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氏家族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冉氏家族的起源?,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姓氏寻源》记载,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冉阝](Nuó 音挪,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邑,称[冉阝]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后去邑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以父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得姓始祖:季载。据《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Nuó]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而《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我国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春秋时代就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故季载是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冉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阝]邑(亦做冉,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称为冉季载。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冉阝]去邑旁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姓的又一起源。

  三、历史名人

  冉 求:中国儒学者,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少于孔子29岁,列孔门政事科。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又说“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唐开元年间封“徐侯”,宋又封“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中国儒学者,孔子弟子。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门德行科。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字伯牛。春秋莫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年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孔子弟子。姓冉,名孺,字子鲁,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50岁。唐开元年间封“纪伯”,宋又封“临沂侯”。

  冉 季:孔子弟子。姓冉,名季,字子产,春秋末鲁国人。唐开元年间封“东平伯”,宋又封“诸城侯”。

  冉 闵:字永曾,东晋十六国晋朝将军,魏国(公元350-352年)的建立者。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冉 泽: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江北区)人,1912年出生。父亲是贫苦农民,他7岁开始打猪草、喂猪 、拾柴、挖树根、采野菜。8岁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 13岁时,他在中共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9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参加了红军,在红9军27师81团3营当战士。冉泽历任排长、中队长、营长、团长、作战科长、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围攻长春时,他是东野独立9师的参谋长,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他后来担任42军155师参谋长 。建国后,冉泽任广西军区后勤部长,他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41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冉泽1964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此外,冉姓名人还有: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冉姓弟子,像冉求、冉季、冉耕、冉雍等人。除孔子弟子之外。清代有经学家冉永光……等,都是出类拔粹的。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 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

  冉姓宗祠通用对联

  〖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

  望出武陵。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冉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勤学好问;

  多艺博闻。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弟子,少孔子50岁,以勤学好问闻名。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

  恶画图形。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篪”(Chí 音池),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

  〖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圣门五贤士;

  蜀郡两郎官。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下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见上一联联释)。

  鸣琴答空谷;

  散步卧松林。

  ——清·冉正岳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

  〖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

  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宿将莫不惮之。下联典指宋代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

  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冉雍等圣五贤。皆孔子的得意门生。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

  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见注1。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

  附录一:冉氏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妻女*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

  附录二:冉氏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教子弟、戒习染、奖名节、慎婚嫁、急赋税

  -----------------------------------------------------------------

  附录三:冉氏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冉氏家族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本来应该被重重描上一笔的家族——冉氏家族却由于诸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几将被历史淹没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作为冉氏后人不仅对此感到悲哀,也更被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得几乎喘不出气来,不是拿自己曾经辉煌的先祖们在人们面前炫耀借此沾光,也不是为了编造一段子虚乌有的家族史为自己贴金,我仅想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多年来家族史研究方面所获取的点滴知识让大家有所了解。

  冉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北魏皇帝冉闵,在汉民族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东晋末年,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的历史贡献。虽然第二个贡献最大,但是由于冉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汉民族被一些凶悍的少数民族残杀到无法生存(包括江南东晋统治区),人员大幅度减少,几乎过半,北方和中原地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人沦为奴隶,土地被掠夺,家园被毁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民族韧杀政策,让整个最强悍的中原地区势力最强大的胡羯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原因是他先随父亲被后赵的石勒俘虏暂获生存积蓄力量有违中华民族正史上虚伪的节烈宣教,又被那些虚荣的历史学家以不迎合所谓的汉民族固有的宽容性列入另类;还因为他出生低微,又是敢于背叛最高统治者的代表人物,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那些忘本的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愚民政策对他不仅不加褒扬,还对他采取丑化和弱化影响的手段,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少了他应有的几页,仅仅作了一些简单介绍,关于这些,我计划将来搜集够充分的资料,专门写一本书详细介绍,在这里,先介绍第一个方面。

