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总督已62岁高龄,突然要参加科举考试,后来怎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陕甘总督已62岁高龄,突然要参加科举考试,后来怎样?,第1张

清朝的官职阶级要求十分严格,众所周知汉人在清王朝的地位很是低下。汉人如果想要混得一官半职,跃入中上层阶级,那就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道路。而且仅仅只是考中还不够,必须还要考中进士才能有做官的入门资格。清王朝通常情况下是这样的规则,但是如果碰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清政府可能就会放宽用人条件。都说乱世出英雄,所以如果碰上国家出现大乱的情况下,只要有人能在这片混乱局势下崭露头角,那便不用通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出任官职。而在清王朝的历史里,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

左宗棠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都是能臣良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起初左宗在科举这条道路上前行的可谓是异常艰难坎坷。中举后接连三次参加会试,结果成绩都不理想,接连名落孙山。在万念俱灰的状态下,左宗棠最终选择放弃了科考,这也代表着他从此把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束之高楼。然而就在不久之后,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机遇从天而降砸在了左宗棠的头上,它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围困长沙,左宗棠借此契机成为了湖南巡抚的幕僚之宾,从此开启了他的从政之路,凭借着自身一番过人的本事,他在大清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在他作为湖南巡抚的幕僚期间,由于其性格强势,恃才傲物几乎达到了让湖南巡抚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地步。后来经过一番机遇,转入曾国藩门下,地位也是水涨船高。再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打拼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一支队伍,他也成为总督级别的封疆大使。

左宗棠以举人的身份一路向上,但由于他在科举一直没有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左宗棠对于自己的举人身份始终都很介意,同僚对此也诸多轻视,闲言碎语一直围绕着他。这也影响了左宗棠对待下属的态度,对于进士出身的下属,他一律傲慢待人,对于进士以下出身的下属,态度则完全相反,热情以待。对于别人的嘲讽,即便自己面上装得多么不在乎自己的出身,可他的行为到底是泄露出了自己的不自信。最终,李鸿章的一句话让左宗棠再也崩不住了。原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只有进士出身的人,在去世之后才能使用带有“文”字的谥号。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对于死后之事特别看重,特别是对于像左宗棠这样的文人更是格外在意。李鸿章这番话的效果,不亚于拿刀往左宗棠的心口上戳。也正是由于这句话,让当时已经有62岁高龄的左宗棠向慈禧太后递出想要进京参加考试的申请。慈禧太后看到左宗棠要进京会考的奏折,心头那是一阵慌乱,心想这西北正在作战呢,你不好好呆在那坐镇,一天乱跑啥呀。聪明的慈禧太后于是灵机一动,越过科举考试那一步,直接特别赐予左宗棠同进士身份,除此之外还授予他东阁大学士的身份。

看到慈禧太后的这番厚待,左宗棠心里的那根刺终于被拔了出来。从此之后,左宗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就终结了西北的叛乱。但尽管如此,这事儿却一直被李鸿章翻出来戏说,更是私下一直嘲讽左宗棠为“破天荒相公”,意在说明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可现在竟然成为一代大学士,简直就是件破天荒的事。在左宗棠去世后,凭借着慈禧太后特别授予的同进士身份,自然也就获得了一个“文襄”的谥号。

汉族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简介:

1、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二、三人关系及结局

1、曾国藩和左宗棠

湖南老乡。曾国藩大一岁,28岁考中进士。左宗棠会试,三考三败后回乡教书去了。

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只好巴结曾国藩。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官儿太小,不愿干。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启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后来因为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两人起了嫌隙。(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2、曾国藩和李鸿章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回安徽老家办团练,几年之后做失败了,便打算去拜到曾国潘门下做个幕僚。曾国藩为了杀杀李鸿章的傲气,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曾国藩对李鸿章很严厉,连懒觉都不许他睡。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也因为这伤了感情,后来因为弹劾李远度还分道扬镳了。

但是后来曾国藩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曾国藩,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

3、左宗棠和李鸿章

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慈禧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书法:

1、曾国藩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

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

2、李鸿章

李鸿章的字总能给人一种循规蹈矩、棱角内敛、运筹大度之感。

李鸿章以进士出仕,清廷取仕不仅看诗词文章,还看书法成绩,书法功底欠火候者难以进入殿试。李鸿章的书法功底便源自于早年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后来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每日临池不辍。

晚年,李鸿章便把书法作为养生之道。

3、左宗棠

左宗棠虽为武将,但也通文,与曾国藩一样,擅书法,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楹联作品,其中他的一副楹联深得李嘉诚喜欢,并挂在了他的办公室。

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足见造旨之深!

