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当了多少年皇帝
历史上只有晋朝的皇帝姓司马,经历了15个皇帝,共155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
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总共延续了155年。
扩展资料:
晋朝皇帝在位时间:
1、晋武帝司马炎:265年—290年,在位26年;
2、晋惠帝司马衷:290年—307年,在位18年;
3、晋怀帝司马炽:307年—313年,在位7年;
4、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13年—317年,在位5年;
5、晋元帝司马睿:318年—322年,在位6年;
6、晋明帝司马绍:322年—325年,在位4年;
7、晋成帝司马衍:325年—342年,在位18年;
8、晋康帝司马岳:342年—344年,在位2年;
9、晋穆帝司马聃:344年—361年,在位17年;
10、晋哀帝司马丕:361年—365年,在位5年;
11、晋废帝司马奕:365年—371年,在位6年;
12、晋简文帝司马昱:371年—372年,在位2年;
13、晋孝武帝司马曜:372年—396年,在位25年;
14、晋安帝司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23年;
15、晋恭帝司马德文:418年—420年,在位3年。
——晋朝
——皇帝
指的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影响就是导致了之后三百年的战乱。
1、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_、长沙王司马_、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_、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2、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
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
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扩展资料:
八王介绍:
1、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291年),字子翼,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母伏夫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亮初封万岁亭侯,后改封广阳乡侯、祈阳伯,历任东中郎将、散骑常侍、镇西将军等职。西晋建立后,先封扶风王,后改封汝南王,先后担任骑司马、抚军将军、卫将军、宗师等。
咸宁三年(277年),升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等要职,镇守一方。不久,入朝任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重,有意托孤于司马亮,但在杨骏阻挠下并未成功。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司马亮入朝任太宰,与卫_分掌朝政,大肆封官却失去人心。
不久,司马玮矫诏将司马亮杀死。司马玮被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后,朝廷下诏给司马亮平反,赐谥号为文成。
2、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271年—291年6月13日),字彦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审美人,西晋诸侯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司马玮初封始平王,后改封楚王。历任屯骑校尉、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南将军、卫将军、侍中等。
元康元年(291年),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_建议朝廷让司马玮离开朝廷到封国去,司马玮对此很怨愤。
卫_等人因长史公孙宏、舍人岐盛轻薄无德,并受司马玮亲宠,会给朝廷带来祸患,打算收捕岐盛。
岐盛得知此事,就和公孙宏密谋,假称司马玮的命令,向皇后贾南风说司马亮、卫_坏话。
司马玮于是勒令本部军队,伪造诏书召集军队准备除掉卫_等人,不久兵败被处死,年仅二十一岁,谥号隐王,追赠为骠骑将军。
3、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301年),字子彝,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初仕曹魏,封安乐亭侯。五等制建立后,封东安县子,授谏议大夫。西晋建立后,封琅琊王,授宣威将军。迁安北将军、镇守邺城,封赵王。
迁征西将军,镇守关中。刑赏不明,激发羌族和氐族反叛。入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元康十年(300年),使用离间计,使得太子司马_被皇后贾南风害死,鼓动司马_旧部及齐王司马_起兵,废黜并杀死贾皇后。
诛杀淮南王司马允,自领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年号建始。即位之后,任用孙秀掌政,大肆封官,收取人心。
齐王司马_、河间王司马_、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屡战屡败,宣布退位,迎接晋惠帝复位,退居金墉城。梁王司马肜上表论罪,赐死司马伦。
4、齐王司马_
司马_(?—302年),字景治,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参与“八王之乱”。
父亲司马攸死后,袭爵齐王,历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联合赵王司马伦废杀皇后贾南风,为宠臣孙秀所排挤,出镇许昌。
