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创始人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八极拳创始人是谁?,第1张

八极拳创始人是吴钟。

吴钟(1732~1822),字弘升,回族,清代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八极拳创始人。《吴氏家谱》记载,吴氏祖籍安徽歙县,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高祖吴荣特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迁至河北沧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后庄科村。

人物经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只身南游,来到福建南少林寺,持一杆大三进三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被寺僧和镇寺钦差官誉为“神吴钟”,威名远震四方。此事传到京城,素以武功盖世自居的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便召吴钟进京比武一试高低。二人切磋武艺时商定,以殳(练武用长杆)为器,殳端涂上,以身着多者为败。

未战几个回合,胤禵的眉间就被所涂,竟然没有察觉,怀疑吴钟用了幻术。又改用面糊涂于殳端,二人再战,胤禵用殳-般前后左右向吴钟身上点来,吴钟用腾跳躲闪等轻身之法破之,突然用一个金鸡独立、白鹤展翅招式,将面糊再次涂在胤禵的眉间,胤禵仍然没有察觉,最终折服,于是拜吴钟为师,留其在郡王府传授自己法,兼授御林军八极拳法。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 简介 胤禛念国储关系民生,即位不久,命领户部,管理三库事务。他以“国家休养生息,民康物阜”为务,针对前朝财政积弊,清理天下赋税,稽核出纳,量入为出,致府库充盈,国用日裕。天下浮粮,害民甚剧,在胤禛支持下,竭力剔除,仅江南之苏、松,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计每年减除60多万两,直省正供蠲免多达数百万两。 三年(1725),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将直隶分作四区,区设专官,负责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划沟腾,千里之内,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浅塞,因其倡导兴修,数十州县,河流畅通,几千顷良田,悉获灌溉之利。因官吏征求、苛索,两淮盐政一直不振,自总理户部,便力加整饰,取消一切浮费,由此商力日苏,盐务渐见起色。 七年(1729),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噶尔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参与帷幄,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全权筹措兵马粮草以及各类军需之转输。以所领度之储备充足,调度得宜,而屡博奖谕。 一心济人利物,为国为民。经其奏准,宽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积逋”,恢复了一切“诖误”。存心忠厚,听断公明。曾奉命讯鞫大案,审讯中,不用重刑,坚持以诚感人,以理服人,重证据,不轻信口供,虽涉及人众,而不株连无辜,使数十件大狱,件件处理平允。 精于骑射,每发必中。诗词翰墨,皆工敏清新,可惜遗存甚少。临危不惧,猝变不惊,曾随康熙围猎,猛虎突出林间,张牙舞爪,直面扑来,面不改色,从容操刀,一击而毙,见者无不称其“神勇”。他如汉侍卫之管理,守卫圆明园八旗禁兵之督领,养心殿用物制作,雍邸事务,诸皇子事务,雍正陵寝,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其一人筹划料理,而且“无不精详妥协”,甚合皇上心意。 莅事八载,精白一心,从不居功,又极谦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寻常,死後令享太庙,谥号曰“贤”,以褒众美,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谥法之上,以示宠褒。还特於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报。 [编辑本段]胤祥年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辰时生(阳历11月16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 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 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始终支持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1722)——玄烨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为怡亲王,并命其总理户部三库,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 十一月:康熙帝不豫,还驻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内发丧。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是谓雍正帝。遗诏真伪,引发继位之谜。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召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奔丧。诚亲王允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十二月: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宜太妃称病坐四人软榻见雍正帝而受训斥。始授太监官级,定五品总管一人,五品太监三人,六品太监二人。更定历代帝王庙祀典,诏《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尚为竣事,宜速举渊通之士编辑成书。 雍正元年 (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l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l万两。 “设六品库掌一人、奏准造辧処立库増设六品库掌三人、八品催総九人、笔帖式八人。”和硕怡亲王、交理総理事务“军务机宜度支出纳与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内府中、巨细皆王一人経尽料理。” 正月初九日:怡亲王交红玻璃烧珐琅油娄式鼻烟壶一件。 二月十三日:怡亲王交定磁小瓶一件(乌木座),嘉窑小扁磁盒一件,官窑花瓶一件,竹节式磁壶一件,定磁炉一件。王谕:俱著唐英照样画样。遵此。《玉作,牙作》 二月十四日:怡亲王交假官窑磁瓶一件。王谕:交唐英画样。遵此。《玉作,牙作》 二月二十三日:郎中保德交珐琅红磁锺大小十六件,奉怡亲王谕:著暂且放著。尊此。《珐琅作》 十一月二十六日:六品官阿蓝泰来说,为慈宁宫画画人等散懒滑随事,启怡亲王。奉王谕:著沈瑜,照唐英例,每日稽查伊等,如有不来者即行启我知道。《记事杂录》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二月初四日:怡亲王交填白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焼珐琅、钦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焼破二件、総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馀三件尔等小心焼造。遵此、於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珐琅作》 十二月初五日:怡亲王交磁胎烧金珐琅有靶盖碗六件。《木作》 雍正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并加俸银万两。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三年(1725),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将直隶分作四区,区设专官,负责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划沟腾,千里之内,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浅塞,因其倡导兴修,数十州县,河流畅通,几千顷良田,悉获灌溉之利。因官吏征求、苛索,两淮盐政一直不振,自总理户部,便力加整饰,取消一切浮费,由此商力日苏,盐务渐见起色。《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正月二十日:郎中保德交定窰甜瓜壷一件,奉怡亲王谕:俟我来时再说。遵此。於二十二日,海望将此壷交珐琅作催総张自成持去,着仿此壷様做木様。记此。 九月十三日:员外郎海望,启怡亲王:八月内做磁器匠人倶送回江西,惟画磁器人宋三吉,情愿在里辺効力当差,我等着在珐琅処画珐琅活计、试手芸甚好。奉王谕:尓等即着宋三吉在珐琅処行走、以後伺我得闲之时、将宋三吉帯来见我。如其果然手芸精工、行走勤慎、不独此処给他銭粮食用、并行文该地方给他养家银両。记此。 雍正四年(1726)——疏言兴修、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畮,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 正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员外郎海望奉怡亲王谕:著员外郎沈瑜管理造办事务。遵此。《记事录》 雍正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八月三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为造辧処无写篆字的人、启怡亲王今有写宋字人徐同正会写篆字,人亦老実,欲给徐同正工食食用,今其在造辧処効力行走等语。奉王谕:尓等酌量料理。遵此.本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瑜,同议得毎月给徐同正工食银五両。记此。 雍正六年(1728)——正月初九日:应招募匠艺人十三名。内务府员外郎沈瑜,唐英启怡亲王,拟定每月所食钱粮银一两,再月米折银一两,每月每人共给银二两,用造办处银两发给。怡亲王谕:准行。《记事杂录》 正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启称:造办处承造活计领取银两等事,关系甚重,祈加派官员画押办事。怡亲王谕:著员外郎唐英画押办事。《记事杂录》 二月二十二日:栢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著焼炼珐琅、遵此。 於本日员外郎沈瑜,唐英:说此系怡亲王著试焼珐琅料所用銭粮物料、叧记一档,以待试炼完时,再行启明入档。本日送交柏唐阿宋七格。 三月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著传催总刘三九领催白老格带好手艺铜匠等,各带小式家伙,画珐琅人谭荣好手艺家内大器匠一名,带铜叶珐琅材料赴圆名园来。遵此。《杂录》 七月初九日:怡亲王交年希尭送来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 七月十一日:员外郎唐英启怡亲王、为郎世宁徒弟林朝楷有痨病、已逓过呈子数次、求回広调养、俟病好时再来京当差、今病渐至沈重。王谕:着他回去吧! 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将此料収在造辧処做様,俟焼玻璃时照此様着宋七格到玻璃厂毎様焼三百斤用,再焼珐琅片时背后倶落记号。