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无棣海丰塔建筑工程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滨州无棣海丰塔建筑工程介绍?,第1张

塔影公园

公园内有海丰塔,金古厅,钟鼓楼,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和大觉寺遗址,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的海丰塔坐落在荷花湾南侧,与大觉寺遗址相邻,五子闹佛塑像坐落在距新建海丰塔以50米处的旧塔遗址上,海丰塔北侧荷花湾与钟楼相望,东北方有一白石女塑像,全国八大名牛之一的渤海黑牛塑像坐落在此。塔旁有一架退役的战斗机。

韩家窑遗址古井

1988年秋,在中国山东省无棣镇韩家窑遗址上,发现的一口古井。从中发掘出石夯、石磨、夹沙红陶盆残片,还有灰黑浅纹的陶罐残片及陶盘一只,上绘黑纹鱼形图案。事过月余,又在古井东北部两华里处,在土层一米以下,掘出卧式半椭圆形古窑一座,窑内壁四周红烧土层及青砖痕迹均颇明晰,五个并排的向南开的进火口门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识。经考证定为:此乃古时烧制陶器之窑。该遗址出土的多件历史文物,经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后经再次探测,韩家窑遗址,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长约四华里。文物普查时定为:韩家窑遗址,属滨州市大商文化遗址。

这一古井的发现,不仅证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处,过着农牧生活,在筑屋、造井、制陶、粮食加工诸方面,都已达到了自产、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还创造着古代文明。

海丰塔

原名普照寺舍利宝塔,为无棣旧八大景之一“丛林塔影”堪称齐燕一绝。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修葺。1957年,经上级批准将因地震震裂的残塔夷平。1991年县委县政府倡导重建。新建海丰塔由无棣籍原北京市设计院总设计师,曾设计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等建筑的设计大师张博先生设计;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海丰塔塔匾;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题写了“海域无双邑,丰余第一州”的正门楹联。新建海丰塔共13级,高42米,外廊砖结构,饰八角飞檐挑角,角系铜铃,中心为水泥浇筑大圆柱,梯磴绕柱而上,座基四门分陈,二级发上,各层四窗开列,顶层八面环柱而上,上有佛光圆珠托半月组成塔刹,古塔因历史悠久和较高的文化价值而著称于世,新建海丰塔基本保持了原塔风貌。

吴式芬故居

吴式芬(1796—1856),海丰(今无棣)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后增光禄大夫。吴式芬一生笃好金石文考古,从政之暇,即搜集金石器物,撰写了《捃古录》,《捃古录全文》两部金石学专著,与他人合著了《封泥考略》。吴式芬博才多艺,一生著书甚多,现原稿多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清代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其故居位于旧无棣城南门里西侧,占地7000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故居南院始建于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为明代户部尚书王佑之宅弟,由吴氏十三世吏部尚书吴绍诗购置后重新扩建,现明代建筑犹存,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宝砚堂”因吴氏珍藏苏东坡“雪堂宝砚”得名。北院“尚书第”建于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室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据专家论证,此故居系明清时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韩家窑遗址

韩家窑遗址位于河沟村东4公里处。1988年秋韩家村砖窑取土时发现古井一眼,出土石夯、石磨、红陶残片、绳纹灰陶片、黑陶残罐、白陶鱼形彩绘盘。古井东北1公里处发现古窑遗址,呈卧式椭圆形,五个窑口,附近有红烧土与灰烬层。遗址东西25公里,南北2公里,5平方公里范围内遍布红黑陶残片。据考为夏商文化,距今约3000-4000年。

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旧城区南隅,古木蓊郁,轻烟淡雾,暮鼓晨钟,经声佛号,是闻名遐迩的香火胜地。寺院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由尉迟敬德监造。大觉寺原名普照寺,明洪武初(1368年)更名大觉寺。前后大殿,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周环明桂,雕琢彩绘,古朴玲珑。寺内安置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等铜制佛像29尊,气势恢宏,惟妙惟肖。唐塔建于寺院之中,原名“舍利宝塔”,后亦称“大觉寺塔”,明朝初年无棣易名海丰,此塔亦随之改称“海丰塔”。基层门额书“文笔冲宵”,整体建筑古朴轩昂,巍峨挺拨,蔚为壮观,可与西安大雁塔媲美。塔为八角楼阁式,共13级,高42米。塔身为框架式结构,外表砌大青砖,古朴典雅。明杨巍在《海丰县重修宝塔记》里记载:“吾海丰无名山大川,幸有此塔直出云宵之外,亦可以为奇观矣!”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为海丰塔写下对联“海裕无双邑,丰余第一州”。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了“海丰塔”匾额。

