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年:年少失兄姐,三次为父陈独秀立碑,中年得毛主席关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陈松年:年少失兄姐,三次为父陈独秀立碑,中年得毛主席关照,第1张

他的父亲,是陈独秀,为了革命,数次被捕入狱。

他的两个哥哥均为国殉难,一家满门英烈,注定了他的出身不平凡。

但他的一生,却被父亲名声所拖累,在窑厂搬砖三十年。

他,就是陈独秀第三子--陈松年。

1910年,陈松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恰时正遇上了反清革命时期的最高潮,也是父亲陈独秀为革命奔走最忙碌的时刻,此时的父亲不是在流亡,就是在流亡的路上。

父亲一生娶过三位妻子,原配为他的生母高晓岚,第二位是母亲的妹妹高君曼,第三位则是比他大两岁的潘兰珍。

陈松年一出生,面对的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

此时父母离异、家庭残缺,他和祖母、母亲留在安庆老家,父亲和姨母远在上海,直至十几岁他都没有见过父亲一面。父亲的名声,没有给他带来一丝好处,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幸。

3岁那年,祖父刚刚去世,全家正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安徽都督倪嗣冲,带着一帮官兵气势汹汹地要来抓他的父亲。当时陈独秀不在家,官兵没有抓到人,就在院子里叫嚷:“搜,把陈独秀的儿子带走。”哥哥延年、乔年一听,急忙跳墙逃走。

年龄尚小的陈松年,**时不慎跌落在邻居家的澡盆里,邻居妇女听到声音,赶紧从屋里出来,见到此情景,急生中智,三下两除二扒掉他的衣服,装作开始给他洗澡的样子。官兵闯进邻居家问:“有没有看到陈家儿子?”

邻居忙说:“没有没有,我正给儿子洗澡呢。”官兵们信以为真,扬长而去,陈松年才逃过一劫。

陈松年的哥哥陈延年、陈乔年,为了革命理想去上海、北京读书,还曾去法国留学。陈松年不像哥哥们那样,可以读书留学,虽然他也年轻好学,成绩优异,但考虑父亲和兄长长年在外,家中只有他一个男丁,祖母、母亲和姐姐全须仰仗于他,所以他没毕业就辍学了。

16岁的陈松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砍柴、种地、挑水……家里的重活都落在他的肩头,用来握笔写字的手也变得和老树皮一样干裂粗糙,可他却无怨无梅,反而经常去安慰因过度思念父亲而哭泣的母亲。

1920年,陈独秀一手创立了中国***,作为中国***的最高***,自然成了为北洋军阀和外国侵略者中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革命,陈独秀五次被捕,无一次向敌人屈服,这种坚贞不畏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

陈延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像父亲一样救国,参加了革命。不幸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任敌人严刑拷打,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受尽非人折磨后,敌人依然拿他也没办法,只好把年仅29岁的他秘密处死。

陈延年的噩耗传来,家中祖母、母亲和姐姐们痛哭不己。母亲叫17岁的陈松年和姐姐奔赴上海,去给大哥办理后事。

结果,当他们来到上海后,国民党根本不允许他们收尸,就连尸体都不让他们瞧上一眼,松年和姐姐承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只好在陈延年就义的地方点上蜡烛,烧上几柱香和纸,跪地痛哭了一场。

就在陈延年牺牲一年后,二哥陈乔年同样被上海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年仅26岁的他,在监狱里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双腿也被打残,却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屈服,最后也壮烈牺牲了。

这一次,还是松年和姐姐去收尸。

可国民党的做派居然和之前一样无耻,仍然不允许他们收尸,连看都不让看一眼。

陈松年苦苦哀求,即使官兵把枪顶在他脑袋上也不畏缩,官兵见他死活不愿离开,只好不耐烦的摆摆手: “去去去,看一眼赶紧滚蛋。”

陈松年哭着跪在二哥陈乔年尸体前,只见尸体上的伤口深可见骨,睹目此惨状后,陈松年的手忍不住颤抖着将带来的衣物披在二哥血肉模糊的身上。

姐弟情深,姐姐玉莹看到弟弟惨死的模样,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回老家不久后就血崩而亡,年仅28岁。

