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全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有谁知道全氏家谱?,第1张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祖国, 大大增加了全氏一族。元、明、清诸朝时期,维吾尔族乞台萨理一族,蒙古族杭噶坦氏、布古鲁特氏、布忽纳惕氏、以及满清"黄金家族"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一族中又有多人改汉姓为全氏,使全氏真正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这里有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存有全氏宗谱。

有的,

全姓出自泉姓,是以官名为姓。根据《鲒奇亭集·全氏世谱》的记载,全氏出于周朝官府机构泉府的后代,子孙以官为姓氏,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而《千家姓查源》上则说,全氏出自周朝,周朝的泉府是主管商品贸易的机构,泉府官员的后氏子孙以官名“泉”为姓,又因“泉”、“全”音相同,因此又将“全”作为姓氏。全氏先人在汉朝时落籍于浙江钱塘,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已经遍布了吴地。

历史上全姓重要人物:三国时吴国桂阳太守全柔、三国时吴国名将全琮、南朝齐梁之间时著名医学家全元起、明代学者全整、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全皇后、明代孝子全大城、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等。

扩展资料:

家谱文献——

山东德州全氏支谱六卷,清·金俊书等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宝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全氏世谱,清·董秉纯撰,清嘉庆九年(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全氏世谱,清·董秉纯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桓溪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全翼凤、全孙嘉等纂修,1931年木刻活字印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萧山全氏家谱,全光泉纂,1995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全姓

全(Quán)源出有三:

  1、出自泉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2、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元代有位少数民族首领叫万全,其子以父字为姓,改姓为全氏;

  ②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

  二、迁徙分布

  (缺)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全姓出自泉姓,是以官名为姓。根据《鲒奇亭集·全氏世谱》的记载,全氏出于周朝官府机构泉府的后代,子孙以官为姓氏,后来因为同音而通全。而《千家姓查源》上则说,全氏出自周朝,周朝的泉府是主管商品贸易的机构,泉府官员的后氏子孙以官名“泉”为姓,又因“泉”、“全”音相同,因此又将“全”作为姓氏。全氏先人在汉朝时落籍于浙江钱塘,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已经遍布了吴地。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长安东)。

  三、历史名人

  全 柔:三国时吴国钱塘人,东汉灵帝时举孝廉。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权入吴,他起兵投奔孙权,被任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全 琮:字子璜,吴郡钱唐人,父亲全柔是孙氏宿将。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迁偏将军。黄武元年,魏国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不久又与陆逊合击曹休于石亭。孙权分丹杨、吴郡、会稽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全 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时医学家,齐梁间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

  全皇后:会稽人。宋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略涉书史,知古今。幼从父昭孙知岳州。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秩满归,道经潭州,为元兵所困。逾年,围解事平,至临安。会忠王议纳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富贵,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册为皇后。五年三月,归宁山阴,恩赠宗亲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册为皇太后。宋亡,从恭宗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宋史》有传。

  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复明。 全祖望:清代学者,字绍衣,鄞人,雍正举人,乾隆年间举鸿博。他为人有风节,治学严谨,涉猎广泛,著有《校水经注》、《句余土音》、《鲒琦亭集》等。

  全玉贵:清保靖县人。幼年随父经商贵州,寄籍镇远。稍长,入武庠,役身营伍,隶镇远镇标。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清廷调黔军前往镇压。他随军入广西,充都统乌兰泰部将,募兵300人,别为一营。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全玉贵随乌兰泰率兵击败太平军后队,生俘天地会首领焦亮。乌兰泰穷追不舍,太平军在龙寮口大洞山设伏,大败清军,阵斩长寿、长瑞、董光甲、邵鹤龄四总兵。其时,清军统帅赛尚阿饰败夸功,伪造洪大全事迹,说洪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人物,铺张其事,向清廷献俘。清廷赏全玉贵银700两,保举都司。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全玉贵随向荣在后尾追,补贵州提标游击。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安徽庐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统带各路兵勇,以图规复,全玉贵被调赴援,加副将衔,署寿春镇总兵,屯兵庐州城外,与太平军接战,身被数创。在一次攻城战役中,被太平军枪炮击伤 ,子弹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毙命,享年23岁。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援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颇深,在学术上,他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帮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l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史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明末清初,蜀川兵连祸结,地旷人稀,田园荒芜。清政府曾两次下诏“移民填籍”。 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奉旨填川。从康熙40年(1701年)到52年间(1713年),先后来到四川中江、蓬安、西充、营山、蓬溪、永川、遂宁、安岳、乐至等地有21户32口人,其中来到乐至县的有5户,全部定居在县北的崇仁乡境内。

