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三滴血》的创作者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秦腔《三滴血》的创作者是谁?,第1张

1918年,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创排的秦腔《三滴血》首演。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三滴血》经久不衰,已成为秦腔最经典的曲目。10月24日,该剧走进了最高人民法院。演出现场,秦腔的艺术魅力,经由场内曲折妙极的剧情、流畅委婉的音乐、细腻生动的演唱、精致凝炼的舞美,深深浸润着每位观众,让人深陷其中,回味无穷。特别是该剧以古代三个司法案件审判过程为核心,鲜活地塑造了一个尽信书本、迂腐断案官僚的典型形象,弘扬了坚守正义、激浊扬清的价值追求,对当代法官办案也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为此,特约请观剧者撰写两篇观后感。

剧情简介

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第一起案件,周仁瑞经商失败后回乡,其弟周仁祥担心周仁瑞回来争夺家产,不认周天佑为周仁瑞儿子,最终诉至公堂。县令晋信书偏是一个死啃书本的腐儒,见汝南先贤传有“陈业滴血认亲”的记载,便用此法断案。见周仁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断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亲生子,并将其驱逐。

第二起案件,李遇春由李三娘抚养长大,与李三娘亲生女儿李晚春姐弟相称,互生爱慕。李三娘与王妈有意促成这段婚事,于是故意调转姐弟二人真实身份,称遇春为亲生儿子、晚春为抱养。但二人尚未成亲,李三娘去世,垂涎晚春已久的恶少阮自用捏造庚帖前来“诈婚”,挑起讼端。县令晋信书再用“滴血认亲”方式,判决晚春、遇春为亲生,不得成亲,同时判决庚帖有效。

第三起案件,周仁瑞与王妈重逢后,欲相互作证,前往县衙找县令晋信书,推翻此前判决。晋信书为证明“滴血认亲”的准确性,传唤周仁祥和其子牛娃来到公堂前试验,谁知二人血滴不融。此时,晋信书竟固执己见,认定二人非亲生父子,甚至质问周仁祥妻子是否与他人私通。

一片混乱之际,公差接大帅之令将晋信书带回。原来,周天佑和李遇春两兄弟投军立功升官,于是平反冤案,两家人身世真相大白,全家团聚。

为何我们要看《三滴血》?

冼小堤 韩璋

秦腔名剧《三滴血》第十场,当山西五台县县令晋信书第三次用“滴血认亲”的手法断案时,现场音乐鼓点越来越急促,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次,“滴血认亲”究竟会失败还是成功?

要知道,这个迂腐的县令已经两次用“滴血认亲”的方式作出严重误判!而他明明有机会避免误判,却偏偏迷信古书记载,从不采信人证物证。

且看第一起案子:周仁瑞被弟弟和弟媳无端指责后十分气恼,但口说无凭,他向晋信书提议,到陕西查询就可知道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可晋信书竟回,不用劳费功夫千里迢迢去查找,只需按照《汝南先贤传》记载,“滴血认亲”即可。

此时,无论周仁瑞还是周仁祥,都感到这种落后的做法不靠谱,唯独晋信书坚信“书上记载可会有错”。结果,本欲到公堂“辩委屈”的周仁瑞,蒙受更大冤情,连儿子都被逐出。心胸险恶的弟弟胜诉了,周仁瑞气得浑身发抖,大骂“狗官太武断”。

第二起案子在审判过程中出现类似的剧情,当王妈控诉阮自用的“庚帖”是伪造时,曾建议晋信书走访一下百姓,便能知晓阮自用早已向李晚春提亲多次却遭到拒绝。然而,身为一县之令,晋信书竟认为不需要访查,“何必絮絮叨叨把他问?判断疑案靠古人!”他再用“滴血认亲”这等无凭无据的方法,一口断定晚春、遇春为亲兄妹,“岂能**”。一对鸳鸯被拆散,令人扼腕叹息!

当周仁瑞和王妈欲相互作证时,第三起案子出现了,也是全剧最关键的时刻——晋信书还要依靠“滴血认亲”来断案。音乐响起紧张的节奏,周仁祥与牛娃明明是亲生父子,两人的滴血不融合——证明这招不可靠!可在如此明显的事实面前,自称“熟读五车书,做得七品官”的晋信书,依旧固执己见,欲再度破坏一个家庭,可气、可恨、可悲!

