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大树堂冯氏宗谱
是不是“大堂冯氏宗谱”?
慈城冯氏家谱
家谱作为一种血脉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积极功能。
慈城冯氏,即为1954年前的慈溪冯氏,唐开元廿六年前的句章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家族年代最久、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
自从东汉壮蕙公(未迁江南之前),已开始分族设谱,到他的曾孙忠贞公始迁江南浙东句章(今慈城),绘图立谱。把北方与南方的家族血脉,环环相扣,连接不断。至清末民初慈城冯氏人才辈出,代有新谱问世,编有各种印本、抄本、宗谱、分谱、支谱、完本、简本数不胜数以下介绍的族谱,虽然只有三十几种,对于慈城冯氏家族说起来,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谱牒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无踪无影,现存的寥寥无几,而且多是支谱。
虽然冯氏家族留下来的家谱与他庞大的家族比起来显得十分稀少。但现存的这些信息依旧还是我们研究老慈溪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慈城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都有难得的文献价值。
本篇研究范围只限在1954年前,老慈溪县行政区域内的冯氏族谱。
一、汉壮蕙公:分族设谱。
蕙公讳闳字淇。汉句章冯氏始迁祖忠贞公的曾祖。曾任江都尉,迁颖川太守,后迁礼部侍郎,特进太保兼右相。卒年六十。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有壮蕙公绘制的五侯图。(此五侯图笔者未见)
二、汉忠贞公:绘图立谱。
忠贞公讳冕,字端甫。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后代。汉建安六年(201年),举贤良科累官至朝散大夫,恶董卓之乱,惭立污朝,固请外职,除句章令(一说句章尉),及曹(操)氏篡汉,遂隐居句章之金川(今慈城西北沿山一带)。卒年六十七,葬于浮鳖山南麓(今慈城老慈溪县衙大门,即是忠贞公的墓地,而福聚桥南的大宗祠,即宋元时的大堂,可能原是忠贞公墓前石室。)从此句章冯氏开始发族。
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下来有忠贞公编次,唐忠安始行,慈溪冯氏总排行九十六个字辈。还有汉建安六年之前,发生在北方的冯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尽管慈溪冯氏历年遭受天灾人祸,甚至灭顶之灾。但在中国冯氏族谱之中,慈城所保存的资料———世系延续最长,字辈排列运行最久远,从春秋到民国家族史料最丰富完整。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代时有里人在(慈城)浮鳖山南麓,挖出一块晋时残碑,上书冯公之墓。可见慈城浮鳖山不但是三国时忠贞公墓地,晋朝时还是冯氏家族的墓地。
三、唐初忠献公庶作谱记
忠献公讳庶字伯繁,忠贞公之五世孙,唐初曾任正议大夫,后迁御书中丞,进阶上柱国。归葬于慈城西十五里鸡鸣山。忠献公绘有五侯八相十将六翰图象。
四、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公甚夷又修谱之。
御史公所修家谱,可能是当时一部较完整详细的族谱,可惜经唐末之乱散佚殆尽。现存族谱中,五侯二十四公传赞为御史公的遗墨。
另外御史公之后吴越尚书冯叔和,可能在御史公谱基础上作过重修或延接。
冯叔和的高祖为忠安公,祖父为贞毅公。笔者认为冯叔和重修或延接族谱,增加有忠安公、贞毅公墓志铭一篇,也编排过以自己为始的字辈。
五、北宋赵州长史公师古作金川谱
师古公登宋治平四年许安世榜进士。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从唐时官私谱牒保存下来至北宋,已是极其稀少。
慈溪县金川乡以云湖金沙岙流出的金沙溪而命名。历史上范围,即汉唐时,渔溪以东,北山以南,慈江以北,骢马桥河(唐宋时为慈江一部分)以北,清道观山以西,宋元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划出慈溪县城,向西推进至五婆湖底及慈城大宝山为界。明清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又向西推进,以郭堂河为界。民国时,金川乡缩小为今三七市周围,比明清时缩小六七倍。
六、北宋端敏公泾作始平谱
此谱作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端敏公登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进士。
现存有始平谱序言一篇。
七、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内苑监丞继新,据唐残谱作金字谱,也称表名记善宗谱,又叫冯氏表名记善录。
现存有内苑监丞继新、内阁舍人舒绍宗序言各一篇。
据序言所讲:“故世称冯氏之谱最得夫本源之真,而况金川冯氏先邑而著名,谱之所著风化之所存也。”
(元季因伯颜之祸,慈溪冯氏家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元顺帝时,慈溪冯氏绍二金泉太保,讳光道,谥成愍,与相国伯颜有隙,至正二年太保在籍,伯颜因剿寇提兵南下,矫旨欲赤冯氏族,宗人大惧。太保义仆冯郎汇,负孤逃匿,并匿金字谱。在此之前,慈溪县城冯氏统称金川支。因大街支端一,讳福孙;端二,讳寿孙;福聚支端十二,讳福老;西桥支端九,讳秀发;端十一,讳秀福;大桥支端十九,讳寿老;树支端二十,讳贵老;皆为太保族弟,莫不远避,不敢复称金川冯氏,五派之分端由伯颜之祸而起。)
