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黄维刚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抗日将领黄维刚是朱元璋的后代吗,第1张

是不是我也不知道,但从资料来看,还是有可能滴:

黄维纲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相传范营黄氏祖先是明代皇室后裔,明末甲申之变时逃避战祸到河南,随母姓易姓为黄。因为这一层关系,黄家虽然诗书相传,但清一代却鲜有科举入仕者。传说不一定没有来源,但往往可以从现实中找出折射。黄维纲的父亲黄恪济是位私塾先生,吃这一行饭的人若没有功名,不免有些难堪,找出些理由来解释,也属正常。此外,黄家严令后世子女不得与「朱」姓联姻。黄恪济娶妻王氏,育有黄维纲、黄萍兄妹二人。

黄维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是蒋介石的忠实学生!

黄维(1904一1989)号悟我,后经蒋介石改名为培我。贵溪盛源乡人。出身于农家,父早逝。民国7年(1918)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以经济不宽裕入学鹅湖师范,毕业后在家乡任过小学教员,因与乡绅不睦弃职离乡。民国13年经方志敏、赵醒侬协助考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在黄埔三期人伍生总队任中尉区队长。14年2月10日率入伍学生随蒋介石先后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任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升为营长,旋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团长,在南京栖霞山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展开激烈战斗,以表现勇敢果断著称。次年,黄维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历时三年。毕业后得到第十八军军长陈诚的厚爱,提为第三十一旅旅长,民国27年黄维升任十八军军长,民国36年黄维调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11月6日华东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刘峙严令黄维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第十一师在战车配合下打开了一个缺口,黄维、胡琏的战车跟着冲了出去,因黄维战车发生了故障,混在溃兵中奔跑,于南坪集周庄附近被解放军生俘。黄维被俘后,先是在井陉河畔集训了一段时间,后坐火车进北京二从此开始了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改造生活。1975年黄维获得特赦,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1983年黄维出席第六届

全国政协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他在给老同事的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1985年秋,黄维回到家乡贵溪,他写道:"身经百战图报国,少年从军白头回盛源乡情感人深,间里空巷遮道迎。欣欣向荣山河变,劳动致富乐尧天:老夫喜有壮心在,振兴中华共比肩。"

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1904年2月28日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盛源乡农家,父早逝。黄维早年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因经济拮据他考入鹅湖师范,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员。

1924年,因在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与当地乡绅交恶而被迫弃职离乡。经方志敏安排,找到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依,由他做为介绍人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和陈赓等成为同班同学。毕业后,黄维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所以他也很快得到提拔。

1927年随着国共之间的分裂,黄埔一期的学生也走向不同人生道路,黄维与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仍然追随“校长蒋介石”,而陈赓、徐向前却选择了***。

1929年,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主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三年后毕业仍回到第十一师,得到当时任第十八军军长的陈诚的厚爱和信任,被提升为第三十一旅旅长。

1932年,黄维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后,回到第11师,当时任第18军军长的陈诚对他非常赏识。黄维由此也被视为陈诚“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领,34岁那年,黄维担任了18军军长。

1933年3月,参加了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奉令开往崇仁,担任防守任务,并升为第十一师副师长。5月,蒋介石又直接组织指挥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7月,第十八军编制装备改革,黄维就任第十一师师长,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受训期满,率部在黎川附近的樟树、横村地区与红军作战。

1934年10月,红军突围长征后,他率第十一师留在韶关、大庚岭一带,担任“清剿”任务。

1935年7月,第十八军各师进入浙江境内,担负肃清在浙西南地区红军的任务。 1937年,奉命赴德国深造,原定一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被提前召回国。

1937年,9月下旬,黄维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部抵抗。淞沪抗战时的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生生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当时,国府的宣传机构曾大肆宣传黄师长的忠勇可嘉。不过事后,也有不少人说当时黄的指挥死板僵硬,“书呆子黄维”的名声就此落下。淞沪会战后,他奉令率部转到皖南山区。

1938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在赴江西途中受蒋介石召见。召见时蒋介石送他一张照片留念,并将黄维的号“悟我”改为“培我”。武汉会战。他将第十一师、第六十七师部署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浔路德安地区一带。9月1日,日军第九师团一部乘第三十集团军部署未定,突破阵地,沿瑞德公路窜扰南浔路之马回岭。黄维率第十八军协同其他部队对其逐次截击、堵击,在马回岭与日军展开激战,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

