 天锡洪文 家国显庆 祖肇宗钦 祥开德政。
44、 潜阳李氏:伯友道仲胜,延世永兴隆;为善传家宝,贤良振鼎奕叶新。
45、 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46、 某地李氏:白元里登子,春俊冯天开;文章明学四,申发应吉祥。
47、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48、 四川泸州:柏智显荣春,洪正国家恩,天运宗福德,永远一朝廷。
49、 平阳李氏:伯仲士启永思秉正仁,孝允敦淑雍作圣坦顺。
50、 江西南昌:伴国仕光春,谌应时坤尚,祖德恢宏业,忠孝义节芳,永远发长祥。
51、 沂南县李:本、长、建、道、尊。
52、 某地李氏:本大昌咸(显),安和永庆。
53、 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荫钟奇秀,经畲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54、 资阳李氏:本光世乾坤,道德荣发生。
55、 某地李氏:本可兆修仕,应同登野。
56、 江西宜春:本、坤、钊、清、登。
57、 常丰十甲:本立家传盛,时隆世有荣;英才光玉宇,上达起先声。
58、 甘肃陇西:本李真乃广,忠孝杰(守)家帮。
59、 某地李氏:本、立、而、道、生。
60、 重庆巫山:本、启、定、春、芳。
61、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62、 某地李氏:本文光宗德,学书振家声。
63、 江苏兴化:本、文、怀(志)、得(永)、加、石、子。
64、 湖南沅陵:本元朝拔开新运,正吉宏昌少治帮,永远书香照得泽,高明万代庆佳祥。
65、 四川射洪:本元有志得,客家思以在,光绪有重还。
66、 某地李氏:本元育子,树泽见勋。
67、 台山李氏: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
68、 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9、 邵阳八甲: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70、 湖南李氏:本知事宏永,时玉景运章;忠厚开先绪,经书启义芳。
71、 江苏高邮:碧胜云启,三掌钰宗纯;震金大学,光道德永。
72、 某地李氏:笔、生、芳、长、启。
73、 常德维新:鼻仕允贞元应祚长方登灼先维新世泽作述振家声荣。
74、 湖北十堰:必、存、廷、茂、德、云。
75、 新化李氏: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
76、 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77、 湖南桃源:必定开文运,生华梦兆先;太尚道广德,继承统成天;盛世利彩凤,富贵永万年。
78、 安化李氏: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79、 华容李族:必良贻法远,光裕定逢昌,元本恒传茂,同宗绍述长。
80、 安徽芜湖:必、尚、志、应、'宗。
81、 湖北宜昌:必廷朝宗孟,大正光明秀。
82、 广西桂林: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83、 华容桥头: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
84、 江西南昌:毕思南世新,维远长发秀。
85、 重庆李氏:毕万洪文承,福能远长立;代光先四泽,昌勤耕广读;贞富贵连登,吉弟满庭堂。
86、 南安蟠龙:弼拔伯德若于如孚实天肇衍,宜尔君子长发其祥垂裕来兹。
87、 重庆南川:表祝登先,高天荣文,正光明启,后坤君子。
88、 某地李氏:骈枝焕若云,高曾扬俊列;昆继翠先锋,振志唯安本;传家重策勤,鸣雀友闻声。
89、 山东滨州:丙、洪、清、杰。
90、 贵州务川:炳……锦泽楹辉,义忠红灿。
91、 江苏淮安:炳、立、从、顶。
92、 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93、 河南固始:秉文时子克,甫卿世侯延,尔孙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诚弘国盛,仁礼蔚嗣贤,兴复我家帮,济美斯万年。
94、 广东廉江:炳耀尚辉庭,均逢秀振星;巨华经克定,冯赞世宗兴。
95、 辽宁李氏:宾育发振长,凤鸣兴国昌;文华治盛世,永为立东方。
96、 河北泊头:炳玉井风,万维新瑞。
97、 山东微山:秉玉上德,体宪传家。
98、 安徽宿县:丙、志、再、荣、光。
99、 山东沾化:秉正在胜,克一怀会(盛),光清树文。
100、 潮州李氏:秉、忠、乃、汉、泽。
101、 某地李氏:博厚高明久,火良万载扬。
102、 江苏盐城:步、庆、文、运。
103、 某地李氏:布、廷、元、培、鸿、基、树
104、 江西南丰:步、相、善、继。
105、 湖南绥宁:才宝进,再田通,仲大金;志世文,华凤
<敬录族谱世系六十世字>一世:福二世:勉三世:晟四世:瑛、琰五世:洪、汉、醇、瀛、晋、澄、注、荟、范、霍六世:孟七世:仲八世:季九世:时十世:秉十一世:之十二世:伯十三世:廷十四世:邦十五世:尚十六世:崇十七世:维十八世:天十九世:乃二十世:公廿一世:汝廿二世:其廿三世:克廿四世:修廿五世:世廿六世:传廿七世:有廿八世:大廿九世:文三十世:德三十一世:广三十二世:兴三十三世:正三十四世:毓三十五世:尔三十六世:宗三十七世:恩三十八世:泽三十九世:可四十世:嘉四十一世:禄四十二世:祯四十三世:永四十四世:富四十五世:贵四十六世:金四十七世:珍四十八世:久四十九世:满五十世:堂五十一世:常五十二世:春五十三世:阳五十四世:光五十五世:照五十六世:太五十七世:平五十八世:保五十九世:吉六十世:祥