陈家的4个孩子,此时只剩下了17岁的陈松年。

年少的他,挑起了所有的家庭重担。他既要忍着悲痛料理兄长和姐姐们的后事,还要安慰悲伤过度的母亲,他要承受多少痛苦无人知道,而此后,厄运一直伴随着松年,他没有过上一天真正的好日子。

1932年,陈独秀因发表不正当言论又一次被国民党关进了南京监狱。

母亲带陈松年去探监,这是他出生后第一次见到父亲。

因为父亲当年离开了母亲,两位哥哥对此一直不可释怀,长大后都不愿意叫陈独秀父亲,像个陌生人一样直呼其名“陈独秀”。

而对陈松年来说,父亲始终是父亲。

当他看到父亲衣服破烂、胡子拉碴、余伤在身,很是心痛,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陈独秀看到后,呵斥道:“没出息,流什么泪!”

从此以后,他便不敢在父亲面前流泪。

哥哥姐姐们去世后,母亲因悲伤过度,身体一直病着,不久后也撒手人寰。陈松年在短短的三年间,就亲手料理了四位亲人的后事。

当亲人都一一离世后,陈松年和父亲成为了彼此的慰籍。只要一有时间,陈松年就会从安庆赶往上海,给监狱里的父亲带上一些吃的、喝的,直到1938年,日本人来到安庆。

此时28岁的陈松年,为了保住陈家仅有的一点祖产,费尽了心思。他找来几条船,想把家里值钱的家具都搬到乡下,可恨的是,这些东西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陈家祠堂里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不值钱的破家具。

但就在此时,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父亲终于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了,正准备从武汉过川。

得知此消息后,陈松年异常兴奋,带着一岁大的女儿及祖母立马赶往武汉。听说儿子要来,陈独秀显得很兴奋,从来不写家书的他,迫不急待修书一封:

“在宜昌换船时,我必登岸寻你们。你们有船便行,千万不必在宜昌候我……到重庆下船登岸到客寓,你们都必须坐轿,万万不省此小费……

陈独秀平日不喜形于色,可在这封家书中难得表现出了对晚辈慈爱的一面。

要知道,当年陈延年和陈乔年至上海时,根本没有呆在父亲身边,两人白天在外做工赚生活费,晚上在《新青年》发行厅的地板上睡,似乎是没有父亲的孩子们。继母高君曼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一定要让陈独秀叫两个儿子回家,可陈独秀却斩钉截铁地说: ”少年人生,叫他们自创前途!“

时过境迁,二子牺牲,陈独秀也许在松年身上看到了二子的影子,又或许年纪让人变得温情,从“千万”、“务必”、“万万”等字眼中,无一不显示出了在那段锋火岁月里对家人的关怀。

也正是有了陈松年,陈独秀在晚年才有了依靠。

虽然陈松年自己的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底下还有子女们要养,但他仍然从微薄的教书薪水中挤出钱来供养父亲和继母潘晓兰。

陈独秀出狱后,国民党曾多次派人找到他,要出10万大洋让他重新组织新党派,尽管日子穷得要典当大衣才能勉强过活。可陈独秀仍然当着这些人的面,厉声大骂蒋介石:“……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父亲不惧权贵的底色,让陈松年更加敬重。

自从儿孙环膝后,陈独秀也快乐了不少,身上的棱角似乎已被磨平,他过上难得平静的日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1942年,陈独秀因误食偏方中毒身亡,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儿子陈松年:“一定要把我和祖母的棺木带回老家。”

