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毕的辈分是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姓毕的辈分是怎么排的?,第1张

毕姓辈分---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省武陟县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将秦朝三川郡改为河南郡 。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

2、堂号

经训堂:毕沅沅幼年就失去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6岁能读《诗经》、《离骚》,10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54句270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张藻病故后,乾隆皇帝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此外,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廉介堂”、“河内堂”等。

徐钧:“后党兴戎衅已成,龙髯忽堕幸逃生。不于吕祸身先死,未必终能保令名。”

曾国藩:“盖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者,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掩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哙之鸿门被帷,拔剑割彘,与夫霸上还军之请,病中排闼之谏,皆阳刚之气之所为也。”

梁启超:“若其谏咸阳狗马之爱,纠寝疾倦勤之失,何其明于大体也。”

后人了解樊哙是由于鸿门宴,因此,“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烙上印记,而真正的樊哙却是忠勇,威壮。

忠勇:当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 险象环生时 ,樊哙问张良:“今日之事何如?”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马上 ,“臣请入 ”可见溆(xù)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接着,“带剑拥盾”闯营。“欲止不内”说明戒备森严,而“卫士仆地”也说明了其骁勇,强悍,一个勇敢无惧的武士形象展露淋漓尽致。

威壮:“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咄咄逼人,气吞山河,其霸气令西楚霸王也畏惧,怎不是威风凛凛?樊哙的无礼却换来了项羽“壮士”礼遇:赐酒,赐肉,赐坐。“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妻子:吕媭,樊哙死后吕媭为临光侯,吕媭“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大臣对其恨之入骨。吕后听政后,独揽朝政,大臣无不畏惧。九年后,吕后卒。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雉、吕媭婘属。

儿子:嫡出的樊伉,诸吕之乱后大臣们诛杀吕氏宗族和吕媭的亲属,樊伉被杀。舞阳侯中绝数月。庶出的樊市人后来继承了舞阳侯,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和食邑。樊市人在位二十九年死去,谥号为荒侯。

孙子:樊他广,继承了武阳侯的爵位,但是舞阳侯家的舍人得罪樊他广,被樊他广处罚,心生怨恨,于是上书秘密禀报汉景帝说:“荒侯樊市人其实有不能人道的隐疾,樊他广不是樊市人的儿子,是樊市人命令自己的妻子与樊市人的弟弟所生下的孩子,因此樊他广应该没有继承樊市人爵位的资格。”公元前143年,第四代武阳侯樊他广 “被夺侯为庶人,国除。”

玄孙:樊章樊哙简介,汉平帝元始二年,樊哙宗家嗣绝,汉平帝封哙玄孙之子樊章为舞阳侯,食邑千户。

77代孙:樊宪涛,现为沛县樊哙狗肉公司总经理,樊宪涛表示:两千年来,樊氏家族内部一直流传着“只做生意不做官”的祖训。从樊他广到他这一辈,“庶人”的日子过了73代,几乎代代为农民,但樊家的鼋汁狗肉也随之流传下来。即便在日寇侵占沛城时,76代孙樊怀玉在逃难时,除了一罐鼋汁狗肉汤外,几乎什么也没带,“由于祖辈舍命保护,祖传秘技才得以留传下来。”

当年樊哙在老县城那一带经营狗肉生意,泗水亭长刘邦爱吃他做的狗肉,但常常是白吃。樊哙不好意思和他计较,可是不计较生意就要赔本,所以他后来就躲着刘邦。但刘邦总是穷追不舍,追上了,樊哙就得给他吃。

有一天樊哙挑着担子渡过泗水河,到东岸的夏阳镇去卖。刘邦在县城的集市找不到樊哙,急得不行,就四处打探,后来有人告诉他说樊哙到河东去了。刘邦就来到泗水河岸,可是他没有钱,摆渡的不肯为他撑船。正在犯难,河里游来一只有桌面那么大的老龟。刘邦对老龟说我是刘邦,我要渡河,你能驮我过去吗?那老龟听了,就主动游到岸边来驮着刘邦过了河。

樊哙塑像

刘邦来到夏阳镇很快就找到了樊哙,樊哙先是一愣,就切给他一块狗肉,刘邦也不多说坐在地上就吃。樊哙知道刘邦没有钱,就问他是怎么过的河?刘邦边吃边说河里有个老龟,他说他是刘邦,老龟就驮自己过来了。樊哙听到后眼珠一转,顿生一计。

第二天樊哙带着绳子和刀来到河边,他对河里喊:“老龟老龟我是刘邦,我要过河。”老龟不知是假,很快就游了过来。樊哙一甩绳子就把老龟套了上来樊哙简介,三两下就把老龟杀了,然后把龟肉拿到家里放到锅里和狗肉一起煮。

