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傅雷家书》的傅雷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谁知道《傅雷家书》的傅雷是谁?,第1张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主要内容

《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常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应该是傅聪吧 是傅雷的儿子  

  傅聪领奖钢琴,是傅聪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

  2月22日至3月18日,第五届国际萧邦钢琴比赛大会在波兰华沙 举行。各国74名钢琴家参加比赛,中国选手傅聪获第三名,并获得演奏"玛祖卡舞曲"的最优奖。这是傅聪在领奖。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编辑本段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  傅雷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质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钢琴的奴隶

    年轻的傅聪过去,对时间一向吝啬的傅聪,每天近11个小时与钢琴“促膝谈心”,而且绝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上了年纪后,他逐渐把练习时间缩短为6小时。他说,自己天生手硬,从小童子功又没练好,所以一日不练就不行。弹琴时,傅聪常常自得其乐,“这是上天给我事业的一种特殊眷顾!”对音乐,他像基督教徒对待《圣经》般虔诚。

  年届70,傅聪依然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知名音乐厅里、大师班上。这个享有世界声誉的钢琴家说:“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人生的大半辈子消磨在琴上,太辛苦了!但我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与上海音乐学院签了3年合约后,傅聪定期给钢琴大师班授课。如今“傅爷”的尊称,已在校园内传开。老师与学生都喜欢听他上课。“傅爷”诠释的肖邦、莫扎特、德彪西,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度和古典美。

  个人成就

  傅聪在国际乐坛受尊敬的程度,远远胜于其他大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是美国《时代周刊》以及许多重要音乐杂志的封面人物;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钢琴家仍常常向他求教;世界重要的国际钢琴大赛,他是理所当然的评委。傅聪说:“只要我多活一天,就越发现音乐的高深。我觉得,60岁以后才真正懂得音乐!”

  孤独而多彩的情感世界

    年轻的傅聪傅聪的情感世界,孤独而多彩,但永远对外人封闭。不过,朋友还是透露了他的一个小秘密。在傅聪卧室的床头,挂着一幅初恋女友的素描画像。那是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女友亲笔画好后送给他的。没想到,这幅素描画像竟成了他一生美丽的记忆。1959年,其父傅雷被划为右派。女友偷偷写信将发生的一切告诉傅聪,并告诫他不要回来,否则他的艺术就完了!正是这封信,促使傅聪出走,爱他,就放他远走高飞,这就是那个时代悲剧。而傅聪因此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大家。

  出走原因

  虽然傅聪没有证实这个“秘密”,但他还是解释了当时出走的原因:“我出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因为那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去国千里,傅聪将思国之情与无奈悲哀,全部融化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中。1960年,他的音乐感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赛,黑赛写下一篇名为《致一位音乐家》的文章,还亲自把文章印了一百多份分发给朋友。

  浪漫、唯美的天性让傅聪经历了3次婚姻生活。后来,在钢琴家鲁普的介绍下,傅聪结识了在香港长大的钢琴家卓一龙,两人结婚后,傅聪漂泊的“航船”,才停靠进了平静的港湾。现在,一家四口生活在伦敦,其乐融融。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尽管非常喜欢音乐,却没有继承他的“衣钵”。

  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

  谈到傅聪,很难回避《傅雷家书》。“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  傅聪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老夫望七了!”傅聪说。

  当我们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渐远,自成一“家”———一个性格独特、博学多才、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的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

  《傅雷家书》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教育孩子:1、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2、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3、要坚强不气馁;4、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简介

  《傅雷家书》写的是傅雷在国外学习期间给儿子傅聪跟儿媳弥拉的书信内容,这些信是1954年傅雷远赴波兰留学时写的,终结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结束。傅雷整整十二年写了上百封信件给儿子,贯穿儿子留学,结婚生子的这几个人生阶段,也映射了傅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从哪几个方面教育儿子

  1、告诉孩子,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

  3、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4、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5、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6、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傅雷家书》的主要人物有:傅雷、傅雷夫人、傅聪、傅敏。

人物性格:

1、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扩展资料: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喜爱音乐。

《傅雷家书》是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 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怒安)很顽皮。”张小天老师说,“大概六七岁时,他在庭院里玩。我家前面是墙门间,放了很多柴草,他点了火以后到里面去看看亮不亮,结果对面的人家跑过来说,看见你们家房顶上出烟了,你们墙门间怎么会出烟了?我们当时不知道啊,跑出来一看,才知道情况严重,墙门间的东西都烧掉了,他玩火造成的。他的娘很严格,凶得不得了。这桩事体如果被他娘晓得,肯定会打得臭要死!所以我们一直瞒着他娘,不告诉他娘。他白天在我们家读书,到了晚上,他娘一定要叫他把白天学习的书读给她听。很严格的,读不出就要打。”

当时周浦镇上有个曹家,房子虽多,但据说“闹鬼”,女主人丁有贞整天胆战心惊,正想出借部分房子,好有人陪伴自己壮壮胆。经人介绍,鹏少奶奶一家租住进了曹家的西半宅(今周浦镇东大街60号),曹家住东半宅,中间隔着客堂、庭院。

