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老子是谁的儿子?他的家谱有哪些成员?就是那个讲道教的那个老子~!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涎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玉女将他扶坐道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玉女看去,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忽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此时,他已能言语行动,见到他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此子生下9天,身体便有九变。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武内宿祢挑选精兵良将追赶忍熊王,一直追到逢坂。这时,忍熊王的军队又稳定下来与武内宿祢的军队战斗,但不能取胜,又开始后退。武内宿祢的军队接着追赶。当逃到狭狭浪栗林时,忍熊王的败军悉数被斩杀。鲜血横流,染红了栗林。因此,直到后世,人们都对这个地方非常忌讳。因此,近江国没有将栗子这个地方当作御所。由此可见战斗多么激烈和残酷。
忍熊王和五十狭茅宿祢一起乘船行驶在湖面上,由于伤势很重,有感而发,歌道:“两军开战声震天,五十狭茅宿祢君,玉城张内朝臣君,纷纷恶战受重伤,鹫鸟哀鸣好凄惨,吾等来世再相见。”歌毕,忍熊王和五十狭茅宿祢一起投入濑田济自杀身亡。
听说这一消息后,武内宿祢作歌一首抒发情怀:“淡海濑田深莫测,投身其中多可惜。但愿生还再相见,莫非还要等来生。”歌罢,他派人打捞忍熊王和五十狭茅宿祢的尸首,无果。数日后,武内宿祢向菟道的残敌发动进攻,又吟诗一首:“淡海濑田济,乌鸦潜水中。田名上面过,菟道捉残敌。”
但依我看来,这些都是语部等编造的。如果没有橿日的神谕,那么忍熊王本应该继承天皇之位。虽然是为了国本,但这场皇位争夺引发手足相残,最终逼得忍熊王跳海自杀。当时的大臣是不会做出这种类似于戏言的诗歌的。
《古事记》中以武振熊为中心记录了这场战争,其中的说法大致与事实相符。迄今为止,研究神功皇后的人都对神功皇后远征朝鲜赞不绝口,认为这场远征是伟业。然而,从自古以来倭国和新罗的关系来看,设置任那府的始末缘由已经非常明确。神功皇后只是以贵妇人的身份前往向津国巡狩,仅此而已。在仲哀天皇驾崩后,大倭由神谕而拥立胎中天皇。
这是一个值得注目的历史事件。很明显,神功皇后和武内大臣为了此事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从丰浦的无火殡殓到菟道的诈和,处处用谋,堪称秘策。这一时期,在留守大倭的皇族贵卿中,拥护忍熊王的人必然有很多。如果神功皇后一方的西军稍有差池,那么大倭就会出现两帝相争的局面。形势堪忧。先是在菟饿野突然冒出野猪杀死了长皇子麝坂王,之后又通过菟道断弦这一计谋逼迫二皇子忍熊王跳海自杀。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是武内宿祢根据擒贼先擒王的指导思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只要除掉了两个皇子,大倭的反对者就没有皇子可以推举,自然就会土崩瓦解。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武内宿祢极富权变,绝非等闲之辈。在神武天皇以后的历史中,远的有多臣、和珥臣,近的有阿倍臣、毛野臣。他们都避开祖先的皇位,作为国家、朝廷的柱石,甘当东国、西国的藩屏。对此我表示敬佩。此外,在这次政变中,吉备臣和异姓的大伴连都立下赫赫战功。
这种情形是一种国家兴旺的气象。从大倭的第二次肇国开始,历代外戚物部连以及大三轮君掌握很大的权势。从垂仁天皇时期开始,丹波主成为强宗。
这时还发生了狭穗彦的叛乱。自成务天皇以来,武内家族掌握了全部权力。皇室逐渐掌握实权,枝繁叶茂,繁衍生息。而此胎中天皇的地位巩固后,从第二次肇国之前开始逐渐培植起来的皇族、贵族的权势盛极而衰。权势逐渐转移到武内宿祢的子孙手里。仁德天皇纳物部之女为皇后,最终物部氏大臣大连恢复权势。这一时期属于过渡期。观察日本国史者需要搞清楚前后的逻辑关系,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之后,神功皇后带着御子回到大倭,将先帝葬于河内国长野所,定都磐余,称作稚樱宫,以母后身份开始摄政。大臣武内宿祢作为元勋予以辅佐。武内宿祢是与政局关系最密切的皇族。因此,此处有必要对武内宿祢家谱简单介绍一下。本来,这一家族可能很早就失去了家谱。其中多有疏漏、欠缺之处。武内宿祢先祖是孝元天皇的季子彦太忍信,但中间脱落了一代。
这一点以前已经讲过。在应神天皇初年,武内宿祢应该六十岁左右。据《古事记》记载:“比古布都押之信命,娶尾张连等之祖意富那毘之妹葛城之高千那毘卖,生子味师内宿祢。又娶木国造之祖宇豆比古之妹山下影日卖,生子建内宿祢。”据《景行纪》记载,“屋主忍男武雄心命娶纪直远祖菟道彦之女影媛,生武内宿祢”。大致情况如此。
其中,彦太忍信是武雄心之误。“内宿祢”是指内臣的宿祢,主要领地在山背的宇治。从内宿祢的气质而言,味建的意思是“温良”“勇悍”。根据《古事记》排定的顺序,尾张连的女葛城媛生出的味宇治臣应该是哥哥。
