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古镇的余西名人
①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场曹顶
曹顶,通州余西场人。生于正德九年(1514),牺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梁姓、开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众姓,携家谱、典籍,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
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名“鼎”。及长,强悍豪爽,多膂力。受顾盐贩,驾舶往来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仓。总督张经征兵于通州。曹顶应募,隶千户姜旦。江中战倭,顶以长叉刺其操舟者堕水,跃登其舟,沉其铁缆,焚其舟。倭乱,江南兵乘势奋击,贼大败去。由此,顶望著,统哨船30艘,卒500名,驻江南剿倭。
每战,顶亲冒箭矢,率部击寇。战酣,寇众,击落顶盾,长枪刺来;从卒未及呼喊,顶右腋夹定贼枪,左手飞拾盾,挡贼枪,奋进,寇遁。又,顶入贼阵,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顶率军,倭寇丧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贼锋锐,攻计百出。顶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间叠出挠倭。相持两旬余,贼恶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击贼。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
鼎身被数十创,杀倭百余,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顶偕官军,自辰至午,激战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噩耗传出,天地同悲,万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脚北侧,建有曹顶墓、曹公祠;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顶故里,余西镇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学祠堂沟西岸)供奉有曹顶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为建大会堂,(若直白建剧场,南通县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仅存一埭朝西边屋,曹朝忠一家数口居住,现已圮废。一对祠门石狮,由季姓后人代管,后转入余西小学。
通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顶本传。建曹公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②曲艺开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 (1587-1672)曲艺开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场人,祖曹棆,父曹应登,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曹应科在泰州设有分号,往来于余西泰州间经商。永昌之父曹应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应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动,常随父至泰州叔父分号游。
曹永昌自幼强悍不羁,十四岁时得罪权贵,化名抑敬亭,往来于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扬州、盱眙、金陵、苏州、北京、等地说书言志,意在反清复明。
曹永昌在金陵传有子嗣;曹棆长房长孙曹永昌寿高八十三岁,晚年贫困潦倒,落叶归根,终,葬余西场南祖茔。牌位供奉在余西场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龙城可寻其迹。
③任尧章-任焕文,(1861-1934)余西精进书院首任院长,著述颇多,有任焕文笔记余西场乡土教材,通州物产,通州民俗,通州称谓,小学算术,博物,等;并续修任氏家谱。任焕文为曹顶作传,载入任焕文笔记,编入乡土教材,有师山顾贵亭为之作序,并成为精进书院、余西小学、余中小学、通源小学等小学必读教材。
④顾怡生为余西小学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邻有夫子堂堂庙,乡有将军义勇曹。天风怒号,海潮狂啸。我保我卫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将军胡弗效?学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⑤曹彬--北宋开国大将,创曹姓武惠堂。
⑥任布--北宋儒将,甘肃总兵,创任姓五知堂。
⑦曹王--反清领袖,葬余西场运盐河南六甲镇。
⑧曹秀生--民间智者。
⑨唐汝峒--清官,兴办教育事业,重修余西龙城诚门,振兴余西镇。
⑩朱理治 --朱明勋,无产阶级革命家。
⑪马一行--革命前辈。
⑫任苯生--余西书画派书法领袖。以下是南通古梅山庄笔记。
和张謇先生对联-任苯生。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南通师范,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先生谆谆教诲,终身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 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謇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兴奋地告诉我们。四先生(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插有蟹簖。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欢腾雀跃;师范主持于敬之急忙领着大家,打开常年落锁的学校后门,出来恭请四先生进校,迎至寿松堂。
先生结合自身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梢。先生心情甚佳,驻足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高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黄花菜,菜花黄,一花一酌”;( “菜花黄”-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鸡冠花,花冠鸡,边啄边哗”。先生笑着又出一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大家搜肠刮肚,无人能对。先生勉励我们:博学精思,互相探讨,自会开窍。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下联:“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记念恩师!
作者:南通余西古镇任苯生。
誊稿:通州市余西镇任侠家。
⑬江涛--江冠雄,余西书画派国画领袖。
一门忠烈 大明干城
临漳望族大明敕封宁远侯任礼家族传奇
郭贵昌
在临漳县香菜营乡香西村生活着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显赫的家族,即明朝敕封宁远侯、左都督任礼的后裔。明朝有276年历史,这个家族仕途贯穿250年,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
那么历史上的任氏家族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原因使任家世代为将呢?
