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姓的姓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仝姓的姓氏起源,第1张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汉族仝姓根据族谱最早居住在战国时期齐鲁夹谷之地,历史上记载齐鲁夹谷会盟。

齐鲁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明朝初年数术家,山西人,其传记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年十二岁而瞽,乃从师学京房术,占祸福多奇中。父清游大同,携之行塞上。石亨为参将,颇信之,每事咨焉。英宗北狩,遣使问还期。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为初之应,初潜四跃,明年岁在午,其干庚。午,跃候也。庚良,更新也。龙岁一跃,秋潜秋跃,明年仲秋驾必复。但繇勿用,应在渊,还而复,必失位。然象龙也,数九也。四近五,跃近飞。龙在丑,丑曰赤奋若,复在午。午色赤,午奋于丑,若,顺也,天顺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岁丁丑,月寅,日午,合于壬,帝其复辟乎?”已而悉验。

石亨入督京营,挟自随。及也先逼都城,城中人汹惧,或请筮之,寅曰:“彼骄我盛,战必胜。”寇果败去。正统六年卒(公元1441),来年也先请遣使迎上皇,廷臣疑其诈。寅言于亨曰:“彼顺天仗义,我中国反失奉迎礼,宁不贻笑外蕃。”亨乃与于谦决计,上皇果还。景泰三年,指挥卢忠告变,事连南宫。帝杀中官阮浪,犹穷治不已,外议汹汹。忠一日屏人请筮,寅叱之曰:“是兆大凶,死不足赎。”忠惧而徉狂,事得不竟。已而忠果伏诛。英宗复辟,将官寅,寅固辞。命赐金钱金卮诸物。其父官指挥佥事,将赴徐州。英宗虑寅偕行,乃授锦衣百户,留京师。寅见石亨势盛,每因筮戒之,亨不能用,卒及于祸。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年几九十乃卒。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郑州锅炉厂厂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主要著作:《秘书工作人员一定要讲政治》1996年6月发表于《秘书理论与实践》(续编),获得河南省秘书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企业形象之我见们996年9月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建设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发表于《模范人物优秀人才成果大典》一书;《年薪制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7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4期,获’97全国“两个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如何制定企业经营战略》1997年9月发表于《时代工商》增刊,获’97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三等奖;《谈国有资产的管理》1997年11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6期,在’98首届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论文评审大会上获二等奖;《浅析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全员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宣读,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商家的参展艺术》1998年6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6期;《知识营销:市场竞争新利器》1998年11月发表于《时代工商》第11期;商标使用许可:一把双刃剑)1998年12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12期,《制定行业自律价格,抵制市场恶性竞争》1998年12月发表于《工业锅炉通讯》第6期,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西奉新人。中共党员。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办公室主任、秘书、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 2006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每个地方的都不一样··你这问题都不问清楚·怎么回答你?

童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

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童姓现今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大姓,人数也不很多。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

台湾的第八十八个姓氏为童氏。童氏于清代迁居台湾,现多居住在台北、台中、嘉义三县,在新竹、南投、彰化、苗栗、台南、屏东等地,也有不少童姓族人。大陆童氏迁台,发生于清朝的同治十年以前。这年二月,在台南县石鼎美所立的典契字中,有一中人名叫童采卿。可见,童氏入台是为时较早的。 郡望堂号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代县一带。 建 昌:东汉时置建昌县,属豫章郡。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城县。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历史名人

童 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 贯:宋代太师。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逃奔入都。钦宗即位后,被人弹劾,诏其数十大罪,诛死。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比利时、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34年回国,致力于文昌鱼赫鱼类胚胎学研究。再其对脊索动物、鱼类赫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反面有独特发现。 东汉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 童姓宗祠通用对联 〖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歌传循吏; 荐赐逸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童恢,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下联典指宋·童詧,隐居不仕,或以逸民荐朝。

望出渤海; 名播山阴。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时推重。初为大同副总兵,名震遐迩,总制杨嗣昌出控三边,称有古名将才,崇祯间以疾归。

敕赐寿考; 民立生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典指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居官有政绩,吏民立生碑来纪念他。 雁门世泽; 杜洲家声。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童居易,居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为“杜洲先生”。 隐居淳朴; 善政廉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典指东汉·童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之。

通经博学; 操尚拔俗。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童詧,博通经学,尤长于《易》、《太玄》,著有《发隐》一篇。下联典指唐·童宗说,眉宇秀整,操尚拔俗,为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

