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寻根 寻根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老乡,他是50年代去东北的,他媳妇是东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东口音,但到了他孙子辈,完全就是东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给东北人,现在已经一口的东北口音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来说,相比于当地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生存环境,自带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东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大槐树的老家传说。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经过了几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经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中再也寻不到山西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强弱问题。
满清入关,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终不同样被同化了吗?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词汇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但主体仍为汉语言系统。主要是在东北,汉族仍然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东北人口中,河北,山东,河南的移民汉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东北的卫所,依然是汉语体系,各种语言交相融合最终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我发现一个问题,黑龙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东人,而我们吉林德惠这边,闯关东也都发生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
比如我家家谱记载。我家祖上来自山东河间府的李家庄。名字叫李发
我已经是第七代人了,而周边90岁老人也都说的东北话。
是不是黑龙江闯关东比吉林晚?
闯关东的大多数都是建国前的事,随说解放以后也没有担是岁数都八九十岁了,现在的原籍山东人都是第二代了,他们语言自然容和到当地了,在说他是在东北这上学,学的就是普通话……
在过三十年怕是一句山东话也不会说了,我五十多岁了有时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东话……比如俺家,俺这一块,妈妈,叫娘,吃大煎饼,卷葱,吃酱,喝玉米面粥,这些都保留下来的山东人的习惯……
做为一个东北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东北从开禁以来,每年以五十万的人口数量递增,到了三十年代,人数已达三千余万。其中,山东人及其后裔占绝对主力,据民国十九年人丁文献记载,山东籍移民约2千万余。其他的有东北原生人(五代以上居东北人士),山西移民,冀北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之所以占绝对主力的山东话没有得到保留,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人到东北后,饮当地的水,食当地的粮,不免生理上有些变化。再说,新生代在生活中遇见未知的事,未知的物,必然要问当地人,这样有些东北土语变在脑海中扎下根来。二是当时的东北,移民一般都从事农耕,贩卖,手工等低级行业,而政府机关,关口驿站多为当地人把持,你想要办事麻溜,就必须会说一些东北话,久而久之,东北话就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语种。三,当时的东北虽然山东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杂居,特别是在城里,你想啊,各种方言交流起来多费劲。统一成山东话吧,人家山西人不干。就是山东人之间交流也成问题(方言太多),这样显然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最后,大家都欣然接受东北话进行交流,既有归属感,又不伤和气。后来,全国确定普通话标准后,由于东北最接近普通话,所以新生代的学习热情更是高涨,时间长了反而忘记了家乡话。
山东人闯关东:
口音有一个地区没变,只是都是老年人了。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江平原,农业部下属的国营农场。2012年有幸去那采访,退休的老人清一色山东话,新生代东北话不标准,普通话却非常标准,得益于那的知青多(河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哈尔滨,北京,上海),来自五湖西海的人多。普通话就成了大家沟通的标准。
敢于挑战的山东人个性:
这部分人其实山西人居多,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天下红雪,长红苍蝇,瘟疫盛行!不得已,移民山东,活下的,个性极其坚韧,一旦活不下去就去当“响马,绿林”。清朝末年,私自穿越“柳编墙”去关东谋生。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打仗,日本胜利后,朝鲜族就偷渡东北靠着日本人关系(日本朝鲜合并—见中国近现代史),暗中想占领东北。清朝就开禁东北,几千万山东人疯狂涌入东北,保住了边疆,这是山东人一大功劳!
东北方言:
东北人并不是客家人,自古就走汉族在那生存,个性很强,不服输,好斗狠。看《三国志》,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再看《史记》商朝纣王的叔叔箕子带领商族人建立 朝鲜,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这部分人和当地土著结合,一会变成匈奴,一会鲜卑,一会蒙古族满族等等。 东北话就是博众彩之长,在黑土地和严寒的哺育下,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方言。
马未都说过这个事,就是东北话是什么话,东北话是说垮了的山东话。东北以前没方言,那地方满族人不开放,后来开放了,开始闯关东,山东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样,去了以后综合了各种口音包括当地的口音,这才有了东北话。而且东北好多地方还有很正宗的山东话,就是没说垮的山东话,可以说山东话对于东北话的影响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东方言了。
去过东北的人会发现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方言差别很大,辽宁方言有明显的东北味,而吉林黑龙江方言不明显,感觉就是有点垮的普通话。这可能跟人口迁移有关,黑龙江绝大多数人都是吉林迁过去的,而吉林绝大多数都是闯关东的各个地区人。辽宁本土性则延续很好,有很多世代居住的人口。小时候同学有不少山东人,都是太爷爷辈迁过去的,近年来黑龙江经济萧条,很多人又回山东老家了。
大连丹东说的什么口音?从大连往北,山东口音逐渐减轻。你仔细辨别,辽宁的各地方口音其实有差别。黑龙江最接近普通话,吉林次之。
不是啊!
