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寻根网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李氏家族寻根网站,第1张

此寻根帖在此处如无满意答案,此字辈谱将收集到《世界李氏字辈谱5000例》中,待有反馈信息时再联络。

收集号为:1756、 某地李氏:科明经代圣,祖德大光熙;道义随时柱,先从细府来;世思必登霄连,克汉廷树炳书怀。

湖北省: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扩展资料:

李氏相关:

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201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普查显示人口为9200余万;历代名人有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

-李氏家谱

李姓渊源概述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源远流长,人数众多。据1984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将近八千万人。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几种:以氏族图腾为姓,以先祖的名字、排行为姓,以官名、爵位、谥号为姓,以世代所从事的职业为姓,等等。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分为原生姓和衍生姓两大类。李姓是中华原生姓之一,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据专家考证,李姓的最早来源是原始社会中崇拜李树、奉李树为图腾的氏族。李,本是一个氏族的徽号,后来就成为该氏族的姓。 中华的原生姓,到了文明的时期,大都追奉一位古圣先贤为自己的始祖。天下李姓,都说颛顼帝高阳氏是他们的始祖。颛顼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事迹不详,但是后世尊他为先祖的倒不少。例如战国时代的屈原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究竟高阳氏怎样衍生出一个李氏来的呢?那时还未有文字记载,后世谁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后世对于李氏如何得姓就产生了许多传说。唐朝人林宝撰写《元和姓纂》,其中叙述李氏的渊源说:颛顼的曾孙皋陶在尧帝时为理官(或称为大理,是司刑狱的官),因以职官为氏,始姓理。他的裔孙理徽生活在殷末,因为得罪了商纣王,其子理利贞逃难伊侯之墟,因食李得保全生命,遂改理姓为李姓。这个说法,宋代已引起史学家郑樵的怀疑。近代姓氏学研究者指出,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根本还没有理或大理的官职。治狱之官称为“理”,在周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才普遍出现,故此时以官职为氏得姓理,又因理李同音改姓李,都是可能的。不过,从理姓改过来的李姓,已不是原生姓而是衍生姓了。即是说,它是后起的李姓而不是原始的李姓了。 中国李姓,无论南方或是北方,都奉先秦道家创始人李耳为祖先。李耳在族谱中称伯阳公,在哲学史上称老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他的身世渊源史无记载,只知道他曾任周王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叫柱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广泛影响。但李耳生活时代后于皋陶已有1500年以上,其间,李氏支派繁衍不止一派,所以中国李姓中的某一支派与春秋时期的李耳有渊源关系是无疑的,但并非所有李氏都跟老子有血缘关系。后代李氏同奉老子李耳为祖先是因为唐王朝创始人李渊奉李耳为祖先,封他为太上老君,尊崇道教,令得天下李氏都以李耳的后裔为荣的缘故。 以上所述,以颛顼、皋陶、李耳为远祖的李氏,被姓氏学研究者称为北方李氏,是中国李氏的一大来源。 中国李氏的另一来源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古代巴人以虎为氏族图腾,巴语方言中称虎为“李”,他们以图腾为姓,汉化后又因同音而称李姓。这一支李姓被姓氏学研究者称为南方李氏。现代,被认作是古代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湘鄂川地区)、僳僳族(川滇地区)中还有大量李姓人。显然,南方李氏跟北方李氏并无血缘关系,甚至缺乏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关系。