闻得西洋人说:珐琅调色用多尓门油,尓着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査,如有,俟画‘上用′小珐琅片时用此油.造辧処収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尓等査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尭焼瓷用。 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白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浅亮绿色、黒色,以上共九様。旧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松**、深亮绿色、黒色以上共八様。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黒色,共九様。新増珐琅料:软白色、香色、淡松**、藕荷色、浅绿色、醤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草色,以上共九様,给年希尭焼瓷用。 七月十四日:於七月十四日、査得武英殿露房旧存収贮多尓门油十六斤十両二銭。西洋国来使麦德罗进的多尓门油四半瓶,连瓶浄重十二斤四両。丛蒋家房抄来的多尓门油一瓶,连瓶浄重一斤四両、共三十斤二両二銭。於七月十七日写摺启知怡亲王。奉王谕:着拿一小瓶试看。遵此。 七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柏唐阿黒达子持来,画珐琅人南匠谭荣具呈红纸摺一件、奉怡亲王谕:着照红纸摺内所开房屋数目査明、向房库人员说租给谭荣居住。遵此。 七月二十四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柏唐阿邓八格来说怡亲王谕:将造办处收贮的里外素白釉或茶圆或酒圆选薄些的拿四,五件来。遵此。 于二十五日,将珐琅处收贮填白暗寿字茶圆五十一件内选得六件,填白暗龙酒圆四十一件内选得六件,柏唐阿赵老格持赴怡亲王花园交柏唐阿宋七格收讫。《珐琅作》 七月二十六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办处收贮的白磁有釉无釉锺碗有多少件,再磁器库里收贮的有多少件,俱将数目查明送来。遵此。《记事录》 秋八月:怡亲王宣圣命,唐英著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十月抵景德镇。督理淮安板闸关年希尭总理陶务。《陶人心语》置题幕友画诗「雨窓题呉尭圃画山水歌」。 八月二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启称珐琅处画珐琅人林朝楷因身病告假回广,前六月内已经回明。奉王谕:准其回广在案,今又具呈称林朝楷来时,原系广东总督送来之人,蒙皇上赏赐伊本地安家银两。今若不知会总督,惟恐林朝楷在广难以居住。故此求转启王爷知会等语。奉怡亲王谕:王必行文知会,而将总督家人传来,说我的话带信与总督知道。今造办处画珐琅人林朝楷系有用之人,因身病告假回广养病,将伊送回广东。到广之日,将伊本地所食安家银两暂行停止,俟伊病好,照旧著人将伊送上京来时,将伊所食安家银两再行发给。遵此。 九月初二日:首领太监呉书来说、奉怡亲王谕:今配焼珐琅用的红料、将玻璃厂的柏唐阿着呉书挑选二名学配红料。遵此。 雍正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七年(1729),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噶尔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参与帷幄,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全权筹措兵马粮草以及各类军需之转输。以所领度之储备充足,调度得宜,而屡博奖谕。《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磁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尭焼造。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収起。遵此。 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磁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的小些的,或官釉,或别样釉水,照此样交怡亲王,著年希尭做些。钦此。《记事录》 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地青龙嘉窑碗一件。奉旨:著查里边磁器,如有此样碗,即不必多烧造,如若无,将此碗交怡亲王,著年希尭照此款式烧造些来。其花样不是甚好,著另改花样,碗底不必做腆心。钦此。《记事录》 闰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呉大琦二名。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并二人籍贯小摺一件),细竹画笔二百枝,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白炼樊红一斤,白炼黑钧料八两(随小摺一件)。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将珐琅料收著有用处用,其周岳等三人著在珐琅处行走。遵此。 於本月初十日、将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三名所食工银一事,郎中海望启怡亲王,奉王谕:暂且着年希尭家养着、俟试准时再定。遵此。《珐琅作》 十月初三日:怡亲王府総管太监张瑞、交来年希尭処送来匠人摺一件、内开画画人汤振基、戴恒、余秀、焦国兪等四名。《记事录》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诏复其名为胤祥,配享太庙。六月谥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 五月: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日午刻,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卒,年四十有五,诏复其名上字为胤,配享太庙雍正帝亲临其丧,谥曰“贤”,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六月:赐怡贤亲王“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 八月: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别封郡王,均世袭。建贤良祠,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首位。设立军机处。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诏入盛京贤王祠。 乾隆三十九年(1774)——诏以其爵位世袭罔替。 [编辑本段]胤祥后人 子嗣: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七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侧福晋瓜尔佳氏阿哈占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精奇哩氏萨克慎;郡主乾隆四十一年壬午正月初五日午时卒,年七十四岁。 第一子已革贝勒弘昌,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四月二十一日戌时卒,年六十六岁。嫡妻纳喇氏,骑都尉色尔敏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步军统译阿齐图之女;妾宋氏,三格之女;妾孙氏,桑格之女;妾李氏,李住之女。五子:长子永宣(出继),次子未有名,三子永昆,四子三等侍卫永崇,五子永良。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三月十八日申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雍正元年癸卯正月,嫁伊尔根觉罗氏福僧格;郡主雍正四年丙午三月三日寅时卒,年二十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月初一日丑时生,母庶福晋石佳氏,领催庄格之女;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二月二十日亥时卒,年二岁。 第三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四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富察氏僧格之女;女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卒,年二岁。 第三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暾,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六年戊申七月二十日辰时卒,年十九岁。嫡夫人富察氏,佐领福庆之女。三子:长子(承继子)永宣,次子(承继子)多罗贝勒永喜,三子(承继子)革退二等侍卫永蔓。 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jiǎo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四日丑时薨,年五十二岁。嫡福晋西林觉罗氏,中书卓林泰之女;继福晋纳喇氏,大学士查郎阿之女;妾定氏,保住之女。二子:长子多罗贝勒永喜(出继),次子追封和硕怡亲王永福。 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月初十日寅时生,母为嫡福晋兆佳氏,与第二女同母;雍正初,抚养宫中。七年己酉,年十六。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锦氏多尔济塞布腾,封今位号。九年辛亥十月初三日戌刻卒,年十八岁,额附雍正十三年乙卯二月卒。 第五子弘[日兄],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初七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正月初五日申时卒,年七岁。 第六子多罗贝勒品级弘昑(qǐn),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八月初九日卯时生,母侧福晋乌苏氏,头等护卫金保之女;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一日未时卒,年十四岁。 第七子和硕怡亲王弘晓,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四月初九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四月十五日未时薨,年五十七岁。嫡福晋李佳氏,三等伯赫格之女;继福晋佟佳氏,都统长盛之女;侧福晋金氏,领侍卫内大臣常明之女;侧福晋石氏,石中玉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克星额之女;妾徐氏,典卫徐国秀之女;妾祥氏,九达色之女;妾马氏,马图赫之女;妾巴雅拉氏,笔帖式才保之女。九子:长子镇国将军永杭,次子和硕怡恭亲王永琅,三子未有名,四子永蔓,五子示有名,六子未有名,七子未有名,八子辅国将军永迈,九子永和。 第八子绶恩,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初七日丑时生,母嫡福晋兆佳氏,尚书马尔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七月十一月寅时卒,年三岁。 第九子阿穆瑚琅,雍正四年丙午四月初五日申时生,母庶福晋纳喇氏,轻车都尉吴尔敦之女;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十五日午时卒,年二岁。