煮着煮着,樊哙家就被人们围住了,那天不出门狗肉就卖光了。樊哙很纳闷,仔细一想可能是龟肉在里面起了作用,于是他就保存了这锅汤继续用来煮狗肉。

刘邦听说老龟被樊哙杀了,气冲冲地找上门大骂,并且没收了他的刀子,从此以后樊哙卖狗肉就不用刀,而改用手撕,所以樊家后代卖狗肉就一直是用手撕。为了保住那锅老汤,樊哙就用汤和土脱成坯晒干,煮狗肉的时候掰一块泡在水里沉淀,然后把水放到锅里,如此就成了祖传秘方。

六安市

“汉樊哙墓”位于皖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魏庵村(陶洪集淠河东岸)。墓南方有良田数里,外有钓鱼台,张团山,圣人山等。

据清康熙二十年魏氏首修家谱“佛堂记”中记载:《准提庵之建启自应

六安市樊哙墓碑

元公,应聘公(魏氏六世孙) 之功德也,庙旁有墓相传樊哙将军之冢莫悉其祥而坟下有将军滩,河西有演武山称名已旧其为古迹明矣始无庙。故墓碑在清前已有,究竟立于何年代无考。注:(准提庵又称魏家佛堂,后称“魏家庵”。魏庵村因此得名。)

古墓西隔淠河有西河口古集镇,宋代修建的"望江寺塔"牌坊岗,碾盘山(樊哙碾军粮之地),演武山(樊哙阅兵之将台)山下便是将军滩(操练军队之地)等。往西便是巍巍的大别山脉。墓北座"九公寨”,“龙王寺”和渠首“横排头”风景区。古墓东紧挨“准提庵”和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魏氏宗祠”。

漯河市

又说樊哙墓位于舞阳县马村乡郭庄村。郭庄是一个大庄子,墓在村西北一条南北街的路东。墓高约15米,墓基周围长约15米。墓碑高约15米,宽约65厘米,厚约30厘米,结实厚重完好无损,碑上的字是双线镂刻,为一般碑文少见,字大5厘米见方清晰可辨,上刻:“汉樊侯铭,班固撰。将军,威盖不当,操盾千钧,拔主项堂,汉兴破楚,矫矫忠良,卒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县张颖、县丞钱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56年),已经400多年了。

陕西城固县

在陕西城固县五郎庙乡黄家村口,旧城许公路侧也有一个樊哙墓,墓前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舞阳侯樊哙之墓”碑一通,有汉代古柏一株。据考,此墓实为樊哙在汉中时点将台,毕沅勘察有误。

《樊将军庙》唐代诗人汪遵

《樊哙》宋代诗人徐钧

《峨城山》清代新宁(今开江县)知县窦容邃

《樊哙古店》现代著名诗人梁上泉

位于浙江省武康县(1958年并入德清县)上柏龙蟠山上,当地人称作“大庙”,日军进攻上柏时焚之,仅遗石基,面积有十亩之多,现其上建有上柏初中。后上柏邻近民众在湘溪边重建舞阳祠。祠虽小,甚至有些不甚起眼,只不过,每年的重阳庙会,却是甚为热闹。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退居汉中,建都南郑,领属汉中、巴(郡治重庆、管辖宣汉)、蜀(郡治成都)三郡、三十一县。刘邦便派他的亲信樊哙将军入川,接管巴蜀秦地,募兵征粮,扩 陕西樊哙墓充队伍,增强实力,好与项羽决一死战。樊哙在宣汉境内将军坪大败楚兵,然后屯兵今樊哙店,南坝的鹿走山,七里的峨城山和宣汉与万源交界的霸王城等地。樊哙将军治军有道,军纪严明,维护地方安全,恢复和发展生产,人民安居乐业,深受拥戴。

后来,群众为了表达对樊哙将军的深切怀念,便在樊哙将军的驻地——将军坪前修建樊哙殿,长期祭奠,并将该地更名为樊哙店。清乾隆时(1736)建场,称樊哙场,后又称樊哙乡,现改樊哙镇。它属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距县城一百多公里。是全县最贫困的山区之一,但风景美丽,民风淳朴,樊哙镇现存有娘娘庙、将军坪、玄祖庙、关庙等景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讲述了这四个人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创建汉朝的生平事迹。

樊哙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作品

饰演者

《楚汉河界》

曾伟明

1994年

《西楚霸王》

陈松勇

《汉刘邦》

《楚汉骄雄》

《楚汉风云》

帝俊是中国神话中的上古天帝。帝俊(dì qūn),又作“帝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天帝,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所写的帝夋可以等于帝俊。