  冉氏家族

  如果上溯冉氏起源,据说源自周文王十子,从姬姓,传十七代,封为曹叔(负责治理今山东菏泽地区的行政长官,有待考证),封地在冉,自此取冉为姓。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五人,他们分别是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冉孺(字子孺、冉求之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笔者二世祖),另外还有冉孟(一说冉猛、冉雍长子)、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在过去,人们根据儒家典籍和有关历史记载,将儒家学派的先人这样描述:最高层次:孔子;第二层次:四圣,颜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第三层次:十二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参、子张,十二哲包括四圣中二圣,其实是孔子学生中最出色的,他们是儒家诸多典籍编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过去文庙中列孔子左右。第三层次:二十四贤,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儒家弟子,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分别被后世统治者追封过先贤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产被封为先贤冉子。这些人多被后世统治者追封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为临沂侯,明代追封为公爵。他们位列十二哲之后,居文庙东西庑。第五层次:有名者七十二人,其实近百人,分别在典籍中或历史资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配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所以,冉氏家族的祖庙中多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姓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姓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据我们的家的家谱记载,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因有典籍中写有这样一句:子曰:雍者,简也。所以,我们的堂号叫“敬简堂”,一方面表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要崇尚节约,也表示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据记载我们的六十五世(到我为七十五世,到现在已有八十三世人出生)之前多为儒生(从教)和从政,也算是儒学传家吧。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源缘,冉姓各堂长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统治册封,到清代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至今我们河南夏邑一支还保留有皇帝封赠的杏黄旗一面,出视该旗可以免征皇粮和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还可以用呢,就是那些强梁好汉见了我们的旗子也不敢下手,在民国初期,我们这一带土匪横行,到现在流传着其他姓氏“借旗”之说。我们二门冉姓跟山东曲阜孔家和山东邹城孟家一样,我们有我们的冉府、冉林、冉庙,在山东菏泽西南十五华里有仲公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山东菏泽城郊有冉府遗迹,毁坏时间较早;山东定陶(属荷泽地区)有冉林,多次遭战火和人祸破坏,文革中被挖掘,现在比较荒凉,保护不好。

  冉氏后人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四川最多,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四川冉姓为巴南八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二门冉仲弓之后多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三门冉子有后裔多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方最多;不过,由于太多原因,冉姓各堂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很多,也有很多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堂号和世系,最近一个多世纪,海外冉姓后裔也不少。

  冉姓子孙为了保持姓氏的纯正,冉姓所用任何杂役仆人一律不象其他姓氏一样随冉姓,所以,冉姓不象其他姓氏一样有太多的杂支。在历史上,冉姓曾遭两次重创,其一,由于冉姓后裔多为儒生,曾遭到秦始皇的大肆迫害;其二,冉闵所帅部队多为家乡子弟兵,而且在那个时代姓氏的号召力相当重要,冉姓子弟参军太多,失败后自然遭到杀戮过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冉氏后裔总人数不是太多,近一百万人。

  冉氏家族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但是,元明以后没有多少人因在政治和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不甘寂寞勇于进取的冉姓子孙们在努力着奋进着。

  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

  同为败落贵族后裔,同是鲁国人,为冉氏父子跟孔子历史性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冉伯牛和冉仲弓应该跟孔子年龄几乎同龄,学术上的差别让他们走进孔子学生的行列,两人性情敦厚谦逊,虚心好学,修为高,所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比较被看重,所以在十二哲排位也很可前,众多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孔子很少把他们当学生看,对他们的一些学术见解很尊重。冉子有稍小一些,在众多弟子中间学术造诣很高,这是历史记载中认定了的,而且,孔子让他主持政事科(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足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子孺和子产作为三兄弟的后辈,自然比孔子小许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他们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至于他们的交往,我略举一些事例如下:

  典籍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斯人而有斯疾耶?斯人而有斯疾也!(看重)

  典籍载:子曰:雍者,简也。(褒扬)冉姓二门称为“敬简堂”。

  典籍载: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冉子有主政事科,政事问答子有最佳。(曲阜孔子精华苑有载)

  典籍载:颜子可以举一反十,子孺可以举一反三,樊迟只能举三反一,由于子孺天资聪慧,又爱好睡觉,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

  曲阜孔庙孔子一生活动简介石碑栽:子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博学多闻,品德高尚,威信相当高,人们很尊重他,虽然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很尊重他,由于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孔子很悲伤,亲自撰文和主持仪式祭奠他,并且伤心和痛苦很长时间。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冉氏父子五人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

  冉氏先人的妻子姓氏中,曾、颜、孟、孔出现频率相当高。

  在清朝乾隆皇帝赐予孔姓三十辈辈分之后,曾、颜、孟、冉也先后被同样赐予相同的辈分(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只是同样的辈分这几姓要低于孔姓的辈分,几家被同样赏赐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

  各地文庙的塑像中的十二哲塑像中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笔者正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和二十四贤塑像中子孺、子产的存在。