尽管冤案得以平反,但晋信书三次误判,已给个人、社会留下不良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矛盾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事纠纷,非常考验司法者抽丝剥茧的能力,如办案不贴近群众,不愿下功夫多方求证,用“尽信书”的态度如何审理得了情况千变万化的案件?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案子。那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称和被告认识一年多,被告打借条借了3万一直不还,但被告在庭审中却辩称从不认识原告。

看似简单,事情却扑朔迷离。此时,法官想到了两个妙招:先是查询双方手机,发现两人在打借条前毫无通话记录,微信好友也是打借条当天才添加,原告第一句话便是“你好”。这哪像哥们?再问自称介绍原被告认识的中间人,被告是否已婚,中间人支支吾吾说结了吧,被告却回答说连女朋友都没有。至此,双方是陌生人的关系基本查清,借条原来牵涉到一件车祸遗物。

设想一下,要是此案由晋信书来审理,也许只一下就结案了。而主审法官充分考虑案情,从生活切入,从细节着手,多番问询,终于识破谎言,审理得明明白白,让双方心服口服。回顾《三滴血》中前两起案子,晋信书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查明案情而奔波、多问,这样的办案方式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司法为民的理念,是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

晋信书“不接受反驳”的思维亦不可取。在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面前,他为了面子和头上的乌纱帽,宁肯一错再错,将官员地位错等于绝对权威,辜负了百姓对他们的信任。

传统秦腔剧《三滴血》讲的是古代案件,却让我们对现代“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果说,秦腔《三滴血》中「 ”祖籍陕西韩城县”这句戏文被大家所熟悉,那么京剧《法门寺》中郿坞县令赵廉是韩城人,肯定没多少人知道。 京剧《法门寺》是一种民间演义,正因为这种演义让这位历史人物广为流传。其实,历史上赵廉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举人、进士,也就是现在韩城市板桥镇牛心村人,历史上对赵廉这个人着墨并不多,赵廉举人出身、进士题名,历惠州知府加衔参政。 但是,赵廉恰恰是因为京剧《法门寺》而出名。 《法门寺》讲的是明朝时,刘媒婆见傅朋给孙玉姣手镯,就向玉姣要来绣鞋,答应代为撮合。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去讹诈傅朋,地保刘公道加以劝解。刘彪又夜至孙家庄,误将玉姣舅父母杀死,将一个人头投入刘公道家内。 刘公道惧罪,打死长工宋兴灭口,郿坞县令赵廉将傅朋屈打成招。宋兴之父宋国士控告,也被押入狱。 宋女巧姣已与傅朋订婚。她用酒灌醉媒婆,得知事实原委,趁大太监刘瑾伺候皇太后到法门寺降香时,前往上告。 刘瑾责令赵廉复查,真相大白。 刘瑾复审后,斩刘彪、刘公道,并奉太后旨,以孙、宋二姣赐婚傅朋。 爱看传统戏剧的人都知道京剧《法门寺》里有个九千岁刘瑾,是个没文化、简单粗暴的恶宦官。而历史上对这个刘瑾一直描述的是反派角色。 可他在这出戏里却以正面人物出场,替太后审了一桩杀人命案,判明孙玉娇、傅朋等无罪开释,太后赐宋氏二皎与傅朋结为夫妇,一场人命官司立时变成了「 ”双娇奇缘”的红鸾天喜,《拾玉镯》竟拾出了二女事夫的美好姻缘。 所以,民间演义就是这样,不能因为戏里知县赵廉误判命案,而让韩城这位历史名人背上负面形象。 也有人说,明朝历史上真正的赵廉,其实不仅历惠州知府加衔参政,更是一位虎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不仅是官员,更是一个明代宫廷三大家。在《画史会要、明画录》中可以看到,赵廉,善画虎,人称赵虎。他与明代宫廷花鸟画家边景昭、国画大家蒋子成并称「 ”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名家。 更有人说,历史上的赵廉是宋朝的宰相,这也是黄龙县所说的柏峪乡「 ”神道岭”这个地方。 还有山西万荣县解店镇南牛池村的贾氏家谱有记载:「 ”贾仁元家族中有与西村乡南仁村赵廉(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陕西省眉县县令,戏剧《法门寺》中的县令赵廉原型)家族结为姻亲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赵廉竟是山西万荣县西村乡南仁村人。 说了这么多,少梁御史回过头想给大家说的是,京剧戏《法门寺》中演义的那个误判命案的赵廉,或许是因为剧本流传的原因,让他成为千古话柄。 或许他就是明朝的郿坞县令,更或许没有这部《法门寺》戏,他还是个潜心研究书画的名士,再不济也是韩城牛心村走出的历史名人。 前几天,少梁御史路过板桥镇在牛心村附近见到「 ”赵廉坟”的碑文。杂早丛生中,那块孤零零的碑文静静掩埋在其中,他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经过千百年的风霜吹拂,似乎也显得不那么熠熠生辉。 世人只知道《法门寺》那个误判命案的赵廉,世人并不知道,他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举人到进士,历任两地知县,到惠州知府,再到加衔参政,或许他更是一代画家,告老还乡后,纵情于薛峰山水之间,挥墨自己的晚年。 赵廉,一个被历史过度「 ”粉饰”过的韩城人,一个从小村庄走出的历史名人。 或许,韩城西川这个地方至今还有赵廉的传说。 更或许,已经没多少了解过这位历史名人的真实背景故事。 或许,也没有或许了…… 作者:孙兴(少梁御史)