带着这个问题,不久前的一天,我和朋友走进香西,走近任氏家族,探究原委。
香西是个有着近2000人的大村,其中有1000多人姓任,他们都是任礼的后代。村中有座古典式建筑,即市级文保单位———任氏祠堂。祠堂正中供奉着香西任氏家族一世祖六朝元戎,大明敕封宁远侯、左都督、世袭武指挥任礼。左边是他的儿子宁远伯任寿,右边是他的孙子征西将军任弘。在祠堂里我们随处可见记述任氏历代先祖功绩的碑刻和楹联,其中一幅这样写道:
秉钺专征职授将军六七世
陈师鞠旅身操兵权十三公
永乐年任礼初涉武仕
据任礼十八世孙任梦寅介绍,任家祖籍在南京西门里任氏胡同。任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十八年,朱棣到北京任燕王时,任礼随父亲任兴全家几口,离开南京老家,迁居到临漳县华门村,也就是现在的香菜营香西村。
关于任礼的身世和从军经历,以及立下的赫赫战功,在任氏十四世孙任祥元撰写的《历代世宦功勋实录》和《明史·任礼传》中记载的十分清楚。
任氏落户临漳后,兢兢业业,勤俭持家,几年后,家道渐渐兴旺。建文帝朱允火文即位后,听从大臣建议,削夺各路藩王的封号,激起兵变,这一年燕王朱棣从北京起兵靖难。任兴的次子任礼,有智有勇,忠孝双全,当即到燕王军中报到,跟随大军一路南征,任礼在战争中多次立功,燕王升任礼为山东都指挥佥事。
任礼突出的军事才能和对燕王朱棣的忠诚,使他深受燕王的信任。永乐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四次亲征漠北,任礼都随从出塞,并驻守边关多年,屡立大功,多次封赏,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成为朝廷柱石。
明宣宗继位后,任礼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记大功一次,晋升都指挥同知。宣德四年九月任礼随明宣宗朱瞻基巡防边塞,蒙古兀良哈部再次入侵明朝,在边境石门驿驻军万人,任礼亲自率精骑2千人夹攻兀良哈,使敌人死伤过半。此役后任礼被提拔为右都督。明英宗继位后又提升其为左都督。
天顺年任礼受金书铁券
明英宗正统元年,任礼佩平羌将军大印,镇守甘肃,蒙古人鞑靼首领阿鲁台和瓦剌首领朵儿只伯多次攻打甘肃和庄浪,任礼部将魏荣活捉瓦剌首领朵儿只伯侄子把秃孛罗。任礼向朝廷提出破敌良策,并于正统元年和尚书王骥、都督蒋贵兵分两路征讨瓦剌。任礼带领两千骑兵,追袭五百余里生擒瓦剌猛将伟都丹等三十多人,接着又挥师转战两千多里,俘虏瓦剌人畜数千,直捣瓦剌心脏。这次北伐任礼之子任寿随父在军,并且作战勇敢,得到朝廷丰厚的奖赏。当年十月任礼被封为宁远伯,增加俸禄到二千石。这是任礼仕途的第一个高峰。正统五年任礼取代蒋贵出任甘肃最高军事长官。
正统十一年,归属任礼管辖的沙州卫都督佥事蒙古人喃哥,兄弟相争,他们的部属各有所向。任礼亲率大军前往,智取沙州。明英宗对任礼十分赞赏,赏赐任礼金书铁券,并下诏任礼子孙可世袭都指挥使官职。至此,任礼登上了他事业和仕途的顶峰。
金书铁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免死证书,是皇帝给功臣和重臣的护身符,除叛逆以外,拥有铁券者和他的子孙可免除3—5次死罪。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历时276年,共给155个功臣颁发了铁券,任礼是第93位,可见他在明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明天顺元年即1457年,82岁的任礼辞去中军都督职位彻底告老还乡。
明宪宗成化元年正月,历相六朝,身经百战,为大明朝立下不朽功勋的老将任礼,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享年90余岁。为旌表任礼的功绩,皇帝追赠他为宁远侯,谥号“僖武公”。
《明史卷155·列传第43》任礼传中载:“礼自起率伍,至大将,恪谨奉法。”后世怀念任礼,书有联句:“仰僖武遗谋惟智惟勇俾世世克勤王事,溯阶文灵训教孝教忠愿岁岁无忘馨香。”
嘉靖年任环隐姓埋名到浚县
任礼虽然去世,但任氏的传奇并没有结束,他的子孙又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任礼之子任寿,曾追随父亲镇守边关,因功被封为宁远伯,平西将军,陕西总兵。任寿之子任弘颇有祖父风范,因戍边克敌有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宁夏总兵。其四世孙任复、任绣,五世孙任玺、任宝也都各有建树。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任礼死后91年,任家发生一件惊天大事,从此任氏家族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坎坷之路。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担任苏松兵备副使的任礼五世孙任环,奉旨南征。这年三月在上海一带平定倭寇。当时担任湖广左营参将的任环之子任煊也在军中,他们父子在吴松口采菊巷与倭寇激战。任煊单骑独力,前去诱敌,在杀败倭寇200多人后,力尽而亡。任环在这次战役中立下大功,平倭凯旋后,任环官升都督,担任大元帅。当时朝廷内太监擅权,在朝大臣,大都受他们欺压凌辱。于是他就借口出巡,带上长子任理打算回南京老家躲避灾难。
任环离家出走,走到河南浚县,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任环父子只好住了下来,期间结识了浚县南关的孙斌,两人十分投机,就结拜成了兄弟,任环改姓为孙,改名为安,在浚县隐居下来,这样浚县就留下了任氏一脉。
任氏的家谱里记载着一首“任环隐居浚县”的律诗:
都督当朝本讳环,韬光匿迹易名安。
任家避难从孙氏,外官挥拳击内官。