儿子35个,其中参与排序的24个,其余早夭。

胤(示是):康熙第一子,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贝子例葬.

胤(示乃):康熙第二子,十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十六年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复废,雍正二年薨,追封理亲王,谥号密.

胤祉:康熙第三子,三十七年封诚郡王,三十八年降贝勒,四十八年晋诚亲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复封亲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

胤祺:康熙第五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恒亲王,雍正十年薨,谥号温.

胤祚:康熙第六子,早夭.

胤(示右):康熙第七子,三十九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晋亲王,八年薨,谥号度.

胤禩:康熙第八子,三十七年封贝勒,六十一年晋廉亲王,雍正四年以罪革.

胤(示唐):康熙第九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

胤(示我):康熙第十字,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品级,六年卒,按贝子例葬.

胤禌:康熙第十一子,早夭.

胤祹:康熙第十二子,四十八年封贝子,六十一年晋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贝子,二年降镇国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晋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薨,以乾隆第四子颙珹为继.

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六十一年封怡亲王,雍正八年薨,谥号贤,

胤禵:康熙第十四子,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元年晋郡王,三年降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谥号勤.

胤(示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四年封贝勒,八年晋愉郡王,九年薨,谥号恪.

胤禄:康熙第十六子,嗣庄亲王后(即原承泽亲王硕塞后),雍正元年袭庄亲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谥号恪.

胤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薨,以雍正第六子弘(日詹)为嗣,谥号毅.

胤衸:康熙第十八子,早夭.

胤禝:康熙第十九子,早夭.

胤祎:康熙第二十子,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降辅国公,十三年复封贝勒,二十年卒,谥号简靖.

胤禧,康熙第二十一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即刻晋贝勒,十三年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以乾隆第六子颙瑢为嗣,谥号靖.

胤祜:康熙第二十二子,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卒,谥号恭勤.

胤祁:康熙第二十三子,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晋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贝子,四十二年降镇国公,四十五年晋贝子,四十七年晋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衔,五十年卒,谥号诚.

胤袐:康熙第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封(言咸)亲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谥号恪.

承瑞:康熙子,早夭.

承(示右):康熙子,早夭.

承庆:康熙子,早夭.

赛音察浑:康熙子,早夭.

长华:康熙子,早夭.

长生:康熙子,早夭.

万黼:康熙子,早夭.

胤(示赞):康熙子,早夭.

胤(示禹):康熙子,早夭.

胤讥:康熙子,早夭.

胤(示爰):康熙子,早夭.

