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河源一带何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在广东河源一带何姓的起源?,第1张

鸡是健啊,深圳姓氏家谱溯源之何氏

何希望和我们一样对“寻根”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你所知道的深圳人的姓氏知识———家谱、家训、老照片,或特殊姓氏在深圳等故事。

深圳何姓元勋:何真

对族谱多有研究的彭全民告诉记者,东汉时何姓就到了广东,不过那时深圳地区何姓并不多。随着罗湖笋岗“元勋旧址”的发现,笋岗何氏的历史才被逐渐揭开。

何真是东莞县茶山乡(今东莞市茶山镇)圆头山村人,元末当上盐场的一个小官吏。时局动荡,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弃官回乡,聚众自保。他和东莞另一名叫王成的豪杰有矛盾,而王成势力很大,贿赂广州府帅以“用兵割据”为由逮捕何真。何真只好带着全家人从老家逃到泥岗附近的小山附近。当时还没有笋岗的地名,而山上长着白笋。

以此为据点,何真联结泥岗、上梅林黄氏、皇岗村的庄氏、下沙村的黄氏等当时的宗族大姓,东山再起。他以泥岗附近为据点,逐渐控制了岭南地区。部下建议何真“效法赵佗,自立为国”,何真不敢,就杀了这名部下,献给统治者表示忠心。那时,广东大部分地区因为何真的治理与维护,基本上没有遭到兵火的洗劫,他被封为“东莞伯”。

何真在当年隐居之地建立了一座“笋岗老围”,将母亲与两个儿子接来居住。彭全民说,何真之所以立村笋岗,是因为竹子的生命力很强,很快就能成林,“何真希望自己的子孙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越发越多”。

从此,何氏族人就在深圳土地上生息。明代中,何真的四世孙何云霖将当年的老围修建成城寨式的村庄,门匾上刻上“元勋旧址”。现在,何氏族人已经分散到各地,而这座目前市区内最古老的村寨建筑,掩映在周围新建的民居中,显得朴素而安静。深圳何氏.唐“庐江何”之后

深圳古何氏族人的主脉,追根溯源是唐末“庐江何氏”之后(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为避战乱辗转迁徙而来。

“笋岗何氏”是直接迁入广东再迁入深圳地区的。

有史学家说,深圳笋岗何氏家族的第三十八世祖何楷,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从庐江郡避乱迁到广东番禺县清水濠的。

历经南汉,到了北宋初年,四十二世祖何迥又带着四个儿子迁到广东南雄府定居。

宋末,何家五十二世祖何贵迁到了东莞县南浦和茶山。

元末,东莞何真率众保乡卫土,他的次子何华及其母迁居到深圳笋岗定居。并很快发展成深圳地区的大家族。

而“坪山何氏”则是先迁入他省再辗转来到深圳地区的。

他们是庐江何氏的另一个分支,为避黄巢战乱,先迁到福建宁化石壁乡。明朝初年,迁入广东兴宁县,到清朝初年,才迁入深圳坪山界脚村。(张雪松)

“何”姓、“韩”姓

“近音”亲

何姓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而何姓本身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出现的,历史2200多年。

“韩”“何”发音接近,何氏的得姓,有个“将错就错的故事”———《姓纂》中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被秦国所灭的韩国子孙纷纷离开河南老家分散于各地,有部分跑到江淮一带。由于当地人念“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亡国之痛中的韩国子孙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

所以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何姓人家最多,成为何姓发源地。在江苏的东海,以及安徽的庐江和合肥,何氏是当地望族。

“我生也晚”的何氏,起初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到了汉代以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汉书五行志》:“何苗,本姓朱,冒姓何。”《五代史》:“吐谷浑亦有何氏。”

汉代有朱姓混入,明代还有锁姓混入的何姓很快庞大起来,成了一个著名的姓氏。而何姓一再增加新鲜血液的发展过程,也给后世的子孙带来不少困扰———姓何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得多费一番工夫。

很古之时,何氏就曾向岭南迁徙。据说,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东晋初年,就有何姓之人去福建开垦。不过,这个说法一直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霁虹)

