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样的?
公元1644年,当时李自成十几万大军驻扎城内,按规定是京城居民五户供养一兵,且严令禁止烧杀抢掠,这样,军饷的来源不足,一些没捞到多少好处的将领也颇有微词。此事启发了李自成,他本就对这些轻易抛弃旧主的厚颜无耻的官员充满了鄙视,第一次上朝时就感叹:“此辈无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 追赃刚好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即可筹备军饷,又可惩罚这些无义之辈,还让将士可以得些好处。 然而,此例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仅仅是三月二十七日,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前大学士魏藻德在交出万两黄金赎身仍嫌不够拷打至死,襄城伯李国祯受刑不过,自缢而死,英国公张世泽因为没凑够数额,连同妻小均被打死,陈演为赎身交了黄金4万两,骆养性交了3万两,才暂免一死。追赃网越来越扩大,逐渐演变成了抢劫和勒索,共计有1000多名士大夫遭勒索拷打致死。 劫掠很快就波及到了平民百姓。既然将领们可以勒索官宦,部下自然就向民间下手了。此后大顺士兵搜查平民宅院,抢夺私财,凌辱房东,侮辱妇女等事件接二连三,“劫富济贫”本就是造反者最朴素的心理动机,一旦放开根本无法遏制,即使李自成也无能为力。在将士们看来,你作你的皇帝,我抢我的东西,大家各取所需,天经地义。 二、 事实上,从五月起,他就让手下将金银重铸为锭,征用骡马往西安运回了。到吴三桂正式与大顺为敌的消息传来之后,李自成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撤退。“陕西,吾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 坐上了金鸾宝殿的李自成始终没有适应从山大王到皇帝这一角色转变,可惜的是,历史也不肯给予他足够的时间了。 三、 外城破后,崇祯令人将太子及永王、宁王送至皇亲周奎、田弘遇处,并送出手谕,令一切国事交成国公朱纯臣处理,自己则独坐殿上借酒浇愁,到傍晚,他去往后宫,一路宫女太监啼哭相迎,他一言不发,挥手令其散去。只对皇后说:“大事去矣!尔宜死!”一旁的袁妃起身欲逃,崇祯拔刀在手,几步赶上,说:“尔也宜死!”连刺数刀,袁妃倒地,血流不止。随后崇祯由到寿宁宫,一见长公主来迎,叹息道:“胡为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举剑欲斩,但手软脱力,仅仅斩下了公主右臂。崇祯弃剑而出,一路踉踉跄跄,转回坤宁宫,见皇后已自缢,说了声:“好,好!”又见袁妃未死,便找了根绳索勒至其断气为止。不过袁妃命大,又或崇祯早已乏力,不久便回过气来,捡回了一条性命。 四、 李自成及其手下没有真正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治理国家(地方)之才者,他们善于破坏而不会建设。最有见识的李岩在攻下北京后的意见没有得到李自成采纳,后来也被他杀了。牛金星之流只一意怂恿李赶紧攻入京城做名副其实的皇帝,似乎一攻占北京,登上龙椅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李自成东征西讨,靠的是以战养战,手下也多为桀骜不逊之徒,一旦安定,反而无所适从了。陕西本是李自成的家乡,又是根据地所在,所以他严令禁止劫掠,甚至规定“马腾入苗者斩”,可“未一月抄掠如故”。毕竟这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传统,何况战乱多年,经济恢复缓慢,自从采纳李岩“不纳粮”建议之后,不再扰民的军队就只能从官吏巨贾、士绅大户那儿进行抢劫搜刮勒索以维持军费开支,甚至发展到“悉索诸荐绅,搒掠征其金,死者瘗一穴”的地步。这样社会难以稳定,民心无法安定,政权亦无法得到本地知识分子的支持。虽有一套政府班底,但管理无方,政令不通,更约束不了军队,基本上可以说,李自成固守一地的结局就是耗尽地方民脂民膏之后难以为继。 五、 在李自成攻宁武关时,通告若五日不降就将屠城。但这回李自成遭遇到了顽强抵抗,周遇吉效法当年的袁崇焕战术,以大炮守城,四面轰击,并不时出兵占据外围,与对方周旋,激战三日,大顺军损失万人。李自成亦发炮还击,几度轰塌城墙,但对方又立即垒成。虽一度攻破了城门,但城门随即封闭,杀入城中的上千人马无一生还。李自成大怒,以人海战术前赴后继,持续攻击,最终攻陷宁武关。随后便是屠城,妇孺老幼概不能免。 六、 李自成(1606-1645)。米脂(今陕西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自成幼时为邑中大户艾氏牧羊,长大后为银川驿卒。《明外史·李自成传》记载,李自成的父亲曾梦见神告诉他,以破军星为他的儿子。待自成长大,“数犯法”,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很不安分守己。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李自成,在崇祯年间,投身于其舅高迎祥的起义军中,为副将。高迎样自称闯王。