在举目无亲的环境里,一家上下和睦相处、共度时光。为了让儿子长大成才、重振家业,在怒安不满4岁时,鹏少奶奶已让同住的60多岁的账房陆先生,教他认写在一张张方块纸上的单字。怒安7岁左右时,鹏少奶奶与几户人家相商,共同请来一位名叫斗南公的老先生,在傅家借的最东面的一间厢房里教私塾,与怒安同时就读的还有五六个孩子。

在母亲的严厉督促下,怒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除了旧历正月里从初一到初三这几天允许他穿得衣冠整洁在家中休息玩耍外,其余日子母亲不许他玩耍或出门一步。只有炎热的夏夜,屋中热得难熬时,怒安才遵母命,随母亲到庭院中乘凉,但也不能白闲着。勤劳的母亲在柱子上吊起一盏风灯,在地上燃起一堆青蓬熏赶蚊子,然后在摇曳的灯光下为袜厂做活,将织好的开口袜头缝合,针针线线,缝好一打也只有6个铜板工钱。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的怒安则在灯下抱卷吟读。母亲虽不识字,但极聪明,一篇文章先让怒安读给她听,往往一两遍后已记住其中内容。当怒安背诵时,偶有错漏,母亲已经知晓,于是便要训斥或责罚。

母亲信奉的是“筷头上出逆子,棒头下出孝子”。她多次对曹家女主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倘若不管教成才,将来成为废物,那我还有什么指望呢?”因此,母亲用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方法教育儿子。怒安稍不用功,母亲就对他重重敲打。有个冬夜,怒安因背不好书被母亲责罚,逃到曹家敲门求救:“妈妈救命!妈妈救命!”曹家女主人赶紧开门,将瑟瑟发抖的怒安拉进屋,抱进暖和的被窝,让他安宁下来。还有好多次,母亲用绳索将他缚在客堂中灵柩上,让他认罪。深夜灵柩上铜圈叮叮当当直响,曹家人闻声偷偷解开被缚的孩子,再抱回家让他吃喝睡觉。

有一次为管教怒安,母亲感到心灰意冷,拿了绳子要上吊,怒安拼命哭叫、奶妈等极力劝说,但都无效,只得请曹家女主人劝阻。好半天,母亲才消了气,但一定要儿子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犯错误,用功读书。儿子哭跪在母亲脚下写了保证书,曹家女主人又反复劝说,一场轩然大波才算平息。

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怒安竭尽全力读书,孩子们的种种有趣游戏与他是绝缘的。这一方面造就了他优异的学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不善合群的孤僻性格。

出国留学时方知寸草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天真、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无法全然泯灭,有时他就想出一些独特新奇方法来取乐。如父亲周年祭奠时,顽皮的怒安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吃掉灵桌上的菜、代替酒的糖水,并为此而暗暗高兴。平日读书,母亲不在时他就读出新花样。如将《孟子》中的“孟子见梁惠王……”改为“孟子见梁惠王,一块铺絮换两块糖”等等,引得曹家姐妹隔着客堂“吃吃”暗笑。有一次还用绳索缚住双脚,蹦蹦跳跳到庭园中看秋葵,结果摔了一跤,在下巴上留下了一块伤疤。

怒安11岁时,进了镇上南汇县第三公学读高小二年级下学期,由清末秀才苏局仙先生教国文、历史、地理等。苏先生循循善诱,怒安学习成绩优异。但母亲仍不放心,常常悄悄地站在教室外观察儿子。怒安一见到母亲就很惶恐,立即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待母亲走后才能松一口气。

1920年,12岁的怒安读完高小,离开周浦这个居住了10年的江南小镇,踏进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先进南洋中学附小四年级学习。离开严厉的母亲后,他像脱缰的野马,顽皮孤傲,一年后被学校以“顽劣”而开除。1921年,怒安进入法国人办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徐汇公学读初中。1924年,因为反迷信反宗教,言辞激烈,被徐汇公学开除了。接着他又考入大同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的“五卅”惨案,使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巡捕残杀中国爱国人士的情景。尤其是同班小同学饮弹喋血的壮烈场面,使他十分痛恨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更痛恨残暴的帝国主义,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1926年,受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他与同学一起参加反军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通缉。母亲赶紧让儿子回到周浦。

在表兄顾仑布说动下,傅雷决心出国留学,姑母傅仪也劝说他母亲让他出国。母亲泪流如注,最后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并叮咛说:“只是你数年来在国内的操守,千万不可丧失啊!再有交友方面,也要好好当心,不能忘了你爸爸吃过的亏啊!”

1931年秋天,多年的游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虽然他在国外没有得到什么学位,但他的人生发生了极大的飞跃,并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后半生。

1932年,傅雷同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婚宴设在周浦镇曹家厅,亲朋好友云集,十分隆重热闹。婚后,傅雷同妻子在上海租了一所公寓,即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1弄53号。此后他在上海勤奋地笔耕墨犁,先后翻译了500余万字的世界文学艺术名著,并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和散文,成为中国优秀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母亲病逝,傅雷将母亲遗体护送到周浦与父亲合葬在一起。

主要人物:傅雷、傅雷夫人、傅聪、傅敏。

人物性格:

1、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2、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扩展资料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

(本书由工学院李仲阳博士、刘忠博士以及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陈子轩推荐)本书为书信体。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

一、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都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四、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掺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五、 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师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谁知道《傅雷家书》的傅雷是谁?

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