  冉姓祖庙上的对联大多为: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

  可以这样说,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在孔子那个时代关系相当密切,否则,他们不会父子十多人师从孔子,并且在众多著述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冉氏家族也因为世代业儒和从政跟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一辱俱辱,一荣俱荣,冉氏家族也以有这些联系而感到自豪。可是,不知道当今的文献中很少提及两个家族的关系,包括我曾经去曲阜拜谒三孔的时候,孔氏后人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在孔子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女士的孔氏家族介绍文章中,整整一本书提到了四圣却没有提及冉氏家族一个字,孔子精华苑中的介绍中仅仅提到了冉求,跟孔氏家族有牵连的名人介绍中一些历史上不太知名没有多少建树的曾颜孟家族中人都有所介绍,却没有冉氏家族一人,当时,我沉默了,或许由于冉氏家族的败落,或许由于孔氏家族的院墙越来越高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当我游完三孔,隔着大成殿的窗户向里翘望三位祖先的塑像时,我着实有了一种羞辱感,难道冉氏家族自豪了七十多代人的东西仅仅是自我安慰的默默自语,难道冉氏家族因为没有值得荣耀的祖先而自攀高门?多年来的圣洁感没有了,原来圣人门前也是讲究势利的,没有“势”和“利”是什么都不必讲的,可是,我又没有什么办法把那些典籍中带有我祖先名字和我们姓氏的文字抠掉,也无法把自己的祖宗从大成殿和各地的文庙中请回家里去,我内疚自己让祖先们在那里受屈辱却无能为力,只好在背后悄悄告诉冉姓后裔们:清醒一点吧,别再抱着圣人的大腿不放了,该大家奋发了。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姓氏寻源》记载,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冉阝](Nuó 音挪,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邑,称[冉阝]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后去邑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以父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得姓始祖:季载。据《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Nuó]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而《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我国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春秋时代就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故季载是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冉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阝]邑(亦做冉,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称为冉季载。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冉阝]去邑旁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姓的又一起源。

  三、历史名人

  冉 求:中国儒学者,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少于孔子29岁,列孔门政事科。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又说“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唐开元年间封“徐侯”,宋又封“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中国儒学者,孔子弟子。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门德行科。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字伯牛。春秋莫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年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孔子弟子。姓冉,名孺,字子鲁,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50岁。唐开元年间封“纪伯”,宋又封“临沂侯”。

  冉 季:孔子弟子。姓冉,名季,字子产,春秋末鲁国人。唐开元年间封“东平伯”,宋又封“诸城侯”。

  冉 闵:字永曾,东晋十六国晋朝将军,魏国(公元350-352年)的建立者。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冉 泽: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江北区)人,1912年出生。父亲是贫苦农民,他7岁开始打猪草、喂猪 、拾柴、挖树根、采野菜。8岁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 13岁时,他在中共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9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参加了红军,在红9军27师81团3营当战士。冉泽历任排长、中队长、营长、团长、作战科长、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围攻长春时,他是东野独立9师的参谋长,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他后来担任42军155师参谋长 。建国后,冉泽任广西军区后勤部长,他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41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冉泽1964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此外,冉姓名人还有: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冉姓弟子,像冉求、冉季、冉耕、冉雍等人。除孔子弟子之外。清代有经学家冉永光……等,都是出类拔粹的。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 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

  冉姓宗祠通用对联

  〖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

  望出武陵。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冉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勤学好问;

  多艺博闻。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弟子,少孔子50岁,以勤学好问闻名。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

  恶画图形。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篪”(Chí 音池),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

  〖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圣门五贤士;

  蜀郡两郎官。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下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见上一联联释)。

  鸣琴答空谷;

  散步卧松林。

  ——清·冉正岳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

  〖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

  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宿将莫不惮之。下联典指宋代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

  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冉雍等圣五贤。皆孔子的得意门生。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

  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见注1。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

  附录:冉氏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妻女*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

  冉氏家族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本来应该被重重描上一笔的家族——冉氏家族却由于诸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几将被历史淹没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作为冉氏后人不仅对此感到悲哀,也更被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得几乎喘不出气来,不是拿自己曾经辉煌的先祖们在人们面前炫耀借此沾光,也不是为了编造一段子虚乌有的家族史为自己贴金,我仅想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多年来家族史研究方面所获取的点滴知识让大家有所了解。