父亲的死,让陈松年痛苦不堪,更无奈的是,因为贫穷,他竟买不起父亲的棺材,最后幸亏当地一些乡绅老友们的帮忙,才得以给父亲买了一副棺材下葬。

父亲去世时,中国大地上日本人铁蹄肆虐,陈松年没有办法立即把父亲的棺木送回老家,只得下葬在当地四川江津。为了不引起麻烦,墓碑上只写了6个大字:独秀先生之墓。

直至五年后,也就是日本投降后两年,陈松年才找着机会迁棺,他花了一大笔钱雇了一只帮船,带祖母和父亲的棺木一起回了安庆,安放在安庆北门叶家冲。

之所以选择此处,一是这里与独秀山相邻,陈独秀“独秀”之名的来历正是来源于此,葬在这里,父亲就能日夜与喜爱的独秀山相伴;二来,在这里父亲与母亲可以合冢而葬,圆了母亲生前的愿望。

墓地选好后,怎么立碑成了问题。毕竟,当时在江津处理父亲后事时,就有反动派来扰乱,如果此时用父亲大名,万一父亲生前的老友们来探望,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妄之灾,也难保反动派不会跑来破坏墓地。

思虑一番后,陈松年决定不用父亲的大名,而是用父亲之前的考名“陈乾生”,这样一来,外人便不知了。

凭着这番机警,在反动派气焰嚣张的岁月里,陈独秀之墓得以保存。

1947年,在父母合葬那天,陈松年一人在墓地和父母聊了许久,他讲到自己从儿时起,家庭就不完整,随后哥哥、姐姐们相继去世,原本热闹的兄弟姐妹们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自己每日都活在思念和痛苦之中,最后就连母亲、父亲、祖母也相继离去,他不过才37岁,就成了无父无母无兄无弟的孤儿。

那些年,陈松年经常来到墓地,一个人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后来,孩子们陆续出世,他变得越来越忙,负担也越来越重。虽然年少未曾拥有过完整的家,但陈松年对家庭的感情无比深厚,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读上书,他和妻子夜以继日的工作,白天去窑厂抬土,去铁路上修路,晚上回到家还要糊火柴盒赚取零用钱。

过度的劳累拖垮了妻子的身体,没过几年,妻子便离他而去。

中年丧妻的他,忍住悲痛,继续向前。

身为陈独秀的后人,他坚持子女们一定要读书,他经常对孩子们说:“陈家的后人,怎么能没文化呢!”

为了三女一子一个也不辍学,他咬咬牙把祖宅卖了一半。这样艰苦的日子,直到1953年,终于有了转机。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视察安庆,在谈及陈独秀后人时,工作人员汇报了陈松年的境况。

得知陈松年在窑厂搬砖三十年,毛主席陷入沉思,告之随行的工作人员,作为烈士的后代,国家要给予一定资助。

在毛主席的特批下,当地政府给予陈松年一月30元的补助,还把他安排在当地文史馆工作,陈松年一家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他和孩子们的日子才好过了起来。

正是得于陈松年的坚持,三女一子才有了美好的未来。

长子陈长琦读到博士,是位大学教授;长女陈长玮与二女儿陈长玙均成为了高级工程师;最小的女儿陈长璞喜欢 历史 ,留在了当地文物馆工作。

1990年,80岁的陈松年因病离世,走时脸上挂着微笑,非常安详。

与父亲和两个哥哥相比,陈松年似乎显得很普通,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弟弟、好父亲,两个哥哥是他的骄傲,而他也是陈家的骄傲,也正是因为他,陈独秀一脉才得以相传。

如今,陈氏后人们在各个行业忙碌着,也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这正是应了陈乔年牺牲前说的那句:“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襟斩棘的幸福吧!”

陈家的 历史 堪称是一部悲壮史,陈氏一门英烈的付出,不只是为了他们的后人,更是为了你我这些不相识的人。

END

文|吕姑娘

编辑|柳叶叨叨

排版|天天展颜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民国名媛严仁美至今尚在,106岁高龄依旧优雅从容,回首皆是传奇

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了,守护名将袁崇焕390年,了不起的佘家人

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间府献县小垛庄。

祖父濂公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当选国会议员。父亲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4岁时到北京求学。

父亲少年时非常勤励,在小学住校时,同宿舍的七八人中,有几个纨绔子弟,整日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而他根本不予理会,一心苦读,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北平 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风暴席卷神州,父亲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情绪高昂,决心投身于民族革命的大潮中,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当时,以孙炳文为总编辑的天津《民国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父亲以“赤子”为笔名,写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在该报上发表,总题目为《零金碎玉》。

