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全集的欧阳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欧阳修全集的欧阳氏家谱,第1张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赘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二弟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家谱的范本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右侧的24各项。右侧的这24种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擡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族谱怎么写

第1项:谱名

第2项:谱序

第3项:谱例

第4项:谱论

第5项:恩荣录

第6项:像赞、遗像

第7项:姓氏源流

第8项:族规家法

第9项:祠堂

第10项:五服图

第11项:世系

第12项:传记

第13项:谱系本记

第14项:族产

第15项:契据文约

第16项:坟茔第17项:名迹录

第18项:任宦记

第19项:年谱

第20项:艺文

第21项:字辈谱

第22项:领谱字号

第23项:续后篇

第24项:捐修人名

家族族谱是怎么回事呢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 >

家族族谱表格怎么写

你说的是世系表吧,用一张大纸,所有人按辈分由上而下,呈金字塔形,每个名字的旁边应有配偶的名字。夫妻之间连以横线,横线中间用竖线垂下,写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如果是过继的,按古代谱法不写,今天修谱可以写,不过,与养父母之间可以用虚线表示,以免弄乱。另,女儿女婿在现在也应该上谱,不必拘泥古法。

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家谱中的家族大传怎么写

首先要写明始祖何人,何时由何地迁居到现在的地方。然后就大体说一下从始祖之后,繁衍多少世,区分昭穆支派,然后大体说一下本宗族的祖训,优良传统。最后再罗列几位家族名人,或者是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族人。结尾的时候要勉励族人向先祖学习,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就可以

没有区别。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族脉家谱是一个免费的个人单机版家谱编纂软件。它继承了“族脉网”原有网络版上的主要服务功能,同时充分利用了个人电脑上的各项特有功能,实现了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兼而有之、取长补短的第二服务平台。

这款族脉网的用户端软件是利用近几年来最新个人电脑上的软件技术制作的。它无论在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用户编纂家谱的流程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设计。与网络版服务相比,“族脉家谱”单机版软件的长处是反应速度能大大提高了许多,这样在编纂家谱时的用户体验便得到明显改善。

结合“族脉网”的网络服务,我们的用户可以实现所有家谱编纂的功能需求,如无限排版打印、支持多种日历输入、发表抒怀、撰写文选、与亲友交流和设立纪念馆,等等。

  族脉家谱依托的族脉网是一个最俱权威性、集全面数字化编辑功能、和提供家谱、家书、家史、家庭档案、以及缅怀纪念馆的服务网站。“族脉网”为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提供了一个以家族血脉为线索,积淀历史、缅怀纪念先人、寄托和凝聚情感、激励和启发后人的开放平台。与其它家谱软件或网站相比,“族脉网”提供了一个真正数字化的网络、和单机的双平台环境。

此外,它的服务不提供影印家谱、不灌水、也不暗插木马、更一改纯单机版软件那种“独唱独秀”而无法调动其余成员参与建谱的局面。通过网络和单机这两个平台的有机互动和联系,“族脉网”网络和其“族脉家谱”的服务囊括了世系图谱的编辑,成员、配偶和好友内容的编辑,家谱打印,数据备份、导入,家谱树图的拷贝和粘贴,家谱继承权的移交,隐私保护,乃至家谱与家谱之间相互关联而方便浏览的“亲友链接”,缅怀纪念馆等多项功能。与国外的软件或服务相比,“族脉网”充分考虑了中国家谱对“字辈派语”、“谱牒堂号”、子女排行和成册排序区别、始祖基准动态定位、以及阴阳历日期输入等特别需求。

在打印功能上,“族脉网”还特别解决了对无限量配偶、子女成员的排版打印的经典难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跳转链接”、“世代标注”、以及“辈份优先,家庭一体;成册第一,排行第二”等问题。

  族脉家谱的主要功能如下:

1. 家谱数据录入:如家谱的先公略史、堂号、字辈派语、设定开放状态以保证网络的浏览安全性。

2. 成员数据录入:如成员的名字、世号、字辈、成员、配偶以及好友信息和、成员的重大事记。

3. 家谱操作功能:包括编辑、删除、添加,拷贝及粘贴功能。

4. 搜索排序成员功能:输入家谱成员的关键词查找你需要的成员,以及整理显示和家庭立的排行次序。

5. 统计功能:软件中会自动统计家谱总人数、总辈份、性别、在世人数以及辞世人数。

6. 名人集锦:可以突出家谱成员中有重大地位的成员。

7. 打印功能:将族脉家谱中的数据备份上传到族脉网中可以实现家谱的无限排版打印,如电子书和壁挂图两个格式。

http://wwwcrskycom/soft/31713html您可以下载本软件后打开帮助项,里面有软件的使用说明。

广载,氏尝尚孔系时辈8文世仲崇,之,天光阳字叙彝以伦份。攸国民定保思效寿4先尔盛,欧,今,士汝海昌愈立永,充后郡克兆厥,佑正景高鼎渤曰叔可良。

欧氏通谱字辈歌:“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

迁徙传播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

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平阳。”

-欧姓

8057全国馀姚黄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庆曾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鄂垣朱印刻本 一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卷端作《馀姚黄氏家乘族谱》。

8058全国黄钮同宗谱不分卷附松阳母集二卷钮

氏源流考一卷

(民国)钮永建编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北图 华东师大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等地。谱始修於明万历

