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第1张

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卫柏九元、卫伯融、卫希泰、卫献宗、卫彦开、卫龙文、卫正祥、卫忠通、卫坤源、卫信望、卫贞良。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卫柏九元、卫伯融、卫希泰、卫献宗、卫彦开、卫龙文、卫正祥、卫忠通、卫坤源、卫信望、卫贞良。

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滚屏

即墨历史名人介绍

蓝 田

蓝田(1477-1555),是明代即墨名贤之一。字玉甫,号北泉,他自幼聪颖,童辈无人能及。6岁时就日诵千言,并善诗对,8岁随父入京城,其父蓝章的好友翰林孙圭出以长对难之,蓝田不待思索就念出奇绝的对句,对字极为确切,被称为“小圣人”。9岁,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赋》为题试之,蓝田挥笔立就。程叹曰;“吾举神童时,不能过此子!”当时凡见者,都赞许其为国器学仕。12岁,南直隶督学司马亮(后为御史)屡次命蓝田等人糊名考试,蓝田均获第一等。16岁中举人,当时山东提学沈钟奇怀疑蓝田的才华,认为他这么年少,哪来的奇才,很可能是记诵旧作,因而,又再三复试才相信。批卷时高兴地说:“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47岁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蓝田为官刚正敢言,曾在“廷议”中逆鳞强谏,连上七疏,结果触怒皇帝,挨了“廷杖”几乎丧生。但他没有屈服,此后又先后弹劾了多个权贵,这些被弹劾的“豪贵”,对蓝田恨之入骨,千方百计地进行报复打击,他们罗织罪名,加害于蓝田,使他遭贬罢归,蓝田回到即墨故里后,在自家后院筑了一个名为“可止轩”的小书房,闭门读书,绝口不言时事,后友人荐他出仕,他谢绝说;“我数十年老妇,何可与红颜争艳!”

蓝田忠义厚道,仗义疏才。多次施恩与亲朋好友。他文思敏捷,一生著述颇多。遗有《北泉文集》、《东归倡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等诗文集,被人们誉为“万言倚马才”。蓝田著述的《北泉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蓝田病逝于即墨故里。

黄 嘉 善

即墨“周、黄、蓝、杨、郭”被称为五大姓。其中,黄姓在明代的代表人物是黄嘉善。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终年76岁。(虚龄)。据“墓志铭”等史料记载,他生而聪敏,并且端庄伟然,读书过目能诵,试辄高等。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万历五年成进士。初授叶县令,历任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柱国少保、赠太保、官极一品。

黄嘉善本是文职官员,但他文武兼备。治政,他造福一方;带兵,他克敌制胜。他具有文官的儒雅,也具有武职的威略。

他刚踏仕途,就将叶县治理一新。调离时,士民遮道泣留。为立生祠,升大同知府时,正逢抚臣汰赢兵过严,而引起兵变,官民不敢出门,引起满城的恐怖和混乱。黄嘉善只身单骑直奔营中,喻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第二天,斩其首恶,迅速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西秦引疾东归,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书,累辞不受。四十六年十月,后金功陷抚顺,即赴任共议兵事。四十八年(亦称泰昌元前),神宗(万历)、光宗(泰昌)两位皇帝相继殡天,两受顾命于柩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启)即位,时值主少国疑,内忧外惧,危机交加,他兵柄一身,积日劳累,不安寝食,终于病不能支,再三请求回归故里。黄嘉善故居座落在即墨城里中山街中端北侧,原临街门楼悬匾曰:“清宫太保”。今称此处为“黄家胡同”,还基本上保持着旧有风貌。回家后黄嘉善从此伏枕不问门外事,逾三年病逝。讣闻;熹宗皇帝辍一日视朝,赐祭九坛,外加一坛,造坟安葬,夫人江氏付之;赠太保,荫一子,崇祀名宦,乡贤。

或许受“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陶冶,黄嘉善不善官场游戏,也不贪恋钱财,《感怀》诗充分地流露出他的这种品格:“十年奔走一飘蓬,可奈愁肠处处同。未解逢迎从宦拙,何嫌乡里笑官群穷。……黄金阅世随波里,白壁投入按剑中。鸡肋而今频自厌,已将心事属冥鸿。”他的著述也比较多,除了《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还有《见山楼诗草》。