司马伦篡位后,拜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首倡大义,联络河间王司马_等人讨灭司马伦,迎接晋惠帝复位,拜大司马、辅政大臣,加九锡。权倾朝野,骄奢*逸,大失人心。
永宁二年(302年),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自领太子太师,打算长期专政,遭到司马_和翊军校尉李含上表反对,被长沙王司马_击败和杀死。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予以平反,追赠侍中、大司马、齐王,谥号武闵。
5、长沙王司马_
司马_(277年—304年3月20日),字士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异母兄弟,母为审美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司马_受封为长沙王,授任员外散骑常侍。其父武帝司马炎死后改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同母兄楚王司马玮被贾后杀死,司马_被贬为常山王。
永宁元年(301年),齐王司马_等诸侯王起兵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_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
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_起兵讨伐司马_,司马_暗中作为内应攻入洛阳将司马_捕杀。
太安二年(303年),被河间王司马_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岁,司马_之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后,追谥为厉王,以子司马硕袭封。
6、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颖(279-306),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生母程才人,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受封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由于结怨于贾谧,皇后贾南风下诏出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_传檄讨逆。太安元年(302年),齐王司马_专权,河间王司马_上表数其罪状,司马颖起兵响应。
太安二年(303年),与司马_合谋攻长沙王司马_。永兴元年(304年),司马越囚禁司马_,向颖、_联军投降。
司马颖除去朝中的司马_后,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又立为皇太弟。这时期的成都王司马颖达到了他的权利顶峰。
八月,王浚与司马腾讨伐司马颖,司马颖等挟惠帝奔洛阳。十二月,太宰司马_下诏废黜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将其遣回封地。
光熙元年(306年)九月,顿丘太守冯嵩将成都王司马颖和他的两个儿子抓住送往邺城。
范阳王司马_不忍心杀害司马颖遂将其幽禁在邺城,十月,司马_暴毙,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将司马颖及其二子一并赐死,司马颖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7、河间王司马_
司马_(?—306年),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西晋宗室、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之一。
司马_初袭封父爵,咸宁三年(277年),改封河间王。少年时有名声,轻钱财厚待贤士。晋武帝赞叹其为藩王的表率。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响应齐王司马_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
永宁二年(302年),李含假称受帝密诏说服司马_讨伐齐王司马_、长沙王司马_,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后又废太子司马覃,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
永兴三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率义军讨伐司马_,司马_接连挫败,义军逐占据关中,司马_保守孤城。
同年,司马越以诏书征召司马_入朝任司徒之职,司马越之弟南阳王司马模派将军梁臣将司马_掐死,他的三个儿子也一同被杀。
8、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311年),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初任骑都尉,后迁散骑侍郎加侍中,历任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并因参与诛杀杨骏受封五千户侯,不久复任侍中,加奉车都尉,晋爵东海王。永康初年(公元300年)加中书令,又升任司空兼中书监。
在八王之乱后期,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_、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_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越自任太傅辅佐朝政,辅政期间不思团结官员一致对外,反大权独揽,杀戮朝臣,弄得人人自危,各方纷纷起兵讨伐,司马越无奈之下自请出征石勒。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至此八王之乱终结。东晋年间追谥孝献。以元帝之子司马冲袭封。
——八王之乱
战争概述:西晋王朝建立后,大封同姓王掌握地方军事,从公元291年到306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长沙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东海王司马越发动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乱,在战乱中消耗了内部力量,导致了五胡入侵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将帅星数:★★刘琨精彩星数:
