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韩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河北保定韩氏家谱,第1张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

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4楼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的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的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

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的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的闺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黄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的

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的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的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

小冯村,很有意思的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1944_1946年间改称小冯村

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

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

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5楼

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的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

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

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

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的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

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

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

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

东街原为丰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阳县的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的说法。

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的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记录。

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

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的杨家庄。

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

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的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的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丰,为周易64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的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的搬迁地方。

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1460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6楼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的是区分西南的梁家庄。

庙子,称隆和庄。

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

1957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

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的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

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

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

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的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赵官佐 ,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的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的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

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7楼

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 请苦大师快出,主持课堂。

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高河,也是高阳的名字的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的族徽。

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的。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

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

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

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士卒,功勋卓著。从不抢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调来,在任九年病死。死后民间为其修建庙宇,称六郎庙。当地人亦称三关庙。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集中区大多在高阳蠡县清苑交界之处、高阳南部、东部。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当然,高阳碱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盐,但当时这是违法的。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高阳的陆路,是可以到达天津的。但是那时没有公路,泥路很难行走,交通多用水运,高阳水路发达,渚泷河自太行山发源,经博野、蠡县,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注入白洋淀。是该河上游各县到天津的要道。高阳城雇大车往北到安新的同口,装货登船,渡白洋淀,经大清河,直奔天津。水路大约三百余里。只需三日。由天津来高阳亦然。

莆阳游洋龙溪黄氏族谱序一

吾黄自颛帝曾孙封于黄由黄州江夏郡中徙光州固始晋司马南浮随徙闽候官三山名曰黄巷至唐桂州剌史岸公谢去桂事从南越海道寻徙莆囊山下延寿里居焉亦号黄巷盖不忘其本也公赠开国公谥忠义为黄巷之始祖生闽县令谣谣生五子英盖华革莫华散骑常侍居前黄莫大理评事居后黄华生昌龄昌朝昌龄官大理评事生岣衍尧尧生瑜琰璩琚瑶璞贵显时号一门五学士黄巢灭炬而退昌朝金华令生峰倜峻献峰生确倜生滔峻生碣献生曹自是而分为东黄巩溪前后黄前黄则吏部瑜公校书璞公后黄则校书蟾公又分东黄则御史滔公巩溪则司徙碣公曹公而黄氏之派牒昭然由司徒碣公而后浸浸出仕者多曾大夫父宠公大理评事祖中庸太常寺正卿中奉大夫不肖彻谨述本源详及支派第世次别少长纪迁徙叙其出官生卒年月配葬列其先后诰敕志铭诗文合成斯编为吾谱之光益以知世德绵绵子孙振振云尔旨

宋宣和丙午年九月九日岸十三世孙赐进士第知平江县知县彻谨序

莆阳巩溪雷山黄氏族谱序二

兴化县黄氏源于黄国江夏郡中徙光州旋入闽为元方字彦丰十传为入莆始祖岸公唐末黄巢起兵岸公五传为隐士献公入游洋巩溪又六传为太常寺卿公中庸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里雷山巷黄宅绵瓜瓞于无穷以其漳郡西林漳溪家谱在焉是以谱存则宗于雷山中庸公修谱之不谬而类于后者彻公君子过而见之求续桂晚生尝闻漳郡西林仲公裔有家谱桂每每为之留心焉偶兹者至西林漳溪谱得楷公撰资观音寺记其间序述巩溪始祖献公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初祖中庸公先贤有为之吾宗望族也继之子孙当以敦亲为念以族亲为心则斯谱之重修勿缺冀于若而人也因谒席访漳郡西林遂阅诸祖谱而系之言首简谨以为序宋宁宗嘉定乙亥腊月拜谒漳郡西林