100首经典秦腔MP3歌曲唱段下载 http://hibaiducom/sogirlin/item/40e5a90b05ae50134bc4a339

秦腔 河北梆子-大登殿龙凤阁里巴龙衣换

秦腔 红灯记 爹爹给我无价

秦腔 经典唱段 烙碗记古调新声

秦腔 李胜素-又听得二娇儿一声请

秦腔 三对面

秦腔 杀庙

秦腔 张君秋-自那日与徐杨决裂后(二进宫)

秦腔-金沙滩选段

秦腔-三滴血

秦腔-游西湖

秦腔 下河东

秦腔_庵堂认母_认儿反倒害儿身_王荣华

秦腔_喝喊一声绑帐外

秦腔_三滴血_祖籍陕西韩城县陈雪红

[戏曲mp3]秦腔《周仁回府 夜逃》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任哲中)

《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陈雪红

『戏曲-秦腔选段』《三堂会审》

疯癫狗爹爹给我无价宝 红灯记 旦角 秦腔

寒窑虽苦妻无怨_王宝钏_旦角_秦腔

雷开元《劈山救母》

眉户_梁秋燕_阳春儿天秋燕去田_秦腔

秦腔_张宁_花亭相会

秦腔《二堂献杯》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王荣华)

李彦贵卖水(流畅)flv

秦腔-柴郡主在深宫笑容满面

秦腔哭祖庙_自定义转

秦腔-老爹爹莫要那样讲

秦腔-认儿反倒害儿身

秦腔-三击掌 - 百年经典

秦腔-实可怜

秦腔-王朝马汉一声禀

秦腔-斩单童

秦腔-斩黄袍

曲目 5 秦娃 十三狼

断桥 0412 秦腔

樊新民-劝新郎

秦腔《三回头》吕家女在小房心中惆怅张咏华

秦腔《十五贯》我爹爹贪财把我卖(惠敏莉)

秦腔-下河东

秋风吹_月儿高_湖水浩荡_洪湖赤卫队_秦腔

三滴血_秦腔

三击掌-秦腔

商芳会秦腔全场精选唱段_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秦腔是谁写的

贾平凹

《秦腔》的作者是

《秦腔》是贾平凹第十二部长篇小说,它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解读中国农村20年的历史,集中表现了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秦腔》于2003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零九个月。2005年在《收获》杂志上首发,当年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获得香港第一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8年10月,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其作品影响深远,也有争议。

秦腔的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村。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黑氏》《 地》《五魁》《妊娠》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三录》《说话》《天气》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高兴》《古炉》等。

