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康姓的起源,第1张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擅权,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遗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决定,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的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处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战国时宋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东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现在庐山康王谷。

  

脉系二

源自康居(康国),以国为氏。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但汉庭因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以上记载明确地说:西汉成帝时,康居国曾遣子入汉,而且此后双方还交流不断。后《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此条不仅继承上说,且更具体地指出:后留于河西,以国为氏。

为什么说康氏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唐康国)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呢?证据如下:

(1)今查正史诸书,首载康氏名人传记的是《梁书》卷一八《康绚》(南史下卷55康绚传同),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这是史书明文记载的,不容置疑的。

(2)今查《世本》辑本、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均无康姓记录。这说明从黄帝传说时代至东汉末年如此长时期内,未有康氏(指卫康叔之后裔)活动之痕迹。只有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康居人来华后,始有记载康姓人士的活动,所有这些康氏均称康居人。

(3)为何唐《元和姓纂》,书称“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呢?最初来华的康居人(唐康国)对于自身的来历并不讳言,也不愿割舍。如《康婆墓志》(647年):“博陵人也,本康国王之裔也。高祖罗,以魏孝文世,举国内附,朝于洛阳,因而家焉,故为洛阳人也。”《康阿达墓志》(贞观年间):“西域康国人也。祖拔达,凉州萨保。父莫量,同葬安乐里。”但安史之乱后,生活在中原的大多数康国人的墓志有个明显的变化,即讳言出身,他们力图用改变自己的出身和郡望的做法,来与胡人划清界限。如《<康府君夫人康氏墓志》(760年):“会稽人也。春秋五十有七,以乾元三年二月廿二日,葬于长安县城西龙首原,礼也。”《康氏墓志》称:“会稽人。” 《康志达墓志》(821年):“本会稽人也。自曾祖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书、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原因就是因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统辖地区有一种排斥胡化的思潮,从而对这里的粟特人心理和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融入汉族社会,摆脱自己外来民族的色彩,便纷纷改变郡望主动使自己“变”胡为汉,都将自己的远祖上溯到商周时期。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以及满清对四川的多次洗劫,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现在收集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康泰、康僧会、康绚、康子元、康昆仑等。1、康泰:三国时期吴国航海家,其主要成就是初驶南海,其生前主要作品有《吴时外国传》等,据相关史书记载,康泰一行人曾出驶远至林邑扶南诸国,是最早航海到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地的旅行家。2、康僧会: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他原是西域康居国大丞相的大儿子,其单名为会。

康泰、康僧会、康绚、康子元、康昆仑等。

1、康泰:三国时期吴国航海家,其主要成就是初驶南海,其生前主要作品有《吴时外国传》等,据相关史书记载,康泰一行人曾出驶远至林邑扶南诸国,是最早航海到东南亚以及南亚等地的旅行家。

2、康僧会: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他原是西域康居国大丞相的大儿子,其单名为会,他不贪恋富贵美色,而是看破红尘,崇尚佛法,遂削发为僧,秉承佛旨,弘传佛法,广结善缘。其生前主要作品有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共二部14卷等。

3、康绚:为南北朝时期南梁国的名将,他的出生地为治今新疆北境,当时的治今新疆北境即为现在的湖北省宜城市,但其祖籍是康居国,即现在的治今新疆北境。其生前战功显赫,在军事方面,有举义功臣和屡抗北魏等,在水利方面,修建浮山堰等。

4、康子元:唐朝时期的经学大师,其出生于会稽,属于现在浙江省绍兴。生前居建宁府建阳县,为闽康氏始祖。

5、康昆仑:唐朝时期的琵琶家,是当时的宫廷乐师,其出生于西域康国,属现在的新疆一带。

辽阳地区的满族康姓有两个家族:孟古尔济 氏 与 博尔济吉特 氏。

孟古尔济 氏 属于满洲正黄、镶白两旗。祖上出自海西女真叶赫部,因此也称“叶赫康”大约在努尔哈赤时期并入八旗,清顺治年间从沈阳迁到辽阳驻防。因康熙年间四世祖“康吾太”当过京官,后世便取康为姓。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代有的姓 孟,有的姓 康,主要分布于辽阳的首山乡与小屯镇等地。