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中庸公八世孙赐会魁进士翰林编修桂续修

莆阳巩溪雷山黄氏族谱序三

黄之先出于伯益受封于黄以国为姓迁潢川定城西为黄国始祖六十五世老公周朝冀牧迁光州七十一世歇公入楚国为相封春申君致仕后入居江夏郡为江夏始祖祖七十六世霸公西汉迁河南太康宣帝为昭世名相谥定候八十一世黄香迁江夏黄香天下无双东汉贤相其子琼公东汉桓帝忠候相继为相孙琬公复入为贤相江夏安陆声振宇内九十世元方字彦丰官晋安太守由湖北安陆史迁福州黄巷有万巷书楼福州乌石山榴花洞一百零一世岸公唐圣历戊戌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桂州剌史封开国公谥忠义迁莆阳延寿里黄巷一百零五世唐处士黄献迁兴化县广业里巩溪一百一十一世中庸宋郑獬榜进士太常寺卿中奉大夫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黄宅分五房长曰偊居雷山巷次曰仲居漳郡城季曰修居何岩里四曰佃居东岩里五曰伸居德仁里其后曰彻曰钟曰丰曰府曰龙曰焘曰勋曰真曰桂登科相继以甲第显名时羡四代联登人文丕振科第蝉联而岿然隆隆家声巩溪流远雷山巍然瓜瓞绵绵擅胜兴化巨乡驰名郡志历六世显于宋尔止子孙世代续之斯谱公介则无憾矣

宋咸淳庚午年腊月望日岸十五世孙赐进士第宋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

谨识

莆阳龙溪黄氏宗谱

一代 岸公唐秘书监冲子字宗极唐圣历戊戌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官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三山黄巷迁莆阳延寿裏国欢院黄巷为入莆黄巷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朝廷哀之年八十有二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諡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子三谣典乐

二代 谣公岸长子字廷翰唐开元庚申登明经科癸酉年登状元徐徵榜进士授闽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唐武则天久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生唐德宗贞元乙丑年九月初七日卒年八十有六配朱氏姜氏封沛国夫人葬延福院西子五英盖华革莫

三代 华公谣季子字萼华行乾三唐永泰乙巳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性端重质实诺不欺淩居官以清慎为著唐玄宗开元庚午年十月初十日生唐德宗贞元庚辰年三月初三日卒七十有一配常氏夫人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子二昌龄昌朝居前黄

四代 昌朝华仲子字文曲行坎四唐贞元戊寅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令唐代宗大历丙午年四月十四日生唐文宗开成庚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卒年年七十有五配康氏葬九峰山之原子四峰倜峻献

五代 峻公昌朝季子字景崇行艮九唐太和甲寅年历官谏议大夫迁永福埔头为其始祖也配孟氏子一碣

献公昌朝四子字景陟行艮十官散骑常侍华孙闽县令谣曾孙开国公岸玄孙回唐末冠乱自涵头黄巷迁兴化县巩溪为巩溪黄氏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一配赵氏合葬永福梧桐西林教忠寺山南子一曹

六代 碣公峻子字德磊行震廿二献胞侄谏议大夫峻子闽小将官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光启庚戌年董昌反公以死争之为昌所害子环媳林氏举家同时殉节越州镜湖南事载昌败诏赠大司徒諡忠义配康氏子一环赠承事郎俱殉节崇祀忠义祠立曹仲子珍公为嗣孙禄居永福一都龙屿裕居永福西林锦屏山下龟岭黄宅

曹公隐士献公子字宜官行震廿三配平氏唐文宗开成庚申年二月初十日生唐哀帝天佑丙寅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年六十有七合葬巩溪寺北子三俶珍佩

七代俶曹公长子字民玉行毕十四宋奉礼郎配林氏迁居莆阳慈裏大林后分南门合葬白沙子一祜行离九孙二遇通官从事郎配陈氏葬香泉院曾孙长讳闾次讳阙

珍公曹次子官民宝行毕十八唐天复辛酉年录授奉礼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五月廿八日生五代高祖后晋天福癸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年七十有四配赵氏葬永福西林潼关龟岭考曹公而嗣碣公俱并祀子二佑裕

佩公曹季子字民声行毕廿三配王氏合葬浔洋山东裔居南门子一禄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辟授国子监学正配林氏葬马洋孙毓敏居永福一都龙屿曾孙适选远科第甚多为大魁之族

八代 佑公珍长子字福顺行离十以忠义子孙荐授四门学正唐未帝贞明乙亥年八月十六日生宋太祖开宝庚午年十月廿五日卒年五十有六配林氏葬马洋子二长讳达次讳逵

裕公珍次子字福富行离十六配林氏居东流后埔子二逞行坤三裕长子宋真宗咸平庚子贡太学辛丑补上舍以子宁贵赠朝议大夫配何氏赠硕人孙二完窨连裕仲子行坤五宋祥符中举乡荐配方氏居永福西林锦屏山龟岭孙一宛

