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汤和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 概述内来源 )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汤和 别名 :汤鼎臣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 :公元1326年 逝世日期 :公元1395年 职业 :将领,官吏 信仰 :道家 主要成就 :平定福建 爵位 :中山侯    信国公 追封 :东瓯王 諡号 :襄武 性别 :男 人物生平,加入义军,驻守常州,平定福建,西征北战,告老还乡,筑城防倭,因病去世,人物评价,轶闻故事,史书记载,祖先 后代子孙,后世纪念,汤和庙,汤氏祠,“汤和公巡游”民俗活动,墓地,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汤和(右一)与众将领绣像 1352年(至正十二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1353年(至正十三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今南京),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今常州奔牛镇)、吕城(今丹阳吕城镇),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驻守常州 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讯息。敌人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祐,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汤和题跋像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农历十月,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平定福建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画像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西征北战 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汉中)。 1371年(洪武四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皇帝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汤和半身像 1372年(洪武五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指挥使章存道阵亡,皇帝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返回京城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1376年(洪武九年),伯颜帖木儿成为边境的隐患,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于是汤和率军返回。 1378年(洪武十一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1381年(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1385年(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告老还乡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汤和雕像 筑城防倭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一年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因病去世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汤和像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諡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人物评价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轶闻故事 汤和经常因为酒醉犯错。在驻守常州时,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在封他为信国公时,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史书记载 《明史·汤和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 《读史方舆纪要》 祖先 后代子孙 祖先:曾祖父字「五一」,祖父「六一」,父亲「七一」 汤和有五子。长子汤鼎为前军都佥事,随征云南,中途去世。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征讨五开,死于军中。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汤杰无子,以其弟汤伦之子汤绍宗为后。明孝宗任用功臣之后,授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諡号僖敏。爵位传至明朝灭亡而终。 汤和的曾孙汤胤勣,字公让,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景泰十才子”之一。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周忱向朝廷推荐,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问候明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景泰中,因为尚书胡濙的推荐,署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胤勣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勣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 后世纪念 嘉靖年间,明朝东南方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汤和庙 汤和庙位于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十字街头。明嘉靖年间,御史上奏,为纪念汤和建造汤和庙,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汤氏祠 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公巡游”民俗活动 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汤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民众盛行祭奠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全民公祭

的“汤和信俗”。近年来,宁村每年都会举办这一盛事,都有几千人组成威风锣 鼓、拼字龙舟、姓氏方阵等10来个方阵,一路巡游海滨街道20多公里的路程。2008年汤和信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墓地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著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乞丐皇帝传奇》叶建飞饰演汤和。 2002年电视剧《大脚马皇后》李中华饰汤和。 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杨洪武饰演汤和。 2006年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张兴哲饰演汤和。 2015年电视剧《乞丐皇帝大脚皇后传奇》刘东建饰演汤和。

汤字是中国汉字中最早出现于史的文字符号之一,因而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陶文、简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汤字符号的记载。据考证而知,《古陶字汇》中收录的“氵早”字符号,就是最古老的汤字象型符号,从字型上分析,汤字如初升的太阳,因日临于水,则如字义。因汉代以前,文字符号可以拆装组合,“早”字亦拆为十日,《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故而十日既是汤。但因汤字符号与偒人发展的历史有关,故而汤字符号亦出现多元化,直至唐代汤字符号才得以统一化。因此,若想揭开汤字符号从多元化至统一的过程,就必须与偒人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奇特的姓氏缺环。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川,1951年父亲汤展云举家移居北京,因而我有幸出生于首都,虽然没有回过老家,但每至佳节之日,京津两地的亲友必云集于我家畅怀乡情,因而乡音及乡情从小就萦绕在我的心田,由于血缘关系,我对“汤”氏的源流非常好奇,总想破解自己的血缘之谜。1985年我时任《经济学周报》发行部主任兼记者,于是利用到上海、杭州考察之机,顺路由杭州乘风而下直抵江西南昌。我的祖籍临川县李渡镇,今属南昌市进贤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李渡镇烧酒作坊遗址,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多、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被称为200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其生产花炮的历史非常久远,其生产的礼花在东亚运动会、五十年国庆大典上为国争了光,因而李渡镇被称为“花炮之乡”。毛笔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秦汉时期李渡镇就开始制造毛笔,并波及到文港镇,李渡镇在上海创办的周虎臣笔店、在安徽芜湖创办的李鼎和笔店及文港镇在湖北武汉创办的紫光阁笔店与浙江湖笔店并称为“中国四大笔店”,为此我的家乡又称为“毛笔之乡”。而今中国各县市都设有李渡镇医疗器械办事处,所以我的家乡又称为“医疗器械之乡”,这三大支柱产业为我的家乡赢得了荣誉,因此李渡镇被评为全国模范镇。