此后,慈溪冯氏家族性命一样宝贵的宋编金字谱,由于伯颜之祸而在世上消失了,直至三百多年后的清乾隆时发现,已漫漶残阙,残不可睹。所以明至清初编写的各种族谱,对于始迁祖,迁慈说,各有表述,现在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了。
八、明正统六年(1441),大街支孝子公璨,根据流传下来的宋图二本创为宗谱,御史公益序之。
冯璨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有传。
冯益字损之,为永乐九年(1411)举人,后任御史。
此部宗谱为代嘉支系的家谱。何谓代嘉支?相传明初,西桥支遂合树支大桥支,并入大街支更号代嘉友。现存有正统六年大桥支冯益序言一篇。
九、明正统九年(1444),教谕公作族谱辨,外翰公烈润色之,县尹公镌协成之。
冯为明宣德十年与夏时正同科举人。
十、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大街支编纂过族谱。
大街支宗祠叫大宗祠。大宗祠创办于南宋年间,创办之前原址为冯氏大堂。大宗祠以唐忠安公十二世孙允询为始祖(他约为北宋末期人)。
十一、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福聚支编纂过族谱。
福聚支宗祠叫统宗祠,创办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以唐忠安十六世孙为始祖(他约为南宋中期人)。
十二、明天顺四年(1460),西桥支淮府长史厚(即著名作家冯骥才直系十七代祖),据孝子公宗谱,以欧苏笔法修之合宗谱。
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据后代冯天玑追述:“公(排行琛九、讳厚,号坦庵)。林下赋闲时见大宗、统宗两祠各有谱,而惠宗独阙然,于是亟思补辑,而以为旧谱皆祖述金川,又念三祠同出自世良公一脉,不忍有歧视心,遂万汇蒐六支而并载之。以敦一本之亲,以联一族之谊。因名其谱,曰合宗。”文中六支:即金川支、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择树支、大桥支等慈溪冯氏六大支派。
慈城冯氏六大支派是如何命名的:
金川支:即以句章慈溪冯氏始迁故地———居住在金川乡而命名。句章慈溪冯氏汉唐以来至元末,都自称为金川冯氏。元末明初从金川冯氏另外分出五支,即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树支、大桥支。
大街支:以其居堂之南。堂者,宋元时大堂也,明时改为大宗祠,在慈城大街莫家巷口,原址今为铁路工具厂。
福聚支:以其居福聚桥周围。福聚桥又称观音堂支,因观音堂在福聚桥旁边。而福聚桥为原慈溪县南第二桥,位在今慈城中心。福聚支明万历时建有统宗祠,祠在福聚桥以东约150米处,原址为今慈城中心小学。
西桥支:居慈溪县西五马桥周围(西桥,即五马桥西边南北方向的一座小桥。因在县衙西边,又在西街上(今民主路)而称为西桥)。五马桥在抱珠山南麓,城隍庙西边。慈溪冯氏从金川乡始居地迁往慈溪县城,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已在五马桥居住。在明万历时建有惠宗祠,祠在应家弄报德庵西侧,原址为今慈城中山路宁波农技学校。
择树支:以其居观音堂之东。该支冯氏人口稀少,地位不显。宗祠依附在大街支的大宗祠,居住地无标志性的华屋。
大桥支;以其居观音堂之西。大桥支同择树支有些相类似,家族不兴旺,当官经商皆不发达。其后多数已迁往西乡彭山、云山附近。宗祠也依附在大宗祠。
十三、明正德年间大街支江都尹安,据西桥支冯厚所编合宗谱基础上修之。这也是一部十分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冯安: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父冯景茂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有传。
十四、明嘉靖四年(1525),大街支大令公安重修宗谱。现存有嘉靖四年冯安自序一篇。
他在谈到编谱目的:“余家之谱正统间族伯父修之,今已敝坏不全矣。天顺间长史族叔厚重修颇详。弘治以来,生齿益众,科第仕隐之贤者;不减宋元国(明)初之盛,但谱未之及……。”
十五、明嘉靖十七年(1538),大街支养气公灏重修宗谱,京兆公秉仪序之。
冯秉仪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冯泾之子,嘉靖十年(1531)举人,曾任应天通判。
十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楼公审续修之,大学士袁炜,御史颜襄毅公序之。
这部族谱疑是在正德年间冯安所编谱基础上续修而成。现存袁炜序言一篇。
颜襄毅公即为颜鲸,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任太仆寺少卿,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十七、明万历八年(1580),大桥支梅亭公有斌修之,为家谱之大成,京兆公秉仪序之。
现存有冯秉仪《宗谱大成序》一篇。
十八、明天启元年(1621),奇孟公续族谱。
现存冯奇孟《续族谱序》一篇。
十九、明天启五年(1625),福聚军支涯府教授公绍公作福聚谱,封君公云龙序之,共10卷,四大册。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慈溪冯氏福聚支(宗祠名为统宗),祠从明万历开始创建在慈溪县城(今慈城)中心,观音堂福聚桥东面(今尚志路,原中心小学的位置)。
二十、明天启五年,西桥支文学公焕,辑冯氏历代缙绅宦林便览。
二十一、明崇祯六年,癸酉仲秋,西桥支文学公瑛统修世谱,仍曰合宗谱,又曰存贞谱。
冯瑛字允荣,号存贞,诸生。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解元,壬辰进士冯烶胞弟。
现存西桥支冯瑛《合宗谱》记略一篇。
二十二、清康熙三十二年,冯氏福聚军支,修公培初钞存冯氏宗谱辑序,福聚支兖州司马公鹏飞,以其本支作谱,曰:承志录。现存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冯培初《抄存冯氏宗谱辑序》一篇。