辛亥革命后,学校停课,同窗好友,星散各方。回家乡暂住一段后,1912年暑期,他再次来到北京,考入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班。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以免试升入本科。父亲在预科上了一年,觉得并不很吃力, 便报考了本科,入文科哲学门(系)学习,不久转入数学门(系)。

1917年,父亲在北大毕业,留校做助教,教逻辑和数学。三年后提为讲师,其间曾一度协助李大钊同志在北大图书馆工作。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厉行改革,气象一新。思想敏感活跃的父亲对哲学、政治、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深感兴趣,在一系列文章中,他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罗素、罗曼·罗兰等西方进步思想家,先后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翻译了罗素的多篇文章,并撰文评述其哲学思想,在当时曾有广泛的影响。

1919年5月4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一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也推动了许多进步团体的活动和发展。在此前后,父亲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的活动,并任《新青年》编委,还参加了《每周评论》的创刊工作。这期间除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交往甚密外,还认识了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 周恩来、邓颖超等进步青年。

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的酝酿创建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20年初,父亲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 在“南陈北李”间奔走串联,并成为中国***的早期党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人士为沟通文化交流,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倡议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五四”运动后,逐渐形成了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

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里昂中法大学, 父亲应聘前往教逻辑,1920年底到达法国巴黎。此行他还肩负着 一个重要使命,即受陈独秀、李大钊委托在海外建立发展中共党组 织。1921年年他先后介绍刘清扬和已先期到达法国的周恩来同志加入了中国***。不久,即与周恩来、刘清扬和从国内来的党员赵世炎、陈公培五人在巴黎成立了***小组,并与国内的陈独秀常有书信往来。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这是他(左二)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右二)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1921年9月,爆发了留法学生要求开放里昂大学的斗争。父亲为此奔走活动,并去向吴稚晖交涉,但毫无结果,最终这场斗争在中法当局的联合迫害下失败了。父亲无比愤慨,盛怒之下辞去了教书之职,离开了里昂中法大学。

1922年父亲和刘清扬、周恩来一起转到德国,后与周恩来一起介绍已到德国的朱德加入了中国***。同年底,中共旅欧支部成立,父亲和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其中负主要责任。

1923年底,父亲经请示党中央后,离开德国,经莫斯科回到祖国。

到北京后,他本拟再回北大教书,不意竟为胡适等所拒。经李大钊介绍,父亲到了广州。

是时,孙中山在中国***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为了培养革命军事人材,广州正在筹办黄埔军校。父亲到粤后,马上参加了这项工作,并被任命为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受聘在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父亲任职黄埔军校后不久,即感到时任校长的蒋介石为人跋扈、刚愎自用,难于长期共事,遂借机离开军校,而在暑期父亲回京休假返粤后,国民党右派、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却突然翻脸,借故不再下聘书,父亲失去广东的工作,不得已转到上海。

1925年1月,中国***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父亲列席了会议,会上因讨论党的纲领与人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他认为:“在党内因意见分歧,发生龃龉,反而多所妨碍”,“在党 外仍当与党配合工作,永远同党保持友谊关系似更妥”,表现出传统士大夫那种“合则即,不合则离”的态度。

此后父亲主要的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厦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难日甚一日,满怀爱国情感 的父亲,经常利用讲坛,痛斥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宣传爱国思想,并 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父亲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是爱国进步教授中一位活跃的较有影响的代表。

父亲的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安。1936年2月,他被捕入狱,直至5月,经冯玉祥先生保释和社会各界的声援营救,才获释。但他回到清华大学不久,即被学校解聘。

离开清华大学后,父亲仍致力于抗日救国运动,后作为救国会的代表参加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常委,为了推进国共合作,他与其他民盟***一起,作为第三方面斡旋国共间的和平谈判。

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父亲被安排在北京图书馆任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冲击,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陈姓的来源

陈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因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商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朝所灭。周朝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陈姓自此流传至今。