许 铤

许铤,号静峰,河北武清人,万历六年只身到即墨任县令。在任职期间,跋涉全县,勘察地理,访问民情,他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弥荒救民,通商文学的方略和措施,他在任共五年,做了许多事情。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坝,通商船,禁衙役,兴学校等。即墨第一部县志也是他亲自主持编修的,他著有《即墨县图说》、《即墨志•序》等书籍。

杨 良 臣

杨良臣字舜卿,号南庄,是明宏治年间的举人,即墨杨家的首发其祥者。旧《即墨县志》传其“勋绩”云:“初令太平,多惠政,再补黎城,值晋境多寇,良臣五年四抚之,一抚乱民于桑梓镇,三抚陈迁及河南寇于潞之青羊山,皆以单骑入绥定数万人,而解泽、汾二守被执者以归,绩尤著,世宗嘉其忠,赐苎丝白金,迁判太原,殁于官。” 杨良臣不仅具有如此沉静威毅的大将风范,而且还颇有彬彬文采,《崂山诗乘》收其诗五首,其诗如人如事,有一种军旅边关的悲慨之气。

王 邦 直

王邦直(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子鱼,号东溟,即墨人,汉谏大夫王吉的后裔。王邦直幼时,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明嘉靖年间,以岁贡出任盐山(今属河北省)县丞。他为官耿直廉洁,任职期间,曾变卖祖产以补充开销。后上疏嘉靖皇帝,陈述自己的政见,针对时弊,列举十款,他的见解受到皇帝赞许,但也因此而遭忌妒,不久,被罢官返回故里。

王邦直回乡后,于自己的院中筑一小阁,自居其中,精心研究声律。他广泛收集我国历代音乐著述,进行探索比较,历时20年,足不出户,终于编成《律吕正声》60卷,书中对我国声律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和阐述,同时,对律吕相应等声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书中还收录了伯牙学琴、武壬出师。海阳僧人等音乐故事,记有部分琴谱和民谣。该书援引浩繁,说理精辟。

明万历年间,翰林周如砥将该书收藏于国史馆,清代编入《四库全书》。

周 如 砥

周如砥(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季平,号砺斋。即墨县章家埠(今属瓦戈庄乡)人。幼年丧父,其母也随之“殉节”其伯父、伯母省吃俭用,供其读书。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庶吉士检讨。后改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等职,乡人惯称其为“周祭酒”。在任职期间,他严于律己,礼贤下士,特别注意培养人才,奖掖后进。有“时天下士多出其门”之誉。他的文章在当时也颇负盛名,《山东通志》称“如砥文章名天下” 。有著作《青黎馆集》传诵于世。

他年老归里后,谢绝官场交往,但关心人民疾苦,常评议地方利弊,曾呈请皇帝减免百姓的额外赋税。

黄 宗 昌

黄宗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倩,号鹤岭,即墨城里人。

1622年(明天启二年),黄宗昌中壬戌科进士,授雄县县(今广东省雄县)令。当时,宦官魏忠贤的党羽猖獗,黄宗昌到任后,立即将雄县境内不法的阉党一一正法。后调任清苑县(今河北省清苑县)令。这时,京城附近各县的官吏,纷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独黄宗昌辖制的清苑县不建。崇祯时,黄宗昌官授御史,曾上疏弹劾魏中贤余孽等人数罪。翌年,黄宗昌奉旨巡按湖广,时岷王被校尉彭待圣和善化王的长子等杀死。参政龚承荐等不具实上履,迟迟未能结案。黄宗昌到任后,很快查明案情,惩办了凶手,同时上疏弹劾龚承荐等玩忽职守罪。后来,黄宗昌受排挤被降职,随即回乡闲居。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即墨遭清兵围困,黄宗昌变卖家产作军饷,率众护城。交战中,次子黄基被清兵射死,黄宗昌忍痛指挥士民继续战斗,即墨得以保全。

1644年,黄大夏、郭尔标等人倡众起义,围困即墨城,即墨县令仓惶逃走。黄宗昌纠合即墨士绅进行抵抗,起义军围城40多天,城不能破。后来,黄宗昌派杨遇吉率20余骑闯出城外,引来清兵,里外夹击,起义军遭镇压而失败。

