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古代书院中国文化留下了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遂川古代书院中国文化留下了什么?,第1张

遂川古称龙泉,这片土地自古“序庠相望,弦诵相闻”;文献名邦,英才辈出。自宋至清,遂川先后建有书院40所,其中宋代6所、明代2所、清代32所。书院,是遂川历史上璀璨千年的明珠,其历史作用值得大书详载。

作为民间教育机构的书院在遂川产生于北宋,并在宋代跃居全省书院发展先进行列。据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载:“宋初江西的书院建设发展较快,在整个北宋时期,全省构建书院39所。”这一时期遂川书院就有四所:新兴书院,云冈书院,孙氏书院,水南洲背书院。一千多年前的遂川,地处偏隅,交通闭塞,物欠足丰,但书院教育不逊于其他富乡望地,亦足令邑人引以为豪。宋时,遂川书院不仅有相当数量,而且教学质量亦享誉遐迩,北宋理学家、著名道学达人周敦颐常游学于云冈书院。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的新兴书院,是遂川古代书院的开山之作,也是古庐陵面世最早的书院之一,因有名师掌教,吸引了四方游学之士负笈而至。书院的兴起,这为遂川学子科举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全县共有76人考取进士,其中宋代就有48人,占总人数的63%。宋天圣八年(1030)的进士蒋贲,首开邑人折桂之先河。荣摘宋政和五年(1115)殿试第二名桂冠的邑人郭孝友,更是“庐陵探花第一人”而广受瞩目。蒋贲、蒋概父子同为进士,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兄弟三人进士及第,郭知章、郭孝友一门五进士,这些先贤俊杰以其卓越的才识为遂川的人文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通过书院的教育,遂川涌现出一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学术、教育等领域的英才。孙叔通、孙栗等个个忠鲠、清介,名重当时,声誉朝野。至清代,遂川书院的规模达到历史鼎盛。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五峰书院、燕山书院,是县内地方合邑和家庭宗族书院的典范,也是至今留有原体实物且保存较好的两所书院。据《吉安地区志》载:“燕山书院是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建筑文化的典范”。 道光、同治年间,是清代书院发展两个最为活跃的时期,从道光元年1821至1850的三十年间,遂川先后建立了萃华书院、龙文书院等8所书院,仅在道光元年一年中就新建了3所。从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十三年的二十八年间,遂川陆续建有道成书院、五华书院等11所书院,平均二至三年就有1所书院面世。

客家重视教育,是推动遂川书院发展的一个有力因素。据载,宋淳熙年间,客家先民就已占全县人口户数的53%,丁口占到43%。客家先祖从中原迁徒而来,保留了较多的中原士族遗风,重视教育的风气根深蒂固。客家人把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提高族群社会地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在考取的进士、举人中,客家人分别占52%和68%。客家人崇尚教育的风气,成为遂川书院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千年书院,岁月沧桑,流传下来的是厚重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为遂川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更为遂川今日教育的前行注入了智慧与启迪。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古代先民能够创造出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历史辉煌,今天的遂川更应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遂川主要书院介绍

燕山书院位于遂川县堆子前镇鄢背村。清乾隆五十九年,黄由相三子义方、义言、义齐创办。书院是黄氏先祖为培养后代创设的“私人学府”,专供黄氏子弟及亲戚研习攻读,高峰时多达二、三百人,教师有家族中的先生,也有外请的先生。书院实行的是免费教育,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书院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竣工于嘉庆十一年(1806),前后历时十三年。书院座南向北,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分内外两部分。外院(即前院)包括前院门、棂星池、院坪和马厩。内院则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布置有前厅、下房、厢房、讲学堂、文昌阁等建筑。书院建筑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屋面为假歇山顶,小青瓦盖顶。院内雕梁画栋,勾勒着不同图案,有狮啸鹤舞、凤翔龙腾、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等,色彩斑斓绚丽,光彩夺目。其建筑工艺、绘画艺术和保存数量等方面堪称江西乃至全国家族私塾的代表作。

