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的家谱 和起源 及其打锅的意思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父在与长狄作战中阵亡之事,在《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有详细记载:宋微子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前765~前748年在位)时,长狄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司寇牛父为皇父的车右,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战死。
牛父是在指挥抗敌的战斗中牺牲的,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宗法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远流长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五湖四海的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宋国从公元前11世纪建国,到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吞并,建国时间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权比较巩固,经济、军事势力较强大,积极参与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牛姓产生后,随着宋国的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外迁徙,到现在已有不少牛姓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且辗转播迁,走向世界。
在春秋时期,牛氏已有人离开宋国,到其他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当时的晋国,有牛谈,“为赵简子家臣,有勇力”。有一次赵简子的车右少室周,听说牛谈很有力气,就和牛谈较劲比试,结果,没有比过牛谈,于是他就主动向赵简子建议,将车右的位置让给了牛谈。战国时,牛氏到外地就更多了,如赵有贤士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汉代,牛氏发展至甘肃省陇西一带(今甘肃临洮),名人辈出,有护羌校尉牛邯、主簿牛崇等,牛邯、牛崇的子孙旺盛,在陇西很快形成望族。唐《贞观氏族志》说:“陇西郡八姓,牛姓为第二。”
牛崇世居陇西。牛邯始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三国牛金之子为避祸也逃至安定。这些牛姓子孙,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时,大致可分为三支。一支为:牛邯后裔牛兴、牛遵、牛元亮、牛肃,肃为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到怀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二支为:牛金后裔元定、辽炽、辽允、牛弘,弘为隋吏部尚书。三支亦牛邯后裔牛通、牛会、牛意、牛仙客,仙客为唐玄宗时宰相。
唐宋以来,人口得到迅速发展,牛姓的分布地也就更广,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许多地方,都有牛姓子孙。牛姓出现了不少历史名臣、诗人等,如唐后期宰相牛僧孺、五代后梁大将牛存节、词人牛峤、牛希济等。
姓氏起源
niú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
牛姓
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至于上述族谱家谱皆无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里关于牛氏的记载是: 周灭商后,封纣王兄微子于宋,微子有后人牛父(此时为人名),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抵御狄人侵犯为国而死, 其子孙以牛为姓。 传古时三王时代有部落牛峤氏,此部后人亦以牛为姓。 据《隋书》及《路史》记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郎中,赐姓为牛,允虽云自乃三国魏时后将军南阳牛金之后,自言复本姓耳,然实已不可考。 少数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时期,云南丽江纳西族有牛氏,清满族亦有牛姓, 其他各族也有牛姓。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编辑本段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河北省涿州的牛,是山西洪桐打锅牛,字辈谱:贯,亚,伯,志,林,井,玉,成
山东古滕牛氏族谱近12世字谱辈:成、安、廷、允、传、家、广、善、士、恒、毓、光
山东淄博淄川龙泉的,我们这现有的是玉
泰
运
兴
胜,
安徽淮北
正
心
孝
友
付
贵
才
华
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山东潍坊,牛,金水木火土。金,金;水,满、清、志;木,茂、栋、根;火,炳;土,坤。
玉、福、臣、文、长
玉、振、国、洪
念,洪,福,阎,家庆
效、忠、昔、福、德、耀、盛、时
山东牛氏字辈:同逢圣世,庆展得华,延长宗绪,振兴涣发
河北字辈:惠、文、春、其、书、国,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牛(Niú)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启有后人名叫牛父,曾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长逖军队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后来其后世子孙以他的字“牛”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牛姓是由寮姓改姓而来的,北魏时有一个名叫寮允的大臣,被赐姓牛,其后世子孙也随之以牛为姓。牛弘是隋朝的吏部尚书。牛僧孺是唐朝时的宰相,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著有《玄怪录》。
《百家姓》详解
1and2bokee/blog/2605668
一、姓氏源流
牛(Niú)姓源出有四: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始祖为宋微子启。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
2、出自尞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尞允,在北魏朝廷做官(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常通用,故尞也作寮、了等姓。(一说三国时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宜僚,改姓尞氏。至尞允赐复本姓)。
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和有牛姓:
① 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
②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
③ 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省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牛 邯:狄道人,东汉名将。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 弘: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隋朝大臣。性宽厚,好学博闻,隋文帝时任礼部尚书,致力贯彻各级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长文学,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
牛 峤:陇西人,唐末官吏、词人。乾符年间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及开国,拜为给事中。今辑《牛给事词》。
牛 皋:汝州鲁山(今属河南省)人,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副将,收复随州、襄阳,又驰援庐州,败金兵。后随岳飞镇压杨么起义,杨么携钟相子钟义投水,他入水擒获。后擢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遗言谓“所恨南北通和”。
牛 富:霍丘(今属安徽省)人,南宋抗元名将。曾守襄阳五年,后移驻樊城,率军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后,身受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
牛 鉴: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嘉庆年间进士。1841年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畏敌如虎,不战而走,致使英舰长驱而入南京江面,后随耆英至英舰签订《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议罪。
牛仙客:鹑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方。后历任工部尚书、宰相等职,任相期间,独善其身,仅唯诺而已。
牛僧孺:安定鹑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时二度为相,又屡次遭贬。著有传奇集《玄怪录》。
牛希济:陇西人。五代十国时官吏、词人。前蜀时,累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后唐雍州节度使。今辑有《牛中丞集》。
牛存节: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寿光),五代十国时后梁大将。其勇武果决,节操高尚,野战攻城,无坚不摧,因而威名远扬,为梁末帝所器重,更难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将风范,累官至检校太保、同州节度使。
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2、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
牛姓宗祠通用对联
〖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牛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
〖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
〖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代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
〖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林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
〖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时,寮(后赐姓牛)弘,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代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
附录一:牛姓典故、趣事
〖最佳牛氏贺婚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清·纪昀贺牛稔文之子新婚联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下附“牛郎织女”和“对牛弹琴”的典故)
〖中华成语:对牛弹琴〗
述源: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
源出: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公明仪,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轻易不给人弹。在城里住着太过嘈杂,便搬到农村幽静处,饮酒弹琴,好不痛快。
一天,他见牧童骑牛放牧,吹着竹笛,悠闲自在,便突发 奇想,人民都说我弹琴到深处,听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让牛给我跳舞呢?于是公明仪就认真地弹奏起来,弹得满头大汗,但牛只是低头吃草,仿佛无动于衷。
公明仪很是丧气,手按在琴上,无意间发出“哞哞”之声,那牛立即竖起耳朵,抬头望来。公明仪自觉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发出的声音当成是小牛叫了。”
今喻:讥笑听话的人不懂所说的是什么。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白费口舌。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附录二:牛氏祖宗训
家谱受修谱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有不少内容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但也有好多内容,如一些祖宗训、家规等,保存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在各地牛氏家谱中,常见到如下“三训”:
敬老训
对待长辈,定要尊敬。出必告诉,返必回禀。
早晚问安,聆听教诲。所托之事,尽心完成。
赡养老人,义不容辞。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请医生。确保长辈,身心康宁。
同辈训
兄弟和家业自兴旺,姊妹和亲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姑嫂和家中少纠纷。
妯娌和家事样样顺,叔嫂和全家都欢欣。
同辈之间团结紧,黄土也能变成金。
亲如手足福满门,萁豆相煎祸临门。
教子训
生就为人子,当报父母恩。
父母谆谆教,牢牢记在心。