禄公佩子字福贵行离十二宋初以忠义子孙授国子监学正配林氏葬马洋祭坑子二敏毓迁居永福一都龙屿科第甚多大魁之族状元黄定之派

九代 达公佑长子字载道行坤四宋真宗景德丙午贡太学祥符已酉补上舍以子宠贵封大理评事五代后周恭帝庚申年九月十三日生宋仁宗庆历乙酉年十二月廿六日卒年八十有六配陈氏封安人合葬后坑山南子三安定宠

逵公佑次子字守道行坤八宋仁宋天圣乙丑贡太学丁卯补上舍以子宁贵赠运判朝议大夫配崔氏赠硕人子四宪宁宝宽

逞公裕长子行坤二宋咸平庚子贡生入太学辛丑补上舍配何氏子二窨完

连公裕次子行坤五祥符中举乡荐官礼部主事配方氏居永福西林锦屏山龟岭教忠寺山子二宛守

遑公裕季子行坤六徙京都碧溪黄厝子二宣宜

敏公禄长子字载迅号湘溪宋元丰壬戌特奏名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配陈氏子三适选远

毓公禄次子字载逸号碧溪配林氏子三造进近

十代 安公达长子字锡居行兑五官甯海军长史配陈氏葬后坑子一大学

定公达次子字锡保后改名容字锡忠行兑八配陈氏林氏葬后坑子一小学

宠公达季子字锡甫行兑十七宋仁宗景佑甲戌登状元张唐卿榜进士官大理寺评事宋真宗咸平庚子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元丰庚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一配安人宋氏葬井源山子一中庸

宪逵长子行兑一宋长史子二长讳愿学次讳志学

甯逵次子行兑二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子一勉学

宝逵季子行兑三吏员子一励学

宽逵四子行兑四官朝请大夫子一务学

隽逞长子行兑六官宋训导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儋州知州讳显从孙沔元符庚辰进士

完逞次子行兑七官宋主簿子一昱

宛遑长子行兑八官学正子一晃

守遑次子行兑九官训导子一晁

十一代显公隽子字长明号玉庵行金一宋绍圣甲戌年进士官儋州知州由兴化军城入仙邑开族祖配林氏携家葬玉塔山南子二长讳渊居仙邑玉田次讳源居度尾锦邱为锦邱之祖

昱公完子字长昌号田庵行金三配平氏子一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广南路提点朝请大夫孙二长讳倚将仕郎剞次讳镐博罗知县曾孙南一

大学安子行金十九袭父恩补登仕郎配方氏葬张墓林子二师孔师孟

小学定子行金廿配宋氏子二长讳师颜次讳师贡

中庸大理评事宠子字长行号雷山居士行金二十自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旧西门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佑癸巳年登状元郑獬榜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后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乃六世联登十二进士宋仁宗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哲宗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年七十八公忠贞体国善平冤案能断奇案与包拯韩琦欧阳修齐名为官在朝为蔡京所恶入元佑党禁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配安人周氏葬永福西林梧桐锦屏山下廿八都广业裏龟岭教忠寺山北侧门人状元宰相郑侨其墓在焉祀乡贤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有传子五长偊次仲季修四佃五伸

十二代 师孔大学长子字宗鲁行木十六以子国镇贵赠朝散大夫配令人胡氏子三长讳国镇次讳国录季讳国钟

师孟大学次子字宗邹行木十七元丰壬戌进士官司法参军葬白沙子一纵

师颜小学长子行木廿一配伊氏

师贡小学次子行木廿二配颜氏

偊公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中庸长子字从吉行号梅庵行木十八袭父恩补承事郎宋绍圣甲戌特奏进士初封奉礼郎寻擢侍御史与配安人崔氏宋皇佑庚寅年五月初八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八月十五日卒年七十九合茔吴唐山继配晋邑仁和裏邱氏子二长彻崔氏出次敌讳龙字常龙邱氏出

仲公中庸次子字从仁号雷庵晚号漳溪行木廿九以父恩赐迪功郎由兴化军城西文赋裏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徙漳州郡西林城之漳溪裏隐居不仕宋皇佑癸已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宣和庚子年十月廿五日卒配方氏苏氏合葬兴化军城西雷山宫西子二长讳徼次讳微