不是玉帝。

出处原文: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战国·佚名《山海经·大荒南经》

译文: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叫不庭山,荣水最终流到这里。这里的人长着三个身子。帝俊的妻子叫娥皇,三身国的人就是他们的后裔。三身国的人姓姚,以黄米为食,能驱使四种野兽。这里有个深渊呈四方形,四个角与其 他水系连通,北边与黑水相连,南边和大荒相通。北侧的深渊称作少和渊,南侧的深渊称作从渊,是舜洗澡的地方。

扩展资料:

帝俊神话传说体系:

帝俊的身份如同宙斯,是东方的天帝,亦有多位妻子。与羲和生十日,和常羲生十二月,同娥皇生三身之国,此外还有许多后裔。例如《大荒东经》中就记述有帝俊生中容、帝俊生帝鸿、帝俊生黑齿,《大荒南经》记述有帝俊生季嫠,《大荒西经》记述有帝俊生后稷,《海内经》记述有帝俊生禺号、帝俊生晏龙等等。

——帝俊

——帝俊八子

历史上没有穆桂英这个人。

1、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

2、穆桂英原本是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武功极高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穆羽为了自己的女儿,于是想到了比武招亲的方法,想要为穆桂英寻找一个佳婿。

北宋皇帝得知降龙木有灵,命令杨家一定要将降龙木献上来。杨宗保自告奋勇前去讨降龙木。降龙木是穆柯寨镇寨之物,杨宗保在前往穆柯寨的途中,被穆桂英生擒。穆桂英看上了杨宗保,将杨宗保生擒回去成亲。此后穆桂英便属杨家将一列,而降龙木自然也当做嫁妆,给了杨府。

3、穆桂英成为杨家将之后,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特别是大破天门阵,不仅让皇帝刮目相看,也让人们看见了穆桂英的才能,杨家将在征战之时,陆续牺牲,最后剩了一屋子的寡妇。后来杨家女将奉皇命出征西夏,年过百岁的佘老太君亲自挂帅。穆桂英为先锋,十二寡妇西征。

扩展资料:

传说中穆桂英是杨宗保的妻子,但“杨宗保”却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杨家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而不是杨宗保。故事中所描述的“兵征西夏”、“平定征南”又都是与杨文广有关的事迹。

所以有人指出,所谓杨宗保是杨文广分出来的形象,所谓杨穆联姻,所谓破天门阵,

都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杨家将, 杨门女将而塑造的形象和推理的故事。既然杨宗保不存在, 当然也就没有穆桂英了。

参考资料:

——穆桂英

参考资料:

——杨宗保

六安市

“汉樊哙墓”位于皖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魏庵村(陶洪集淠河东岸)。墓南方有良田数里,外有钓鱼台,张团山,圣人山等。

据清康熙二十年魏氏首修家谱“佛堂记”中记载:《准提庵之建启自应元公,应聘公(魏氏六世孙) 之功德也,庙旁有墓相传樊哙将军之冢莫悉其祥而坟下有将军滩,河西有演武山称名已旧其为古迹明矣始无庙。故墓碑在清前已有,究竟立于何年代无考。注:(准提庵又称魏家佛堂,后称“魏家庵”。魏庵村因此得名。)

古墓西隔淠河有西河口古集镇,宋代修建的望江寺塔牌坊岗,碾盘山(樊哙碾军粮之地),演武山(樊哙阅兵之将台)山下便是将军滩(操练军队之地)等。往西便是巍巍的大别山脉。墓北座九公寨”,“龙王寺”和渠首“横排头”风景区。古墓东紧挨“准提庵”和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魏氏宗祠”。

漯河市

又说樊哙墓位于舞阳县马村乡郭庄村。郭庄是一个大庄子,墓在村西北一条南北街的路东。墓高约15米,墓基周围长约15米。墓碑高约15米,宽约65厘米,厚约30厘米,结实厚重完好无损,碑上的字是双线镂刻,为一般碑文少见,字大5厘米见方清晰可辨,上刻:“汉樊侯铭,班固撰。将军,威盖不当,操盾千钧,拔主项堂,汉兴破楚,矫矫忠良,卒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县张颖、县丞钱汝楫、主簿姚文豪同立”。这通碑刻在明朝嘉靖丙申年(公元1556年),已经400多年了。

陕西城固县

在陕西城固县五郎庙乡黄家村口,旧城许公路侧也有一个樊哙墓,墓前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舞阳侯樊哙之墓”碑一通,有汉代古柏一株。据考,此墓实为樊哙在汉中时点将台,毕沅勘察有误。

