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神宗皇帝拖拉症有多严重,十几个首辅大臣都无能为力
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十岁继承皇位,可以说他是明朝所有皇帝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自隆庆六年六月到万历四十八年七月,足足当了四十八年零一个月的皇帝。
他当皇帝的前十年,基本啥也不干,除了读读书以外毫无作为。也不能怪他,因为在这十年之中,朱翊钧还比较年幼,朝中大事都由张居正管着,独揽大权。
当时本来起到和内阁相互制衡作用的司礼监,又是掌握在一个叫冯保的人手中。此人与皇太后和张居正走得很近,什么事都听他们的,于是神宗就更加无法触及到皇帝应有的真正权利了。
直到神宗20岁的时候,张居正病逝,由张四维继任首辅。张四维当权以后,立刻就开始清理张居正的亲信,先是把冯保赶去南京,接着又把热衷于张居正改革的王篆、曾养吾二人挤走。可是此人才当了一年的首辅,就因为他的父亲去世,要回家为父亲服丧,所以主动在文华殿辞了职。
接任张四维担任首辅的是申时行(苏州府长洲县人),人家都说“君子外柔内刚,小人外刚内柔”。而这个申时行呢,是内外俱柔。他本来就是个文人状元,性情温和甚至有点优柔寡断,但是却单单博得了张居正的欣赏,就把他引进了内阁为官。
除了这些之外,再加上申时行担任首辅的职位时间长达八年,基本也没做出任何成绩来,再配上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明朝的政治土壤就彻底没有了忠臣的一席之地了,间接引起了政治乱象。
举个申时行和万历俩人合谋,打击忠臣的一个例子!
申时行担任首辅以后,更加惯着神宗了,但是当时的神宗都201岁了。已经开始懂得了纵情声色,吃喝玩乐,享受一国之君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奢靡。甚至连身边所信任太监都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张诚;所宠爱的女人也是极端自私的郑贵妃。
但是,明朝也不止有这些逆臣,还有一些忠臣的。其中就有一位大理寺的评事叫雒于仁,此人十分爱国,看到皇帝如此荒*十分痛心,于是在万历十七年冬天雒于仁写了一篇名为“酒色财气四箴”的文章,献给神宗,决心死谏。
这篇文章,可谓是一字一泪,主要说什么呢?就是说:“他来到大理寺一年多了,就见过皇帝三次,知道皇帝身体不好,所以一切都找人代行,甚至祭祖都不能参加。可是又听说皇帝喝酒、好色、贪财、小气(大概这个意思),这些都是有害的,比如喝酒伤胃什么的,皇帝的病可能都来自于此,所以劝皇帝节制一些,要不然吃药也没用。再加上这样的皇帝传出去也不好听,所以请皇帝出来好好主持朝政。如果皇帝觉得我的忠心是错误的就杀了我吧。”
神宗接到了雒于仁的这篇文章后,就傻眼了。他哪处理过这样的事情。于是就拖拉了十多天不理会,一直到了元旦节的时候,召见了申时行等人商量对策。就这神宗还理直气壮地说:雒于仁冤枉了他,要把雒于仁治罪。
申时行则建议,如果直接严办雒于仁一旦传开,老百姓必会“信以为真”,最好是继续拖着,慢慢地叫大理寺卿把雒于仁挤兑走。果然,几天以后,雒于仁就被贬为庶民了事。
申时行的这一招,对雒于仁来说,算是救了一命;但对神宗和朝廷来说,则是不忠但逆臣。
1许国当了半年首辅 。他私德颇好,为人倔强,和当时的御史和给事合不来,终于因力争册立太子,被神宗挤兑到主动辞职。(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即未来的光宗,非郑贵妃所生,因此而迟迟未蒙册立。)
2王家屏也只当了半年首辅 。在万历十九年九月升任首辅后,他也和许国一样,再三请求册立太子。神宗骂他“希名”。他说:“名非臣所敢希。顾臣所希者,陛下为尧舜之主,臣为尧舜之臣,则名垂干载,死有余荣使臣弃名不顾,逢迎为悦,阿谀取容,许敬宗李林甫之奸佞无不可为,九庙神灵必阴殛臣,岂特得罪于李献可诸臣已哉!”,这样一说,果然神宗也没让人失望,又把他挤兑到主动辞职。
3王锡爵 还朝,首辅的位置是由赵志皋接着王家屏当了九个月首辅后再给王锡爵,直至万历二十二年五月王锡爵告老。然后,又由赵志皋作首辅,到二十九年九月病故之时为止。先说王锡爵,这个人性情刚硬,不怕得罪神宗,但在任职期间也只办成了一件事就是说服了神宗让朱常洛读书,礼节依太子出阁的旧例。相当于终于立了太子了。
4赵志皋 则秉承了明朝读书人但秉性就是性情软弱,在任期间啥也没干。只会请病假,不办公,后来真得了麻痹症,这下好了,赵志皋连写了八十几次奏疏请辞。而神宗偏不准他辞,直到他死在任上。
5再之后的是沈一贯 ,在他手上,朱常洛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被册立为太子,同时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封为福王。除此以外,沈一贯除了贪财、小气、记仇以外也是一事无成。
6沈一贯以后继他为首辅的是朱赓 。朱赓当首辅的时候已经七十二岁,这个岁数更没有什么精力来纠正神宗的种种恶习。所以,就挂了个空职,到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死于任上。
7再往后就是叶向高任首辅 ,叶向高满怀志向但接了这个职务后,也曾写了一大堆慷慨激昂的奏章给神宗,而神宗“很专一”,依然是啥都不理。
8再之后是方从哲 ,科甲出身,当过国子监祭酒(就是现在的大学校长),方从哲生性胆小如鼠,贪财好权。遇到有神宗在上,刚好是昏君奸臣凑在一起,神宗还是老样子一概不管政务,方从哲在事实上也只是敷衍敷衍,想了事而一事不了。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被党政弄得就剩下一个孤忠耿耿的熊廷弼了,方从哲又启用了小人姚宗文,把熊廷弼挤走,因此还被已经崛起的努尔哈赤占领了辽阳。几百年的明朝朝廷中已经没有一个好人了。
明朝首辅大臣位高权重,历经了这样的几个首辅后,也可以看出明朝的灭亡已经注定了。
你觉得这些首辅大臣,哪些是忠臣呢?