秦腔三滴血作者是谁

《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由孙敬、郭阳庭执导,刘毓中、陈妙华等主演。讲述了山西五台陕西韩城县周人瑞与其贪心弟弟周人祥的兄弟之争以及周人瑞的一对孪生子双双成才的故事。

《一只贝》的作者是谁,他是当代著名的什么

《一只贝》的作者(贾平凹),他是当代著名的(作家)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秦腔》 《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的作者分别是谁

《秦腔》贾平凹、《平凡的世界》路遥、《白鹿原》陈忠实

我用秦腔唱楚辞,是哪首歌的歌词?歌词作者是谁?

作者是罗林敏

大秦腔电视剧是根据小说编排的吧,那小说的作者是谁?

这部电视剧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是编剧王真编写的剧本。

秦腔是哪里的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在《十月》杂志连载,后由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首印50万册。

《秦腔》贾平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戏曲是戏剧艺术范畴内的一个类别,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些表演手段中,“唱”占主要地位,与其他的表演手段相互交融�映。唱,又名唱腔,顾名思义,即曲牌连缀和板式变化的声腔体系。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戏曲是一种虚拟艺术,人声的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容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乐器演奏的音乐虽能传情,但不能尽情地表意,而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剧情内容,还须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的唱腔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叙述(叙事)唱腔、抒情唱腔和戏剧唱腔。所谓的叙述唱腔,主要是表达剧情,字多声少,适用于叙述的场合;抒情唱腔的旋律性极强,主要是抒发剧中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戏剧唱腔一般多为散板,主要用于表现激昂热烈的感情,把戏曲的主题推向高潮。正是这三类唱腔的交替运用,才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剧情。这就要求演员在演唱的时候要特别注重“韵味”,因为“韵味”能加深唱腔的情感、能深化人物形象、能缩短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一个优秀的秦腔演员的演唱,不仅要在演唱中能做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而且在唱完之后还能使观众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但是,同样的一段唱腔,唱得悦耳、感人、动情,和唱得平淡无味、腔不惊人,实际上就是“韵味”上的差异和区分。没有了“韵味”,既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观众。而一名优秀的秦腔演员能将唱段处理得“细腻委婉”、“刚柔相济”,其重要因素是他们在声腔“韵味”上的处理不同凡响,有惊人独到之处。比如《黄鹤楼》中的“周瑜”唱的“狂风吹动了长江浪!”又比如《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等唱段的开始句时,演员在演唱时一定要掌握好每一个字的抑扬顿挫、发音、拖腔,用真挚的情感赋予它文字的音乐性,观众听起来就韵味十足。可见,声腔中的“韵味”才是体现剧种特色的关键。而秦腔声腔有其独特的“韵味”色彩,这是秦腔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

戏曲声乐高度重视吐字。清晰、准确地表达唱词字音,要求演员在演唱中做到“声波不乱、字字清晰”,“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要准确无误地将唱词传递到观众的耳朵里,这是对戏曲演员唱功的第一要求。戏曲声腔韵味的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与各种文化要素密切相关,导致戏曲声腔在语言、韵律、板式、审美心理方面,既与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又各具特点,秦腔也是如此。秦腔的押韵以“十三辙”为准。根据汉字的阴、阳、上、去四声调值,安排唱腔的旋律走向,要求依字行腔,以腔带字。四声不同,从而形成唱腔的高、低、断、连,使旋律走向各异。秦腔声腔风格不同于其他剧种,自然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它的声腔旋律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即以“字”为根本,使音乐语言化。秦腔的韵味,是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完成的,以文字的音乐性来加强声腔的音乐性。讲究以字领腔,是根据字音的平仄调值来行腔运调,完全像诗歌的抑扬顿挫一样跳跃起伏。所以字音要讲字头字腹字尾,要讲反切,不过也要说明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有字头字腹字尾的,例如发花辙的字音,就没有归音,也就没有字尾;东、通等字有字腹、字尾,却没有字头。另外,反切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过于强调。例如现代戏《血泪仇》中“自那日拉走你难以见面,全家人连夜晚逃往外边”一句的“家”字,有人就特别强调反切,把“家”字唱成“积依啊”三个字,甚至很长时间,“啊”字都唱不出来。还有如《白逼宫》中“叹汉室……”中的“室”字,也不能分解得过分。再如古典戏《鬼怨》里李慧娘在接过土地爷爷赠送的阴阳扇后要念一句:“多谢了――”有的演员不但把这个“了”字分解成“勒依敖”三个字,而且把字头咬得很死,“敖”音总也出不来,让人听成“勒依离――敖”。严格说,这不是反切,是分解了。