1939年,日军攻占越南后,在滇越边境集结兵力,企图进攻云南,严重威胁我国西南各省。黄维继任第五十四军军长(第54军属于中央军精锐劲旅,装备优良,下辖三个师,第14师阙汉骞部、第50师杨文瑔部、第198师王育瑛部),由昆明赶赴滇越边境驻防,率第五十四军抗击日军入侵。第五十四军隶属于第九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与黄维有矛盾。不久,蒋介石调黄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黄维遂由昆明偕妻子儿女回到故乡江西贵溪。

1944年,日军侵入贵州,直接威胁着当时的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为扩大兵源,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入伍。蒋介石将“军事委员会督训处”改组为“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总部设在重庆,由黄维任副总监。黄维主持工作一年多,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日本投降后,青年军分编为三个军。 1946年6月,黄维被委任为第三十一军军长,并奉命率部赴台湾。部队到福建集中后,又改调浙江余杭和绍兴地区,实施预备军官训练。但因广大青年不愿打内战,所以这次征集青年军的工作远没有第一次那样顺利。

1947年春,黄维被调到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秋天,又到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任校长。这个学校是根据美国顾问团的建议而成立的,准备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建校,培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军官。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严令黄维兵团快速向徐州集中。黄维遂率第十二兵团于8日由驻马店出发,经蒙城、宿县向徐州靠拢。一周后,到达阜阳。20日上午到达浍河以南地区,发现解放军已经沿浍河占领阵地,黄兵团再前进已不容易。遂将兵团司令部进驻南坪集。此时,解放军乘虚占领蒙城,切断了第十二兵团的退路。25日,解放军在双堆集地区将运动中的黄维兵团四面包围。

1948年12月15日,第十二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 黄维被俘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他刚到功德林时一身患有五种结核。经医护人员四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症得到了根治 。

1975年12月,黄维获得特赦。随即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任文史专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他很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几次回家乡探亲。

1983年,他出席了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他专门撰写回忆文章,表达了对当年同甘共苦,如今还在台湾的老同学的怀念之情。他在给老同事的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1985年秋,黄维回到家乡贵溪。

潘湖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徙居泉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其迁台显者为清代雍正初恩贡生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长房黄志夏子)墓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金墩岭。远渡印尼有黄进铎兄黄进鼙居梭罗独奏子黄维源从子黄朝买居古突士堂侄黄廷周居万隆堂兄黄水杯居拉森堂弟黄金杯居南旺。

1黄天麟(1271-1351年)讳权公,少名亨,字本经,天麟乃其号,行千二,元处士,赠徵仕郎。宋教授黄近次子(兄黄天麒讳松公徙温陵城中阳义铺熙春境仕曹巷之黄宅)宋末元初元兵屠城,由福建莆阳黄石市景德裏金墩徙泉郡城南三十五都潘湖谱入温陵,后因慕唐四门欧阳詹之盛名,遂赘居欧厝族长欧阳至家,以子凤贵驰赠徵仕郎。宋度宗咸淳辛未年正月初九日生,元顺帝至正辛卯年九月初二日卒;配洪氏贞卿欧阳氏秀卿。择葬南安福泉大山金墩寿山立申山寅向穴形观音叠座。其裔明儒林学士黄永字长治号祖兴、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印尼古突士金湖印尼针记黄维源、梭罗独奏协商会长黄自达。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南加沙“吟啸桥”(古称歌啸桥)始为唐日辉禅师所建(欧阳詹少年读书处)、村潘湖宗祠(后殿为欧阳詹故宅即四门府第)规模宏大、蔚然壮观。村东库“潘湖塔”又名“嘉惠塔”始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秋,为宋崇宁五年进士观文殿大学士詹十世孙欧阳珣所建、村湖口田洋“资福院”始建于唐为儒士欧阳韶所建,也是欧阳詹读书处;“仁颖书院”(宋初为纪念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所建)、“湖口黄相府”(又名糊口黄卿相第为纪念清圣祖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所建)、“田洋开阳公黄氏家庙” 、“歇马庙”为纪念明南京右都御史海瑞骑马拜见恩师刑部尚书黄光升题墨宝“歇马庙”而建,逸乐宫(又名道儒释三教宫)为纪念明友竹黄继宗逸乐会所建,田洋印尼针记黄维源祖居,狮山岩欧阳詹读书处、狮山头黄仁颖状元墓。