到了陈宣公的时候,内室叛乱,太子御寇被杀,好友陈完怕受到株连,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闵公,将陈地划为楚国的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自胡公满受封陈地,到陈闵公亡国,共历二十世,26代君主,前后一共588年。陈国灭亡后,除了一部分贵族迁徙他处,大多数陈姓后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来的姓氏。前边提到的陈完后来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孙田乞,当上了齐景公的大夫,联合另一个大夫鲍攸发动政变,赶走齐国国君晏孺子,立其异母兄阳生为齐悼公。齐悼公死后齐简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当上了简公之相,大权在握,又发动政变,诛杀齐国贵族鲍、晏及公卿中有实权的人,最后连简公也杀了,立其弟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权,世代为齐相,国君成了田氏摆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盘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齐国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权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盘之孙田和为相时,终于按捺不住篡齐自立,为齐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诸侯见事已至此,便认可了既成事实。到了齐太公田和之孙田齐因时,自称为齐威王,传至玄孙齐王建时为秦国所灭,共传八君,绵延183年。秦灭齐国,使田姓蒙受了奇耻大辱,于是田姓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该姓王,意为王室后裔,后来成为陈留、北海两地王姓祖先。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投奔楚国,任楚国相,被封为颖川侯,于是携家迁往颖川,恢复陈姓。

二陈姓的诸多分支。

敬姓、靖姓、庆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辕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孙姓、原仲姓、原姓、来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师姓、司城姓、司徒姓、车姓、恩姓、公良姓、斗门姓、尝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献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陆姓、法姓、赐姓、第姓

三陈姓郡望。

所谓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声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汉则实行郡县制,秦分全国为36郡,汉则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显赫、闻名遐迩的家族。他们重视出身门第,与别人交谈,往往自报家门,称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陈姓作为我国人口占据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门望族,这些郡主要是:颖川郡、广陵郡、河南郡、东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当郡、新安郡、庐江郡、冯翊郡、京兆郡。

四陈姓历代名人。

1帝王篇

陈胜(?——前208年)字涉,阳诚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由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只有六个月,但席卷了当时大半个中国,他首倡起义的历史功绩,受到历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陈武帝(503——559)即陈霸先,南朝陈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吴兴长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兴起兵,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公元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后主(553——604)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嫔妃、文臣游宴,制作艳词,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后在洛阳病死。

陈友谅(1320——1363),出自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屡立战功,升为元帅,1360年杀害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后屡为朱元璋所败,1363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陈平(?——前178)汉初阳武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后,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不信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后专权不理朝事,吕后死后,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十四岁参加金田起义,立下大小战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军收复浦口,1862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途中被苗沛霖出卖,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莲峰,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提督,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积极在吴淞设防,1842年6月英舰进犯吴淞口,反对两江总督牛鉴求和,率部猛烈发炮,击伤英舰多艘,后英军从宝山登陆,从后抄袭炮台,督部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共殉国难。

3学子篇

陈寿(公元233——297)三国蜀巴西安汉人,师事名士谯周,后任观阁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黄皓,屡遭贬降,郁郁不得志,西晋太康年间,陈寿搜集史料,集中官驻著述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此书为后世所推崇,被世人称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国志》外,还有《益耆日传》、《古国志》,但如今都已失传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国志》。

陈炜出家后叫玄奘法师,三十余岁时就已经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颇有声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间共翻译经论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他西行取经,对促进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时尚侠,君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后得罪权贵解职回乡,为县令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觉醒年代中印象深刻的情节有:

1、陈独秀与儿子的离别之泪。陈独秀送两个儿子出国留学,就在延年乔年与父亲挥手告别时,镜头突然切换为两人带着沉重的脚镣、淌过血水,走向刑场英勇就义的场景。

2、陈延年和陈乔年英勇就义。陈延年就义时29岁、陈乔年就义时26岁,都正值青春年少。他们就义的场面非常惨烈,但他们表现的那么坚定和从容。乔年在就义前对狱友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句话表现出了青年***人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 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四、历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传说老子活了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的结果。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被称为“闯王”。