虽然长子继承制并非国造的习俗,但在这个家族,武雄心应该是嫡统。就此,后面也会讲到。就内臣而言,将纪直的名字称作菟道彦,从内臣是武内宿祢的外祖父这一点来考虑,武内宿祢继承了内臣遗迹,称武内宿祢姓尸。武内家族的原籍葛城县是内臣的遗迹。此外,武内宿祢的母亲是葛城的高千那媛。武内家族的原籍葛城县是其遗迹。事实是否正好相反还是个疑问。
据《古事记》记载:“又此建内宿祢之子并丸、波多八代宿祢者、次许势小柄宿祢者、次苏贺石河宿祢者、次平详都久宿祢者、次木角宿祢者、次久米能摩伊刀比卖、次能伊吕比卖、次葛城长江曾都毘古者。又若子宿祢。”
这八个家族之祖都是子辈,里面也夹杂着孙辈,而且顺序有些紊乱。据《日本书纪》记载,最初出现的是葛城袭津彦,因为以本居为氏。嫡统就是这个家族,以此为最后的嫡统。《日本书纪》之所以这样写是由雄略天皇以后的形势造成的。
葛城国造家族是两国的旧大族。尾张连家族也是东国的大族。因此,据《倭河山纪》记载,从武雄心时代开始,尾张连家族就取得了很多领邑。武内宿祢继承了宇治臣,在被任命为大臣后,将其本居给了兄长,与葛城县相交换,从附近的平群到河内,不断扩展领邑。另外,八代波美是八代逸美之祖,直到后世,八代波美和阿倍家族的竹田臣相同,作为豪族而存在。八代波美成为甲斐的源氏。因为这是竹田臣被贬为武淳河别的东海道将军时领有的土地,所以八代波美也通过武内宿祢的东国观察使身份领有土地。
从上古时期开始,天神的子孙下凡到诸国,因此,在下凡处设立县邑成为惯例。一直到中古时期,这种惯例依然存在。在应神天皇时期,武内宿祢父子往返于筑紫与朝鲜,在筑紫占领的领土必然很广阔。因此,武内宿祢的子孙在京师贵族中属于第一大强宗,历代交替掌握国家政权。
因为应神天皇逐渐成人,所以武内宿祢要协助应神天皇举行修祓仪式,巡幸淡海及若狭国,在越前的角鹿建临时宫殿,巡回祭祀前朝的旧都。在祭拜笋饭大神时,遵照神谕,笋饭大神和应神天皇变换名字。此后,笋饭大神称作伊奢沙和气大神,而应神天皇的名称更为誉田别尊。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出生时,应神天皇腕上起的肉的形状像鞆,仿效神功皇后武装负鞆。
因此,应神天皇被起名字为誉田别尊。但正确的应当是前一种说法。在还京后,神功皇后在大殿大摆筵宴,举起酒杯歌道:“此酒非吾酒,奇神在常世。岩立少名神,丰祝欲求祝。神祝皆来祝,来祭要饮酒。”于是,武内宿祢代应神天皇答歌道:“此酒人来酿,酒糟臼中戳。边歌边酿酒,美酒使人乐”,以示祝贺。
于是,人们称此歌为酒乐之歌,流传后世。据此和歌所唱,酿酒方法是从常世国传来的。另外,为了舂米,人们将鼓立于臼边,一边敲鼓,一边唱着杵歌,一边舂米。这是古代新春的风俗。以后还会讲到这一点。
四姓是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
范阳卢氏以卢敏为首
清河崔氏以崔宗伯为首
荥阳郑氏以郑羲为首
太原王氏以王琼为首
其四姓为当时望族,其女皆纳皇帝后宫,以示宠幸。
后汉明帝时:
樊姓(外戚)
郭姓
阴姓
马姓
姓氏:
四(肆)[肆,读音作sì(ㄙˋ)]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肆姓纪,出自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传说,中华民族远祖的裔序为:(混沌)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伍龙纪→摄提纪→合熊纪→连遥纪→肆姓纪→有巢氏→燧人氏→虙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高辛氏→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姬周……
显然,这个世系的前十二世是无文字可考的,是传说文化。但本书认为,传说文化也是历史,因此,肆氏的渊源或许就是出自肆姓纪,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肆臣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学家应劭在《全后汉文》中引《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肆臣。肆氏为肆臣之后,到汉朝时期还有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因居之。其后有简文为四氏者。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以后,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大地上才有了国家?
关于国家的起源,学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就是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说法跟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的传说显然是不符的。
在中国人的 历史 传说之中,世界是从盘古开辟开始的,盘古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君主——所谓“三才首君、御世首君”也。
盘古死去以后,由“三皇”继续统治着华夏大地。
近代学者对于“皇”字的解释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皇”字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被当做帝王名号使用过,它仅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与“帝”、“王”等称号连用,也有人认为“皇”字是用在神灵之上的称号。