后高迎祥、李自成及延安的张献忠等13家共十余万义军汇集在一起,起义军迅速扩展到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起义军13家72营大会于荥阳,讨论拒敌方针,这就是有名的荥阳大会。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宜分兵定所向”的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战略方针,又提出战争中的战利品各军平均分配的建议,使起义军以后的战斗有军事目的,有计划,同时大大增进了农民起义军的内部团结,从而不断取胜。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战斗中被俘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势力迅速发展。当时朝廷对付边事,财政赤字庞大,军事力量脆弱,因而当政者对义军采用剿抚并用的政策。李自成等人粉碎了明朝政府的剿抚政策,先后占据晋、豫、湖广、巴蜀,又攻陷风阳,崇祯末在西安称王,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造历书,封功臣,开科取士。 七、 清军和吴三桂很快占据山海关,并进军北京,迫使大顺军撤出北京,由山西退人陕西,又由陕西转至襄阳,直退到武昌、蒲圻、通城,李自成在通山县九宫山查看地形时,遭受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牺牲,年仅39岁。一说李自成当时未死,兵败后隐于石门(今湖南石门)夹山灵泉寺为僧,1674年病死。
闯王李自成兵败后结局如何?一老者揭开真相,专家如何说?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帝王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像如今的明星一样,毫无稳私可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暴露在别人的眼中,甚至会被写进史书,供后人评判。按理说,这种情况下,任何与帝王有关的大事件都不会被漏记。可是有一位帝王却非常例外,现在距离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四百多年了,他的死因却至今没有定论,相关的五种猜测都经不起推敲。这位特别的帝王到底是谁呢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想到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他被叔叔朱棣篡位之后,宫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火灾,有人认为朱允炆死在了这场大火中,有人则认为他玩了一出金蝉脱壳,变装为和尚或道士逃离了宫中,从此不问世事,还有人认为他逃到了海外,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他的下落。不过,以朱允炆的仁慈软弱的性格,以上哪种结局都说得通。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结局比建文帝要神秘的多——他仅仅做了42天皇帝,便被迫逃离京城,经过一波又一波的追杀之后,逃到了九宫山附近,即湖北通城县一带,此事很多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可是到了此地之后,他却突然下落不明了。各种史料中记载了他四种不同的结局,近年来更是有人晒出族谱,试图揭开他的结局之谜,然而每一种说法都有明显的漏洞。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逼杀崇祯,推翻明朝之后,很快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击溃的闯王李自成。那么关于他的结局到底有哪些说法呢
一、走投无路,自缢而死
这一说法出自追杀他的清军统领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其中提到,李自成逃到九宫山的时候,手下仅剩二十来个步兵,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被村民围困之后没办法逃脱,只能上吊自杀。
这种说法有三点说不通。第一,李自成与他麾下的士兵都身经百战,普通村民很难将他们围困;第二,李自成出身草根,性格非常坚韧,绝对不可能窝囊的上吊自尽,否则他也不会跑这么远;第三,如果他真的被愤怒的村民围困,无法脱身,村民只会把他乱棍打死,绝对不可能给他上吊的机会,让他体面离世。所以这种说法首先被排除。
这名知名的女作家是丁玲,学者看了这些文物后不再质疑的原因是这些文物都是出自于丁玲家族,并且这些文物还在当地文物部门之中,而且还有学者穆长青的肯定。
对于自己是不是李自成的后裔,丁玲也不是很清楚。她从小就听说了自己与李自成的关系,但是却没有证据,而且自己说的话也不会有多少人肯相信,所以丁玲就找了穆长青帮忙,因为穆长青是一名学者,他说的话比较具有权威,只要他查出来了,自己多年的疑惑也解开了,人们也会相信她是李自成的后裔。穆长青答应了丁玲请求,开始置身于研究当中,终于在最后得出了研究成果,证明了丁玲就是李自成的后裔。