仔细观看左宗棠书法,你会发现他的大字雄浑有力,有武将之英姿,读者随即会被宏大的正气所震撼。

但再看他的行件随笔,会发现文字细腻雅致,爽朗劲健,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修养,这两种气息能在一人身上得到体现,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

-曾国潘

参考资料:

-李鸿章

参考资料:

-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之一,他这一生征战无数,曾平定陕甘,收复新疆,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

其实左宗棠的学识和才干都比一般人高,但他不是个考试型人才。左宗棠多次参加会试都没考中,心灰意冷之下,左宗棠决定放弃科举,回老家专心研究学问,他自比卧龙先生,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自己总会有入仕的一天。

虽然左宗棠考试时运气不好,但他贵人运却极佳。后来,左宗棠之所以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并多次度过难关,都是因为有贵人相助。

林则徐第一次见到左宗棠时,就觉得这个人日后不一般,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公元1852年(咸丰二年),左宗棠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出山,自此声名鹊起。后来,左宗棠因为得罪了总兵樊燮,差一点性命不保,幸亏肃顺(咸丰心腹)多次为他求情周璇,左宗棠才能安然无恙。

左宗棠的一生遇见了不少贵人,而第一位慧眼识珠,发现左宗棠非同凡响的贵人则是陶澍。陶澍在道光年间做过两江总督,也算是个大人物了。

公元1836年(道光十六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陶澍认识了左宗棠。当时的陶澍五十八岁,担任清廷的封疆大吏,并且还是太子太保,用功成名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彼时的左宗棠25岁,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第三次会试不及第。

心灰意冷的左宗棠在回乡途中,经过江南,便前去拜见自己的老乡陶澍。当时的左宗棠只是一个失意的举人,没有一官半职,但陶澍并未因此轻慢左宗棠,他邀请左宗棠在府中小住,每天都让自己的心腹去与左宗棠谈古论今,以试探这个年轻人的学识和志向。

住了十几天后,左宗棠准备回乡,便向陶澍辞行,陶澍立马派人将左宗棠挽留了下来。几天过后,陶澍亲自与左宗棠谈话,不仅给他准备了回乡的盘缠,还向左宗棠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个请求让左宗棠受宠若惊:陶澍有一个儿子,想与左宗棠的女儿结为儿女亲家。陶澍的儿子名叫陶桄,当时年仅四岁,而左宗棠的女儿左孝瑜年仅三岁。

要是论辈分,陶澍是左宗棠的长辈,而且陶澍位及人臣,左宗棠只是个无名小卒,这门亲事来得太突然,左宗棠一时不敢相信。于是左宗棠连忙对陶澍说,自己高攀不起这门亲事。听了左宗棠的话,陶澍大笑道:"要是论年龄,只要两个孩子年龄相当即可,亲家的年龄无关紧要,而且依我看来,你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有什么可担心的?"

听了这番话,左宗棠心中感动不已,于是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陶澍之所以急着与左宗棠定下亲事,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若是哪天自己撒手人寰,那年幼的儿子就无人照顾了。定亲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陶澍就去世了,所以他这个决定也是为幼子的将来做打算。

可是,以陶澍封疆大吏的地位,要是想为儿子寻一门好亲事,可以说是不用发愁的,不管什么样的人家,都任其挑选。但陶澍却将儿子托付给了小举人左宗棠,而且他们不过相识十几天。由此可见,左宗棠确实富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而陶澍识人的本领也很高明。

陶澍病逝之后,感念于当年的知遇之恩,左宗棠尽心培养陶桄,将女婿培养成难得的人才。而正如陶澍当年所言,左宗棠后来功成名就,成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远胜亲家。

晚清名将左宗棠

晚清名将左宗棠是湖南长沙人,因为湖南还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所以世称曾国藩和左宗棠为曾左。

左宗棠画像

左宗棠在很小的时候,读书就非常的刻苦,而且还能够七次连续获得第一。虽然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失利,没能够走上仕途。但是左宗棠却受到了林则徐、曾国藩等等的朝廷大员的赏识,并且林则徐称赞左宗棠为绝世奇才,和左宗棠就国家治理大事谈论两天两夜。

在太平起义战火蔓延到长沙的时候,左宗棠受到推荐出山,一役保住了长沙城。从此之后左宗棠声名鹊起。之后加入曾国藩湘军的幕僚,由幕僚而为将领,再由将领而为帅。

因为左宗棠作为著名的湘军将领,不但参与了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役,而且还镇压了陕甘 的起义,最为重要的是从沙俄手中收复了新疆大片的领土。

当时清 以及慈禧太后的决策是要放弃新疆大片的领土,因为在他们眼中,新疆地处边陲,难以管理。而左宗棠力排众议,并且亲自带领湘军向新疆进发,湘军的所有军饷,都是左宗棠以一人之力筹措的。最终击败沙俄,收复了大片的领土,因此今日的中国国土面积才如此的辽阔。