当然,现代还有:李嘉诚,李光耀,李小龙、李敖等。

五、胜迹: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䜣,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郡望堂号

苗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上党郡,秦时所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西汉移治今山西长子西;2、济阴郡,汉为定陶国,后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3、东阳郡,三国吴所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称金华。 堂号:“东阳”、“上党”等。

宗族特征 1、苗姓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亦盛于北。2、苗姓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尤其是唐宋以后,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名人精粹

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晋卿: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其子苗丕,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苗蕃、苗忄音、苗恪: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贵妃:开封人,宋仁宗妃。以容德入侍仁宗,封仁寿郡君,拜才人、昭容,进德妃。因善待儿时的英宗,英宗即位后,诏拜贵妃。

苗授: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傅: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

苗再成:南宋官吏。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事,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他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

苗衷: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朝阳: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国综:清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苗夔: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清代经学家。道光十一年优贡生。授徒穷乡,后主讲翼经书院。治《毛诗》,尤精声韵之学。有《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等。

苗沛霖:安徽寿州人,清朝地主团练头目。秀才出身。初办团练,以抗捻军与太平军。后因势孤,先入捻军,后附太平军,被封为奏王。一八六二年,诱执陈玉成献于胜保。次年又起兵反清,为僧格林沁部击败,旋为英王旧部所杀。

苗 雄 :原名苗勋,男,五十三岁,汉族,河南省舞阳县人,大专。现任伊犁地区秦剧团高级美术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戏剧家协会会员、伊犁自治州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伊犁州影视家协会会员。新疆伊犁金泉永寿国际艺术馆馆长等职务。一九六六年参加工作,曾在伊犁自治州戏剧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影剧院工作。于一九八0年调伊犁地区秦剧团工作。在几十年的艺术专业中,以美术创作为主、诗词、歌词、戏剧创作为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0年全国**复兴时期、**宣传画创作和大型**宣传画绘画中,当时在全疆、全自治州**宣传画评比中荣获最高水平。在油画创作中,技巧和水平也是杰出的。其作品反映了新疆伊犁的时代精神。绘画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代表作品有(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三十周年)油画创作、“伊犁金秋”规格6×3平方米巨幅油画、作品内容反映了伊犁在工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省委第一书记视察巩留县,为该县创作大型油画,规格6×3平方米、“巩留卡西”受到专家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及好评。构图开阔平稳、生动大方、形神兼备、刻化细维。这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一贯主张和观念。 近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不喝白酒醉三天”另外在迎接香港回归前出版三部书都收集苗雄同志的部分作品。“20世纪末歌词精选”、“20世纪末爱情诗精选”、“伊犁戏剧影视小品”都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印刷出版。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有三绝已达到国家超级水平。

苗德仁:1958年5月生,山东烟台人,大学文化,经济师,任职于泉州市工商局丰泽分局。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泉州市邮协学术委员、市职工邮协理事、市职工集邮研究会成员等。主集中外邮票邮品、粮票;兼集民国及新中国纸币、古钱币、 像章、纪念币、文革实物、门券、烟标、书报刊(侧重试、创刊)、磁卡等。藏品颇丰。1991年,参加北京集邮函授学习竞赛获第二名。

苗华经:高级会计师。男,汉族,1939年1月出生。 党员。毕业于威海职工业余学校。现任职于威海市纺织工业集团总公司。主要业绩:财务工作任职期间,积极推广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推行量、本、利分析法,获市级一等奖。发表了《试论目标成本与经济责任制》等论文。1979年以来,参与了6个大中型纺织企业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评估,效益测算等工作。1986年被 威海市委、市 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并晋升一级工资,1990年,被国家财政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并奖励晋升一级工资,1991年山东省财政厅、人事局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任投资开发公司经理期间于1995年根据市 的规化,开发筹建威海大世界,建筑面积18800m2,总投资3900万元,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于1996年底竣工并投入营运。容纳千余户个体经营者及下岗职工,成为威海市第二商业大区,第一个大型室内规范化的批发、零售市场。

