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谁,以及他的生平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达芬奇是谁,以及他的生平介绍.,第1张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蒙娜丽莎》)“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最后的晚餐》)“这是画家62岁时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就为后人留下了素描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达芬奇自画像》)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宁愿在探索中失败”

《岩间圣母》

他已经画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但最后关头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毁于一旦。

他盼望着像鸟儿一样扇动起飞翔的翅膀,但片刻间就摔碎了飞行的梦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腾空的铜马雕像,但由于浇铸方面的困难两年后不得不将其改成步行的姿势。

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的达芬奇,在人类知识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伴随着他的,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磨难与失败。但是,他宁肯在探索中失败,也不愿无所用心,安然享乐生活。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这种人生哲学。

在绘制可以与《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时,他亲手研制新型颜料和外层涂油。壁画已经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墙上,但墙上的涂料却迟迟不干,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试验自己配制的外层涂油,于是让助手抬来两个大火盆放在壁画下烘烤,结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两个火盆把八个月的辛劳毁于一旦。

在壁画变成五颜六色的小溪淌下来后不久,他又满不在乎地开始了飞行试验。51岁的达芬奇就像一个狂热的少年,把自制的巨鸟搬到山顶。年轻的学徒抓住巨鸟的木架向山下飞去,可没多远就跌落下来。这个飞行器是靠手臂与双腿的肌肉来驾驶的,不过他忽略了人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重量问题:鸟类用于飞行的肌肉要占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却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对他飞行探索的失败过于苛求,就等于在责备用风筝引来闪电的富兰克林为什么没能发明电灯。当时,教会思想主宰着世人的一切观念。比如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热得像烧开的水。

他曾被任命为宫廷建筑师,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骑士青铜雕像,设计中马的前蹄要腾空跃起。他用蜡像模型试验了无数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残肢碎片。最困难的是,必须将重达10吨的金属溶液快速注入铸模中,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均匀的冷却问题。当时的技术条件显然无法支持这种设想。两年的期限到了,他无法使马站立起来,最后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势。在他死后100年,西班牙人继续尝试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马上骑士的纪念碑。

异想天开的灵感能让他抓住别人抓不住的东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废。也许是为了追逐永远在飞的思想,他不得不时常停下手头的工作。当时羊毛纺织业在意大利很发达,而纺织作坊里最容易磨损的是织布针。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磨针的机器,经过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理想的一种。但是他随即产生了织布机的设想,于是又沉浸在织布机和滚珠轴承机的发明设计中。遗憾的是,这些设计图只是躺在了草稿纸上,最终没有变成机器,而他又转向了其它研究。

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人们发现。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这样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

旷世奇才达芬奇为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的财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见的才华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几个世纪之后看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达芬奇画的人物像

他怀有神灵般漫无边际的梦想,却只拥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但只完成了少数几个;他最大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线条、色彩组成的艺术为他带来永恒的赞誉。

达芬奇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洒满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页。他说:“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挠,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他想做工程师、军事家、音乐家、数学家、哲学家、建筑师,但世人认为他只是一名画出了永恒微笑的画家。

达芬奇曾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师的身份为米兰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当时是最受欢迎的宫廷司仪官,负责组织宫廷节日庆典,独自担当了相当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总导演、主持人、编剧、作曲、服装设计师和舞美设计师等多种角色。

从留给后人的十二幅绘画作品和七千多页手稿、设计图可见,达芬奇对科学的兴趣要比对绘画大得多。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决不亚于他的艺术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作出“太阳是不动的”结论,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并幻想过如何去利用太阳能。他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的关系。他关于物体惯性的描述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否定了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

达芬奇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十分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为了让艺术造型更加准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他在解剖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图解,这种样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是设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绘制过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图。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领域,他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他在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等方面也作出过重大贡献。

达芬奇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信科学,常常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倦。他曾写道: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为师,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他认为认识起源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依靠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他的实验工作方法经伽利略从实践上加以发展,后来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艺术史家曾评论说:只有一个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他是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他的思索的触角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有的竟然能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后人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

之所以说是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是因为在其所处的年代,达芬奇的研究只能体停留在“想法”阶段,没办法前进到“成果”阶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现代人成功的实现了。

