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怎么保存下来的?我们的信件不总会弄丢吗?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没有按照曾氏族谱派姓来取名字,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曾麟书没有按照族谱的派别来为他取名。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原本按照族谱派别为其取名为“国材”,但因其年少时成绩平庸,而且身体也比较弱,所以曾玉屏便请算命先生为其取名为“国藩”。曾国藩的“藩”字在《诗经》中意为“篱笆”,寓意为其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成为国家藩篱。
曾国藩的名字是按照“国”字来取的,他的兄弟们则按照“纪”字来取名,如曾国葆、曾国华等。这一派取名的做法也被延续到了曾国藩的兄弟们及后代的取名中。
完整的应该是:又请人画椿萱重荫图,观者无不叹羡。
椿,指父亲;
椿萱:代指父母;
重:双,两个人。
荫:荫附,庇荫,比喻父母长辈。
画椿萱重荫图:画父母亲两人的画像。
整句话就是:又请画师来画父母亲两人的画像,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羡慕的。
不一样的曾国藩(7)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 浪子回头曾玉屏(一)
刚刚过了65岁的曾竟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念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曾氏先祖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竟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曾氏先祖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吉安(永丰)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此一曾氏先祖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湖南曾氏有始祖公曾孟鲁一说,是自宋代始。但似有争议,因与另一说之迁入湘乡的始祖公曾孟学有不合逻辑之处。矛盾之处首在于“曾孟鲁、曾孟学”的名字上,本是同族相差六百年的血脉,可名字却似“兄弟般”,因之存疑。
因此,另一说较为可信,也有大界族谱为证,记载的是曾氏迁入湘乡荷叶塘籍的始祖曾孟学。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算法是从明代开始、范围更小而已。
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
曾孟学、字少林,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阳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殁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杨坪。
曾孟学为武城曾氏 62 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鹏、宏钦、宏茂。清顺治十七年(1660),曾孟学率全家由衡阳大花堰迁衡山白菓。一到白菓,则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带七个儿子过日,总觉不兴旺、不发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携长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菓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属双峰县荷叶乡),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湾,继迁熊动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乡大界曾氏。
湘乡大界曾氏
曾家祖籍原为湖南衡阳,清初才迁到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大界。
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字元吉,族中称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
曾辅臣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就是坐在堂中做那奇异之梦的竟希公——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竟希生有两子,他的第二个儿子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即为曾国藩的祖父。
嘉庆十三年(1808),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大界里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白杨坪村,在此定居下来。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谱,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曾氏迁于湘乡之初,家境还不富裕。直到曾国藩高祖曾应贞这一代,其家境才渐渐好转。
据曾国藩后来说,元吉公年轻时家中贫困,后来发起家来,慢慢积聚了价值数千金的产业,家里起了几处宅院,曾家子孙才算过上收租吃租的地主生活。