冯鹏飞字乘六,号敬亭,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年,己亥西桥支启雍公镐,作虎胛分支谱,见松溪公维宁序。
二十四、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福聚匠支,义齐公元焘,作承先录。
冯元焘为乾隆时的著名书法家,半浦名士郑性的墓志铭《五岳游人郑丈南溪穿中柱文》为全祖望文;冯元焘书丹。现存乾隆二十二年冯元焘《承先录序》一篇。
二十五、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福聚支晴轩公炯,钞家乘记略(其实是新编)有识。
现存乾隆三十六年冯炯《抄存家乘记略》一篇。
二十六、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福聚匠支检讨公全修,得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代嘉福聚两支谱,作四谱合参,现存自序一篇(因元季伯颜之祸,而造成宋谱遗失,经过三百多年后,又发现金川、金字两本宋谱,使得冯氏的族谱得以完整延续下来)。
冯全修: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钦赐检讨。
二十七、清乾隆六十年乙卯,福聚军支文学公光墉,据绍功谱,作冯氏尹四房家乘。体例简洁。胞兄太学公光域序之。
二十八、清嘉庆二十一年,西桥支天玑公编后宗谱。
这是一部汇集慈溪冯氏六支派谱牒的抄本。冯天玑即是慈城创建抱珠藏书楼冯本怀的祖父,可见在冯本怀祖父时已家藏书而抱珠楼可能在冯天玑时已存在。
二十九、清道光四年,福聚支匠支宗三房分支冯瑚编,这是本很简单支谱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补记至民国)
这支冯氏小支派,康熙时从慈城始迁至西面云山沿一带居住,而冯瑚编谱时。竟说:“始迁祖名讳无考,宋室南渡时迁至慈水(溪)。”说明这支冯氏,已完全脱离慈溪冯氏家族,也被慈溪冯氏家族所遗忘。而他家谱首页的字辈排行四十多字却与冯氏福聚支匠支宗三房所排字辈完全一致。
三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西桥支云濠公编辑旧谱,即为清乾隆时新发现宋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福聚代嘉两支谱作四谱合参,册藏不详。
现存有清道光十五年冯云濠《旧谱存略》序言一篇。他记述:“自明季迄今又二百年,谱之所遗或藏弃而不出,或漫漶而无稽。我伯父沛斋公虑其久而失考,于是访求支派,手自抄录竭十余年精力,凡数易稿而未竟。(濠)故及其就帙而纂辑之,并志谱之原委如此。”
三十一、清道光二十三年,西桥支茂春公作西桥支族谱,观察公云濠有序。谱现存上海图书馆。这是本较简洁的抄本,可能为当时编纂西桥支谱时的资料汇集本。
三十二、清道光、咸丰年间西桥支,观察公云濠、云祥、本怀,据存贞谱及四谱合参,作惠宗祠支谱十六卷。
云濠云祥胞兄弟,是当时国内巨富,家有资产2000万。本怀为云濠云祥族侄。
冯云濠为道光十四年举人,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冯本怀为道光十九年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三、清同治元年,福聚支匠支祖宪公作冯氏支谱不分卷(实为福聚支匠支宗二房支谱)
冯祖宪即为冯泽夫,为清同光时期上海钱庄界领袖之一。在同治元年编撰上海最早洋泾浜英语《英话注解》。
冯祖宪一直希望编辑一部慈溪冯氏完整的宗谱,他广泛地收集资料,“余当欲与族人共修宗谱,集其大成。”由于当时(1861年)“寇陷浙东西,兵燹及慈邑,至再至三泽夫虑谱牒之散之,族人之迁徙,乃就客中见闻所及,辑一谱名曰《慈溪冯氏支谱》”这部族谱前半部为慈溪冯氏宗谱史料,后半部为自己的支系统宗祠匠支宗二房排行。
三十四、清光绪年间(约1885年前后),西桥支敏楷公编纂:冯氏族谱启承祠支谱(也称西桥支启承祠支谱)共八册,现为慈城冯氏私人家藏。
当时冯敏楷为启承祠支派族长,又为清道观观务总督理。
启承祠以明永乐淮府长史冯厚三子冯炼为始祖,清康熙宁波冯存仁堂药创办人冯映斋为支祖。
三十五、清光绪三十年冯大员力修冯氏世谱一卷,钞本。现存上海图书馆。
此部家谱疑是慈溪冯氏某小支系残本。
三十六、清民国慈溪金川冯氏宗谱不分卷,清冯维岳主修,清冯和笙编纂,部分延至民国。1938年抄本,一册为初修本。许多内容都从慈城冯氏族谱里抄来的
历史上浙东赫赫有名的慈溪冯氏,其实起源于慈城西边的金川乡,但金川乡范围较广(前面已作界定)。究竟是哪一个村落,哪一支冯氏为慈城冯氏的祖地?
地处慈城西北六公里的八字桥村所属的石人桥村落冯氏,为慈城冯氏汉唐时期正宗祖地。主要依据有三:其一,去年浙江图书馆新发现一册金川冯氏宗谱抄本记载;其二,石人桥村落现存有金川冯氏家庙;其三,石人桥村落冯氏都自称为冯兵部(即吴越尚书冯叔和)的后代。
石人桥村落地处八字桥村委会北边百米处,东北不到三百米就是2004年震惊国内外考古界,被誉为河姆渡第二的傅家山遗址,正北一千米是中国青瓷摇篮之一的郭堂岙汉窑遗址。西南一百米为宁波市级文保单位———六千年新石器八字桥文化遗址。
三十七、民国:慈溪冯氏启承祠世系贞房支系抄本。
此谱以排行为主,有部分眉批作为重要人物简介。现为慈城冯氏后裔家藏。
以上三十七种慈城冯氏族谱,只是少得可怜的留下过痕迹或大难不死的家族血脉火种。尽管许多老年的冯氏后裔,有上海、江苏、宁波和慈城本地,向笔者口述他们看到过,听到过,甚至抄写与上面不同版本,不同支派的族谱。因为笔者没有看到实物或原始的片言只字,所以暂时放弃记录存在的笔墨。得以后有更多的资料发现,再补充完整。
邢姓的来源
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