冒广生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因出生于广州而得名,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先祖为元世祖忽必烈;冒氏为如皋大族,书香门第,冒辟疆是他的祖辈;1889年(光绪十五年)他历县、州、院三试皆列第一;1894(光绪二十年)年被录取为举人;担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民国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市长特地聘任他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冒广生著作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诗歌曲论著述》、《四声钩陈》、《蒙古源流年表》等等。

中文名:冒广生

别名:字鹤亭,号疚斋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873年

逝世日期:1959年

职业:中国近代著名学者

主要成就:著作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

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

代表作品:《冒鹤亭词曲论集》《后山诗注补笺》《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等

简介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曾列名“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

冒广生先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于广州,早岁从外祖父周星诒受经史、目录、校勘之学,为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举人。光绪、宣统两朝历任刑部、农工商部郎中,东陵工程处监修官。

民国期间历任北京政府财政部顾问,浙江瓯海(温州)、江苏镇江、淮安等海关监督,农商部经济调查会会长,国民政府考试院委员,广州_勤大学、上海太炎文学院等文科教授及国史馆纂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上海文史馆馆员;毛泽东、陈毅对其尊敬有加,曾虚心听取他的意见,称其“是一条道路上的人”。

1957年春,应陈毅之请,撰写《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当年夏天前往北京,接受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召见,赠毛泽东《疚斋词论》、《宋曲章句》、《四声钩沉》、《倾杯考》等书;1959年在上海病逝,葬于苏州灵岩山五龙公墓,其墓在文革时被毁;文革后其后人在北京植物园内樱桃沟建衣冠冢。

1997年,北京文物局将其墓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其遗物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有子冒舒湮。

他的学术著作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其《冒鹤亭词曲论集》、《后山诗注补笺》二书,已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及中华书局出版;冒广生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诗人、词家和有精湛造诣的汉学家;编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二黄先生集》、《如皋冒氏丝书》等近百卷,对温州文化事业发展深有影响。

生平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钝;江苏如皋人。提到如皋冒氏,就不得不由人想起明末清初著名人物冒辟疆。

毛泽东主席曾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冒辟疆名襄,号巢民,入清后不肯出仕,隐居在家乡,筑建了一片园林,名为水绘园。其园极具匠心,临水而建,不筑围墙,至今仍是如皋著名园林。冒辟疆著有《影梅庵忆语》一书,是一部颇有名的笔记体著作。冒辟疆与爱妾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因涉及顺治皇帝,演绎了一段十分凄怨的历史故事,至今在学人中还是考证的对象。

冒姓是如皋大姓,冒氏的书香门第自是源远流长,冒广生就是冒辟疆之后人。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冒广生在广州出生。冒广生幼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11岁那年,他随母亲去探望七外祖父周星誉。七外祖父是冒广生的外祖父周星诒的哥哥,排行老七,时任两广盐运使,居广州。七外祖父能词,写有一本《东鸥草堂词》,冒广生时常诵读,一些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肠荡气,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时家中常有戏曲班子来家演戏,戏曲中的唱词对他影响很大,培养了他对词曲的兴趣爱好。因此,他常试着填写一些词曲。

时光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了,1890年(光绪十六年)他17岁时,回家乡如皋参加县试,考了个第一,接着参加州试,又是第一,中了秀才。第二年他回广州,正式师从广东番禺的著名学者叶衍兰学词。叶衍兰是近代学人叶恭绰的祖父,清咸丰六年(1856)的进士,曾官军机章京,晚年在广州越华书院教授诗词。1893年(光绪十九年)冒广生过20岁生日那天,写了一首词抒发感情,词牌为《念奴娇》:除非明月,问有谁能证,刹那今古。廿载红尘经小谪,添得丝丝愁缕。醉帽寻花,狂筵舞柘,心事书空语。钵池流水,昨宵新涨春雨。记得银烛湘帘,酣饮拓戟,水绘壶觞聚。二百年来如梦景,莫问骚坛盟主。名士冠裳,美人裙屐,眼底都非故。荒园寥落,不知愁在何处。

词中似有少年不得志的惆怅,也似有对先世遗景与名望如今不再的哀痛,但总还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老成之味。第二年他又回乡参加科考,再一次考了第一名,中了举人,一时名声大噪。此时,即使他心中确有愁苦,也会消减一些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冒广生离开广州北上,先到上海,与梁启超相识。梁启超初见冒广生,见冒广生英姿飒爽,神清气朗,如其先祖冒辟疆,颇为赏识。