但事实上,“三皇”的说法由来已久, 《周礼》 中有“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的记载,此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年代至迟是在战国时期,可见“三皇”是华夏民族记忆里很久远的传说,但“三皇”具体代表的是哪“三皇”书中没有提及。
直至秦朝建立之后,廷尉李斯等向秦始皇上尊号,有“ 天皇、地皇、泰皇 ”一语,我们始知道“三皇”是实有所指。此事见载于《史记》,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秦朝去古未远,由此我们可知“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至秦朝时已经流传很久。(司马贞《索隐》认为“泰皇”当指“人皇”)
徐整、皇甫谧等人,当是根据这诸多传说整理出了上古帝王世系,这份“ 华夏上古帝王家谱 ”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两千年。
但是我们知道,汉文字起源于黄帝之时,《水经注疏》说:“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
伏羲、黄帝之世据“三皇”年代荒远,由此可知“三皇”之时必定没有文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引《真源赋》说:“ 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 ”。
天地初开之时,人类 社会 的野蛮荒凉可想而知,《帝王世说》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所谓“ 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 ”,与鸟兽为伍, 这种时期不但没有记录“三皇”名号的文字,恐怕也没有“三皇”名号存在的必要。
据记载,天皇、地皇各立一万八千岁,而人皇治四万五千六百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很明显也不应该是一代人的年龄。《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从没听说一个人能活几万岁的。
由此推之,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应当不是某一位帝王的名号,似乎应该是对时代的称呼。
正如所谓的上古“十纪”论一样,应该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时空归纳,《金楼子》载:
这种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年代归纳法很相似,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生活在当时的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纪,只有后来定义的人才知道。
同样的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先民,会给自己生活的上万年周期冠以“九头纪”的名号吗? 这种年代划分,更像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
如郑樵《通志》说,以传说中的伏羲氏至无怀氏十五世为天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后起的说法,并不是传说中“三皇”初相。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当中,“三皇”是有形象的,在古籍记载中:
天皇十三头,骧首麟身,身佩九翼。
地皇十二头,女面龙颡马蹄蛇身。
人皇九头,龙身骧首,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
这个形象让人实在难解,何为十三头,人怎么会有十三个头呢?但 正因为其难解,才说明其形象的原始性 ,最先记录下这些形象的徐整、皇甫谧等人都解释不了,恰恰说明这是他们有所依据,是从别的地方听来、看来的。
后来的一些学者解释,认为十三头是兄弟十三人,或者说是十三世,这都是附会的结果,并不是初相,真实的传说应该就是“ 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 ”。
《拾遗记》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所录,频斯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中描述来看,这个大石室是一处古迹无疑,壁画上画着的就是十三头龙身的天皇,由此也可以知道“天皇十三头”才是传说的初相。
而《古微书》所载三皇形象, “骧首麟身” ,很明显是一个龙马的形象。凡此异象,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三皇”并不是人类的形象。
《辨证论》说,自天地化育万物以后的时代总称为“三皇”,其次是“ 蛇躯牛首之圣 ”,其次才是“ 衡珠日角之皇 ”。“蛇躯牛首”说的是伏羲、神农氏这个时期,“衡珠日角”说的是秦皇汉武这个时期。