我的祖籍李渡镇柴埠口汤家港背靠金山,面朝汝水,山环水绕美不胜收。自宋代我高祖朝四公由雍州(湖北襄阳,唐称“雍州”)徙居于此开基立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是我首次回到我祖先世代生居的故乡,只见汤村村头高耸着两排巨大的石碑坊,一块坊上书“中山优秀”;一块坊上书“玉茗流芳”。后经研究才知,“中山”是汤氏族徽标志;而“玉茗”,则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堂号。宗族长老汤友才先生,见我远道而来,特意请出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我祖父汤茗孙公主修的八修《汤氏宗谱》让我阅览,据临川《汤氏宗谱》记载:临川汤氏源于江苏苏州温坊,唐禧宗时我苏州温坊36世高祖汤宝亭公,任抚州路宣慰大夫,因督率唐军与黄巢大战兵败殉职,唐僖宗赐汤宝亭公为“公”,谥“忠勇”,敕葬抚州临川温坊北飞燕投湖山,立庙于长春地,供郡人凭吊,并有宋宰相晏殊作撰、宋宰相王安石题诗为证。汤宝亭公五子奉旨举家迁居临川,于温坊之侧守庐而居。我35世高祖汤德公是汤宝亭公的第三子,为唐赐进士,历官湖北襄阳文林郎,故而我三房宗支又迁出临川定居于襄阳。因襄阳唐时均是雍州移民,因而又称“南雍州”。宋代,我29世祖朝四公因避战乱,才返迁回临川,其见李渡柴埠口之地,上控南昌、九江;下辖抚州、南城,是江西水运的中枢枢纽,而其地山清水秀,水运繁盛,则依金山、傍汝水,构屋而居。因家族繁衍渐成为江右望族,因此其地于清时称:“汤家港”。因汤氏源于中山,故而称“中山汤氏”。因我不服水土,于是到张家窠汤氏祖坟山(今为李渡花炮城)祭扫祖墓后,即起乘回京。临行汤友才先生恭敬的将1947年我祖父汤茗孙先生主修的九修《汤氏宗谱》请出,郑重的交我带回北京保管。

自从我有幸接掌了我族宗谱,几余年来为揭开汤氏家族“中山”之谜,我读遍中国二十四史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县志及《汤氏家谱》,初步认定河北定县(河北唐县、定县一带)与我家族徽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古史记载:定县古属“唐”,古天子傥女娲、帝喾、帝挚、唐尧、丹朱皆曾封于此称“唐侯”,因上古时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称“汤候”。东周时期,鲜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国,因而汉初在此置中山郡。据湖南益阳《汤氏家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仕唐为荆湖(湖北)统制,功封中山郡,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汤氏”。然而,汉代江苏句容汤氏及两晋时期的安徽贵池汤氏就已经以中山氏自居了,说明中山汤氏的起源应早于唐代。典曰:“中字意为齐、殷、极。”因而齐国也可称中山国;而殷商王朝则可称“中央王朝”,以此推理中山氏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朝的始创者汤武王子履。史曰:“冀州为天下之中。”冀州之称始见于伏羲氏时代,共工氏居此称帝,被母后傥女娲诛于冀州,因而冀州从共也。尧舜时期,冀州为大禹所划九州之一,因尧舜禹三代皆于山西运城地区称帝建都,所以山西运城地区当属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古之天子辖域为千里,藏缅语系曰:“千里之王为汤。”所以古天子号“汤”,因此汤是太阳、君王者的象征;《荀爽传》证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如:傥(汤)女娲、唐(汤)尧、汤孙(夏少康)、成汤等,都被尊为“汤”。汤由天子之号逐渐演变为姓,因而汤姓具备原始姓的多义、多形、多音、多变的条件,并具有分衍氏族的功能,因此汤姓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姓。周代中国开始施行“谥法”和“避讳”制度,严格要求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此汤姓先后分衍出千万个氏族,所以汤姓是万家氏族之源,其与汤氏完全是两个概念。

