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亮《社吉坊刘氏族谱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刘文亮《社吉坊刘氏族谱序》),第1张

茶山氏族之刘氏作者:何焕坚

刘氏,为陶唐氏之后。夏朝时,陶唐氏族人有名叫刘累者擅长驯龙的本领,在夏朝第14任帝孔甲时,被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龙。其子孙在商代为豖韦氏,又更为唐氏;到周代又更为杜氏,其始祖为杜伯。春秋时,杜伯裔孙杜 因在晋国任狱讼的官,称士师,其孙士会因官命氏,称士氏。士会在晋襄公时任大夫,晋襄公死后,士会被派去接在秦国作人质的公子雍回国继位。士会出使秦国后,大臣改立夷臬为国君,至使秦、晋两国交恶,士会便留在秦国,后再反晋国任职。但仍有部分子孙留在秦国,其后便称为刘氏,取其“留”之意,或稽远祖刘累之名别为刘氏。迨至刘源明,被尊为刘氏一始祖,其裔孙有名刘爵南者,战国时在魏国任大夫,秦灭魏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其子孙刘茂清转辗迁到今江苏丰、沛之地。刘茂清生刘仁,刘仁生刘煓,刘煓生四子:贾、喜、邦、交。其三子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大封同姓宗子,封王者有三十余人,由是刘氏遍天下矣。汉景帝刘启,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刘胜子刘贞,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受封为涿县陆城亭侯,故其家属遂居于涿县。传至刘备定鼎西蜀,继之蜀为魏所灭,刘备次子刘永随其兄刘禅迁居洛阳。西晋末年,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回四川。(《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蜀世谱》)晋祚播迁,衣冠南渡,刘玄的子孙再迁江南一带。至唐僖宗乾符(875—879)年间,黄巢扰乱中原,刘玄裔孙刘天锡弃官与父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适至宋嘉定年间,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官司于广东潮州,子孙遂居于斯。刘开七子刘广传生十四子,其支派益繁,几遍天下。(《元和胜纂》、兴宁《刘氏族谱》) 增埗沙墩刘氏

开基祖为刘仲平(1254—1320),字公德,号淳园,乃刘巨波之孙,刘登国之子也。原居江西紫溪,宋季遭乱,刘仲平举家迁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增城(实迁龙门县,因龙门于明宏治六年析出为县,见《明史》地理志)龙石圃。宋咸淳年间(1266—1274),刘仲平携二子少七郎来游莞之增埗乡,乐兹风土,遂家焉。其妻与长子季六郎仍居增城。

二世刘庇福(1275—1341)谱称少七郎,字思晋,号爱桐,生二子,长季六郎子孙后徙居新陂(今龙门县新陂);次季八郎名为兴耕,守兹园墓。

三世刘兴耕(1300—1365),字绍庞,谱名季八郎也号安常,生二子,长名震山,次名震海(为四世)。见《宋初世祖淳园刘公墓》、《宋二世祖爱桐刘公墓》、《元三世祖安常刘公墓》、沙墩刘氏《淳园祖守谱》

沙墩刘氏,功名兴盛,清乾隆年间,出进士刘连魁。

刘连魁(生卒不详),字翰先,号星门,弱冠有声庠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初为山东日照知县,因不阿权贵,为和坤所妒嫉,不莅任。嘉庆九年(1804),调补福建平和县,上任后,常下到乡间,问民疾苦,移易风俗,教化悍民,任上学勖诸生,任职十年,廉洁自律,讼狱无滞囚,被称为“刘菩萨”。卸任时检验仓谷,多已虎耗,知为前任县令所为,遂设帐授徒,以脯为偿抵,三年才得以归莞。士民遮道远送。世袭海澄的黄家谟等尤心仪之,把刘连魁比作以治理四川名于世的文翁。([民国]《东莞县志》卷六十九�6�1九) 刘黄氏(员头山)

始迁祖为刘宗、刘玉。刘氏原籍濮州雷泽县(今山东菏泽市东北),曾祖某,为武节大夫、团练。靖康兵火,迁金陵,迤逦家于莞西城之栅口。(刘宗《张母刘安人墓碑》、[康熙]《东莞县志》)

刘宗(生卒年未详),以赋中乡举,淳佑三年(1243)特奏进士,官封州司法,秩迪功郎(张二果《东莞县志》),与从弟刘玉退隐员山(今刘黄村),(刘鸿渐《东莞宋八遗民录序》),互相倡和,著有《埙萀偶咏》已佚。