但是,这两支生活在不同地域、属于不同民族的李,其姓氏来源均出于同一文化现象:氏族图腾(李树或与李同音的“虎” )。这又证实了李姓和其他许多大姓一样,都是多源复合的结果。 在李姓族群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不断发生分衍:几个兄弟分别迁往不同地区各自发展,他们的子孙繁衍起来,形成许多的房,许多的支派。这种情况是讲之不尽的,本只能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衍:秦末汉初,北方李氏分衍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两大世系。 史载,秦朝有御史大夫李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在汉初任陇西郡守(秦代始设陇西郡,其地在今甘肃东南部),举家迁往陇西,成为陇西的望族,其后裔以陇西为郡望,堂号陇西堂。四子李玑任赵郡守,举家迁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其后裔以赵郡为郡望,称赵郡堂。赵郡李氏自两汉经南北朝至唐初,由始祖李玑传至李羲之,李真融时,历时800余年,共传25世,分衍出10房。魏晋至唐初,赵郡李氏列为山东氏族六大著姓之一(此山东非指今之山东省。秦汉时以关中地区为政治中心,凡函谷关和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天之华中、华北、华东皆统称为山东。),社会地位一直在陇西李氏之上。陇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高祖李渊,共传30余世,先后分衍出13房。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日趋活跃,十六国的西凉,就是陇西李氏的李暠所建。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曾帮助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受封为八柱国之一。由宇文泰、李虎等开始组成的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隋朝政治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至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王朝以后,李姓成为皇姓,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带来了该族群急剧膨胀的兴盛局面。在李姓内部,陇西派的势力也就开始超越赵郡派了。 在唐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李姓,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标识,许多内附的外姓异族都心甘情愿地聚集在李姓的门庭之下,以姓李为荣。针对这一情况,李唐王朝采取了“广赐国姓”的政策来笼络人心。皇帝赐臣下姓李以示荣宠,对于归附的外族有安抚怀柔作用,对于功臣则有褒扬嘉奖的意义。 李唐王室赐姓的对象,主要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和出身寒微的有功之臣,而对于前朝王室(北周、隋)、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郡姓),一般都不予以赐姓。这种做法表明,李唐王室的广赐国姓,适应了不断更换的官宦新贵要求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是唐朝统治者调整新兴贵族社会等级的一种补充手段。皇帝赐姓,受赐者多为一人获赐举族姓李,特别是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为酋长的获姓,整个部族都改从汉姓。所以,唐王朝赐一人姓李,常常牵引一大血缘家庭或部族集团加入到李氏族群中来。从这个角度看,唐代李姓的发展史也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李姓族群在唐代的急剧膨胀,正是各少数民族新鲜血液注入华夏民族躯体,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繁荣兴旺的象征。 在唐代300年间,李氏族群迅速繁衍,并在政治上社会上取得极高地位,除原有的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外,还分衍出柳城李氏(来自契丹和奚族)、武威李氏(来自安息国安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范阳李氏、代北李氏(原为沙陀部落,本姓朱邪氏)。