福州,简称榕,是福建省省会,居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黄金海岸,东临东海,与台湾一水相望,两地最近处仅68海里。她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南倾斜,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闽江横贯其中。福州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商贸城市,又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福州是著名侨乡,早在汉代就有人移居菲律宾,此后历代都有福州人到海外谋生创业,至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华侨飘洋过海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可追溯到汉代。《后汉书》中云:“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东冶,即福州当时的称谓,可见汉时福州与越南已有航运往来。历史上,福州华侨出国较早较有影响的有过两次:一次是明代跟随郑和七下西洋的福州一代水手,郑和船队先后到过“西洋”30余国,为众多的福州华侨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开辟了航途。另一次是清代末年,近代福州著名乡贤黄乃裳率众到马来西亚沙劳越开埠“新福州”。翻开福州华侨出洋史,声声泪、字字血,特别是清代末年,帝国主义为榨取中国廉价劳动力而掠卖华工,把中国人当“猪仔”卖。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在海外努力拼搏、奋斗,终于有了辉煌如由福建晋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先居南旺后徙古突士金湖的针记创始人黄维源成为印尼商界巨贾2014年净资产142亿美元。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有了祖国母亲作坚强的后盾,再也不是受人欺侮的海外孤儿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外华侨昂首挺胸,更加努力创业。改革开放后,福州又迎来了出国热,出国潮造就了新一代华侨的形成。在新一轮出国潮中,从福清、长乐、连江、闽清、平潭、闽侯等地出去的居多,新一代华侨除了前往上述国家和地区外,还把足迹拓宽到匈牙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那里扎根、发展,事业有成。这批移民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福州当地资源配置紧缺,出国谋生在当时环境里是比较好的选择,国内外汇率差大,到外国可以赚到更多的侨汇,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东南亚排华案对内地政府的不满而移民,福清县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 惠安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隔海峡与台湾相望,惠安属泉州管辖,为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素有“建筑之乡”、“石雕之乡”、“渔业强县”称誉。1984年被辟为对台贸易开放点,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闽南金三角开放县。

惠安县是中国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惠安人民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借助巨大的侨胞资源,大力弘扬“勤奋刻苦、务实求真、团结拼搏、创新争先”精神,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则快,奋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外经贸不断拓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随着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的实现和“大泉州”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斗尾港大型船舶修造、大竹岛旅游观光、外走马埭围垦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的即将投建,作为享有沿海开放地区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诸多优惠政策的惠安,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最活跃、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和投资中心之一。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倚山临海,东北临泉州湾,东接石狮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及西北与南安市接壤,比与泉州市区毗连,土地面积64932平方公里,她枕山面海,山川秀丽,自然条件优越。晋江市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外交通贸易盛极一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誉,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有200多万,遍布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祖籍福建晋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古都斯金湖针记集团黄惠祥黄惠忠兄弟,同时与台湾有深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如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留居淡水艋岬,是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侨台优势,走出一条以市场为主,以外向型为主,以股份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具有晋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23亿元,农民纯收入5257元。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环境日趋优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现代通讯技术先进。

福建南靖土楼风光 南靖,古称兰水县,南者即地处福建之南,靖者取安靖之义,已有600多年历史。地理优越,物华天宝,东临漳州,西连龙岩,毗邻广东,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树海”、“竹洋”之称,是闽东南的一片绿洲。

南靖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南靖人出洋始于明嘉靖年间,已有420多年历史。据1990年调查统计,全县华侨、华裔24653人,分布世界五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其中以缅甸、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人数尤多,归侨和侨眷共15333人。南靖华侨、华裔在侨居国历尽艰辛,他们和侨居国人民和睦相处,为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南靖县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南靖人移居台湾始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清时期,南靖至少有53个姓氏大批人口移居台湾,台湾有100余万人是南靖移民的后裔,南靖移民在台湾分布广泛。1978年以来,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台湾同胞到南靖寻根拜祖的渐多,两地宗亲之间往来日渐密切。

南靖是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全国电子行业一颗耀眼的明星“万利达”就是在这里崛起。她以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电力丰富,政策优惠,服务配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新一轮创业中,南靖人民紧紧围绕“加强农业,搞活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努力把南靖建成闽东南经济强县。 南安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县,名“东安县”,后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南安县。她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安是中国著名侨乡,有海外侨亲及台港澳同胞350多万人因,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宋代便有乡民赴台垦荒,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带领更多人到台湾扎根、开发繁衍,因此南安成了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的南安籍乡亲现有150多万。