一、达芬奇“设计”降落伞 英一男子成功仿制

南非报章28日报道,一名英国男子使用按照15世纪发明家达芬奇设计草图制造的降落伞,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证明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装置运作良好。降落伞在空中缓慢飘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断与降落伞的联系,用现代降落伞完成着陆的动作。他表示,虽然使用15世纪发明家设计的降落装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无法操作它来准确选择着陆点。

达芬奇1485年设计的降落伞草图,过去从未有人照此做出实物,因为专家怀疑它的可行性。降落伞由油布、绳索和6根1米长的木棍组成,重量达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达芬奇设计的桥

10月31日,在北欧的寒风细雨中,挪威王后和500多名各界来宾为一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剪彩。直升机在人们头顶盘旋,起重机缓缓掀起了足有48万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长、8米高的木桥展现在大家面前,三个浅色的木拱如同三只被射手用力向后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撑着桥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桥的设计者竟是500年前的达芬奇。也正因如此,桥被命名为“蒙娜丽莎”。

1502年,达芬奇为土耳其横跨两大洲的伊斯坦布尔市绘制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拱形桥设计草图。该桥长346米,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能建成,它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但土耳其苏丹却拒绝建造此桥,他认为该工程难度太大、造价太高。于是,这座桥在图纸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艺术家韦比约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机遇见到了这张设计草图。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桑德通过种种努力,终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完全成立,这座桥是可以被造出来的。经过一翻考察,建桥地点被确定为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南30多公里的奥斯,正好毗邻从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欧洲18号公路。

目前落成的这座步行桥,共耗资136万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锈钢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实,达芬奇当年的设计是用石头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觉得石头太贵了,所以将建桥的材料改为木料。

据悉,这是达芬奇的建筑设计首次被付诸实施,这个设计在美学和设计学上都是经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说:“5个世纪前,人们认为这座桥不可能建起来,但我们把它建起来了。我们成功地证明了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说他还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这种桥,让每个大陆都架起‘蒙娜丽沙桥’”。

其实达芬奇的想法被现代人实现的远不止以上两个,还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飞机、直升飞机、潜艇、纺车、自行车等。这些设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达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时代局限性对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才是达芬奇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这一张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画

达芬奇认为艺术 , 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当然他的手艺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

更是一门科学!以古希腊文明渊源的西方文艺复兴画家 无不博学多才多艺

达芬奇还发明了一系列的军事玩意

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的有意思 还有象飞碟一样的飞行器

就象他自己所说 绘画只是自己的很小一部分的才能而已

米还是一个诗人 建筑师 雕塑家 兼画家。

他亲手解剖过数具尸4体 当然在当时一个基督教的权利 很牛的时期

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是不允许的 解剖了一定的动物

并列出其中的关系!

达是一个贵族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为当时的他开展艺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可以不估计生计,他和贝多芬 凡高 一样终生未婚,这些条件都是一定的前提

并且 达思考问题很有一套 很安静一个一个的来(参看绘画论 一部分已经遗失)

对自己画很在意(不能听他说绘画只是自己一部分的才能)蒙娜里莎画了 4年

当我走出小村庄,远远望见山脚下一个白色小教堂,顺着山路走上去,就来到了这片小 墓园。这里群山环绕,静谧的天堂,也不过如此。

小墓地一圈白色围墙,白色尖顶小教堂锁着门,周围苍松绿柏,门前古老的黑色石头墓碑上有老旧的十字架,覆盖着一层绿苔,带着你走入交错的时光里。

德国的墓园都是家族墓地,一代一代地都埋在一块墓地里。每个家族的墓地都不一样,种满了各种鲜花和植物。

在这个古老墓碑的边上,一块红色大理石墓碑吸引了我。这块墓碑上刻着三个人,中间爷爷,下面奶奶,上面带照片的小男孩只活到六岁。这个孩子一定是孙子。这个孩子1953年出生,活到1959年,按照墓碑上时间推算,两位老人当时也就四五十岁。

奶奶1998年去世的时候,这个小孩的父母,也就是这家人的儿子儿媳,立了这块墓碑,将这个叫做Seppi的小孙子和爷爷奶奶一起葬在了这里。小Seppi的父母一定还活着,而且一直非常非常想念这个小儿子。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小男孩的墓地里,有一个布艺小熊,那个紫色心形的石头上面写着:‘Miss you想你’。前面白色心形石头德语翻译是:‘一个天使,在任何地方都会降落人间’。边上房子小天使石头雕像。