修公中庸季子字从善号何岩行木卅十官翁源令配陈氏封安人宋至和乙末年八月十四日生宋宣和乙丑年五月十一日卒居何岩子二长宋进士理学大儒讳钟次讳锺

佃公中庸四子字从德号东岩行木卅一官朝散郎配戴氏宋嘉佑丁酉年十二月廿六日生宋建炎戊申年四月十六日子二长讳徽次讳徵

伸公中庸五子字从学号北岩行木卅二官承事郎居德仁裏宋嘉佑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生宋建炎庚戌年七月廿二日卒配王氏子二汝贤汝贵

沔昱子字朝宗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配林氏子二长南一宋绍熙庚戌进士次师锡淳熙辛丑特奏进士

渊公显长子字从深号玉田行木卅三宋绍圣甲戌与从兄偊同年登科官大理寺评事配何氏子二长讳良徙居德化县清泰裏为承泽之始祖其裔又分居湖阪次讳有徙居赖店玉田为玉田之始祖

源显次子字从泉子二长讳柜次讳枢

十三代 国镇师孔长子字子芳行水十五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路提刑兴化郡志有传居郡城坊巷子希闵

国录师孔次配洪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闾

国钟师孔季配林氏居永福龙井子希阊

纵公师孟子字子泛行水十五配洪氏张氏子一元会裔居仙邑度尾湘溪裏

彻公侍御史偊长子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宣和甲辰登状元沈晦榜进士平江令著巩溪诗话十卷宋神宗元丰辛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孝宗隆兴甲申年六月廿一日卒年八十四配陈氏林氏安人子四长丰次廓季府四廙

龙公乳名敌御试前帝所忌命改曰龙字常龙号太乙号檗谷逸叟行元十八侍御史偊公次子宋绍兴庚辰梁克家榜特奏进士官龙溪令由兴化县游洋龙溪迁居龙溪县衙弃官随母邱氏归于晋邑仁和里檗谷因乐其山水遂居焉宋政和壬辰年八月初五日生宋庆元庚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配游洋龙溪方氏继配晋邑浔海施氏葬石龟岭古月亭子三长讳洲次讳涛季讳瀛

十四世 仙锡讳洲号厚卿行火十七龙公乳名敌长子分居乌林后坑游洋龙溪方氏孺人出为晋邑后坑之祖卒葬后坑山之原子一潘山裔居东石湖头乡黄宅

仙举讳涛字云宾号檗卿晚号鹤皋行火十八龙公乳名敌次子居仁和檗谷遂为檗谷之祖浔海施氏出卒葬烟墩山之原子二长讳子文次讳子海

仙逸讳瀛号永卿行火十九龙公乳名敌季子司教于南漳卒于官裔居龙邑观音山北溪头黄宅浔海施氏出

十五世潘山字叔番号雷山后人行土四十二仙锡子配下辇曾氏女经郡城南狮山脚旧铺古有神道碑建于此子镇山分居乌林后坑

子文字公章行土四十三仙举长子配青阳蔡氏女子四长逞行一郎次遑行二郎季道行三郎四暹行四郎

子海字公深行土四十七仙举次子配塔头孙氏女子五长迂行廿六郎次达行廿七郎季逵行廿八郎四连行廿九郎五遇号行三十郎

子田字公坦行土四十八仙逸长子配林氏分支永坑台湾甚多

念楚字公垣行土四十九仙逸次子配刘氏分徙漳州观音山北溪头黄宅

十六世镇山潘山子字士垒行五郎配蔡氏子潜隐

镇岗子文长子字士冈行一郎配许氏子二潜陧潜陶

镇岚子文次子字士风行二郎配林氏子潜隍

镇嵛子文季子字士俞行三郎配陈氏子二潜隅潜际

镇崮子文四子字士固行四郎配洪氏子潜陛

镇嵩子海长子字士高行廿六郎配蔡氏子二君阳君陆

镇崇子海次子字士宗行廿七郎配吴氏子君伥君仲君仨

镇岩子海季子字士石行廿八郎配蔡氏子二君陟君阵

镇崖子海四子字士圭行廿九郎配施氏子君陌

镇岸子海五子字士干行三十郎配李氏子二君附君随

十七世潜隐镇山子字首甫配洪氏子一周塘居晋邑东石湖头为湖头之祖

君仲镇崇次子字亚甫博学能文著有族谱图序配许氏子一顺

十八世周塘潜隐子字宗鲁配蔡氏子二长敬齐次梓里

顺公君仲子字宗和明正统海寇攻读掠泉州顺公率乡勇抵御众寡不敌殉于阵中谥义烈葬东山配林氏子容

十九世敬齐周塘长子随父迁居东石湖头

梓里周塘次子分衍二房五柱

容公字祥哲号质直君仲子明正统间随父捍御倭寇父旌表义烈容公乃赘于郡中余家遂为檗谷入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宅之祖卒于石井子克复