曾应贞年老,除留下衡阳境内的四十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其余全部分给了他的子孙。但子孙与子孙不同,有勤俭持家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的,也有坐吃山空很快败落的。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曾应贞其他支派的子孙已大多衰落,唯独曾玉屏这一家日渐富裕,有屯田有余粮,成了据有百余亩田产的地主。当然,这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地主,甚至只能算作富农。
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此处先按下不表,本书会专文叙述。未完待续 )。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53闫松 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8月5日星期一,共读第64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三年” 六月六日 致温甫弟书 第202--207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单独给一个弟弟写信,此为曾氏现存家书的第一封。温弟,即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国华,字温甫。这年温甫二十一岁,因得到大哥的资助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长沙城里最有名的书院,当首推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其次则为位于南门外的城南书院。此书院即著名的湖南一师的前身,当时的主持人为湘中名学者、数学家丁秩臣。
在第一小节中,曾国藩首先夸赞六弟,笔仗实实可爱。对于六弟,他寄予了更多的期望。
在第一小节中我们又看出,曾国藩对自己的反省,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要学习的是曾国藩,他这种不断自我反思,从而不断进步的优点。曾国藩以前总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以至诚为第一要务。但是他也看到只有“至诚”而不够“曲致其情”,这样也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的确是这样,有一些想法,我们不得不“委屈婉转”的去表达。
在第二小节中,曾国藩强调了求师求友的原则。做老师的,应当是学生的榜样,是要。有威仪,有敦厚实在的品质,更要有学问宏博通。在求朋友方面,更主要的是知识渊博,这样在一旁夹持自己,使自己更有不断进步。无论是自己的老师还是自己的朋友,总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有怠慢亵渎之心。
在第三小节中,曾国藩强调,读书贵在一个“专”字,所谓读书要专一,读书时要专心致志。功课本身没有一定之法,但需用一个“专”字贯穿始终。这也是我们在平时读书写作以及生活上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的地方。
在第四小节中,他仍然强调,读书要有目的性,更要专心致志,不能茫然无知无措。
在第5小节,曾国藩强调如何去“专”。每一种体例都有每一种研究的方法。要专看一种文集,从头至尾,一门深入,这样再加上好友的夹持一定会更能学得更深入。
第六小节强调,写字要有恒,要求每一天都要去写,不可间断。每天写100个字并不难,关键在于要不间断的去练习,那么一定最终会成为书法家。写字既要坚持,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功夫也要用到位,所谓,“既要深思,又要善于感悟”,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不断的进步。
第7小节提到了,自己所写的最近所写的诗作。这组《感春诗》未寄,寄出的则是专为温甫写的两首怀弟诗。让我们来说说这两首诗。
第一首为:“十年长隐南山雾,今日始为出岫云。事业真如移马磨,羽毛何得避鸡群。求珠采玉从吾好,秋菊春兰各自芬。嗟我蹉跎无一用,尘埃车马日纷纷。”
首联说温甫好比出岫之云,终于离开家乡来到省城,日后前途当不可限量。颔联说学业要靠一点一滴地艰苦积累,与人相处要择善而从,避平庸而就高明。颈联说兄弟爱好相同,期待弟弟将来有大成就。尾联叹息自己虽为词臣,却陷于京师人事应酬之中,虚度岁月,一事无成。
第二首为:“岳麓东环湘水回,长沙风物信嘉哉!妙高峰上携谁步?爱晚亭边醉几回。夏后功名余片石,汉王钟鼓拨寒灰。知君此日沉吟地,是我当年眺览来。”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自己对长沙城的怀念。曾氏在考中秀才后进长沙岳麓书院深造,在这里仅读一年的书后便中甲午科乡试。无疑,岳麓书院的求学生涯在曾氏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相应的,长沙城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曾氏念念不忘妙高峰、爱晚亭、岳麓山上的大禹碑,以及有着几分凄凉色彩的定王台。结尾两句表面看起来,是说六弟今日的吟咏之地就是大哥当年登高远望时眼中所见之处,背后的意思是希望六弟能接续大哥的足迹,凭借着长沙城里的书院得售功名,出人头地。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日 致温甫弟书
温甫六弟左右:
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仗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熟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特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叶,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
来信要我寄诗回南。余今年身体不甚壮健,不能用心,故作诗绝少,仅作《感春诗》七古五章。慷慨悲歌,自谓不让陈卧子;而语太激烈,不敢示人。余则仅作应酬诗数首,了无可观。顷作《寄贤弟诗》二首,弟观之以为何如?京笔现在无便可寄,总在秋间寄回。若无笔写,暂向陈季牧借一支,后日还他可也。
兄国藩手草。
这一封信,是最近这段时间所读最长的一封信,总共十个小节,初读感觉到甚为不耐烦,忽然想到,曾国藩事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湖南人特有的性格,也就是 霸得蛮,耐得烦。尤其是做事上要 耐得烦,因此下定决心,潜下心来仔细研读。
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都是些书信往来,但第一小节侧重于发出的信件,第二小节侧重在所收到的新件,事无巨细,条分缕析。
第三小节侧重介绍彭山屺,这个人对于所交代的事情完成的细致又认真,真可谓值得可堪大任,值得托付,因此曾国藩在将来与之能够精诚合作,彭也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干将。
第四小节介绍家中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对待家中仆人的态度,一个是蠢且负恩,一个是老成持重,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著称,在结合上文对于彭山屺的态度,可以看出,曾国藩识人,看出他怎样用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小节,言自己经济的窘况,在北京城仍需借钱度日,只不过与家乡不同的是,不会有人强迫还债。而此时的湖南乡下,就会有人强迫还债,就当然有楚善八叔的事情发生。文中提到的炭资,是在清朝合法的灰色收入,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第六节,里面提到了搬家风水之事。风水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谓风水之地,就是适宜人所居住的地方。
第七节,总体介绍天下的大事。广东之事,黄河之事,知当时天下之动荡。
第八节,关于楚善八叔的事情,曾国藩反复地强调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所想,可见其办事之谨慎。又强调,家以和为贵,总是替人着想,最后,托付师友尧阶,可见其识人之准,能把握住这个人确定能帮自己的忙。
第九节,从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此人有所风闻,所以,让家人打听此人,可见其关心故乡政治清明。
第十节文中所说,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这句话是讲学习的心态~看历史应该天天看,这句话是讲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温习经书须先穷一经,这是讲学习的方法,先学一书,必须先通畅,然后再兼收并蓄才能转化。
这一节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启发,需要深自体会,我总是一本书没有看完就着急看其他的书,所以对于读书的体会总是不够深刻,看过就忘,不能深入,以后应身自戒之。
当然,只读一本书,自然感觉到枯燥,我觉得可以同时读几本书,但是要反复研读,直到融会贯通。并且总以一本为根本才对。
反思 总是着急看其它书的原因,我觉得是选书之时不够慎重,经过反复选择买下的书,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十八日发家信第八号,知家中已经收到。六月初七发第九号,内有男呈祖父禀一件,国荃寄四弟信一件。七月初二发第十号,内有黄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
男等接得父亲归途三次信:一系河间廿里铺发,一汴梁城发,一武昌发;又长沙发信亦收到。六月廿九接丹阁叔信。七月初九彭山屺到京,接到四弟在省所寄《经世文编》一部,慎诒堂“四书”、《周易》各一部,小皮箱三口有布套,龙须草席一床,信一件,又叔父手书。得悉一切:谱已修好,楚善叔事已有成局,彭山屺处兑钱四十千文。外楚善叔信一件,岳父信一件。七月廿七日接到家信二件:一系五月十五在家写,一系六月廿七在省写。外欧阳牧云信一,曾香海信一,心斋家信二,荆七信一,俱收到。
彭山屺进京,道上为雨泥所苦,又值黄河水涨,渡河时大费力,行李衣服皆湿。惟男所寄书,渠收贮箱内,全无潮损,真可感也!到京又以腊肉、莲、茶送男。渠于初九晚到,男于十三日请酒,十六日将四十千钱交楚。渠于十八日赁住黑市,离城十八里,系武会试进场之地,男必去送考。
男在京身体平安。国荃亦如常。男妇于六月廿三、四感冒,服药数帖,痊愈,又服安胎药数帖。孙纪泽自病痊愈后,又服补剂十馀帖,辰下体已复元。每日行走欢呼,虽不能言,已无所不知,食粥一大碗,不食零物。仆婢皆如常,周贵已荐随陈云心回南,其人蠢而负恩。萧祥已跟别人,男见其老成,加钱呼之复来。
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借钱之难,京城与家乡相仿,但不勒追强逼耳。前次寄信回家,言添梓坪借项内,松轩叔兄弟实代出钱四十千,男可寄银回家完清此项。近因完彭山屺项,又移徙房屋,用钱日多,恐难再付银回家。
男现看定屋在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准于八月初六日迁居。初二日已搬一香案去,取吉日也。棉花六条胡同之屋,王翰城言冬间极不吉,且言重庆下者不宜住三面悬空之屋,故遂迁移绳匠胡同房,每月大钱十千,收拾又须十馀千。心斋借男银已全楚,渠家中付来银五百五十两,又有各项出息。渠言尚须借银出京,不知信否。