山东方言在东北保留的很好啊!不说大连话基本就是烟台话,就是辽吉黑加内蒙东部,到处也能听到山东方言啊!东北民间的好多方言土语,只有东北人和山东人能听懂。比如胶东人的口头语biang,东北人都会说。还有如“鼓拥”、“扎古”等等等等,实在是很多很多。其实东北文化就是土著(以满人为主)文化与齐鲁文化的结合。包括东北菜其实也就是山东菜在东北的变异而已。
闯关东之后的山东人并没有全部失去自己的方言。在中国东北地区有许多山东人聚集的地区依然能够操着一口流利的山东话。
闯关东是我国 历史 上十分重要的一场大规模移民运动。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于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而且不同于 历史 上的其他官方移民活动,这场移民迁移是由民间百姓自发性进行,甚至在闯关东初期还受到过满清政府的打压和禁止。为的不过是保护他们心目中的龙兴之地不受到打扰。
然而随着中原地区的人快速增长以及土地被地主豪绅阶级,关内的许多地区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尤其是山东地区历来人口稠密且洪涝旱灾不断。因此到了清朝中后期山东地区的底层老百姓生活状况十分贫苦。
因此一些人便通过偷渡渤海海峡或者沿着海岸线越过山海关而进入东北地区,这些山东来的移民抵达东北地区之后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后来随着辽东地区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早期的移民又开始继续迁移至黑龙江地区及大兴安岭地区。
因此在东北地区的山东人主要集中在辽宁和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而且在辽宁和黑龙江有许多山东人聚集的“山东村”。
而在这些山东人聚集的地区村里的许多老人依然保留着山东口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山东人中有许多是民国时期乃至于新中国建国之后迁移到东北地区,许多人其实是出生于山东而工作生活在东北,因此乡音未改。
当然大部分的早期移民的后代则已经融入到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体系之中,这些人平时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却很难再掌握父母辈口中晦涩难懂的山东方言。
而东北地区的方言则是在吸纳了传统汉族的发音方式以及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特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山东地区的方言。因此尽管山东话跟东北话在发音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许多俗语和方言则十分接近,尤其是一些名词和动词更是几乎可以通用。
我祖藉在四川,明朝中期去的云南,难道叫我川妹子!!!
山东人去了东北,当然是东北人了。
当然祖藉改不了,如我有四分之一的汉族血统,我还要认为我祖先来自四川
打断骨头连着经,血脉刻上的永远奔腾
如长江黄河都来自雪域一样
谁的基因里没有O系列
都是中国人
为了生活,祖先都在流离辗转
为了找块土地,丢籽发芽收获
那来的重要吗?
还不如爱国爱家别让先人丢脸,白养育后代。
若要找根源,找的过来否?