行成在于思,业精在于勤。
成就栋梁材,利国又利民。
办事秉公论,勿做势利人。
父母年事高,赡养要尽心。
遗弃父母者,非吾牛门人。
类似这样的家训、族规,蕴含着老一辈的心愿,也是他们生活经验总结,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极为有益的。
牛氏寻根问祖
牛氏民间传说
牛氏史实依据
牛氏迁徙繁衍
牛姓历代名人
牛氏家谱宗祠
牛氏世系谱
牛氏字辈谱
中国人民 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bbslnd/dispbbsboardid=112&id=75216
牛氏家谱 牛氏家谱宗祠
追溯牛姓起源,是微子启后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微山一带,一说在山东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与暴虐无道的纣王,本是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纣王从小就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口“立嫡以贵不以长”,把纣立为太子。
纣继承王位后,启便做了他的卿士。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如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商无道,狎侮无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谱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师杨村《牛氏家谱·序言》等众多的《牛氏家谱》中,都有类似上述的记载。虽然这种说法目前还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后,应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时宋国的司寇牛父则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如《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讨商纣,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王父”就是祖父。
唐、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典籍均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父在与长狄作战中阵亡之事,在《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有详细记载:宋微子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前765~前748年在位)时,长狄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司寇牛父为皇父的车右,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司寇牛父等,都不幸战死。
牛父是在指挥抗敌的战斗中牺牲的,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宗法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另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一般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远流长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始祖,宋开国君主微子是牛姓的先祖,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如今五湖四海的牛姓子孙,既是卫国精英之裔,又是远古帝王之后,和黄帝血脉相连,是炎黄子孙这个伟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段话海外游子体会最深,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也会越来越深。树长天高,叶落归根,是中华儿女难以解脱的情结;孝顺父母,报本追远,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这情结、这美德,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家谱。有的地方也叫族谱、宗谱、居谱、谱牒、谱序等。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牛氏世系谱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内容非常丰富,一般都有:谱序、谱例、像赞、封赠、恩荣录、名人录、族规、家训、祠堂、坟地,墓志、墓图,世系、艺文志、字辈谱、义田记、捐资记等等,可以说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内容,是记述家族源流及本宗来拢去脉,而最主要的内容,则是记述“世系”。这是每部家谱的主体,要占全部家谱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内容是家族繁衍发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长幼有序,人物血缘关系一目了然,清晰明确。在记述方法上有叙述式的,有图表式的,不管哪种方法,都能使每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多数是男性及配偶)对号入座,按血缘传承关系,查找清楚。
一个家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可能枝大叶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罗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详细记载,纵然天涯海角,甚至代远宗长,血缘关系也不会乱。正因为如此,历代人们修谱时,都非常注意记载世系。如“十八打锅牛”后代,牛楷十四世孙牛凤山状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谱》时,为做到“宗亲之不可乱”,除详记本支世系外,又遍访其他各地打锅牛的世系,家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牛状元生前采访牛氏部分支系后业情况:
济源县石露头以川祖启世(系分锅祖楷祖支系)
济源县南官庄以谌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子)
泌阳县紫陵镇聂张村以速报祖启世(系川爷六世孙,分锅祖楷爷之后)
泌阳县感化村以得材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鹏祖三子)
泌阳县牛磨头以拱辰祖启世(系川祖五世孙,分锅祖翼祖之后)
武陟县温村以祥祖启世(系川祖四世孙,分锅祖楷爷长子)
洛阳十里头立射庄以天伦祖启世(系分锅祖炳祖后,不知辈数,有炳墓为凭)
巩县西关以得林祖启世(系分锅祖鹏祖四子子)
南阳唐河县东门内有家庙以亮祖启世(系分锅祖捷祖三子)
陈州府东南四十里牛家集、牛庄、牛滩三个村以大公祖启世(系分锅祖郁祖长子之后)