〖童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临清人为宝; 益智世所珍。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性至孝,好学,永乐中有司以教廉荐至京,以母老乞终养,诏许之,终身不仕。有《临清集》。下联典指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间官德清知县,光绪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海内孤本。所著有《益智图》等。 农亩时勤业; 儒林日漱芳。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来定居的。古时,娼、优、隶、卒,即娼妓、戏子、衙役、兵士,在当时被人们普遍视为辱门楣、败坏家声的贱业。有些家庭、宗族还将

贱业扩大到讼师、奴仆、婢女,以及剃头、剔脚、吹手、屠户、轿夫等。尽管有些人以充任保长为荣,但不少宗族也将保长作为贱业。这可能因为保长要奴颜婢膝地伺候官长,

身份多少与衙役有些近似;同时他们又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为乡民所侧目。众多的家族和宗族都严禁后裔流入下贱,要求族人帮助已沦为奴婢的族人摆脱困境,并对自甘下贱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如有的宗族规定:“为奴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隶者出”、“充任保长者出”。 金事家风远; 指挥世泽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童氏宗祠联。 〖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列越中七子; 功盖天启三边。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著名。有《二树山人集》。下联典指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事典。 非显非藏姓氏; 半耕半读人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季昆画苑皆高手; 父子文坛俱名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善画,昆季皆称能手。原尤超迈。花鸟虫鱼,得宋元笔意。其父童垲,精书画。少时为董文敏作小像,文敏书“精一楼”额赠之。见《绘图宝鉴续纂》等。 五经训解垂泽远; 二树山人留芳长。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好读,师事朱熹,不乐仕进,人称敬义先生。有《五经训解》等。下联典指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

和气致祥遗泽远; 好山排闼送青来。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 〖童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 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 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佚名撰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淳朴。隐于耕。仁宗初年百有二岁,赐敕慰劳,授承务郎,逾年卒。下联典指宋代童姓“神童”童梓的事典。

一、以国为姓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

二、避祸改姓

1、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

2、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

3、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三、源于赐姓

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

“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四、源于蒙古族

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扩展资料

仝姓的分布

仝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在南方也有少量分布。

河南省有44县市97乡镇村、河北省有23县市36乡镇村、山东省19县市36乡镇村、山西省23县市34乡镇村、安徽省10县市26乡镇村、江苏省8县市44乡镇村、陕西省7县市11乡镇村都有仝姓分布。

另外,天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内蒙古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仝 (中国姓氏)