不久冒广生离沪来到风景如画的苏州,与外祖父周星诒生活在一起。这次居地的改变对他一生倾心学问和对中国文化的特别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外祖父周星诒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曾官福建建宁知府,罢官后便归田于苏州,与当时学者如谭献、俞樾、王鹏运、郑文焯、文廷式、曹元忠及书画家吴昌硕等人多有往来,常相聚唱和谈艺。冒广生来到这样一个文人荟萃的家庭氛围里,受到极好的文化薰陶。外公的书斋名叫瑞瓜堂,藏有数万卷古籍图书与金石书画,冒广生如入宝山,在此得天独厚的藏书楼中,研读了大量珍本古籍,并且从外公学习校雠之学。

此时,冒广生已经学会填词了,还集成了一册。一次,执晚清词坛牛耳的谭献从友人处借来冒广生词集,读着读着,感到词中有“幽忆怨断之音”,十分喜爱,打算予以评定,不料友人来信索还,只得归还词集,心中甚为遗憾。后来冒广生编成《小三吾亭词》一集,谭献仍然有了评语,称“鹤亭词格甚成就”。另有当时词坛中临桂派领袖王鹏运也有评语,称其词:“托体风骚,含情绵邈,拟之国朝,当于竹、水云间分踞一席。”竹是清代著名词学家朱彝尊,水云是指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王氏将冒词与此二人词作相比,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以看出冒词在当时大词家心目中的地位。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冒广生入京参加了“公车上书”活动,其名列于保国会之中。冒广生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极深,林旭被捕前夕,冒广生竟不避杀身之祸,与林旭相伴通宵,以尽同志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冒广生留在北京,当时曾被荐应试经济特科,不料因他在试卷中提到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卢梭而被除名。那次的阅卷大臣正是张之洞,他十分惋惜冒广生才华出众而不能录用,在试卷上批了一句说:“论称引卢梭,奈何!”其后两年中,冒广生来往于苏州、扬州、广州等地,有时助阅童生的试卷。一次在扬州阅卷时,他评选了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刘师培。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冒广生终于在刑部任了个郎中的小职,恰逢当时名闻遐迩的京都人物赛金花在北京因虐婢致死案,锒铛进入刑部监狱。清代刑律规定主人虐婢致死不用抵命,最重只判个流放的罪名,于是赛金花被判处远戍三千里。冒广生对赛金花深表同情,原来他曾和赛金花有过交情:有一次赛金花约他在陶然亭相会,他兴冲冲赶去亭中久候,却没见赛金花践约前来,事后赛金花还把陶然亭称为“放鹤亭”来取笑他。这次赛金花触犯刑律,冒广生看在故人交谊上,就跟同官商量,把应该充军到东北或西北一千里,如黑龙江、伊犁等地,改为南放一千里,从原籍徽州算起,可以流放到上海。这样,赛金花就来到了上海。后来赛金花在上海租界名声大噪,门庭若市,全赖冒氏当年帮的忙,此是后话。两年后,冒广生又兼任北京五城学堂的史地课教习。在五城学堂,他与林琴南同事,又同拜吴汝纶为师,一时三人同处京城,以文章名世,时称“海内三古文家”。其时吴氏已60岁开外,林氏则50许,冒氏仅29岁,可谓忘年之交的文章挚友,齐名京都。也在这一年,冒广生考上了经济特科,从刑部调到了农工商部,仍为郎中。任官之余,冒广生不废词章之学,并着手写词话。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他在《国学萃编》期刊上发表了《小三吾亭词话》5卷。何以名为“小三吾亭”呢?原来在冒氏先祖冒辟疆营建的水绘园中有一个景观名叫“小三吾”,得名

于唐代诗人元结三个景观,即浯溪、台、亭,冒广生借此景为书名,可说既是对先祖的一种怀念,也是对冒氏书香颇有渊源的一种自炫。《小三吾亭词话》以晚清词人为对象,对与自己交往颇多的词家作品作了收录与点评,其中也保留了一些难得的晚清词人作品及其行踪、词学思想。