颛顼与鱼叉

(一)

●罗清明

鲧的父亲是颛顼,按传说,颛顼还是黄帝的孙辈。古人眼中,颛顼又是指什么呢?在《辞海》里,颛为颛谨、善良,顼释为谨貌、自失貌,如头顼顼。颛字在篆刻里找不到古人的手记。顼字则为:

金文里的顼的篆刻左上部为王字,意指先王,即先辈的意思。右上角为游水的鱼,中部为手持鱼叉,下部为人的足。整个字要表达的意思是:用鱼叉叉鱼的先王(这里的先王为先人的意思)。

从考古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早在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骨锥、骨针了,也有脱柄骨鱼镖与绳索了。金文里的“顼”是指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先祖。把“颛顼”定义为一个个体人格的先辈,是与金文里对“顼”的定义相违背的。

脱柄骨鱼镖与弓箭是复合型工具,是到了用火以后的年代才发明创造的。

将颛顼释为谨、善良、头顼顼(缩缩),是指一个人在河里湖边用鱼叉叉鱼时的形貌,为了看清水底的鱼而又不惊动鱼类,必须要倍加小心。那个年代的人类,由于会用火、会人工生火,又制作了石斧、弓箭和脱柄骨鱼镖,无论天上地下水里,都可获得食物,无论荤素,都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这时的先民,似乎过上了太平日子,这就是舜日尧年的最鼎盛时期,这时候的人类,无须为食物与生存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颛顼———这个解决了从水里取得食物的先祖,再一次将人类的食物源扩大到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江河湖海。是舜解决了火种的保留、“汉”解决了人工取火后的又一个重大发明。创造用脱柄骨鱼镖抓获鱼类的人,成了先民崇拜的先王。他是尧崇拜,舜崇拜,汉崇拜的继续,是先祖先王崇拜的继续。

颛顼是禹的父亲,是比禹更前的先祖,为什么后人将颛顼定义为在禹之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孙中山先生先代故居,东莞上沙村

上沙,古名叫作长沙,又名沙溪。先辈祖先因为居家生活的地点是在海边的一带长沙上,方才这样取名。

远在八、九百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因为此地的地理位置极好,背山面海,可耕可渔。村内有曹、梁、王、蒋、甘等姓氏的人杂居一村,后来孙姓人氏从外地迁入,子孙繁衍众多,反客为主,遂大姓,现在上沙村仅存有孙姓之外的曹、梁两姓。

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一长排办公室总是非常安静,偶尔看见一两个人影都显得很希奇。如果可以在专家们办公室的门外挂上显示状态的指示牌,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定是“在路上”或者“考古中”。

彭全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他难得出现在办公室里,把桌子柜子上的东西清理一空,只为了腾出地方给他最新的“宝贝”安身立命。两个“水壶”、两片破“瓶盖”,这是他从福龙快速干道里最新发掘的文物。他得意的表情从他的大胡子里渗透出来:“你快看,这可是以前从来没发掘过的样式,上面竟然有一个点状突起装饰……”

□ 彭全民编年史

深圳地方史研究学者,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

出生于广东揭西,客家人。

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深圳博物馆工作了11年。

1987年,参与整理出了30万字的《深圳文物志》初稿。

1994年开始,在文物管理办公室又工作了11年。20多年来发表有关深圳文物保护、历史考古研究等论文30篇,参加全国和国际的学术会议17次,发表的著作、论文、文章共80多万字,主编书籍100多万字。

2005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成立,任副研究员。

1 最想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整理出来

23年前的一天,彭全民走出中山大学的校门。来到深圳,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深圳地方史籍。他的目光落在清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以及1960年编写的《宝安县志》上。这是深圳仅有的地方史籍,而且这些都是官方所记载的历史,民间老百姓的历史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他的工作起点从收集家谱、族谱开始,对深圳来说,这些就是最丰富的民间史料。有一次他听说沙井陈氏有一部清光绪十年编的《国圜公家谱》,就远远追了过去。可是陈姓一家怕家谱遗失,从来不肯外借,最多只能在他们的监督下现场翻翻而已。彭全民最遗憾的是自己怎么没有金庸小说里冯蘅那样过目不忘的才能,只好动了各种脑筋。后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当地一位小学校长帮他借了出来,他拿着家谱飞奔着去复印,又飞奔着送回来。这部家谱果然非常有价值,原来这一户陈氏人家是当年驸马房的后代(祖上当过驸马)。