2 霍家族谱辈分
霍震霆是霍英东的长房长子。他是霍启刚的父亲,郭晶晶的公公。
霍英东背后有三位女人,正室吕燕妮,庶室冯坚妮,三太太林淑端,三人为霍英东生下十多个子女,无论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还是拿恋情作为参照,最受关注的还是霍家长房子孙。
长房有三儿三女,长房儿子为“震”字辈,分别为长子霍震霆,次子霍震寰,三子霍震宇,按照霍英东的家训,除了“震”字辈的长房打理家业外,二、三房子女均不能从商。霍英东逝世后长房三兄弟各有分工,霍震霆掌管体育事业,霍震寰接管家族商业王国,成为霍英东集团董事兼总经理,霍震宇则被安排接手南沙开发计划。
3 霍氏家族排辈
因为原作里凌而求灭门凌家就是为了复仇,他们的真名字叫做霍免伤,乃霍肿的儿子。霍免伤五六岁时,贾家被人陷害遭遇灭口,幕后人其实就是凌益,之后霍免伤被阿姨霍君华带回去,更名凌而求。
从辈份上看,凌益是凌而求的姑夫,可是他都是凌而求的仇敌,因此凌而求中后期想尽办法报复凌益。该剧改编自关心则乱的言情小说《星汉灿烂,幸甚至哉》,讲的是承受厚重家世的少年将军凌而求。
与父母长期性争霸在外面的“守留美少女”程少商在一次次磨练中相互痊愈、相伴成长,固守心灵的公平正义,并携手并肩解决国与家困境的剧情。
大将凌而求告捷回归,在查证积案的情况下结交了被罚在村野“思过”的留守孩子程少商,仅此一眼,就是几万年。
承受深仇大恨的凌而求与从小缺乏安全感的程少商,互相吸引也彼此之间扎伤,在一次次同往存亡后,她们看清了相互的情感,互相痊愈、以爱消溶憎恨。
与此同时二人还在这种经验中不同转变发展,渐渐地与自身和以前调解,并恪守心里的公平正义,携手并肩解决我国困境,造就一段美谈。
4 郑辈分排列顺序
郑传耀三才水木火郑传融三才水木水吉
5 霍姓辈分排名表
河南武陟霍氏字辈:“宗道兆德聚,克秉天本辛;鸿校炳培键,泽根焕增钧;文定生吉庆,忠志怀长兴;永久现传继,敬存玉俊启。”霍氏合族新排字辈:“勤俭奉廉孝敬娱亲礼义谦让纲宪遵循继先丽景强立宏程”。 湖北黄冈霍氏字辈:“文章传万意宇宙宏光远”。 湖北黄梅霍氏字辈:“忠信震乾坤恒应启家帮文章传万意宇宙宏光远宗禄永其昌”。 山东济宁霍氏字辈:“荣保世继昌”。 山东蒙阴霍氏字辈:“培增志宗德振”。 河北唐山霍氏字辈:“德明兆登宏起永总成瑞”。 河北保定霍氏字辈:“明开君广兆占长玉伟”。 重庆涪陵霍氏字辈:
一支:“廷应承国普洪凤正玉大鹏林传家远书易维元崇诗礼学光兆万代永兴隆”。
二支:“闲才尉吉家祥”。 广东番禺霍氏字辈:“和茂盛发达耀好应联兴”。 辽宁沈阳霍氏字辈: 一支:“德恩福禄北代昌”; 二支:“义敬明广殿兴永福万全”。 吉林长春霍氏字辈:“香(湘)佩(沛)震(振)显耀”。 甘肃永登霍氏字辈:“忠章山发德永军”。 黑龙江富裕霍氏字辈:“文王长成志忠吉福喜兴怀德永继庆贵世礼涓明”。 贵州赫章霍氏字辈:“久有廷之毓尔其维一中允如正汝志方以大诗功应可光兴极尚希敏性弘启加克懋兆时世必施从”。 天津霍氏一支字辈:“万庆树斌……” 霍氏一支字辈:“士永以名应朝治光天德家兴显国安明世思秉全正可维官耳传代一本立”。
6 霍字辈怎么排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5、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6、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7、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8、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9、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0、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1、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2、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
13、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4、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5、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6、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17、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18、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19、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20、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7 霍家姓名辈分排位
亲外甥