政治影响星数:★综合星数:5★★战争类型:乱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司马氏内部唱的这出戏很热闹。
战争深度解析:
甲:哎呀,我的妈呀!今年北方凝冻,南方洪水,西部旱灾,老百姓没粮食吃,可咋整。
乙:没粮食吃,大家可以一起来吃肉干啊,肉干多好吃呀。
甲。
这不是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的台词,但这却是西晋王朝第二任皇帝司马衷在朝堂上与大臣的对话。
西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司马衷,是个白痴。
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宫美女无数,司马炎本人的繁殖生育能力也比较强,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但就在二十五个儿子中,他却选择了白痴司马衷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司马衷是司马炎第二子,司马炎的长子为司马轨,早逝。
白痴司马衷能够被扶立为太子,很大程度得益于自己的母亲杨皇后杨艳。司马炎立九岁的司马衷为太子在众臣间引起很大争议,连太子少傅、当朝元老卫都不愿袒护自己的学生,当着晋武帝的面指着皇帝的宝座说此座可惜。群臣的非议也让司马炎渐渐觉得司马衷并不是合格的接班人,一度想改立太子。
杨皇后闻讯后勃然大怒,指责司马炎说想废太子老娘就跟你拼命。司马炎虽然后宫美女如云,耳根子却很软,很听这位杨皇后的话,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把白痴的儿子扶为储君的位置,还可以说是司马炎夫妇爱子心切。但司马炎夫妇给儿子找的儿媳妇,则只能说夫妻俩有眼无珠了。
司马炎夫妻给儿子找的老婆叫贾南风。
贾南风是尚书仆射贾充的女儿,倒也是名门之女。原本司马衷的候选老婆还有卫的女儿,不过后来贾充的老婆郭槐给杨艳送了不少礼,拿人手软,杨皇后作主,选择了贾南风。
便宜无好货。第二天拜见公婆的时候,司马炎夫妇一看,贾南风长相那个丑啊,哪里像个女人,让见惯美女的司马炎看了就想吐。让此女当太子妃,将来还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夫妻俩肠子都悔青了。
悔也没用,贾家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万没有退货的道理。司马家的江山,靠的是贾氏、羊氏、荀氏几家大门阀的支持。贾充那老头,平时里就不怎么买司马炎的账,因为他的反对,灭吴这种大事也拖了好几年,他在晋武帝时代的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司马氏和老贾家,脸皮还不能撕破喽。
司马家吃了哑巴亏,只好把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自己安慰自己,家有丑儿媳是块宝,扔到天涯都跑不了。
他们又错了。
贾南风不但奇丑无比,简直是集盘古开天地来所有女人的缺点于一身了,狠毒、妒忌、残暴,权利欲望更强。
贾南风进宫不到一年,皇后杨艳就逝世了,她的堂妹杨芷被扶立为皇后,新杨皇后年轻威望不高,贾南风开始在后宫折腾起来。
虽然贾南风就没把自己的白痴丈夫放眼里,但贾南风的妒忌心却超强。一次司马衷所临幸的宫女怀了司马衷的龙种,贾南风大怒,把那名宫女抓来,用一支戟刺向该宫女的大肚子,并活活将男婴剖了出来。
这件事被司马炎知道了,司马家被欺负成这样,这还得了!司马炎下了废贾南风的心。
想法才起,一群又一群的大臣又跑来替贾南风求情,包括司马衷的外公国丈杨骏,理由很简单:除贾南风,就等于除贾氏,贾氏一除,江山不稳。
司马炎举起的刀始终砍不下来。
公元290年,司马炎逝世,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司马炎死前知道有子如此、有儿媳如此,今后西晋的江山肯定不得安定。
除了任命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尉,督中外军事、辅助司马衷执政外,他唯一的指望,就只能是那些被封在外地拥有兵权的同宗兄弟叔伯们来拥护西晋王朝的江山了。
贾南风是一个权利欲望强烈的女人,能让她忍受和白痴皇帝同睡一床的唯一理由,就是自己可以以皇后身份独揽大权,怎么可能让大权旁落杨氏?司马炎死后第二年三月,在贾南风的指使下,楚王司马玮发动了武装政变,进行了一场政治清洗。杨氏一族及相关势力被贾南风铲除,皇太后杨芷被打入冷宫,太傅杨骏,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中护军张劭,散骑常侍段广、杨邈,左将军刘预,河间尹李斌,中书令符俊,东夷校尉文淑,尚书武茂等人都被贾南风推上了断头台,夷灭三族。从此贾南风大权在握,开始了呼风唤雨的政治生涯。
随后,一批朝廷重臣,汝南王司马亮、帝师卫均被贾南风所杀,连当初听从她指使发动兵变的楚王司马玮也成为贾南风的刀下鬼。
贾南风为司马衷只生下二个女儿,没儿子。贾南风不能眼睁睁看着太子之位由其他嫔妃所生的皇子继承,她想出一个偷龙换凤之计,把自己妹妹贾午的儿子偷偷弄进宫,自己则假装怀孕。接着又杀掉了司马衷的太子司马。
异己的清除,使贾皇后成了独掌大权的贾女皇。
贾女皇不仅有很强的权力欲,性欲也强得惊人。在民间广收美男供自己*乐,*乐完后又统统将这些美男杀掉,一时经,洛阳一带的民间帅哥经常莫名其妙地玩失踪。
贾南风所作所为,在各地拥兵自重的司马氏王爷们岂肯善罢甘休。
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有鉴于曹魏帝国被司马氏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氏宗室力量的薄弱,于是大封同姓王。同时又以宗王出任重要州镇的都督,以巩固司马政权,从而使出镇的宗王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赵王司马伦是的第七子,贾氏当权后,司马伦投靠贾氏担任打手。公元300年,贾后废杀太子司马后,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司马伦也找到了下手的借口和机遇,以为太子司马复仇为名,发动政变,废贾后,并赐死于金墉庸城。