刘玉,字玉真(生卒不详),学士刘继曾之子,宋景年间(1276—1278),熊飞兵败,与从兄刘宗避乱乡曲,入元不仕,自以家世仕宋,不忘故君,酒酣赋诗,一字一泣。其后代派衍石碣刘屋(刘鸿渐《东莞八遗民录序》)。 社吉坊刘氏(茶山刘屋市)

始迁祖刘葆真,原籍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为刘巨海之孙,刘贵成之子。宋景炎年(1276—1278),元兵犯江西袁州。为避兵乱,刘葆真由袁州迁陵江(今韶关南雄市),复由凌江迁宝安(东莞旧称)而至茶山。迨至刘仕清(1510—1547))字国正,号正斋,生五子,长銮,次刘钜(字孔武),三刘锐,四刘 ,五刘铣。其胤祚蕃昌(萧云举《明处士正斋刘公墓表》、[民国]《东莞县志》�6�1金石)。

明末清初,李万荣扰乱茶山后“田土一空,只余虚粮”,人皆苦之,避迁于广西、海南及归善之塘角、增埗等处。(刘文亮《社吉坊刘氏族谱序》)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9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刘”。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彭城、中山、长沙、南阳、天水、东平等十五处之多。另外全世界的刘姓人口聚在一起牵手能围绕地球转12圈

刘姓是中文姓氏之一,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显示,刘姓是第四大姓,人口在7000万人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五百余人。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山东刘氏家族字辈,山东刘氏辈分排行

山东滕州古膝刘氏: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山东滕县刘氏:守德广传家志真。山东滕显刘氏:庆占学宝兴。山东藤县刘氏:远忠(中)思延庆长(常)。

山东刘氏家族起源,刘氏辈分,刘氏族谱家谱大全

山东黄县刘氏:鸿兆文学。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刘家庄刘氏:文万玉洪福,志德永庆长。山东新泰刘氏: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山东蒙阴县垛庄镇北仙桥村(沂水八楼)刘氏: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山东蓬莱登州刘氏:长振祥庆九首鸿吉。山东褚城县刘氏:天宝定太守,志友培安平。

山东(始祖刘汝河)刘氏:仲朝志胜,洪光必照,远映乾坤,万年永久,世代昌荣。山东刘氏(世德堂):传道德兴仁义。山东刘氏:世风定大振,文兴光祖德,武盛耀宗宫,智仁保清吉,安民国正昌,高相良和方,先天传道远,开朝善家堂,宅沛印成化,华盖宝贵长。山东刘氏:世德绍先绪,声名振楚邦;传家宏道学,华国焕文章。

山东刘氏:崇德玉昌新增明显启文建忠诗呈叙湘元益秀森。山东刘氏: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山东刘氏:朝庭天子,万代忠厚,贻谟美修,齐衍庆长。山东(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搬来的)刘氏:洪开振广,奉继书国。山东(从徐州南边搬迁来台儿庄的)刘氏: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氏家族起源,刘氏辈分,刘氏族谱家谱大全

山东刘氏:只有召胜德,学到玉民良。山东刘氏:永少宗功毕友文才。山东刘氏: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山东刘氏:国正四有上,学大地光昌,诗书绍桂香,万代承纪纲。山东刘氏:定明伦礼。山东刘氏:兹和及兆亿仁德绍宪张。

山东(刘墉后裔)刘氏: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山东(清河刘)刘氏: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山东(蒲鞭堂,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刘氏:世金体学广。山东几密县刘家庄刘氏: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乐陵市市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裕登敦尚崇隆。山东古滕(滕州市)刘氏:茂朝开学新。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山东平阴县刘氏:家声传纪广。山东平邑县刘氏:世国民成士泽。山东平度市张舍镇刘氏: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山东刘氏: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涛酪刘家湾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秦楼刘东楼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云世为贤加祥兆。山东长清县小刘庄刘氏: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山东东阿县刘氏:道昌恒光利吉业。山东东营垦利县刘氏:文延永荣。

山东刘氏家族起源,刘氏辈分,刘氏族谱家谱大全

山东阳谷刘氏:世福金兆保守存。山东阳谷刘氏: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山东阳谷县刘华育村刘氏:玉明金广景文。山东即墨刘室刘氏:人思敦本一志同方。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山东吴定府海丰县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凤文显树玉。