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的儿子,是卫子夫的亲外甥,原本霍去病是一个私生子,不被亲生父亲认可,但是自从姨妈卫子夫得到宠幸之后,卫家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升了很多,霍去病也成为长安街上赫赫有名的贵族少年
霍去病一出生就不被父亲认可,直到姨妈卫子夫入宫,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后,因此霍去病在家里的地位才得到了提高,关于他是私生子的事情也不再有人提起。
霍去病从小就很聪明、懂事,因为姨妈卫子夫的关系,霍去病在很小的时候就入宫了,和皇宫的皇子们一起学习。霍去病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卫子夫,时间久了霍去病也得到了汉武帝的注意。
8 霍氏族谱辈分顺序
霍中强 霍中楠 霍中思 霍中轩 霍中豪 霍中文 霍中涛 霍中鹏 霍中博 霍中朋 霍中瑜 霍中彤 霍中辉 霍中泽 霍中啸 霍中琪 霍中尧 霍中杰 霍中傲 霍中伟 霍中超 霍中浩 霍中煊 霍中松 霍中天 霍中瀚
9 姓霍辈分排列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魏姓是中国第四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和四川。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
当代魏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603万。
魏姓得姓始祖
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云天汪氏,由江西迁来,大概已六百余年了。江西之前,汪氏又从何而来,又是何时从江西迁到桐城的,本文即根据《皖桐云天汪氏家谱》(以下简称《谱》)记载,稍作介绍。
一、汪氏由来
《谱》卷一载:汪氏之先,上自轩辕、帝喾,而后稷,而文王,再传为周公。以有大功封鲁,历十四世,孙成公,世为诸侯。成公次子讳汪,封颖川侯,孙诵为周都司马,居平阳,以王父讳别姓汪氏,为汪氏统宗受姓之始。夫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其可祖诸侯乎?今溯汪氏之源,断自颖川侯始,其亦不祖诸侯之意焉耳。
从以上记录来看,汪氏是轩辕氏后裔,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而且汪姓的始祖是周文王,汪姓也就是由姬姓演化而来。到周朝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帮助武王打江山(主要是伐纣),立下大功,被封为鲁地诸侯,世袭十四世,到鲁成公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姬汪(长子即为姬午,鲁襄公),被封为颖川侯(颖川即今河南太康)。颖川侯有个儿子叫姬挺,挺有个儿子叫诵,诵是周朝都城的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军区的司令。诵住在平阳,他即以“汪”为自己的姓。汪姓后人尊姬汪为一世祖,姬挺为二世祖,汪诵为三世祖。又因诵公居平阳,故称汪姓为平阳郡。
为何到诵公时要将自己的姓改称“汪”呢?继续叫姬诵不是挺好吗?原来,周武王伐纣以后,全国大封诸侯,同时为保证王侯血统的纯正,又规定了一些世袭的制度,其中要求“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三代以后的非世袭子孙,就不得以天子或诸侯的姓为自己的姓了。所以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尊周礼的制度要求而已。
那么,鲁成公为何为其次子取名为“汪”呢?传说鲁成公妻子姒氏晚上做梦,看到一道彩虹贯通天地,醒来后就怀孕了,直到第二十五月才出生,婴儿出生时双手紧握,直到第三天才松开。松开时大家发现其左手显水纹,右手显王纹,合成“汪”字,遂以汪为名。后鲁成公赐姬汪食采卒葬于颖川,为颖川侯。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很多,古人喜欢赋予一些名人怀孕或出生以神秘色彩,比如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最末一次祈祷后行至山麓之时,即刻大雾迷蒙,凝雾为雨,瞬间雨止,眼前竟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颜征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入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后世觉得这有损圣人形象,故编造了一些奇幻现象。
二、汪氏的迁徙
从一世祖姬汪开始算起,汪姓在颖川繁衍生息了三十代,到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迁任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令,始居江南。其后多有迁徙。至隋末四十四世祖世华公,揭竿起义,占据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建吴称王。唐初,天下初定,世华公为免百姓遭涂炭之害,顺势归唐。唐高祖封其为越国公,封其堂弟铁佛为开国公。今天的汪姓子孙,多为二公之后裔,汪氏也渐成江南大姓之一。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可见在皖南,汪姓是仅次于程姓的大姓。
