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27章的讲解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马太27章的讲解是什么,第1张

马太27章发生的事情是耶稣被抓了,在大祭司那里审判完了,大祭司和民间的长老把耶稣带到巡抚彼拉多那里,巡抚就是那个地方最大的官员,犹太的祭司长是没有权力判人死罪的,他要治死耶稣,就必须要得到彼拉多的批准。

马太福音

1、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8章。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2、从内容和文体推测,再加上原文是希腊语而不是犹太本土惯用的亚兰语来看,本书的对象应是当时的侨居各地的犹太人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稣正是他们日夜期盼的那位弥赛亚,从而鼓励他们能接受耶稣基督带来的救恩。

3、为此,马太引用了旧约大约七十处的经文,一般人称之为“圣经证据”。本书的写作日期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间。

4、这个观点主要是认为马太福音是以马可福音作为蓝本,然后加上马太本身搜集的资料,以及当时一些收集了有关耶稣言论的文献(现被称为Q典)而写成的。

5、马太在巴勒斯坦写成他的记录。确实哪一年虽未为人所知,但若干抄本的书末题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纪之后写成)声称完成的时间是公元41年。有证据显示马太最初以当时流行的希伯来文写成他的福音书,后来才译成希腊文。

其实,耶稣就是“道成了肉身”的上帝。因为耶稣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30)。

耶稣是因圣灵感孕,由童女所生。所以,耶稣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

耶稣既然是完全的人,所以就有家谱。

要说上帝有人的家谱,那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来到世上做为人子的耶稣的家谱。

“为什么你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出自《圣经·马太福音》7:3。

英文原文: And why beholdest thou the mote that is in thy brother's eye, but considerest not the beam that is in thine own eye

马太福音是《圣经》新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28章。

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扩展资料:

马太福音书卷背景:

本书的写作日期不详,一般学者认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间。这个观点主要是认为马太福音是以马尔谷福音作为蓝本,然后加上马太本身搜集的资料,以及当时一些收集了有关耶稣言论的文献(现被称为Q典)而写成的。

马太在巴勒斯坦写成他的记录。确实哪一年虽未为人所知,但若干抄本的书末题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纪之后写成)声称完成的时间是公元41年。

有证据显示马太最初以当时流行的希伯来文写成他的福音书,后来才译成希腊文。哲罗姆在所著的《名人录》(Devirisin lustribus)一书第三章说“马太又名利未,本是税吏,后成为使徒,最初在犹太以希伯来文写成基督的福音,以期造益受过割礼的信徒。”

哲罗姆补充说,在他的日子(公元第四、五世纪)这本福音书的希伯来文版本存于帕菲利厄斯(Pamphilus)在凯撒利亚所搜集的藏书中。

-马太福音

Matthew:\x0d\\x0d\ [男子名] [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姓氏] 来源于希伯来语男子名,含义是“上帝的礼物”(gift of God) 常译为“马修”昵称有 Mat, Matty;\x0d\ \x0d\ 马太,即圣玛窦 St Matthew ( 基督教《圣经》中文译作圣徒“马太”),生于犹太的加利勒亚,跟随耶稣三年,传教于巴勒斯坦一带,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x0d\ \x0d\ 也指“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圣经》新约的一卷书,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本节是教训信徒在世人中间必须灵巧(太十16),不可随便将宝贵的东西推介给别人,免得被他们糟蹋了,自己反而招惹他们的攻击。可见主并不是要我们做个是非不分的基督徒,反而应该识透谁是猪狗般的恶人。

「圣物,」指分别为圣归给神之物。

「珍珠,」指贵重的妆饰品。

「狗」和「猪」均指污秽不洁的人(彼后二22)。

《马太福音》(天主教译作:玛窦福音,东正教译作:圣福音依玛特泰所传者)是《圣经》新约以及《四福音书》的第一卷书:

教会传统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马太。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是的

马太福音》(希腊语: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称之为《玛窦福音》,而东正教则译为《圣福音依玛特泰所传者》,是《新约圣经》第一部份《四福音书》的第一卷书,全书共有28章,1168节。教会传统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钉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后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为《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内容相近,而与《约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书被归纳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