-仝姓

童姓是宋元著名姓氏 关于童姓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 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 老童在我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 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 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 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 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 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都是活动于山东省的北部地方,然后 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这一点,从2000年来童姓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姓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 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 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姓饱学高士,真是不胜枚举,譬如,唐代的童翰 卿,是宣宗和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 也是唐朝时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著有一部《柳文音 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童姓家谱 童10836全国雁门重氏宗谱八卷 (清)童启栢 童世德等纂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注:该族散居浙江开化,江西德兴、玉山等地。 10837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 (民国)童润之二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七队(存三卷) 注:谱初修於清光绪十八年童兆旺童年富。 10838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童近忠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树滋堂刊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童氏家谱首修於宋淳熙间。此为九修。 10839浙江馀姚童氏宗谱十卷首二卷瓜爬图二卷 (清)童坤祺 童贻承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德裕堂刻本 哈尔滨师大 注:书口题《童氏宗谱》宋咸淳元年童荧甫初谱。 10840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厚本堂祭田图霞蔚书屋 塾田图不分卷 清光绪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841浙江慈溪鸿门童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童赓年编纂 民国十八年(1929)厚本堂木刻本 十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注:版心作《慈东童氏宗谱》。 10842浙江绍兴舍浦童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童宝善 童德爵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居善堂木刻本 二十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浙江图 10843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凤铿重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0844浙江兰溪重万村童氏宗谱四卷 (清)童华行 童春海重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缺卷3) 注:清乾隆十三年初纂。 10845浙江兰溪汤溪童氏宗谱五卷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浙江兰溪溪县下王乡前童村 10846浙江兰溪塘边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童辉重纂 民国二年(191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清嘉庆五年。 10847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五年(1916)修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不全) 10848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六十七卷 (民国)童燮海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女埠乡 10849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上新方乡上新方 10850浙江兰溪凤山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金湖乡东莞 10851浙江兰溪柳卜塘下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丁森源重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清道光元年初纂。 10852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八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孟湖乡(缺二卷) 10853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十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黄坑边 10854浙江兰溪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杨塘乡 10855浙江浦江浦阳童氏宗谱四卷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毛山突村 10856浙江开化童氏宗谱 石印本 浙江开化县档(存二卷) 10857浙江常山雁门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刘斯茂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三年。 10858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 (清)童善卯 童良寐等修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陇东程介五等活字本十 二册 历史所 注:扉页题《童氏家乘》,版心题《童氏宗谱》,童 秀始修於元正元四年。 10859江西童氏宗谱二卷 (清)童二尹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翰墨园刊本 一册 科图 10860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 (民国)童振福 童家旺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蔡咀村 注:清乾隆六年童泮公童声彦等创修。 10861湖北黄冈童氏宗谱 清敦本堂刊本 湖北黄冈县档(存九卷) 注:记事止清咸丰十年。 10862湖北黄冈童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童绍文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卷溪县建设乡虹霓山村 10863湖北黄冈童氏族谱二卷 (民国)童万钟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 10864湖南童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童定评 童定墀纂修 民国敦睦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八卷) 注:该姓在长沙、湘阴。 10865湖南湘乡童氏族谱□□卷 (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 清嘉庆十八年(1813)鹰门堂活字本 三册 湖南图(存卷首、4、7) 10866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清)童胜陛修 童继芸 童思辉等纂 清同治六年(1867)南城堂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卷首、3又一部存卷首) 10867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 (民国)童胜丰修 章继晃纂 民国十三年(1924)惟馨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1) l0868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21、22) 10869湖南湘阴童氏族谱□□卷 清光绪年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7-15) 10870 童氏宗谱 (清)童冠群修 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四册 北图 10871 童氏宗谱十四卷 (清)童正庆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树滋堂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1]

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7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郓城仝姓:参山东郓城仝老家族谱:“我仝姓本是佟,原为辽东女真族,为夹谷氏之分支。始祖福新公,字汉东,号华溪,元末与弟文瑞镇守潼关,文瑞殉节,公遂携四子六侄归隐,并更佟为仝,迁莒州沂水,1371年迁郓城县,于郓北一十八里卜地而居,清初,人丁繁衍,散居四方,联姻孔府,代称书香,外居之人,返里修坟,皆称此为仝氏老家。又,福新公之墓,在村之东北,墓前立吊龙石碑,上题文‘大元总镇仝公讳福新,字汉东,号华溪,配薛宜人之墓’ ”。参考词条:仝老家

睢宁仝姓:始祖仝福国,字文瑞,立谱世为一世。有六子(仝戌、仝战、仝戟、仝戡、仝戬)均为元朝武将,仝福国为元朝的武进士,兵部尚书挂帅镇守潼关。元朝灭王、明朝兴起,元朝的将领不保二朝,拒不事明,其兄仝福新示四子六侄,解甲归隐,迁至于郓城,更佟为仝,后裔散居华夏各地、各自兴家立业,睢宁仝姓遍是重要一支。如今睢宁仝姓有家谱,上书始祖仝文瑞。亦为辽东女真族,夹谷氏之分支。

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

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明朝初年数术家,山西人,其传记见《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年十二岁而瞽,乃从师学京房术,占祸福多奇中。父清游大同,携之行塞上。石亨为参将,颇信之,每事咨焉。英宗北狩,遣使问还期。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为初之应,初潜四跃,明年岁在午,其干庚。午,跃候也。庚良,更新也。龙岁一跃,秋潜秋跃,明年仲秋驾必复。但繇勿用,应在渊,还而复,必失位。然象龙也,数九也。四近五,跃近飞。龙在丑,丑曰赤奋若,复在午。午色赤,午奋于丑,若,顺也,天顺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岁丁丑,月寅,日午,合于壬,帝其复辟乎?”已而悉验。