书院创办以来,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铨、安徽巡检黄仁波等都出自燕山书院。

新兴书院位于遂川县衙前镇双镜村(上镜)。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彭氏创办,是古庐陵最早的书院之一。彭氏后裔男丁在此免费教育。书院虽规模不大,但严格的教育管理、出色的教学质量,遐迩闻名。近邻乡村,周边市县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后因学子增多,书院迁入彭氏宗祠。元朝元贞二年(1296),彭氏后人对祠堂进行修缮扩大,并易名为“承德堂”。祠堂长60米、宽12米,占地720平方米。祠内斗拱上有书画、诗词歌赋、花鸟鱼兽等作品。祠堂后有古樟百棵,“古樟之王”围径达78米。祠堂前的七口“品”字形风水塘,至今保存完好。清嘉庆年间(1820),在书院大门前左侧兴建惜字塔。塔为青砖砌造,塔身下大上小,6面7级,塔顶呈圆柱形,塔高8米左右,逐层收缩,外观错落有致,别具风格。元至正年间(1341-1368)僧郁峰重修。

新兴书院的创办,推动了当地学风鼎盛。双镜从宋朝至清朝科考的进士、举人、秀才120多人,皇帝敕封翰林以下学士的有22人,朝廷、州、府所赐的牌匾有36块,现“名登天府”之匾仍悬于梁上。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二、“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的永新刘沆少时就曾在此读书,并有诗题壁。

五峰书院位于遂川县遂川中学内。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赵嗣抃倡建义学,有义学田一百二十余石。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杨焯与县绅梁玮、萧维乔、郭之屏等数十人合力捐资义学建五峰书院。前为观澜楼,楼后为致道堂、山长厅房、藏书处所、生徒斋舍等计八十余间,大门与五峰并峙,故名。三十一年(1766),知县杜一鸿与县绅钟衍煓、李之鸿、康飞熊等数十人捐银一千六百余两扩建,增置田租一百八十余石,各乡绅捐输田租七百七十余石,合前义学田共计田租一千一百九十余石,以后又陆续捐田一百三十余石。乾隆三十二年延师训课,每年取入肆业正课生20名,正课童生20名,附课生倍之。教习、山长工资、生员学童的膏火花红概由租息支付,并订有支给章程。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复魁星阁并各处斋舍,高世书、广丰郑鸣珂、南城王钟先后为山长。咸丰六年(1867),被乱兵拆毁。同治二年(1863),合力修复,三年工竣。光绪间聘永新周玉华为山长。杜一鸿及周埙均有记,并纂有《五峰书院志》。民国初改为五峰高等小学堂。

五华书院位于遂川县城东坊(目前为县地税局后侧)。清光绪二年(1876),光绪六年建成。乡民捐资共建。中为正谊堂、讲堂、大成殿,左右院长室、尚义祠、生徒斋舍等九十余间。并置田租千余石,店房多幢。光绪七年(1881)始延师训课。山长、教习束修、生员学童的膏火花红以及省试、京试川资都出自租息。历任院长有:吉水举人李少峰,庐陵举人梁申庐,萍乡举人朱仙舫,高安举人徐吉斋,县署教读鲁文墉,都昌举人袁锦江,新淦岁贡郭仲卿,本邑举人叶弼臣。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五华高等小学堂。