现在,光是彭氏族谱彭全民就已经收集了20多本,他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详尽整理出来。如果你怀疑小小家谱对深圳整个历史的价值,彭全民会非常严肃地说:“很多人想做更辉煌的事情,在更宏观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研究整个深圳的历史。但宏观的方面就需要牢靠的基础才行,我只想做收集民间史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现在很多家谱、族谱处于抢救阶段,深圳农村的城市化让族史、村史更有断代的危险。”

即使是最基础性的事情,有时也能起到最辉煌的作用。彭全民一次考察时来到了沙头下沙村,就问这个村的历史有多久了,村干部非常自豪地说:“有200多年了!我们还保有祖先的墓葬呢!”彭全民大脑里火花一闪,决定跟着村干部去看看。当时的新洲路还没有修成,只有狭窄的山路,汽车开不进去。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看到了这座“200多年”前的墓葬。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彭全民仔细看了看墓碑,上面竟赫然写着建于宋淳�八年!他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好笑了:“你们的历史何止200多年,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后来这座墓葬申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七八百年间从来没被修葺和改造过的“原汁原味”的宋代文物,又顺利地被评为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2 考古研究时更像“敢死队员”

也许是冒险精神的作祟,彭全民在考古研究时像是“敢死队员”。

来深圳的第二年,他开始骑摩托车下各个乡村,15年里一共换了三辆。即使是田埂里很窄的小道他也会一踩油门骑过去。“大不了就摔一跤嘛。”他这样想,果然就摔过好几次,伤疤直到现在还顽强地盘踞在他腿上。有时碰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突然下起暴雨,他毫无疑问被淋成了落汤鸡。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期间,一家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正在家吃年饭的彭全民骑着摩托车赶忙出门。那一天的深圳竟然寒风凛冽,冷风从袖子灌进来,一下子钻到了脖子那里,摩托车上的彭全民简直要僵掉了,只好每隔一会停下来蹦几下暖暖身子。到了文物所在地的海边,他一直保持全身发抖的状态,脚已经冻僵,走在地上毫无知觉。

他曾经在江西婺源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了汪鋐墓(明朝时率领深圳人民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的官员)的两块墓志。墓志就垒在博物馆门口,房檐上有水一滴滴落下来,缓慢溅在碑上。而下面的一块碑因为被雨水侵蚀了十多年,碑文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彭全民看着看着开始痛心,脱了上衣就开始拓片。那是阳光猛烈的中午,他身上被晒脱了皮,却沉浸在对汪鋐传记的探究里。

而现在的彭全民更仅仅接近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状态,年轻时的好奇、冒险、冲动、乐天都慢慢转化成了平和。他说,“知天命”就是自己最向往的境界,这个阶段做人已经炉火纯青,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别人说笑都影响不到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就要像这样做才好。”彭全民说,并且认为“知天命”和“和谐深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 人物话本

深圳应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人物时代:有专家曾经说:“深圳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同样的历史深度、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前别人说深圳没有历史,现在人们又说深圳有历史却不为人所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彭全民:深圳经常做改弦更张的事情。公元331年成立了宝安县,到了武则天时期改名为东莞县,到了明朝又叫新安县,民国时又恢复到宝安县的名字,1979年才改为深圳市。对于“深圳”这个名字来说,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名称变更太快;其次,深圳经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人们不愿回首;第三,建市前本地人不到30万,现在是上千万人,多数人不了解深圳的历史,所以深圳人没有归属感。于是一般人只知道1979年后的历史,就造成了深圳没有历史的印象。

人物时代:你和许多专家都曾说过,深圳绝对有资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是对一般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会觉得好笑吧?

