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平的满族郭姓原本姓什么,是什么旗的
在四平的满族的王姓原来时是完颜氏,佛满洲镶黄旗。
满族王姓,出自完颜氏,为佛满洲镶黄旗。祖居长白山,后金初年投奔努尔哈赤。顺治元年家族大部分进了北京。为五世祖阳极保一支留守沈阳,阳极保因战功受诰封昭武都尉。七世祖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清笔政,升户部员外郎。乾隆年间由第八世后人当中分出一支调往台安、北镇等地屯垦。后世子孙散居辽宁营口、盘锦、锦州、沈阳、新民、鞍山等地,均姓王。
郭氏族谱字辈分如下:
1、湖北十堰郭氏宗谱辈分
老派:文 吉 大 学 楚。
新派:如 维 万 盈 崇、世 代 永 兴 隆、南 国 联 宗 绪、西 江 念 祖 风、发 源 吉 安 地、肇 本 太 和 中、秉 礼 家 声 远、明 经 科 第 通。
2、河南郑州郭氏宗谱辈分:武 大 新 彦 守、志 承 永 世 朝、万 尔 生 长 太、明 廷 载 元 良、汝 其 成 先 德、庆 绍 纪 锁 昌、繁 衍 克 和 顺、家 传 本 诏 同、洪 基 秉 真 正、迁 祖 思 光 隆、师 学 化 士 法、京 周 文 航 兴。
扩展资料:
当代郭姓的人口已达1500万,是全国第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万增到1500多万,大约增长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
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十省区,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
-郭氏族谱
-郭姓
怎么回答呢??
寻跟应该提供您的祖籍是那里??
现今的满族郭姓有:郭齐尔gocir 郭尔本gorben 郭尔洛gorlo 郭尔洛斯gorlos 郭罗洛gorolo 郭罗洛斯gorolo
我觉得您应该是郭罗洛或郭罗洛斯!
您还是去wwwQIRENNET或者相关安达网站查一下吧!
这样您肯定能得到满意答案!
辽宁葫芦岛兴城满族郭氏,在当地人口很多。我不知道原铁道部长郭维城是不是你家族的人。听说他们家是富察氏,也有的说是瓜尔佳氏。
你这个问题最好是回一趟老家,找本家族的老一代人打听一下家谱保存在哪个远亲手里,看了家谱就知道了。
你家的家谱是由你们家族的人珍藏的,网上不可能有,即使有别的郭姓家族的家谱,也不是你家的。你要明白同姓不同宗。
你还是回老家去找吧,不要问外人。
远支的总亲没有去问问么。
正黄旗姓氏:
A.阿颜觉罗氏 敖拉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巴岳特氏 布尔察氏
C.查特里氏
D.德度勒氏 铎尔衮氏
E.鄂绰氏 额尔图特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G.瓜尔佳氏 关佳氏 格济勒氏
H.瑚锡哈哩氏 胡思哈里氏 哈达纳喇氏 赫舍里氏 和衣氏 汉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纪里氏 精厄里氏
L.鲁布哩氏 赖布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尔丹氏
N.那穆都鲁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Q.乔佳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隋佳氏 索佳氏 索勒豁金氏 苏都里氏 苏完瓜尔佳氏
T.塔察觉尔察氏 塔他喇氏 图色里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雅拉氏 乌佳氏 乌扎拉氏 吴鲁氏 魏古特氏 倭勒氏
X.喜塔腊氏 西克特里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颜扎氏
Z.扎库塔氏 张佳氏 哲尔德氏 赵佳氏
正蓝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博尔特氏 布吉尔根氏
C.察克钦氏 查拉里氏 撒克查氏
E.鄂卓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尔罗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哈勒斌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L.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得里氏
N.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奈齐里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察氏 嵩佳氏 塞米喇氏 苏佳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谭木查氏
W.乌苏氏 乌扎喇氏 吴扎拉氏 吴机格忒氏 温都氏 沃埒氏
X.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特木氏 伊拉礼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拉里氏 赵佳氏 朱尔根氏 朱家氏
镶蓝旗满洲姓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君氏 白苏特氏
C.仓佳氏
D.戴佳氏
F.傅察氏
G.瓜尔佳氏 郭佳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虎尔虎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金氏
M.蒙古索氏 穆尔祥氏 穆莫礼氏 马佳氏 满查氏
N.钮祜禄氏 钮汪监氏 纳兰氏 纳喇氏 尼拉氏 聂格里氏
S.萨克达氏 萨察氏 萨马尔基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商家氏 嵩佳氏 索尔济氏
T.佟佳氏
W.完颜氏 乌扎喇氏 吴扎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Z.赵佳氏
镶红旗满洲姓氏:
A.阿哈觉罗氏
B.博和里氏 博和尔氏
C.崔佳氏
D.董鄂氏
E.鄂济氏 鄂岳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齐扎氏 嘎尔达苏氏
H.赫舍里氏 洪鄂氏 胡尔哈苏氏
J.觉尔察氏 季氏
K.喀尔拉氏 科奇理氏 柯齐扎氏
L.鲁布里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尼马察氏 倪沙氏
Q.奇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松彦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莫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吴扎库氏 王佳氏
X.西克特里氏 西林觉罗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扬佳氏
Z.哲伯氏 哲柏氏
正红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布拉穆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E.鄂岳氏 鄂卓氏 额陀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H.惠和氏 辉和氏 虎尔哈氏 赫舍礼氏 赫佳氏 韩氏
K.库雅拉阔绰里氏
L.李佳氏 老媾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钮祜禄氏 尼奇里氏
S.萨尔图氏 索佳氏 赛密勒氏
T.佟佳氏 塔塔尔氏 塔塔喇氏
W.吴扎喇氏 吴苏氏 吴尔古察氏 完颜氏
X.西克忒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镶白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毕鲁氏 博和里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布赛氏
D.戴佳氏
E.鄂济氏
F.富察氏 傅察氏 费莫氏 蜚雅氏
G.郭尔罗氏 郭尔罗斯氏 郭络罗氏 郭尔本氏 格伦觉罗氏 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葛哲勒氏
H.洪峨氏 洪鄂氏 洪果氏 赫舍里氏 瑚尔沙哈里氏
K.科勒德氏 库布鲁氏
L.鲁布里氏 罗佳氏 雷氏
M.蒙郭氏
N.纳兰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那尔氏 钮祜禄氏
S.萨密喇氏 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绰罗氏 索尔多氏苏完瓜尔佳氏 苏里氏 苏木克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立氏