康熙女儿二十个:

长女(1668-1671):玄烨的第一女。其母为玄烨庶妃张氏,与四女同母。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二十日生。康熙十年(1671)十月殇,时年3岁。

次女(167l一1673):玄烨之第二女。其母为玄烨庶妃董氏,即端嫔。康熙十年(1671)三月初九日生。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殇,时年3岁。

三女[1673-1728):固伦公主。玄烨之第三女。其母为玄烨庶妃马佳氏,即荣妃,与长子承瑞、四子赛音察浑、六子长华、八子长生、十子允祉同母。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年(1691)元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嫁给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待氏乌尔衮,时年19岁。乌尔衮系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于鄂齐尔的次子,其母是清太宗皇太极之五女淑慧长公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乌尔衮袭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十八年(1719)从征康熙,六十年(1721)车子军。康熙四十八年(1709)公主受封为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1728)四二十一日去世,时年56岁。

四女(1674-1678)玄烨之第四女。其母为玄烨庶妃张氏,与长女同母。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初十日生。康熙十七年(1678)殇,时年5岁。

五女(1674-17l0):和硕公主。玄烨之第五女。其母为玄烨贵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十月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凌王之次子噶尔臧。噶尔臧,乌梁罕氏。康熙四十三年(1704)袭喀喇沁杜凌郡王。康熙五十年(1711),因罪削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康熙三十二年(1693),命设护卫长史,核贝勒例。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公主去世,时年37岁。

六女(1679一1735):固伦公主。玄烨之第六女。其母为玄烨贵人郭络罗氏,与十九子允(礻禹)同母。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时年19岁,受封为和硕公主,嫁给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敦多市多尔济系多罗郡王噶勒丹多尔济之长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三十九年〔1700)晋袭和硕亲王袭土谢图汗。四十一年(1702)降郡王。雍正元年(1723)复封亲王。乾隆八年(1743)去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公主受封为和硕恪靖公主。雍正二年(1724)晋封为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去世,时年57岁。

七女(1682.6--1682.8):玄炸之第七女。其母为玄烨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与十一子胤禛、十四子允祚、二十三子允禵、九女

、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初一日生,八月即疡。

八女(1683.6-1683闰6):玄烨之第八女。其母为玄烨皇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九日生,闰六月殇。

九女(1683-1702):固伦公主玄烨之第九女。其母为玄烨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与十一子禛、十四子允祚、二十三子允禵、七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三十九年(1700)18岁时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嫁给佟氏舜安颜。舜安颜是佟国维之孙。康熙四十八年因党附允祀,削其额驸,禁锢于家,后释免。雍正二年(1624)总督三凌班务,授领侍卫内大臣。是年去世。公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七月去世,时年20岁。雍正元年(1723)三月追赠为固伦温宪公主。

十女(1685-1710):固伦公主。玄烨之第十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纳喇氏,即通嫔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22岁时受封为和硕纯悫公主。是年嫁与蒙古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台吉策凌。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孙。康熙三十-年(1692),其祖父丹律携他自居地塔米尔投归清朝.玄烨十分高兴,授其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康熙四十五年与公主成婚,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奉命回驻塔米尔旧地.击败准噶尔兵入侵。康熙五十九年(1720)从傅尔丹多次击败准噶尔兵,授札萨克。雍正元年(1723)特诏封为多罗郡王。雍正二年(1724)驻守阿尔泰。雍正五年(1727)偕内大臣四格等赴楚库河与俄罗斯使节瓦萨立石定界签订“布连斯奇条约”。雍正九年(1731)大败准噶尔军获鄂登楚勒大捷,晋封为和硕亲王。赐银万两,又授其为喀尔喀大札萨克。雍正十年(1732)又获光显寺大捷,赐号超勇亲土,晋封固伦额驸。雍正十一年(1733)为定边左副将军进驻科布多。乾隆元年(1736)驻兵乌里苏雅苏台。乾隆六年(1741)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20旗赐予他,统称赛音诺额部。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入祀京师贤良祠。公主于康熙四十九年(17l0)去世,时年26岁。雍正十年(1732)因策凌军功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死后葬于京师郊外,后与策凌合葬。公主与策凌所生子成衮札布初被封为世子,策凌去世后袭爵为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十一女(1685-l 686);玄烨之十一女。其母为玄烨温僖贵妃钮枯禄氏,与十八子允礻我同母。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即殇。

十二女(1686-1697):玄烨之十二女。其母为玄烨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与十-子胤禛、十四子允祚、二十三子允禵、七女、九女同母。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二十四日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卒,时年12岁。

十三女(1687-1709):和硕公主。玄烨之十三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二十二子允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20岁时受封为和硕温恪公主。是年嫁与博尔济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仓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萨克多罗杜凌郡王毕里哀达赍次子,初名班第,赐名仓津。康熙三十二年(1693)袭封郡王。雍正五年(1727)以擅请准噶尔使入藏熬茶夺沦罪削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公主去世,时年23岁。

十四女(1689-1736):和硕公主。玄烨之十四女。其母为玄烨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18岁

时受封为和硕悫靖公主。是年嫁与散秩大臣一等男孙承运。孙承运系振武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袭父遗爵,封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乾隆元年(1736)公主去世,时年48岁。

十五女(1691一1709):和硕公主。玄烨十五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二十二子允样、十三女同母,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六日生,受封为和硕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18岁时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台吉多尔济。多尔济于康熙五十八年(17l9)因罪革额驸,仍给台吉品级。康熙五十九年(1720)去世。康熙四十八年(1709)公主去世,时年l9岁。

十六女(1695--1707):玄烨之十六女,其母为玄烨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二十一日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殇,时年13岁。

十七女(1698一1700):玄烨之十七女。其母为玄烨庶妃刘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十二日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早疡,时年3岁。

十八女(170l一1701):玄烨之十八女。其母为玄烨和嫔瓜尔佳氏,即敦怡皇贵妃。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十八日生,生下不久即殇。

十九女(1703-170 5):玄烨之十九女。其母为玄烨庶妃高氏,即襄嫔,与二十九子允禝,三十子允禕同母。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四

日生。四十四年(1705)二月殇,时年3岁。

二十女(1708-1708):玄烨之二十女。其母为玄烨庶妃钮祜禄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初九日生,十二月即殇。