推算下来,小Seppi的父母也都七十多岁了,这么多年,依然如此想念着自己的小儿子,他以后的两代人,都活了很久很久。

德国人在圣诞节的时候,白天也会去墓地扫墓。我们去德国朋友家过圣诞节的时候,跟着他们去过。要带一些鲜花或蜡烛过去。德国人即使不是纪念日的时候,家人也经常去墓地,给植物浇水和换蜡烛。

前几年,我的一个老朋友芳妮的丈夫尤根去世,我每次去看芳妮的时候,都会陪她去附近墓地看尤根。芳妮在电话里和我说,来的时候不用带鲜花,带一只白色蜡烛就好。墓地太小,放不下植物和花草了。

蜡烛放在蜡烛罩里点着后,关上小门,就不怕风吹雨打了,一只大的蜡烛可以点好几天。这样的大蜡烛,在德国超市和药妆店,杂货店里都有卖,很多花店里也有。

后来,尤根去世不久,和他们住在一个老房子里的老母亲玫瑰夫人也去世了。她也和尤根葬在一起。那块墓地,最初是芳妮的老父亲,好几十年前最早去世,葬在那里的。现在那里已经有三个人了。

疫情之前2019年新年的时候,我回北京之前去看芳妮。我又陪她去了一次墓地。

芳妮和尤根的家在曼海姆的桑德豪芬。墓地开车过去,转个弯十分钟就到了。我们给植物花草浇了水,墓园也是非常漂亮,鲜花盛开。芳妮指着墓碑对我讲着:“这里是给我留着的,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和尤根还有妈妈永远在一起的。”

芳妮边说话,边戴着手套收拾边上的落叶,脸上一副宁静安详的表情。她现在自己住在这栋老房子里。我们和她一家人相识相交也有三十年了。我们刚到曼海姆不久,我先生在尤根的公司里实习,他在人事部工作认识的。

我第一次见到芳妮的时候,她刚刚四十岁出头,年轻漂亮。尤根也是一个大公司的经理。他俩来我家吃饺子,我们后来一直是特别好的朋友。而且,她的一儿一女,还有弟弟一大家子,后来都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了。每年圣诞节,家里每个人的生日,还有复活节等等纪念日都会请我们去家里。我以后会慢慢给大家讲这一家人的故事。

今天写到了德国小教堂和墓园的事情,想起芳妮一家人,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芳妮的身影,想着尤根和老母亲去世以后,她独自一人生活,往日的时光历历在目,我的心也开始沉下来了。。。人生如梦,好时光真的是转瞬即逝啊!