博尔济吉特 氏世居东蒙古科尔沁,祖上与元朝皇室勃尔乞金 氏同宗,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清崇德年间科尔沁两位公主嫁给清太宗皇太极,其中一位就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大约在清顺治初年这个家族有一支由蒙古盟旗抬入满洲正黄旗,康熙年间从沈阳分出一支到辽阳任职,到了民国初该家族有一部分人取了康姓。由于加入满洲八旗与满洲人接触日久逐渐满化,1956年填报民族时他们填了满族。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易匡为康)后第二十四世起:  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  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  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  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  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陕西省定边康氏一支字辈:禄忠孝志正元炳汉。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辈:“纪树光先得”。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福(富)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宗正启永世明”。

四川资阳康氏一支字辈:“忠孝长存……”

四川遂宁康氏字辈:“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歌承绪维忠孝传家尚泰和光裕名声振佑启福祉多富贵天以锡诗书应发科”。

四川安岳康氏字辈:“祭忠孝长存乐友园”。

四川营山康氏字辈:“文成登一学实绍忠家本定泰维自西”。

四川巴中、南江、广元、旺苍康氏字辈:“文若思自国魁宗,心成树德道印中”

湖南娄底康氏字辈:“南诏仲发季福友华祥瑞甫万廷显国世天兴光明历代朝伦纪忠厚钦承兆敦本开基绪储才启俊英诏书能迪哲礼让可亿型传家遵典则祖德定长新诰命重周史清廉贯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辈:“富(福)友华祥瑞万廷显正世天(仁)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承兆凤麟寿安锡庆敦洪绪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萃殿嘉基”。

湖南澧县、临澧康氏字辈:“业光祖孝友开基”。

辽宁沈阳康氏字辈:“永久天荣启晋士兆宝德凤殿(玉)奎守付国智安民”。

辽宁黑山康氏字辈:“广九年维万”。

辽宁抚顺康氏字辈:“自有成文国朝钧复万连吉庆书章广世绪绍功先”。

山东菏泽、郓城、巨野、安徽焦城、江苏沛县康氏字辈:“体朝文思延传家远天锡庆祥承仁义恩光耀忠厚道德长修身登高岳宗代奉禄昌”。

山东章丘康氏字辈:“怀守燕叶书殿介传道都”

山东东平康氏字辈:“忠少思炎振尭维怀书已记”。

山东滕州康氏字辈:”文学秀灵守“

河南邓州康氏字辈:“民惠(怀)淡养(阳)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从玉新(心)士振建光(国)定太平荣庆(幸)克化青德顺如(汝)连立”。

河南信阳康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关清民治安”。

云南水富康氏字辈:“福贵友华祥瑞(珍)甫万廷显正(国)世仁(天)兴光明历代朝纲纪忠厚钦臣兆凤麟寿安锡庆郭洪序佐运和宣启俊英盛会荣昌襄上益简修纯翠殿嘉箕”。

湖北襄阳康氏字辈:“才重惟人宽廷院大黎曰园宏邦世仁国温良立士则道学传天家志化常青泰开来永光华”。

江苏如皋康氏字辈:“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四九临安福益永希金子 国号朝元宏茂为迎绍纪 省视承贻传登忠本怀利 石时广祖德礼备加真启”。

陕西紫阳康氏字辈:“建绍宗立……”

重庆云阳康氏字辈:“启之四方仲、承宏茂盛兴、天开文运广、地照福远曾、正大光明继、云昌永亮灯、志祥高万代、立法乃长春”。

康氏一支字辈:“文德财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辈:“德振□瑞学永”。

江西吉安遂川排溪康氏字辈:“万世贤良,文武相承,垂芳庆渊,显耀义昌········‘’

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甘肃永登县康氏字辈:“道淤成逢太永昌”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康姓的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