山东刘氏:玉洪永长延。山东刘氏:纪成先仲业。山东刘氏: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山东刘氏: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山东刘氏: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山东刘氏: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山东刘氏:崇殿可文。山东刘氏:渊源庆延长。山东刘氏:隆道永荣面研子。山东刘氏: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山东刘氏:耀作声德茂学。山东牟平刘氏: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单县迁江苏徐州沛县刘氏:副伟思晋翠,克茂(懋)仰秀辞,国都稀贤志,从此到里谊。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氏: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范万训宗丰。山东昌乐县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山东昌邑刘氏: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东汶上县刘氏: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山东沂水刘氏: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山东沂源县(山东蒙阴县铎庄迁入)刘氏: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山东苍山县下村乡埠阳村刘氏:思宗厚(后)瑞贵永春。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山东兖州刘氏:茂开庆。

山东鱼台县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山东临沂市临沭县白旄刘氏: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山东临沂刘氏:学士修得益。山东临沂刘氏: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山东济阳刘氏: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山东济阳曲堤刘氏:()()()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刘氏: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宽亮。山东济南平阴刘氏:耕重继业兴玉振家邦。山东济南刘家庄刘氏:茂成延(岩)建。山东济南府平银县桥头大队刘氏:殿凤继成佩。

山东刘氏家族起源,刘氏辈分,刘氏族谱家谱大全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祖籍江苏徐州市邳县)刘氏: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山东郓城县刘氏: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山东青州市(原益都)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山东青州府刘家庄刘氏:古永宗山东,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山东青岛刘氏:金运永耀堂。山东青岛刘氏:基洪方尚在。山东青岛刘氏:清明世界,德法尧舜。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中得承延。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锡洪桂春(焕)文。山东青岛胶南刘氏:绪玉瑞(德)金(墨)润荣。

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楮佳疃村刘氏: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山东烟台栖霞庙后乡前罗坡刘氏:明万年福禄。山东荷泽成武县孙寺刘庄刘氏:士绪荣光,敦伦池刚。山东莱阳刘氏:德玉宪章华国忠厚传家。山东莱阳高格庄镇东高村刘氏:愈芳永汉经仁宗淑钟堂桂炳艺。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几度秋。云岭风生知虎啸,迥门雨落有龙游。插旗地接登云路,晒甲山连望海楼。欲问太平名胜迹,天台环向总为刘。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开新超洪。山东临朐刘氏: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山东威海市(原荣成县)崮山镇岭西村刘氏: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山东威海刘氏:充德玉昌新增。山东威海刘氏:成孟其桂兰发胜。山东济宁刘氏:兆木洪德培玉传明。山东济宁刘氏:树文井现照玉传。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双沟镇牟村刘氏:清书长玉。山东淄博南侯刘氏:宗道永龙,绵延繁梓。山东淄博淄川刘氏:文章守宗业,忠厚传家远。山东淄博博山刘氏:凤盛元喜培。山东章丘刘氏:沛振甲丰兆,恩德会永远。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刘氏:士振清敬德傅统。山东聊城市茌平韩屯乡刘氏:万庆昌光子延常。

山东刘氏家族起源,刘氏辈分,刘氏族谱家谱大全

山东济南禹城县后大刘村刘氏:忠祥少永。山东荣成刘氏:崇德玉昌新增。山东莒南刘氏:贵学西德洪茂。山东莒南县刘氏:尊汝家矩,悦侯乃常,敦本务实,…,立纲保乾,万年恒昌。山东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刘氏: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山东崂山迁青岛城阳刘氏: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山东泰安市夏张镇杨家坡村刘氏:京太文庆台。山东泰安刘氏:忠继英佰梅成传宝。山东泰安地区新泰市西张庄回龙村刘氏:连继昌文,志元明道。山东泰州刘氏:严新寿百庆。

山东诸城刘氏:世守孔养士洪天国建登广自长富怀德景明。山东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刘氏: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山东陵县刘氏:风安兴更世继纯良才。山东高密李家营镇高家庄村刘氏:公鸿福继世。山东掖县(莱州金马庄)刘氏: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山东曹县刘氏:论汉家(加)邦存,凤贵何(和)朝兴”“论”字辈为11世,“兴”字辈为20世。山东淄博市刘氏:存兴克传长,钰积善庆祥。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刘氏:云元希延俊。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苍山县