在军事上,左宗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左宗棠还创办了当时的四大军工企业中的福州船政局,为中国清朝军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纵观左宗棠的前半生,基本都是在家乡种地读书。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受到湖南巡抚的邀请出山,从此一鸣天下,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左宗棠石像

在很小的时候,左宗棠就怀有很大的抱负,希望有一天能够治理天下,因此读书非常的刻苦,再加上左宗棠天资聪颖,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在同学当中是最好的。虽然家境贫寒,不能够像世家子弟一样延请名师来讲课,但是左宗棠却能够在刻苦的环境下发奋图强。因为左宗棠的字写的不好看,所以在连续两次科举中都名落孙山。从此左宗棠就在家娶妻生子,种地读书,度过了他的大半生。

因为左宗棠在少年的时候就受到当时一些朝廷高官林则徐、曾国藩等人的赏识,在中年之后,左宗棠刻苦研读兵法,博览群书。凡是跟左宗棠交往过的人,无不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左宗棠的名气就更盛了。当此之时,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过来,一直快要包围了长沙。当时的湖南巡抚在众人的力荐之下,邀请左宗棠出山,一起守住了长沙城,太平军最终没有攻下长沙城而退兵了。

就此一役,左宗棠名扬天下。并且入了曾国藩帐下,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提携。后来左宗棠自己组建了楚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左宗棠指挥的楚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出山至病逝,左宗棠二十多年都是征战疆场,为国立功。

道光十一年(1831)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省城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这所学校给学生提供膳食,吴荣光还亲自在校教授经学。左宗棠表现突出,在这年内的考试中七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三年一届的湖南省乡试又将来临。这时,左宗棠已居优期满,但由于在居忧期间不能参加院试,错过了这次机会。对岁的左宗棠迫不得已,东挪西凑,筹集到108两银子,捐为监生,与哥哥宗植一道参加了这次有5000多人投考的湖南乡试。

乡试在八月举行,共考了三场。考完之后,贺熙龄马上设法打听,曾去看了左宗棠的试卷,非常赞赏,但说可惜格式不太合恐怕考官们“无能辨此”。果然,他的卷子被斥人“遗卷”,落选了。但这次多试恰逢道光皇帝50寿辰,称为“万寿恩科”。因此,道光皇帝下诏命考官搜阅“遗卷”,以示“恩宠”。这时,湖南副考官胡鉴病逝,只得由主考官徐法绩来办。徐法绩独自一人,团看了5000多份“遗卷”,从中又取出六名,其中第一名就是左宗堂。启开试卷时,巡抚吴荣光正在场监临,一见左宗棠名列榜首,连忙起身祝贺徐法绩得了人才。

不久,榜发,左氏兄弟双双中举,哥哥左宗植中第一名,得解元;弟弟左宗棠中第18名。

后左宗棠与宗植一同北上,准备参加来年春季的会试,次年正月,抵达北京。会试在三月举行,兄弟俩住在专门接待湖南来京应试举人的湖南会馆,紧张地准备应试。左宗棠考试完毕,不久发榜,却榜上无名。

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第三次赴京会试,结果又未如愿。南归途中,他绕道去南京谒见陶谢。陶撤并不以左宗棠的连连落第为意。他真诚款款,留其在总督节署中住了10多天,“日使幕友、亲故与相谈论”。一天,陶赵主动提议将他惟一的儿子(时仅五岁)陶恍,与左宗棠五岁的长女孝瑜定婚。当时,陶澎已60岁,左宗棠才27岁。左宗棠为避“攀高门”之嫌,以亲家地位、门第、名位不合而婉言谢绝。陶赵一听,爽朗笑道,“左君不必介意,以君之才,将来名位一定高于吾人之上”,仍然坚持结为亲家。左宗棠又以“年庚不合”相辞,联姻之议暂且放下。直到几年后,陶澎去世,由于陶夫人一再提及,老师贺熙龄的敦促,这门亲事才算定下来。陶澎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而求婚于一个会试下第的穷举人,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是多么器重。

左宗棠在六年中三试不第,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他虽然并不十分热衷于科场,不喜欢作毫无意义的八股文章。但在科举时代,读书人不中科举就难以进身,有志之士也只有通过科举获取地位,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左宗棠后来说过:“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又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左宗棠自少年时代就志大言大,而且自信心很强,自尊心也很强,因此三试不第之后,就下决心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

左宗棠,字季高,生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东乡左家塅人,少时家境不济,是个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左斐中,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也是个秀才。父子都教几名学生,收入很有限。左家当时有地几十亩,每年可收入四十八石租谷,自家也耕种一点土地,属于“半耕半读”的家庭。后来左宗棠在兰州时曾以此为誉,在自己门上贴有“耕读第”字样。左宗棠的幼年时代,由于家境变迁,生活已很拮据。有时遇上荒年,田亩歉收,竟至用糠菜充饥。左宗棠出生后,母亲因乳水不足,经常用米嚼成汁来喂他,仍然吃不饱,只是哭,把肚脐眼哭得突了出来。