黄宗昌晚年,于崂山修筑玉蕊楼隐居,寻胜探奇,吟诗抒怀,著有《崂山志》等文稿数十卷。

黄 培

黄培(1604-1669年),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其祖父黄嘉善,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赠太保衔。黄培在明崇祯朝中为官17年,历任锦衣卫指挥佥事,提督街道等职。极受明廷器重。清兵入北京后,黄培仍忠于前朝,不为清官并想以身殉国。先使其妻妾安氏自缢,护其母柩运回即墨安葬后,将子托其叔,一切就绪就想自杀。后经其叔黄宗痒开导,打消了殉节念头,但仍蓄发留须,不着清服,表示蔑视满清,在忧郁悲愤中度日。

顺治九年(1635年),黄培姐夫宋继澄来即墨,宋继澄为明朝举人,极有民族气节和文采,他与黄、蓝等诸姓结为诗社,饮酒赋诗,消遣岁月,怀明反清情绪时溢诗文。顺治十八年(1662年)于七抗清起义爆发,黄培在道义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从顺治元年至康熙元年,黄培共作诗280余首,略加删改,收录266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上卷)。康熙元年,刻版装订成册,分赠亲友,从而埋下祸根。

发生在清康熙年间的黄培文字狱一案,是历时四年的清朝一大要案,清廷前后下过六道谕旨,牵动京、省、州、县四级官府,涉连217人。堪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此案由于黄培极力为亲友开脱,涉案人员均不同程度的给予免议或一定处罚,唯黄培因系明朝世宦,隐怀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书,已属不法,违反当朝法令,大逆不敬,于康熙八年四月一日康熙皇帝授刑部转发山东,在济南对黄培执行绞刑。黄培临刑从容作诗,笑谈自若,自以为死得其所,时年虚龄66岁。

郭 琇

郭琇(1638-1715),字瑞卿,号华野,即墨城郭家巷(今属即墨镇)人。1670(清康熙九年中进士,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授吴江县令。处事精明干练,善断疑案;征收田赋时实行“版串法”,以杜绝吏役舞弊自肥之风。在任七年,“治行为江南最”。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由江宁巡抚汤斌举荐,升任江南道御史。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郭琇上《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百姓怨声载道。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郭琇升任佥都御史。接着,他又冒着丢官丧命的危险上《纠大臣疏》,弹劾“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英武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陷异己,贪污受贿等罪行。致使明珠被罢官,余国柱等人被逐回籍。

郭琇由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不久升任左都御史。次年,他又上《参近臣疏》,弹劾皇帝宠臣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和给事中何楷、修撰陈之龙编修王顼龄等植党营私,以权谋私,徇情枉法,贪污自肥等罪。结果高士奇等一伙权臣被罢官。郭琇的三大疏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不久,便遭明珠余党诬陷,被罢官回乡。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郭琇到德州迎驾。康熙以郭琇为吴江县令时,政绩显著,且有胆识,复起用为湖广总督。郭琇到任后,极力整顿吏治,清除弊政,提出将黄州、武昌二府所征军粮改为折色,以节省运费,减轻百姓负担;减征江夏等13州县田赋;豁免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有赋无田的田赋和清丈土地等建议。均得到皇帝赞赏,得以实行。湖广百姓大受其益。1710年(清康熙四十年),郭琇曾多次以病请求辞官。康熙以“思一人代之不可得”为由予以拒绝。翌年,郭琇因具保苗民起义情况不实,遭权臣借机排斥,被罢官。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病故于即墨。他在《清史稿》上有正传,是唯一收入今之《辞海》上的一位即墨人物。

李 毓 昌

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号荣轩,即墨县城西阁里人,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中戊辰科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江苏候补。

是年,黄淮泛滥,江苏淮安一带洪水成灾,清朝廷发放赈银救济灾民,李毓昌等10人受两江总督铁保委派赴山阳县查赈。山阳知县王伸汉贪污赈银,中饱私囊,恐事情败露,便对前来查赈的官员一一贿赂。被派去山阳查赈的其他九名官员均接受贿赂,沆瀣一气,知情不举。唯李毓昌拒受贿赂,谢绝王伸汉为其安排的馆舍,独住于善缘庵。