八角楼书院,位于遂川县戴家埔乡淋洋村。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八角楼书院,由于年久失修,该楼已破烂不堪,难现当年的风彩。曾经的八角楼,也就是当年的桂林书院,人们尊称它为魁星阁。它楼阁式的建筑,歇山顶,上下两层。上层由木架搭成,回廊内缩,可供远眺。下层较大,三合土墙,分正厅和左右讲课厢房。曾经的它为培养当地知书达礼人材作出了不朽贡献。随着时代变迁,它的作用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角楼书院修建时有记录:“寅山申向,共费金壹千有奇。”足见整个书院花费金银之多。书院创建人当年为何不吝重金、殚精竭虑建造书院,据当地族谱记载是因为:“书院规模宏广,气象堂皇,其所以规划必求详尽者,无非为后人读书计。亦即无非为后人求久计。揣其意曰’吾何望哉?吾之创此书院,庶足使吾后人便于蒙学,便于经学,亦便于出所学以升诸国学、大学。由是聪颖者固乐得为学中人;即非聪颖而业农工商者,亦不失为识字人’。“寥寥数语足可察见创建者潜心办学,乐育英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

1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2 翻译文言文:真宰相刘沆

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

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后来他罢官到京师,刘沆见了,对他十分礼貌。刘沆晌午出去时,有人说:“刘沆的伟量,不是他人能及的,是真宰相啊!”。

3 刘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刘沆为宰相时,族人有捕负官租数十万者,宰相不知也。前后官史不敢问。程饷为庐陵县尉,主赋事,乃追逮族人,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而谢之。后饷罢官至京师,刘沆延见,礼貌有加。饷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译文:(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4 有关湖心亭的文言文佳篇或古诗词有哪些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3)矣,余拏(ná)(4)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8),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9)”拉余同饮。余强(qiǎng)(10)饮三大白(11)而别,问其姓氏(12),是金陵(líng)人,客此(13)。及下船,舟子喃喃(14)曰:“莫说相公(15)痴,更(gèng)(16)有痴(17)似相公者湖心亭

[清] 田庶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

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院风荷

[清]许承祖

绿盖红妆锦绣乡,

虚亭面面纳湖光。

白云一片忽酿雨,

泻入波心水亦香。!”

5 有关湖心亭还有哪些文言文佳篇或古诗词

<;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6 “吴讷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文

吴文恪由医士荐举,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贵州还,有司以黄金百两馈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发封,反之,题诗其上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翻译

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监察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着送到夔州。吴讷没有打开,退回了未启封的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面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简介

吴讷,[元](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双溪(今吴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学兵法,习骑射。至正间,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讷以义兵万户守昱关阻之。再战不利,随元帅阿鲁辉退屯浙西札溪,于石壁题"怪石有痕龙已去,落花无主鸟空啼"句,凄凉悲愤,不下于项羽之被围垓下,遂亦自刎死。讷本工诗,有万户集《元诗选》传世。

选自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相似举例:

1范仲淹为人正直

2夏将军有绝技

3乞丐张二功成身退

4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论“眼中瞳子”

6孙楚向灵床作驴鸣

7真宰相刘沆

8吴起杀妻求将

9唐临为万泉丞

10杨务廉巧作机械人

11神笔胡应麟

12倪云林有洁癖

13刘敏中志向不凡

14杨补之梅画惹蜂蝶

15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祖景洪,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父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沆母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沆。

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迁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

时湖南蛮OD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使散居所部,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破桃油平、能家源,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徙京南,迁给事中,徙洪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祀明堂,迁尚书工部侍郎。逾年,拜参知政事。

初,沆在府,有张彦方者,客越国夫人曹氏家,受富民金,为伪告敕。既败系狱,沆抵彦方死,辞不及曹氏。曹氏,张贵妃母也。沆既用,谏官、御史皆谓沆于彦方独不尽,疑以此进,争论之,帝不听。贵妃薨,追册皇后,沆为监护使。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改园陵使。御史中丞孙抃、御史范师道、毋湜言,宰相不当为赠后典葬,不报。既葬,赐后阁中金器数百两,力辞,而请其子瑾试学士院,遂帖职。