蓬溪县常乐镇全氏入川祖全仕寅、全仕念乃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湖广填四川”21户中的其中2户。

清朝康熙46年(1707年),全永法的第七代孙全仕寅、全仕念迁移到四川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入川后的第一支全仕寅(住全家大湾、白果湾,另一说法是大场沟、白果沟);第二支全仕念(住兔子垭) 。

其入川前的祖辈全永法兄弟三人,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南阜里沙尾庙后坊立宅居住。

在如今的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迁居蜀地的后裔家谱中,往往发现很多家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迁到四川,从家谱上得知当时这些移民迁移之路异常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来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记载了他们“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重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最终从湖南零陵经长江水路,抵达四川简阳的过程。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已经用光了全部盘缠。 “斯时也,盘费既尽,家无斗筲,举目无亲,借贷无门,拮据瘁瘩,固所难言。”

以至于一些人历经数代后,已记不得自己祖先到底是从湖南何县何乡镇何村迁至四川的,只模糊地记得是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移民到四川的。如:四川渠县陈氏家族寻根,我们祖先是1723――1735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兴里迁到四川渠县;四川蓬溪县唐氏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德盛里而来;四川岳池县郑氏祖籍考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腾里,地名香山居住。

一二仁(三)映(成)时(德)纯修理学洪

性广元化尚(上)心立正明中

万事存天道五伦绍圣通

善人常有福积厚受昌隆

第五代子孙全德益由米心溪、心田沟迁至今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夏家沟四村、夏游湾五村上湾、面板湾等地居住。

(不完全统计)

全干卿 ,字锴修。常乐寺镇人也。为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学生。他修建常乐第一所女子广仁祠义塾,1906年办常乐初等小学校。1920年,他赴各镇乡劝导创办新学,成立了高、初小学共48所。1940年倡办常乐私立崇文初级中学,终于1942年春正式成立。1960年去世。

全利甫  1945年在常乐中学组织“荒原学术研究社”任社长。

全绍愚 ,号云深。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首届毕业生。其善书法。后学医。著作有《圣学指归注释》、《养心启蒙录》、《白云斋笔记》、《赋歌骈词》等传于后。

唐朝为富义镇、宋朝为讲德镇、明代为永安镇、清代至今为常乐寺镇也。大清时道光年间,蓬溪分13甲,常乐寺、任隆场为西八甲。大清咸丰时,全县推团甲牌制。全县分3局。常乐属中乡团保局。1966年常乐换名为常胜,天福为五星,康家渡为红江。1981年,常胜换名为常乐。

康熙年间设常乐场,以场临近唐朝贞观年间建立的寺院常乐寺得名。清宣统年间设常乐镇,民国26年(1937)改为常乐乡,新中国成立后,仍设常乐乡。1962年隶属天福区,1992年9月庭英乡并入建常乐镇。镇址常乐场,距县城25公里。2005年末,全镇面积476平方公里,居民8487户,总人口31万人。

有谁知道全氏家谱?

全氏先人在汉朝时期主要落籍于浙江钱塘地区,是当地的望族,后繁衍到东吴时期,便已经遍布了吴地。唐朝时期,部分全燮后裔朝鲜全氏族人回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