苍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北接临沂,南临江苏,西通枣庄,处于沿海地区大开放,黄淮海平原大开发的交叉地带。境内潍徐、蒙台、临枣、苍邳四条干线公路纵横交错,京沪高速公路从县城东郊穿过;与兖石、陇海、津浦三条铁路干线和石臼、岚山、连云港三个港口相沟通,距临沂飞机场和临沂火车站40公里。全县面积1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北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南部平原广袤无际。全县共设21个乡镇,1180个行政村,117万人。

苍山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黄金、铁矿石、石膏、大理石、石英砂岩、铝矾土、铜、页岩等20多种。苍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曾两次出任兰陵邑令;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苦学成才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匡衡就是苍山县鲁城匡王村人。境内历史古迹众多,文峰山为古琅玡八大佳景之一,抱犊崮攀之更有华山之感,县城塔山顶峰的大蒜塔,成为苍山的标志塔。

改革开放以来,苍山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二00四年完成生产总值81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苍山农业优势明显,粮食总产5158万吨,100万亩蔬菜,总产量72亿斤。苍山县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洋菜园”。县乡工业共有厂家11734个,初步形成了建材、矿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机制纸、制革等产业体系。全县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现有三资企业69家,累计到位外资4811万美元。主要产品有矿产品、农副产品、纸、制革、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腌渍、油炸等2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业零售网点达650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多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全县共有城乡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00多个,年商品成交额20亿元。以蔬菜批发为依托,全县涌现出20万人的农民流通队伍,拥有车辆5万台,发展流通运销组织4000多家。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工业园区实现了“四通一平”。全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区内道路网络及配套设施齐备;电力、通讯设施配套,基本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移动通讯数字化。

概况

苍山县总面积189986平方千米。总人口118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卞庄镇,邮编:277700。行政区划代码:371324。区号:0539。拼音:Cangshan Xian。

--------------------------------------------------------------------------------

行政区划

苍山县辖21个乡镇,1179个行政村。

--------------------------------------------------------------------------------

历史沿革

1993年9月16日,撤销向城乡,设立向城镇。

1995年12月18日,撤销层山乡、尚岩乡,设立层山镇、尚岩镇。

1996年5月24日,撤销南桥乡、车辋乡,设立南桥镇、车辋镇(鲁政函民字[1996]26号)。

1997年12月26日,撤销新兴乡,设立新兴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1998年10月19日,撤销庄坞乡,设立庄坞镇(鲁政函民字[1998]25号)。

1999年12月22日,撤销沂堂乡,设立沂堂镇(鲁政函民字[1999]40号)。

2000年,苍山县辖14个镇、14个乡。总人口1128161人,各乡镇人口: 卞庄镇 115922 大仲村镇 53674 兰陵镇 47702 长城镇 46309 磨山镇 61143 神山镇 44733 车辋镇 28074 尚岩镇 43153 向城镇 53073 新兴镇 36739 南桥镇 53619 层山镇 41208 庄坞镇 35535 沂堂镇 42829 贾庄乡 45201 小岭乡 34768 矿坑乡 31155 流井乡 22388 甘霖乡 22306 下村乡 20766 鲁城乡 34113 韩塘乡 26314 横山乡 20700 三合乡 38370 兴明乡 38686 芦柞乡 29241 二庙乡 41625 大炉乡 1881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苍山县由14个镇、14个乡调整为14个镇、7个乡:卞庄镇(小岭乡、芦柞乡)、大仲村镇(流井乡)、兰陵镇(韩塘乡、横山乡)、长城镇、磨山镇、神山镇、向城镇、车辋镇(甘霖乡) 尚岩镇、南桥镇、层山镇、新兴镇、庄坞镇、沂堂镇、贾庄乡、矿坑乡、下村乡(大炉乡)、鲁城乡、三合乡、兴明乡、二庙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苍山县辖14个镇、7个乡。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刘姓家谱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历史名人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

我也是,我叫刘回,我是洪字辈,是安徽阜南人。我也不太懂,好像文字辈在我们这里是很高的,我们这里,付、丙,金,洪,大部分都是这些辈的,有一个文字辈的,是最高的在俺庄。也有刘姓的解释,刘姓有来原有好几种说法,百科名片

刘姓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刘姓来源

主要来源有五:

来源一: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源于祁姓,传说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前称定州唐县,今河北唐县),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是远古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据传说唐尧出身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尧因地名而为祁姓,其第九子源明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刘姓有很多的来源,百度名片有你自己查看吧!