maomao 2022419

恐龙为什么体型巨大 恐龙为什么体型巨大2011-07-25 19:20 长期以来,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一直都在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这么大 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在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自然科学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巨大的恐龙椎骨。它有多大呢可以这么来比方:一块人类椎骨你可以轻松地把它搁在手掌上;一块大象椎骨你可以用两只手把它托住;而这块恐龙椎骨大得超乎想象--你得用铲车来装它!这块高达16 米的恐龙椎骨属于生活在距今1 亿年前的一只阿根廷龙,古生物学家估计它生前长35 米,重80 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陆地生物。 阿根廷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的成员之一,这个家族的成员中还包括有梁龙、腕龙和迷惑龙。蜥脚类恐龙的模样很容易识别:长脖子,长尾巴,桶状躯体,树干状四肢。当然并非所有的蜥脚类恐龙都身形高大,但其中的"大个子"的确是陆地上最罕见的庞然大物。 没有任何其他陆地动物拥有像阿根廷龙那么庞大的身躯。当今世界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雄性非洲象重约6 吨;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是生活在3000 万年前的巨犀,这是一种高6 米的无角犀牛,重量超过15 吨;成年暴龙的体重只有7 吨;最大的非蜥脚类恐龙是于1964 年在山东省诸城县发现的巨型山东龙,重约16 吨,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 长期以来,蜥脚类恐龙前所未有的庞大体型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到这么大 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最近6 年来,德国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带领一个由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一直都在攻克恐龙"巨型化"难题。现在,他们对于恐龙"巨型化" 问题已经有了_一整套理论。他们的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所有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推动着它们的无以伦比的"巨型化"演化过程。 越长越大,越大越好:进化上的"柯普法则" 桑德的研究从 19 世纪的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柯普的观察结果着手。柯普曾注意到,动物谱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种逐渐变大的趋向:刚开始时个体较小,随着时间推移,后代变得越来越大。生物学家把生物的这种越变越大的进化趋势称为"柯普法则"。 依据"柯普法则",物种变大有着进化上的优势--体型越大,被沦为猎物的风险越小,觅取食物和寻找配偶的竞争性越强。不过,大也有大的麻烦,比如大型动物更容易遭受灭绝厄运--体型大的动物需要更多的食物,繁殖速度却不如体型较小的动物,所以当环境不利和食物匮乏时,它们要比体型小的动物更难渡过难关。从化石记录看,许多超大型哺乳动物如巨犀等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通常更长。 综上,一方面,自然选择促使动物越变越大;另一方面,这些动物却要为庞大的身体付出巨大的代价。为生存而变大,因变大而消亡,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平衡法则,它使得大多数陆地动物的体重不会超过10 吨。 巨大的体型还会带来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支撑庞大的躯体,如何为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和氧气,如何防止身体过热,等等。那么,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如何战胜这些挑战的呢 与蜥脚类恐龙相似的恐龙最早出现于距今 22 亿年前,随即体型很快变大。距今21 亿年前出现了体重达15 吨的伊森龙,这是最早的真正的蜥脚类恐龙之一。从那时开始,蜥脚类恐龙越变越大的趋势-发不可收拾。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在地球各处的不同谱系的巨大蜥脚类恐龙不断地向着"巨型化"演化。 又小又多的恐龙蛋:快速有效的繁衍方式 恐龙是如何越变越大的呢上世纪90 年代,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因素:蜥脚类恐龙的繁殖方式。就像其他恐龙一样,蜥脚类恐龙是通过生蛋来繁殖后代的(其他哺乳动物几乎都是胎生的)。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体型越大,其后代的数量就越少,繁殖间隔期也越长。科学家推测,卵生的巨大恐龙避免了这方面的困扰。一窝恐龙蛋可以孵出很多恐龙后代,恐龙的身体虽然越长越大,却丝毫不会影响到它们的繁殖率。大象每4 年才生育一次,而巨大的恐龙在4 年时间里可产下数百个恐龙蛋。 由此,蜥脚类恐龙避免了大型哺乳动物通常会遇到的生育风险,而且每当面临种群数量减少危机时,恐龙种群数量回升的潜力也比大型哺乳动物要大得多。对恐龙化石蛋的研究支持了科学家的推测。蜥脚类恐龙留下了大量的恐龙蛋和窝巢化石记录,有些蛋中甚至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组织。恐龙蛋的大小与鸵鸟蛋相仿或稍小一点,一窝恐龙蛋通常有八个之多。 让桑德大为惊讶的是,成年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如此庞大,相比之下,它们的蛋就小得不成比例了。他说,"生物个体能量的很大一部分通常都用于繁殖后代,而至少重达5 吨的蜥脚类恐龙母亲,一次产卵总重量却只有24 千克。看来它们一年中要产几次卵,否则其繁殖能力就太低了。"由于在恐龙窝巢化石及其附近没有找到亲代抚育的痕迹,这似乎表明成年蜥脚龙虽然拥有多产卵勤产卵的能力,但对后代缺乏亲代关怀。 然而,卵生以及缺乏亲代关怀,既不能表示所有的恐龙都是卵生的,也不能表示恐龙都不怎么照顾它们的后代。