终唐一代,除王室姓李之外,赵郡李氏任宰相的有17人,陇西李氏任宰相的有10人,其他各分支李氏还产生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7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2人,李氏人物被列入正史列传的共453人。有专家作过统计分析:在中国古代史(自周秦至清代)的2600年间,李姓人才被列入正史的共1567人,每百年平均有近60人入传。无论总数或百年平均数都高于其他大姓。而唐朝(618—907年)只占古代史不足八分之一时间,却涌现出李氏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人才数453,百年平均数为156)。李唐王朝,确实是李姓人才辈出的高峰期。从五代至明清的千余年间,继唐代的兴盛之后,李姓长期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并进入广泛和四外散播的时期。唐王朝十分重视族谱的修纂。宋代以后,由于李氏族群已经十分庞大,分支繁多,在整体发展线索上呈现出繁复、散乱状态,要修纂一部包罗所有李姓人的族谱越来越困难了。但是,各分支、各房的族谱、家谱还是不断出现的。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原北方李姓人口扩散的流向有四个方面:(1)由北而南。唐宋以后,随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李姓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甚至迁到岭南以至海南。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贬谪、充军。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在“牛李党争”中失败后,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现琼山县有一个数百人家的李家村,相传就是李德裕的后裔。武则天即位后,打击唐宗室,许多皇族子弟被贬逐闽粤,其后代便定居南土。第二种是因官迁徙。封建社会因拜爵封官造成人口流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次拜爵封官,往往导致某姓一个分支或分房的出现,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李光弼家庭。李光弼之父为契丹酋长后裔,附唐后改姓李。光弼尽忠唐室,谋勇能战,与郭子仪齐名。平定安史之乱,光弼被推为“中兴第一功臣” ,受封临淮王,举族迁居金陵,子孙繁衍为金陵李氏。唐以后,“由金陵而徙洪、徙闽、徙粤、生齿愈长” ,成为江南李姓的重要支派。第三种是因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这事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时,北方李姓许多家族曾举族南迁,由豫及楚,子孙辗转流徙,散布于南方各地。(2)由东而西。元明清三朝,大规模移民的流向发生变化:由于政府的引导,东部人口向西部迁移,即所谓“湖广填四川” 。举例来说,宋末金兵南下时,北方李姓的一支迁到江西,定居豫章,称为豫章李氏。后分衍成三房,其中一房由豫章再迁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在元末明初的移民浪潮中,李雄携这一族人西迁入川,定居川东巴渝。明末张献忠起义,李雄的后人为避兵乱迁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乱平后,复归巴渝,子孙繁衍,遍布川东长江嘉陵江沿岸。这一支李姓人,经数百年之后,仍视重庆江北县富家冲李家湾为“祖宗缔造、子孙发派之所” ,尊奉李雄为始祖。(3)从大陆迁往台湾。李姓人迁台湾开始于清朝前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政治原因,部份李姓人追随郑成功、郑经入台抗清;二是移民垦荒。自康熙至道光鸦片战争前,经政府批准,闽粤两省李姓迁台者绵延不断,入台后多聚族而居,形成侯宾李氏、蒲坂李氏等大族。至今,李姓在台湾人口数量中位居前列,世俗流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的说法。(4)下南洋、赴西洋。清代以来,以出国当佣工为主流,伴以出洋经商等其他因素的移民,汇成一股远赴南洋的移民浪潮。闽粤沿海居民到南洋当佣工始于明代,但作为契约华工出国(俗称“卖猪仔出洋” )则是19世纪以后的事,到19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潮,至20世纪30年代才告一段落。李姓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美国人到中国东南沿岸招募华工前往开采,并随之建造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造成华人远赴西洋开矿筑路的高潮。