  

刘运昌

  开国中将刘兴元,莒南县刘家东山村(今属临港经济开发区)人。原名刘惟芳,这是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取流芳百世之意。入学后,塾师为他取名刘兴元,意为兴旺发达之开始。

  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出生在沂蒙山区并长期在沂蒙战斗的将军只有他一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兴元先是因生活所迫离家谋生,后又从戎报国,历经磨难辗转青岛、泰安,1928年底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当兵,后到国民党孙传芳部第47师旅部当文书。1931年5月第47师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时被红军打败,溃散中毅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军第4医院当文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党员。历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胜利抵达延安。1939年,根据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刘兴元带领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教导大队挺进沂蒙山区,相继任第一一五师民运部副部长、教五旅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代政委等职,历经7年浴血奋战,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刘兴元作为山东解放军第二师政委,同师长罗华生一起随同罗荣桓率兵北上,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委,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此后率兵南下,指挥解放了豫北重镇安阳城,歼国民党军5千余人,迫敌3万余人投降。后又进入河南伏牛山区,在3个月时间内肃清15万之众的匪患。1949年于大巴山区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解放川东10余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兴元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职务。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兴元1908年10月10日——1990年8月14日

  夫人徐杰,生一子四女。

一、刘家东山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刘家东山村今属莒南县朱芦镇,位于德靖山西,北邻岚山区巨峰镇柿树园村,两面与岚山区相邻。

  德靖山东侧为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山体表面三分之二为岚山区巨峰镇所有,三分之一为刘家东山村所有。

  德靖山原作“得踪山”,传说张果老丢失驴子,从德靖山上寻得驴子踪迹,最后终于找到驴子,故名“得踪山”。

  “日照德靖山,位于该县第六区,是著名之大山,为邑中名胜,山自北来向南连绵数十里,奇峰异状、松柏苍翠、秀色参天,虽经三朝四百余载而弥茂,远望之至为伟大。山之南麓土地豁然平坦旷濶,约有数千亩,松柏之间盘石之上悠然而异。”——丁筮宜

  清代莒南地域多部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莒州。

  民国时期,莒南地域随莒县和临沂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山东省政府。民国18年(1929),莒县划为10个区。民国20年(1931),区下设332乡镇,10区中九、十两区的全部和七、八两区中的部分乡镇属莒南县现行区划。

  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莒南地域的大部属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西南部仍属临沂县第五区。5月,设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莒南行署,在莒南地域代行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职权。同年9月,莒南行署撤销,改设莒南视导处。

  1941年1月1日,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隶属于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8月,隶属于滨海区专员公署。

  莒南县1941年析出莒县而置县。

  朱芦镇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前,境域隶属于莒县第十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归莒南县址坊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划归日照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划归莒南县并入坪上区。

  1952年2月,由坪上划出,以序号编为第十一区。

  1955年9月,改称朱芦区。

二、日照岚山两座山名源于海曲刘氏三支

  “明初九原公及其两弟,从信国公汤和由宿迁率师北行,沿海防寇,奉调留照防守,子孙随家焉”——《海曲刘氏家乘》三兄弟初驻军安东卫,后分兵各处。九原公任指挥指挥佥事(从三品),二公任千户(五品),三公任百户(六品)。

  《合修族谱序》“及莒之坪上东山石场等处者此老三支也。”——刘光济

  “经考山东日照海曲刘氏族众,确系从老家汉皇故里古丰邑中阳里迁出者,是汉高祖帝刘邦第五十一世孙廷立公之弟廷协公之后人。”刘恒心

  刘兴元的先祖为三公,系海曲刘氏第十九世。属老三支三房五支长房,长支长房。

  1、大望山名与海曲刘氏抗倭

  大望山位于岚山区虎山镇境内,高410米,为日照东南第一高峰。古称四柱山,今又称四架山,大旺山。

  刘氏三支由安东卫迁往四柱山。“职当百户,驻节四柱山”。山巅东侧有一泉眼,泉水盈盈而出,明初海曲刘氏三支先祖,于泉眼边建房。

  《海曲刘氏家乘》卷首二 老三支

  祖茔记略

  “我刘氏族谱创修于四世祖丕耀公,序云:‘自前明由东海从军来照,兄弟三人,一居安东卫,一居丝山东,一居四柱山,复徙东湖庄’。四柱山,一名大望,始祖茔墓在焉,近村因呼为刘家大望。”居二世后迁昧蹄墩旁,立村东湖。

  赵双壁:“而烽墩则于千仞绝巅之上,俯视一切。遇有烽警,此唱彼应,瞬息千里,又何捷哉!”