1911年(宣统三年)初,冒广生来到天津协助梁启超办报纸。辛亥革命后,冒广生离开天津,又入北京,在北洋政府中谋求职务,1913年(民国二年)先赴温州任海关监督兼外交交涉员。任职期间,冒广生对地方文化十分关心,改建了当地的名胜王谢祠和诗传阁,又网罗温州文献,编成《永嘉诗传》百卷,收入自唐以来两千余诗人的诗作两万余首。冒氏还发挥其对版本研究的特长,刻印了《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保存了大量古代诗文和地方文献。1917年(民国六年),冒广生又撰写了《戏言》一文,对古代戏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梳理与考证,对戏曲中的角色、器乐、剧具等都作了扼要的介绍,尤其是联系温州地方戏进行考索与评价,使文章成为具有地方戏研究性质的重要文献。这一年,他应聘为财政部顾问,又因曾在清廷任过农工商部的郎中,北洋政府委任其为农工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于是他离开了他十分钟爱的温州,开始了对全国经济资源的调查工作。几年以后,冒广生又被委任镇江海关监督,他仍然对地方文化十分感兴趣。任职期间,他又自出百金与当地人士共筹款600银元重刊了著名的《至顺镇江志》,在书中保存了元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史料。该书曾被清代大学者阮元称赞为“备录故事,多详兴废,物产土贡,胪陈名状明以来绝无著录,洵为罕觏之秘籍”。冒氏出金组织重刊,为繁荣地方文化做了有益的贡献。不久他又调淮安,来此地仅一年光景,便刊刻了《楚州丛书》。楚州是唐宋时淮安的称谓,丛书则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到清代的诗文、碑释、画鉴、书法及专著、方志等共23种。其中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射阳先生文存》弥为珍贵,是其后故宫发现《射阳先生存稿》原书以前最完整的辑本。

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伐战争胜利以后,冒广生来到南京,当时戴季陶任考试院院长,正网罗人才,冒广生接受了考试委员一职(见《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载顾音海的《冒鹤亭及其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冒广生来到上海,一心从事著述。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史子集皆有深入的研究和著述,如经学方面有《京氏易三种》、《大戴礼记义证》、《纳甲说》、《纳音说》;史学方面有《唐书吐蕃世系表》、《蒙古源流年表》;诸子方面有《管子集释长编》未完稿,校释方面有《淮南子》、《晏子春秋》、《文子》、《列子》、《春秋繁露》等;词曲方面有《四声钩沉》、《倾杯考》、《宋曲章句》、《新云谣集杂曲子》、《疚斋词论》等,这些都是颇见功力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抗日战争胜利后,冒广生应聘为国史馆纂修,起草人物传记多篇。他在南京和当时名流多有往来,如柳诒徵、汪辟疆、尹炎武、于右任、程潜等。

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曾朴的小说《孽海花》在上海流行。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冬,冒广生也读到了这本书,一时勾起他的回忆,决定写些他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孽海花》的人物、事迹的掌故,文字着重于书中人名索隐,间附订误琐闻,详载各人籍贯、科分、职业,后来这些书稿收集在魏绍昌先生所编的《〈孽海花〉资料》中,名为《〈孽海花〉闲话》。

一天,冒广生的儿子带来一人,说是要拜访先生,相谈后才知来者原来是游学欧洲归来的钱钟书。谈话间,钱钟书看到冒氏写的《后山诗任渊注补笺》,十分钦佩。后来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中记到此次的会见,评价冒氏的《补笺》一书时说:“其书网罗掌故,大裨征文考献,若夫刘彦和所谓‘擘肌分理’,严仪卿所谓‘取心析骨’,非所思存。”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上海百废待兴,冒广生为旧时文史职员,虽学问深博,政府亦无暇顾及安置,失去工作的冒氏生活一时陷于困境。

不久,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得知此事,于1950年7月来到冒老的住所——上海延安路模范村的一所旧宅里,一见面,陈毅市长就说:“仰慕已久,仰慕已久!”又关心地问冒老的生活起居和著述情况,宾主一同笑论诗词。临走时,陈毅对冒老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清苦,我先给您一些钱用,你要保重身体,安心读书写作,生活问题一定会妥善安排的。”冒老十分感激,静心在家中著述研究。不料几天后,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送来聘书,聘冒老为文管会的顾问。为此冒广生专为陈毅市长书写扇面,另请上海画坛巨匠吴湖帆先生作画,以答谢陈毅的知遇之恩。陈毅在调往北京前,还多次殷殷询问冒老的生活及著述情况,使冒广生深感晚年居得其所,生逢其时,交遇知音。

1957年初春,冒广生来到北京探望儿子冒舒湮,住在儿子家。来京后,冒老致书陈毅以叙旧情。陈毅当时已是元帅了,得信后即派秘书持一封亲笔信到冒老下榻之处,诚邀冒广生参观故宫博物院,并在御花园品茗。冒氏欣然应允前往,同行者有多年的好友程潜和谢无量。6月,应陈毅之请,冒广生撰写了《对目前整风的一点意见》,文章见报后,《人民日报》记者来到冒老住所采访,写了一篇专访《八五老人一席话——访冒广生先生》,此文也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两篇文章后来在海内外多家报纸上转载。