古历九月二十九日,李毓昌带领仆役亲赴农村,深入民宅逐户查核人口及领取赈银数目,登记造册,与原山阳县所报之放赈名册逐一核对,至十月底即查完两个乡,李毓昌掌握了王伸汉虚报户口、克扣赈银的实据后,随即写好禀贴,准备上报淮安知府。王伸汉探知李毓昌即将揭发其贪污罪行的消息后,大为惊恐,急忙修书将李毓昌请回县署,设宴款待。席间,王伸汉对他诱之以利,殷勤地说:“君初入仕途,不知此中关窃耳。慕虚名而失实惠,窃为君不取也!” 李毓昌正色回答:“我非不欲得实惠,顾不忍向垂毙之饥民夺口食耳!此事任君自为之,弟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将闻之上台。”说完,拂袖而去。王伸汉见李毓昌不为金钱所动,便与亲信包祥计议,决心将李毓昌置于死地,以达灭口之目的。王伸汉首先派包祥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买通,应允事成之后酬以白银500两,然后亲往善缘庵邀请李毓昌去县署赴宴。李毓昌对王伸汉虽十分厌恶,但碍于情面,只得同往。王伸汉心怀鬼胎,假意殷勤劝酒,致李毓昌带醉而归。深夜,酒醒口渴,李祥便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投入茶水中,奉给主人,李毓昌喝下茶水后,不一会便高喊腹痛,神色骤变,口吐鲜血。李祥等三人遂即用丝带紧勒其咽喉,登时气绝。随后,三人又将李毓昌的尸体悬挂于屋梁上,伪造自缢身死现场,时为清嘉庆三年十一月七日。事后,王伸汉从李毓昌的衣物中搜出揭发其贪污行径的禀贴,并买通淮安知府王毂,以自缢身亡定案,着其亲属迎柩回故里发丧。

翌年春,李毓昌妻林氏在检点丈夫遗物时,发现带有污血的衣服禀贴残稿一页,稿中有“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等语,遂对李毓昌之死因产生怀疑,由此开棺检验,发现死者有明显中毒迹象,毓昌叔李泰清遂赴北京都察院告状。此案经嘉庆皇帝亲自批示,于1809年7月16日(清嘉庆十四年)将谋杀之主犯王伸汉、王毂、包祥、李祥、顾祥、马连升等处决,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等被革职流放,与此案有关的官吏亦受到惩处,清嘉庆皇帝亲制《悯忠诗》30韵,刻石于李毓昌的墓前,冤案得以昭雪。