石亨入督京营,挟自随。及也先逼都城,城中人汹惧,或请筮之,寅曰:“彼骄我盛,战必胜。”寇果败去。正统六年卒(公元1441),来年也先请遣使迎上皇,廷臣疑其诈。寅言于亨曰:“彼顺天仗义,我中国反失奉迎礼,宁不贻笑外蕃。”亨乃与于谦决计,上皇果还。景泰三年,指挥卢忠告变,事连南宫。帝杀中官阮浪,犹穷治不已,外议汹汹。忠一日屏人请筮,寅叱之曰:“是兆大凶,死不足赎。”忠惧而徉狂,事得不竟。已而忠果伏诛。英宗复辟,将官寅,寅固辞。命赐金钱金卮诸物。其父官指挥佥事,将赴徐州。英宗虑寅偕行,乃授锦衣百户,留京师。寅见石亨势盛,每因筮戒之,亨不能用,卒及于祸。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年几九十乃卒。 1963年7月生,研究生,郑州锅炉厂厂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主要著作:《秘书工作人员一定要讲政治》1996年6月发表于《秘书理论与实践》(续编),获得河南省秘书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代企业形象之我见们996年9月发表于《法学论坛》第3期;《建设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水平》1997年6月发表于《模范人物优秀人才成果大典》一书;《年薪制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7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4期,获’97全国“两个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如何制定企业经营战略》1997年9月发表于《时代工商》增刊,获’97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三等奖;《谈国有资产的管理》1997年11月发表于《经济经纬》第6期,在’98首届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论文评审大会上获二等奖;《浅析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全员持股制》1997年12月在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协会企业管理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宣读,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商家的参展艺术》1998年6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6期;《知识营销:市场竞争新利器》1998年11月发表于《时代工商》第11期;商标使用许可:一把双刃剑)1998年12月发表于《销售与市场》第12期,《制定行业自律价格,抵制市场恶性竞争》1998年12月发表于《工业锅炉通讯》第6期,获’98郑州市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西奉新人。中共党员。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办公室主任、秘书、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 2006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全国政协主席办公室主任。

镶黄旗佟佳氏。

仝姓的起源比较复杂。有汉、蒙古、女真、满、回等多个渊源。还有多次变族。比如满族佟佳氏中最大的一个起源是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的后代,还有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后代。

仝姓来源

渊源之一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姓为分别支庶,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渊源之二

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努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为“佟佳氏”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毁于文革 。

渊源之三

源于赐姓。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 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渊源之四

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yi。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渊源之五

少数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仝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将,一心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绝效忠朱氏,早以预感杀身之祸,其下有四位儿子,老祖为避免满门抄斩,为让仝氏家族后继有人便将其四个儿子姓氏分别改为仝、佟、童、同并让其各自奔赴全国各地隐居后多居东北一带虽然本姓字体上做了改动但是发音却都一样从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说法。最后老祖英勇就义倒在了朱家的断头台上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仝氏家族世代尊继。到了清朝Tong姓正统本是仝字但是因为仝姓后代稀少再加上史学家的无知以及盲目论断致使Tong氏正统成了佟字。清王朝时Tong姓成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并且高于八旗之首正黄旗全姓仝佳。被史学家错误论定为佟佳历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尔汉Tong 佳隆科多。解放后Tong氏全姓简化为仝、佟等单字姓。

金朝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作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 [50]另一部分是金朝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概以“汉人”称之。本文所谈的女真遗裔主要就出自后者。

源流之六

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 县定居改为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童姓,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四川叙永一带(汉族),河北尚义,山东龙口、平邑、平度,山西太原,湖北监利,广东新会,云南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白族、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童恢,姑幕人,丹阳太守;宋代有童贯;明代有童佩;清代有童昌龄。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湾则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童姓来源如下: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性奴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汉字金文、甲骨文、秦汉小篆中 童的本义是奴隶。古时候男子有罪沦为奴者,称童。 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远望的人形。童的本义已不显,其所引申之小、幼之义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现似与奴,或与幼小有关。

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董、杨两姓联宗,早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目前,这两个姓氏的联宗组织,无论国内国外,到处都有。

  董杨联宗,完全是一项基于血统关系的结合距今天约一千年以前,在福建的泉州,有一位董姓之子因故附养于杨家,并且以杨为姓,后来,这个孩子的后裔便承继了杨姓,一直没有回复原姓,等于是在杨氏的阵容中加入了董姓的血统。

为了怕以后的血统浑淆,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最初,泉州地区的董、杨两姓是互相约定不联婚,其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彼此亲如手足的联宗关系,并且世代相沿相袭,以迄于今。