那么,关于恐龙繁衍生育的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桑德决定寻找其他证据来揭开这个谜底。 恐龙能够长这么大,显然其生长速度是很快的。研究人员将恐龙骨头化石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数恐龙的骨头上都有生长线,类似于树的年轮,这些生长线标志着恐龙时快时慢的间歇性生长过程。但桑德发现蜥脚类恐龙的骨头并非如此,它们的生长过程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呈连续生长模式。桑德总结说,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速率很快,所以它们能够很快长成庞然大物,而其他恐龙都没有蜥脚龙这么快的生长速度。 桑德的研究小组对重达30 吨的亚洲蜥脚龙--马门溪龙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生长速度迅速,马门溪龙的体重增加十分惊人,处于生长高峰期的马门溪龙的体重每年增加达2 吨,相比之下,非洲象的体重每年最多只增加200 千克。 独特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适应"巨型化"发展 生长迅速固然是好事,但对蜥脚类恐龙来说,当其体型达到极其庞大的程度时,它们将如何应对身体和生存的需要呢蜥脚类恐龙的体型基本上都是长脖子、小脑袋、巨大的桶状身躯,还有粗短的四肢。桑德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是其能够承受巨大身躯的关键。 上世纪80 年代,芬兰科学家杰尔基·霍坎南对恐龙如何支撑和移动庞大的身躯进行了专门研究。他通过分析大型动物的骨头和肌肉力量,认为即使是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其体型也没大到超出极限。他认为,庞大的蜥脚类恐龙虽然如此笨重,但长得更大一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它们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有科学家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蜥脚类恐龙拥有与鸟类一样的肺部结构:鸟类呼吸系统的效率远高于哺乳动物,当它们吸气时,肺部和气囊中充满空气;当它们呼气时,气囊里的新鲜空气涌出取代肺部的空气,这意味着肺部始终拥有新鲜空气。鸟类每呼吸一次获得的氧气是哺乳动物的2,5 倍。 据此可知,蜥脚类恐龙的呼吸系统与鸟类十分相似,对支撑其庞大身躯多有助益。首先,解决了充分获取氧气的问题;其次,气囊位于脊椎附近,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减轻体重(在已发现的阿根廷龙的巨大的脊椎骨上布满了气囊空腔,数量众多的气囊减轻了恐龙身体所承担的重量);最后,与鸟类相仿的呼吸系统还帮助恐龙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不致使体温升得太高,因为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巨大的身躯,再加上较小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往往会给恐龙身体降温带来很大麻烦。科学家推测,身形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很可能像鸵鸟那样通过呼吸来给身体降温。 那么,重达80 吨的动物又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呢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当今最大的陆地动物都是素食者,它们通过食用大量营养贫乏的植物维持生命。 尽管没有足够的如水果、果实等高营养食物来满足大型动物的需要,但草、树叶和树枝等却遍地都是。 恐龙等巨型动物食量惊人,以弥补草叶树枝之营养不足。比如,大象每天用于进食的时间多达18 个小时,每天要吃掉200 千克植物。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每天能吃掉1 吨植物,如此恐怖的"工作量",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桑德认为,恐龙的长脖子和小脑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恐龙的较轻的脊椎骨使得它们的脖子能够长得很长很长,增大了它们上下左右的摄食空间,而且用脖子转来转去地进食,身体却可以原地不动,这有利于保存体能。 更绝妙的是,蜥脚类恐龙并不需要对食物进行咀嚼加工。它们用牙齿拔下树叶和树枝,然后囫囵吞下,省去了用于咀嚼的大量时间,因而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吞下更多的食物;此外,由于不需要用于咀嚼的牙齿和肌肉,所以它们的头部重量更轻,脖子可以伸得更长。在恐龙巨大的身躯内,大量未经咀嚼的食物经历T--个漫长的微生物发酵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显花植物是在恐龙时代晚期才出现的,因此恐龙的食物仅限于智利南美衫、银杏、马尾草等植物,而这些种类的植物只能提供非常低的营养价值。那么,蜥脚类恐龙是如何依靠营养有限的食物存活下来的呢科学家决定一探究竟。2008 年,有人将这类原始植物和绵羊的肠道微生物混合在一起,以模拟恐龙的消化系统。结果显示,这些植物中的大多数都比人们先前所认为的更有营养。可见,只要有足够的消化时间,这些古老植物的营养成分就会被充分分解。食物在蜥脚类恐龙消化道内长时间停留,这或许就是蜥脚类恐龙充分利用和吸取这些古老植物营养的秘诀。 蜥脚类恐龙以其独特的繁育方式、生长模式和生理构造,突破其他陆地动物都未能达到的体型极限,成为进化中"巨型化"的成功特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在恐龙时代经历了长达145 亿年的漫长时期,而其灭绝时间距今不过只有 6500 万年,因此最后一个问题是:地球何时能重现像蜥脚类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 桑德认为,没有理由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只需再次出现另一种特别的生理结构体系,像蜥脚类恐龙这样的庞然大物就有可能重现地球。他说,"蜥脚类恐龙拥有成为地球最大生物的多个条件,但我想这不是生物体长成庞然大物的 唯一模式。当然,只有经历一场令整个生态系统从零开始的物种大灭绝,再经过3000 万到4000 万年的时间,大自然才有机会重新设计并展示生物体型到底能演化到多大。"