对贾南风的终于告别历史舞台,结束了史上最为恶心的一出闹剧。
公元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逼迫白痴皇帝司马衷禅让,自己称帝。
当皇帝后的司马伦为了笼络人家,封了很多官,一时间国库里用来做官帽装饰的貂毛都不够了,只能够拿狗尾巴来代替。
其他同姓诸侯王显然对以狗尾巴为饰的官帽不感兴趣。该年三月,齐王司马起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常山王司马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
诸王组成二十万联军进驻朝歌,相比之下,司马伦的五六万人马显得寒酸。双方在多次交战后,联军于溴水大败司马伦主力,乘胜渡过黄河迫近洛阳。司马伦方发生内讧,部将王舆等举兵杀孙秀、司马伦,复迎司马衷为帝。齐王司马被任为大司马,成为新的专权者。此次战争持续二月,双方死伤近十万人。
当初一起举事的四哥们儿,齐王司马专权,剩下三位没捞什么好处,自然不满,与司马的关系日益恶劣,双方很快又兵戎相见。公元302年十二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常山王司马又共同起兵讨伐司马,在洛阳城外打了三天三夜,司马兵败被杀。三王入洛阳后,由常山王司马任太尉,督中外军事。
公元303年八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又联合发兵讨伐专权的太尉司马。这次双方参战的兵力达到三十万,双方在洛阳城外展开激战。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加入了这场混战,与朝中诸将逮捕司马,送至金墉城杀之。
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对西晋王朝的权力蛋糕进行了分配:成都王司马颖任丞相,督中外军事,但仍居邺城;河间王司马任太宰,仍居所镇地长安;而东海王司马越则控制了关东地区,慢慢崛起。
公元304年七月,羽冀渐丰的东海王司马越再次率兵十万征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率五万人迎战,在荡阴大败司马越,司马越逃至东海,司马衷被司马颖俘至邺城,河间王司马趁机发兵攻入洛阳。八月,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马腾进兵攻邺城,司马颖逃到洛阳。十一月,双方罢兵,以东海王司马越和太宰司马共同辅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进攻司马,于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颖、司马先后被杀。东海王在这场混战中笑到了最后,任太傅、录尚书事,独揽大权,历时七年的八王之乱宣告结束。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司马越:
司马越是司马懿之弟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算是司马氏中的旁系远亲了。但在八王之乱中,他后发制人,最后一位起事,在诸王杀得头破流血时参战,却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执掌朝政后的司马越因为不是皇室近属,威望不够,所以他力求笼络关东的名士门阀的支持,王衍被他相中,出任太尉,开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
永嘉五年,怀帝赐手诏苟,准备征讨司马越。司马越知道后忧惧成疾,病逝。
战争猜想:
八王之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司马炎大封同姓王,地方势力膨胀所致。但是司马氏选择让一个低能白痴当皇帝,又有贾南风这样的恶妇篡政误国,也是内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司马炎二十多个儿子,真没有比司马衷更合适当皇帝的吗?历史有时候很黑色幽默。
提起魏晋,世人皆知名士之风流,但鲜有人留意那场盛况空前的哲学玄学大讨论,从正始之音开始,至东晋依旧余音绕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馈,在当时,更与庙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这场大讨论中,四本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陈寅恪甚至将魏晋清谈分为“四本论”和“竹林七贤”两个问题,其地位可见一斑。
何谓四本?《魏志》曰: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所谓才,望文生义,自然是指人的才能;所谓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质言之,四本论问题,讨论的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与才性合相对应,才性异与才性离相对应,所以问题的核心便是: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是否统一的问题。
在魏晋之交,四本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统治阶层选举和任用人才的方式,更决定了士大夫们在司马氏夺权斗争中站在哪一队。持才性离观点的,都是曹氏一党;执才性合之论的,自然站在司马氏一边。
如此问题便出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魏大将军曹爽;公元260年,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以下克上;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篡魏建晋。以上是司马氏夺权的几个关键节点,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有德首先要守名教,而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毫无疑问,司马氏以臣弑君,其所作所为是无论如何也与才性合沾不上边的。那为什么依靠篡魏建立政权的司马氏要极力主张才性合呢?