时中书可否多用例,人或援例以讼,而法有不行。沆进言三弊曰:“近臣保荐辟请,动逾数十,皆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有司以之贸易,而遂使省、府、台、阁华资要职,路分、监司边防寄任,授非公选,多出私门。又职掌吏人迁补有常,而或减选出官、超资换职、堂除便家、先次差遣之类。此近臣保荐之弊一也。审官、吏部铨、三班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及堂除升陟省府、馆职、检讨之类。此近臣陈匄亲属之弊二也。其叙钱谷管库之劳、捕贼昭雪之赏,常格虽存,侥幸犹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政者不能持法,多以例与之。此叙劳干进之弊三也。愿诏中书、枢密,凡三事毋用例,余听如旧。”事既施行,而众颇不悦,寻如旧。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由学士杨察之误,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言事官,因言:“自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昪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罢沆为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

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卒,赠左仆射兼侍中。知制诰张瑰草词诋沆,其家不敢请谥。帝为篆墓碑曰“思贤之碑”。子瑾,尝为天章阁待制,坐法免,后以功复职。

1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2 翻译文言文:真宰相刘沆

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

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后来他罢官到京师,刘沆见了,对他十分礼貌。刘沆晌午出去时,有人说:“刘沆的伟量,不是他人能及的,是真宰相啊!”。

3 刘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刘沆为宰相时,族人有捕负官租数十万者,宰相不知也。前后官史不敢问。程饷为庐陵县尉,主赋事,乃追逮族人,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而谢之。后饷罢官至京师,刘沆延见,礼貌有加。饷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译文:(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4 刘怒读书脱脱写的原文及翻译

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五代十国纪年》以拟《十六国春秋》,又采太古以来至周威烈王时事,《史记》、《左氏传》所不载者,为《通鉴外纪》 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译文: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还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5 “吴讷为官清廉”的文言文有哪些

原文

吴文恪由医士荐举,仕至副都御史。其按贵州还,有司以黄金百两馈公,追送至夔(kuí)州。公不发封,反之,题诗其上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翻译

吴讷是由医士举荐的,官位达到了监察御史。吴讷巡视贵州返回时,有官员用黄金百两馈赠他,追着送到夔州。吴讷没有打开,退回了未启封的百两黄金,还在上面题诗一首写道:"(我带着)简朴的行装向东返还,将要渡过前面最危险的滩头。如果有赃私和土特产,就任由它沉没在江中。"

简介

吴讷,[元](1372~1457),字敏德,号思庵,江苏常熟双溪(今吴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元惠宗至正十八年。学兵法,习骑射。至正间,授建德路判官。明兵克徽州,取道入建德,讷以义兵万户守昱关阻之。再战不利,随元帅阿鲁辉退屯浙西札溪,于石壁题"怪石有痕龙已去,落花无主鸟空啼"句,凄凉悲愤,不下于项羽之被围垓下,遂亦自刎死。讷本工诗,有万户集《元诗选》传世。

选自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相似举例:

1范仲淹为人正直

2夏将军有绝技

3乞丐张二功成身退

4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5徐孺子论“眼中瞳子”

6孙楚向灵床作驴鸣

7真宰相刘沆

8吴起杀妻求将

9唐临为万泉丞

10杨务廉巧作机械人

11神笔胡应麟

12倪云林有洁癖

13刘敏中志向不凡

14杨补之梅画惹蜂蝶

15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6 文言文:《陶侃为官》的全文翻译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7 文言文周敦颐为官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 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

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元朝脱脱,阿鲁图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1 刘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刘沆为宰相时,族人有捕负官租数十万者,宰相不知也。前后官史不敢问。程饷为庐陵县尉,主赋事,乃追逮族人,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而谢之。后饷罢官至京师,刘沆延见,礼貌有加。饷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译文:(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2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3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刘沆为官》的选节翻译: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与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有一件大案历年没能判决,刘沆用几天时间就判决了。

 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倚仗皇帝诏令,督促工程严厉,州将乃至上书称病不敢任职,刘沆上奏罢免了张怀信。一再升迁,担任了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担任衡州知州。当地大姓尹氏欺负邻居年老子幼,想强占他家的田产,于是假造了买卖田契,等到邻家老人去世后,终于侵夺占有了那田产。

