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范姓来源,第1张

范氏的由来 尧有个裔孙叫刘累,西成王时迁居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杜国,称为唐杜姓,他的孙子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因授封于范地(现在的河南县),以封邑为姓,就是范氏。士会死后被称为范武子,其之后,又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世代为晋国上卿。公元前4世纪中叶,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范姓进入魏国。在西汉以前范姓部分人已迁徙到南方。汉代到南北 朝时期,范姓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范姓称盛在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布 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MIN)、粤(yue)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到海外。宋代以前的范姓名人,大都出自现在的河南。例如:春秋末政治家范蠡。东汉学者范丹,清诏使范滂。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宋史学家范晔(yan ),顺阳人。齐、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唐代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此外,十六国时涪(fu)陵丹兴(今天的四川黔江)人范长生,在李雄称帝成都时被尊为天地太师;北宋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画家范宽,南宋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元代有文学家范椁(guo);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藏书家范钦;清代有太傅(fu)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近现代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范姓居于第61位。

范姓起源于何时,祖先是谁,什么朝代的历史有明白的给解释下吗 范姓全国名列第61位。远祖始于周代诸侯国杜国国君杜伯,于周宣王时被杀,其子逃到范(今河南范县),并以住地名为范姓。

范姓先祖开发青海亦早,宋代范育,于元佑初(1086年)出任熙州(今甘肃临洮县),与朝廷力争经营并巩固青海河湟地区。以后移民中又有范姓先民来青海开发定居,故如今有范姓村庄2个。

这一个辉煌的钜族著姓,有一个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关于范姓的姓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由此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传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统统姓了范,而一直繁衍到现在。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显赫万分,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巨族之一。

2000多年以前就发迹于晋国的范氏,后来是高平的望族,古时的高平,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面。换言之,以后各地的范姓人家,有很多都是发源于山西,跟山西的范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卧薪尝胆,勾践复国”中的范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范蠡的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懂得急流勇退。据传,勾践复国之后,把范蠡高封为上将军,可是他却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并且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与同患难,而难同安乐,所以毅然辞去高官厚俸,乘舟浮海以行,而且从此未返越国。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功成身退之后,据说是改名换姓历游齐、陶等地,后来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结果却变成了巨富,自号为陶朱公。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了。

是当今中国第六十一大姓。

范姓的由来?清朝哪些大臣是范家人? 范时崇 范锡篆

范姓的名人 春秋战国范武子范会(士会)范昭子范吉射(与中行氏相睦,结为姻亲。晋定公时,帮助中行氏对赵氏发难,结果被智氏等四卿所败,逃往齐国。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今河南开封),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前266年,任为秦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称应侯。秦汉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阳乡人也,一名汜。东汉名士。曾任荆州刺史、泸江太守等职。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县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高士。是中国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谥号“贞节先生”。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东汉末年士人领袖。范明友(生卒年待考),为霍光女婿,初为中郎将,又被封为度辽将军。宣帝继位,封范明友为关内侯。范迁(?-65),字子庐,沛国(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东汉大臣,官至司徒。魏晋南北朝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彦长,南阳顺阳人。西晋重臣。任冯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封左将军。范长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西晋时大成名相。天师道首领,西晋时大成政权(都成都)丞相,封为天地太师.西山侯。范贲(?―349),范长生之子,十六国初期蜀地(今中国四川省)民变领袖,曾任成汉丞相。347年,成汉被东晋所灭,成汉将领隗文、邓定等因此推范贲为帝,据成都。根据史书记载,范贲“以妖异惑众”,因此蜀地很多人归附。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击范贲,范贲被杀,益州平定。范汪(约308-372),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之孙,范稚之子。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著名东晋医学家。曾任东阳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范宁(339-401),南阳顺阳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范泰(355-428),顺阳山阴(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宁之子。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后升中书侍郎,加振武将军,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后加特进、王师如故。卒谥“宣”。范晔(398-445),字蔚宗,南阳顺阳人(今河南内乡),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散文家。所著《后汉书》为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两百年历史的宏篇巨著。范缜(约450-515),南乡舞阴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阳人(今河南泌阳)。著名南朝齐、梁间重臣,政治家、诗人。历任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逝世后谥号“文”。隋唐范履冰(?-689),河内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学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则天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后被诬坐举逆人,为酷吏所杀。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乡(今>>

求大名县范姓由来,我爷爷叫范怀信,有家谱么? ,

姓氏范的来源 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后世子孙,在舜、夏、商诸代,称唐杜氏。入周后,改封于杜,后被周宣王所灭,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后其曾孙士会为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自此,士会的子孙便按照“以邑为氏”的习惯,以范氏为姓,一代代繁衍下去。《元和姓纂》就有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以此看来,范氏的开基始祖无疑是晋国的士会了,其发源地为晋,既现在的山西。山西的范氏,以高平为盛大。晋时的高平,即现在的山西高平,它地处今山西南部,南临河南,西近陕西长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世代的繁衍中,范氏逐渐南迁至中原和江南地区。