彭全民: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这些人本身并不是素质差,而是不了解深圳。我跟很多人讲述了深圳的历史,他们很快就改变了看法,都认为深圳够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深圳古代就是边疆城市、海防城市,有丰富的历史。深圳的近现代史和国家的重大历史的发生息息相关,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九龙之战就是从新安县(深圳旧称)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就占领了香港岛,当时的香港岛属于新安县的一部分。香港是分三次从新安县划出去的,南头古城是香港的根。三次划地,深圳人民都义愤填膺,进行了三次抗英活动。深圳盐田的三洲田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首义。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圳又是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这些历史都足以配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客观存在的,深圳何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时间问题。

人物时代:曾经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深圳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现在许多学者却越来越反对“小渔村说”?

彭全民:1600多年前,深圳就是南方海疆的一个边城,叫“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这是一个“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小镇而已,所以“小渔村说”是不确切的。充其量只能说,“小渔村”指的是深圳这个“东官郡城”管辖的某个地方。

不会得意于“深圳通”这个标签

人物时代:深圳近年对文物保护加强了力度,去年是文物保护年,今年开始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加上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学者,看到这些更欣慰吧?

彭全民:现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非常有必要。对深圳这种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来说,首先基本摸清深圳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在今后的规划中就可以少一点毁坏文物古迹,保护好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判断标准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一个城市不可能把自己的历史抹掉,不然就像倒婴儿的洗澡水却把婴儿与水一起倒掉一样可笑。

人物时代:去年评选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的时候,你曾经建议举办“深圳十大古建筑”评选和“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你会最先推荐哪些候选?

彭全民:“深圳十大古建筑”会选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元勋旧址、鹤湖新居、曾氏大宗祠、绮云书室等等,太多了。

“十大历史名人”首先选黄舒、汤克宽、汪鋐、刘稳、何真等。元末群雄割据时,何真统一了岭南,后来归顺了明朝。何真本来有和朱元璋对抗、争夺皇帝位的实力,但因为不愿意打仗而自愿归顺,这对深圳的历史是有贡献的,连朱元璋都评价他是“真男子”。

人物时代:你专门从事深圳地方史研究,但是《深圳古代简史》却是由别的学者写出来的,你会不服气吗?

彭全民:各行各业都需要了解深圳,在更详尽丰富的著作出现以前,简史是很重要的。而我现在想写书都写不出来,因为明明知道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收集完,我宁愿做收集资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

人物时代:现在很多人叫你“深圳通”,这个称呼对你来说是得意的砝码还是压力?

彭全民:就深圳地方史方面来说,我掌握的资料可能比别人多点。这个称呼没什么好得意的,对我来说是个勉励。现在研究深圳史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不努力很快就会被取代了!

□ 撰文 本报记者 杜虹 □ 摄影 本报记者 胡可

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一长排办公室总是非常安静,偶尔看见一两个人影都显得很希奇。如果可以在专家们办公室的门外挂上显示状态的指示牌,那么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定是“在路上”或者“考古中”。

彭全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他难得出现在办公室里,把桌子柜子上的东西清理一空,只为了腾出地方给他最新的“宝贝”安身立命。两个“水壶”、两片破“瓶盖”,这是他从福龙快速干道里最新发掘的文物。他得意的表情从他的大胡子里渗透出来:“你快看,这可是以前从来没发掘过的样式,上面竟然有一个点状突起装饰……”

□ 彭全民编年史

深圳地方史研究学者,文物考古鉴定所副研究员

出生于广东揭西,客家人。

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深圳博物馆工作了11年。

1987年,参与整理出了30万字的《深圳文物志》初稿。

1994年开始,在文物管理办公室又工作了11年。20多年来发表有关深圳文物保护、历史考古研究等论文30篇,参加全国和国际的学术会议17次,发表的著作、论文、文章共80多万字,主编书籍100多万字。