那么汤武王子履是否与冀州有关系呢?中山与汤武王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闻喜县志》曰:“中条山又名汤王山。”山上建有汤庙。翁同和道:“有汤庙湫池,祷雨辄应,亢旱如此”。由此可知,中条山既是中山,汤武王就是中山之主。《运城市志》曰:“中条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绵延300里,居中若带,故名中条山。”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汤里,传说是成汤的故居。《运城市志》曰:“汤里传说为商汤武王故里。”为了证实《运城市志》的这一论点,1990年11月我专程去山西运城地区进行考证。运城地区下辖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夏县、永济县、芮城县等7个县市,在运城地区文联副主席杜东明、运城市文联主席樊晋英、山西省宣传部《山西画报》社记者樊小力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了运城市、夏县、永济县的文物古迹。运城有一个百里盐池,是中国最大的无机盐产地,也是上古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殷商族就是靠贩运盐泽起家,成为一代名族。

据史书记载:帝喾第三子殷契是殷商族的始祖,《拾遗记》记载:“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燕子)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14月而生契。”唐尧称帝后拜三弟殷契为司徒,主管各部族教化,殷契认为自己是燕子卵所生,虞舜即位后赐契为“子”姓。燕卵真能诞生人类吗?我想这是古人对图腾的神话,实际上子契是上古以燕子为图腾的玄鸟部首领。子契初封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盘,所以又称“盘侯”。子契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而改封于商(陕西商州),辖域70里。子契的儿子昭明善于货殖,始创商贸文化,因此诸侯称其族为:“商族”。昭明之子相土为解决货殖运输而发明了马车,相土乘马驾车游历于天下,商族货殖千里主要贩运的是百里盐池的无机盐,因此在运城市至今仍保留着东古(明)、相城、马庄、马踢涧等地名。相土后率部迁至河南商丘立国,《春秋左氏传•襄公9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晚年定居在安徽淮北县,在相山筑相土城,睢水流经于此,成为商人的母亲河。相土之子昌若、孙子曹圉经历了摄政羿与寒浞乱夏,至曹圉之子冥时,因冥助夏少康复国有功封为司空,主掌水土。夏少康11年黄河中下游因河沙淤积经常泛滥成灾,为根除水患,帝令冥率商人治水,冥率部迁至山西运城平陆鄍城,因地处运城咸(盐)池,所以咸(盐)池又称“冥泽”。《路史•国名纪》曰:“冥,鄍也,陕之(山西)平陆东北20里有鄍城。”冥治水20余年,因劳碌过度,于夏帝抒13年溺水而死,被尊为“水神”。《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殷人郊之。”

玄冥后裔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示任、主癸先后承继爵禄,其部族主要活动于山西中条山脉的运城和潞城一带,以贩运无机盐而货殖于诸侯。王亥为解决货殖负重问题而发明了牛车,我们在运城乡村所见到的黄牛与出土的唐开元镇河大铁牛极为相似,仿佛看见了王亥正在这里驯化野牛驾辕。上甲微时商族开始逐鹿中原,灭了有易氏,夺了其日御之职,由此商族继有易氏之后接掌了夏代的易台(天文台),并改称“灵台”。皇甫谧曰:“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上甲微建都于山西潞城,因而在运城也可以看到潞村的地名。主癸因居运城,与鹿蹄山(河南洛阳宜阳县)扶都部族相近,因此娶扶都为妻,一日扶都夜游郊外,见白气贯月,夜有狼星之精入寐,黑龙盘于帐,因而有孕,于乙日生子。主癸认为此子乃天帝之子,因生于乙日,则为其起名“天乙”。天乙自幼生长在中条山下,年稍长即随父经商,因其族迁徙不定,天下皆留其足迹,因而诸侯呼其为“子履”。我们在运城乡镇考察时,看到汤里、汤里滩、中杜里、中阳里等大量与商族有关的地名,就如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商族自然博物馆,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遗存?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历史悬念。