二十世克复明正德以子润贵例赠大中大夫晋阶中宪大夫松江知府祀乡贤子二润深

廿一世润号东石克复长子正德庚辰科进士官山西左布政使司参政祀乡贤子一伯敬

深克复次子旌表孝子明正德间泉州知府同知理问子一伯宪

廿二世伯敬润子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彦

伯宪深子以子国贤贵赠南京工部司务世居泉郡涂山街欧安馆黄厝子国贤

廿三世国彦伯敬子亚魁明隆庆丁卯科乡试举人第七名官荣府左长史子彝

国贤伯贤子文魁明已卯科乡试举人中式第七十三名贡士官户部郎中子萼

廿四世彝国彦子以子景仿贵封户部主事晋阶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子五景明景仿景昭景晔景曦

萼国贤子明万历癸未科进士未仕子景焕

廿五世景明彝长子官明崇祯间历官广西按察使司浙江金衢兵巡道

景仿彝次子字大犀号东崖累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景昭彝季子以兄荫官知县

景晔彝四子官温州别驾

景曦彝五子官游击

景焕萼子文魁隆武丙戌中式第廿六名举人

巩溪雷山十一世孙晚生君仲拜谒雷山族亲谨撰本族谱图序

十五世孙浙江提督学政景明文渊阁大学士景昉续修

十八世孙世孙福建澎湖协镇副总府必成重修

巩溪雷山纪

宋太平天国诏以永泰福唐之半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化军寻改兴化县在兴泰里万山之中以莆田仙游二县与兴化县鼎立而三八年诏移军治于莆田曰兴化军而兴化县为支邑元皇庆元年徙此县广业里湘溪明正统中十三年革之以长乐武化二乡之六里入于莆永福一乡之三里入仙巩溪在兴化县广业里其溪接湘江水经秋芦入于海吾黄居乡为游洋著姓按游洋大姓篇云黄氏唐忠义司徒之后居广业里巩溪宋时有中庸者为太常寺卿居兴化军城西雷山巷其后子孙相继以甲第显名云莆阳志巩溪一名宋洋