由于我们要讲以字发声,强调字音的反切,以李正敏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字清,音纯,腔圆,板正。因此戏曲演员的发声部位比一般声乐歌唱家的发音部位总要靠前一些,不像歌唱家那样从喉部的后部发音,还带一些颤音。我们特别要强调吐字有力,嘴皮子有力,在强调唱腔的力度时总是把字和唱腔同时来要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唇、齿、舌、牙、喉五音。如果不讲这五音,也像歌唱家那样从喉部的后部发音,自然是五音不准,唱的秦腔也就变成了歌曲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在琢磨秦腔声韵的发展中既要遵循传统规则,又要遵循科学发声的原则,使秦腔独特、优美的声腔韵味更加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且久唱不衰。

同样,秦腔的念白,也有着其独特的韵味风格。秦腔的念白也包括“十三辙”、四声阴阳、尖团清浊的字音规则和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比如《杀狗劝妻》中的“曹庄”念的“好一焦氏这就不是!”等等的紧白口。也有韵律化的“韵白”和“自然白”。这都是一种经过艺术提炼、具有符合人物情感和剧情变化而带有节奏感的音乐性的语言。台词的升坠抑扬与声腔乐曲、人物个性和情感密切相关,对审音用字十分考究,要紧处往往一个字要几经改易,以求完美 。据我在坐科时而知的,秦腔吐字的语音基本上是以泾、三、高三地区的发音为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变化,也吸收了许多普通话的发音。而现在许多演员由于地域方言及对吐字不太讲究,往往把一些字读得不是很准确、不清晰。比如“那”、“哪”;“买”、“卖”;“说”;“日”;“赚zhuan”;“单人独骑j i”等等。吐字不准确,不但会使观众看不懂剧情,更不能体现秦腔独特的语言魅力。

中国的诗词歌赋都是歌唱体,音谱歌法早已失传,但因为词的文字声调表现音律,它的字声组合谐和协调,即使无谱可依,唱读起来仍然铿锵悦耳,这就是汉语的“美”。秦腔遵循陕西人的语言特点,通过历代秦腔艺术家的长期舞台实践,经过无数前辈艺人积累和研究,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有丰富艺术效果的秦腔声韵系统。这套比较完备的秦腔声韵系统,丰富了秦腔声腔艺术语言的规律性,秦腔艺术家们将其奉为圭臬,秦腔的韵味就是这一套语音系统的充分展现。

由于本人阅历尚浅,对戏曲的认识还仅仅是皮毛而已,难免存在谬误不足之处,诚盼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为盼。

1、《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由孙敬、郭阳庭执导,范紫东编剧,刘毓中、陈妙华等主演。讲述了山西五台陕西韩城县周人瑞与其贪心弟弟周人祥的兄弟之争以及周人瑞的一对孪生子双双成才的故事。

2、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3、秦腔《三滴血》是陕西已故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一部优秀剧作,始创演于1912年,1958年经易俗社和谢迈迁先生加工整理后,曾两次上京汇报演出,巡回全国十三个省、区,好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都观看过此剧的演出。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称赞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1960年,《三滴血》拍成**后,受到了更多的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秦腔与丝路文化》:秦腔研究的新创获

                          陈刚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在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秦腔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民族审美文化创造极为甜美特别的硕果。作为源出陕甘等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样式,秦腔植根于广袤的西部大地,展现异彩纷呈的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正好叠合于古老绵长的丝绸之路,由此在其生长、成熟和传播的过程中,广泛地吸纳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之交流对话涉及的各种艺术元素与文明因子。同时,作为古老的梆子腔系统的重要剧种,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孵化与推动作用,而所有这一切,又与秦腔成长壮大的基本文化土壤处于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即丝绸之路之上具有紧密联系。可以说,秦腔艺术的出现和传播,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中国戏曲艺术本身包容性与综合性的审美象征。这是我阅读焦海民的新著《秦腔与丝路文化》所获得的最基本的认识。