养女(1671-1741):固伦公主。玄烨之弟恭亲王常宁之弟一女,其母为常宁庶福晋晋氏。康熙十年(1671)十月二十八日生。抚养宫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20岁时封为和硕纯禧公主。是年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台吉班第。班第系科尔沁郡王奇他持之从孙。累官内大臣、都统、右翼前锋统领。雍正四年(1726)卒。乾隆十八年(1753)追谥恭勤。康熙三十一年(1692)即公主嫁后的第三年,为其设护卫长史,视贝勒制。雍正元年(1723)二月晋封为固伦纯禧公主。班第卒后,公主居京师。乾隆六年(1741)十二月初七日去世,时年71岁。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扩展资料: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文学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爷”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他是真宗的亲弟弟,又叫八大王、贤王爷,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历史上真宗的亲弟弟、被称为“八大王”的 、有“贤王爷”之称的、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三侠五义里的八王爷是赵元俨。

《万花楼》、《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爷”的故事与历史人物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包青天”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心理要求。

参考资料:

-清朝爱新觉罗·胤禩      -赵德芳   -八贤王

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盛怒的雍正皇帝宣布与三子弘时断绝父子关系,将弘时赶出紫禁城皇宫,勒令弘时去做胤禩的儿子,圈禁,削除宗籍,在皇族家谱上除名。 康熙皇帝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雍正皇帝胤禛(16781213—17351008) 胤禩是谁呢?胤禩印四(1681年-1726年)是康熙第八子,是当时雍正争夺皇位的主要对手。雍正即位后,以胤禩为首的「 ”八爷党”成员也就成为了雍正的眼中钉。雍正四年初,已坐稳皇位的雍正削去胤禩爵位,将其圈禁,改名为「 ”阿其那”(满语为待宰的鱼)。同年九月,胤禩离世。 断绝父子之情并让自己的儿子去给反对派的首领当儿子,可见弘时在赞同、支持胤禩八爷党的路上已走多远,雍正才下此狠手。此后,弘时由其皇叔允祹约束管养。一年之后的雍正五年八月,弘时在禁所抑郁而死,年仅二十四岁,死后无封,其惟一的儿子在三岁时就已夭折。 弘时(1704—1727年)是雍正的第三个儿子,排行最先(雍正前两子早亡)。雍正44岁即位时,弘时18岁,已娶妻生子;这时雍正的四子弘历(后来的乾隆)12岁。 按常理,此时的弘时在诸皇子中排行最先,又已成人,而且还有后代,应是雍正帝选择继承人的首要人选。但雍正却偏偏不喜欢弘时。 清朝史书上并没有写明雍正不喜欢三子弘时的真正原因。在后来乾隆皇帝给哥哥弘时颁发的恢复宗籍的诏书中,我们得以看到弘时「 ”放纵”和做事「 ”不谨”的说辞,表明弘时可能有些直率、任性。 其实,经简单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雍正不喜欢弘时的真实原因。 在康熙晚年的太子之争中,当时的雍正韬光养晦,自称「 ”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表示不参与竞争,隐藏得很深。在雍正继位之前,弘时对于胤禩等人就有好感,对太子之争有着与其父亲不同的看法。所以,雍正在即位之前就不喜欢、不待见弘时。这是其一。 其二。根据后来雍正勒令弘时去做胤禩之子这一情况,可以判定,在雍正四年时,弘时的政治立场已完全与雍正相对立,形同水火。在雍正执政后的短短的三年里,弘时就走到了雍正的对立面,这现雍正的做法紧密相关。 乾隆皇帝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雍正即位当年(1723年)八月,为了防止太子之争的混乱局面再次出现,开始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立储封匣密封悬挂在「 ”正大光明”匾之上。但是,就在秘密建储制度实施3个月后的康熙周年的祭奠仪式上,雍正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表自己前往。雍正这一举动使弘时十分沮丧。很明显,雍正已确定弘历为接班人。 当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的忌日再次来临时,弘历第二次代表雍正前往景陵祭奠。至此,弘时对皇太子的梦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进一步倒向雍正的反对派胤禩的一方,对其父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父子之间随时爆发冲突。 雍正的即位,使胤禩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帝梦成空,他们作为新皇帝的反对派,必然会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弘时的弟弟弘历登基成为乾隆帝(1711-1799年),随即颁旨,为哥哥弘时恢复宗籍。圣旨曰: 「 ”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 随后,乾隆下令为哥哥弘时在河北易县清皇陵修建陵墓。 清西陵 三阿哥弘时陵墓在崇陵以西大概两公里处 三阿哥弘时陵墓指示牌 弘时园寝正门 弘时园寝正门 三阿哥弘时园寝鸟瞰 三阿哥弘时的陵墓即现在的清西陵阿哥园寝,与端亲王园寝相邻,里边埋葬着雍正皇帝的第三子弘时及其儿子永坤。弘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母侧妃李氏,死时24岁。阿哥园寝有厢房、宫门、享殿、石桥、三座门等建筑。2001年国家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阿哥园寝现已成为清陵中的孤品。2019年5月25日笔者看到阿哥园寝处于关闭维修状态。 清算。 雍正四年,以胤禩为核心的「 ”八爷”党主要成员全被清算。 皇次子胤礽曾两次为太子,雍正执政后不放心,将其幽禁于景山。 皇三子胤祉无心争太子,一心著书,雍正派其守陵,后因发牢骚被圈禁。 皇五子胤祺不争太子不结党,雍正借故削其子的封爵。 皇八子胤禩是康熙诸皇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雍正即位后,先封其为亲王,后以结党妄行之罪削其王爵、削宗籍、圈禁,改名「 ”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雍正四年(1726年)46岁离世。 皇九子胤禟因与胤禩结党,为雍正所不容。雍正三年,革去黄带子(清宗室腰系黄带子,以显身份),雍正四年削宗籍,送保定监禁,倍受折磨,死于监狱。改名「 ”塞斯黑”,意为不要脸。 皇十子胤俄在雍正二年被圈禁。乾隆二年解禁。 皇十二子胤祹在雍正初年升为郡王,后借故降为镇国公,由正部级降为正处级非领导职务。 皇十四子胤禵(1688年-1755年), 是康熙晚年太子最重要的竞争者,八爷党重要成员,任扶远大将军。雍正即位时胤禵握重兵在外,雍正不允许胤禵进京吊丧,派其守皇陵,雍正四年(1725年)幽禁于景山寿皇殿。乾隆帝即位后恢复自由。

