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氏历史上名人姓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骆氏历史上名人姓名,第1张

骆 俊:(生卒年待考),字孝远,乌伤人。

著名汉末将领。

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

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

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粮,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使人将骆俊刺杀了。

骆 牙:(生卒年待考),临安人(今浙江杭州)。

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

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 统:(生卒年待考),骆俊之子,字公绪。

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年二十岁,试为乌程首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出为建忠郎将。

后随陆逊破蜀有功,升为偏将军。

曹仁攻打儒须,骆统与严圭共同击退曹军。

后封为新阳亭侯,后为孺须督。

孙吴黄武中期逝世于官任。

骆 峻:(生卒年待考),华州华阴人(今陕西华阴),著名唐朝文士。

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

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

著名唐朝文学家。

骆宾王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

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

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朝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

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典籍《周易·观· 》的记载:“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

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

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

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

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

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骆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

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

饭罢,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

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

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

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

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骆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骆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十八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

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

“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

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骆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

大约在十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骆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

另一方面,他又把骆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

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

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

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

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骆铭孙村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金盆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31128110208,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31128。邮政编码为42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746 ,车牌号码为湘M。骆铭孙村与骆伯二村、陈继村、青山坪村、河三岩村、下塘窝村、徐家铺村、徐家村、云_下村、刘志孙村、陈维新村、李进村、陈晚社区、李千二村、大坪村相邻。

2019年6月6日,骆铭孙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骆铭孙村古建筑群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骆铭孙村现存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

骆铭孙村附近有骆铭孙村古建筑群、河山岩村古民居群、枧头龙家大院、新田孝文化公园、郑作民故居等旅游景点,有新田大豆、陶岭三味辣椒、新田血灌肠、石羊醋水豆腐、新田花生等特产。

邹氏和骆氏在清朝时期的影响力都非常大,但谁的势力更强大是难以准确评断的。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家族的势力范围和影响领域不同,而且历史时期和背景的复杂性也影响了两个家族的影响力。

邹氏家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其成员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如邹容、邹韬奋、邹毅洲等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或者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邹氏家族还有大量商人,在江南地区拥有较广泛的商业网络,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贡献。

骆氏家族主要分布在山东一带,其成员在抗日战争、抗洋运动、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表现突出,如霍元甲、曹锟、曹丕等人就是骆氏的后代,他们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骆氏家族也有较多财富,在山东地区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邹氏和骆氏都是清朝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但是由于两个家族在地域、影响领域、历史时期等方面的不同,难以准确判断其势力的强弱。

骆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2位,现行较常见的姓氏,人口约1452000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91%左右,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汉代有骆俊,陈留相;唐代有骆宾王,诗人;明代有骆文盛;清代有骆秉章,四川总督。

(点击阅读前文)

打不过就低姿态招降

第二天,陆顺德亲自率兵4万设伏于村外险要处,然后派100多人入包村诱战,被包立身识破,斩杀太平军三十余人。陆顺德又吃了个败仗,无计可施,只能再度退兵。

2月15日,准备充分后,陆顺德再率数万兵力强攻包村,决心一战解决。此战,包立身被流弹打伤,吃了个败仗。但是包立身也有援手,退回包村后,他邀请了五泄镇古塘村的陈朝云部民团“胜义军”来援,再次击败太平军。撤退途中,太平军又被次坞团练伏击,伤亡5000余。

连战连败,太平军陷入了两难。包村太小,小到胜之不武的程度。何况,这个时候天京主战场大局已经非常吃紧,还有浙江太平军负责的闽中战场压力也很大,当然极不愿意为一个包村死磕。但是,包村团练连番击败太平军,已经成了太平天国统治区中抵抗势力的标杆。迫使太平军不得不投入精力去认真对付。

几番斟酌,太平军决定妥协,再行招抚,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诚能去逆效顺,归问天朝……列爵分土,率由旧章,文庆何公,早有成例,近在贵邑,岂不闻乎? ”在这封招安信里,太平军降低了姿态,近乎於乞和,还搬出了同为诸暨人的何文庆投降太平天国案例,试图以此说服包立身。

只是想守卫家园

何文庆,诸暨当地会党组织“莲蓬党”领袖,先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后来归降。相比之下,包立身的反太平天国立场显得异常坚决。有趣的是,包立身似乎无意效忠清朝,当有人拿包立身和守吴兴的清廷官员赵景贤比较时,包立身回答称:彼为清朝耳,予守包村土地,为国为民,无为满洲守土责任也。 包立身的意思是,他只对守卫包村家园负责,但没有义务替满清王朝去卖命。

就是这样一位无意效忠清朝的农人,却和太平天国死战到了最后。

美国汉学专家孔飞力指出,咸同之交,传统中国国家政权已经出现了某种崩塌的迹象,这才有包立身这样的普通人挺身而出,为维护传统生活、 社会 秩序而奋战。这种自觉,比对任何政权的效忠都要坚定,因为他们组织武装的目的是守护自己的家园。