苗吉文:生于1956年5月,甘肃庄浪县人。历任 铁道兵10师50团卫生队、铁道兵司令部门诊部卫生员, 烟台疗养院医师、 总后医高专医疗专业学员、全军第二届疗养康复医学班副队长, 烟台疗养院理疗科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主治医师。现任中华名医协会沈阳联络处主任、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中国针灸学会手疗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医药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他从事理疗康复、推拿、老年保健工作20余年,近10年潜心研究物理疗法、自然疗法、传统医学手法治疗脊椎疾病及腰腿痛。整筋整脊手法对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手法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创新。主创手法有定位旋颈、双龙探海、空谷振颤、固肩旋髋、阴阳旋转等复合手法。特点为单人复合式复位法,无痛苦、无损伤、不用西药、见效快、复发率低,使位移的解剖结构纠正、髓核回纳或与神经根改变位置关系,减轻水肿及炎症,解除疼痛。经3000多例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治愈率89%,急性发病者复位一次成功率86%。该技术1994年被友谊出版社编入《华夏求医指南》、《烟台日报》、《中国体育报》等6家报刊及烟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多次报道。烟台广播电台特邀主持专家节目,媒介和患者誉为“华夏第一圣手”,赠送锦旗、匾额数十面,铁道兵司令部和总后管理局分别各记三等功1次,嘉奖13次。主要著作和论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推拿妙法荟萃》任副主编。《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0例疗效分析》被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威海国际自然疗能手法研究会分别授予“有医教研突出贡献奖”和“继承与弘扬传统医学应用非药物疗法医病业绩突出贡献奖”并获一等优秀论文证书。该论文应西欧五国邀请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98中医治疗慢性疑难病症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表演并获论文证书。《定位旋颈法治疗根型颈椎病疗效分听》参加“98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香港中医骨伤学会第二次联合学术会”交流,表演并获联合学术会论文证书。《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治疗体会》1997年参加“全国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康复学术会”并获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证书。《CO2激光扩束治疗神经性皮炎》1996年参加“大连国际激光应用学术会”并被编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光动力学与激光医学》英文版论文集并获证书。《CO2激光治疗痔疮133例》刊于《康复与疗养》杂志。传略载入《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医人才大全》。

苗世修:男,汉族。1937年生,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巡视员,高级统计师。河南民权人。1963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71年加入中国 。历任国家统计局科员,国家计委统计组干部,国家统计局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副司长兼农调总队副总队长,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起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巡视员。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学会理事,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的我国粮食产供销预测、监测综合研究课题和参加完成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课题分别获1993年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曾获1985年、1988年、1992年全国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三等奖。主编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计》、《常用统计指标与术语》等,参编有《中国农业的光辉成就》、《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等。在《统计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经济论文数十篇。

苗体君:1969年3月生,河南鹿邑县人,广东湛江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党史学会会员等等。199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双学位班。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主要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1998年内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就有三篇:《试析陈独秀的北伐观》、K4《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1期;《 与国共合作》。K4《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6期;《蔡元培与中国近代教育》,CI《教育学》1998年第10期。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新华文摘》等转摘索引,此外如:《(实践论)、(矛盾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发表于《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陈独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认识的正确性新探》、发表于《安微史学》1999年第2期,《鲍罗廷与北伐战争》,发表于《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实践论)、(矛盾论)对“一国两制”的哲学导向》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光明日报》、《半月谈内部版》、《社会科学战线》、《广东社会科学》、《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党史纵横》、《扬州太学学报》、《上海交大学报》、《广西党史》、《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成人教育》等等均发表过文章。并二十余次参加内外学术研讨会,论文有数篇被编入公开出版的论文集。论文获各类奖励二十四次。本人在工作上获得过县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等等。

苗发: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

陈松年:年少失兄姐,三次为父陈独秀立碑,中年得毛主席关照

他的父亲,是陈独秀,为了革命,数次被捕入狱。 他的两个哥哥均为国殉难,一家满门英烈,注定了他的出身不平凡。 但他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