周公姬旦的后裔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记载: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僖公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广平襄国县是也。《春秋·僖二十五年》:卫文公灭邢。子孙以国为氏。齐大夫邢公。晋大夫邢伯、邢侯。勇士邢蒯,其后世为滁州全椒人。汉司空邢绥之后有文伟,相唐武宗。五代梁名州刺史益善。万胜小将师遇。晋卫尉卿德昭。高丽广评侍郎顺。”这就是说,邢姓起源于周代,此支邢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的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据为“常山王”张耐蹩ぁD媳背保沼衷诖私⑺恼怨钡剿纬保哦咸ā
春秋时的晋国
出自春秋时的晋国。《姓考》记述:“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系源于姬姓,韩姓也是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唐叔虞,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后,也是黄帝后裔。
尽管这两支邢姓得姓的时间、地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发源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该地地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的平邢古城。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少数民族改为邢姓
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洲人、满洲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例如:
1邢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三块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邢华源〗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三块石。
2性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兴嘉、兴佳、邢佳,以地为氏。世居性佳、英额、马察、贝浑山秦等地,后冠汉字姓邢。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鄂能〗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贝昆沙秦,巴都礼同族。祖福瑚太祖时来归,父松阿里国初从征阵亡。鄂能攻定州先登城,赐号巴图鲁,以军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仕至奉天将军。子赫英袭。
〖都贝〗满洲镶红旗人,世居性佳,以地为氏,从征明桂王阵亡,赠云骑尉。
〖巴都礼〗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性佳村,父刚格,太祖时同族人福瑚来归。巴都礼屡从征伐,任佐领兼参领,累官都统、议政大臣,加世职骑都尉,无子,以从弟杭嘉袭。杭嘉子海都,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
邢姓发源地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邢姓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
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峦: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 集》。
邢抱扑: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有《医案新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
邢契莘:浙江省嵊县(今峰州市)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取清华第一期官费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大学选修造船造机系。
揭开战国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迁徙分布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邢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东北、粤等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鸦片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等。
字辈排行
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邢国;望出河间:全联典指邢氏的源流和郡望。
皇宫讲史;帷幄参机: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济阴人邢昺,字叔明,宋太宗时抉擢九经及第,官至金部郎中。宋真宗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宋真宗特命他在殿上坐着讲解《春秋》,又参与校订《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书。后任礼部尚书。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莫县人邢峦,字洪宾,博览书史,有文才武略,历官散骑常侍兼尚书、殿中尚书。屡次与梁国作战,多参预机密。
文章典赡;德行堂皇: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邢劭,文章典丽,名动公卿。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邢颙,字子昂,以德行举孝廉,人称“德行堂皇邢子昂”。