汤里位于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明代属于安邑县夏鸣乡4都,清代改名汤段里,今恢复汤里原名。但汤里已经没有任何有关汤武王的古迹遗存,到是汤里村北门外路东的高地上,有一个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厚度为1 5米,暴露遗物有黑色陶片,绳纹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环等物,蕴藏量较为丰富,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汤里南门的汤里滩位于三家庄乡与东郭乡之间,是保护盐池的一大天然滩地,这或许就是子履的盐贩之泽。通过中条山、中杜里、中阳里、汤王山、汤庙、汤里、汤里滩等地名的考证,“中山汤姓”徽号,的确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子履早年因生居在中条山下,因而与有辛氏(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括地志》曰:“古辛国城在同州(大荔)河西县南20里。”故而两家联姻,共同南迁商(河南商丘)曹(山东曹县)之地。子履见夏桀无道,起而革之,先击败夏伯昆吾(运城曾有昆吾镇),又在鸣条(运城鸣条陌)击败夏桀,而建立商殷中央王朝,号“成汤”,因汤氏认为自己是成汤的后裔,所以就以“中山”为堂号,久而久之就成为家族的徽号。

其实,中山的名号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汤古氏创建“中央之国”,因而其居地就称“中山”,其女傥女娲承传了中央之国的国号,将地名移植到河北定县,汉译改称为“齐国”,脐为人中,所以齐与中互假通用,故而定县古称“中山”。商殷中央王朝承传了“中山”后,随着商殷族的不断迁徙,中山这一地名也随之广播于华夏大地,汤氏是殷商族的后来氏,承传了天子汤姓的符号,汤氏无论迁徙何地,均认为自己是在地球的中央,并将中山当作姓氏的起源之地移植到所迁各地,因而中山地名遍及海内。我们在汤武王的故里没有发现汤姓聚居地,而1994年运城市的人口统计,全市汤氏人口也只有48人。根据这个统计不难看出,现在的运城汤氏是后期移民而来,与中山汤姓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周代开始推行避讳政策,尤其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而汤姓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改氏现象,汤姓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又有其他姓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避讳、避忌、避祸而改为汤氏,这就是现在的后来氏“汤氏”。仅史书上可以查到的就有荡姓、御姓、杨(扬)姓、唐姓、殷姓、潘姓、康姓、昌姓、朱姓、张姓、砀姓、梅姓、袁姓、梁姓、宋姓、温姓、乐姓、易姓、余姓、贺姓等姓改汤姓,还有高山族邹族、蒙古族撒姓、藏族乞髯氏、契丹唐括氏、满族汤务氏及日本大和民族改汤氏,而今汉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白族、水族、傣族、高山族、回族、壮族、藏族、羌族、布依族、黎族、哈尼族、撒尼族、僳僳族中均有汤氏。汤氏今日总人口只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一;又曰:百分之零点一九,位居中国人口第90位。虽然汤氏只属于中等氏族,但是“中山”的徽号却因而得以延续。

汤厘

元代理论家。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著有《画鉴》1卷。

汤世澍

清代诗书画家。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书学米芾。

汤鹏

字天池,南京溧水人,祖籍芜湖,铁画家(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相传,他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比较大,是铁画的创始人。

汤惠休

汤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字茂远。原为僧,宋世祖命他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常从鲍照游,以诗赠答,时人称为“休鲍”。其诗多情语,辞采绮艳。钟嵘《诗品》云:“惠休*靡,情过其才。”原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载《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以《怨诗行》较著名。事见《宋书·徐湛之传》。

汤思退(-1164),南宋臣。字进之,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中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正字。附秦桧,官至知枢密院事。隆兴元年(1163),符离师败,力主和议,许割海、泗、唐、邓四州,为言者所论,旋贬居永州。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其奸邪误国,请斩。忧悸而死。

汤和

6-1395),明初将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人。与朱元璋同乡,一同起兵。渡江后,守常州,御张士诚。统兵取浙东、福建、四川,守备西北,均有战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自请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寇。死后,追封东瓯王。

汤克宽

汤克宽(-1576),明抗倭名将。邳州卫(今江苏邳县)人。将门出身。官至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倭寇初起,他在浙江御敌有功。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与张泾等大破倭寇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旋从俞大猷人粤,破倭寇,留驻广东。万历初年,调赴蓟镇。万历四年(1576),鞑靼攻古北口,他率军追击,遇伏战死。

汤显祖

50-1617),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遂昌知县。后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居家20余年,精研词曲与传奇,以著述为事。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最负盛名,另有诗文《玉茗堂全集》。