二十二年。

8059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

(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8060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8061上海金山赞氏族谱

(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国书公司铅印本

二册

北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8062 上海竹冈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宗麟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上海文管

注:初辑於清乾隆十年。

8063上海嘉定练西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黄守恒纂修

民国四年(1915)诚明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上海图 上海嘉定县博 江苏常州市

苏州大学 安徽博(残) 日本 美国

注:清初上衡公始修。

8064上海嘉定黄氏雪谷公支谱十卷

(民国)黄士焕等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江夏雪社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上海文管 广西柳州市图

美国

注:江苏句曲后迁嘉定县。

8065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

(民国)黄土焕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1、3、4卷)

8066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

(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上海文管 美国

8067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炖纂序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材

8068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黄金高 黄宗和主修 梅盛兴编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宜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069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黄承昆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美国

8070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

(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江苏南通市图

8071江苏海门黄氏家乘

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二册)

8072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8073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黄宪民 黄荣锦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常州黄氏留馀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黄寅亮。

8074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075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

(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076江苏常州山下前黄黄氏家谱十卷

(民国)黄麟荣 黄森荣主修

民国十五年(1926)黄氏仁德堂木活字本

江麻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黄银南。

8077江苏常州韦墅黄氏家乘□□卷

(民国)黄兆鼎编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常州黄氏孝友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八卷)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一年黄珍玉

8078江苏无锡梁溪黄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黄令闻等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庆传堂刊本 八册

美国

8079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黄文炽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敬堂刊本

科图

8080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

(清)黄凤来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敬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7、10)

8081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费琳重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源远韦刊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8082江苏无锡梁溪黄氏续修宗谱四十卷

黄镇南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居正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上海图

8083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黄若晟 黄启业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元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8084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袁继唐 毛连玉编

清道光十八年(1838)五桂常活字本 二册

北图

8085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黄章栋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望烟堂治字本 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注:卷一有道光十八年黄圣功重修序。

8086江苏江阴暨阳黄氏宗谱六卷

(清)黄章栋等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8087江苏江阴黄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黄志远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古本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76)黄海道始修,此为四修。

8088江苏江阴月城黄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亮邦 黄省忠等编辑

民国六年(1917)古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86)黄道创修,此为五修。

8089江苏江阴申浦黄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黄良书等修

民国九年(1920)务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8090江苏江阴青暘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8091江苏宜兴乐大桥黄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桢总编 黄炳宣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诚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宋崇宁二年黄云始修。

8092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

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美国

8093浙江馀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094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

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科图(残缺三册〕

8095浙江萧山黄氏侑遗录附昭潜录二卷

(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096浙江箫山棣上黄氏家谱三十卷

(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 二十一册

浙江图(存二十五卷)

8097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

刻本 二十一册

上海图

8098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录

一卷搜遣录一卷词翰录四卷偌遗录二卷词翰

续录二卷

(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099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九卷首一卷

(清)黄中咸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萃涣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8100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

录四卷借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

黄伯英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北图

8101浙江萧山黄氏宗谱

(清)黄士 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五柱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8102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黄嘉谷续修

民国十六年(1927)第九洞天彝叙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8103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稿本 九册

天一阁

8104浙江馀姚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立贤 黄宝通等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105浙江馀姚黄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黄钹重续辑

清光绪三年(1877)享伦堂木刻本 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8106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黄豫续修

清光绪六年(1880)永思堂刻本 四册

浙江图

8107浙江馀姚姚江四明黄氏宗谱六卷末一卷

(清)黄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树德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8108浙江馀姚四明黄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黄廷范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树德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注:卷末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黄震重修宗谱跋。

8109浙江馀姚四明黄氏家谱四十六卷

(清)黄采风总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第九洞天孝子里

铅印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扉页作《黄氏真宪谱》。宋景定进士黄遇龙

始修。

8110浙江馀姚姚江狮山黄氏宗谱五卷

(民国)黄金声辑录

民国四年(1915)五桂堂钞本

北图(缺卷5)

注:有民国四年黄金声狮山总辑修谱序。

8111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一卷

黄思楏 黄汝砺等修

民国九年(1920)永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三年黄静涵始修,此为三修。

8112浙江馀姚黄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廷范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永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8113浙江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黄庆曾 郑铖等修辑

民国十五年(1926)重辑享伦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浙江馀姚梨州

文献馆 四川图

注:卷端作《姚江竹桥黄氏宗谱》。元至元二年

黄茂创修,此为六修。

8114浙江馀姚四明黄氏牌宪支墙里家谱十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汝松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六册

北图

8115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6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年(1914)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7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刻本 二册

浙江鄞县档

8118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氏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8119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黄廷翰 黄昌岐等重修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卷端作《黄氏重修世系宗谱》。明洪武十九

年十世孙黄元祥始修。

8120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8121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慈溪县档(存二卷)

8122浙江奉化黄氏支谱

民国间木活字印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记事至民国三十七年。

8123浙江象山马坡堀坡黄氏谱一卷

(清)马思容续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钞木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4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

(民国)屠耀台续修

民国十年(192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5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

(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6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7浙江象山象东珠岩黄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畲重修

民国元年(1911)钞本 三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欧阳修全集的欧阳氏家谱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