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姓 缯氏家谱 缯姓起源 缯姓名人 缯姓的来源 缯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缯姓 缯氏家谱 缯姓起源 缯姓名人 缯姓的来源 缯姓简介,第1张

缯[缯、曾、鄫,读音作zēng(ㄗㄥ),亦可读作zèng(ㄗㄥˋ)、céng(ㄘ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代历史上曾出现有多个缯(鄫、曾)国,是缯国在发展过程中随时代变化因不断迁徙所造成,追根求源可以发现实为一脉相承,均为夏禹后裔,姒姓。根据其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在河南潧水之“缯”者,即郑地之“曾”。即史籍《左传·襄公元年》、杜氏注曰“郑地”,这里是缯(鄫、曾)国最早的封地,适封时间当在夏朝时期;伯爵。

其二,在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的层丘,其始封时间在商朝时期,伯爵。

其三,在今河南省南阳盆地与申相邻的方城县境内。即西周时所封“缯(曾)”国,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可知春秋时期楚国方城一带的缯国国都必在“缯关”以内,其存国时间当在西周初期到楚封阳城公之前。据随地出土曾侯乙墓所载“阳城公”,可知,此缯国迁国时间事当在鲁哀公四年至楚惠王三十七年之间,侯爵。

其四,为随晋文公为周平王讨伐东夷因功而被封到今山东境内的鄫国。此即史籍《春秋》、《左传》多载的“缯(鄫)”,国灭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此为西周方城一带“缯国”后裔中的一支,均为夏禹之后,姒姓,子爵。

其五,在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此缯(曾)国当为向东南迁移至西阳一带的淮河上游一代的曾国,姒姓,侯爵。直到战国初期还依然存在,随地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作:“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可证明楚惠王于公元前四三三年制作曾侯乙宗庙用的礼器,送到西阳祭奠。西阳当为“曾”的国都所在。

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当始封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的潧(溱)水,以水谓氏,故名缯国;商朝初期封于今河南与安徽交界的层丘;西周初期南迁封于方城“缯关”南部一带,与申国比邻,故可与申侯联合西戎灭西周之“缯国”,侯爵;周平王东迁成周后,缯侯因随晋文侯讨伐东夷,因功其支属封与山东,并与徐、邾、莒等国为世仇,子爵;楚文王伐申侯时,南迁方城“缯”国为楚国附庸,楚封阳城公时,东南迁至今河南省光山县境内西阳,此即春秋末期之缯,侯爵。

故而,曾氏、缯氏、鄫氏实为一宗同源,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古缯国,则是缯氏(曾氏、鄫氏)起源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发源地之一。缯氏、鄫氏,今皆为曾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缯(曾)氏。

得姓始祖: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即闻名于世的缯。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部。史籍《国语•郑语》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便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正式有了曾氏。缯(曾)氏族人皆奉太子巫为得姓始祖。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鲁阳县:汉朝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第一,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第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地势那,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氏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第[第,读音作dì(ㄉㄧ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氏,有第一至第八。”史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记载:“后或改氏。”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为了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遍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氏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督迁官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等等,由此产生了第一~第八的复氏。

在复氏第一~第八中,第五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传,所以在宋朝时期,“第五”氏被作为显姓收录到《续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第八等复氏,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现在保留其复姓的人极少能见到,可能绝无仅有了。

第氏,就是田氏。

得姓始祖:田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后碎被汉高祖强行编为第序姓氏,但仍尊田完为第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寨、宁武、代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平凉郡: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阎(闫 Yán 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阎氏乃宗周嫡出,源出有:

1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姓氏起源》等所载,相传有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北周人尊为始祖。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4出自芈姓。楚国公族,有阎敖。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5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8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9阎姓今多简写作“闫”字。又有闫姓为阎姓的别支说。

得姓始祖

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

迁徙分布

当代阎姓的人口已达31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阎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近310多万,增长了25倍之多,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阎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省,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甘肃、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27%。河南居住了阎姓总人口的16%,为阎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阎姓分布的高比率区在豫鲁冀和陇西。在近600年间,阎姓人口主要的流动方向是由中原向西部、东部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较少。阎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豫晋鲁、冀京津、内蒙古大部、陕甘大部、宁夏、鄂皖苏北部、辽宁西部、青海东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中部,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8%,居住了大约72%的阎姓人群。在青海湖以东、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3%,居住了大约17%的阎姓人群。

堂号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宗族特点

丁氏家谱大全

1上海云间丁氏 谱一卷

丁佩撰

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 一册

上园

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

2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

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存泰纂

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

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 序一卷

(民国)丁敬尚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

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

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 丁明森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

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

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为汇纂辑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

(清)丁邦球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

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

(清)丁若孚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

(清)江为霖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 八册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先珍 丁凝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丁氏族谱》。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

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17 江苏镇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立中纂修

稿本

浙江杭州市图

18 江苏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双桂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21 江苏常州丁氏重修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17、19-24)

注:其中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22 江苏常州董村丁氏宗谱□□卷

双桂堂木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下)

注:其中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五年。

23.江苏常州丁氏家乘八卷

(清)丁增德 丁应骐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双桂堂本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雇页作《丁氏宗谱》

24 江苏常州毗陵丁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丁坤朝等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双桂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25 江苏无锡南塘丁氏真谱十卷首一卷世系表十卷 一卷