应该是王世爵。 咱俩是一家的,我家家谱有记载。我祖王太在永乐二年(1404年)从云南迁至即墨。王世爵为第六世。但我家家谱只记载了六世王世爵之后到第十一世。大部分为王世爵亲生兄弟王世禄之后。详情可以继续问我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于姓由来姓氏: 于 祖籍: 河南 祖宗: 郡望: 河内郡 分类: 以国为氏 于姓起源 最早的于姓源于西周王族。《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二子于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单姓于氏。”这就是正宗的于姓,源出自姬姓。大约在3100年以前,周武王把第二个儿子于叔封在于国(既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西北的于台镇)。后来,于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自称于氏。后来因为于、于同音通用,就去邑以“于”为氏。其望族居住在河内郡(即现在的河南武陟县西南)。另外根据《路史》上所记载,在两晋十六国时,东海郡的部分于姓人,随鲜卑拓拔部北迁,遵从鲜卑的习俗,改姓勿忸于氏,在北魏时期又随鲜卑人南下,到孝文帝时又恢复原来姓氏。还有一支于氏,是唐代的淳于氏,相传为炎帝的后代,两周时分封淳于(现山东安丘),到唐代宪帝李纯年间,因“淳”与“纯”同音,为了避讳,改为单姓于。于姓名人 历史名人 于姓中,西汉延尉于定国,东汉名将于禁,北魏殿中尚书于洛拔、征北将军于劲,隋朝江南行军总管于仲文,唐朝工部尚于颀、东海郡公于休烈、太子太师于志宁,元朝兵部侍郎于钦,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监察御史于敬,清朝直隶总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以及现当代人于眉、于方舟、于学忠、于光远等人,都是于姓名人。于姓字辈 辈分湖南于氏一族字辈均从士必 亭津志万 尚德清高 福兴永远 文名选耀 世泽飘宏 订志宇年 才学开炮湖南常德于氏字辈 自必承乾坤山东于氏字辈山东济南于氏字辈:“华树洪庆宪文德继世昌”。 “昌传芳茂建曰礼科家邦”。山东长清于氏字辈:“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山东夏津于氏字辈:“廷士清风吉登殿震宝洪”。山东利津于氏字辈:“文景恩长春”。山东威海于氏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一心敬德天喜龙光”。山东宁海于氏字辈:“汉升恒世芳瑛志适滨龙田”。山东胶州于氏字辈:“世崇先宗志心法克永敦洪廷丕□启建正学乃纯”。山东海阳于氏一支字辈:“华源崇贤道继世绍清光境国成麟炳明廷佐泰昌”。 “同谷洛丰年治平万世川”。“学年勤(云)希恒(文)正海”。山东蓬莱于氏字辈:“守龙文章大财源茂富绅”。山东文登于氏字辈:“可德以仁为本”。山东栖霞于氏字辈:“宗祖世德吉人天相一心富有佐西永昌”。山东黄岛于氏字辈:“世善殿瑞(文)义”。山东龙口于氏字辈:“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清朝守文呈国世兰开有风登瀛洲吉世成林启昌运同兴家业建鸿尤”。 “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浩增孝寿”。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乃家升振宗”。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山东莱阳、“兆庆己志”。山东日照于氏一支字辈:“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兴家月善相贤乃有”。 “启世明康”。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永忠万瑞彩章”。 “京正仕(始)钦周德穆景召”。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正治永敬谨垂”。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西令长潭宗之”。“庆本志继顺”。“廷文凤子筱”。 “荣振国立仕(世)俊”。 “希桂树会守”。山东青州于氏字辈:“万学廷永振文山怀立德传世远恪守安家长”。