济宁市姓范的人最初来源于哪里 据资料考证,鲁西南支系最符合历史情况。济宁市姓范的人最初应来源于鲁西南支系,即今山东西部的金乡县附近济宁以南,郑县西北一带地区。

据范氏族谱载,唐信宗乾符元年(874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至福建宁化,是为范氏入闽的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许多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鲁西南支系: 即“六卿之乱”后,范氏流民在此所建的第二个“高平郡区”)。位于今山东西部的金乡县附近济宁以南,郑县西北一带地区。这是当时范氏流民在“六卿之乱”时为了避乱,集结而成的范家去系。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所构成的支系。自此之后,变有较大发展。该郡已于晋代秦始元年,即公元二六五年改为山阳郡。

另,还有山东济宁嘉祥县范氏字辈,族训为“树圣广朝志,东明启好光”。

建议查询本家家谱,从而溯源寻本,找出本系范姓来源于何地。

范姓名人大全 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范蠡

东晋时的范宁,撰有《春秋b梁传集解》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南宋的福建农民起义首领范汝为,诗人范成大,荆湖都统范天顺;

明代有戏曲作家范文若;

清代有太傅兼太子太师范文程,乾隆时围棋国手范西屏;

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文学家范当世;

近现代有最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是范旭东。

当代基督教的领袖人物范承祖

起源演变

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是一种草,产范草的地方也称为范。

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范姓是蛇图腾,以蛇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也以地为姓。

范氏部分起源于河南 范县 东南高码头乡老范庄村。

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 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扩展资料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往上可追源到黄帝轩辕氏及少典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 51 位,约有 46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 75%,约 678 万。

参考资料:

-范姓

  去年4月17日,本报曾在11版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代名臣范仲淹生于正定》的报道。今年3月26日,范仲淹嫡传35世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携儿子、儿媳再次来到正定县高平村寻根认祖,并进一步证实:范仲淹生于正定县高平村,其母谢氏亦为高平村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正定大佛寺里……这使范仲淹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范仲淹35代嫡孙其人其事

  范祥科,原籍我省南宫市宋都水村,1952年生,曾当过兵,转业后到唐海县工作。2002年提前退休后,奔走各地从事范仲淹思想研究及范氏宗亲活动,任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范祥科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范仲淹母亲谢氏夫人(谢观音)1045年诞辰。谢观音是在高平村出生的,26岁时在高平村生下了范仲淹,并将其抚育成千古名臣,堪称一位伟大的母亲。”

  范祥科向村民和笔者介绍了与范仲淹的嫡传关系:“我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第九世孙范国兴曾任平江府团练副使,随文天祥抗元。文天祥被害后,范国兴率部护尸南归,途经河北南宫时,突患重病,只得就地医治。后几经周折,范国兴举家定居在南宫市宋都水村,务农为生,至今已历724年。我现在是范氏的第35代嫡孙。”

  高平村里话“高平”

  范祥科整理了大批关于正定的资料,包括范仲淹的生平、其父范墉的生平、其母谢氏的生平等资料。

  范祥科向我们介绍了高平村与范仲淹的关系,他称,范仲淹的许多文章的落款经常用到“高平”的字样;同僚也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范仲淹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等,可以说范仲淹与“高平”有着很多渊源。范祥科认为,此“高平”就是正定县曲阳桥乡的高平村。

  据范祥科考证,与范家有关的以“高平”命名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七处:宁夏固原县,史称“高平郡”,是范姓祖籍;山西高平市是范仲淹续妻曹氏家乡;山东昌邑县,西晋时曾称“高平郡”,范姓祖先曾避难于此;山东邹平县,古称“高平县”,范仲淹继父朱文翰曾在这里为官;江苏苏州市“高平里”,是范仲淹父亲范墉出生地;河北正定曲阳桥乡高平村是范仲淹母子出生地;河南伊川县“高平陵”,是范仲淹母子墓地。但经逐一排查、考证,范祥科认为,以上七处以“高平”命名地,不是与范仲淹无太大关系,就是其伤心之处,只有正定高平村曾留有这样的史料:范仲淹曾致信调任真定府为官的好友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他自报家门并表达了对自己出生地的怀念之情,可见在范仲淹心目中的占有一定地位的“高平”就是——— 范仲淹母子共同出生地、范仲淹父母结婚地——— 河北正定高平村。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哪里?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广为人知,但是这个典故究竟发生在哪里?历来就有争论,一说是在河南,另一说是在山东。范祥科认为,“这一典故应该发生在正定大佛寺。”