  冉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北魏皇帝冉闵,在汉民族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东晋末年,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的历史贡献。虽然第二个贡献最大,但是由于冉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汉民族被一些凶悍的少数民族残杀到无法生存(包括江南东晋统治区),人员大幅度减少,几乎过半,北方和中原地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人沦为奴隶,土地被掠夺,家园被毁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民族韧杀政策,让整个最强悍的中原地区势力最强大的胡羯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原因是他先随父亲被后赵的石勒俘虏暂获生存积蓄力量有违中华民族正史上虚伪的节烈宣教,又被那些虚荣的历史学家以不迎合所谓的汉民族固有的宽容性列入另类;还因为他出生低微,又是敢于背叛最高统治者的代表人物,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那些忘本的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愚民政策对他不仅不加褒扬,还对他采取丑化和弱化影响的手段,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少了他应有的几页,仅仅作了一些简单介绍,关于这些,我计划将来搜集够充分的资料,专门写一本书详细介绍,在这里,先介绍第一个方面。

  冉氏家族

  如果上溯冉氏起源,据说源自周文王十子,从姬姓,传十七代,封为曹叔(负责治理今山东菏泽地区的行政长官,有待考证),封地在冉,自此取冉为姓。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五人,他们分别是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冉孺(字子孺、冉求之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笔者二世祖),另外还有冉孟(一说冉猛、冉雍长子)、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在过去,人们根据儒家典籍和有关历史记载,将儒家学派的先人这样描述:最高层次:孔子;第二层次:四圣,颜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第三层次:十二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参、子张,十二哲包括四圣中二圣,其实是孔子学生中最出色的,他们是儒家诸多典籍编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过去文庙中列孔子左右。第三层次:二十四贤,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儒家弟子,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分别被后世统治者追封过先贤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产被封为先贤冉子。这些人多被后世统治者追封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为临沂侯,明代追封为公爵。他们位列十二哲之后,居文庙东西庑。第五层次:有名者七十二人,其实近百人,分别在典籍中或历史资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配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所以,冉氏家族的祖庙中多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姓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姓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据我们的家的家谱记载,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因有典籍中写有这样一句:子曰:雍者,简也。所以,我们的堂号叫“敬简堂”,一方面表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要崇尚节约,也表示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据记载我们的六十五世(到我为七十五世,到现在已有八十三世人出生)之前多为儒生(从教)和从政,也算是儒学传家吧。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源缘,冉姓各堂长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统治册封,到清代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至今我们河南夏邑一支还保留有皇帝封赠的杏黄旗一面,出视该旗可以免征皇粮和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还可以用呢,就是那些强梁好汉见了我们的旗子也不敢下手,在民国初期,我们这一带土匪横行,到现在流传着其他姓氏“借旗”之说。我们二门冉姓跟山东曲阜孔家和山东邹城孟家一样,我们有我们的冉府、冉林、冉庙,在山东菏泽西南十五华里有仲公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山东菏泽城郊有冉府遗迹,毁坏时间较早;山东定陶(属荷泽地区)有冉林,多次遭战火和人祸破坏,文革中被挖掘,现在比较荒凉,保护不好。

  冉氏后人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四川最多,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四川冉姓为巴南八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二门冉仲弓之后多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三门冉子有后裔多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方最多;不过,由于太多原因,冉姓各堂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很多,也有很多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堂号和世系,最近一个多世纪,海外冉姓后裔也不少。

  冉姓子孙为了保持姓氏的纯正,冉姓所用任何杂役仆人一律不象其他姓氏一样随冉姓,所以,冉姓不象其他姓氏一样有太多的杂支。在历史上,冉姓曾遭两次重创,其一,由于冉姓后裔多为儒生,曾遭到秦始皇的大肆迫害;其二,冉闵所帅部队多为家乡子弟兵,而且在那个时代姓氏的号召力相当重要,冉姓子弟参军太多,失败后自然遭到杀戮过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冉氏后裔总人数不是太多,近一百万人。

  冉氏家族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但是,元明以后没有多少人因在政治和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不甘寂寞勇于进取的冉姓子孙们在努力着奋进着。

  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

  同为败落贵族后裔,同是鲁国人,为冉氏父子跟孔子历史性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冉伯牛和冉仲弓应该跟孔子年龄几乎同龄,学术上的差别让他们走进孔子学生的行列,两人性情敦厚谦逊,虚心好学,修为高,所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比较被看重,所以在十二哲排位也很可前,众多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孔子很少把他们当学生看,对他们的一些学术见解很尊重。冉子有稍小一些,在众多弟子中间学术造诣很高,这是历史记载中认定了的,而且,孔子让他主持政事科(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足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子孺和子产作为三兄弟的后辈,自然比孔子小许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他们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至于他们的交往,我略举一些事例如下:

  典籍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斯人而有斯疾耶?斯人而有斯疾也!(看重)

  典籍载:子曰:雍者,简也。(褒扬)冉姓二门称为“敬简堂”。

  典籍载: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冉子有主政事科,政事问答子有最佳。(曲阜孔子精华苑有载)

  典籍载:颜子可以举一反十,子孺可以举一反三,樊迟只能举三反一,由于子孺天资聪慧,又爱好睡觉,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

  曲阜孔庙孔子一生活动简介石碑栽:子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博学多闻,品德高尚,威信相当高,人们很尊重他,虽然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很尊重他,由于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孔子很悲伤,亲自撰文和主持仪式祭奠他,并且伤心和痛苦很长时间。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冉氏父子五人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

  冉氏先人的妻子姓氏中,曾、颜、孟、孔出现频率相当高。

  在清朝乾隆皇帝赐予孔姓三十辈辈分之后,曾、颜、孟、冉也先后被同样赐予相同的辈分(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只是同样的辈分这几姓要低于孔姓的辈分,几家被同样赏赐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

  各地文庙的塑像中的十二哲塑像中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笔者正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和二十四贤塑像中子孺、子产的存在。

  冉姓祖庙上的对联大多为: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

  可以这样说,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在孔子那个时代关系相当密切,否则,他们不会父子十多人师从孔子,并且在众多著述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冉氏家族也因为世代业儒和从政跟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一辱俱辱,一荣俱荣,冉氏家族也以有这些联系而感到自豪。可是,不知道当今的文献中很少提及两个家族的关系,包括我曾经去曲阜拜谒三孔的时候,孔氏后人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在孔子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女士的孔氏家族介绍文章中,整整一本书提到了四圣却没有提及冉氏家族一个字,孔子精华苑中的介绍中仅仅提到了冉求,跟孔氏家族有牵连的名人介绍中一些历史上不太知名没有多少建树的曾颜孟家族中人都有所介绍,却没有冉氏家族一人,当时,我沉默了,或许由于冉氏家族的败落,或许由于孔氏家族的院墙越来越高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当我游完三孔,隔着大成殿的窗户向里翘望三位祖先的塑像时,我着实有了一种羞辱感,难道冉氏家族自豪了七十多代人的东西仅仅是自我安慰的默默自语,难道冉氏家族因为没有值得荣耀的祖先而自攀高门?多年来的圣洁感没有了,原来圣人门前也是讲究势利的,没有“势”和“利”是什么都不必讲的,可是,我又没有什么办法把那些典籍中带有我祖先名字和我们姓氏的文字抠掉,也无法把自己的祖宗从大成殿和各地的文庙中请回家里去,我内疚自己让祖先们在那里受屈辱却无能为力,只好在背后悄悄告诉冉姓后裔们:清醒一点吧,别再抱着圣人的大腿不放了,该大家奋发了。

1,重庆万盛冉氏字辈:“崇启孟光山德合细渚万”。

2,重庆酉阳冉氏字辈:“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3,广西东兰冉氏字辈:“惟龙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4,山东济宁冉氏字辈:“守文世胜维贵思万载如应兴佐廷君子世海茂万兴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广征瑞崇隆启孟昌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尉祥佩梧振英梓悦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注:“长”字辈用尽接续重庆酉阳冉氏字辈。

5,四川冉氏通用字辈:“中玉广祯瑞崇宏以茂光盛进银成太开元左运良祖德回召远克少代必昌”。

6,冉氏一支字辈:“玉克士学正大光昌人文秀启永吉食良”。

7,重庆垫江一支字辈:“元纯德恋天少学,廷中广玉世泽长”。

8,宋元明字辈:守文世胜为,贵思万载如应,兴、单名王旁、廷、单名雨部、臣,单名亻旁、单名亠部、维龙天奇,永裕广正瑞,崇隆启懋光。

9,北方冉氏通用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注:与孔子世家字辈一样。

10,南方冉氏通用字辈:“守文世胜惟思贵万载如应兴附山秀政文辅寅凝应天奇之后各相连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或:文武正大瑞崇兴启锡光)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11,重庆麻阳冉氏字辈:“崇启孟光景思”。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

冉氏家族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