雍正是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是清朝仅有的好皇帝,要说他有错,也就是错在选错了接班人——那个纨绔子弟乾隆败光了他的家底,还挖空了清朝的墙角。但是雍正铁腕反贪,也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被人黑得挺惨,关于雍正的谣言,从来就没停止过,咱们今天就选出流传比较广的四个谣言,并且逐个来揭穿。

首先来盘点一下这四大谣言:改诏篡位说;与年羹尧是父子说;偷龙转凤说;吕四娘行刺说。

第一个谣言当然是改诏篡位说,这已经不值得一驳了,因为现在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汉字简化前,“于”是写做“於”的,正规公文中“十”是要写做“拾”的,把“传位皇拾肆子”改成“传位於皇肆子”,不但技术上不可能,语序也混乱了——清朝的正确叫法是“皇某子”,而不是“某皇子”。其实不用咬文嚼字,就是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根本就没想过要把皇位传给老十四,因为比较起来,老十四胤禵就像曹操的黄须儿曹彰。

在曹操决定选定曹丕当魏王世子之前,就一直派曹彰在外面打仗,而把曹丕留在身边处理政务广结人脉树立威信——战场上刀剑无眼,“储君”是不可以以身犯险的。老十四虽然被封为“大将军王”,但既不是亲王也不是郡王,只是个临时称号,而且远远地被打发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打策旺阿拉布坦去了。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还要把胤禵调离权利中心,细想起来,康熙未尝没有替雍正扫清障碍的意思。

第二个谣言就有点离谱了,有一个传说,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在清朝就有这么个传说:说当初雍正皇帝的母亲曾经和年羹尧私通,然后入宫八个月以后生下了雍正皇帝。这个谣言不但抹黑了雍正,连康熙皇帝都抹绿了。这个谣言流传很广,现在还有人写小说引用这段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吕不韦秦始皇故事的翻版暂且不管他,就是两个人的年龄也对不上号,雍正生于1678年,年羹尧生于1679,雍正比年羹尧还大一岁,所以不但雍正不可能是年羹尧的私生子,就是年羹尧也不可能是雍正的私生子。

第三个谣言是关于乾隆的。现在很多人都说,电视剧也总演,记载最活灵活现的是《清宫十三朝演义》,那里面说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都快五十了还没生出儿子来,于是就用自己的女儿“偷龙转凤”换来了陈世倌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而事实上,雍正1722年继位的时候,也才四十四周岁,而那时候乾隆皇帝,也就是弘历,已经十一周岁了,弘历上面还有四个哥哥(有一个夭折未序齿,所以弘历排行第四),老大弘辉老二弘昐要是活着,已经二十五岁和二十二岁了,就是老三弘时,也比弘历大七岁。明明自己有亲生儿子,还要抱别人家的孩子并且把江山拱手相送,难不成雍正脑袋进水了?

雍正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是编故事的要刻意欺骗不懂历史的老百姓,就像编造比雍正年纪还小的年羹尧是雍正亲爹一样,都是骗没知识的傻子的。

第四个谣言有两个版本,很多“著名作家”都采信,一个说法是雍正死于自己的亲生女儿(私生女)之手,这个说法出现在某“现代名著”之中,此说不仅荒诞,而且丑陋,不是雍正丑陋,而是编故事的人内心丑陋且罔顾事实——能够被册封为妃嫔的女子,不仅不能是汉人,而且要有明确的祖宗十九代家谱。第二个版本是雍正死于吕四娘之手,这个传说当武侠小说看看还行,要是当真了您就错了:蹿房越脊如履平地的“剑侠”,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要是真有那样的高人,清朝还会被八国联军吊打?派几个“高手”把对方将领通通干掉,那不就万事大吉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眼里,老十四就是个曹彰,跟皇位根本无缘;雍正既不是年羹尧的私生子,也不是年羹尧的亲爹;至于“偷龙转凤”,那是某些人的幻想;而相信雍正被刺说,那是武侠小说看多了……