明清县衙大堂

位于老城里。清康熙《海丰县志》载:县衙大堂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县衙大堂系明清县治的主体建筑。起建于二轴砖基之上,坐北朝南,为硬山殿亭式单檐砖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碧瓦。面阔81米,进深7米,方砖铺地。檐下平列彩绘风板,朱柱格棂透窗,红门翠扇,气势壮观。

自东汉至隋,无棣属乐陵郡,所以无棣金丝小枣又名乐陵枣。金丝小枣成熟后,掰开,可见4-5寸长的金灿灿的黄丝,故名‘金丝小枣’。‘枣木杠’原名‘枣核液’。‘一滴枣木杠,十年留余香’,此酒魅力无穷,养生壮如枣杠,健身美若参果。想当年,明代吏部天官杨巍享此液,寿九秩而终。民谚曰:商贾饮此酒早发,仕官饮此酒早升,百姓饮此酒平顺安康……

枣木杠酒为明朝吏部尚书杨天官府酒,发酵工艺特独、远延至今、秘不外传。本品是以自制枣酵母对枣体发酵生产的一种水果型白酒,具有枣香浓郁、幽雅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为国内独家生产。在消费者中有“一滴枣木杠,十年留余香”之美誉。荣获山东省白酒行业畅销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2010年“枣木杠”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行唐栽枣历史悠久,当地百姓家酿一种“枣木杠”的烈酒,据说出自春秋时代。九口子乡杏庵村,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却是闻名天下的“故事村”。1991年国际民间故事研讨会在这里召开,百十来口人竟讲出1000多个故事,其中大多数与红枣有关。红枣在这里已不独是大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它已幻化为别具一格的枣乡文化的内核,浸透着醇浓的民俗风情。

行唐枣酒始酿何时,已无实考。但关于枣酒的来历,枣乡人普遍说法为战国时期白荻人开始酿造。枣乡人酿酒崇仪狄,仪狄为上古禹时期的一个女人,传说是她酿造了酒。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千日酒”和“云蒙佳酿”的传奇故事,这在《枣乡漫话》一书中均有详细记载。这些故事深刻反映出枣乡人对枣酒的崇尚心理。由于他们对枣酒的崇尚,他们在烧酒时都要供奉仪狄和酒神杜康。酿造的枣酒枣香浓郁、幽雅细腻、风味独特,在无数醇醪佳酿的繁多种类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素有“一滴枣木杠,十年留余香”之说。关于这“枣木杠”酒,其来历亦颇具传奇色彩。

传说北宋初年,女英雄刘金定在云蒙山(又称鳌鱼山、双锁山,位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落草为王。宋将高君宝奉命押运粮草前往雁门关,路过此山,被刘金定士卒拦住去路,要宋军留下粮草。山寨士卒手持枣木杠与宋军交战,但敌不过宋兵,忙报与金定。刘金定自知宋将武艺高强,非智取难以取胜,就趋步亲自下山向宋将赔礼,让宋兵到山寨歇息。君宝不知是计随金定上山,金定用山寨自酿的枣酒设宴款待,宋军将领见金定如此好客,戒备全无,个个喝得酩酊大醉,醉烂如泥。等醒来时一个个被捆得结结实实。其间,金定、君宝一见钟情,后来结为伉俪。事后,君宝戏言:“没想到你的大碗酒比枣木杠还厉害”。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则传说,另外关于该酒,当地史志还有以下记载:

关于该酒,当地史志有以下记载:唐昭宗景福年,山东大旱,张家救一枣贩,枣贩报恩,赠枣一车,并告:煮而食之。 遂张家悉煮,存至大缸,久存发酵流汁,枣香传至百里,尝之甘冽。张家皆取而饮之,数月后,无人饿死,久病卧榻老母饮之,竟行走如风、鹤发童颜。后人仿此法制酒,因常用一枣木棍(当地方言为枣木杠)搅拌,故取酒名“枣木杠”酒,并流传至今。

作者:杨巍

诗名:秋日登无棣古城呈谷司马

朝代:明

全文:

草色潇然遍野城,高秋登眺雍门情。

丘墟那复论前代,变幻真堪笑此生。

魏豹坟边四履尽,淮阴垒外九河平。

古今俯仰元超忽,底事犹耽世上名。

杨巍,男,无棣县人,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臣,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周礼》“六官”中有“天官”一职,其职务类后世的礼部、吏部,所以后世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也称之为“天官”,杨巍在明代担任过吏部尚书,故乡人习称为“杨天官”。

滨州无棣海丰塔建筑工程介绍?

塔影公园公园内有海丰塔,金古厅,钟鼓楼,白石女像,渤海黑牛雕像和大觉寺遗址,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的海丰塔坐落在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