2005年,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成立,任副研究员。

1 最想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整理出来

23年前的一天,彭全民走出中山大学的校门。来到深圳,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深圳地方史籍。他的目光落在清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以及1960年编写的《宝安县志》上。这是深圳仅有的地方史籍,而且这些都是官方所记载的历史,民间老百姓的历史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他的工作起点从收集家谱、族谱开始,对深圳来说,这些就是最丰富的民间史料。有一次他听说沙井陈氏有一部清光绪十年编的《国圜公家谱》,就远远追了过去。可是陈姓一家怕家谱遗失,从来不肯外借,最多只能在他们的监督下现场翻翻而已。彭全民最遗憾的是自己怎么没有金庸小说里冯蘅那样过目不忘的才能,只好动了各种脑筋。后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当地一位小学校长帮他借了出来,他拿着家谱飞奔着去复印,又飞奔着送回来。这部家谱果然非常有价值,原来这一户陈氏人家是当年驸马房的后代(祖上当过驸马)。

现在,光是彭氏族谱彭全民就已经收集了20多本,他最想做的事情是把深圳几个大姓的家谱详尽整理出来。如果你怀疑小小家谱对深圳整个历史的价值,彭全民会非常严肃地说:“很多人想做更辉煌的事情,在更宏观的方向上努力,比如研究整个深圳的历史。但宏观的方面就需要牢靠的基础才行,我只想做收集民间史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现在很多家谱、族谱处于抢救阶段,深圳农村的城市化让族史、村史更有断代的危险。”

即使是最基础性的事情,有时也能起到最辉煌的作用。彭全民一次考察时来到了沙头下沙村,就问这个村的历史有多久了,村干部非常自豪地说:“有200多年了!我们还保有祖先的墓葬呢!”彭全民大脑里火花一闪,决定跟着村干部去看看。当时的新洲路还没有修成,只有狭窄的山路,汽车开不进去。他们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看到了这座“200多年”前的墓葬。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彭全民仔细看了看墓碑,上面竟赫然写着建于宋淳�八年!他不知道是该兴奋还是好笑了:“你们的历史何止200多年,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

后来这座墓葬申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七八百年间从来没被修葺和改造过的“原汁原味”的宋代文物,又顺利地被评为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2 考古研究时更像“敢死队员”

也许是冒险精神的作祟,彭全民在考古研究时像是“敢死队员”。

来深圳的第二年,他开始骑摩托车下各个乡村,15年里一共换了三辆。即使是田埂里很窄的小道他也会一踩油门骑过去。“大不了就摔一跤嘛。”他这样想,果然就摔过好几次,伤疤直到现在还顽强地盘踞在他腿上。有时碰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突然下起暴雨,他毫无疑问被淋成了落汤鸡。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过年期间,一家文物保护单位被盗,正在家吃年饭的彭全民骑着摩托车赶忙出门。那一天的深圳竟然寒风凛冽,冷风从袖子灌进来,一下子钻到了脖子那里,摩托车上的彭全民简直要僵掉了,只好每隔一会停下来蹦几下暖暖身子。到了文物所在地的海边,他一直保持全身发抖的状态,脚已经冻僵,走在地上毫无知觉。

他曾经在江西婺源的一个博物馆看到了汪鋐墓(明朝时率领深圳人民抗击葡萄牙侵略者的官员)的两块墓志。墓志就垒在博物馆门口,房檐上有水一滴滴落下来,缓慢溅在碑上。而下面的一块碑因为被雨水侵蚀了十多年,碑文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彭全民看着看着开始痛心,脱了上衣就开始拓片。那是阳光猛烈的中午,他身上被晒脱了皮,却沉浸在对汪鋐传记的探究里。

而现在的彭全民更仅仅接近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的状态,年轻时的好奇、冒险、冲动、乐天都慢慢转化成了平和。他说,“知天命”就是自己最向往的境界,这个阶段做人已经炉火纯青,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别人说笑都影响不到自己,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我就要像这样做才好。”彭全民说,并且认为“知天命”和“和谐深圳”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 人物话本