御筵讲易;帷幄参机: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邢昺,宋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迁金部郎中。宋真宗初置翰林侍讲学士,以邢昺为之,命坐讲经于殿上。下联典指后魏朝时期的邢峦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屡与梁国作战,有功,官终殿中尚书。
惜夫早世;愧貌不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字敦夫,工文辞,早逝,苏东坡、黄庭坚皆为之痛惜。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尹夫人,自愧不如邢夫人貌美。
2五言通用联:
惜敦夫早世;愧美貌不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邢夫人事典。
3六言通用联:
佺山藏书万卷;叔明及第九经: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业家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人。清乾隆进士,官南安知府,藏书万卷。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经学家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有《尔雅义疏》等。
德行称实美品;文章占榜高魁: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尚书仆射邢颙,字子昂,郑人。举孝廉。不就。曹操辟为冀州从事。时人语曰:“德行堂堂邢子昂。”后迁太子太傅,曹魏文帝时拜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邢宽的事典。
4七言通用联:
方正纯厚通三礼;善诗能文列四家: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子助教邢峙,郑人,通三礼及《春秋》。为人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度。他不许太子吃邪蒿菜,恐行不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收画家邢侗,字子愿,临邑人(今山东临邑)。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列。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四家”。有《来禽馆集》。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此联为邢岫烟撰题联。
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此联为邢家老店西屋联。
柳下乍衔千眯絮;花间仍扶万年枝: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诗人邢昉《故宫燕》诗句联。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明朝诸生。为诗清真古澹,最为王士祯推赏。有《石臼》前后集
5典故、趣事:
邢进士遇盗:邢进士身材矮小,然生性滑稽幽默。有一次,他在鄱阳县遇到了强盗。强盗不仅搜去了他身上的钱财,还要杀死他以除后患。正在举刀之际,邢进士一本正经地对强盗说:“人们都已经嫌我长得太矮,而称我邢矮子了,官人你如果再砍去我的头,我不就更矮了吗?”强盗听了,不觉大笑掷刀,饶他而去。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
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
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
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
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
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
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三天寿号珊琉。
四世祖天福生二子:长梁 富,次梁 昭。
天禄生十一子一女:长梁呈,次梁顺,三梁降,四梁齐三梁降,五梁宝,六梁才,七梁休,八梁标,九梁新,十梁海,十一梁吕(女),十二梁烈。
天寿生四子:长梁 良,次梁 产,三梁 意,四梁 类。
五世祖梁烈(由东兰迁居永顺)生一子正材(由永顺迁居龙头区)。
六世祖正材生三子:长金容字奉羽,次金鹏生一子英立,三金灿生一子英七。
七世祖金容生三子:长英鸿,次英山(由冒村迁居塘华),三英灿生一子士永。
八世祖英鸿生五子:长士明,次士聪,三士乐,四士会,五士杰。
英山(1682—1763)81岁,生二子:长士爵,次士官。
九世祖士爵(1717—1782)66岁,元配韦氏生四子:长嘉能,次嘉宜,三嘉会,四嘉维。士官生一子嘉禄。
十世祖嘉能生一子国镜。
嘉宜生三子:长国珍,次国锈,三国瑾。
嘉会(1756—?)生三子:长国珠(韦氏),次国琼(韦氏),国瑚。
嘉维生二子:长国强,三国瓦。
十一世国珠(1790—1856)66岁,生有三子:长启松乏,次启高(覃氏), 三启福(韦氏)。
十一世国琼(韦氏)生二子:长启广(崔氏),次启东(韦氏)。
国瑚生三子:长启报乏,次启水,三启建。
十二世启高(1822325—1858114)37岁,元配覃氏(18235—18876)生有三男一女:长有足(风和),次有多(又风楼),三有丰(风翔)。
启福生二子:长有群,次有团。
十三世有足(184646—1906111)生四子:长玉孟,次玉苗生绍思乏,三玉天乏,四玉满