W.乌苏氏 吴苏氏 吴扎喇氏 吴辛氏 吴尔达氏 乌素尔氏 文都氏 温都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伊拉礼氏 于库礼氏 燕济氏 叶何里氏 宜特墨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赵佳氏
正白旗满洲姓氏:
B.碧鲁氏 拜都氏 巴尔汗氏 巴牙拉氏 卜雅齐氏 波罗军氏
C.查喇拉氏 查鲁查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戴佳氏 达呼里郭贝尔氏
E.鄂济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傅氏
G.瓜尔佳氏 格济勒氏 郭佳氏 郭贝尔氏
H.呼拉尔特氏 何图哩氏 黄氏 赫舍里氏 洪额绰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吉朗吉瓦尔喀氏
K.库雅拉氏
L.来布氏 罗氏 李佳氏
M.穆尔察氏 莫尔齐氏 孟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纳喇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苏佳氏 索绰罗氏 索绰尔氏
T.佟佳氏 图们氏 他塔腊氏 台褚勒氏 唐氏 唐古氏 拖和络氏 拖克罗氏 拖忒克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乌礼苏氏 吴扎拉氏 王佳氏 汪家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修和里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叶赫那拉氏 于库礼氏
Z.扎库塔氏 扎思虎里氏 兆佳氏 章佳氏 章齐氏 张佳氏
寻跟应该提供您的祖籍是那里?? 现今的满族郭姓有:郭齐尔gocir 郭尔本gorben 郭尔洛gorlo 郭尔洛斯gorlos 郭罗洛gorolo 郭罗洛斯gorolo, 钮祜禄氏居多
八旗制度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十人或三十余人不等结伴入山,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其制规定:“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亦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邻近满洲的各部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招来的人口编入自己的队伍,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左右置副职称梅勒额真(美凌额真)。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共四百个(一说二百三十一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胤■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三百零九个佐领,又半分佐领十八个;蒙古佐领一百一十七个,又半分佐领五个;汉军佐领一百五十七个,又半分佐领五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五百八十三个,又半分佐领二十八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六百六十九个,嘉庆时增加到六百八十一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十一个,康熙时又增加七十六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二百零四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三十五个,又半分佐领两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二百零六个,又半分佐领三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二百五十八个,又半分佐领一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二百七十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二百六十六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六千六百八十人,兵丁十二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1653)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禁卫军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实即禁军。清禁卫军制大类有二,即郎卫和兵卫。郎卫即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等的警卫与服务,其内部又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设置侍卫处、銮仪卫、善扑营等不同的机构。侍卫处初选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分班入值,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供宿卫扈从之需。銮仪卫亦系侍从武职,掌管帝、后车驾仪仗等机构。宣统元年(1909)避溥仪名讳,改为銮舆卫。善扑营,顺治初年曾设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各有专管,统在三旗额内。康熙八年为惩治鳌拜专横乱政,选侍卫中一部分年少有力者练习扑击之戏,鳌拜入见时,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设。该营专习掼交、射箭、■马等技艺,供皇帝游玩宴乐时表演。兵卫即指京师及宫禁的警卫,也根据不同的任务及防卫的需要,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八旗的驻防入关以前,已有八旗驻防之设。清统治全国以后,分为畿辅驻防、东三省驻防和各直省驻防。畿辅驻防为守卫京师附近地区,包括保定、张家口、热河、察哈尔及木兰围场等地。各省驻防多为省会或重镇。八旗驻地及兵额,视各代而有增损、裁并,但变化不是太大。清末全国驻防共有八百一十七个佐领。
八旗在全国各地驻防,一般不设都统。在重要地区如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处设将军。凡设将军处下设副都统。将军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不理民政。后热河、察哈尔由副都统升为都统后,即为该地区长官。
八旗的旗务管理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由固山额真管理。顺治十七年,固山额真一律改称都统。各旗均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雍正元年,设八旗都统衙门,由上述各旗都统二十四人及副都统四十八人组成,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凡八旗之方位,京师及各地之驻防,陵寝守卫,壮丁编审,选子弟充执事,选送秀女,以授地之法定八旗世业,奴仆管理,田租定额,房产购置,红白赏恤,选送俊秀入官学出具考试名册,会选旗营官员,功过劝惩,世职袭废,稽户丁,定兵额,选马甲等等,无不统一管理。
八旗的兴衰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当时,兴京(今辽宁新宾)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见图地令),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清统治全国以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而引起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两万七千四百零八人,清末达到两万九千二百零七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二百九十六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四平的满族郭姓原本姓什么,是什么旗的
本文2023-10-05 16:13: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