  范祥科称,在他们这支范氏后裔中广为流传着一种说法。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父亲范墉曾率成德军3000名士兵对正定城内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大悲阁进行修缮(20年前宋太祖修建)。当年七月十五日,范墉将怀孕的谢氏夫人接来跪在观音菩萨像前问卜。墉问:“夫人腹中是儿是女?”佛(主持)答:“奇儿一位做高官。”墉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否。”墉问:“不能为相治国,做个良医为民疗痛?”佛答:“还是当官保朝吧。”并送两句话:“修观音菩萨阁观音菩萨送子,生在娘生之处;建摩尼殿,释迦牟尼收儿,死在爹死之所。”

  而且有关历史资料亦证明和应验了以上的那个传说。范仲淹正是于公元989年在大佛寺维修观音菩萨阁时生在高平村,与母亲谢氏夫人生于同一村。公元1052年,大佛寺建摩尼殿时范仲淹死于徐州,与父亲死在一地。

  正定县“文庙”里正在筹建“范仲淹纪念馆”,范祥科参观后表示,“范仲淹的‘忧乐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有义务用其思想教育后人。”

范仲淹别称:朱说、范履霜、范文正。字号:字希文。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出生时间:公元989年10月1日。去世时间:公元1052年6月19日。主要作品:《武夷茶歌》《江上渔者》《渔家傲》《苏幕遮》《御街行》等。主要成就: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关于范仲淹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范仲淹的诗词

《岳阳楼记》、《渔家傲》、《苏幕遮》、《御街行》、《江上渔者》、《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武夷茶歌》、《定风波》、《和运使舍人观潮》、《野色》、《游庐山》、《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八·天门泉》、《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一·晓》、《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三·二室道》、《和庞醇之见寄》、《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玉女捣衣石》、《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七·天门》、《怀庆朔堂》、《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二·中峰》、《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九·天池》。

二、轶事典故

第一件范仲淹担任_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就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却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_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二件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当前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如今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当今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宋人佚事汇编》)

第三件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8],时人谓之范履霜。”