十四世玉孟(栋文)元配覃氏生四子三女:长绍明(卢氏),次绍灌又利(卢氏),三绍绅,四绍仕,女长嫁百井,次嫁怀远,三嫁龙道。
十五世绍明生一子庆肯一女达草嫁弄六。
十六庆肯生三女:桂缓,桂朵,桂川,义孙文才,文攀。
十五世绍利生二子:长庆彩,次庆述(都少亡)。
绍绅又名兆吉生二子:长庆奢,次庆抗(住巴一队)
十六世庆奢生四子二女:长仁补,次仁讲,三仁义,四仁办;女长嫁昌村,次嫁杭州。
庆抗生二子四女:长仁省生胶成,次仁国,女秀宁,金艳,金莲,金孟。
十五世绍仁生四子二女:长庆代,次庆扬,三庆常,四庆培,女秀目,秀东。
十六世庆代生四子四女:长仁勇,次仁柱,三仁撰,四仁干,女金最,金星,金标,金顺。
十三世庆扬生二子三女:长仁夫,次仁起,女金贵,金美,金翻。
庆常生三子二女:长仁所,次仁巨,三仁胜,女金研,金弄。
庆培生三子:生仁造,次仁炮,三仁毕。
十四世玉满生绍象,绍象生二子:长庆叨,次庆远。
十六世庆叨生二子五女:长仁江,次仁德,女桂奂,桂癸,桂尼,桂元,桂元
十七世仁江生文天;女美,美丽。仁德生二子:长文垒,次文海。
十六世庆远生一子一女:仁贯,女桂艳。
十三世有多(185212—1923326)72岁,元配拉洞村?氏(1859—19351)生有四子:长玉田(栋兴),次玉念,三栋魁,四栋光乏。
十四世栋兴(1878108—1923326)由塘华队迁居考二队,元配带河拉竹屯玉武长女韦氏(18808—19353510)生有八儿子:长绍恺,次绍冀乏,三绍垂,四绍品生二女,五绍平,六绍治,七绍朝乏,八绍拨(梁 汉)。
十五世绍恺(19036—19785)78岁,少壮勤学经书广交良朋,执教数年,解放初期曾任中共宜山县永安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由考二队移迁巴一队,元配崔氏(?—198512)生有二男四女:长庆都,次庆积;长女秀姬,次秀媚,三秀碧,四秀姣。
十六世庆都(黎氏)生仁主,仁主(韦美社)生三子:长文波(大学毕业),次文安,三文静。
次庆积生六子三女:长仁思(韦孟群)生文伟,次仁冠(韦氏),三仁农(袁氏)生文确、文璀、韦华、四仁仅(韦翠美)生文鹏,五仁合(袁氏),六仁义;女美如(邓氏),美作(谭才),美善(卢氏)
十五世绍垂(金章)生三子:长庆辽(少亡),次庆南(少亡),三庆云(韦氏)生一女凤俄。
五绍平元配(吴氏)生于民国21年5月卒于1998314日,无生育,抱养有一男(庆浪)一女(梁妹),一生勤俭持家供养义子读书至高中毕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抚养孙子(仁辉)孙女(蔷薇)读书至小学毕业,其精神其得高贵,逝后葬于大圹坡,义于庆浪出外至今数年未归,媳和孙子女远走他乡也不回,义女梁妹嫁至巴二队韦元思生有二子三女:韦德寒将。
十五世绍治元配吉隆村邓治文之长女:生于民国六年卒于1973年,57岁,原配韦明柱公育有两子(田巴一队的韦炳乔,韦俊崔)后,因年少守霜方配绍治公生有三男二女:长庆快,次庆金;长女秀模,次秀烈。
十六世庆快生二子二女:长仁育,次仁万;长金米,次金童。
庆宜生三子二女:长仁学,次仁毕生文响,三仁龙;长女艳红,次艳群。
庆金生一子二女:仁上;长女金苗,次金花。
十五世梁汉(1922822—198281)曾任过警卫员,当副排长,后还乡归农,元配永吉村韦氏生五子二女:长庆伯(韦氏),庆合(韦氏),三庆山(韦氏),四庆全(赖氏),五庆武(韦氏);长女秀灵(嫁木仅岭弄六村卢氏生一子卢安勋二女),次秀叶(嫁至宜州山市矮山乡张正学生一子张仲叨)。
十六世梁庆伯生一子一女:仁胆;风秋。
次梁庆合生四女:长风柳,次风溜,三金日,四金媚。
三梁庆山元配考二队韦炳峰之女韦秀弯(炳峰生四子三女:韦德光,韦德荣,韦德回,韦德关)生有三女一子:长女风姣,次风利,男仁滚字家龙,四女风蕊。
四梁庆全生四女:长金蚌(风艳),次风泥,三风林,四风蓝。
五梁庆武生仁猛,仁贡。
十四世玉念(栋念)生二子:长绍祖,次绍裘。
十五世绍祖生一子三女:庆猷(韦邓氏);女美艳,秀水,美英 十六世庆猷生五子二女:长仁友生梁能、文瑞,次梁辉生二女红杏、小妹
三仁乾,闪人跳,五人乾,女春彩,柳青。
十五世绍袭生四子:长庆翁,次庆雷生人岸、人伟、仁三,三庆教,四庆广。
十六世庆翁生四女:彩欢,彩用,彩素,彩红。
庆教(安乐村书记)生一子二女:仁贵;长菊香,次女风肖。
庆广生二子一女:长仁晓,次仁朝,女金兰。
十四世栋魁生一子绍康,康生三子:长庆福,次庆国生人选,三庆端生生仁攸
十五六世庆福生三子:长仁恒生梁彬,次仁文,三梁吉。
十七世仁文生梁台,梁林湾(女),梁平。
十三世风翔生四子:生栋友(玉焕)、次栋模(玉庭),三栋彰(玉甫),四栋熙
十四世栋友生四子:长炳琳,次炳龙,三炳宋生庆介,四庆璜生增乔
十五世炳琳生二子:长增甲(张氏),次增庆生一子仁克(迁百色)
十六世增甲生五子:长仁祝,次仁愿生一子一女文理、柳源、三仁面文宇,四仁卫生文忠,五仁条。
十五世炳龙生二子:长庆坤生长仁华生文敏次仁达,三仁勋:次庆永。
十四世栋模生四子:长炳吴,次炳熙,三炳光,四炳柱。
十五世炳吴号梁儒生二子:长增权生二子仁丁生文宝、仁盘,次增邦。
十六世界增邦子:长仁珊,次仁童,三仁显。
十四世栋彰号克昭生一子炳展,展生二子:长增敢,次增纪(又即)。
栋熙(玉耀)号朗亭生炳南(随母到南丹车河镇塘汉村住)。
十五世炳南生二子:庆奎,庆源。
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 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而支派不益照然哉然功修究非予力矣倘非高祖勤之于始予安得继之于后知肇始之苦心大有裨于后人也于戏高祖虽亡帖页犹在拣阅之余而遥忆焉其为人盖不啻犹生云
时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三修梁氏家谱序
夫世胃贵族其所以位次不紊支派明晰者端赖有谱谱这所系不诚重哉顾谱诚重矣或创垂未备欲考稽而无由或简编有缺亦缵绪而无自系莫传焉抱恨矣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作之于前协恭祖述之于后绳其武者垲与董祖又续修谱不历历分明班班可考哉但本固者枝愈茂条达者实益繁瓜瓞而绵绵矣合不增修以继业敢必谱之终于分明乎庚寅之冬芸祖香亭公以修谱之命余余觉责有攸归不得旁贷遂依先人之旧规序次之分为四册以防失坠庶不没先人之志亦少有裨于后人云