 《刘沆为官》的原文: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

 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罪。

1 刘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刘沆为宰相时,族人有捕负官租数十万者,宰相不知也。前后官史不敢问。程饷为庐陵县尉,主赋事,乃追逮族人,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而谢之。后饷罢官至京师,刘沆延见,礼貌有加。饷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译文:(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2 刘沆文言文阅读

刘沆,字冲之。

吉州永新人。等到年岁稍长,洒脱而意气用事。

考进士没有考中,自称为“退士”,不事科举,他的父亲极力劝勉他。天圣八年,终于考中进士第二名,任大理评事、舒州的通判。

州里有一件几年都没有裁决的案件,刘沆几天就裁决了。章献太后建造资圣浮图时,内侍张怀信倚仗诏令,监工非常严厉,州将甚至都称病不敢任职。

刘沆上奏请求罢免了张怀信。连续升迁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出京任衡州知州。

州里有一个尹氏大姓欺负邻居年老子弱,打算暗中窃取他们的田产,于是伪造田地买卖的契约,等到邻家的老人去世,就夺取、占有了田地。邻家的儿子向州县申诉,二十年都没有伸冤。

刘沆到任,又向他申诉。尹氏拿着多年的税赋作为凭据,刘沆说:“你有千顷田产,每年的贡赋难道仅仅这一点?当初你制作契券时,曾经问过邻居吗?他们家本来多数人还在,可以问吧。”

尹氏于是认罪。

3 《“李沆,字太初”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沆对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日:“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日:“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

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 (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 或者劳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5分)答:(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答:。

4 刘沆的《宋史·刘沆传》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

祖景洪,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

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父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

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

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沆母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沆。

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

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

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

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

尹氏遂伏罪。迁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

时湖南蛮OD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

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使散居所部,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破桃油平、能家源,斩馘甚众。

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元,坐降知鄂州,徙京南,迁给事中,徙洪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

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数发隐伏。祀明堂,迁尚书工部侍郎。

逾年,拜参知政事。初,沆在府,有张彦方者,客越国夫人曹氏家,受富民金,为伪告敕。

既败系狱,沆抵彦方死,辞不及曹氏。曹氏,张贵妃母也。

沆既用,谏官、御史皆谓沆于彦方独不尽,疑以此进,争论之,帝不听。贵妃薨,追册皇后,沆为监护使。

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改园陵使。御史中丞孙抃、御史范师道、毋湜言,宰相不当为赠后典葬,不报。

既葬,赐后阁中金器数百两,力辞,而请其子瑾试学士院,遂帖职。时中书可否多用例,人或援例以讼,而法有不行。

沆进言三弊曰:“近臣保荐辟请,动逾数十,皆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有司以之贸易,而遂使省、府、台、阁华资要职,路分、监司边防寄任,授非公选,多出私门。

又职掌吏人迁补有常,而或减选出官、超资换职、堂除便家、先次差遣之类。此近臣保荐之弊一也。

审官、吏部铨、三班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及堂除升陟省府、馆职、检讨之类。此近臣陈匄亲属之弊二也。

其叙钱谷管库之劳、捕贼昭雪之赏,常格虽存,侥幸犹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政者不能持法,多以例与之。

此叙劳干进之弊三也。愿诏中书、枢密,凡三事毋用例,余听如旧。”

事既施行,而众颇不悦,寻如旧。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

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由学士杨察之误,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

沆既疾言事官,因言:“自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

沆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中丞张昪等言沆挟私出御史。

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罢沆为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