伏羲、神农这个时代,牛首、蛇身形象就让后人十分费解,所以,伏羲、神农在传说中同时具备人和神的属性。而据史料我们可知,“蛇躯牛首”之前是“骧首麟身”, 这个时期传说的“人王”似乎更多的带有神的属性 。
《论衡校释》说:“女娲之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三皇时期的前两段是不能称为“人”的,直到人皇之时才能称为人。
在盘古的传说中,混沌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阴阳交感,中和为人,所以才有“天地人”三才。天皇、地皇继盘古而生,其称号似乎正是呼应天地, 《董子》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国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在我们 历史 传说的记忆中,未有人,先有人王,我们的人王是“君权天授”的,从盘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清朝,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说辞,从情理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之前,有没有国家,我们似乎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中说的挺有道理:“ 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文:“ 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始,始王天下者 ”(引自《易通卦验》)。
说燧皇始王天下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那么燧皇以前漫长的数百万年,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氏族部落,那么“三皇”自然也就不是人王了,自然也不能在野蛮蒙昧的时期王天下了。
我们看古籍记载中“三皇”事迹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万英民《三命通会》说,天皇氏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定每年岁首之所在,这里的干支不同于后来的“黄帝命大挠制甲子”。
其十干为: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支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是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的那种纪年法。
地皇氏定三辰,分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干支来配月;人皇氏裁度九州,“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
三皇事迹,辨别岁月,裁度九州,皆从大处着眼,很明显也是附会的说法。这些说法,最初应该来自于纬书, 《论衡校释》说:“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出自河图,不足征信”。
纬书的起源,最早似乎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就已经大盛,纬书所记载的内容驳杂不经,后来被道教三洞大量地吸纳。据载,道教三洞本来称作“三皇”,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靖好仙道,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发现了古三皇文。
后来,鲍靖被指伪造《三皇文》,被朝廷诛杀。自此以后,道教经典避讳“三皇”称呼而改称“三洞”。
三皇的传说在道家典籍记载颇多,当然多有神化玄幻的色彩,但是,它的故事大都有传说为基础,并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它的传说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纬书,而纬书同样不是向壁虚造,它的记载很多来自于远古和民间传说,很多先儒所不屑的传说被它不加辨别的吸纳。
三皇的传说可能就是这样被吸纳进来的, 天皇初相应该就是那个骧首龙身十三头、身佩九翼的怪物 ,当然这个形象也应该也是经过若干年流传变迁的产物,真实的初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
在后人追溯华夏起源和帝王世系的时候,把这个十三头的家伙搬了出来,让他成为了继盘古而治的上古帝王。
但三皇源头真身应该是神,传说中颛顼曾经绝通天地,在颛顼以前是人神杂处。孔子曰:“以化合神者称皇,徳合天者称帝,徳合仁义者称王”,《辨证论》说:“天皇氏淡泊自然与极同道”,陆希声《道德经传序》说:“周之末世其几矣老氏以三皇之质以救其乱”。
所谓“自然”“无为”本就是天道,所以,皇道即是天道。《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一者,太极也,混沌也,其非天帝而何?