汤应曾,明末琵琶演奏家。江苏邳州人。家贫。幼爱音乐。从蒋山人习艺。后为藩王召见,奏《胡笳十八拍》,为世所知。善弹古曲百余首。人称“汤琵琶”。曾随边军至嘉峪、张掖、酒泉等劳军,弹《塞上曲》。后辞归。明亡携母流落淮浦。

汤斌

汤斌(1627-1687),清朝顺臣,清末民初被列入汉奸名人榜。字孔伯,号荆岘,河南睢州人。顺治进士,官岭北道参政,

汤斌

乞归从孙奇逢学。康熙间应博学鸿词科。历《明史》总载官、内阁学士等。禁书坊刻小说,令州县建学社讲孝经。疏减田赋,济江北灾民。终官工部尚书。治程朱理学,也不废王守仁之说,提倡“身体力行”。有《洛学篇》、《睢州志》等。汤斌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满清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学者称其“以伪行宋学”,而“配享仲尼”,从此“伪学之风昌”,是“伪道学”。章太炎说“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

汤贻汾

汤贻汾(1778-1853),清画家。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居南京。世袭云骑尉,曾任三江守备等太平军攻克南京,投水死。擅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笔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有《琴隐园集》、《画筌析览》等。

汤球

汤球(1804-1881),清史学家。字伯玕,安徽黟县人。同治举人。师从俞正燮、汪文台,博通经史,特精考据辑佚。辑有王隐等九家《晋书》,陆机等九家《晋纪》、崔鸿《十六国春秋》、谯周《古史考》等多种,贡献卓著。

汤王

陕西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

汤思退

浙江青田人,宋宰相、封庆国公、岐国公、荣国公。

汤汉

江西余江人,宋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

汤金钊

浙江萧山人,清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阁拜副相。

汤玉麟

汤玉麟(汤二虎) 辽宁阜新人,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12 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恩伯

汤恩伯(1898920 ~1954629 )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县人。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期(前期和中期)表现突出,被日军视为劲敌。

汤化龙

湖北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有隆

汤有隆(1912--1962年,肖鼠),字墨成,号静得,南京溧水秋湖石滩头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中华门外大书家”和“溧水大东门外(第)一支笔”的美誉。先后师从家父汤正宝、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谭延闿,吸取翁同龢对恩师“少自家面目”的忠告,独创“抖锋楷书”,在金陵书法界独树一帜。曾在石滩头村创办“菊花墩私塾”。

第15卷第5期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No5 Vol15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Published in October2007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杨玉军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

摘 要:《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关键词:儒家;道教;佛教;艺术境界;汤显祖

中图分类号:I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07)05-0035-04

《牡丹亭》作为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几令西厢减价”,甚至有人因看此剧而自杀的,可见《牡丹亭》深含的人性思想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汤显祖自称“一生得意之作,惟在牡丹”,《牡丹亭》确为汤氏的扛鼎之作。

那么《牡丹亭》成功原因何在呢?它的艺术上的成功地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从《牡丹亭》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上寻找原因。

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出身于一个富有道教气息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汤懋昭由于仕途上的不顺利,故转向信奉道教。他的祖父好神仙之术,积极宣传道教。汤显祖从小就受到祖父的影响,他的祖父对他热心宣传道教思想,这些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汤显祖后来的戏剧创作,他的“临川四梦”就蒙上了一层梦幻的思想,就来源少年时代祖父的影响。但是,汤显祖的父亲始终希望儿子能够走上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教育汤积极入世。但是汤显祖是倾向于祖父的,在祖父的影响下,他经常出去游仙和炼丹,即使后来考取秀才后,仍然对功名漠然,他对同学说:“上法修童智,齐庄入老玄。何言来修业,遂与世营牵”(《入学示同舍生》) 表现出了对道教的思想的极大的热情。后来 ,汤显祖在父的

严格的督促下走上了仕途的道路。但是他仕途并不顺利,一直到28岁会考仍然没有取得功名,仕途的不顺利,使得他全部的热情投身于道教的怀抱中。早期的学道经历 ,在后来他的剧作中,有明显的体现,就是他喜欢以梦命名的戏剧作品,都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伤体验和无可奈何的人生感叹。

汤显祖生活的年代,佛教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派别的相互碰撞后,禅宗、净土、华严、律宗等派别渐呈互融之势。在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儒、道、释三教合流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趋势也影响了《牡丹亭》的创作,尤其是晚明时代“狂禅”思想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析一下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是如何影响汤显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的。