  大望山作为峰台,“望”为“瞭望”之意,“大望”为“远眺、环顾、瞭望”之意。

  置于大望山顶,南望蔡家墩卫城,远眺海州湾,俯视虎山堡、昧蹄墩;俯视沿海众墩,东镇京师淮扬要衢,西联内陆诸墩,东与烽火山遥相呼应。“又东烽火山,后改为凤凰山”,捷传狼烟烽火。 居地势之利。

  不知何时,人们改称之为大旺山,有待考证。

  2、得静山名源于将军先祖避乱

  《日照古镇名村》记载:“巨峰西部有山曰得静山,又名德靖山,此山南北走向,附近有刘家东山、石场村,相传其先祖为海曲某世祖,始从安东卫迁来,走到南北山时,恍如来到世外桃源,便名之‘得静山’”,后引申为‘德靖山’。又因此山南北走向,当地称为南北山。”首先感谢编者的研究挖掘,不过白璧有瑕。到底“某世族”到底是何姓?表述语焉不详,含糊其辞。

  据《海曲刘氏家乘》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十世祖刘垣与弟刘坤由东湖迁居得静山西,户口繁衍渐成村落,刘垣居刘家东山,刘坤居石场村。刘垣系刘兴元的先祖。

  代佚久远,更因文革期间谱牒损毁,刘家东山刘姓人氏,对于自己属于海曲刘还是东关刘,一度迷茫,临村刘姓,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可效仿,曾借用东关刘氏辈分用字“家”、“贤”“祥”。外人更不知其详,故《日照古镇名村》记载,不得不用“某世族”称谓。直到2007年始,海曲刘氏续谱,刘家东山刘姓与海曲刘接续,正本清源。

  1644年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1647年正处于明清交替的战乱年代。改朝换代,腥风血雨,效力于明朝的军户,清廷会如何对待他们,细思令人恐惧,逃亡是一种选择。

  由战乱频繁的沿海迁至相对安静的得静山下,这便是“得静山”名的由来。至于迁徙的路径再具体化,应该是:安东卫→大望山→东湖村→刘家东山、石场。

  莒南有关资料记载“得静山”名字来源于“得静”老人。

  综合日照和莒南两地的说法,加实地走访,笔者认为:

  德靖山名的由来,源于得静山下有人居住后,一位老道士居住山上修行,接受山下人们的供奉,在山上多次更换居住地点,招收徒弟,传承数代。老道士号“德靖”,这便是德靖山的来历。是“德靖”道士,而非“得静”道士。笔者猜测,也许道士依据“得静山”而取名“德靖”。

三、先祖遗尚武之风

  坐落在莒南县东部德靖山下的刘家东山村,是一个拥有中国传统武术底蕴的乡村,浓厚的尚武之风时间跨度长、普及广,影响大。现在村里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武术的逸闻趣事,如说功夫之深,砸杏核不用锤,而是用食指戳;用单手捏碎核桃;劈柴不用砍刀,用掌劈手掰;攒竹枪(枪杆用用竹青沾桐油,白布缠裹而成,既韧且刚)一刺能有八个落点。

  走进刘家东山村,老人们说起武术来那是头头是道,兴致来了还能随手比划几招,这时我们才知道本村尚武习武之习俗是有历史渊源的。海曲刘氏先祖,征战沿海,以武功起家,以战功升迁,世袭军职。

  明朝年间,日照身处沿海要塞,沿海一带设立了卫所制,刘氏先祖刘九原兄弟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军,洪武十七年奉调到日照,曾在安东卫、石臼所分别任世袭指挥佥事、世千户等职。为抗击倭寇、海盗等侵袭,当地官民就习武自卫,后来就定居日照县东湖村。因外患不断,为保边关,迫使刘氏先民不得不苦练武术,那一家不好好练武,就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族谱家训中还专门教导刘氏后人,要“佑我中华,戍边守疆”,因此,当时刘氏先民习武源于戎马,完全是为了保家守土,所以他们平时照常耕作,在农闲之余,就聚集在一起习武。其所学的武术,大多是民间较为寻常拳脚功夫和操练棍刀枪之类的常见兵器。