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

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卒,赠左仆射兼侍中。

知制诰张瑰草词诋沆,其家不敢请谥。帝为篆墓碑曰“思贤之碑”。

子瑾,尝为天章阁待制,坐法免,后以功复职。

5 真宰相刘沆

刘沆,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

皇佑三年(1051年)三月,刘沆由尚书工部侍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任职后,积极参与国事决策,重大问题多廷议解决,对政事有所救正。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刘沆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一、近臣保荐,授非公选,多出私门,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互以贸易,以致不能选贤任能;二、任人唯亲,造成“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三、奖罚升迁,“常格虽存,侥幸尤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法者不能持法,多以例与之”,以致赏罚不明。刘沆恳请皇帝能革除这用人上的弊端,使真正有才德的人,能挑选到 部门中来。仁宗接受了刘沆的奏请,诏令照此施行。

刘沆奉诏,实行三举,革除“三弊”。一、举荐贤才。他反对近臣拉关系,走后门,任用无德无才之人;而他本人则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力举荐贤才,为安邦治国尽力尽责。当时欧阳修被谗出守同州(今陕西澄城县),刘沆奏请皇帝把欧阳修留在史馆修书。过后不久,推荐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不负众望,与宋祁等到同心协力,终于编修成了一部高水平的《新唐书》。刘沆荐人,不为私利,完全出于公心,他引富弼共政,勉其大展经纶,富弼感激不尽。刘沆罢相后,富弼写了一封信给他,仍不忘此事:“每辱公勉以尽瘁”。弼终身感其恩德。二、强化中央集权。定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忭,岁满求补郡,沆引格出之”。三、竭力抑制侥幸,深入观察权近的功过是非,“阴持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沆挟台谏之威。权近畏之。”

刘沆为相,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他的这种刚正性格,得罪了那些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于是群起而攻。中丞张升上书刊号17条弹劾刘沆。仁宗皇帝本性温厚,时人说他“无隔夜之怨”,眼看刘沆被控,便一改初衷,取消革新。刘沆孤掌难鸣,受到内外夹击,便称病求罢,坚卧月余,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后,以观文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应天府,再后迁刑部尚书,徙陈州(今河南省淮阳)。

刘沆故事一则

(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执政的时候,他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来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 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缴清才能释放。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刘沆。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缴,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程珦道歉。

6 刘翊为人文言文翻译

刘翊,字子相,是东汉颍阴人,为人重义守德,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

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礼的人要到远方赶赴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道路上。刘翊见到后,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礼,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张季礼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德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可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礼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一直不肯屈从朝廷的任命。后来接受了颍川太守种拂的任命,担任功曹,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总之,乡里宗族中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和救济,他总是全力帮助救济。

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后来因为立了功而被皇帝特地下诏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死者收殓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

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吧!

刘翊做了好事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但上天对人世间的一切可是历历在目,刘翊这是为自己积下德了,为自己将来的生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早晚会得到上天赐予的善报,这世没得到,下世也会得到,因为这是天理。

7 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张昪的文言文翻译

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今陕西韩城市)。他进士及第后,受命担任楚丘主簿,在此任上,得到南京留守王曾的高度赞赏。王曾称张昪有“公辅器”,意思说他具备朝廷重臣的才干。(楚丘是个县,在现今山东曹县一带,主簿是属官之首,相当 办公室主任;宋时的南京在现在河南商丘,距曹县仅一百来里,称其南京是因这里原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封地。)

夏竦做陕西经略使得时候,因张昪的才能举荐他,张昪多次得以提升,做六宅使、泾原秦凤安抚都监,但都离家较远。于是,他请求“归故”任职,以奉养老母。由此,朝廷让他做了绛州知州。(绛州 所在地位于现在山西新绛,其辖地距韩城仅一河之隔),后来又改做京西转运使。而后,又被调任邓州知州。(邓州在今河南邓县,邻近湖北)离家太远,张昪因而辞职养母。有人指责张昪,说他不愿为朝廷服务。名臣范仲淹上疏说:“张昪难道是个不愿任事的人吗?”朝廷准许张昪回家养母。