乾隆当上皇帝后,因陈阁老已告老还乡,不久便病逝,所以有关陈阁老是其父的传闻也多了起来。深处皇宫的乾隆虽然未登基时便有些耳闻,但并未太放在心上。可现在不仅传闻多了,而且嬷嬤临终前道出了真情,不能不令乾隆惊疑。为了解除心中的疑虑,决计要赴江南查证,倘若属实,在采取应对之策时,也可寻祖尽到人子之孝。于是七下江南之行便一一展开了,还成了乾隆微服巡游江南之佳话。除第一次外,尔后的六次下江南,乾隆在微服私访时都起用"高天赐"的化名,可见他是有心取"高"姓了。看过上篇的读者可能都会知道,乾隆化名"高"姓不会与主人公"高海生"无关吧?当然,乾隆不会说去江南寻祖,而是名正言顺之微服私访。不过乾隆也属明君之列,在巡游中也作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所以他之南下寻祖也算公私兼顾了?乾隆首次下江南,便是到陈阁老的家乡浙江海宁。这可把海宁知县吓了一跳,不知是禍是福,带着一干人等一直跪迎皇帝。在确知乾隆是来看两朝重臣陈阁老后,才放心下来,于是热心周道地与皇帝带路。同时,还立刻派人去与陈老夫人报信。 知皇上要亲临,陈老夫人早就率全家在府门等候。乾隆到时,陈老夫人全家连忙一齐跪颂"吾皇万岁万万岁!"乾隆见状当即下马,便微笑着说"平身",说罢就隨和地与陈老夫人一同进入府中。在中堂入坐后,陈老夫人再次跪拜皇上。乾隆望着满头银絲,面容慈祥的陈老夫人,剎时心潮起伏,连忙上前扶起老夫人,并和蔼地说:"阁老乃先帝重臣,朕无缘相见,深感遗憾。今能见老夫人慈颜,乃朕之愿也!"清楚原由的陈老夫人听了乾隆之语百感交加,眼含淚水地回复道:"老生能一睹龙颜也为大幸,死而无憾了!"乾隆听后,既感有些不安也觉有些欣慰,于是又对老夫人说:"老夫人如此康健,朕就放心了,朕愿老夫人天年康泰!"二人在相见中,目中都流露出深情,只是不能明言而已。 陈老夫人谢恩后,阁老之子也上前拜見皇上。乾隆仔细地观察他,发觉他之面容神态与已颇有相似之处,心想这应该是自已的亲弟了。便不由自主地拉着他的手,亲热地交谈起来,言谈中时时流露出兄弟之关爱之情。此刻的陈老夫人看在眼里,虽然甚感欣喜,又不得深埋心中,只得強忍淚水。看来乾隆已颇信传闻,所以在陈府一住就是四天。每天都在老夫人或陈公子的陪伴下,在府内四处游览,一景一物都倍感亲切,十分留恋。 一日乾隆游至后花园阁楼处,见门锁锈迹斑斑,便问道:"此何人所居,似乎久已无人住吧"陈公子回禀道:"回皇上,先父留下遗言此楼永不再开,所以一直无人住。"乾隆此刻想,这两日都未发现确切之应证,会不会在此房里呢?于是说:"朕想入内一观,不知可否?"陈公子哪敢不允呢?忙拿来钥匙开开门,又命仆人彻底打扫,然后才请皇上入内。屋内书櫃桌椅应有,壁上掛有不少字画,但都无独特之样。乾隆登上楼,这才发现设有一佛堂,香案上有只黑漆檀香木盒贴有封条。 乾隆本想揭开看看,但还是先征求陈公子意见,实际上陈公子也想看个究竟,当然不会阻止。盒中仅有一张宣纸,上书四字"高氏子孙"。乾隆是很聪慧之人,倾刻便联想到陈阁老难道先辈不姓"陈"的问题,并乘陈公子稍不留意时将字条放在袖中,然后盖上木盒。返回前院后,乾隆到老夫人房中看了家谱,证实了陈阁老之先辈的确姓高。老夫人也毫无保留地将陈阁老先父高海生怎样入赘陈家告诉乾隆,乾隆听后一切都清楚了。当日,乾隆又命亲隨备办好香腊贡品,亲到高氏墓地祭拜。 后来的详情就不多写了,总之后来每下江南,乾隆都要抽时间到海宁看望老母与弟弟,尽以人伦之道,享受人伦之乐。他之所以六次微服私访都用"高天赐"化名也就不难理解了,即高氏赐其身,天赐其帝位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并纂修皇族谱系《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至1921年共修28次。清制定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下子孙为宗室(黄带子),兴祖(努尔哈赤之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之子孙为觉罗(红带子)。宗室记入黄册,觉罗记入红册,共为《玉牒》。爱新觉罗氏之宗谱,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一次修续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由《爱新觉罗氏宗谱》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并改称《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

新宾境内的爱新觉罗氏祖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索长阿后裔均为觉罗,记入己册。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宁公台”六贝勒之一,居住在“六祖城”之一河咯噶善城。该城址初步认定为新宾永陵镇草苍北沟内的罗家堡子古城址。索长阿共生5子,长子履泰,次子务泰,三子绰奇阿注库,四子龙敦,五子飞龙敦。务泰生6子,长子隆苏,次子威准,三子望喜,四子务巴泰,五子僧额,六子洞峨洛。洞峨洛生5子,长子枯迈,次子龙锡,三子禄赫,四子图兰,五子图禄。龙锡生2子,长子阿哈,次子阿塔。

新宾支爱新觉罗氏始祖为阿塔。阿塔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满洲镶蓝旗人。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岁。生子13,长子德特赫,次子凤库,三子福海,四子缓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库兰,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库丹,十一子哲尔恳,十二子巴图,十三子赛必图。阿塔由巡抚降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携家带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经新宾上夹河腰站村时,见此地山青水秀,即将家小安置于该村,他另携十二子巴图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来关外赴任时,共携来7个儿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库丹、哲尔恳、巴图、赛必图。除十二子巴图安置于永陵居住,余6子皆安顿在腰站村。五子留格居住在腰站村街里,六子察馨住前街,九子尹登住胜利村(距腰站2里)北山根底,十子察库丹住西头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必图居后台子。这六支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六大支派。

阿塔举家迁回新宾后,即形成了新宾满族爱新觉罗氏宗爱新觉罗氏今天主要居住在上夹河、下营子、永陵、嘉新宾镇等乡镇。

《爱新觉罗宗谱》现藏新宾图书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共7册,缺第一册《星源吉庆》。近年来,肇恒奇、肇毓勇、肇祥祯等肇氏子孙均在续修宗谱。他们曾数次研究出版本支宗谱,肇毓勇已编出初稿,但终因无专人投入,以及经济拮据等原因,而未能实现。

爱新觉罗氏是满族老姓,有悠久历史。这个姓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尤觉罗脉系是个庞大的氏族“哈拉”(hala),支脉繁多,分布也很广,分化出众多的子氏族“穆昆哈拉”(mukunhala)。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明朝人和李氏朝鲜人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如茅瑞征说:“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国说:“万历戊午夏四月,故龙虎将军建酋佟奴儿哈赤初发难,袭我抚顺关,陷之。”张鼐说:“奴之祖曰佟教场,建州卫左都督佥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日奴儿哈齐,速儿哈齐。”曾经见过努尔哈赤的朝鲜主簿申忠一在万历二十四年从佛阿拉回国后,记努尔哈赤祖父名为“佟交清哈”,还说努尔啥赤自称佟姓。努尔哈赤在其致朝鲜国王的回帖中,也自称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在努尔哈赤家族早已改为爱新觉罗氏以后的十八世纪末,朝鲜史家李肯翊还坚持努尔哈赤佟姓之说。因此,可以肯定爱新觉罗氏早期本以“佟”为姓。