深圳应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人物时代:有专家曾经说:“深圳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同样的历史深度、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前别人说深圳没有历史,现在人们又说深圳有历史却不为人所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彭全民:深圳经常做改弦更张的事情。公元331年成立了宝安县,到了武则天时期改名为东莞县,到了明朝又叫新安县,民国时又恢复到宝安县的名字,1979年才改为深圳市。对于“深圳”这个名字来说,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名称变更太快;其次,深圳经济、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人们不愿回首;第三,建市前本地人不到30万,现在是上千万人,多数人不了解深圳的历史,所以深圳人没有归属感。于是一般人只知道1979年后的历史,就造成了深圳没有历史的印象。

人物时代:你和许多专家都曾说过,深圳绝对有资格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是对一般人来说,听到这个消息会觉得好笑吧?

彭全民: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这些人本身并不是素质差,而是不了解深圳。我跟很多人讲述了深圳的历史,他们很快就改变了看法,都认为深圳够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深圳古代就是边疆城市、海防城市,有丰富的历史。深圳的近现代史和国家的重大历史的发生息息相关,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九龙之战就是从新安县(深圳旧称)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英国就占领了香港岛,当时的香港岛属于新安县的一部分。香港是分三次从新安县划出去的,南头古城是香港的根。三次划地,深圳人民都义愤填膺,进行了三次抗英活动。深圳盐田的三洲田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的首义。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圳又是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这些历史都足以配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深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客观存在的,深圳何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时间问题。

人物时代:曾经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深圳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现在许多学者却越来越反对“小渔村说”?

彭全民:1600多年前,深圳就是南方海疆的一个边城,叫“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这是一个“城”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小镇而已,所以“小渔村说”是不确切的。充其量只能说,“小渔村”指的是深圳这个“东官郡城”管辖的某个地方。

不会得意于“深圳通”这个标签

人物时代:深圳近年对文物保护加强了力度,去年是文物保护年,今年开始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加上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作为学者,看到这些更欣慰吧?

彭全民:现在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非常有必要。对深圳这种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来说,首先基本摸清深圳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在今后的规划中就可以少一点毁坏文物古迹,保护好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判断标准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有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一个城市不可能把自己的历史抹掉,不然就像倒婴儿的洗澡水却把婴儿与水一起倒掉一样可笑。

人物时代:去年评选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的时候,你曾经建议举办“深圳十大古建筑”评选和“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你会最先推荐哪些候选?

彭全民:“深圳十大古建筑”会选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元勋旧址、鹤湖新居、曾氏大宗祠、绮云书室等等,太多了。

“十大历史名人”首先选黄舒、汤克宽、汪鋐、刘稳、何真等。元末群雄割据时,何真统一了岭南,后来归顺了明朝。何真本来有和朱元璋对抗、争夺皇帝位的实力,但因为不愿意打仗而自愿归顺,这对深圳的历史是有贡献的,连朱元璋都评价他是“真男子”。

人物时代:你专门从事深圳地方史研究,但是《深圳古代简史》却是由别的学者写出来的,你会不服气吗?

彭全民:各行各业都需要了解深圳,在更详尽丰富的著作出现以前,简史是很重要的。而我现在想写书都写不出来,因为明明知道还有很多资料没有收集完,我宁愿做收集资料这些最基础的事情。

人物时代:现在很多人叫你“深圳通”,这个称呼对你来说是得意的砝码还是压力?

彭全民:就深圳地方史方面来说,我掌握的资料可能比别人多点。这个称呼没什么好得意的,对我来说是个勉励。现在研究深圳史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不努力很快就会被取代了!

孙氏 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即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大总统后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照片中,孙中山先生坐在前排正中,而参加此次会面的上沙孙族就有30多人!此外,还有两副昔日香山赠送上沙的的对联(实物已不存)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这是出自孙中山姐姐之口的重要口碑史料。

在广东河源一带何姓的起源?

鸡是健啊,深圳姓氏家谱溯源之何氏 何希望和我们一样对“寻根”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你所知道的深圳人的姓氏知识———家谱、家训、老照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