(民国)丁锡镛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八册

北图

26 江苏无锡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丁福联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双桂堂铅印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注:丁认始修於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27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学羲 丁恩祜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丁氏羲庄刻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28 江苏常熟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丁秀庄辑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二册

上海图

29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族谱六卷

(丁)丁兴周 丁德容等编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丁氏宗谱》。

30 江苏吴县夫椒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梦熊 丁颜铸等重修

清道光三年(1823)椒荫堂刻本

辽宁图

注:明万历四十一年始修。

31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

清丁氏嘉惠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32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仕蛟 丁仕彪撰

清道光八年(1828)瑞松堂刻本

辽宁图

33.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起鹏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活字本,二十册

北图

34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丁朝栋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敬爱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35 浙江萧山丁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丁南生主编 丁峙白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敬爱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美国

36 浙江奉化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方汝济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五年。

37 浙江湖州乌镇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寿祺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辽宁图

38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承瑞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本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1)

39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友贞 丁祖宪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2、4、6-8、11、12)

40 浙江新昌彩烟丁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丁志贤 丁绍荣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41 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丁明盛征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2)浙江嵊县明山乡许宅村(存卷1、2、5、12)

42 浙江上虞夏湖溪丁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丁达先修 丁耀南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瑞松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43 浙江上虞夏溪丁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丁渭封修

民国十三年(1924)瑞松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浙江图 四川图

44 浙江上虞虞东丁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银北等编纂

民国十四年(1925)承德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注:丁龄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45 浙江嵊县剡城丁氏宗谱六卷

(清)丁载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46 浙江嵊县剡西丁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留馀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47 浙江兰县丁家村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童辉 丁懋得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本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48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丁文达 丁只玉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东岭村

49 浙江常山丁氏宗谱六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丁家村(缺卷2、5)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四年。

50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绩溪县横坞

注:谱中记事止于清光绪十二年。

51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52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丁佐廷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松兆堂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53 安徽怀宁丁氏族谱一百一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卷首1、卷3、14、24、53、60-62、79、87、88、93、96、105)

54 安徽蒙城蒙邑丁氏家谱八卷着二卷

(民国)丁化南 丁企辉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毫县福萃石印馆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仪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注:附地契。

57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元爵 丁研书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

58 山东丁氏族谱十二卷

(清)丁麟 丁世佳纂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黄县、日照、诸城等地。丁朝斡首修于清乾隆三年,此为五修。

59 山东栖霞丁氏谱书一卷

(民国)丁奎五纂

民国三十年(1941)修 钞本

山东栖霞县官道乡河崖村

60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山东黄县县志

61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五十四卷

(清)丁懋五重编

清咸丰七年至十年(1857-1860)刻本 十一册

北图

62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八十二卷

(清)丁聊羽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山东日照市图 美国

63 山东日照丁氏家乘九十三卷

(民国)丁文玞编

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铅印本 二十八册

上海图

64 河南永城丁氏族谱四卷

(民国)丁卓牵纂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河南永城县马牧乡

65 河南郏县丁氏家谱

钞本

河南郏县吴寨村

66 湖北新洲丁氏宗谱七卷

(清)丁传熙编

清同治末年钞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67 湖北宜昌县白菓园丁氏族谱一卷

(清)丁朝品补修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湖北宜昌市档

68 湖北咸丰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德善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钞本

湖北咸丰县档

注:马丁寨丁氏

69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

(清)丁文斐 丁文仕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0 湖南丁氏五修族谱十五卷

(民国)丁文乐 丁广文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刻本 十五册

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71 湖南丁氏六修支谱十一卷首四卷

(民国)丁流琪 丁流峻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应北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72 湖南长沙丁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传湜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首1)

75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六修家谱二十六卷道三卷

(民国)丁树峰等 丁克让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济阳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3)

76 湖南湘乡上湘北门丁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清)丁仙姿修 丁鹤立 丁鹤喧

清光绪十八年(1892)萝松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77 湖南湘乡横洲润丁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丁氏合族修

民国十六年(1927)济阳堂活字本

历史所 湖南图(存卷1、3、4、6、7)

注:丁时通始修于清乾隆十八年。

78 四川合川丁氏族谱

(清)丁树诚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 民国二十一年

(1932)丁禹孝增补石印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79 四川仪陇丁氏宗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 光绪间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80 四川宣汉丁氏族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五宝乡二村

81 甘肃庄浪丁氏三代宗亲族谱不分卷

(清)柳鉴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钞本

甘肃庄浪县刘庙乡丁家山

82 香湖丁氏家乘六卷

(清)丁桂芳 丁策定同辑

清乾隆刻本三册

北图

注:卷末有钞配页

83.丁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丁士涵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十册

北图

84 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有铭编

清光绪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10-15、17-24)

85 丁氏家谱七卷

(清)丁午编

稿本 六册

上海图

86 丁氏家谱不分卷

清写本 一册

美国

87 丁氏宗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88 丁氏支谱二卷

(民国)丁传湜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35)金蛟总祠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缯姓 缯氏家谱 缯姓起源 缯姓名人 缯姓的来源 缯姓简介

缯[缯、曾、鄫,读音作zēng(ㄗㄥ),亦可读作zèng(ㄗㄥˋ)、céng(ㄘ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禹之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