密县下牛,岗牛、小王庄以分锅祖郁祖启世
鄢陵县牛家集以兴祖启世(系分锅祖子祖孙)
温县牛洼、小黄庄二村以分锅祖鹏祖启世
汜水县穆沟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汜水县明月坡以分锅祖楷祖启世。
以上支系启世情况,皆详查明辩,勒石以志,具有未查清者,待至异日,览者勿忽焉。正是由于这些世系的洋细记载,才使家谱能够发挥出“凝聚血亲”的巨大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家谱这种功能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服务,同时也要通过宗亲联谊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各地的经济建设。
牛氏字辈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参考资料:
牛氏源流
牛氏寻根问祖
牛姓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一书中,排名在三百一十位。若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列,目前排在第一百一十三位。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牛姓人数较少,但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41%,山西牛姓也多,两省牛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55%。1984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列,牛姓排在第九十六位。这种现象有其历史渊源,它和牛姓的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林木葱葱其有本,江水泱泱其有源。
追溯牛姓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黄帝那里。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被后世列为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生四个儿子,即后稷、契、尧、挚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启,启建立了夏朝。夏历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到14世孙成汤时,汤率天下诸侯打败荒*无道的夏桀而有天下,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到纣王时灭亡。
周武王率天下诸侯,打败了暴虐无道的纣王,建立了周朝,封纣王长兄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宋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微子是开国君主。微子后代有一部分子孙姓了牛姓,可见牛姓是由商汤帝王子姓一支演变而来。根据民间谱谍和历史文献记载,牛姓的产生之始,既有动人的民间传说,又有翔实的史实依据。
牛氏民间传说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年),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牛氏史实依据
一些民间传说,虽广为流传,但却无从考证。目前所见到的历史资料,均记载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宋微子后代司寇牛父。
微子本名启(一作开),因做王子时封在微(今山东省聊城一带),爵位属子,所以称微子。微子仁慈贤达,深明大义。周公平定纣王儿子武庚叛乱之后,就任命微子代殷后,奉其先祀,封于宋,因此也称宋微子。
《春秋左传·文公二》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微子以后的宋国,传至第十二位国君宋武公(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在位)时,北方游牧部落长狄人入侵宋国,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而加须左旁,音而)班为皇父驾驭战车,皇父的儿子谷甥为车右,另一个儿子司寇牛父为车右的助手(称驷乘),四人共坐一战车,指挥战斗,在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打败了敌人,并俘获了长狄首领缘斯。皇父和两个儿子即公子谷甥与司寇牛父,都不幸战死,(而加须左旁)班受到了奖尝。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牛父在抵抗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的后代子孙怀念先祖,自然引以自豪。《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王父”就是祖父,古代称父之父为王父。这里非常明确的说明: 牛父之后,子孙以祖父的字“牛”为氏。其他著名的姓氏书也都如此记载。如: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纂》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元和,唐宪宗年号)
宋代郡恩编著的《姓解》载:“周封微子于宋,其后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编著的《通志·氏族略》载:宋微子之后,宋国有个司寇叫 牛父,因为□(Sǒu 搜)瞒侵宋,帅师御之,败敌于长丘,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明代陈士元编著的《姓纂》载:“牛: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后。”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以上所引诸书,都是历代研究姓氏名著,史实清楚,无可怀疑。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以王父字为氏”原来这和周代的法制有关。周制规定,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不得上系诸侯,须别立一新氏。立氏则追溯祖宗,所以以其祖父的字(或名)为氏,这就是“以王父字为氏”的主要原因,这种“祖孙连名制”自然有世代源流远的深刻含义。宋微子之后,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如微、仇、求、获等15姓。(见郑樵著《通志·氏族略》)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牛姓的来源,即:保家卫国的英雄牛父,是牛姓的得姓祖;司徒皇父是牛父的父亲、宋武公是牛父的伯父,宋戴公是牛父的爷爷,宋戴公(公元前799—766在位)传位给宋武公,父子分别是宋国的第十一位和第十二位国君,因此再往上推,宋微子、商汤、契乃至黄帝,则是牛姓的远祖。
牛姓的家谱 和起源 及其打锅的意思
本文2023-10-05 11:29: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80807.html