  清顺治四年(1647年)刘垣携家眷自日照县东湖村迁徙至德靖山下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因村东有德靖山,俗称东山,故名刘家东山。初来乍到时,外人及盗匪时常侵扰,为了长期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在劳作之余习练武术,于是就把舞枪弄棒的爱好传承下来。

  后来把刘家东山村武术推向新高度的人物,是山西某地的一个小伙子,名字叫夏延斌。

  刘琮乾拜夏延斌为师,他本来就有点武术功底,又专心地学,师傅又尽心尽力地教,言传身教,有时师傅稍有指点他便心领神会,因此习武进步很快。他略通文墨,随时记下所学武术的套路名称,只要师傅演示一遍,他就能把武术套路完整打下来。刘琮乾心胸开阔、气量豁达,跟师傅习武两年,熟练掌握了师傅传授的各项武术后并不独享,而是自己当起教练,召集同村伙伴一起来习武,让师傅坐镇指导。

  转眼间三年时间过去了,夏延斌看到刘琮乾的武功日渐精进,几近完美,其他徒弟也学的差不多了,便离开此地。

  夏延斌师傅走后,一边刘琮乾苦练武功,一边在本族子弟中选拔苗子,教授武艺。首先从天功、地功、平功及扎马步、压腿等基本功练起,然后习练其他武功。主要有轻功(飞檐走壁)、拳、器械。擒拿等项目。其中拳术有长拳、猴拳两大类。其下又分四锤、串急、靠山拳等套路。熟练套路而不拘泥于套路,一切从实战出发,其擒拿招式特别,有肩刨、熄灯锤,黑虎掏心、肋笆掏窗户、扫腿等动作。器械类,有棍、刀、枪、铁鞭、铁镖、锍线;刀术有单刀、双刀,棍术有长棍、短棍,梢子棍、三节棍;铁鞭有五节鞭、七节鞭、九节鞭。在各种武术中,最为称道的当属铁鞭功夫,那铁鞭舞起来真是快若迅雷,虎虎生风,水泼不进。

  由此,刘家东山村习武蔚然成风,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煞是热闹。刘琮乾的胸襟开阔,他打破门户之见,曾遍访武术高手,也有武林中人前来交流切磋武艺的,他都能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因此,他所传授的武艺都是易学易练、讲究实用的技战本领,几乎没有花架子。由于刘琮乾学艺明理,习武崇德,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其武功、德行均得到乡邻赞许,一举成为方圆百里叱咤武林的人物。他教出来的学生都纷纷走出刘家东山村,到青州府、沂州府、莒州府的衙役当差,有的到日照甚至湖北等地的大户或官府做保镖,有的在外地开办了武馆。

  有勇于担当的,刘琮乾舞动铁鞭,与土匪进行交战,打的土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刘奇贤见义勇为打败小偷团伙的围攻。刘朋合接下失手的飞镖,避免飞镖伤人的事故发生。

  武术影响之广,因刘家东山村的村民都有武艺傍身,方圆百里几乎家喻户晓。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为传承武术,刘朋合、刘维照、刘春龙、刘福汉等人在村里开办了武术班,到处都可以看到练武的场景,特别是冬闲时节,村民大都凑在一起练武,就连中、小学生都用铁丝做环连接9节小木棍当铁鞭练,也练长拳、打四锤、梢子棍等,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武术人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刘家东山柿树园(与刘家东山村相邻,东关刘,也有尚武习俗),听着耍武小过年。”正是这种轰轰烈烈习武热潮的真实写照。村里还组织玩龙灯、踩高跷的文艺队,到周围乡村巡回演出,每次都用铁鞭开场、拳刀棍等武术表演压轴,受到广大观众

刘文亮《社吉坊刘氏族谱序》)

茶山氏族之刘氏作者:何焕坚 刘氏,为陶唐氏之后。夏朝时,陶唐氏族人有名叫刘累者擅长驯龙的本领,在夏朝第14任帝孔甲时,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