努尔啥赤之“佟”姓如何而来?这要从他19岁结婚时说起,他的结发妻子(元妃)是佟佳氏。佟佳氏之父为辽东巨富塔木巴彦,汉译为“佟巴彦”,努尔哈赤入赘佟家,遂随妻姓佟。此外,他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提高声誉,也需要强调猛哥帖木儿家族的血统。猛哥帖木儿家族既以佟(童)为姓,那么与努尔哈赤既用“佟”姓又用“觉罗”,这是什么原因呢?“觉罗氏”就是金代的“交鲁氏”。努尔哈赤又以觉罗为姓,根据之一是他表彰功臣时多次赐姓觉罗。其继承人皇太极亦如此。另据乾隆上谕亦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之语。据《金史》载, “夹谷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同同,同、童、佟三者音同,因此,有的史书译全为童或佟。郑天挺先生说:“朝鲜李朝《太祖实录》书与《龙飞御天歌》时代相若,所据皆当时记录,而一称童猛哥帖木儿,一称夹温猛哥帖木儿,盖一用汉姓,一用对音。”这说得很清楚明了。努尔哈赤一会自称“佟”姓,一会又自称“觉罗”,原来是同一个姓氏。“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在努尔哈赤后期,“觉罗”的涵义又发生了变化,即由代表爱新觉罗整个家族而转为特指这个家族的旁系,即疏族——塔克世堂兄弟的后裔。于是,“觉罗”就从姓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代称。姓爱新觉罗的人,就分成了皇家嫡系(直系黄带子〕即宗室和旁系即觉罗(红带子)。自努尔哈赤始,其宗室用爱新觉罗这个姓达300余年。满族使用姓氏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因此,在官方文献中极少见到“爱新觉罗”这个字样。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为什么有取姓为“金”、“肇”等汉姓的呢?有说,“爱新觉罗”汉译为肇姓, “爱新”汉译为肇,因此猛哥帖本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者也。又说,“爱新”汉译也为“金”,“爱新觉罗”即“金姓”,清朝皇室贵族和金代统治者出于同一部族。上二说法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其实,早在清朝初年顺治追封肇祖原皇帝之前,早已使用“爱新觉罗”姓氏,这点皇太极加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可努尔哈赤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其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其余的觉罗氏则于前俱加土“民”字,构成了“民党罗”,其族属众则以地名为氏,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这样, “爱新觉罗”就不应认同为“肇”姓、“金”姓、“金之遗族”等意思,而应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的意思。这也是神女吞朱果诞育努尔哈赤家族这一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反复强调自己的始祖为上天所生(君权神授)的基本依据。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六祖(其余的)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另有获罪而未除氏者,系紫带子。爱新觉罗家族在有清一代享有特权,因此,无人愿舍弃其姓氏。直至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但“宗室与人私生子,则不入属籍,赐姓口觉罗禅,犹言非正支也。”

爱新觉罗姓氏400余年的演变,首先表现在-名字的汉化上,如福临、玄晔、乾隆等名,即已汉化。据史载:乾隆“命取‘永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钦定续拟‘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丁巳,又钦定续‘焘闿增祺’四字,均见谕旨。”取名已经汉化,但“爱新觉罗”这个姓依然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爱新觉罗氏族成员,除极其个别的,多冠以汉字单姓。起冠汉字姓规律为:一、以满语意思冠以汉字。爱新,汉译为“金子”,即以“金”字为姓,如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金璧辉、清高宗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金启孮。另如金寄水等。二、以名为氏。清末以后,以父祖名字得姓者,有汤、英、祝、荣、永、万、成等。如新宾支迁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几个分支,“溥”字辈的汤武涉之子孙,即以“汤”字为姓至今。汤武涉生有五子,为“毓”字辈,长子汤毓琮,次子汤毓琰,三子汤毓琢,四子汤毓瑁,五子汤毓睁。他们的子女则为汤伟刚、汤洋、汤巍(女)、汤伟红(女)、汤伟玉(女)、汤隽东、汤隽王嬴。汤伟刚之子,即汤武涉之曾孙,为汤灵岳。溥哲后改名为洪哲,其子孙即以“洪”为姓。沈阳的肇凤来(毓字辈)之侄肇恒增,据其父辈名之首字而改肇姓“凤”。恒增同辈亦有用“恒”为姓的。三、以“肇”(或赵)为姓。居于新宾的爱新觉罗氏除上述冠以“汤、洪”等姓氏者外,绝大多数冠以肇姓,乃缘因肇祖猛哥帖木儿。但索长阿一支之后裔则没有冠以“赵”姓。其他地方爱新觉罗氏有冠“赵”姓者,如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穆布之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改姓肇(或赵)为金,辽宁省北镇县赖公堡一带赖穆布的后裔也以金、赵为姓。美术学家爱新觉罗·溥仙,又名赵师兴。四、将爱新觉罗简化为“罗”,并以之为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即是。五、原姓不变。极少数爱新党罗氏之人仍然使用原姓,如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毓(上品下山)等。一些地方的爱新觉罗氏,也有冠以其他姓氏的,但都不忘其爱新觉罗的旧姓。如居于北京等地的爱新觉罗氏冠以金、罗等姓,居于辽阳的冠以海姓,居于沈阳的冠以肇、德、洪、凤、恒、铁、毓、涛等姓,新宾这支除冠以肇姓外,还有冠以依、罗姓的。

爱新觉罗氏字辈问题。《爱新觉罗宗谱》自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以下24代世系,自18世以后改汉字姓“肇”。可在《宗谱》中既没出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又没出现汉字“肇”姓,这是满洲个氏族修谱的共同特点,即姓、名不连写。爱新觉罗氏字辈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近几年来,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的爱新觉罗氏的字辈多是不正确的,原因都是以《玉牒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字派》来作为爱新觉罗氏字辈的。此字辈中只有“胤弘永增祺”是爱新觉罗氏字辈,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民字辈。

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阁(错字,应该为“闿”)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字辈。

正确的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爱新觉罗氏宗谱从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续修的《爱新

八极拳创始人是谁?

八极拳创始人是吴钟。吴钟(1732~1822),字弘升,回族,清代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八极拳创始人。《吴氏家谱》记载,吴氏祖籍安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