李姓子弟不少人远涉重洋移民美洲,其中以侨居美国三藩市及纽约为最多。 李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原生姓之一,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开拓,今日已成为遍布天下的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上文简单勾勒了他的发展轮廓,目的是让读者知道李姓的根之所在。 陈山李姓入迁经过 陈山李氏是陇西的支派。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李子周从新宁(今台山)冲程乡来陈山村开居,至今已有720多年,子孙传承有25代左右。 李子周,字肖集,曾任太常寺丞。他和本县禄洞二世祖李子皋、古蚕开居祖李子寿(一作受)是兄弟。 现查陈山村有三部族谱:龙头里李氏族谱、龙门里李氏族谱、松园里李氏族谱,都是兄弟分房后所编。各谱对于他们先世来源的记载略有出入,对于陈山李氏从何处迁入的问题存在四种说法。 龙门里族谱载:南宋有李銮(一作联)、李垣(一作源)父子先后任监军御史和平崖先锋,率部屯营于阳江地面,死后安葬于广海阳渠(地属新宁县境),祖孙居留新宁(即今台山)三代。李銮有孙李友闻,友闻生子李子皋、李子周、李子寿。李子皋迁禄洞,奉友闻为一世祖;李子周迁陈山,为陈山开居祖;李子寿迁古蚕。 《松园里李氏族谱》载宗支图与龙门里族谱所记相符。 现综合几部族谱,整理出陈山李氏先世的宗支图如下:銮 垣 楹 楚 纯 轩(居新宁守墓)(联) (源) 子善 柱 硕 (迁往龙门、从化)(石) 子才司 道(迁往河塘)(师) 子皋 (居禄洞)友 闻 子周 (居陈山)子寿 (居古蚕)禧 任 棠 侃 徇 西隅(居金华,后世迁尧溪)佁 瑞麟(居广州,后世迁丽水)族谱又加文字说明如下: “李友闻,河南籍,宣和间以右选出身,授忠翊郎,御前干办。谏和议失官,流南雄府。子时集由南雄徙新会禄洞乡。” “始祖子周,字肖集,号胖庵,友闻祖之次子,享寿八十六岁,妣冯氏。公为始迁陈山乡之祖。殿笙翁前编松园族谱(引者按:指族人李奇硕于同治十一年编修松园李氏族谱)云:“子周祖,本禄洞乡友闻祖之次子,与禄洞二世子皋为兄弟。瓦岗村(引者按:今属新会)有明[朝]时刻[印]本族谱,载之甚明。禄洞族谱亦载及之……且禄洞子皋祖字时集,我子周祖字肖集,名同班字同派,又彼时皆宋时人,其为兄弟无疑,况有别派及禄洞两族谱可据乎?” 龙门里族谱于“友闻祖”名下附记云:“禄洞子皋、古蚕子寿为二世。”又于“李子周”名下附记:“子受、子周兄弟不睦,子周翁带庶母褟氏,由新宁冲程乡迁往新会冈州陈仙乡。”子寿、子受应是同名异写。如此看来,禄洞、陈山、古蚕三村李姓,本是兄弟分支。 陈山李姓来自何地?仅龙门里族谱中就有三种不同说法:《族谱序》中说:“我祖世居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族谱小引》中说:“我始太祖迁自南雄珠玑巷,建居冈州陈仙村。”“李子周”名下附记云:“子周翁带庶母由新宁冲程乡迁居新会冈州陈仙乡。”此外还有第四说。 陈山人李筠友生前说过:“陈山李姓的先祖是从浙江金华搬到珠玑巷的。广州市的浙江会馆曾给迁到广东的李姓各房子孙分配一个小房间,门口用云石刻上该房人迁往何处的地名。其中陈山李姓分得一间,出租给小贩,每年租金三两银,积攒起来作为回金华祭祖的经费。” 综合上述,陈山李姓来源地共有四说:开封祥符说、浙江金华说、南雄珠玑巷说、新宁冲程乡说。看似纷纭,实不矛盾。只要结合上一节介绍过的李姓衍迁的历史来考察,就可以理出头绪:北宋年间,原住开封府祥符县的李姓的一支开始南迁,先迁到浙江省金华县;南宋初随着一大批逃难的人群,再迁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南宋后期,李銮一家因为担任地方官职的关系客寄新宁、新会一带,其子孙就近迁来禄洞、陈山、古蚕各村(那时三个村都还属新会县辖治)。他们的祖先在开封、金华、南雄居留时间长,所以后人把这三个地方都看作自己的祖居地,而新宁只是因为任职的关系而客居一时的地方,故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故乡。他们在讲到宗族来源时,讲近一点是南雄,讲远一点是金华,最远追溯到开封,再往上溯则讲不清了。以上结论,既有族谱的断续记载为内证,又符合李姓自北向南衍迁的历史走向。 陈山李姓开支至今有700余年。以李子周为一世祖,传承至20世纪90年代初,繁衍了20多代人。著名画家李铁夫(1869—1952),号昭龙,为21世孙,离休干部李超为21世孙,退休干部李景为20世孙,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汝洪为21世孙。目前并存于世的还有22世、23世、24世、25世、26世共五辈人。 为了分别辈份以序长幼,陈山李姓跟中国大部分姓氏一样,曾给各代子孙定出字派(同一辈男丁取名都有一个相同的字眼)。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要理清所有字派已有困难。