巩溪雷山黄氏历代世恩

一、巩溪雷山黄氏历代进士录

1、黄宠巩溪六世孙达季子宋景佑甲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

2、黄宁巩溪六世孙宠从弟宋治平乙巳进士官转运使居仙游鲤城

3、黄中庸巩溪七世孙宠子宋皇佑癸巳进士官太常寺卿中奉大夫

4、黄 偊巩溪八孙中庸长子元丰乙丑进士官剑南州司户参军侍御史

5、黄师孟巩溪八世孙宠侄宋元丰壬戌进士官宁越军司法参军

6、黄国镇巩溪九世孙师孟侄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福建提刑

7、黄显巩溪九世孙宋绍圣甲戌进士官儋州知州居锦溪

8、黄沔巩溪九世孙显侄宋元符庚辰进士官秘书阁修撰居仙游鲤城

9、黄彻巩溪九世孙中庸孙侍御史偊长子宋宣和甲辰进士官平江县令

10、黄公坦巩溪九世孙中庸孙宋宣和甲辰进士官通直郎

11、黄祖舜巩溪十四世孙宋宣和甲辰进士官权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居福清东翰

12、黄龙巩溪九世孙中庸孙侍御史偊次子宋绍兴庚辰特奏进士官龙溪令

13、黄钟巩溪九世孙中庸孙翁源县令修子宋乾道已丑进士官漳州录事参军

14、黄府巩溪十世孙中庸曾孙彻季子宋隆兴癸未进士官平海军佥判通奉大夫

15、黄丰巩溪十世孙中庸曾孙彻长子府兄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官监潭州南岳

16、黄勋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丰次子宋淳熙甲辰进士官杭州军教授

17、黄焘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丰长子宋淳熙丁未进士官武冈军教授

18、黄安石巩溪十一世孙中庸元孙府子宋绍熙癸丑进士官馆阁校勘朝奉大夫

19、黄真巩溪十二世孙中庸六世孙乔卿子宋淳熙乙未特奏进士官内阁中书

20、黄渊巩溪十二世孙显长子宋绍圣甲戌进士官大理寺评事

21、黄源巩溪十一世孙显次子宋宝元戊寅进士

22、黄南一巩溪十一世孙沔孙宋绍熙庚戌进士

23、黄德基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宋淳熙戊戌特奏进士居白杜

24、黄桂巩溪十四世孙中庸八世孙宋绍定壬辰进士第九魁翰林编修光禄寺卿

25、黄耿荣宋庆元已未进士官海丰县主簿

26、黄应明巩溪十七世孙中庸十一世孙永乐甲申进士官浙江龙游知县

27、黄度巩溪十四孙邦直孙隆兴癸未特奏进士

28、黄瑾巩溪十五世孙度子淳熙辛丑进士

29、黄铭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弘治六年进士官户部主事

30、黄嵘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黄铭弟弘治六年进士官桂林知府

31、黄瑷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弘治乙丑进进士官广东肇庆知府晋二品秩

32、黄荣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明成化戊子举人第三壬辰进士浙江按察佥事

33、黄节甫巩溪十八世孙中庸十二世孙明成化辛卯第三魁戊戌进士官行人司司正

34、黄华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荣弟成化庚子举人甲辰进士广东按察司佥事

35、黄自强宋绍熙庚戌特奏进士

36、黄桂邦彦子宋嘉定戊辰探花官诰院编修

37、黄顺卿邦彦子宋嘉定戊辰进士

38、黄光升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嘉靖已丑进士官户刑二部尚书

39、黄谦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癸卯举人庚戌进士官刑科给事中

40、黄行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文雍子献可兄正德辛巳进士广西按察使

41、黄献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缙侄嘉靖辛丑举人壬辰进士官礼部主事

42、黄德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壬辰进士户部员外郎浙江佥事

43、黄凤翔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隆庆戊辰年榜眼南京礼部尚书

44、黄汝亨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戊戌进士官江西布政使参政

45、黄汝良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万历丙戌进士官礼部尚书太傅

46、黄景星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丁酉举人辛酉进士官广东布政司参政

47、黄守魁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武探花官南京大总督骠骑将军

48、黄钺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万历辛丑武状元官中军左都督南京兵部尚书

49、黄志清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解元明万历乙未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50、黄琰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光升孙万历戌戊进进士官南海知县户部主事

51、黄应举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万历甲辰年进士官广东南

52、黄文焕巩溪廿三世孙明天启乙丑进士居永福

53、黄景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凤翔孙明崇祯辛未进士官户部郎中

54、黄熙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凤翔孙明崇祯辛未进士官清刑部侍郎

55、黄润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凤翔子明崇祯丁丑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学宪

56、黄灏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凤翔子清顺已丑进士官浦江知县

57、黄徽胤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七世孙明崇祯丁丑年进士官兵部左侍郎

58、黄士观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嘉靖己酉解元联捷进士官河南按察佥事

59、黄锡衮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明崇祯庚辰进士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60、黄志遴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凤翔曾孙清顺治乙酉进士官湖广左布政使

61、黄机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清顺治丁亥进士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62、黄灏中巩溪廿二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清顺治已丑年进士官浦江知县

63、黄云蒸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崇祯壬午举人顺治乙未进士礼部员外郎

64、黄道晋巩溪廿五世孙清顺治十六年进士官龙安推官

65、黄彦博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清康熙乙巳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66、黄志焕巩溪廿四世孙中庸十八世孙凤翔曾孙清内阁中书

67、黄甲巩溪廿五世孙中庸十九世孙南明隆武丙戌进士官御营护驾

68、黄昶巩溪廿六世孙中庸二十世孙清康熙丙辰进士

69、黄守舞巩溪廿六世孙中庸二十世孙由闽县学清康熙壬戌进士官余杭知县

70、黄世僖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雍正庚戌武进士官陕西总督中军副将

71、黄世煌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壬戌武进士官御前侍卫广西参将

72、黄世瑛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乙丑武进士官中军盐务副将

73、黄元吉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丁卯解元辛未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