一、儒家文化对《 牡丹亭》“ 至情”艺术境界

的建构

我们这里所说的儒家文化是指先秦的儒家文化即指原生态的儒家文化,而不是指后世发展了儒家文化。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以情反理”的名剧。汤显祖的“情”,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所呼唤的人生追求,即是一种有情世界,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牡丹亭》中反对的“理”是宋明两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学思想。是先秦儒学发展演化到“存天理,灭

收稿日期:2007-09-18

作者简介:杨玉军(1979-)男,汉族,广西师范大学05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1- 35 -

人欲”的伦理本位新的形态。那么汤显祖本人在剧中就是以先秦儒家元典中体现的文化思想来反对宋明儒学对个体的扼杀,也就是说汤显祖实际上是要社会的意识形态由伦理本位回复到先秦时代个人本位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汤氏在《牡丹亭》中就是完成了了一次文化探寻,就是对个人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的重视,实际上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探寻。汤显祖发挥了先秦儒家文化中“爱人”之情,一切从“人”出发,这一思想在《牡丹亭》中有明确的表现,我们将具体阐释。

先秦儒家主张“道始于情”,把爱人之情看作“仁”的基本内涵。汤显祖的“至情”论继承了先秦儒家这一思想,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强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题词》)具体看来,《牡丹亭》中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看其是如何对《牡丹亭》“至情”艺术境界的建构的。

(一)先秦儒家文化中体现的高尚自然开放的“ 性爱”观对《牡丹亭》“至情”艺术境界的建构

《牡丹亭》的性爱观是开放而且是视之为自然、高尚的东西来进行刻画的。这与先秦儒家元典中所体现热烈的开放性爱观是一致的。被视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可以说在这方面是先秦儒家性爱观态度的代表之作。

《诗经》有不少关于“性爱”直白的描写,其中《郑风》和《卫风》中最为明显,以至于获得了“郑卫之音”称呼。既然《诗经》 能成为先秦儒家的经典之作,那么入选的这些诗歌应该能说明先秦儒家文化对于这些直白描写性爱诗歌的态度的,我们看出,《诗经》是保留了这些诗歌,那么这就说明在先秦时代,儒家对性的态度是开放的、自然的,而不是把性当作丑陋的东西来看。《牡丹亭》在这方面正是吸收了《诗经》的这一态度,提出了尊重人性的课题。

我们试举一例来对比《诗经》和《牡丹亭》的描写的一致性 。

诗经.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旦 “ 且往观乎? ”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再举《牡丹亭.惊梦》中的一套曲子进行对比。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娟,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

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哪边去?(生)转过这勺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 )和你把领口开,衣袋宽,袖梢儿 着芽儿占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着好处相逢无一言?(生强抱旦下)

对比二者的话就不难发现二者是何其的相似。实际上《牡丹亭.惊梦》 再现了“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这一古老的而庄严华秒的仪式,再现了这个性爱自由的时代。《诗经》中还有一些大胆描述男女交合场面的描写,这些都为《牡丹亭》所吸收和借鉴,如《诗经.野有死麕》: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

这首诗歌大胆直率地描写一对恋人野合的情景,在描写上面和上面举的《牡丹亭》中的那个例子是很相似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诗经》精神的吸取。从《诗经》中诸多关于“性爱”描写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性的态度是比较开放且视为很自然的事情。孔子讲:“食色,性也。”,这正说明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开放性。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宋儒就扭曲儒家思想以致于走向反面,走向反人性的一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极端反人性的一面。可以说《牡丹亭》开放的性爱态度是直接继承《诗经》的思想态度。作品里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陈最良讲解《诗经.关雎》,陈最良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而杜丽娘则本能意识到这首诗是描写男女恋情的,因而,也就成了先秦儒家的思想代表人物。陈最良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以理制性”,而杜丽娘则是“性爱自由女神”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儒家元典《诗经》开放的性爱态度。二者直接发生冲突,显然作者是站在杜丽娘的立场上。

正是汤显祖深黯《诗经》儒家元典体现的性爱自由的思想,才使他的“至情”艺术境界得到充分展开。

(二)儒家元典“重情”的思想给作者以启迪 上面提到了《诗经》里面关于“性”开放态度影响了汤显祖《牡丹亭》对于性的态度。但是光有性则是禽兽,《牡丹亭》在情的方面同样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启示,正是这一启示,才会有《牡丹亭》“至情至性”艺术境界的成功建构。