左宗棠从小聪慧过人,十五岁赴童子试,第二年赴府试,得第二名。可就在这期间,父母双双病故,欠下一大笔债,无法偿还。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二十周岁,无依无靠。原先他父亲替他订下一门亲事,岳父家在湘潭,比较富有,左宗棠就入赘周家,其妻周诒端,善诗文,人也贤惠。先此一年,即道光十一年(1831年),左宗棠到长沙城南书院,从山长贺熙龄为师。贺熙龄是长沙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学政等职,属经世致用学派。贺熙龄有个长兄贺长龄,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家中有许多藏书,左宗棠经常去借读,有机会和贺长龄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贺长龄便答应家中所有藏书,都任他借阅,但还书时,总要问其所得,左宗棠对答如流,并能“互相考订”。左宗棠很快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曾经潜心阅读了贺长龄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这是一部嘉庆以前名臣、学者讨论国计民生的论文。在这之前,他还读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有这些,都促使左宗棠经世思想的迅速形成。

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应本省乡试,没有考上,主考官徐法绩在落选的名单中,又选了六个成绩稍好的,左宗棠应选其中,中试第十八名举人。

在封建社会,中了举人,便可以进京参加会试,如能考取进士,便可由朝廷派官任职。在妻子周诒端和族人的帮助下,凑足到北京的路资,但一揭榜之后,却名落孙山。之后,左宗棠又先后两次进京应考,都落第而归。会试的失败,使左宗棠失去通过考试跻身仕宦阶层的信心,而在“经世致用”上继续探索。他费了很大力气从事地图绘制的研究,发现以往地图绘制多不准确,注解也牵强附会,他想重新绘制地图以求纠正过去的错误。在妻子周诒端的帮助下,他动手绘制地图,做地图解释。又摘抄各省通志和西域图志,把山川、关塞、驿道、城池分门别类,汇成几十大本。他对新疆地理尤感兴趣,曾认真研究过新疆的地理形势。

左宗棠尽管当时处境艰难,但对国家大事却十分关心,在一副对联中他这样写道: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副对联,表明他的豪情壮志。他拼命读书,研究兵事、农书,甚至栽茶、种桑也在他研究范围之内。知识的广泛涉猎,越发使他希望有一天能为国家效力。

在嘉道年间,知名的封疆大吏要算陶澍和林则徐。陶澍在两江总督任内,有一次回到湖南安化老家,途经醴陵。当时左宗棠正在绿山书院讲学,知县为陶澍建馆舍,就请左宗棠替他写了几副门联,其中一副写道: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上联的“印心石”,是陶澍家中的一块奇石,清仁宗皇帝知道陶澍家中有此宝,就为他写了“印心石屋”匾额。陶澍看了十分高兴,便邀见左宗棠。两人见面后纵谈国家大事,语言契合,陶澍特地多留左宗棠住了一天,称他是“奇才”。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赴考落第之后,曾特地绕道南京去见陶澍,并在他那里住了几天。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故,遗孤陶桄刚刚九岁,贺熙龄是陶澍的亲戚,又是左宗棠的老师,就介绍左宗棠去当陶桄的教师,并帮他照料家务。就这样,左宗棠在陶家住了八年,饱读了陶家的藏书及陶澍的奏疏,体察了清代官场和政治的得失,这对左宗棠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左宗棠勤于钻研,所学又多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经常纵论古今兵家得失。

贺熙龄很看重他,说他“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并亲自作了一首诗赞扬他:

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左宗棠从年轻时代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逼近的时刻,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对如何打败英国侵略者十分关心,曾经写成《料敌》《定策》《器械》诸文,对如何打败侵略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林则徐任云贵总督之时,曾请左宗棠做他的幕僚,但左宗棠不忍心离开陶澍的儿子,没有应邀前往。后来,林则徐辞官回籍路过长沙,特地约他到湘江船上畅叙通宵。左宗棠很崇拜林则徐,林则徐也十分器重左宗棠。1850年,林则徐去世时,左宗棠写信给林则徐的儿子表示哀悼,其中特地谈到那次在湘江舟上和林则徐畅叙的情况。并写了一副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这副挽联,对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做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暴露了左宗棠主张镇压农民战争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他后来成为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和打手。

陕甘总督已62岁高龄,突然要参加科举考试,后来怎样?

清朝的官职阶级要求十分严格,众所周知汉人在清王朝的地位很是低下。汉人如果想要混得一官半职,跃入中上层阶级,那就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