万历皇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张居正和争国本。张居正这一位可是他前半生的挥之不去的噩梦,年幼的万历继位,张居正掌握真正的大权,万历在当时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一言决断。小万历这个皇帝基本上往龙椅上一坐,什么都不用做,不用想,真的垂拱而治。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也比较忌惮,根据相关记载万历读史书,将伊霍传记都给翻烂了,伊尹和霍光毕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废立过君主,可见朱翊钧对张居正这位内阁首辅的忌惮。 等到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终于展开了自己的獠牙,开展起对张居正的大清算,张居正身前和身后的那些荣誉全部被剥夺,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也被逼死,万历皇帝终于可以出一口恶气了,但是随之而来就是他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朱翊钧喜欢郑贵妃,顺带也喜欢郑贵妃生下的皇子朱常洵(第三子),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是根据明朝的祖宗家法,太子要立嫡长子,无嫡立长,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应该被立为皇太子,于是皇帝和大臣们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游击战,最终万历皇帝还是没拗过明朝的祖制,还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 在一场争国本的政治斗争中,万历可以说是选择了妥协,为了不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好四位内阁首辅先后辞职,其中申时行和王家屏这两位内阁首辅直接因为立太子的事情辞职,万历皇帝本以为这样可以震慑住群臣,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群臣似乎来了劲,接二连三的上书让他提前立太子,定国本,最红万历皇帝还是选择长子为继承人。 万历之所以最后还是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主要是因为明朝的祖制,朱元璋规定继承人必须立嫡长子,没有嫡的立长,明朝是一个比较尊重祖宗家法的朝代,所以万历皇帝也不敢去违背这条祖训。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臣们全部都支持立长子,他和大臣们斗法失败,最终只能选择妥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虽然万历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有以上两点重要原因,但是小枫认为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万历皇帝的孝道,其实就是对母亲李太后的孝,让他也不得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今天小枫就带着大家来一起看看,为什么因为对李太后的孝,让朱翊钧也不得不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 李太后,具体的名字没有记载,她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生母,十五岁进入到裕王府,当时的隆庆帝还只是一个王爷,李氏得到裕王的宠幸剩下了儿子朱翊钧,在古代生儿子那地位可是很高的,所以李氏的地位也一下子提高了,从小宫女升为妃子,其实这也和当时隆庆帝的子嗣有关系,在朱翊钧出生之前,他也有两个儿子,可惜都没有长大成人,所以朱翊钧此时就相当于是他实际上的长子了,这地位了不一般,所以李氏也算得到了这方面的照顾。如果隆庆帝前面的两个儿子好好的,估计李氏的地位也没有那么高。 从小万历皇帝可以说和自己的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为什么这样说?再怎么说也生活在王府里,怎么能叫相依为命呢?当时嘉靖皇帝前两个儿子都死掉了,这让他伤心不已,所以他相信有人说的二龙不相见,他对第三子,也就是以后的隆庆帝根本不加颜色,所以当时身为裕王的隆庆帝整日战战兢兢的,根本没有时间去管自己的妻儿,甚至嘉靖皇帝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朱翊钧这么一个孙子,值得一提的是,朱翊钧这个名字实在他的父亲登基为皇帝之后的第一年,才正式给他取的,此时万历皇帝已经五岁了,也就是说他过去五年根本没有名字。 在王府里整日陪伴他的只有李氏,李氏出身商人家庭,见识有限,但是对自己的儿子却十分疼爱,这使得缺少长辈关爱的小万历有了一个完整母爱,李氏为他做的一切,朱翊钧都看在眼中,记在心中,所以他登基之后,直接给生母李氏加徽号,因为当时他还有嫡母,也就是隆庆帝的皇后陈氏,只有嫡母才可以加徽号,但是万历皇帝也给自己的母亲李氏加了徽号,称圣慈皇太后,虽然不符合礼制,但是继位之处的万历皇帝却毅然这样做了。 