山东茌平于氏一支字辈:“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永克明俊三山立海”。山东枣庄于氏一支字辈:“立成保秀光克”。 “玉兰佳贵香”。山东诸城于氏字辈:“清希殿彦海”。山东东平于氏字辈:“文树继吉庆红潮”。山东牟平于氏字辈:“文连振培春忠德”。山东郯城于氏字辈:“建志(学)清(大新)浩”。山东淄博于氏字辈:“在休望永本立道生先章记述得业昭明”。山东临沂于氏字辈:“迎明金兴嘉”。山东聊城于氏一支字辈:“井立祥旭其”。 “凤长西绍富”。山东荣成于氏一支字辈:“洪维天夕吉正大周汉清”。“文朝成世守福书”。 “佑克仕春瑛东海本嘉升千秋伟万代世续永昭明”。山东泰安于氏一支字辈:“甲九兴吉汝光庆衍召立敬长恒建修永茂凡梓化增相连现存明伦启春祚怀保安”。“宪佑兆新”。山东阳谷于氏一支字辈:“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 “广兆启长加目孔光”。山东台儿庄于氏字辈:“忠诚传世广兴(淳)后保家长……永效庆贤良”。山东嘉祥于氏字辈:“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泗水于氏字辈:“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山东招远于氏字辈:“绍成宝友文学”。山东肥城于氏字辈:“端树仁晶旺”。山东淄川于氏字辈:“云峰世绪慎守家某恪光祖德”。山东胶南于氏字辈:“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莒南于氏字辈:“文德新京现兆”。山东临清于氏字辈:“文洪学昌”。山东沂南于氏字辈:“成奉兴龄殿(十六世)祥怀修善珂恒春福庆天贞德有法明振志学文厚永世传常年”。山东临沭于氏字辈:“树恒长治”。山东泰安于氏字辈:“莲清继承学兴利传宝广宏伟灿凤祥”。山东桓台于氏字辈:“懋师孔孝修亦克”。山东德州于氏字辈:“文景清新记路学慧连邓”。山东新泰于氏字辈:“保学一德传兴春兆茂盛庆吉祥宏跃长永贵恩惠绪贤良”。山东梁山于氏字辈:“新更继世瑞”。山东于会于氏字辈:“有君德(夫福)性”。山东东阿于氏字辈:“挺凤建庆尚英”。山东成武于氏字辈:“提东守钦清茂兆源”。山东曹县于氏字辈:“风连松海鸣”。山东郓城于氏字辈:“广天道恒新”。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于姓家谱 族谱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于氏字辈 山东: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29、树 恒 长 治(山东临沂临沭于长胜) 30、凤长西绍富 (山东聊城于绍博) 31、莲清继承学,兴利传宝广,宏伟灿凤祥(山东泰安于学峰)32、兴家月善 相贤乃有(山东日照于得水) 33、昌传芳茂建曰礼科家邦。 (山东济南祖籍肥城) 34、万学廷 永振文山怀 立德传世远 恪守安家长 (山东青州西茂峪村于立峰) 35、迎 明 金 兴 嘉 (山东临沂于兴军) 36、京、正、仕(始)、钦、周、德、穆、景、召(山东即墨) 37、懋(16世)、师、孔、孝、修、亦、克 (山东淄博桓台于斌) 38、永、克、明、俊、三、山、立、海 (山东聊城茌平杜郎口于立军) 39、庆、本、志、继、顺(潍坊于志涛) 40、文景清新记 路学慧连邓(山东德州于新勇) 41、廷 文 凤 子 筱 (潍坊) 42、浩增孝寿 (乳山于建楠) 43、保学一,德传兴春兆,茂盛庆吉祥。宏跃长永贵,恩惠绪贤良。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翟镇于家庄村于群) 44、廷士清风吉,登殿震宝洪(山东德州夏津于家仓) 45、正、治、永、敬、谨、垂 (山东即墨) 46、风连松海鸣(山东菏泽曹县) 47、新,更,继,世,瑞(山东济宁梁山) 48、启(21世)、世、明、康(山东日照) 49、有、君、德(夫、福)、性(民国时期受洪水之害由章丘搬迁至枣庄于会) 50、广、兆、启、长、加、目、孔、光(由山西搬迁至山东阳谷金斗营于加环) 51、挺、凤、建、庆、尚、英(山东聊城东阿) 52、华(十五世)源崇贤道,继世绍清光,境国成麟炳,明廷佐泰昌(山东海阳辛安 于贤成)53、提东守钦清茂兆源(山东菏泽成武县大田集镇于楼村于水源) 54、清 希 殿 彦 海 (山东潍坊诸城) 55、同谷洛丰年;治平万世川 (山东海阳小纪镇钓畔村于姓) 56、文树继吉庆红潮 (山东省聊城东平县水河乡高家村于继民) 57、在休望永 本立道生 先章记述 得业昭明 (山东淄博周村于东阔) 58、文连振培春忠德 (山东牟平) 59、宗祖世德、吉人天相、一心富有、佐西永昌(山东烟台栖霞大庄头镇野夼村于道勇) 60、乃家升振宗 (山东文登于升彬) 61、学允锡文本立道(二十四世)生;文章华国天喜龙光。