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姓的历史,来源,典故,谢谢帮忙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楼姓的历史,来源,典故,谢谢帮忙哈!,第1张

二、迁徙分布 (部分)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兖州迁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楼晋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当今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现在在浙江省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 。台州、三门等地也有。楼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楼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绝非仅出东楼公、鲜卑盖楼氏、贺楼氏这几个来源,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0169%左右,多以代郡、东阳、洛阳为郡望。

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浙江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浙江萧山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山东兖州迁浙江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楼晋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萧山区楼塔镇、富阳县、湖州市安吉县、宁波市鄞县、奉化县、慈溪县、余姚市、金华市、义乌市、浦江县、东阳市、永康市、丽水市、诸暨市、嵊州市、台州市、三门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河南省原阳市,上海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沧县,江苏省的宜兴市,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均有楼氏族人分布。

 楼(Lóu 楼)姓源出有三: 出自姒姓  为西周时夏代少康之后,以祖上封号为氏。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孙少康之后)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以主夏祀,封号东楼公。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封号“楼”为姓,称为楼氏。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 出自北魏盖楼氏和贺楼氏  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从汉俗,一并改为楼氏,望居山西代郡。(部分)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浙江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浙江萧山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山东兖州迁浙江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楼晋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 当今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现在在浙江省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 。台州、三门等地也有。楼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1)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东楼公。子孙遂以楼为姓。

(2)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

(3)鲜卑人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北方最高门第崔、卢、郑、王四姓。

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 现在在浙江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浦江,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绍兴、台州、三门等地也有。

楼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楼(Lóu 楼)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西周时夏代少康之后,以祖上封号为氏。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5世孙少康之后)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以主夏祀,封号东楼公。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封号“楼”为姓,称为楼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 3、出自北魏盖楼氏、贺楼氏所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从汉俗,一并改为楼氏,望居山西代郡。 二、迁徙分布 (部分)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兖州迁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楼晋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当今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现在在浙江省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 。台州、三门等地也有。楼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姒姓,出自黄帝第五世孙禹,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黄帝历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封于姒,赐姒姓,后受舜禅让而称帝。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终年六十四岁。大禹之子姒启建夏王朝。至大禹第十四世孙桀,无道,夏王朝为侯国商所灭。其子姒仲和、姒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为娄氏。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寻访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衢。姬发对娄衢说: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为“楼”,举娄衢为谏议齐侯,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东楼公。自此,大禹的娄氏子孙遂以楼为姓氏,称楼氏。在中国的历史上,姒姓,以及姒姓娄氏、姒姓楼氏,皆同宗同源。 2、源于羌族,出自古代东汉时期白马羌豪族大家楼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广汉塞外白马羌豪楼登等率族人五千余户内属,汉光武帝封楼登为归义君长。自此,白马羌楼氏族人逐渐汉化,取谐音汉字楼为姓氏,称楼氏。 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贵族盖楼氏、贺楼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盖楼氏、贺楼氏部落,为北魏王朝的中坚力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力主迁都于洛阳后所举行的汉化改革政策中,一并改为楼氏。二、楼氏播迁: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的记载: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第六十四世孙楼大溜自兖州迁萧山。东汉时期,大禹第七十七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逝世后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浙江义乌)之香山。楼日乞有二子:长子楼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楼良,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氏族人都奉楼日乞为始祖。唐朝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大禹第九十七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可惜均因史料久佚,无从详考。大禹第一百零二世孙楼晋(公元853~950年),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浙江温州楼塔一带)。孙楼晋是楼塔楼氏族人的始祖。楼晋是著名的唐朝末期战将,追随当时的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后钱镠成为吴越国国王,楼晋则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楼晋曾多次领军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由乌伤迁于仙岩肇基发族,至今已传四十世,有八千余人。楼氏人口总数占全国的001%,约十六万余,在浙江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等分布较多。三、郡望堂号: 1郡望: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2堂号:资料有待补充。 回

麻烦采纳,谢谢!

楼姓是大禹的后代 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东楼公。子孙遂以楼为姓。 当今楼姓人口约占20万,现在在浙江省杭州(临安,富阳),宁波(鄞县,奉化,慈溪,余姚),金华(义乌,东阳,永康),丽水、萧山楼塔镇。诸暨。分布较多。台州、三门等地也有。楼姓望居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西南)、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一带)。

楼姓的历史,来源,典故,谢谢帮忙哈!

二、迁徙分布 (部分)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