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庄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胡家庄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部25公里处,村民委员会驻胡家庄村,辖胡家庄、赵老庵、郝家庄三个大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35户3621人,总面积6平方公里,2220亩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为主。
据胡氏墓碑记载,清康熙年间,外地人胡世弼迁此地立村,取名胡家庄。
赵老庵村是胡家庄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据传康熙年间赵姓尼姑迁址此地建庵,后人以此立村取名赵老庵,文革前庵内石狮还存在,文革期间被毁。
郝家庄是胡家庄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5),郝氏始福郝天中自山西省壹关县柏林村迁至东姚镇山则西村(今伯文村)定居。至万历年间,六世先祖郝金又迁到林州城西落户,取名“郝家庄”村。
村旁立有清朝赐匾“大赍奇功”石碑,村中福茔约六亩。
郝佥之父郝世昌系林州历史名人。据《郝氏家谱》记载:明喜靖初年,山西潞城陈卿聚众数万,烧掠民居。官军捕之,多遭杀伤。朝廷谕河南巡抚合兵扶剿。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河北道参政陶,以蚁尖寨近贼路,乃调郝世昌招募熟悉山路壮丁200人屯守。嘉靖七年(1528)九月,贼将路和尚领众攻蚁尖寨,被世昌之子郝金(郝佥兄)击败,擒路和尚、吴学等首领5人。此时山西指挥霍某屯聚山口,进御无策。贼乘胜攻陷辽、沁二州,掳去知州王某,势益猖獗。朝廷闻之,遣鲁总兵统率河南、山西等四省驻军讨伐。河南巡抚潘埙、山西巡抚常道与鲁总兵共议,定于十月初六日进兵夹攻。世昌献计曰:“阱垴山高北瞰贼巢,东逼蚁尖寨,乃贼咽喉之路,应乘其无备袭之!”潘从之。初五日夜,世昌父子统兵300人,秉火由墓道倒橛而上,夺占阱垴山。擒斩贼将,招抚贼众326人。世昌纵火焚其巢穴,镇守鲁班门。贼上马武寨,参政陶谐遣将合兵攻寨,擒贼将王仲杞,陈卿弟陈来等七人,招降万余人。贼首陈卿西逃,世昌率兵追至山西将其降服。本战役用兵十万,斩获贼两万人,历时300余日。兵科给事中夏言同河南巡抚潘埙合奏,为世昌请功。加一品服色,赐匾“大赍奇功”四字,旌之。清雍正五年入祀忠义词,《重修林县志》有传。
郝金二兄郝令,诰封文林郎,邢台县正堂。三兄郝介,王府典膳官。侄郝持是明万历庚辰(1580)进士。官至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五品),善文辞书法。《重修林县志》有传。侄郝操,太医院吏目。侄郝栋,礼部儒士。
胡家庄村附近有太行大峡谷(林州大峡谷)、红旗渠名胜游览区、太行屋脊景区、林州桃花谷景区、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等旅游景点,有林州茶店太行菊、林州茶店柿饼、东岗花椒、东岗核桃、林州东姚小米等特产。
郝梦龄——伟大的抗日英雄
郝梦龄(1898―1937)字锡九。河北藁城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历任奉军第三十军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任冯玉祥国民军第四军旅长。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1931年,升任国民党陆军第九军军长。1937年5月,调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行至重庆,得悉卢沟桥事变爆发,即返部队,多次请兵抗战。9月,率所部奔赴石家庄前线。10月1日,奉命驰援晋北,4日率部抵山西忻口前线,受命为中央地区前敌总指挥,统率第九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布防于忻口车站至南怀化镇一线。12日,所部第九军遭日军坂垣师团猛烈攻击。即在敌机群、炮火轰击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至14日,击退日军对南怀化主阵地的进攻。16日凌晨,又至大白水前线,身先士卒,指挥7个旅突袭日军阵地。继与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赴独立第五旅督导指挥,半途中敌弹牺牲,时年39岁。10月24日,其灵柩由太原运至武汉。11月16日武汉各界举行公祭,后以国葬仪式安其遗体于武昌卓刀泉,万余人参加葬礼。12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38年3月12日,延安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在会上高度评价其抗日殉国的精神。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颁发了烈士证书。武汉市人民政府重修其陵墓,并将汉口吉林路复名为“郝梦龄路”。
郝的拼音是hǎo。
1、郝是中国传统姓氏之一,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88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2、最早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别称郝骨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一支源自子姓,奉商朝天子帝乙为始祖。
3、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郝氏;另一部分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皆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郝,读音作(hǎo)或(he)。《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从音壑(he)。
郝姓起源: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
2、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
3、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
4、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
郝姓来源一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 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 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 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 陕西郝氏。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
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
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传是期的后裔,其孙郝瑗任太原守。
郝贤:汉初开国功臣,“以上谷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汉时期以为官廉洁闻名。
郝孟真:上党人,善方术,曹cao使其领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国魏之杂号将军。
郝散:西晋匈奴人民起义军领袖,于元康四年在谷远发动起义,攻占上党。
郝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记载郝略为北魏时期清河相,为“关东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陆)。
郝孝德:平原(今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曾聚数万人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唐高宗时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属江苏)人,宋代画家,他所作的道释、人马,笔墨清劲,善于设色,一生努力进取,其愈后,名气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画家还有郝世安、郝锐等。
郝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十多个县,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经: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集学者、谋士于一身。他曾在金亡后迁于河北,住在元将张柔家,得以阅读张的藏书。宪宗时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使宋,被贾似道扣留于真州(今江苏仪征)。郝经一生著作较多,主要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查了很久,没有专门针对河南郝姓的,郝姓原来分布这么广啊,希望对LZ有帮助!]
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
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扩展资料
郝姓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
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
-郝姓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 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 。
融于 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 ,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二字辈: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
三迁徙分布:
汉族赫氏多分布于今湖南、河南、台湾等诸省,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蒙古族赫氏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满族赫氏先居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另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四郡望:
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东部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历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军官、基础教育家。
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赫兴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赫 炬:(公元1942~今),辽宁人。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伞运运健将。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潍阳人。著名地方国防工作者。
赫国胜:(公元1956~今),辽宁沈阳人。著名金融学专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县人。著名国画家。
郝的组词郝蝉、郝德、娄郝
郝姓介绍: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商朝天子帝乙。相传契(又称阏伯)为商的始祖,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火正和司徒,掌管火事和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
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第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
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
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胡家庄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本文2023-10-05 18:02: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