妇引童儿临邑内,男偕长子浚城间,
夫妻异地居相远,两姓皆犹一脉传。
为了了解任环在浚县隐居后的情况,我们曾远赴河南浚县采访任氏后人。
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找到任环的后人,任礼第十九代孙孙保国。据孙保国介绍,任环父子逃到浚县后,天下起了大雪,就到一户人家的门楼里避雪。这户人家姓孙,叫孙斌。这天早晨孙斌开门发现了任环父子,还看见他们骑着骏马,猜想他们不是一般人,马上请到家里。孙斌问他们姓啥,哪里人,任环反问他姓啥。听说人家姓孙,灵机一动说自己也姓孙。两人十分投机,结拜成朋友。就这样任氏家族中的一支就在浚县繁衍了下来。现在任氏改为孙姓的后人已有好几代后人了,许多人事业有成,有的还当上了市长。浚县任氏后人,也始终和临漳祖籍的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还续了家谱。
“内外祖分居两地,任孙氏异姓同宗。”这是任氏族谱上的楹联,这里说的“外祖”指任环,“内祖”就是指任环之妻白氏。要说白氏可以说是女中丈夫,任氏祠堂碑刻铭文称赞她“内室至人”,“蕴不世出之才德”。
崇祯年任承宠与大明同亡
任环出走后,杳无音讯,白夫人到宫中交回帅印,并得到皇上赏赐十顷土地。在任环隐居不归几年后,皇帝下诏书到临漳,寻找任环后裔。当时任环的三儿子任迎年纪还小,任环侄儿任铠便进京应诏,世袭了祖上指挥使的职位。
任铠袭爵后,多次立功,屡升显职,先后担任河南都司,都指挥佥事等。尤其是他的两个儿子节烈指挥任承宠、骠骑将军任承爵都为大明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任铠长子任承宠武举出身,袭承彰德卫都指挥官职,负责保护赵王朱高遂的安全。崇祯甲申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打到河南,赵王朱高遂急于逃回北京,但彰德府太守不准赵王走,锁住四个城门,打算把赵王献给农民军。任承宠便和赵王约定,五更后由他用鞭打开北城门送赵王回京。任承宠和赵王的约定,被彰德府太守得知,太守秘密把任承宠抓捕下狱,最后,把任承宠装在布袋中用土拥死。就在这一年,大明江山土崩瓦解了。
任氏一门七世十三公,仕途贯穿250多年,一个家族和一个王朝如此地休戚与共,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任氏家族史再次证明,小家离不开国家,家族离不开民族,个人的命运永远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今任礼的后人,秉承先辈的优良品德,在新时期的征程中努力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附:任氏祠堂石刻铭文:
宦海茫茫未尘渺,
碌碌何时了,
翻航覆舟是非较。
绕算来,
平地步青霄,
不若早贩城东稻。
脱下了团花战袍,
解下了龙泉宝刀,
卸下了朝簪乌帽。
布袄上系绳条,
闲时渔鼓笕板敲,
深山坳,
快意随歌啸,
跨清溪,
粗板为桥。
小小的茅庵盖好,
从今昼夜清闲,
不闻宣诏。
种青松,
栽碧桃,
摘山花,
采药苗,
仓库充,
何足道?
禄位高,
何足较?
芦花被暖度良宵,
三杆日出睡觉。
摅腰对村翁野老,
饮三杯浊酒清醪,
醺醺的醉倒,
消灭了闲人聒噪,
破除了凡情懊恼,
一任他尘世讥嘲,
从来得失知多少,
纵上心来走一遭,
把门儿闭了,
只许诗人带月敲。
来源有六: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
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任姓分布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如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人;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西北)有任章;秦国(都今陕西咸阳)有力士任鄙。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郡望堂号
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东安县:今浙江富春县。
任姓家谱
江苏:任氏南渡后分支汇集族谱八卷、任氏大宗谱续修如皋支系十二卷、无锡梁溪任氏宗谱二十卷、宜兴任氏家谱十六卷、荆溪任氏家乘十二卷、任氏宗谱十六卷
浙江:萧山任氏家乘二十卷、萧山任氏家乘十六卷、萧山埭湖任氏宗谱十卷首一卷、姚江任氏宗谱十二卷
湖南:任氏族谱、任氏家谱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四川:任氏族谱一卷、任氏宗谱六卷
贵州任氏宗谱一卷、任氏家谱、东洲任氏宗谱不分卷、高演任氏宗谱
历史名人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淞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頫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 熊: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继承陈洪绶的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曾画《大梅山房诗意图册》120幅,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余西古镇的余西名人
本文2023-10-05 17:02: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