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都需要一些具有权威的人来诉说才会有人相信,若是自己不是很具有权威,那么自己说的话很少会有人相信,甚至会被人说造谣,不过无论是什么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证据。作为一名具有权威的人士,自己说的话肯定都是有依据的,不然被人发现了破绽自己也就颜面无存了,一名学者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颜面以及事物的真实性,绝不会平白无故做一些答复的。
而穆长青作为一名学者,她说的话肯定很有权威。所以穆长青综合自己的研究认为:丁玲就是李自成的后裔。并且他还有文物为证,所以学者见了也都相信了,没人再质疑。
我们都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那里移民过来的,从哪里移过来已有500百多年了,看看你那当时移民过后有没有再朝做管的?李氏人的辈份是有他那开始的。你要是在查李氏的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利贞饥食木子 脱险变姓为李
根据《姓篡》的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理官是一种相当于现代法官的官职,专掌狱讼推断之事。当时,社会上盛行着以官为姓的风气,于是,咎繇也不能免俗地以“理”为姓。
这个姓氏传到了殷代暴君纣王的时候,他们的家长理徵因事得罪于纣,立刻使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徵有一个儿子叫做利贞的,就逃到伊侯之墟避难,废墟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而保住了性命。因此,当利贞脱难后,就变姓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缉,一方面也对曾经救了一己之命的“木子”表示感谢之意。据后世考据,当时利贞所食之“木子”,就是李树的果实。
到了北魏和唐朝时期,李姓的组成分子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但有外族加入,连许多其他的姓氏,也因功被皇帝赐姓而改姓了李。于是,李姓在血缘上已不再单纯。
李姓在日益庞大之后,大体上分成了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今河北省)。根据朱彝尊李氏族谱序的记载,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盛唐之后本支日繁,一共有三十九房。赵郡的那一支系,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族人非常之多,在河北一带,人数多过当地的望族张、王、刘、赵诸姓。
也许是由于族大人众的缘故,李氏在历史上的名人,真是多得不胜枚举。从著道德经的李耳开始,到早期的抵抗匈奴名将李牧、在四川凿都江堰以灌溉诸郡的水利工程学鼻祖李冰、汉代名将李广、以及以一篇“陈情表”迄今仍脍炙人口的晋朝太子洗马李密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杰出历史人物。
到了唐朝,是历史上声威最为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则四夷来贡,唐太宗被四夷尊称为天可汗;对内则政治修明,文教发扬,人民皆能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像这样一个具有辉煌功绩的政府,正是由姓李的人主持的,这岂不是李氏的共同殊荣。
历史来源 「李」源出有四。
一 ;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 ;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 ; 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 ;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家族名人 李耳 (即老子)
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
李世民 (599-649)
李白 (701-762)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诗人,祖籍甘肃秦安,他被誉为诗仙。
李自成 (1823-1864)
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号「闯王」,陕西米脂人。
李鸿章 (1823~1901)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后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谥文忠。
李登辉 (1923~?)