广东事前已平息,近又传闻异辞,参赞大臣隆文已病死,杨芳已告病回湖南。七月间又奉旨派参赞大臣特依顺往广东查办,八月初一日又奉旨派玉明往天津,哈哴阿往山海关。黄河于六月十四日开口,汴梁四面水围,幸不淹城。七月十六奉旨派王鼎、慧成往河南查办。现闻泛溢千里,恐其直注洪泽湖。又闻将开捐名“豫工”,例办河南工程也。
男已于七月留须。楚善叔有信寄男,系四月写,备言其苦。近闻衡阳田已卖,应可勉强度日。戊戌冬所借十千二百,男曾言帮他,曾禀告叔父,未禀祖父大人,是男之罪,非渠之过。其馀细微曲折,时成时否,时朋买,时独买,叔父信不甚详明,楚善叔信甚详,男不敢尽信。总之,渠但免债主追逼,即是好处,第目前无屋可住,不知何处安身?若万一老亲幼子栖托无所,则流离四徙,尤可怜悯。以男愚见,可仍使渠住近处,断不可住衡阳,求祖父大人代渠谋一安居。若有馀赀,则佃田耕作。又求父亲寄信问朱尧阶,备言楚善光景之苦与男关注之切,问渠所管产业可佃与楚善耕否。渠若允从,则男另有信求尧阶,租谷须格外从轻。但路太远,至少亦须耕六十亩,方可了吃。尧阶寿屏托心斋带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簠簋不饬,声名狼籍。如查有真实劣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须机密。
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厚二总以书熟为主,每日读诗一首。
右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致父母书 第66页-70页
随书成长:这封信写于正月十八。
第一节写与家中书信物品往来。
第二节是重点,主要写在初八之后,弟弟曾国荃患病及如何医治的情况。以及自己心中感受。
曾国荃所患是时疫之症,大概应该是冬天的一种传染病,再加上肝家有郁,胃家有滞。所以病情比较严重,曾国藩写道,当自己听到弟弟呻吟之声震屋瓦,自己日夜惶惧,可感乎对弟弟一片深情,曾国藩对自己的九弟较其他的兄弟更给予一番殷切之期望,所以责己之情更为切痛。此种兄弟之情当为我们深切体察和学习。
兄弟乃手足,在过去封建大家庭中兄弟几人长大之后一般会分家 ,所以这种手足之情更为难得。
细思我在家身为兄长,读到此处,不禁为其挚情所感,反观自己,对弟弟关怀不够。我与弟弟相差三岁,但童年时并不成长在一起,爸爸妈妈扶养他,而我在姥姥中长大。到六岁以后我和弟弟才在一起生活,故而,总觉得感情有一些隔膜。现在长大了,都各自成家,虽是一奶同胞,虽是经常见面,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之间当然不会有兄弟失和,妯娌反目之现象,但是我想我可以做的更多和更好,所以我想,当从自己出发,应该主动去关心弟弟及其家人,这种关心应当从内心出发,主动去做些什么。
第一要深切认识到 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这个道理。兄弟不和往往从心存芥蒂开始。曾国藩一家兄弟之间也有不和之时,但曾国藩总以忍让为主,求得和气致祥,如若不合,则乖气致戾,而家中将来必有事实明证。这是兄弟之间最重要的,无论如何力求以和为贵力求和睦,即使有兄弟不睦,也不要让外人得知,宁可自己吃亏。
第二是多关心教育子侄让他们立志。立志是树立一个人生追求,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曾国藩说:“古者英雄行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所庇者众。诚信则置址甚固,结构甚牢。”“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子侄立志了,必定家业兴旺,家族必然有祥和之气。
第三是勤。就是勤于与弟弟及其家人沟通。曾国藩说:“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退。”“勤可以补救愚拙,不知者将渐知,不能者将渐能。”只要勤于去做,去沟通,必有成效。
四是恒。曾国藩曾经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我要坚持去做,恒心不改,定能使家中一派祥和。上不愧于父母之心,下不愧于兄弟之情。让自己的家更有一种一团和气,做父母也会更高兴。
最后一小节,写英国侵略者的状况,黄河决口,湖北民变,我感到这实在是一个乱世之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新正初七日男发第一号家信并鹿脯一方,托俞岱青先生交彭山屺转寄,不知到否?去年腊月十九发家信,内共信十馀封,想已到矣。
初七日信系男荃代书。初八早,男兄弟率合寓上下焚香祝寿。下半日荃弟患病,发热畏寒,遍身骨节痛,胁气疼痛。次早,请小珊诊,系时疫症。连日服药,现已大愈。小珊云:“凡南人体素阴虚者,入京多患此症。”从前彭棣楼夫妇皆患此症,罗苏溪、劳辛阶、郑小珊、周华甫亦曾有此病。男庚子年之病,亦是此症。其治法不外滋阴祛邪,二者兼顾。九弟此次之病,又兼肝家有郁、胃家有滞,故病势来得甚陡。自初八至十三,胁气疼痛,呻吟之声震屋瓦。男等日夜惶惧。初九即请吴竹如医治。连日共请四医,总以竹如为主、小珊为辅。十四日胁痛已止,肝火亦平。十五日已能食粥,日减日退,现在微有邪热在胃。小珊云:“再过数日,邪热祛尽,即可服补剂。本月尽当可复体还元。”男自己亥年进京,庚子年自身大病,辛丑年孙儿病,今年九弟病,仰托祖父母、父母福荫,皆保万全。何幸如之!因此思丁酉春祖父之病,男不获在家伏侍,至今尚觉心悸。九弟意欲于病起复体后归家,男不敢复留。待他全好时,当借途费、择良伴,令其南归。大约在三月起行。
英逆去秋在浙滋扰,冬间无甚动作。若今春不来天津,或来而我师全胜,使彼片帆不返,则社稷苍生之福也。黄河决口,去岁动工,用银五百馀万,业已告竣,腊底又复决口。湖北崇阳民变,现在调兵剿办,当易平息。
馀容续禀。
男谨呈。
曾国藩家书是怎么保存下来的?我们的信件不总会弄丢吗?
本文2023-10-05 15:08: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