74、黄腾达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辛巳进士官贵州乡试正考官

75、黄世德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已丑进士官漳州府教授

76、黄燮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候官学清乾隆乙未进士官铨选知县文林郎

77、黄瑞巩溪廿七世孙中庸廿一世孙清乾隆庚子科武状元居浙江江山官总兵

78、黄敏巩溪五世孙禄子毓弟宋元丰壬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79、黄适巩溪六世孙禄孙宋元符庚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0、黄选巩溪六世孙宋元丰已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1、黄远巩溪六世孙绍圣丁丑进士官莆田知县居永福一都龙屿

82、黄龟年巩溪七世孙宋崇宁丙戌进士官侍中御史居永福一都龙屿

83、黄公槐巩溪八世孙宋乾道丙戌进士官海丰蔚居永福一都龙屿

84、黄邦光巩溪七世孙宋大观已丑进士官徽州通判居永福一都龙屿

85、黄邦俊巩溪七世孙宋政和已丑进士官大理寺卿居永福一都龙屿

86、黄邦彦巩溪七世孙宋淳熙丁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7、黄定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国子监祭酒居永福一都龙屿

88、黄庸巩溪八世孙宋开禧乙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89、黄师尹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已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0、黄岳巩溪八世孙宋乾道壬辰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1、黄公谨巩溪八世孙宋开禧乙丑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2、黄自诚巩溪九世孙宋淳熙丁未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3、黄瞳巩溪九世孙宋宝庆丙戌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4、黄乔翼巩溪十世孙宋淳佑辛丑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5、黄攀龙巩溪十世孙宋淳佑丁未特奏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6、黄起宗巩溪九世孙宋嘉定甲戌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7、黄起硕巩溪九世孙宋宝庆丙戌进士居永福一都龙屿

98、黄豫巩溪六世孙宋景佑甲戌进士官校书郎

99、黄丰巩溪九世孙宋建炎戊申进士知兴化军

100、黄中立巩溪九世孙宋绍兴丁丑进士居永春

101、黄伟巩溪九世孙宋绍兴丁丑进士江西提学居永春漳溪

102、黄龟朋巩溪七世孙世居德化承泽宋嘉泰壬戌进士官廉州教授居永春

103、黄龟助巩溪七世孙世居德化宋淳佑甲辰年进士居永春

104、黄霆发巩溪八世孙世居德化宋嘉定甲戌进士居永春

105、黄圭巩溪九世孙世居德化承泽宋庆元丙戌特奏进士居永春

106、黄孕昌巩溪廿六世孙清雍正癸丑进士官瞧州知州居永春

107、黄懋巩溪十七世孙永乐乙未进士居燕京

108、黄锐巩溪十七世孙明永乐甲申进士

109、黄惠巩溪廿七世孙清乾隆甲戌进士

110、黄朝珐巩溪廿九世孙中庸廿三世孙清光绪乙亥进士

二、巩溪雷山黄氏历代举人录

1、黄以宁巩溪十五世孙雷山九世孙伟子庆元乙卯科上舍举人

2、黄显巩溪十七世孙师孟十一世孙明永乐乙酉举人官选文渊阁修书

3、黄昶明巩溪十七世孙中庸十一世孙宣德丙午举人

4、黄谦巩溪十八世孙中庸十二世孙约仲子明宣德已酉举人官侍养谢礼闱

5、黄晖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明正统乡荐举人第六人官抚州府教授

6、黄宪巩溪十九世孙中庸十三世孙缙从侄明成化庚子举人安南州知州

7、黄缙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新民侄明成化丁酉举人兴宁知县

8、黄以体巩溪廿三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成化辛卯举人

9、黄天锡世居承泽举人

10、黄澹轩世居承泽举人

11、黄辉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荣从弟弘治己酉举人广东开建知县

12、黄宽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弘治甲子举人授广东肇庆府同知琼州府通判

13、黄珠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晖从孙正德庚午举人官衡府审理奉政大夫

14、黄保世居承泽举人

15、黄仕达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谦玄孙明正德丙子举人官宁波府同知

16、黄伯善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庚子举人授广东衢州府同知

17、黄锡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六世孙明嘉靖甲子举人授河南邓州知州

18、黄才硕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铭子明嘉靖戊子举人

19、黄文汉巩溪二十世孙中庸十四世孙明嘉靖乙酉举人由泉州府学中式

20、黄继宗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缙从侄明嘉靖丁酉举人官安仁知县

21、黄继周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继宗弟明嘉靖癸卯解元循州知州

22、黄宣明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嘉靖乙酉举人官桂林府学教授

23、黄国宠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辛卯举人授广东庆远府同知

24、黄崇庆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丁酉举人授广东雷州府同知

25、黄宪清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明嘉靖甲子举人官广东廉州府同知

26、黄九霄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必贤伯嘉靖壬午举人官直录颖州知州

27、黄必贤巩溪廿一世孙中庸十五世孙华孙官嘉靖丁酉顺天府举人温州府通判

28、黄乔植巩溪

历史上,有两个“陈王廷”。

(1)明末的河北庐龙县陈王廷(庭)