根据族谱资料,一至五世的字派是清楚的:子、光、仲、堂、春;六至十五世字派较混乱;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也较清楚:辉、绍、开、奇、仁、昭、义、立。近人又给二十四世以下的子孙预排了字派;崇(24世)、俭、恭、敬、孝、友、德、协、福、寿、康、宁(35世)。现在,潖珍、小江二村李姓班辈和陈山相同。 给祖先立祠祭祀,是家族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惜子周公有祠无祠已没有遗迹及资料可供查考了。村人记忆清楚的最古老的祠堂是三世祖仲华公祠,建在龙门里,后用作崇德学校校址,现改建为陈山小学。见龙里有五世祖敬福公祠,龙头里有六世祖明道公祠,松园里有七世祖懿佑公祠(现用作文化室),均保护完好。 根据县志及族谱记载,清代在沙坪圩有李氏三大祖祠,门额题为棣萼堂,俗称三李祠:尧溪李西隅祠、禄洞李友闻祠、丽水李瑞麟祠。三李祠一直保存到本世纪30年代,现在已湮没无存(旧址在今挂车厂附近),它表明鹤山李氏有三大来源。但这三个支派同是李銮(联)的后裔,只是迁入鹤山的时间先后不同,定居地方不同而已。李銮原籍河南开封府,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终于宋理宗宝庆四年戊子(1228),他是李子周的曾祖父,也是陈山李氏族谱所能追溯到的直系血统的最早的一位祖先。 陈山李姓人口的历史状况 李子周在陈山定居后,子孙繁衍,到现在全村人口达到2000人。由于该村人口的历史资料不全,在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尚无全面统计数字,旧族谱又以记男丁名字为主,部份附记“妣某氏” ,且不齐全。现在只能根据部分资料简述其历史状况如后。 跟绝大多数姓氏族群发展规律一致。陈山人口数量也呈快速递增趋势。李子周生四子:光宗、光佑、光辅、光弼。其中光宗、光佑留居本村,各生三子。光宗生仲华、仲荣、仲贤,光佑生仲兴、庚祖、百达。李子周享年84岁,在他晚年,陈山的男丁已由1人发展到11人以上。 但是它的发展并非封闭式的,而是散发式的。其发展不仅表现为单纯的人数增多,而且表现为居住地继续扩展,子孙后代不断四散流播。李子周的另外两个儿子就离开陈山另谋发展:光辅迁九江七坑村,光弼迁排陈(潖珍)。类此情况,几乎每代都有发生。在李姓入迁陈山的最初一二百年内(相当于元朝和明朝前期),总人数无多,外迁的主要原因并非地力不足以承受,而是当时岭南地区依然地广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入迁的农民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的缘故。同时也反映出,从外地入迁的农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未稳定下来,以致一迁再迁。现将李姓各代子孙从陈山外迁情况列后: 二世 光辅迁九江,光弼迁潖珍。 六世 缘长、观养迁九江、阳江。 八世 子晚等三人迁阳春、小江、那水。十一世 崇业迁从化。十二世 荦标、怀卓迁下四府、东莞厚街。十三世 璧焕、丽生、元翰、式钦迁佛山普君圩、陈村、东莞石龙、河南、阳东。十四世 扬鹏、喜然等四人迁佛山、陈村、廉州、广州。十五世 厚度迁柳州。十七世 述彭二人迁英德、篁村、新会。十九世 五人迁澳门、美国。二十世 仁广等三人迁沙河、澳门、南洋。二十一世 九人迁广州、澳门、香港、越南、石叻、庇能、南洋、菲律宾、加拿大。二十二世 宝绵迁南洋。二十三世 汝坦、女提迁香港。 以上的所列,是一个极不完全的统计,但已可以证实李子周后代的繁衍呈散发式状态的判断。同时还可以看出:二世至十八世陈山李姓部分族人的外迁流向是四散的,无规律可言;而自十九世以后,主要流向是出国到南洋、北美洲一带。陈山李氏十九世人生当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即鸦片战争以后。例如陈山名人李铁夫属于二十一世一代,他于1885年随堂叔到英属加拿大谋生。这个记载确凿的实例,与上述表列的内容反映的规律相符。因此这故,陈山村到近代之后,便发展成为著名侨乡。 至于李姓的陈山村内的人口繁衍史,由于资料不齐,现在已无法作出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仅能以陈山村六个里之一的松园里为例,作一典型介绍,从一斑窥全豹。 在明朝中期,陈山李氏七世李懿佑一支从龙怀里迁往东南800米开外的地方开居,该地初名蟠龙里,后改称松园里,至今传承19代人,历时500余年,另编一部自成体系的《松园里族谱》。该谱经过四次修订增补,比较完整。这四次修订分别是:①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九世族人李奇硕(名华平,号殿笙)主笔首撰,其子李人龙(名凤元,字桐初)助修,所记世系从七世祖懿佑起始。②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十一世族人李锡恒(字昭屏)增订。③民国三十七所(1948年),二十世族人李柏春(字人龙)增补,补记至二十三世。