改革开放以来,南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利用巨大的侨台优势,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蟠龙起舞,两翼展翅,中部开花,推进三角,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三分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各种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3年以来经济发展连续位居全省“十佳”、“十强”前列,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莆田旧称兴化、兴安,置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自古是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莆田、仙游两县和城厢、涵江两区。她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平原广阔,著名的兴化平原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构成了江南乡秀色。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称“荔城” ,被郭沫若先生赞称“荔城无处不荔枝”。

莆田,独操乡音于一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未被融化,反而在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脊的狭小地域中顽强地繁衍发展。莆田人民凭借自己勤劳智慧和特别能吃苦的品格,形成了两个遐迩闻名的群体,一个是“家贫子读书”的莆仕群体,另一个就是“无兴不成镇”的莆商群体。

福建莆田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以第20世纪100年内移民外地的人数统计,有旅居在外的侨胞100万人,港澳台同胞40多万人,归侨、侨眷30万人。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业界精英;在国内其他省市的乡亲也是人才济济,资本雄厚。全市现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万多名,更有近万名莆仙籍专家学者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两院”院士15名。

截止2004年底,莆商在地产业、木材业、建材业、民营医院、医疗器械、民营加油站、首饰加工业、古典家具、手机通讯、餐饮娱乐等每年为外地创造产值2000多亿元。

据悉,莆田在京经商人员达20万人,注册企业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3000多家,年创产值4000多亿元,涉及地产、木材、钢材、家俱、陶瓷、医疗、石油、建材市场、珠宝首饰、建筑装饰、手机通讯、餐饮娱乐等20多个行业。开办的建材、钢材、木材等大中小型市场达100多个,在北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70%以上,其中木材约95%,建立的大小医院几十家,手机连锁专卖店、珠宝店一百多家。

在陕投资经商的莆田籍商人大约有两万多人,注册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000余家,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近百家,年创产值近千亿元,涉及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物业管理、钢铁生产等20多个行业。

伴随着湄洲湾港口大开发的持续展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莆籍乡亲纷纷回乡投资创业,热情高涨。根据统计显示,已有1258个莆籍乡亲回乡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介于上海和湛江两大港口之间的海岸线中段,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三明市、龙岩地区接壤,西南面与漳州市、厦门市毗邻,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遥遥相望。

唐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发达,那时已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高丽。明末清初,泉属各县人民纷纷出洋谋生,出现“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的局面。鸦片战争前后,欧洲殖民者“开拓”东南亚,掠夺资源,急需大量劳动力,因而开始进行掠卖华工的罪恶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辟为通商港埠,成为华工出洋的口岸,从厦门贩运出国的华工,被鄙称为“猪仔”。殖民者雇用流民充当“猪仔头”,在泉州、漳州拐骗绑架贫民,殖民者的种种暴行,使华工们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地喷发出来。他们不畏强暴,揭竿而起,同殖民者进行生死的搏斗。近代泉州人民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国家动乱,天灾人祸,无以为计,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出洋谋生。

2014年初步统计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600多万人,分布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日本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旅居东南亚的泉籍华侨,勇敢朴实,吃苦耐劳,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东南亚,促进了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发展。

泉籍华侨热爱祖国,关心家乡,慷慨解囊创办家乡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1985年至1994年,向家乡捐赠总额达194亿元,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工农业及其他公益福利事业。 厦门位于中国福建省的东南部,东面、北面与泉州市的南安县、安溪县接壤,西面、西南面与漳州的长泰县、龙海县相连,南面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而东南面距大小金门岛只有数千米之遥。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和同安县组成,是一个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是著名的侨乡,在海外的厦门(同安)籍华侨、华人有82万多人,在厦门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有52万多人。厦门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血缘、神缘关系,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据统计在台湾的厦门(同安)籍人在300万人以上。

陈嘉庚先生是厦门同安最著名的华侨,他秉承“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之理念,一生中倾资办学,在厦门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学校,成为捐资办学的楷模,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厦门侨乡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抓住了独特的历史机遇,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风景城市,成为福建省甚至是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向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充分展示了侨乡的魅力。

抗日将领黄维刚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是不是我也不知道,但从资料来看,还是有可能滴: 黄维纲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项城。相传范营黄氏祖先是明代皇室后裔,明末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