时
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冬 十五世孙世家谨识
四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垂统先人之志而善继述亦孝孙之思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创之于前 协恭 垲 董 数祖述之于后缵其绪者族兄献廷又继修焉展阅之馀业已支派清晰世次分明重修之功可俟之异日矣然谱虽历历可考面而后世竟有卤莽之人较互称名紊乱位次加之人丁蕃延名称已缺两世念及此盖不胜凄然矣乙丑之冬族中少长佥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委予予意责之所归无可旁贷遂依先人之成规交互者更之紊乱者序之名讳缺略者补这旋自十六世详至廿一世焉计修葺之功七月越月而始告竣仍四册以防亡失固非敢云孝思也抑亦承先启后之意云尔
时
中华民国十五年仲春 十五世孙 杏林 谨识
十四世孙寅春十五世孙清林、柏林、鸿升,十六世孙荣兴、进修、广均、志修、仁兴。校正。
十五世孙杏林 敬书
五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谓水流长而有源枝繁茂而有本垂先人之志承前启后乃我孝孙之责也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之于前,协恭、垲、董数祖述之于后献廷、景擅祖又相继修焉谱之所系支派清晰世次分明谱虽历历可考而经年久未葺自十六世至二十世交互者名讳缺略者甚重阅之谱尚一世这馀谱之所修岂不燃肩哉戊寅孟春族中少长计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而责命予意负命而始竣依行人之成规据今朝之所势交互者更之名讳缺略者补之自十八世于后平视男女皆继而传世也承吾族者即吾族也此乃识时务也旋自二十二世详至二十五世焉修葺之功十越月而始告竣国有法谱有规后人岂能不遵乎仍书四册以防失坠非敢言孝此乃承先之志望启后之意云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九年孟冬 十七世孙作福谨识
十六世孙同兴、东兴、广义、廷修。十七世孙司周、天祥、天保、司德、司乾。十八世孙永治、延友、书俊校正
十七世孙作福 敬书
-梁姓家谱文献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民国)梁焕奎编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梁氏五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七卷。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明)梁桥编,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清)耿荣安、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民国)梁秉年、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一册。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字排印本。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梁怀廉、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民国)林公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字排印本二册。
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增补至清道光年间。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民国)梁星五、梁耀祖等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星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瑞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豫章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民国)梁让德、梁清祥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清)梁瀚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梁李七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梁树荣、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该谱创修于明万历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注:记事增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记事至清咸丰年间。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庶、梁启(崔凹)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现代)梁赵奎修,1950年铅字印本三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三十五卷、卷首。