先秦儒家主张“道始于情”,把“爱人”之情看作“仁”的基本内涵,以“亲情”为社会的精神的基

-36-

础。这种认可伦理之情的文化思想已经发展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以致于沉淀为“文化的深层结构”,汤显祖的“以情反理”过程所倡导之“至情”,就是表现了对社会心理层面的大众儒家美德。《牡丹亭》所认同的儒家文化就是那种强调“爱人”之情的那一层面;而所谓的理学压抑人性儒家文化则是被坚决否定的 。因此,《牡丹亭》“以情反理”就是表现了汤显祖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认同,他认同的是先秦原生态的儒家文化,而不是被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强化了的理学的儒家文化。这一思想在杜丽娘和杜宝身上均有充分的体现。

首先,来看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杜丽娘追求的爱情是灵肉合一的爱情。杜丽娘的梦中情人绝不仅仅是“丰姿俊彦”而且更要是“折桂枝夫”、“蟾宫之客”有学识和修养的“书生”,而这正是儒家所认同的男士形象。柳梦梅进京赶考,最终实现了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这表现出了作者儒家的人生态度。

再来看杜宝。杜宝在文中有双重的身份,一是丽娘的父亲,一是政府的南安太守。他在文中代表了宋儒及其以后的儒学。但是杜宝在男女关系上主张禁欲而在亲情方面却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希望丽娘获得良好的教育、圆满的婚姻,他实际上是被理学异化的一位可悲的父亲。但是当丽娘昏倒在朝堂上,杜宝便心疼起来,惊呼“俺的丽娘儿”(《圆架》)最后在丽娘的劝说下,最终承认了柳梦梅。文本最后是以理战胜情为结尾的,可见“儒家之情”的巨大力量。

形结合,肉体不死,神形同时升仙得道。这种思想在《牡丹亭》中有所表现。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死,但是她的肉体在花神的保护下竟然三年而不烂,竟能复得还魂,这种境界只有在道教的教义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杜丽娘生死转化的关键是就是灵魂不灭,肉体不烂为前提的,这就深深打上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烙印,我们也可以看出汤显祖本人对道教思想的信奉和笃信。正是汤显祖借用了道教这一思想,才使得杜丽娘生死转化获得了一种传奇美。可以说《牡丹亭》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传奇美。杜丽娘的爱情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奇特的经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但是这种传奇的经历内含的情却是真实的,形成了《牡丹亭》“似幻实真,似奇确实”的艺术境界。

(二)道教“人生如梦”的生命感悟形成了《牡丹亭》梦幻式的意境。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提出了蝴蝶和我相互为梦的观点,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道教“人生如梦”的人命感悟。《牡丹亭》继承了这种对人生的感悟,用梦交织了一个少女的“春梦”。《牡丹亭》建构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在梦幻中,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性爱得到了满足,获得了作为人的本能的快乐。但是当女人公从梦中醒来时,忘却因“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而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与其说丽娘死于情,不如说丽娘死于梦,死于一个在那时候的历史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梦。虽然戏剧最终实现了丽娘的爱情,可是在现实中,像杜丽娘那样渴望爱情的少女的梦却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他们自由恋爱梦想的实现还要等到几百年后。无疑,这也传出了作者无奈的悲叹,也许只有在作者的文学梦想《牡丹亭》中才能实现,在现实中确是一个梦而已,无法实现,表达了汤显祖梦幻人生的感慨。

(三)“花神”、“道姑”形象的道教色彩的展现 《牡丹亭》中石道姑的形象直接展现了该剧的道教色彩。第十七处石道姑在自嘲中出场。杜丽娘因梦成病,请她来修斋祈禳以驱鬼魅。杜丽娘死后,杜府割取后园,建起了座红梅观安置**神位,派石道姑看守。此后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恋发生在道教的清静地梅花观,最后在石道姑的帮助下,杜丽娘和柳梦梅真正结合,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此外,《牡丹亭》中还有对花神的描写。杜丽娘

二、道教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戏剧《牡丹亭》也同样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蒙上了一层道教的神仙色彩。