这一次,包立身还是选择了拒绝,回信指责太平天国祸国殃民、假反清之名谋取私利,言辞激烈。

到这个状况,双方已无和解可能,只剩死战一途。这一次,陆顺德愤怒到了极点,甚至喊出了“宁弃天京,必破包村!”的口号。

陆顺德整合五王、十六主将,合兵号称百万集聚包村,实际上大约是十来万兵力。太平军这一牛刀杀鸡式举动的政治、军事意义,一直被质疑。但也有 历史 学者认为,站在太平天国的角度,有必须要消灭包立身义军的理由。这是因为,包立身还在太平天国宗教政权治下,建立了与拜上帝教对立的宗教体系。

此外,包氏集团组织形式严密,严重阻碍了太平天国政治权力建立乡村统治秩序的努力。

两种恶劣的政治示范效应叠加,可能就是是太平天国宁愿付出前所未有的沉重代价,甚至被迫放下主战场急如火的军情,也要扫灭包村的根本动机。

这时,清军主力已进入浙江,宁波、金华相继失守,太平军浙江战局急剧恶化。而浙江太平军却都集聚在包村,结果是对东边的上海之战、北边的天京保卫战、南边的浙江其他战场都造成了恶劣影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南线浙江诸郡县相继失守。

太平军第六次攻打包村期间,浙江太平天国治下9府70县,失陷了22个县,以及宁波、台州、处州三处府城。因为这些地方的太平军主力,都被抽调来攻打包村了。

放弃逃生与民众共存亡

1862年4月,十余万太平军陆续到达包村,以一场大会战的阵势,第六次围困了包村。

太平军先以占绝对优势兵力,陆续扫清包村外围各乡民团。5月,太平军猛攻与包村相距百里、互为犄角的古塘村,包立身分身乏术,只能坐视古塘失守。然后,为了发泄怒气,太平军所到之处,一律屠尽民众、焚烧村镇。一时间,整个诸暨宛如地狱之城。

扫清外围后,6月初,太平军又先后占领了包村东面的腊岭、北面的蛟岭,这两条山道,是包村的外部补给线。6月9日,包村东面门户马面山失守。这一来,包村已成被四面围困的绝地。

生死存亡之际,清廷观察吴晓风派人秘密潜入包村,告诉包立身可以突围到100公里外的江边,那里一能驻军,二通海舶,这样就可进可退。这对包立身而言,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包立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后,双方约定,吴晓风派船来接应,包立身则选出精锐打头阵,其他部队保护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女,到指定地点会师。

但是包立身临到出发时却意外地放弃了突围。史载,他放弃的原因是,从四面八方来包村投奔他的民众,希望他继续留下来保护他们,因为突围的生存机率也非常低。面对民众的哭声,包立身最后心软了,改变主意留了下来,和包村共存亡。

末路

这个决定,将包立身和东安义军送上了绝路。这时,包村已经没有外援,虽然也还能打退太平军的进攻,但人员得不到休息和补充,战斗力一天天在下降。

7月,太平军将领周文嘉找到了村后马面山上的水脉,断了村子的水源。他还将许多死尸扔进溪流,使得流到包村的水腥臭不堪,无法引用。这年夏天,又逢大旱,一直不下雨。包村的粮食、水源、外援都断绝了。

更要命的是,这时,包村内部人口聚集数万,把这个村子塞得满满当当,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炎夏断水,人口密集,导致村中瘟疫也开始流行。

如此种种,形势一天比一天糟,包村被攻破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1862年7月27日晨,太平军成功打通突入包村内部的地道,然后在火药炸穿地面出口的巨响和烟尘中杀出,包村顿成修罗地狱。憋屈了大半年的太平军士兵,此刻面对已成砧板上鱼肉的包村民众,毫不怜悯地见人就杀。

包立身、包美英率亲军数千人死战突出重围后,太平军紧追不舍,终于在马面山将其团团包围。史载,一场死战后,包立身中弹身亡,包美英力竭自刎,其他人也尽数战死。与此同时,杀红了眼的太平军,继续四处追逐乡民。最后,包村弱妇幼数万人,几乎无一幸免。

万人坑

战后收敛遗骨,仅能确认姓名的死难者便有14077人。遗骨收葬了5个巨大的万人坑,世称“十万人墓”的原址,就在今天的包村中心广场。

故老相传,战后许久,包村死难者遗骸一直散落村中及周边,无人收尸。知道幸存者复归家园时,才重新整理收埋,并捐田近400亩以及数千两白银,在曾血战过的土地上建起一幢三进祠堂,名为“忠义祠”。

还有一个传闻,他们发现,之后好些年,这里的土地都无法种植庄稼,不是因为土地太贫瘠,而是太过肥沃,以致于庄稼烧苗。另外,据说包村有一株老樟树,前些年枯亡,村民准备将之砍伐清理,竟无从下斧下锯,因为树内尽是箭镞、弹片。

传闻是否属实已不可考,但非常确凿的是,这场包村之战,波及了整个诸暨,几乎各个大家族,都有至少半数男丁死于包村之战中。如《枫桥骆氏家谱》中,咸丰、同治年间的男性,其小传结尾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殁于同治包村之乱。

骆氏历史上名人姓名

骆 俊:(生卒年待考),字孝远,乌伤人。 著名汉末将领。 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 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