转眼已是夏天,一天上午,冒广生在北京的儿子家中接到国务院来的一个电话,说午后有位中央***来探望他。他一时奇怪,是谁呢?陈毅元帅来时是不会先通电话的,不久陈毅来电话告诉他说是周总理要来看望他。下午3时,一辆黑色轿车在大门口戛然而止,只见轻车简从、身穿浅灰色中山服的周恩来总理,稳步缘梯拾级而上,儿子舒湮忙迎上去。总理问:“冒老在家吧?”“父亲正等候大驾光临。”总理握着舒湮的手端详着说:“我们在重庆见过面,当时还不晓得你是鹤老的公子。”冒广生也跟着迎上来。总理笑盈盈地说:“我听陈毅同志说鹤老来了,早就想来探望的,政协正在开会脱不了身,昨天刚闭幕,今天才有空。抱歉,抱歉!”冒老说:“你是大忙人,我怎敢惊动呀?”总理在沙发上坐定后,呷了一口茶。当时北京仲夏燥热,总理却装束齐整,连领口也未解扣。舒湮刚刚打开电扇,总理却摆手阻止说:“老人家怕受不了风寒,还是关上的好。”然后开始了话头:“峋芝叔父和鹤老是多年同事。他自从李纯死后就不再当官,晚年信佛,穷困潦倒。解放后,我接他上北京住,前几年才去世。鹤老来迟一步,可惜缘悭一面了。”

原来峋芝是总理的六叔父周嵩尧,字峋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中丁酉科举人,晚冒广生一科。在晚清时,周嵩尧曾任内阁侍读,转授江北提督、巡抚王士珍的总文案。王士珍赏识他的才干奏知朝廷,钦命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冒广生当时先后任刑部和农工商部郎中,二人同为京官中的江南同乡,因结为至交。入民国后,周嵩尧任江西督军李纯的秘书长,不久内调袁世凯的最高军事参议院性质的统率办事处任秘书。冒老听了总理提到当年老友,不禁感喟,回忆往事说:“峋翁为人颇重节概。我曾在他手下当淮安关监督,一别数十年了。我是光绪甲午举人,他是丁酉举人,相隔一科。他的著作《晚香斋诗存》和笔记刻本都还在吗”总理说:“我早年学写旧体诗,也可能受家叔的影响。鹤老的诗词,我也拜读过。您在淮安时,好像还刻过《楚州丛书》,保存了地方文献。”冒老笑道:“这算不得什么!我每到一个地方,总爱搜集当地文献刻印集子,也算是对地方的报答吧。在瓯海关任内,我刻过《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搜罗了自谢灵运以来迄至二黄先生的集子。在镇江关时,也刻过《至顺镇江志》。”总理问:“二黄先生指的谁”冒老说:“晚清著名瑞安学者黄绍箕,字仲韬,和绍第,字叔颂是昆仲。叔颂先生是我岳丈,是宗江、宗英的祖父。”总理说:“原来冒黄二家还是至亲。”总理顺手取过茶几上冒老的折扇,欣赏着张大千的画,似乎喃喃自言自语:“张大千的画确实有功夫。”又指着扇面上的题诗问:“马叙伦先生好像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个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么”提到族源,冒广生说,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风趣地说。谈话中,不觉时间飞逝。总理起身要走了,对冒老说:“今天太难得了,我有这样两小时的休息。能见到鹤老,我更高兴。毛主席委托我捎个口信,他看到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想见面谈谈,希望鹤老多住几天。”冒老要起身相送,总理坚决阻止他下楼,冒老只得站在楼梯口与总理挥手告别(见《大地》1998年6期舒湮的《再忆周总理话家常》)。

果然不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毛主席派来两辆小车来接冒老去中南海。汽车缓缓开进中南海后,只见毛主席早已等在门前,见到车来,忙趋步向前迎接,与冒老握手问好。让入书房后,二人叙谈良久,话题谈到时局时,毛主席说:“你们过去提倡革新,我们后来号召革命,大家都是为了救中国,是一条道路上的人。”冒老一时感到如沐春风。后来又谈到诗词上去,这时冒老将带来的自己的著作《疚斋词论》、《宋曲章句》、《四声钩沉》、《倾杯考》四大本赠给了毛主席,主席接过书十分高兴。

临走前,毛主席问冒老:“冒先生今天来可有一言相赠?”

冒老坦言说:“党内正在整风,我是经历过几个朝代的人,***能把中国搞得这样强大,譬如一头雄狮,身上也不免长几只虱子。古人云:虮虱虽小,为害亦大焉。可得提防呀!”主席听后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我一定记在心里!”