前文说过,汤显祖少年时代受到祖父爱好道教的影响,积极学道。这种对道教的爱好和热衷,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写了“临川四梦”使得其剧作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这是他少年时代学道教的影响而造成的。

《牡丹亭》的艺术境界建构同样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文化对《牡丹亭》梦幻般的境界是有深刻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灵魂不灭”的道教思想建构了《牡丹亭》人鬼转化的艺术境界。

灵魂不灭是道教的理论支柱,当然其他宗教也承认这一点。道教以“永生不死”为特征。道教认为:神

-37-

的身躯在死后三年而不烂,得力于花神的保护。可见道教文化对《牡丹亭》主情思想 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牡丹亭》表现自由的生命意识与道教的生命哲学是一致的。

汤显祖标举“为情作使”的旗帜,这种张扬自我,尊重个体生命,解放个性的理想人生追求与道教的贵生的生命哲学是一致的。

生命观念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观念。以生命为本,以人为本是道家和道教的一贯主张。而《牡丹亭》正是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作为本我的正常要求的一部戏剧。《牡丹亭》的“至情至性”,通过杜丽娘“至情”之人对情出生入死的追求,描写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两性欢会的欢悦以及生死相随的爱情。肯定了个体人的生命欲望和情感的追求的价值,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说汤显祖通过《牡丹亭》作了一次文化追寻和叩问,即人的幸福和人生意义在于个人本位的自我还是以伦理本位的“超我”,无疑作者作后探寻的结果实前者而不是后者,也就表达了自己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否定,肯定了人现实的生命价值和“自我”意识。《牡丹亭》给我们以这样的答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这种答案是预言式的,即以个体为本位的幸福观必将取代以伦理为本位的幸福观。道教的强烈现实生命意识在这方面给《牡丹亭》青春的生命意识以明显的启示。

动。这个心就是宇宙的心,宇宙的心也就是人的个体的心,“无来无去无古今”,生生死死俱在“我心”禅宗将万象归于“一心之源”,实际上乃贬低了佛性的尊严 ,把一切还俗于现实的感性世界,这等于在客观上曲折肯定了人生,禅宗的这种自身的矛盾正好为审美和艺术世界辟出了栖身之地。”(王树梅《〈牡丹亭〉和 明代狂禅风潮》)杜丽娘的出生入死,就是作者的艺术思维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的。这种以情为本,唯情是尊的“至情”的观念正是佛禅“我心”、“自性”的形象坦示。而生死轮回的观念更是直接取自佛教思想。杜丽娘的生死转换即阳间——阴间——阳间的艺术结构,真是伴随这种佛家对生死的认知观念而产生的。杜丽娘发出的“这般花花草草惹人怜,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慨,就是基于禅家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直接显现。

汤显祖在在创作《牡丹亭》期间,曾自题一联,十分准确说明了他受佛禅思想的影响:“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这正是禅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结尾

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彪炳千古,而其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建立在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基础上而盛开的一朵奇葩。儒、道、释文化以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建构了《牡丹亭》离奇的、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而“儒、道、释”三教文化的综合影响正是晚明时代“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潮特点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李赞.焚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张廷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徐朔方 汤显祖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 陆九渊.陆九渊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A] 蔡毅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 M]山东:齐鲁书社,1989

[7] 程毅中.道教与传统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8] 方立天.中国佛教简史[M]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9] 陈振寰.诗经[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10]王树梅.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J] 齐鲁学刊,1992,(1)

[11]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世人心态[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三、佛教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汤显祖生活的年代,佛教在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派别之间的膨碰撞后,禅宗、净土、天台、华严、律宗等派别渐渐呈互融之势。在思想界接受了禅宗“我心即佛”启迪的“阳明心学”经由王肯,其后这一学派经过五辈相传形成狂肆一派,加上李贽产僧达观等代表人物遥想呼应,最终形成了晚明蔑视一切、乱经非圣、放纵情欲的狂禅思潮。在这种被视为“心学”异端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所产生的新思想一时间成为时人哲学思潮的依据。

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牡丹亭》自然也会受到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汤氏“有情“、“至情”的旗帜上织染着王氏心学的 “心本”、“良知”和李贽的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童心说”,然而,这些根底盖源于禅宗对世界本体的玄妙认识-“我心即佛”“见性成佛”。它那种一元性的本体观,消弭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对立,见到了自心自性,也就是见到了宇宙之心、宇宙之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38-

汤和详细资料大全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