《秦腔与丝路文化》系“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的一种,该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历史”与“文化”,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分析,阐发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秦腔与丝路文化》正是深刻反映中国戏曲重要剧种秦腔与其所赖以生成的主要文化形态即丝路文化相互关系的富于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进而言之,《秦腔与丝路文化》从唐代俗讲谈起,探讨了“变与皮影:小戏诸腔为先导”“神鬼之话与史传搬演”“唐宋时期关中戏剧与丝路所传文化”“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戏曲声腔——西秦腔”“梆子与胡琴:融合与分途”等秦腔艺术生成和发展史上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说,该书并非仅仅探讨秦腔源起发展的戏曲史问题,而更多地是从文化交流与影响方面,发现戏曲在秦地的孕育、生长、壮大的历史状况,阐发、揭橥秦腔艺术生成的文化土壤与环境条件。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学术创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敦煌变文与秦腔。其核心是对该“变”字字义的理解。作者以为,仅以单纯的汉语字义解释难以充分表达,这是一个地道的经由丝绸之路而来的外来词汇,因此,对其含义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借助于近现代重新发现的敦煌文献,特别是大量唐宋时人变文卷子,对长安与敦煌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对秦腔艺术与丝路文化关系的理解。这一点,作者搜求、梳理了一些历史事实予以佐证:如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贞观十六年(642年)的题记和所绘帝王图,就出自唐朝初年长安的画样;敦煌保留的沙洲僧人悟真大中五年(851年)入朝时与长安两街大德唱和的诗集写本等等。这说明,长安到敦煌这一文化通道,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干线,也是各种外来文化进入汉地后逐步融入的路径,其之于秦腔艺术的历史文化意义自不待言。

其次,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包括戏曲艺术的影响,并非全是佛教。当其时,除了佛教,还有三夷教,以及大量的西域音乐等艺术文化。如摩尼教与佛教在教义、实践中常常被混淆。具体到中国戏曲、到秦腔艺术,仅仅说受佛教影响显然不够,因此,冠之以丝路文化更为确切。更何况,大量进入中原的外来音乐,包括乐器,有的属于波斯文化,显然不属佛教文化。唐末五代变文受到压制,宋时渐渐式微,但在民间的口头演艺中却顽强存活下来。“‘变文’之名甚至留存于口头演艺中直至20世纪初。在老北京,有一个叫南方妓院的娱乐场。那儿的艺人据说来自中国南方。……最有趣的是她们的‘宝卷’演出,南方叫‘宣卷’,北方叫‘唱变文’。这后一名号如何保存了五个朝代直到20世纪是一个谜。”(参见梅维恒:《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中西书局2011年)

再次,贯穿中国传统戏曲史之始终的目连戏,留在北方的一支更为古老。目连戏是佛教传入中国,由“转变”直接转换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最早出现在北宋都城汴梁,连演数日不辍,其中所承袭的不仅包括佛赞的七字句,而且目连戏之所以壮大,更是因为其紧紧依附于民间佛道传统融通的民俗节日活动,目连戏的表演给戏曲带来丰富的舞台表现(如剧目与各种杂耍技艺)。目连戏大戏小戏中均有表现,北方多在皮影小戏中,因之,陕西关中皮影特别引人瞩目,迄今仍十分活跃。华阴老腔皮影是该书关注的一个重点,其起源形成、演出体制以至新时代的转化等等,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价值,此正如华阴当地学者探讨老腔艺术的一篇文章标题所示:《从渭河号子演绎出的影戏神话》。受曾永义教授提出的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八问”启示(《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7页),作者在分析诗赞体不必一定晚于曲牌体出现的过程中,关于后来戏曲音乐所发生的从曲牌向板式的递变,作者认为,它应当是遵循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主要发挥了著名学者王依群的观点,认为王氏的学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要从地方语音、民间音乐、特定乐器、演奏和演唱方法等方面解读,不可偏废。