④1986年,二十二世族人李灿鎏增补(补记至二十五世)、整理及出版。据该谱所载,松园里自建村至1986年的500余年时间内,共传19代,生男丁共607人(平均每年生一丁左右),按世代分别统计如下表:世代19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丁数607 1 3 4 4 5 9 17 21 38 43 35 55 72 78 78 67 57 34 2 以上仅列出松园里历代男丁数,不包括妇女,当然也不是全村人数。制表者李柏春在1959年为此写了《松园里李氏族谱评》和《观松园里之既往及测其将来》两篇文章,对该里人口发展规律提出以下三个观点:(一)“人口之增减,系乎国家之治乱。凡国家升平则人口日增,国战乱则人口日蹙” 。他对本里人口进行分析说:“当十二世至十九世,是前清康熙至道光时代,国家盛平,故人口日增。二十、二十一两世,是道光至光绪时代,虽有战乱而非甚剧,故人口尚能维持原状。二十二、二十三两代,是光绪至最近时代,国家连年兵结,民不聊生,人口安得不蹙也。” (二)“地方之容人,视地利之生产能力而定” ,“容量有定额,过多则溢流” 。他认为,松园里之境界狭小,既无余地可以开垦,又无工业可以为生,年中地利之生产不足供百人之生活,所以造成许多人出外谋生借以赡养家口。松园里人口最盛时在十八世纪下半世纪,其时全村男女老幼共一百四五十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降到112人,“仍苦人口过多” ,因此一部分溢流于外,在乡人口不增反降是势所必然的。至1940年统计,居外之人数已与居乡人数相等。其后,居外人数必定要超过居乡人数的。(三)观念的转变。十八世纪后半纪全里人口鼎盛,并非地力所能承担,主要原因是外出谋生者出力维持。那时候外出者对故乡眷念深切,只是个人出外,家室仍留在故乡,家庭经济主要来源靠外头接济,全村纯农业户仅四五户而已。十九世纪以后社会风气大变,不仅外迁人数增多,而且外出谋生者动辄携眷而去,其年青未娶者往往就地娶妻而居。其能致富者固然不愿回乡,其不能致富者又有欲归归不得之苦。(引者注:本段所写“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 ,是照李柏春原文抄录,按历史常识推之,疑所记有误,可能把十九世纪算成十八世纪,把二十世纪当作十九世纪。) 李柏春提出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观点是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基本符合实际的。不单适用于松园里,也适用于整个陈山村。但是还需补充说明两点:(1)人口繁衍的速度,固然与国家的治乱密切相关,但同时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陈山李氏自宋末迁入,元明两代发展速度较慢,只是到了清康熙以后才迅速增长,这和全国人口发展情况是一致。中国的人口在清代以前长期在几千万的数字徘徊。到了“康乾盛世”增长迅速,除了有100多年的社会安定环境外,更与康熙奖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有关。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政府颁布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至乾隆朝中国总人口数便首次突破一亿大关。这个增长在松园里人口资料中有明显的反映。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但是陈山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呈下降趋势,乡居人数相对减少,这是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缘故。(2)进入近代社会以后(19世纪下半期以后),社会结构复杂化,因此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也复杂多了。随着封建的闭关政策被打破,海内外沟通渠道拓宽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国务工经商者大增,陈山逐步变成了侨乡,且进一步影响到人们乡土观念的淡化,外出者许多一去不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四个现代化政策的实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是国家的大治,又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它对陈山人口的直接影响却是使乡居人口继续减少。虽然李姓族人的绝对数仍在增加,但陈山一村的乡居人口没有相应增加。现居外地祖籍陈山的人数已与在乡人口数持平,故有“外地也有一个陈山”的说法,这正表现出侨乡人口的特点。