《周本纪》载:“殷之末孙季纣, 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天皇,似乎跟这个有类似的属性。
关于上古三皇的事迹实不可考,但是三皇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却很深,对于我们研究 历史 的人来讲,首先需要有一个史观,所以就必须把三皇这段上古传说做一个梳理,主要是要知道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对 历史 的影响。
汉代孔安国序《尚书》,第一次将三皇与伏羲、神农、黄帝画上了等号,但是这种说法与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一样,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最早的三皇指的应该就是天、地、人三皇 ,不过这种三皇的叫法应该也是后起的 历史 归纳法,《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 传说中的三皇其实不只有这一组 。
天、地、人三皇并不是古代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是文人和 历史 学者之间的文字 游戏 ,而是古人心中的一种 历史 和文化归属。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六二》载:
这是 历史 上皇家祭祀三皇的开始,此时的三皇显然是受到了孔安国等人的影响,跟天、地、人三皇区分了开来,成了所谓的“前三皇”和“后三皇”。
古代皇家庙祀先祖,最早就追溯到“前三皇”,三皇以前的祖先,有陵墓的派人去守陵,因为年代久远荒茫,不立庙祭祀。
研究 历史 ,就要进入到古人的 历史 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在清代以前,古人大都是相信“前三皇”的存在的,不过同样也承认三皇之事年代荒茫不可稽考。直到清末,崔述等人开疑古之端,认为三代以前很多 历史 都是杨墨之徒杜撰,从而直接否认上古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魏书》中讲了一件事,说后魏献文帝拓跋弘,想将帝位提前让给太子,群臣就建议道:“ 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陛下统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可见,三皇的传说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 历史 文化当中。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战国甚至更早以前,流传着天、地、人三皇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初相应该带着上帝的色彩和神的属性。后人追溯华夏 历史 起源、整理帝王世系时,把这个上古的传说整齐成了上古的帝王,于是就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后来的 历史 研究者,知道三皇之时荒昧不可靠,于是就把伏羲、神农、燧人、女娲、黄帝等这些传说中的古帝王和三皇的称号对号入座。于是,华夏的 历史 和可考的帝王世系就从这个新版“三皇五帝”开始了。
盘古化育,三皇继治,上古三皇的资料查找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可是迟迟不敢下笔。
千百年来,都以古三皇之时荒茫不可考,所以没有人敢去考证这段比传说还久远的传说,我当然也不敢。
但是,鉴于三皇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帝王世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历经时间最悠久的一环,想要梳理华夏时间线不得不写一下这一段,所以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但是下笔时仍然是没什么头绪。
只好写在这里聊以备缺,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
文|王玄陵
参考阅读: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参考文献
历史上的老子是谁的儿子?他的家谱有哪些成员?就是那个讲道教的那个老子~!
本文2023-09-22 02:39: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