世华公生子九: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长子建迁陕西岐州,其双胞胎弟弟璨迁重庆涪州,其余各子或居留歙地,或迁他处。七子爽生子二:处礼、处贵。次子处贵唐贞观六年应孝廉不捷,死后葬宣州太平县。处贵生子一:泰元,居太平县,生子二:仁素、仁恭。长子仁素由太平随子任迁居泾县。仁素生子二:凤思、凤林。长子凤思在唐天宝年间被授歙县令,又回到故里,其生子四: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长子文秀登进士第,授绩溪令,生子二:行璿、行节。长子行璿在唐代宗朝逐寇有功,授中散大夫,卫尉卿,生子六:说言、审言、讷言、昌言、慎言、真言。长子说言以祖父勋授云麾将军,充歙宣等六州都辖御史,生子三:咸、穆、晋。长子咸袭授绩溪令,生子一:浚。浚生子二:师全、师保。师全在唐会昌二年授东州四面城池副指挥使,国子监祭酒,生子二:道安、道兴。道安迁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五十六世道安公开始,汪姓在婺源繁衍,此约为唐宣宗年间。
道安公生子三:濆、源、洤。濆生子三:参、中元、中贵。中元居婺源大畈,虽有大志,却遭世乱,隐居不仕,生子四:韶、石、京、敬逢,也有说是三子,石、京系一人。至六十四世,汪氏在婺源繁衍生息了八代,到六十四世琰,迁鄱阳瓦屑坝,其余兄弟仍居婺源大畈。此后汪氏又从瓦屑坝迁往其他各地,六十九世叔祖清二公迁淮管头,清四公迁无为北门,清五公迁南素寺,清六公迁老牛铺,七十世叔祖大三公迁桐城枞阳,七十二世伯祖童一公偕二子苍龙乌龙迁居六百大,念一公迁桐城水围,念二公长子满住迁桐城倒流河,次子觉渊迁桐城觉林寺,念四公迁桐城将军庙,至七十三世道兴公迁桐城西乡云天畈。汪氏正式落户桐城,迁云天畈支即为云天始祖,今天桐城西乡青草镇中楼村为云天始祖最早居住地,距今已六百余年了。
三、云天汪氏的繁衍
七十三氏道兴公生子三:峦一、峦二、峦三。从这三个儿子开始,汪氏“辞贵公子之荣,勤劳稼穑”。这是谱里记载,说得比较隐讳,说白了就是从这一代开始,都成了农民,少有走仕途之路的。其后又分山、河、漕三股,到我这一辈,汪氏在桐西云天已经繁衍了十九代。
所谓“山股”,即峦一公这一支。谱载,峦一公发现三安铺“山势扶舆而磅礴,郁积而浑沦,迥非土薄水泛者可比”,同时“田地肥美,宜稻宜麦”,遂迁此居住。可惜其后人在明末张献忠之乱中遭遇大难,存留者十不过二三,到清朝才慢慢恢复。现主要分布在桐城青草永庆村、郎溪、宁国等地。
所谓“河股”,即峦二公这一支。谱载,峦二公原卜河滨,世称河股。第三代长房常富公迁居姜家塝之阳,明万历年间又迁潜邑。本支人丁不旺,后世稀疏。
所谓“漕股”,即峦三公这一支。谱载,峦三公世居漕坂,由是称为漕股。峦三公之后,两世单传,到第五代方有四子,但次子和三子各迁一地后自为一族,“先世坟茔弃之弗问”,乾隆年间修谱也未参与,其后多次修谱,均查访无踪,此二公后裔彻底失联。漕股人丁兴旺,至今约占三股总人口的七成。
01总述
河南,《二十四史》中明确记载的中原礼仪之邦。其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主要是两个时期。一个是夏朝的太康时期,很多山西平阳和安邑地区人,随着太康一起迁徙到了河南。第二个,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很多山西人迁到了河南。所以胡适先生曾戏称,说河南人大部分来自山西。好吧,这话基本上没啥问题。那下面,咱就来详细说说这两次人口迁徙。
024000年前,山西人迁入河南据《竹书记年》记载,大禹开国时,将都城定在了山西的平阳和安邑。所以,这里也就成了夏人的族居之地。但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穷氏首领大羿,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趁太康离开都城去打猎的机会,突然发动叛乱,占据了安邑城。史称太康失国。因为怕后羿搞大屠杀,当地的夏人被迫离开山西,跟着太康的庶子跑到了河南。请注意,这是山西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入河南。
03明初大迁徙据《明史》记载,由于元末农民战争,导致河南境内人口大量消亡。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发现,河南省的人口只有不到两百万,但山西却有403万人。于是他下旨,将93万山西人迁入河南境内。而这批人来自山西的各个地方,他们先集中到了洪洞县的大槐树底下,然后奔赴河南。
可以想象,在离开故土之前,这些人定然久久凝望着这颗大槐树,想要将其篆刻在灵魂的深处,因为这将成为他们关于故乡的最后的记忆。久而久之,这些移民的后裔已经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只记住了那棵大槐树。所以如果你现在去问,很多河南人会告诉你,他的祖上,来自山西大槐树底下!
寻根问祖(程氏家族)?
本文2023-10-06 00:28: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