陈王庭字丹衷,万历二年(1574年)第三甲三十九名进士出身,卢龙卫(今属河北)人,授洛川(陕西洛川县)知县,官至辽东巡抚。《礼记约言》明王应井撰,清嘉庆二十四年《咸宁县志》卷15(经籍)著录。在《明史》、《明实录》中并没有被列传之类的被记录下来。

《明史》“明年正月,镐乃会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定议”,陈王庭是河北庐龙县人,明朝的文进士。逝于1630年。

《新清史本纪卷1至卷5》原文: 四年春正月辛巳朔,大军至榛子镇、沙河驿,俱降。壬午,至永平。癸未,先是,刘兴祚逃归匿崇焕所。至是,率所携满洲兵十五人、蒙古兵五百欲往守沙河,闻 大军至,遂趋永平之太平寨,袭杀喀喇沁兵於路,将赴永平。帝恶其负恩,命贝勒阿巴泰等擒斩之,磔其屍以徇。帝授诸将方略,乘夜攻城,城中火药自发,燔死甚 众。黎明克之,明兵备道郑国昌、知府张凤奇、推官罗成功仰药死,同知魏君谟、参将杨春等越城遁,知县张养初及革职太仆卿陈王廷、兵备道白养粹、副将孟乔芳、杨文魁等俱降。

(2)明末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乾隆年间的王其华《温县志》,载有崇祯年间<吴从诲传>:“吴从诲,府判摄温县,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温城,从海亲冒矢石,率众御之,寇不得渡。从诲曰:水战利火攻,命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纵火焚贼船,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

河北省“安平县志”卷之七:“人物志”:“吴从诲,……崇祯庚午(公元1630年)四应南宫不售……遂谒选(,副职也)怀庆,怀当南北冲,河南诸郡邑,寇攻陷殆尽,庚辰(公元1640年)冬,贼骑将乘冻渡河,守御河干,贼不得渡;明年(1642年11月),帅刘超叛,盗乘间蜂起,拥众剽掠,悉设计擒之(1643年),行河上,适寇至,率乡兵登陴(陴,城上女墙),亲冒矢石,焚贼舟二十七,溺死不可胜计贼败,自是不敢窥河北矣当事者材君,俾摄河内,再摄温县,所至有能声,擢曹州守。”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至六月,温地为李自成所据。)

当前,以此记载为陈家沟《陈氏家乘》中的陈王廷,今奉为“陈式太极拳祖师”,生卒推算为约(1600-1680年),有人论证其出生大约在1612年前后。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陈王廷墓碑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显考庠生陈公讳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祠子汝为汝弼汝人

孙宏印元印××曾孙××同立

  贺(hè)姓来源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来源考

  贺姓是因避讳而改成的姓。

  贺氏原为庆氏。后因避讳而改为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庆氏,姜姓,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也。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为氏者。”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无亏,后来无亏有子庆克。庆克的儿子名封,以父亲的字为姓氏,叫庆封,从此其子孙便相继以庆为姓氏,于是便有了庆氏。

  据史书记载说,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因与右相崔杼有矛盾,于是乘崔杼家中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攻杀崔杼的儿子,灭了崔氏,后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的大族田、鲍、高、荣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直到东汉安帝时,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封的裔孙才由庆姓改为意思相近的贺姓。此即《元和姓纂》所云:“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双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因为当时全国都避讳“庆”宇,所以凡姓庆者均改为贺氏。

  贺氏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为庆氏的,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贺拔、贺敦等姓氏都改为单姓贺氏,从而形成了河南郡望。

  贺氏在发展过程中,以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贺氏最为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

  贺氏虽然只有 1800多年历史,但分布比较广泛,繁衍昌盛。在历史上,贺氏也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的孙子贺劭任中书令,贺劭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贺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而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

河北保定韩氏家谱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