台湾省台北县三芝乡人。国立台湾大学毕业,美国康乃尔大学农经博士。历任省农林厅股长、农复会技正、行政院政务委员、台北市市长、台湾省主席。1984年提名当选副总统,1988年一月十三日继任第七任总统。1996年五月就任首位全民直选总统。
地望分布 甘肃陇西郡,河北赵郡,河南顿丘郡,辽宁渤海郡,河北中山郡,河南襄城,湖北江夏,四川梓潼,河北范阳郡,四川广汉郡,安徽梁国,河南南阳郡
是的。
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党项人特有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按家谱溯源,李自成应该是西夏国王党项族李元昊的后裔支脉,后来迁居陕西省米脂县。李自成的父亲粗通文墨,中年以后家境刚刚宽裕,就娶了个小老婆,生了李自成。没几年,李自成的母亲染病身亡,随着父亲年老体衰,家境又败落下来。所以,李自成放过羊,当过铁匠,卖过馒头等,后来到银川驿站做了喂马的驿卒。总之,成年的路上李自成吃了不少苦。不过这些苦,与后来的际遇坎坷相比,实在不算什么。
一次犯错被下岗
李自成在银川驿站,虽然是喂马的,但也属于国家机构的正式员工,是吃皇粮的。明末的驿站功能已经异化,基本成为了接待各路官员及眷属过路旅游的接待站和招待所,所以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机构。崇祯皇帝上台后立即着手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为在驿站工作中有过传递公文丢失的过错,所以被优先精简。这样,一个体面悠闲的吃皇粮的饭碗就被打破了,李自成成为了“下岗职工”。
不过即使被下岗,李自成终其一生也都认为崇祯皇帝精简驿站这事是做得对的。因为李自成亲眼目睹了驿站的腐败,认为早就该精简了!
一次官司被拷打
李自成家境不富裕曾经举过债,向乡里的一位举人家借了高利贷,当时是有指望的,因为有驿站的正式工作和薪酬作保障。可是突然间就下岗了,举人家知道了立马催债并且串通好官府对李自成进行拷打,如果还不上债就将其下大狱狠狠整治。结果是李自成被亲戚们给保释出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李自成就约着侄子去把举人给“做”了。
两次失败的婚姻,两次被戴绿帽子
李自成的第一段婚姻,是在驿站工作期间娶的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被大户人家连续2次休过的小妾,虽然很有姿色很漂亮,但是品性上不够安分。李自成家境一般,又想娶个漂亮媳妇,所以就不顾众人劝阻和她成了婚。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富裕的李自成偏偏又被下岗了,本就不安分的妻子更是嫌贫爱富,以致于和一个浪荡公子勾搭成奸。结果被李自成撞见,当场砍死了妻子。之后就是与举人家的官司,又砍死了举人,2条人命了,李自成只得逃到甘肃边防的兵营里去混。再后来,兵营里的士兵被朝廷征调期间杀死了克扣军饷的长官,李自成又随同众人加入了反抗朝廷的起义军。
在起义军里,李自成因为阅历丰富,有勇有谋,很快成为小头目、中层干部,后来又有了第二次婚姻。这第二次婚姻娶的妻子,应该说既聪明又能干,也深得李自成信任,被委任掌管农民军的军用物资。也许是李自成无暇风月,可惜这第二位聪明又能干的妻子,又与起义军里的一位将领有了暧昧,因担心李自成发觉以后没有好果子吃,两人竟然裹挟着李自成起义军的粮草辎重投降了明朝官军。据记载,这对狗男女后来在官军里混得也不错,甚至在崇祯死后的南明政权里成为了重臣,此是后话。
两次结结实实被戴了绿帽子,李自成在情场上简直就是个倒霉蛋。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样的?
本文2023-10-05 20:12: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3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