在《四福音书》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作者背景

虽然这本以“马太”为名的福音书并没有说明,但早期的教会历史家却一致表示这部福音书的执笔者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马太。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希伯来文“马提蒂亚”(Mattithiah)的缩写,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马太是耶稣所拣选的12使徒之一。他成为耶稣的门徒之前,是深受犹太人所憎恶的罗马帝国税吏。耶稣呼召马太后,便立即跟从他。

马太福音完成的年代,在学者间还有所争议。若干抄本的书末题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纪之后写成)声称完成的时间是公元41年,一般学者认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间。这本福音书可能源起于耶路撒冷教会,由教会中一些受过良好教育,能书写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以马可福音作为蓝本,加上使徒马太的口传资料,以及一些有关耶稣言论的文献(现被称为Q来源),进行编辑后所完成的。

从内容和文体推测,再加上原文是希腊语而不是犹太本土惯用的亚兰语来看,本书的对象应是当时的侨居各地的犹太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稣正是他们日夜期盼的那位弥赛亚,从而鼓励他们能接受耶稣基督带来的救恩。在书中,引用了旧约大约七十处的经文,一般人称之为“圣经证据”。

耶稣降生首先报告给牧羊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谦卑的人,而且他们常受人鄙视。然而耶稣基督来是为了所有人——富有的和贫穷的,男人和女人,受过教育的和未受过教育的。

神通过向牧羊人宣告耶稣的降生,显明了他对我们所有人的爱,无论我们是何等人。圣经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一3:1)

扩展资料

耶稣基督的降生,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先知预言:先知以赛亚说,将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赛 7:14、太 1:23);先知弥迦说,基督要降生在犹大地的伯利恒(弥 5:2、太 2:6);先知何西阿传达上帝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 11:1、太 2:15);先知耶利米预言到有许多婴孩被杀,拉结(注 1)不肯受安慰(耶31:15、太 2:18)。这些事都在耶稣降生前后一一应验。

马太福音第二章记载大希律王想要杀婴孩耶稣的事情,应验耶里米书的预言。大希律是以土买人,亦即以东人,受罗马皇帝分封,管理犹太、撒马利亚、加利利等地。

他娶了犹太哈斯摩年王室之后玛丽安娜成为他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又为了讨好犹太人,任命其弟阿利多布作祭司长,但后来却因嫉妒而把阿利多布淹死。晚年的时候,希律由于猜忌多疑而成为一个疯狂的杀手,他不但杀了爱妻玛丽安娜,又杀了她许多亲戚,连他和玛丽安娜所生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幸免。

临死之前,他又下令杀那将要继承他王位的儿子(注 2)。大希律一听到从东方来的占星术士说,伯利恒城中有一个犹太人的王降生,他和耶路撒冷全城的人就都不安,暗下决心要除去他为快。

但是占星术士受到天使的警告,没有回复他,反而从别条路回家(太 2:12),他一气之下,就把伯利恒城四周围两岁以下的婴孩都杀光。犹太人对王有个期许,特别是他们期待“弥赛亚”(注 3)来到,带领他们挣脱异族统治。

马太福音记载另一种人,就是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虽然懂律法,地位又崇高,连国王有疑惑时都要来请教他们(太 2:3-6),但是耶稣的降生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十分清楚基督要降生在伯利恒,但是上帝的天使却通知了城外守夜的牧羊人而不是这些饱学之士。

路加福音用另一个角度来描写耶稣的降生。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写的,他写耶稣的家谱上溯到亚伯拉罕为止 (太 1:1- 17)。路加福音则为外邦人而写,写耶稣基督的家谱上溯到人类共同的始祖亚当(路 3:23-28)。

路加福音强调耶稣的降生是为万民预备的(路2:10、30-32),他描述比较多个人事件,像牧羊人、西面、女先知亚拿等看见婴孩耶稣欢喜的情形。

马太27章的讲解是什么

马太27章发生的事情是耶稣被抓了,在大祭司那里审判完了,大祭司和民间的长老把耶稣带到巡抚彼拉多那里,巡抚就是那个地方最大的官员,犹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