复次,变文系统之外,唐宋杂剧同样在陕西关中地区存在,其中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包括近年出土的五代时期宝鸡李茂贞墓伎乐砖雕、咸阳冯晖墓乐舞砖雕,最新出土的韩城盘乐宋墓杂剧壁画等等。这些戏曲文物展示出来的是陕西戏曲和中国戏曲具有同样的发展路径,而特殊之处则集中体现于陕西民间的影戏(或曰傀儡戏)中。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著名学者孙楷第的观点:“秦腔演剧,虽不知始自何时,然其声自明以来,即与南北曲并行,似其来源悠远,上有所承,绝非晚近始出者,而观其词之句法体格,实与讲唱经文变文中之偈赞为近,疑其声本一系。”(参见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

还有,关于秦腔的主要乐器,梆子和胡琴,既是文化交融的充分表现,也是秦腔后来分途的重要标志。两者好像乍一融合即告分手,而这于本质上可以作为探讨梆子与皮黄声腔的一种路径。该书提出,梆子、皮黄均属板式变化体,且同出一源。陕西境内第二大戏曲声腔剧种汉调二黄即属皮黄声腔,据考察,它是从西安地区被逐渐排挤出去的。因此,作者特别强调,关中故地早有二黄腔流传,堪称根深叶茂,而后来的许多人却忽视了或者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焦海民的这一著作《秦腔与丝路文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是与诸多主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比如作者本人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厚的学术积累,掌握了不少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了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等。这其中,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焦海民对秦腔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痴爱,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对人文精神所秉持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该书所列参考文献可以见出,为了撰写这一著作,海民搜求、阅读、研究了数百部(篇)相关古籍、专著、论文、考古发掘报告,包括极为难得的手抄本文献资料等;从该书所附相关珍贵、图像资料等,可见海民查询、梳理、整合了许许多多的成果,做了不少艰辛的田野调查,不少工作仅靠个人一己之力根本难以实现,但他竟然都做到了。这里举一个例子:迄今发现老腔剧本年代最早的乾隆十年(1745)手抄本《空城计》,有两段诸葛亮的唱词极为特别,不符合一般唱词格式。究竟怎么唱,一直是个谜。老腔剧本为私人收藏,不轻易示人,此本尤其珍贵。为此,焦海民多次不厌其烦地走访已故老腔艺人张全生之子张新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次,张新民与另外一位老艺人共同反复琢磨,想起来张全生当年的唱法为“溜溜工尺”(好像唱一样的念出来)。在此基础上,焦海民认为,“溜溜工尺”应当是关中地区流传的一个俗曲的名称,这也印证了这类戏曲受宋元词曲影响的痕迹。

类似这类情况,书中有所反映,但相当有限。其实,在与作者焦海民本人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我知道,海民为了秦腔艺术文化研究,可谓全身心投入,矢志不渝。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瞬息万变、急功近利的时代,焦海民却真正做到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而给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堪称新时代秦腔艺术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这一著作,爱好戏曲、研究戏曲的人不容错过,爱好秦腔、研究秦腔的人不容错过,因为可以借此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爱好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同样不容错过,秦腔文化的前世今生,古老戏曲艺术的历史嬗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异常深入生动的勾勒、发掘。同时,因为从丝路文化这一新颖的视角探讨秦腔艺术,自然地,该书也成为丝路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秦腔、戏曲自然不仅仅像该书中所呈现的就是这些,古老的秦腔、源远流长的民族戏曲艺术一路走来满是艰辛。但幸运的是,来自民间,落脚广阔的民族生活之土壤的中国戏曲;吸纳了多元文化,植根于多元文化的秦腔艺术直到今天还葆有鲜活的魅力。相信海民等当代学者富于学术价值的相关研究必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包括秦腔在内的戏曲艺术深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缘由,也必将对深化戏曲艺术研究、提升当代戏曲艺术的更新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分享至

秦腔《三滴血》的创作者是谁?

1918年,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创排的秦腔《三滴血》首演。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三滴血》经久不衰,已成为秦腔最经典的曲目。10月24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