(德)斯特凡·格罗内尔《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

类型学(Typology)

“贝歇夫妇以《匿名雕塑:工业建筑的形式比较》为展览名举办系列展览。”

贝歇夫妇:“它们基本是以匿名性为风格准则的建筑物。正因为缺少设计感,才流露独特的气质。”

“对贝歇夫妇而言,作品在展览与收藏中的呈现方式非常重要,其编排方式清楚地体现了此点:在画面(tableaux)中组合数张图像(6-24张),形成网格状图案。他们形容该方式为‘类型学(typology)’,即编排严苛、遵循科学准则、鼓励观者以区分和比较的目光审视对象。”

“贝歇夫妇的对比视角得益于频繁游历欧洲和北美地区,在这些地方,他们目睹了未因时间流逝与城市发展而遭毁坏的工业建筑。这项事业永无止境。”

“贝歇夫妇的底片多达两万余张,他们努力记录‘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语)’。该事业的悠久传统可追溯至卡罗勒斯·林尼厄斯,并延伸到恩斯特·海克尔和奥古斯特·桑德。”

“对系列性原则的强调削弱了单张作品的表现力,进而迫使观者比较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者也标志了观者无需再注视单幅‘杰作’。”

“贝歇夫妇将艺术生涯前30年拍摄的照片当作保存一个消逝时代的文献。因此,他们仅认为自己是扛着相机的保护主义者。”

(英)彼得·沃森《德国天才1: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三次文艺复兴》

德奥音乐谱系

“巴赫在驾驭旋律、设置主旨与反衬、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一种曲调、再在不知不觉之中返回音乐主线等方面,展示了一种在人类的音乐成就中无以比肩的编排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技巧上的复杂性,其复杂程度至今无人能及。还表现在它持久地包含着丰富和饱满的情感。”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巴赫在形式上的创新:在他的指挥之下,大提琴从和声乐器转化成了一种卓越的独奏乐器。”

“在十八世纪的早期,传统意义上的协奏曲中的音乐主题在独奏者与管弦乐队之间来回传递,这是源自大协奏曲中的一项原则,一组独奏者被安排好与乐队争鸣。莫扎特通过增加优美的旋律所必需的精湛技巧从而推进了独奏的独立性。也正是在他的带动之下,协奏曲才有了三个乐章并以此为定式。第一乐章一般为快板,之后是一个慢板乐章,最终以一个回旋结束。这种结构在十九世纪成为了标准曲式。”

“贝多芬的个人生活并不幸福,这或许是他的音乐有别于巴赫和莫扎特的原因。巴赫和莫扎特的大师技巧、神秘感、完美度就像磨光的宝石散发着古典的冷艳。他们的音乐乃是神的乐曲,而贝多芬谱写的是人的乐章,他的音乐来自于他的痛楚、他的愉悦,他与这个世界抗争,同时也确证了世界的存在感。随着贝多芬音乐前行也就是通向人类之伟大的路径,其音乐成就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无可争议的丰碑。”

(英)彼得·沃森《德国天才2:受教育中间阶层的崛起》

音乐作为形而上学

“托马斯·曼曾说过,理查德·瓦格纳遇到阿图尔·叔本华是前者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件。1854年的秋季,瓦格纳阅读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之后很受震动,一年中,他把这两卷超过一千页的著作前后读了四遍。几乎没有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这么严肃地学习过哲学。布莱恩·马吉认为,瓦格纳自己就是一个哲学家,他要是没有吸收叔本华思想的话,无论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是《帕西法尔》,都不可能成形。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尼伯龙根指环》的一部分。”

“在叔本华之前,影响瓦格纳最深的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在自传中,瓦格纳声称,他在德累斯顿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了费尔巴哈,在他看来,这是‘唯一契合现代社会的哲学家’。诗人格奥尔格·赫尔维格率先指明,瓦格纳尤其受到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如前所述,该书认为,世上只存在人类和自然,因此,任何‘高于我们的存在’都是我们自身焦虑和野心的投射。”

“特别吸引瓦格纳的是,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信仰几乎是普世的,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宗教的关注点与生物以及物理的完全不同。我们看待宗教的同时,要了解的不应该是天堂或是现实的根本方面,而是我们自己。这些思想在《尼伯龙根指环》剧本中可以看到,其中很多角色都是‘初民时代的神祇’。在费尔巴哈的意义上,他们是普世的人类性格和欲望的投射,而非先验世界中的栖息者。”

达芬奇是谁,以及他的生平介绍.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