横批是:一心敬德 (山东威海徐家疃于道勇) 62、世(十七世)崇先宗志,心法克永敦。洪廷丕?启,建正学乃纯。(明初由云南迁文登大水泊,现居青岛胶州李哥庄镇大屯村 于志刚) 63、玉兰佳贵香(枣庄于华东) 64、建、志(学)、清(大、新)、浩 (郯城杨集镇饮马庄于思清) 65、学、年、勤(云)、希、恒(文)、正、海(十九世) (山东海阳东村大磊石) 66、广、天、道、恒、新、。、、、、(山东菏泽郓城武安镇于庙村于胜龙) 67、清朝守文呈国世 兰开有风登瀛洲 吉世成林启昌运 同兴家业建鸿尤 (龙口市 沙埠于家村) 68、洪维天夕吉 正大周汉清 (荣成市虎山镇于天亮) 69、荣振国立仕(世)俊 (山东潍坊于�氡辏� 70、文朝成世守福书 (荣成寻山镇于禄鹏) 71、守龙文章大,财源茂富绅 (蓬莱于文波) 72、可德以仁为本(文登埠口镇下冷家村于慈) 73、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山东龙口黄城集于庆磊) 74、希 桂 树 会 守(潍坊寒亭区河滩镇河西于家村)东三省: 1、纪、善、守、敬 (于勇大连、斥山迁牟平) 2、佰志胜鸿生 (吉林长春于胜龙) 3、长继文明志,永承德化恩。 (于文蘅黑龙江肇东) 4、万善永为本,家兴国乃昌,景清庭树秀,忠孝翰林芳,()厚传家远,立德子殿邦 (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5、春宝海天长,万水一江新(辽宁于天军) 6、正、志、钦、周(洲)、德 (大连) 7、道厚原远流长水 (于源涛大连) 8、桂占松柏鲜,龙泉德焘年 (辽宁于柏祥祖籍山东) 9、是福寿康,忠孝贤良 (吉林榆树于忠海) 10、沛,兴,圣,贤,广,尧,舜。。。(黑龙江于圣龙) 11、连盛泉文国,恩光治世昌,勋鸿开润启,德厚显名良 (吉林到黑龙江) 12、广、江、明、元、国 (沈阳新城子九里沟于国权) 13、增、振、云、长 (于长龙黑龙江) 14、六到八世祖两字;九到十二世祖,国,学,文,太;十三世祖两字;十四世祖,茂,朝,万,久;十七世祖两字;十八世,恩;忠致世泽长,功成家业昌;承启多俊秀,建树庆吉祥。(辽宁鞍山于忠泽) 15、国、龙、永、宗、图、保、敦、崇、钟。。。。。。。 后续:景希廷林广,国福继得祥。禀恩镇殿左,守学庆中昌。 (辽宁铁岭) 16、自久际有惠 俊清开泰甲 永远安家邦(大连于开敏) 17、永世传家宝 (吉林农安于天兴) 18、官清民安 (大连于世清) 19、得万希成文,久振云天。景延忠洪魁,维国世芳。(吉林于文超) 20、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21、百世其昌,凤成文章 (大连于飞成) 22、喜、会、振、海 (吉林蛟河于海超) 23、学常国瑞延 会芳振道德 (吉林于方涌) 24、兆、长、清、孝(辽宁大连市金州南山于家屯于淼) 25、永、在、万、兆、广、凤(辽宁北票市桃花吐乡于家沟于良) 26、永德万福昌,世代保安康 (黑龙江省绥化市于昌明) 27、清朝守文呈国世 在云有风登瀛洲 吉士成林启昌运 同兴家业建鸿尤 (吉林双阳县于瀛田、烟台龙口市 沙埠于家村) 28、青 宪 庆 瑞 连 贵 石 向 (祖籍山东梁山 现住黑龙江省巴彦县) 29、万世永昌,新春立业 (嘉庆三年自大水泊迁大连 13世于本业) 30、兆,庆,己,志 (山东莱阳,乾隆二年迁到大连新金县庆阳村) 31、忠、正、致、荣、敬、锦/正、治、永、敬、谨、垂 (大连) 河北: 1、 长宝文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寿昌(山东即墨迁至河北东光县于桥李习庄于永利) 2、酶(玖),金,桂,海 (于金栋河北衡水) 3、兆,仕,清,得,守,文,邵,敏,万,洪,智 (河北围场于海峰) 4、德国荫金士 俊 (河北正定吴兴) 5、良、振、金、桐、树/建(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迁至河北沧州于建洋) 河南: 1、河南西平六、七公 :守耀重望嘉,祖儒天光明;正大冠敏慎,惠恩庆昌荣; 民国期续:圣德启景运,庭训承孝行;宗泽培世久,文武永太洪(河南西平、河南郾城) 2、吾福昌广、全(15世)新连芳、从善兆吉、因以恒扬、俊秀林立、祖德延长、敬守成效、庆贺明良。前贤仰瀛海,盛誉赞西平。兢业立冰志,克丕振家声(62世)。