李氏家族有4支,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

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族谱

河南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绍在永文继三元金江长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山东省李氏字辈: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四川李氏字辈:登春程之国国正天兴顺文光定绍勋思维继永德万世辅长青。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

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201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普查显示人口为9200余万;历代名人有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所以李姓声威显赫。

历史教授钱文忠指出,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人有60多个。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扩展资料: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

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李氏

                        -李氏家谱

===林州家谱目录===

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正题名林州西街李氏族谱

责任者李修德

撰修时间2010年

摘要始祖于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中州彰德府林县西诸翟镇(村)入户,立茔村东南半里许。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横水镇铁炉村李氏始祖李全为兄弟。族谱分八支,传24世。一支李自新后裔,二支东姚李家厂李首都后裔,三支后寨村李连财后裔,四支东头村李辅荣后裔,五支后寨村李福后裔,六支、七支、八支。

谱涉地河南省林州市

版本精装印本

数量1册

馆藏地河南省林州市

登记人李刚毅

先祖名人

六世李汉,山西绛县县丞(正八品)。

十世李璋,修职郎(正八品)

十五世李崇儒,浙江宣平、缙云知事。

十五世李崇修,九品职员。

统一续修李氏族谱序

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这里可读到祖先所处历史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人生观、价值观,可读到吾氏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为尊卑分明、亲疏明析,增进凝聚力,为促进团结,发扬传统美德,以传亲亲之念,为促进社会和谐,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奉献族人之力,而统续修族谱。

本族始祖和横水镇铁炉村始祖李全同根、同祖、同源是同胞兄弟,明洪武初年同地、同时、同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老槐树下迁原林县城东分居西诸翟、铁炉两村,至今已六百二十余年,繁衍二十多代,已族众丁繁,迁徙广布。

本族原有家谱被族人李雨因故焚毁,致使族系紊乱。直到清雍正年后,各支系才据先人历代传承及茔地碑碣考证,分别修谱。因时局变迁,多不完整。几经隔代、口碑流失资料难祥,续编已成难事,如再不统修续,为我李氏最大憾事,难慰祖先,愧对后人。吾虽才疏学浅,阅历不深,决尽所能。仗多数族人鼎力相助,奔各地搜集谱牒、手抄本、碑碣、分单、契约、长辈口传等,统续修族谱,编辑成书,印发各支。

族谱编撰之道时近则宜,时远则难。近者二、三十年,此时长者尚存,年少者得闻其祥,时远者皆亡,得其祥难也。切望后人及时续修,别步我艰苦难愿之思。

始祖十八世孙修德讳传文谨序

公元二〇一〇年菊月吉日

李氏家谱

李氏家谱字辈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 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 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百度上有,更具体

  李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z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z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z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z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l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

  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不知道你是哪一派的,经过分析,李氏美字辈的有两派:

1、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如果是这一派,下一辈应该是光。

2、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3、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如果是这两派,下一辈是隆

你是四川人,四川有三个祠堂的李氏有美字辈,最好是看你妈妈是哪个地方的

1、四川武胜:成家大事开,艳世方刚登;富贵荣华美,万载久长春。

2、四川宜宾:南宝邵西,新珍五财仲,理仁文必秀,思宗祖永远;启佑洪谟列,流芳传百代,余庆美千年。

3、四川兴文:丕安福吉水,忠孝文仲邦;思尧清春美,祥发百代康;自修成存泰,学道善体强;龙朝天玉凤,绍元茂志芳

李氏家族寻根网站

此寻根帖在此处如无满意答案,此字辈谱将收集到《世界李氏字辈谱5000例》中,待有反馈信息时再联络。收集号为:1756、 某地李氏:科明经代...
点击下载
上一篇:如何制作家谱图下一篇:吕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