其实,闯关东在东北定居的山东人,如果他不出东北,人家还是习惯称他们是山东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口音都改变不大。等到他们的后代,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生活习惯到口音,己经看不出听不出和当地人有什么不同。当改革的大潮来临时,这些闯二代闯三代。奔赴到全国各地,在那里生根发芽。当地人自然都称呼他们为东北人。这些人有的回到了山东老家。山东人依然认为他们是东北人。其实无论是哪个地方的人,移居到另外一个地方。只要居住两代以上,那你就成为了当地人。如果追根溯源,住上查几辈,有很多本地的东北人都祖居关内。
你好,我是不羁玛雅,一名军转干部,同时也是闯关东山东人的后代。
我认为,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存在以偏概全的常识性错误。闯关东的并不只有山东人,“东北人”并不只是对当年闯关东先人及其后代的称呼。我把对此问题的看法简单梳理如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东北”和“关东”这两个地理概念。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桑田,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 追根溯源闯关东的 历史 脉络,其实质就是生存大迁移。 翻开“闯关东”二百多年的 历史 画卷,从清初到民国时期,每一次关内人向关外的流民大迁徙,无不是因为当时民不聊生的恶劣生存环境使然。其中山东人“闯关东”,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迫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和官府的横征暴敛,一批又一批山东人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到地域辽阔的东北大地谋生。虽然迁徙之路荆棘满步,可是没有什么能够扑灭当年以山东人为代表的流民心里那团谋求生存的希望之火。
再次,东北人到底是啥样的人? 东北人,包括土著的和外来的,各族人民在东北大地上长期共同融合,共同塑造了今天东北人的性格与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少数民族人口约1350万,是全国满族、蒙古、朝鲜三个重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汉族在东北是主体民族,人口占全区88%左右,多来自齐鲁燕冀之地。在迁徙而来的队伍中,山东人占了绝大多数。有资料表明,在解放前东北的三千五百万居民中,山东人就占了二千万。记得高中时期,我曾经做过一个粗略地统计,全班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山东人的后代。我也经常对同学戏称自己是“齐鲁孔孟魂,白山黑水人”。这就是为什么民间有时会简单地把闯关东的山东人及其后代作为东北人的代表称呼的原因吧。
然而今天的东北人确实又是东北人,而不是山东人。因为我们那杂糅的灵魂里包含了极丰富的东西,你慢慢品。
最后,让我悄悄地告诉你,我的祖籍是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生活, 社会 经历,让他们融入啦东北。
闯关东的山东人,只要从陆地山海关进入关外,从山东半岛坐船,或划着羊皮筏子,过渤海中部进入辽东半岛,再深入东北大地东南西北,就算东北人,为什么,天天闻着东北林海的空气,喝着松花江,辽河,呼兰河的水,吃着亮油油的大米,啃着老玉米,吃着山珍野菜,餐着猪肉大粉条,喝着高梁酒,听着二人转,听着虎叫,听着野猪叫,由其那东北特色野驴的美妙嚎叫,叫人彻夜难眠,在这里从嘴里打出的饱嗝,足足可吸引一只喜雀,盘旋在头顶上空,因为喜雀爱闻这口杂气。
答:
因为关东指的就是东北地区,东北民间也称呼关东叫关外。过去曾经流行说,“关东城,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关东城,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生了小孩吊起来,大姑娘叼烟袋”。这些都是真的。在北大荒没有开垦出来之前,也俗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我记得,我上小学期间,人如果遇上了弥天大雾的天气过后,经常在高压线下方捡到撞断脖子的野鸡和沙半鸡,拿回家改善伙食打牙祭。放暑假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给下学期准备学杂费,我们小学生跟随哥哥、姐姐们去山里挖药材,一个假期下来,学生自己卖药材的收入完全足够自己交学费了,还能添置一身新衣服。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东北是个富饶美丽、资源丰富的地区。
最早闯关东是在清朝末年,我们的祖辈为了生存来到了人少地多的辽阔东北,百年下来,早已融入东北,成为东北人口的主力军,既然已经离开山东,而且时间又那么久,已经好几代人了,肯定就叫东北人了 。
你好,对于“闯关东的山东人为啥叫东北人?”这个话题,我有自己的的看法,不妨说出来,参与讨论。
我认为,如果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今天还健在,或者说现在的山东人到东北定居了,他们绝不会说自己是东北人,而一定还会说他们是山东人。
就如同现在的山东人中,有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到山东的后代,他们不再会说自己是山西人一样,而把自己当成了山东人。
我是一个年近七旬的东北人,从年龄说也算爷爷辈了,我的祖先就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从我的孙子往上排,到刚开始闯关东那一辈,也有十几代之多了,就我而言,我也仅仅只知道我的先祖当年为了生存,逃荒而闯关东,从此落脚定居东北的,如果真要追根朔源,问我是山东何地?何宗?我还真的一无所知。就连我们家现在的家谱也仅记载到闯关东之后的先人,由此可见,像我这种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在东北人中也为数不少,那么,这些人今天把自己称为东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我想说,不管我们是山东人也好,也不管我们是东北人也好,也不管我们是哪里的人,哪个民族,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更加美好。
闯关东的那一代人已经成为 历史 !他们的子代甚至孙代在东北生活了几十年,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东北人!现在的东北人大多是他们的父辈闯关东过来东北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山东人过来的。纯正的东北人很少!满洲以前东北人烟稀少!
寻根 寻根 寻根
本文2023-10-05 15:07: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