(河南六营) 3、可士文纯天,迁奉化(上尸下共)传,广兆世克永,学法志绍乾,江河水中安,兴邦宏猷展,孔孟曾仁义,勤政礼孝廉。(河南民权) 4、风运进(海) 金光普照 万世长青 文(河南封丘于胜杰) 5、风 俊 成 金 (河南新乡于成俊) 6、凤 俊 运 海 进 金 合 光 永 文 顺 继 (河南新乡封丘于文海) 7、田(?)、凤、朝、俊、云、海 (河南周口于云亮) 江苏: 1、希 贵 兰 海 江 河 (于舟江苏) 2、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江苏江都) 3、勋华崇国望,清德治家声。(江苏金坛) 4、廷灌元国永祥常盛 (江苏灌南于桥) 5、长春维寿 天锡家祥 祖承世德 福庆增光 (南京于维立) 6、运成 齐为百世吉 孝友传忠义 天恩嘉庆堂(江苏于超 江苏丰县赵庄镇于吉平) 7、运 心 善 文 志 朝 (江苏连云港) 8、开 庆 维 立 科 (江苏新沂阿湖镇于立科) 9、德登广同 忠厚葆家长 (徐州于爱华) 山西: 1、殿、续(学)、海、振、志、占 (山西灵丘于占河) 甘肃: 1、义应龙泽民,体歧谐德同;龄嘉华永在,耀光万世兴。”近年又议了20辈如下:“立国信为本,百年多英才;诚正谦清廉,大志皓月明 (甘肃酒泉于林华 字辈位置二三位交替) 浙江: 1、行字母:六五三七始,相传念百千,万仲云仁礼,启后高尚权,英盛宗奇杰,雄俊在位立,勋芳名允振,后先继美业, 讳字母:应廷一其官,义道德以�N,宗祖功可思,曾元奕世同(浙江浦江) 2、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浙江省金华地区浦江于立鹏) 四川: 1、文正家声宗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联。韩映照翌衍庭后,炳秀代昌存章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四川达州宣汉,明末清初湖广入川)(良登思双丕正家声钟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连。韩英肇吉仁廷俊,秉秀代章承昌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 2、天大怀思学其明德光宗显扬荣昌齐家治国世代流芳森林丕焕克绍书香 (四川达州宣汉) 3、先世兴文德安邦成朝廷开多士绍自定光明正忠三元美永远合昌荣 (四川达州宣汉) 江西: 1、 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月 (江西都昌人,600年前由河南迁入江西) 2、 德宗大贤 学业超先 文明开启 道义时增 世柄锺正 伟厚光朝 (于阳如,河南入江西) 安徽: 1、永景荣家 朝献广(是繁体) 士 少仙(先) 业 庆 亚圣吉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祖籍山东) 2、明心云中和,德高传纪广 (安徽皖北乐天堂) 3、德绍万辛庆和礼格 (安徽省泗县刘圩镇前于庄) 4、永景荣家 朝闲广(繁体)士 少仙业吉庆祥 (安徽蚌埠五河县一带于仙虎) 湖南: 1、开(凯)、建、品、立、旭 (湖南祁阳(梅溪)) 2、培(芝)源敦孝悌,继武焕文章,理学传家远,名臣佐国昌,捧纶依日月,拜冕肃冠裳 ( 明朝中叶由江西迁至湖南张家界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于志海) 3、自、必、承、乾、坤 (湖南常德于雷) 4、学立恢前绪 (湖南于谦) 湖北: 1、治国安邦、成周玉方 (于邦奇) 2、孝、成、家、大、忠、乾、坤 (湖北北部) 北京: 1、润 长 福 正 本 庆 (北京) 2、明、长、克、溪、汉、思、晋、宝、福(改:海)(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水漳村于海涛) 内蒙古: 1、红显永文久 (内蒙古赤峰于文刚祖籍山东登州府) 2、殿、学、海、振、志、占 (于占河) 新疆: 1、锡、澜、仁、有(新疆私立光华学校 于有波) 天津: 1、宗源树广茂,基业永隆昌(静海县土河村

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

即墨鳌山卫于氏家谱字辈顺序,卫柏九元、卫伯融、卫希泰、卫献宗、卫彦开、卫龙文、卫正祥、卫忠通、卫坤源、卫信望、卫贞良。根据查询相关...
点击下载
上一篇:袁姓的由来下一篇:吴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