冒老起身辞别,主席亲自送冒老上了汽车,还用手遮住车门上沿,怕冒老碰了头,一片尊敬之情令冒老终生难忘。

冒广生回到上海,身体渐不如前,陈毅曾多次邀其去京参加政协,皆因病未能成行。

1959年8月10日,冒广生先生在上海病逝,遗体葬于苏州灵岩山五龙公墓。

冒广生墓在“文革”时被毁,“文革”后其后人在北京植物园内樱桃沟建了一个衣冠冢,赵朴初先生为其写了碑文;1997年,北京文物局批准将冒广生先生墓定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冒广生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旧式文人,他身上具有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的气质,他一生中经历了几次社会大变革,戊戌变法他是积极的参与者,辛亥革命后他是留任的前清官员之一,民国时期他也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一些有益于地方文化传播的事业。

他国学基础十分深厚,他对地方文化事业的关心比对海关的政务要多得多。这种研究文化和当朝做官的矛盾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早就取得了十分协调的统一,是有悠久传统的。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杨慎,清代的纪晓岚、毕沅、阮元、龚自珍等莫不如是。甚至如张之洞者,不光是朝廷大员,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开了创许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业,而其在学术上的研究也是颇有建树的。这种以官护文,以文立官的现象,是我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一种优良传统,它在冒广生身上又一次得到体现。

从他对历次革命运动所表现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断定他的思想是倾向进步的。他不光以文会友,而且以同志交心,他曾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相交极深。林旭被捕前夕,他竟能不避杀身之祸,与林旭相伴通宵,足见其之为人。中国在上世纪的前半叶,战争频仍,冒广生作为一个有着极深的家学渊源的旧式文人,最终离开了政坛,回到了自己所熟悉和爱好的古典文化中去,从事研究工作,而且成就卓著。

他对经学、史学、诸子、诗词都有深入的研究,学术面颇广。尤其在词学上的成就,应该说在近代词史上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他的《小三吾亭词话》,保留了大量近代词人的词作和学术行踪,是今天研究近代词人的重要之一,后被收入唐圭璋先生编的《词话丛编》。他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则有:他提出了词来源于唐诗中的五、七言绝句的观点。他认为词的本体是绝句,而以简驭繁,用增、减、摊、破的方法来加以变化,渐进为词;他指出填词不一定要墨守四声,古人之词中早有先例,并认为:“无论词曲,是陶冶性灵之事,非梏桎性灵之事,若于句之首字、三字,平仄亦不许移易,甚至通首平、上、去、入,一字不许移易,何苦在高天厚地之中,日日披枷带锁作词囚也。”这一论断不光说明他对词体研究之深,更表现出他有一种敢于冲破束缚的革新精神,可以说是当时沉闷词坛中的一声洪钟。

新中国的到来使他的生命又一次迸发出青春的火花。他不是远离政治,也不是抱着旧式文人的逆反心态来挑新中国这头雄狮身上的虱子,而是以一种赞赏的目光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所以他能和陈毅畅所欲言,和总理灵犀相通,和主席促膝而谈。这一点是许多旧时代从事文学研究的文人难以做到的。他对主席说的几句话是他一生政治和文化阅历的切身体会,也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当年参加戊戌变法时的青年理想在今天得以实现的欣慰之叹。

刊刻图书

从外伯祖周星誉受词章之学,从外祖周星诒受校雠、目录之学。一生刊刻图书颇多,尤以诗文集为专,光绪至民国间编刻有《如皋冒氏丛书》34种、附录6种,共42册。1915年编印《永嘉诗人词学丛刻》12种、附录2种,共8册。1921年编刊《楚州丛书》第1集24种。藏书曾接受了外祖父周星诒的旧藏,因其舅父去世后,周星诒晚年苦于孤独,遂将其“书抄阁”旧藏,悉归其收藏。另建藏书楼为“绛云楼”、“温语楼”等,1920年,家庭被火,“绛云楼”藏书被焚,其间2000余种精本藏书被毁。剩余之书和手稿、文物等,分别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主要是祖上的遗存,有书画、印章、砚台,以及师友手书信札;如明李痴和画冒起宗(冒襄之父)肖像轴、清人画冒襄肖像轴、请吴历赠冒襄行书八言联、戴本孝为冒襄篆刻的六面印石章和《水绘园图》等,均为极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病逝后,家人遵照遗愿,将珍藏了300余年的先祖遗存文物900多件,于1961年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89年11月,为纪念冒广生逝世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冒广生先生遗存文物展览》。

姓毕的辈分是怎么排的?

毕姓辈分---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
点击下载
上一篇:刘氏族谱字辈下一篇:幺有几种读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