第四件断齑(jī)划粥: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划粥

徐州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这句话不知勉励了多少为官者或知识分子。而作者——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翻开所有的文学书籍,都无一例外写着:“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也就是江苏苏州人。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秘密:作为“苏州人”的范仲淹,却生于徐州,死于徐州。这一独特空间的“生死结”,多少透露了一种人生宿命。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说,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因为这一切都是上一辈的生活际遇造成的。据说,范仲淹的老家其实并不在苏州,而是河北幽州。“在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幽州更乱,这时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范隋,唐朝末年的时候,他是做幽州梁相县的主簿(副县级),那时候为了逃避战乱跑到了浙江(那时候的浙江叫两浙,实际上是现在的苏南和浙北),于是在苏州安了家。”范隋在苏州安家之后,其后代便一直在苏州生活着。直到五代即将结束时,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一家人仍在苏州。当时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时候,南方还存在着好多分裂政权,比如说南汉,比如说吴越国,还有南唐,淮河以南还有好多国家,赵匡胤就有一个任务,统一中国。当时,吴越国的国王叫钱_。范仲淹的祖辈在吴越国担任重要官职。田秉锷先生说:“范仲淹的曾祖父叫范梦灵,当时做吴越国的粮料判官,就是管粮油的官职,他的祖父叫范赞,是吴越国的秘书监的一个小官,替吴越国王来掌管图籍,掌管档案,范仲淹的父亲叫范墉,范墉年轻时,也在吴越国钱_手下做文字官。由于南方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聪明的吴越国国王钱_决定投靠赵匡胤。田秉锷先生说:“他知道统一是国家大事,而且吴越国作为一个小国家,在战争上如果跟宋国打的话,他打不过他,于是他就积极投靠赵匡胤,就表示‘我愿意称臣纳贡,我愿意不作国王。’这样,赵匡胤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时候,吴越国抄了南唐的后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后主被俘。”不过,当时投降宋朝并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条件的。宋朝当时政策很苛刻,最后,吴越国国王钱_带着他的所有后宫妃子、王族、臣民,带着倾国的财宝,乘着大船顺着过去的泗水,就是现在的大运河,到了大宋国都开封。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此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带着全家老小,跟随吴越王钱_来到了开封。田秉锷先生说:“我估计那时候范墉的年纪不是太大,所以范仲淹的祖坟,高祖、曾祖、祖父的坟茔都在苏州的天平山下,他父亲就跟着吴越王到了汴京。归顺大宋王朝以后,吴越王钱_被封为淮海国国王,又改封为邓王,后来就是在端贡元年(公元988年),吴越王去世。这时吴越王带的所有人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范仲淹的父亲就被分配到武宁军节度使下做掌书记。武宁军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节度使以管军为主。他是职位相当于秘书长,于是,范仲淹的父亲就在徐州安家了。”随后,范仲淹的两个哥哥先后在徐州出生。公元989年8月2号,范仲淹出生了。此时距离其父范墉来徐州已经有11年了。然而命运的变化总是不可预测,就在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去世。幼小的范仲淹只好跟随家人回到了苏州老家。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哥哥就带着他,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坐船重回苏州,安葬在苏州天平山下的范氏陵园里。父亲已经去世了,等于是全家断了生路,他母亲没有办法,就改嫁给一个朱姓军官,这个朱姓军官当时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是州里的副职,改嫁朱文翰以后,范仲淹就随母到了朱家。”随母亲来到朱家的范仲淹,此时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说(月)。几年后,在苏州作官的后父朱文翰辞官回到了山东长山县老家。范仲淹也跟着后父到了山东。田秉锷先生说:“可以说,范仲淹从两三岁开始,就随母到了朱家,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读书、识字应该都是后父把他培养起来的,后来到了20多岁以后,范仲淹中了进士,有功名了,这时候就迎母亲回到范家,又过几年,他才恢复了范姓,名字叫范仲淹。”随后,恢复了姓氏的范仲淹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他曾经作过知州、作过经略副使,防守边关,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举进攻。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代有一个制度,重文轻武,因为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后,叛将没有了,但是军队的首脑,真正能打仗的军官也不多了,所以,两宋时代武备特别疲弱,经常受侵略,所以他经常派文官做监军,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边疆。”除此之外,范仲淹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员。田秉锷先生说:“当时宋朝政治上开始腐败,官僚机构的运作开始不灵,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号,向皇帝提出10大建议,包括: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武备、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共10条。当时他做副宰相,负责惩办贪官污吏,当时有一句话就说,‘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范仲淹说:‘我宁可大笔一挥,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注:路,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正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反贪污,反腐败,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击,因此只干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贬职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就是被贬职时写出来的。很多人都到岳阳楼去过,很多人都写过岳阳楼记,范仲淹怎么写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阳楼记一个悲、一个喜,比如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时候你感到很悲凉;第二个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很喜,他抓住悲、喜两个字,不是景物让我们喜,是天下事让我们忧,让我们喜。最后他就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也忧,退也忧”。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就得出一个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就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个忧乐标准,也就是给我们当前说的“为天下老百姓而忧愁,为人民的幸福而欢乐。”所以这句话已经1000多年了,已经成为勉励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格言。晚年的范仲淹仍然处在贬官的命运里没有改变。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64岁时,由于身体多病,他决定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颖州(安徽阜阳)任职。得到皇帝的准许后,这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范仲淹从青州出发到颖州阜阳赴任。途经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时,病情加重,只好停下来就地养病。没想到这一病,却再也没有起来。田秉锷先生说:“这时候徐州的知州是孙娩,也是范仲淹的好朋友,他来了以后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这住下来了。这时范仲淹很有组织原则,卧在床上就给朝廷写了一封信,就说‘我病重了,让我暂时在徐州调养一段时间。’皇帝知道后,特别降旨,派御医带着好药,到徐州为他诊病,但是,范仲淹终于积劳成疾病逝在徐州。这时,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殓以后运到河南安葬,所以,现在范仲淹的墓还在河南。”

三、评价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四、纪念建筑

纪念馆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天平山为江南名山,景色雄丽,历史上属范氏祖茔,以“奇石、红枫、清泉”三绝而闻名于世,为苏州著名景区。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修葺了几经废毁的建筑,并于1985年重塑范文正公彩色坐像,1989年又修建了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牌楼,树立了一尊范仲淹铜像,成为本地和附近城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当今,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挖掘整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并根据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制成了蜡像。蜡像采用科学技术制成,动静结合,十分逼真,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学习先贤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极好的教材。此馆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新馆2006年10月28日,坐落于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新馆建在原范仲淹祠堂西侧,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仲淹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及各地研究范仲淹的专著、论文等。另外,附房展示了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走廊的墙上还布置了16幅瓷板画,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范仲淹的一生。

遗迹范仲淹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死后葬于洛阳,即今河南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河南伊川出县城向东17公里,有一村,名叫许营,村北500米就是范园。麦田中一丛翠绿点缀其间,那就是范园。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范姓源出有二:

1、出自祁姓,为帝尧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

① 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为越南人改汉姓范。

② 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③ 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范姓。

▲得姓始祖: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由上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入周不久,至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省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姓来源

范氏的由来 尧有个裔孙叫刘累,西成王时迁居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杜国,称为唐杜姓,他的孙子士会,春秋时任晋国大夫,因授封于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