南常德梁氏四修族谱,(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三卷、卷首。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民国)梁基雍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卷首。版心刻夏阳堂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广州正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民国)梁卓勋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三册。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梁颍稣总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张彬文、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清)梁纶修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广州金璧斋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智镛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当年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一册。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孝友堂铅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铅印本九册。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广州宝珍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焕章、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清)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永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清)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清)梁活阶、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莞蟹溪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蕃昌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民国)梁开樘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善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民国)梁国栋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梁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容县松山乡松山村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民国)梁映辉、梁进之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江津县梁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清)梁崔、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族谱一卷,(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粱氏族谱四卷,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梁氏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粱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粱氏宗谱不分卷,(清)梁兴化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有一个文字辈的,是最高的在俺庄。也有刘姓的解释,刘姓有来原有好几种说法,百科名片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刘姓有很多的来源,百度名片有你自己查看吧!
第十四世族人上前行礼,叩拜祖先!”2月24日9时30分许,随着主持者的指令,十余名男子走上前去,面对满族新汉军正黄旗王氏家族族谱进行跪拜。
这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卢家村小常屯王氏家族在举行亮谱仪式。
“我们家族,每年过年都会举行一次亮谱仪式,每逢虎年进行一次续谱。”王氏家族族长王森荣说。
每年过年拜一次族谱
据12世族人王新元介绍,根据王氏族谱记载,目前在世的包括第11世到第16世共计6辈族人。重新续谱后,估计将超过2000人。“凡是王氏家族人,不论远在天涯海角,只要条件允许,过年时都要回家拜谱。我们每年除夕或者初一开始亮谱,直到正月十二收谱。”
每年的亮谱仪式,是以扭秧歌、放鞭炮开场,打开房间后,族人按照世辈上前叩头。会有族中长者念诵祭文,主要是家族平安、子孙昌盛等内容。
每逢虎年就续一次
“在满族文化中,龙虎都被视为吉庆之物,龙由皇室专用,所以王氏家族决定在每个虎年进行一次续谱,将新增加的族人名字写上。”王新元说,王氏族谱以前都是只列男性姓名及媳妇姓氏,没有将女孩列入族谱上。
“我们决定从这次续谱开始,女孩也给列上。”王新元说。
王氏家族已经修谱4次
提起王氏家族历史,王森荣与王新元是满脸自豪:“我们家族祖先可能是从山西太原转到山东历城县,乾隆54年,王氏兄弟4人携带父亲牌位到达吉林乌拉旧城。走失一个弟兄后,由另3个兄弟开枝散叶,建立了王氏家族。”
“大概四五世的时候,我们家族加入满族正黄旗,从
求文档: 大树堂冯氏宗谱
本文2023-10-05 16:20: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