母亲去世后,他担任过户部判官,开封府推官,一直做到御史一职。在御史任上,他弹劾骤然被提拔为开封知府的新贵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皇上亲信的宦官杨怀敏(太监杨怀敏晚上在大内值班,这是不合宋制的,所以张昪拿刘季述作比,这个比方很危险,因为刘季述是行废立的太监),以致怒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说其昧于事理,又干预朝政。因此,惹得宋仁宗很不高兴。仁宗说给大臣陈升之听。升之赞叹道:“这是忠直之言。言辞不激切,便不能打动圣上心意。”由此,仁宗没有怪罪张昪。

(这段对应于先是段)此后,他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做了秦州知州,兼任总管。秦州在今甘肃天水,是北宋西陲重镇,既要防御北边西夏进犯,又要应对西边与藏、羌诸族的关系。总管,就是一方军事长官,北宋官吏制度,文官位高,常兼任总管。张昪到任之前,副总管刘涣主持讨伐叛羌事宜,但其用兵不力,多失战机,久无功效。张昪下车伊始,就令郭恩代替刘涣主持军事。郭恩很快击退叛羌。刘涣嫉妬郭恩立功,进而气愤张昪,上疏诬称郭恩多杀无辜,冒充战功,想借以打击张昪。朝廷任命张方平做秦州总管,刘涣降职去泾原;张昪也降职去青州,准备治他的罪。张方平辞去了这个任命,说:刘涣,张昪职级不同,现在互相攻击,如果两个人都受罚撤职,对官场以后的影响太大,这样不行。所以张昪得以留任。

西宁古名青唐,当地有个少数民族名叫“蔺毡”,蔺毡因畏惧西夏,献地投降。主管蔺毡的官员范祥没有远虑,急忙筑城,好捡个便宜,结果影响得青唐一带各少数民族都以为宋朝要对他们用兵,纷纷叛变。张昪向朝廷请求停止筑城,以便平息惶乱。

秦州任后,张昪又被调入朝廷,担任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刘沆当时担任宰相,怨恨御史范师道、赵拤说过自己的不是,暗中想把这两个人调离御史台。张昪反对道:“御史负责监察,是天子的耳目,怎能因为宰相不满意免职呢?”于是上奏皇上,与宰相争执。结果,皇上免去刘沆的职务。仁宗见张昪不论先前任御史,还是后来任中丞,总是正视现实,不避权贵,直言不讳,便对他说:“爱卿孤立,不结党营私,才能这样啊!”这是一种贴心的赞叹。张昪回答说:“在皇上身边做事,皇上就是臣的依托,臣不感孤立。而现今陛下的臣子,只吃朝廷俸禄一心提高自己名望的人多,赤心为国的人少。我个人以为,陛下才有些孤立!”说得仁宗又是一番感动。

嘉祐三年,就是公元1058年,张昪被提升为枢密副使,不久,又升为参知政事、枢密使。(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枢密使就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相当秦汉时的太尉。在此任上,他的主要政绩就是与宰相韩琦合作,促使仁宗立嗣,二人并“决策”立赵曙为太子。赵曙即位后史称英宗。)英宗登基,张昪请求退休。英宗说:“太尉正应当为王室操劳,怎能突然离开呢?”照顾他年老,只准他五日一朝,并免去进见时的一切繁琐礼仪。张昪仍请求不已。名臣司马光上奏,极力称赞张昪,说他“忠谨清直”,想让朝廷挽留。但张昪去意已决,无奈,皇上赠他太子太师一职,准他退休。

熙宁十年,张昪去世,时年八十六。朝廷追赠他司徒兼侍中 ,并议定谥号为康节。

遂川古代书院中国文化留下了什么?

遂川古称龙泉,这片土地自古“序庠相望,弦诵相闻”;文献名邦,英才辈出。自宋至清,遂川先后建有书院40所,其中宋代6所、明代2所、清代3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