  董、杨两姓联宗的发源地泉州,是在抗战之前便已经有了两姓的联宗组织的,当时的名称叫做「董杨氏家族联谊会」,总会所设在泉州中山中路宝发银楼。据说,参加该会的宗亲极为勇跃,遍及同安、南安、安溪、金门等县及漳州地区。不久之后,旅居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的两姓华侨相率响应,一个个组织庞大的「董杨宗亲总会」先后出现。

  一九七一年,遍布海内外各地董杨宗亲会,更进一步组成了全球性的联宗组织,总会就设在台湾省的台北,经常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恳亲、及联谊活动,非常受到瞩目。

  董、杨两姓的联宗关系,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总干事董渊源先生,曾经费了长时期的心力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最后在许多具体证据的支持下,在所撰「董杨联宗源流考」一文中,提出了下列的结论:

  「泉州董杨二姓之血缘关系,一向有两种说法,笔者在十余年前曾亲闻考古学家董作宾氏云:其一,始自董思安,传说谓当思安起兵建州勤王时,曾将其后裔附养杨家,后改杨姓。此说因无正式资料可资印证,姑置存疑。(笔者稽之杨氏家谱,知当时随王审知入闽者尚有杨明珠。杨与董思安同为光州固始县传庆乡人,而同事王审知,其交好之笃,可以想见。后董思安起兵勤王,将其子托孤于杨氏,亦属当然之事,故此说极有可能。)

  其二,系源自宋高宗时代(约在西元一一五七年间),距今八百余年,南宋朝议郎董世兴公,馀杭人(今浙江省馀杭县古称余杭郡,清为杭州府),仕于闽,与泉州杨梦麟公(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友善。二人感情弥笃,有逾骨肉,后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

  在我国社会向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观念弥漫下,而世与公竟能以单传独子承继梦麟公杨姓一脉,其舍己为人之义行,文不逊管鲍分金,羊左舍身,诚为泉州董杨联宗千古不朽之佳话。]

  董渊源先生所获的上述结论,是有许多历史文物做为佐证的,以下,便是他所拿出来的证据:

  「明史」及「董氏家乘]所载:「上峰布政榜眼派,原董姓,祖籍余杭,因祖朝议郎仕于闽,与祖梦麟公情同骨肉之亲,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传至七世祖贯斋公讳道会,登嘉靖甲子科举人,至隆庆戊辰科登进士,任布政;又万历丙子科,荆严公讳道宾登举人,丙戊科及第榜眼,授东官讲官、礼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其男锡,荫至刑部,题疏恳求思准复姓董,奉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是以贯斋公、荆严公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是亦不忘本之谓也。]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杨相孙字敬在,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董世兴子)为元从事郎,朝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居泉,遂为晋江人。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相孙为泉州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贪鄙,以严正自持;升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摄县事………念祖(南宋朝议郎子君选)成立于杨而扬无后,愿加董于杨之上,俾二祀不绝,上自郡府干宪每时祭祀必均焉。」

  数十年前,福建金门、曾坑、永宁、沙堤、城区等处的董、杨宗人,曾联袂赴泉州城内旧馆驿的杨氏宗祠谒祖,当时大家亲眼看到祠内三堂的神主,自宋迄清均书「董杨公」,民国以下则否,所奉宋代始祖的神主上书「南宋始祖朝议郎董杨公」,其四世祖则书「仙游教谕相孙董杨公」,此外,旅菲族人杨人盛先生于一九四九年返国至泉州谒宗祠,亦亲见祠中悬有木刻大明神宗皇帝御批之匾额,上书「历史既久,不准复姓,赐予董杨公,仍以杨氏传嗣」,可见「董杨公」之称谓」确为大明皇帝所钦赐。

  除了董、杨联宗,发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汉朝末叶的董、童二姓联宗关系,也已经「唐山过台湾」,基隆市便有一个甚具规模的董童宗亲会组织。

  董、童联宗由来,据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先生表示,是这样的:「吾族始祖即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草]易「立] ,改董为童,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举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也。」

  目前、台北的板桥和基隆的万里一带,分支自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邻近板桥的土城,有一座「童氏祖庙」,庙中香案上所供的始祖,便是汉末的董仲颖将军。

  据基隆万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先生表示,他们的渡台祖童元生,是于清仁宗的嘉庆年间(约两百年前),自福建漳州廿五都蔗头社的老家,来到板桥开基的,其后,童元生的孙子童攀抬再徙居万里,以迄于今。因此,板桥和万里两地的童氏,实际上是一家人,没有丝毫彼此可分。

仝姓的姓氏起源

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