这未尝不是对自己母亲的报答和孝道,还有当时虽然朱翊钧当上了皇帝,但是只要万历不听话,她就直接打骂,身为皇帝的朱翊钧也要下跪请罪,从这一点伤来说朱翊钧确实是一个孝子。 李氏出身低微,当年吃过什么苦她自己心里清楚,万历的皇后没有儿子,一个宫女生下了长子朱常洛,这让李氏十分喜欢,甚至想到了自己当时的处境,群臣也让万历立刻册封皇长子的母亲为贵妃,可是万历就是不肯,他嫌弃那是一个宫女。 这个时候李氏板着脸,直接训斥起来万历皇帝,说她当时也只不过是一个宫女而已,也是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生下了万历,难道他忘记了当时的苦日子了吗?母亲的支持让万历不得不低头,册封朱常洛的母亲为恭妃,尽管他十分不情愿,但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还是册封他为贵妃。为什么说朱翊钧是看在李太后的面子上呢,因为当时他并不想立朱常洛的生母王氏为妃子的,我们看一下,万历十年册封王氏为恭妃,知道万历三十四年才晋封王氏为贵妃,并且在当年再一次晋升为皇贵妃,这一条皇贵妃之路她走了二十四年,而万历宠爱的妃子郑贵妃,在万历十四年就成为了皇贵妃。小枫相信,当时要不是李太后插手,估计王氏连个恭妃的名号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李太后的心酸的讲述让万历皇帝给老妈这么一个面子,给王氏一个名号,至于到了后面晋封贵妃和皇贵妃,那是因为王氏的儿子朱常洛成为了皇太子,但是说到根上还是李太后促使王氏成为了妃子,也看的出来万历十分听从母亲的话。 李太后在万历刚登基的时候还代为听政,等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真的亲政,她基本上不过问朝政,可是争国本这件事她不得不过问。 在礼法上长子朱常洛都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李太后也十分支持朱常洛为储君,可是万历皇帝偏偏喜欢三子朱常洵,加上郑贵妃也喜欢吹枕头风,所以万历铁了心要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也知道,可是他们也只能反对,没有什么用,这个时候李太后又出现了。 她直接表明自己站在皇长子朱常洛这一边,自己坚决支持朱常洛当太子,这让万历皇帝很为难,毕竟一方是自己的爱妃和爱子,可是另一方确实自己尊敬的母亲,他也无奈,只得拖下去,将这件事拖一拖。 李太后也让自己的儿子,好好考虑一下,但是很快李太后就发飙了,因为皇长子的年纪不小了,十几岁还不让出阁读书,出阁读书特别皇长子出阁读书都需要一定的仪式,一旦举行,基本上就意味着太子之位已经册立了,可是万历皇帝依然不让皇长子出阁读书。 这个时候李太后站了出来,你不让皇长子出阁读书是想干什么,当年先帝可没有这样待你呀,这这是拿大明江山在开玩笑,今天你要是不让皇长子出阁读书,我就随先帝去了。 随先帝去了,那就是李太后想要寻死了,万历皇帝一听这可不了得,逼死自己的母亲,这个罪名他担当不起,不要说他,任何一个人也不敢说逼死自己的母亲,即使再怎么牛的人,他虽然是皇帝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不敢尝试,最终只得答应母亲的要求,让皇长子出阁读书,不就朱常洛就立为皇太子,所以说朱常洛能成为皇太子,李太后也在背后出了一份力,甚至说没有李氏,朱常洛可能当太子,但是当太子之路将会更加的坎坷。 所以说万历皇帝在历史上被评为贪财好色,甚至是败光了明朝的气运,但是有一点还是要肯定的,那就是对太后李氏十分的孝顺,李太后的态度决定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提前到来,这一点不用怀疑。如果万历皇帝铁了心的话,朱常洛的太子之路不会那么平顺,甚至也许当不上,李太后的临门一脚虽然不是根本性的作用,但是却踢醒了万历,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古代官员任免权是在皇帝手中,各朝各代对于官员的任命有松有紧,秦是靠军功升官,然后是世袭,就是爹死了儿子接着干。唐代是皇上只对四品及以上官员任免负责,四品以下由吏部作主,报皇上批准(这时是比较松散的,但是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吏部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官员的考核,然后将考核的内容上报皇帝作为参考,可以建议,不能决定。但是因为中国太大了,皇帝也不太可能认识所有的人,所以皇帝的任免权只是走走过场,显示一下皇权独尊的,基本上吏部怎么推荐,皇帝就怎么选择,当然也有些厉害人物名气太大,皇帝都知道,就要看皇帝怎么选择了(就好比明代大学士王家屏,因为争国本事件跟皇帝对着干,被皇帝强制退休了,后来内阁人不够,皇帝让吏部推荐,结果吏部推荐的人中还有王家屏,气的皇帝差点掀桌子,最后也没听吏部的选择)
万历神宗皇帝拖拉症有多严重,十几个首辅大臣都无能为力
本文2023-10-05 23:48: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