这还要从曹操颁布的求才三令说起,公元210年、214年和217年,曹操三次颁布求才令,史称求才三令,三令大旨是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的污名,这显然是才性离的观点,相应地,求才三令的原则便是唯才是举。因此直观地看,司马氏所持才性合观点正好与曹氏的才性离观点相悖,意图在思想上否定曹氏政权,为其夺权斗争服务。
但问题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单纯为了反对曹魏才性离的观点,并不足以让司马氏坚定地奉行与其篡魏行为相悖的论点,这无异于自欺欺人。司马氏之所以坚称才性合,更深层的原因,隐藏在魏晋时期更为宏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
众所周知,东晋向来以门阀政治著称,终其一朝,皇族司马氏始终与高门大族“共天下”,原因在于司马氏南迁渡江之后根基不稳,需依靠门阀士族来巩固政权,但这并不等于门阀士族的势力是在东晋时期才建立并强大起来,《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写道:“服膺儒教的豪族的出现,在东汉时代,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非止河内司马氏而已。”因此,在汉室衰微的情况下,能否得到地方豪族或士族的支持,便已经成为关系着地方政权强弱与存续的问题。
以出身而论,曹操的祖父曹腾为东汉末年中常侍,宦官出身,父亲曹嵩为曹腾养子,陈琳檄文曾讽其为“乞匄携养”,阉宦之人,在儒家思想中断没有政治上的地位,曹操可算是非儒家寒族出身。反观司马氏,自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司马卬开始,世居河间,又自东汉司马钧开始,世代为将军、守、尹,是正宗的地方士族,可归于儒家豪族一类。
出身的不同所涉甚多,儒家豪族之间盘根错节,多有历史、血缘和利益方面的关系,且都奉儒家学说为正统,与非儒家寒族之间壁垒分明。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魏晋之交便已现端倪。因此,出身寒门的曹氏建立的曹魏政权,即便深知争取儒家豪族的支持至关重要,也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他们的支持,更遑论曹操做出通过求才三令等一系列政策来打压儒家豪族势力的举措了。
当然,站在曹魏的立场,曹操是断不可能去争取儒家豪族支持的,因为儒家学说是东汉赖以立国的指导思想,地方豪族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曹操若是诚心拉拢他们,岂不是否定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寒门出身的曹操,若要取刘汉皇位而代之,必然要颠覆儒家思想这一东汉政权的精神根基,这才有了求才三令的颁行。除此之外,他还厉行节俭,规定衣绣要处死,甚至曹植的妻子也不能幸免;再者,《晋书·傅玄传》记载傅玄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这些都是曹操对儒家思想的颠覆。
《左传》有云: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多年之后,历史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曹操颁布求才三令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司马氏有朝一日会持才性合的观点,将整个天下从曹魏手中夺过来。综上所述,司马氏之所以持才性合的观点,原因有三:
1、上文已述,河间司马氏为典型的儒家地方豪族,而才性合,本就属儒家教义和华夏正统思想,此外从长远来看,可保证篡魏后建立的政权具有合法性,而非囿于眼前的篡权行为本身是否与才性合的主张相悖,这一点,我们只需想想两晋国祚能有155年,且东晋虽偏安江南一隅仍被天下人奉为正朔便可明了;
2、由于才性合暗合儒家正统思想推论,司马氏与其余儒家豪族处于同一文化场域,可得儒家豪族支持;
3、在直观上反对曹魏政权的指导思想,否定其政权合法性,与非儒家寒族划清界限,以为夺权之便。
由此观之,才性离和才性合这对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涉及万分凶险的政治斗争和改朝换代,背后更有历史大势、正统学说等宏观因素。所以,不论是曹氏还是司马氏,都绝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枭雄谋事,可谓所虑甚远。
不过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如此,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依然是最为直接的与才性合相悖的行为,这无异于自我否定,使其才性合的观点不攻自破。其实不然,遍观古往今来之政治斗争,名实之间,正当其谋。拿曹髦身死一事来说,以实论,路人皆知是司马昭杀曹髦;但以名论,下令的是贾充,动手的是成济,事后司马昭诛成济九族,哭曹髦,着实是大忠之臣,天下又有谁能说是他杀的曹髦呢?当然,篡终究是不光彩的,政治斗争自来都鲜血淋漓,要不然,晋元帝司马绍在听王导介绍完祖先“创业史”之后,也不会羞愧地以被蒙头,叹一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了。
司马家族当了多少年皇帝
本文2023-10-05 20:56: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